第二二零章
“那人昨日迴了道觀之後,便修了一封書信,差人送往江西。”忠叔站在楊尚荊的身後,笑著說道,“這觀星之術,看來也是張家的一塊心病啊。”
“有機會拿到手的,而且是唾手可得的,總是要爭取一下的。”楊尚荊哈哈一笑,站在船頭,看著麵前江水滔滔,滿臉笑容,“誠如忠叔所言,這張家雖然被本朝太祖高高掛起了,到底也是千年的風流,拿捏一個自己辭官迴鄉的禦史,還是沒什麽難度的。”
頓了頓,楊尚荊的臉上也滿是古怪的笑容:“若是張家真的從那徐珵的嘴裏套出來點兒什麽東西,想必這位張道爺的籙級,也要往上升一升吧?”
和朝廷的九品官製一樣,正一派受録的是,籙籍也是分為九品,正好和朝廷的品級相對應,不同的級別對應著不同的法術權限,意味著能施展出多大的法力,不過這年月到底還是有點兒規矩的,受什麽籙,可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你得有點兒真本事,或者是做出點兒實質性的貢獻。
忠叔笑著點點頭,不過旋即麵色轉為凝重:“隻是少爺,這道教曆朝曆代可都不甚安分,萬不可與之太過親近,以免引火燒身啊。”
楊尚荊愣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此事戩自然是知曉的,凡事總是要有個度的,如今戩也不過是用用張家的人脈,搞這個徐珵一下,至於其他,倒是未曾想過。”
嘴上是這麽說的,楊尚荊心裏想的還要更深一層,他怎麽說也是來自五百年之後的,能看到的東西多了,想的自然也就多了,什麽東西能多親近親近,什麽東西要敬而遠之,心裏多少還是有點兒逼數的。
道教曆來就是中原的造反專業戶,畢竟和和尚們“忍一忍下輩子投個好胎”的宗教思想不同,道教的核心思想一直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翻翻道德經就知道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攻堅者莫之能勝”,正一創立的時候,用的那九品的等級,直接就和朝廷官職相對應,這心思,自然也就不難猜了,而且人家求得不是來世,而是今生,所以活著的時候自然就要拚一下了。
所以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直接就把道教的馬甲披在了身上,改都沒改,為的就是建立一個地上道國,然而這和世家大族們適應的封建社會有太多的不一樣,所以各路諸侯,也就是大地主紛紛赤膊下場,對著這幫宗教瘋子一通兒狠揍,直接給捏死了,然後道教就學乖了,開始用自己“留侯之後”的身份,專注於在上層社會傳教,而且不介意給世家大族服務,給他們分潤皇權提供一點兒理論支持。
就比如魏晉南北朝時盛行的玄學,實際上就是道教思想的一個變種,所謂的“無為而治”,實際上是一種虛君政治的渴求,也就是說,世家大族要利用道教思想直接把皇帝架空了,直接搞個世家共和,那時候,名字裏麵帶個“之”的,例如什麽王羲之、王獻之之類的,都是道教徒,道教對上層社會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了。
不過饒是如此,道教也沒放棄從下層起義,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地上道國的想法,從黃巾軍開始,腦袋上包著的布顏色在不斷變換,但你看看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最多就是把某某天尊換成了無生老母,特麽的要不是身後有大勢力支持,這幫起義的泥腿子,連軍需糧草都算不明白,還不是分分鍾就給朝廷剿滅了?
所以說,哪怕是李唐那會兒,給自己家找了個有名兒的祖宗李耳,在長按修了個號稱天下最豪華的道觀,自己立了道教做為國教,也一直沒放鬆對道教的監視,沒有放棄平衡佛道勢力的努力,玄奘法師西行取經迴來之後聲望一時無兩,背後或多或少也有朝廷的推手,為的就是讓佛道兩家達到一種平衡,否則真的按照當時的律法,特麽的玄奘法師是個偷渡客,迴來肯定是要追責的。
至於本朝,要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也需要一個合理的馬甲讓自己這個泥腿子出身、當過和尚的窮酸登上皇位,隻怕依著脾性,早就把宗教平滅了,奈何道教風流是在太久了,民間的影響力絕不是封建小農經濟基礎支撐下的政權能夠輕易拔除的,所以他也隻能仗著窮橫,把道教掛起來,盡可能地隔絕他們對底層的影響。
這樣的勢力,能利用就利用一下,走的太近了絕對沒什麽好處,他現在又不是沒有靠山,也用不著天師府方麵的傾力支持,大家互利互惠也就好了。
這個話題聊到這裏,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楊尚荊話鋒一轉,就把話題引導了這次出行上麵:“如今戩帶人乘船,一路南下,卻不知這金鄉衛到底有什麽根底,需要注意些什麽,卻也是無奈之舉啊,還請勞煩忠叔,將徐總旗、劉斷事二人找來,和戩說說話,戩也好心裏有些準備。”
忠叔應了一聲,退了下去,楊尚荊則看著濤濤江水,歎了口氣。
大明朝後期形成的文貴武賤的局麵,也不是沒原因的,畢竟相比於文官而言,武將有點兒不值錢了,先不提光是浙江沿海就十九個衛所,十九個正三品的指揮使了,單單是一代代人積累下來的功勳,就足以早就一群“蒙蔭不幹活”,或者是“辱沒祖宗”的勳貴子弟了,頂著正二品的官職,趕著正三品、甚至是正五品的活兒,簡直不要太多,就這個局麵,怎麽和一幫子通過科舉考上來的人對剛?
然而勳貴集團偏生還是握著槍杆子的,想要動他們的利益,就要問問他們手裏的槍杆子同不同意,所以哪怕到了後期,文官勢力大增,最頂級的那一撮勳貴,依舊有著極其強大的話語權,就算不能說一不二,一些聲音也是朝堂上必須要參考的。
“那人昨日迴了道觀之後,便修了一封書信,差人送往江西。”忠叔站在楊尚荊的身後,笑著說道,“這觀星之術,看來也是張家的一塊心病啊。”
“有機會拿到手的,而且是唾手可得的,總是要爭取一下的。”楊尚荊哈哈一笑,站在船頭,看著麵前江水滔滔,滿臉笑容,“誠如忠叔所言,這張家雖然被本朝太祖高高掛起了,到底也是千年的風流,拿捏一個自己辭官迴鄉的禦史,還是沒什麽難度的。”
頓了頓,楊尚荊的臉上也滿是古怪的笑容:“若是張家真的從那徐珵的嘴裏套出來點兒什麽東西,想必這位張道爺的籙級,也要往上升一升吧?”
和朝廷的九品官製一樣,正一派受録的是,籙籍也是分為九品,正好和朝廷的品級相對應,不同的級別對應著不同的法術權限,意味著能施展出多大的法力,不過這年月到底還是有點兒規矩的,受什麽籙,可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你得有點兒真本事,或者是做出點兒實質性的貢獻。
忠叔笑著點點頭,不過旋即麵色轉為凝重:“隻是少爺,這道教曆朝曆代可都不甚安分,萬不可與之太過親近,以免引火燒身啊。”
楊尚荊愣了一下,然後點了點頭:“此事戩自然是知曉的,凡事總是要有個度的,如今戩也不過是用用張家的人脈,搞這個徐珵一下,至於其他,倒是未曾想過。”
嘴上是這麽說的,楊尚荊心裏想的還要更深一層,他怎麽說也是來自五百年之後的,能看到的東西多了,想的自然也就多了,什麽東西能多親近親近,什麽東西要敬而遠之,心裏多少還是有點兒逼數的。
道教曆來就是中原的造反專業戶,畢竟和和尚們“忍一忍下輩子投個好胎”的宗教思想不同,道教的核心思想一直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翻翻道德經就知道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攻堅者莫之能勝”,正一創立的時候,用的那九品的等級,直接就和朝廷官職相對應,這心思,自然也就不難猜了,而且人家求得不是來世,而是今生,所以活著的時候自然就要拚一下了。
所以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直接就把道教的馬甲披在了身上,改都沒改,為的就是建立一個地上道國,然而這和世家大族們適應的封建社會有太多的不一樣,所以各路諸侯,也就是大地主紛紛赤膊下場,對著這幫宗教瘋子一通兒狠揍,直接給捏死了,然後道教就學乖了,開始用自己“留侯之後”的身份,專注於在上層社會傳教,而且不介意給世家大族服務,給他們分潤皇權提供一點兒理論支持。
就比如魏晉南北朝時盛行的玄學,實際上就是道教思想的一個變種,所謂的“無為而治”,實際上是一種虛君政治的渴求,也就是說,世家大族要利用道教思想直接把皇帝架空了,直接搞個世家共和,那時候,名字裏麵帶個“之”的,例如什麽王羲之、王獻之之類的,都是道教徒,道教對上層社會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了。
不過饒是如此,道教也沒放棄從下層起義,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地上道國的想法,從黃巾軍開始,腦袋上包著的布顏色在不斷變換,但你看看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的,最多就是把某某天尊換成了無生老母,特麽的要不是身後有大勢力支持,這幫起義的泥腿子,連軍需糧草都算不明白,還不是分分鍾就給朝廷剿滅了?
所以說,哪怕是李唐那會兒,給自己家找了個有名兒的祖宗李耳,在長按修了個號稱天下最豪華的道觀,自己立了道教做為國教,也一直沒放鬆對道教的監視,沒有放棄平衡佛道勢力的努力,玄奘法師西行取經迴來之後聲望一時無兩,背後或多或少也有朝廷的推手,為的就是讓佛道兩家達到一種平衡,否則真的按照當時的律法,特麽的玄奘法師是個偷渡客,迴來肯定是要追責的。
至於本朝,要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也需要一個合理的馬甲讓自己這個泥腿子出身、當過和尚的窮酸登上皇位,隻怕依著脾性,早就把宗教平滅了,奈何道教風流是在太久了,民間的影響力絕不是封建小農經濟基礎支撐下的政權能夠輕易拔除的,所以他也隻能仗著窮橫,把道教掛起來,盡可能地隔絕他們對底層的影響。
這樣的勢力,能利用就利用一下,走的太近了絕對沒什麽好處,他現在又不是沒有靠山,也用不著天師府方麵的傾力支持,大家互利互惠也就好了。
這個話題聊到這裏,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楊尚荊話鋒一轉,就把話題引導了這次出行上麵:“如今戩帶人乘船,一路南下,卻不知這金鄉衛到底有什麽根底,需要注意些什麽,卻也是無奈之舉啊,還請勞煩忠叔,將徐總旗、劉斷事二人找來,和戩說說話,戩也好心裏有些準備。”
忠叔應了一聲,退了下去,楊尚荊則看著濤濤江水,歎了口氣。
大明朝後期形成的文貴武賤的局麵,也不是沒原因的,畢竟相比於文官而言,武將有點兒不值錢了,先不提光是浙江沿海就十九個衛所,十九個正三品的指揮使了,單單是一代代人積累下來的功勳,就足以早就一群“蒙蔭不幹活”,或者是“辱沒祖宗”的勳貴子弟了,頂著正二品的官職,趕著正三品、甚至是正五品的活兒,簡直不要太多,就這個局麵,怎麽和一幫子通過科舉考上來的人對剛?
然而勳貴集團偏生還是握著槍杆子的,想要動他們的利益,就要問問他們手裏的槍杆子同不同意,所以哪怕到了後期,文官勢力大增,最頂級的那一撮勳貴,依舊有著極其強大的話語權,就算不能說一不二,一些聲音也是朝堂上必須要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