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四章
楊尚荊踏入客堂的時候,兩個穿著正六品公服的官吏當即站起身來,拱手施禮,口稱“下官兵部職方司主事陳旭(吏部職方司主事韓安材)見過楊郎中”,態度是謙恭的,語氣是謙卑的,完全拿出了下官的姿態,這讓楊尚荊覺著很是詫異。
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很麻煩的,想要查一個官僚的出身、履曆、家庭背景什麽的,困難的要死,基本上都是靠著各人的渠道,或者是道聽途說,其準確性,自然也就不咱麽高了。
然而南京畢竟是陪都,雖然淪落到了養老的地步,但六部裏的官兒,消息渠道還是有的,自從楊尚荊這個兵部職方司郎中的封賞下來了之後,六部的官兒都特麽沸騰了,要知道,地方官兒想到六部任職,哪一個不是一步一個腳印爬上來的?按照正常手續,一個縣令想要成為六部的郎中,最低也得摸爬滾打個二十年,從縣令做到一省藩司的經曆,然後才能有機會平調到六部的主事,再然後熬資曆熬成郎中。你這一步登天的架勢……很有當年楊榮牽太宗皇帝的馬頭,直接賜給了正二品的袍服的風範嘛。
然後這幫南直隸的官兒就開始瘋狂打聽了,這到底是哪一家的子孫,這麽叼?
然後楊尚荊的名聲,瞬間就在整個南京的官僚裏麵傳開了——嘿,別說啊,還真是楊榮的孫子,真特麽有乃祖風範。
再然後,參與機務、守備南京的兵部尚書徐琦突然就發了話,在南京兵部的範圍內給了楊尚荊一個優先調動資源的權限,然後這幫小官兒又驚了一下,特麽的北京給你運作了一個正五品的郎中,南京還有文臣之首的大佬給你撐腰,你都幹過啥?
於是乎,最後這些窩在南京、平日裏接觸不到大新聞的小官兒就都知道了楊尚荊的剽悍之處了,包括那幾個被楊尚荊擋了晉升之路的員外郎,也開始捏著鼻子走動門路,看看能不能去哪個臬司或者藩司掛個職,熬煉熬煉,到時候是進京做副都禦史僉都禦史之類的清流官兒,還是直接下放一府做個正四品的知府,就要看自己的選擇和操作了。
“二位,快快請坐,快快請坐。”楊尚荊壓抑著心頭的驚訝,對這兩人伸了伸手,笑著說道,打了個眼色,就有皂隸給兩人奉上了新茶。
三人落座,楊尚荊這才說道:“不知是何時,讓二位前來?”
那個叫陳旭的兵部官兒在椅子上欠了欠身子,雙手奉上兩份公文,一臉的謙恭:“郎中容稟,下官二人乃是奉命來此,為楊郎中傳遞公文,然後在楊郎中麾下聽用的。”
楊尚荊的眉頭就是一跳,直接在自己手底下聽用,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自己手底下那個備倭衙門的組建,終於是在外朝內廷的大佬們撕逼之下,完成了組建,這兩個正六品的主事,就跟著過來給自己打下手了。
按照大明朝官場的官吏,主官是正五品的衙門,需要配一個正六品的副手,兩個正六品的副手就算是高配了,這高配之下,下麵的官吏也就得跟著往上加了,隻是這具體的衙門構成,還要看著公文才行的。
所以楊尚荊點點頭,伸手接過了公文,眯著眼睛翻了翻,卻發現第一份公文並不是關於自己這個衙門的,而是皇帝給他下的一道嘉獎的公文,用詞很有官八股風格,一看就知道是司禮監那幫死太監捏著鼻子寫出來的,稱讚他的內容主要就是他“治理有方”、“治水有功”,其他的並無半點新意。
“特麽的,這簡直就是蔣委員長給李團長下的嘉獎令,口頭表揚肯定要有,但是具體的實惠那是半點兒全無,別說機關槍了,現大洋都不給啊。”楊尚荊歎了口氣,抖了抖手裏的公文,發出一陣“嘩啦嘩啦”的響聲,然後將它放在了一旁。
兩個正六品的主事看了楊尚荊的動作,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有明悟的神色,看來楊尚荊和內廷不合的傳聞是真的。
不過兩個人本來就是南京的官兒,和北京那邊兒的聯係少得可憐,也沒有什麽站隊的需求,所以就耐著性子看著楊尚荊拿起第二份公文,相較而言,這份公文才是決定他們兩個人以後地位的文件。
“正五品的衙門,兩個正六品的副官,其他的會後期派來,武將方麵可以從南直隸方麵抽調……”楊尚荊眯縫著眼睛,一字一句的看著公文上的字,慢慢地理解著,他同樣需要仔細研判這張公文,這關係到他以後的權力的大小。
“陳旭,字景明,正統元年的進士,二甲四十一名,正兒八經的出身……”楊尚荊眯著眼睛看著這個陳旭的履曆,“這是一路都在兵部裏麵打轉轉的官僚型人才,沒什麽出彩的地方,卻也沒有什麽過失,一路上是平平穩穩,可這次來我這小衙門,到底是受了排擠,還是打算出來熬煉一下履曆,增添一點兒地方任職的經曆,為以後升官兒發財打基礎,就不得而知了啊。”
翻過一頁公文,楊尚荊繼續看著下麵的部分,關於韓安材的,他是宣德八年的進士,年紀上比這個陳旭陳景明還要大上許多,相對應的是個人經曆上,也要比陳旭複雜不少,他是在陝西藩司任過職的,雖然隻是正六品的經曆,也沒有什麽真正執掌一縣的經驗,但也算是經曆過地方的,這樣的人,如果和曹鼐搭上同年的關係,往上升一升也是有可能的。
至於兩個人的任命也很有意思,陳旭這個兵部的主事,就是管著新式練兵法的士卒訓練問題的,而韓安材,則是管著整個衙門裏的人手的,把南直隸的官兒直接扔到一個小衙門裏管事兒,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兩個人應該是受排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畢竟這應該算作隱性的貶官,不過也不排除他們在押注賭前程的可能。
楊尚荊踏入客堂的時候,兩個穿著正六品公服的官吏當即站起身來,拱手施禮,口稱“下官兵部職方司主事陳旭(吏部職方司主事韓安材)見過楊郎中”,態度是謙恭的,語氣是謙卑的,完全拿出了下官的姿態,這讓楊尚荊覺著很是詫異。
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很麻煩的,想要查一個官僚的出身、履曆、家庭背景什麽的,困難的要死,基本上都是靠著各人的渠道,或者是道聽途說,其準確性,自然也就不咱麽高了。
然而南京畢竟是陪都,雖然淪落到了養老的地步,但六部裏的官兒,消息渠道還是有的,自從楊尚荊這個兵部職方司郎中的封賞下來了之後,六部的官兒都特麽沸騰了,要知道,地方官兒想到六部任職,哪一個不是一步一個腳印爬上來的?按照正常手續,一個縣令想要成為六部的郎中,最低也得摸爬滾打個二十年,從縣令做到一省藩司的經曆,然後才能有機會平調到六部的主事,再然後熬資曆熬成郎中。你這一步登天的架勢……很有當年楊榮牽太宗皇帝的馬頭,直接賜給了正二品的袍服的風範嘛。
然後這幫南直隸的官兒就開始瘋狂打聽了,這到底是哪一家的子孫,這麽叼?
然後楊尚荊的名聲,瞬間就在整個南京的官僚裏麵傳開了——嘿,別說啊,還真是楊榮的孫子,真特麽有乃祖風範。
再然後,參與機務、守備南京的兵部尚書徐琦突然就發了話,在南京兵部的範圍內給了楊尚荊一個優先調動資源的權限,然後這幫小官兒又驚了一下,特麽的北京給你運作了一個正五品的郎中,南京還有文臣之首的大佬給你撐腰,你都幹過啥?
於是乎,最後這些窩在南京、平日裏接觸不到大新聞的小官兒就都知道了楊尚荊的剽悍之處了,包括那幾個被楊尚荊擋了晉升之路的員外郎,也開始捏著鼻子走動門路,看看能不能去哪個臬司或者藩司掛個職,熬煉熬煉,到時候是進京做副都禦史僉都禦史之類的清流官兒,還是直接下放一府做個正四品的知府,就要看自己的選擇和操作了。
“二位,快快請坐,快快請坐。”楊尚荊壓抑著心頭的驚訝,對這兩人伸了伸手,笑著說道,打了個眼色,就有皂隸給兩人奉上了新茶。
三人落座,楊尚荊這才說道:“不知是何時,讓二位前來?”
那個叫陳旭的兵部官兒在椅子上欠了欠身子,雙手奉上兩份公文,一臉的謙恭:“郎中容稟,下官二人乃是奉命來此,為楊郎中傳遞公文,然後在楊郎中麾下聽用的。”
楊尚荊的眉頭就是一跳,直接在自己手底下聽用,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自己手底下那個備倭衙門的組建,終於是在外朝內廷的大佬們撕逼之下,完成了組建,這兩個正六品的主事,就跟著過來給自己打下手了。
按照大明朝官場的官吏,主官是正五品的衙門,需要配一個正六品的副手,兩個正六品的副手就算是高配了,這高配之下,下麵的官吏也就得跟著往上加了,隻是這具體的衙門構成,還要看著公文才行的。
所以楊尚荊點點頭,伸手接過了公文,眯著眼睛翻了翻,卻發現第一份公文並不是關於自己這個衙門的,而是皇帝給他下的一道嘉獎的公文,用詞很有官八股風格,一看就知道是司禮監那幫死太監捏著鼻子寫出來的,稱讚他的內容主要就是他“治理有方”、“治水有功”,其他的並無半點新意。
“特麽的,這簡直就是蔣委員長給李團長下的嘉獎令,口頭表揚肯定要有,但是具體的實惠那是半點兒全無,別說機關槍了,現大洋都不給啊。”楊尚荊歎了口氣,抖了抖手裏的公文,發出一陣“嘩啦嘩啦”的響聲,然後將它放在了一旁。
兩個正六品的主事看了楊尚荊的動作,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有明悟的神色,看來楊尚荊和內廷不合的傳聞是真的。
不過兩個人本來就是南京的官兒,和北京那邊兒的聯係少得可憐,也沒有什麽站隊的需求,所以就耐著性子看著楊尚荊拿起第二份公文,相較而言,這份公文才是決定他們兩個人以後地位的文件。
“正五品的衙門,兩個正六品的副官,其他的會後期派來,武將方麵可以從南直隸方麵抽調……”楊尚荊眯縫著眼睛,一字一句的看著公文上的字,慢慢地理解著,他同樣需要仔細研判這張公文,這關係到他以後的權力的大小。
“陳旭,字景明,正統元年的進士,二甲四十一名,正兒八經的出身……”楊尚荊眯著眼睛看著這個陳旭的履曆,“這是一路都在兵部裏麵打轉轉的官僚型人才,沒什麽出彩的地方,卻也沒有什麽過失,一路上是平平穩穩,可這次來我這小衙門,到底是受了排擠,還是打算出來熬煉一下履曆,增添一點兒地方任職的經曆,為以後升官兒發財打基礎,就不得而知了啊。”
翻過一頁公文,楊尚荊繼續看著下麵的部分,關於韓安材的,他是宣德八年的進士,年紀上比這個陳旭陳景明還要大上許多,相對應的是個人經曆上,也要比陳旭複雜不少,他是在陝西藩司任過職的,雖然隻是正六品的經曆,也沒有什麽真正執掌一縣的經驗,但也算是經曆過地方的,這樣的人,如果和曹鼐搭上同年的關係,往上升一升也是有可能的。
至於兩個人的任命也很有意思,陳旭這個兵部的主事,就是管著新式練兵法的士卒訓練問題的,而韓安材,則是管著整個衙門裏的人手的,把南直隸的官兒直接扔到一個小衙門裏管事兒,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兩個人應該是受排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畢竟這應該算作隱性的貶官,不過也不排除他們在押注賭前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