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現在這幫鄉賢許諾的錢是到位了,然而糧食還是差了些,畢竟辣麽多糧食,就是各家一起往縣衙的府庫運,也得一段時間,所以楊尚荊得趁著這個時候,敲打一下倉大使。
今天縣衙休沐,楊尚荊也就隨意了點兒,在後衙的樹蔭底下支了個桌子,泡了一壺茶,捧著一本《禮記》在那兒研究著,桌子上還擺了一本整人必備的《禦製大誥》,支使著楊二去把本縣的倉大使王遠叫過來。
其實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給各地衙署下了規定,所有當官兒的一窩兒全都住在縣衙裏麵,敢在外麵購置私宅、不住官衙的,一律打板子,可是呢,法律並不等同於真理,別管什麽《大明律》還是什麽《禦製大誥》之類的萬一,碰上“實事求是”來,統統都得讓路,所以呢,官員不住衙署的事兒真發生了,很多時候大家也就是睜一眼閉一眼了。
第一種不住衙署的,就是衙署太過破爛,有明一代都有“當官不修衙”的傳統,以顯示為官之人清正廉潔,不說誰敢把縣衙蓋成白宮模樣吧,就是修葺一番,言官們都能半夜笑醒,然後什麽“耗費民脂民膏”、“奢靡浮誇有辱斯文”之類的帽子,全給他扣上,然而很多建的草率的衙署到了後來破破爛爛的,有辱斯文了,那怎麽辦?在外麵購置私宅,封建年代講究“禮法”二字,“禮”在“法”前麵,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言官們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浙江藩司就是這麽個情況,所以鎳司上下誰也沒多說啥,指不定哪天自己就調過去了呢?(藩司——承宣布政使司,鎳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都指揮使司,以後可能直接就用簡稱了)
第二種,就是原主簿劉琪那種的,衙署因為曆史原因,規劃不好,地方不夠,住不下這麽多人,這時候總不能讓人露天睡覺吧?所以就得有人搬出去住,家窮的搬出去跟要了半條命一樣,家富裕的就不一樣了,發揚一下風格自己住個舒坦,同僚們還得誇一句“高風亮節”。
王遠和劉琪還不一樣,劉琪是出身好,底子也硬,為了養小妾什麽的鑽鑽空子,能在外麵購置的私宅,而他就是個臨縣的窮酸書生,走了狗屎運給調到這邊兒的,除了縣衙沒地方住,所以沒多一會兒,這個倉大使就戰戰兢兢地過來了,各家各戶剛剛交了接近兩千貫錢來,府庫剛剛充實了那麽一下下,這縣尊找他幹嘛?
他除了和下麵的賬房玩弄一下稍微先進的數學姿勢,從縣衙府庫裏麵套了一點兒現錢補貼家用,其實也沒做什麽,而且楊尚荊罷免了劉琪之後大家都在等風頭過去,之前的事兒……不至於這麽快就事發了吧?而且就算事發了,縣尊也不應該處置他吧?他在全縣衙的官僚裏麵可是最窮的,他窮他有理!
於是帶著忐忑,他半弓著身子,恭恭敬敬地說道:“縣尊找下屬,不知有何事吩咐?”
楊尚荊擺了擺手,臉上寫著隨意:“今日休沐,何必多禮?坐,坐。”
王遠聽了這話,臉上的表情稍微鬆了一點兒,小心翼翼地在楊尚荊對麵坐下,不過也沒敢坐實了,隻沾了半個屁股,眼瞅著楊尚荊示意他喝茶,小心翼翼地道了聲謝,端起杯來隻抿了一口。
也好在隻是抿了一口,否則楊尚荊這一句話能直接讓他嗆死:“本縣到任之後,派人查驗了戶房賬冊……”
查賬這種做法是很不人道的,要知道,縣衙裏多少人都指望著從公家款項裏麵撈上一口吃的,比如他這個倉大使,比如戶房下麵的胥吏,比如管著收納的賬房,比如……如果真要是從賬冊裏麵查出來點兒蛛絲馬跡,大家就都別好好過了,直接拉出去剁了腦袋比較痛快,畢竟按照《禦製大誥》裏麵太祖的法度,那是要剝皮充草的。
“縣尊……”王遠張了張嘴,就想說點兒什麽。
然後他就看見楊尚荊很豪氣地擺了擺手,從桌子上那部《禦製大誥》下麵抽出來一個小冊子,輕輕彈了彈,又放在了書的上麵,獨獨留下那“禦製大誥”四個大字,這才說道:“……以備今日之需,如今縣中鄉紳富戶多有捐獻,以抗擊倭寇襲擾,其數不小,本縣可是想要把這筆錢專款專用的,你作為倉大使,可是要多多約束手下。”
說起來明朝的稅還真是算不上太高,哪怕是江浙地區,兩千來貫錢,放在縣衙裏也算是不小的一筆現錢了,以往進來這種快錢兒,大家都是上下其手,反正隻要最後平掉了賬目也就沒事兒了,誰也不會閑著抽筋,去把所有的賬本翻一遍——畢竟這個年代還是流水賬,作假好做,查賬卻困難。
然而王遠能做到倉大使,智商肯定還是在水準線上的,瞅瞅楊尚荊那個小冊子,再瞅瞅《禦製大誥》四個字,打了個激靈,就把話音轉了過去:“縣尊還請放心,我等倉房上下,無不是忠心任事之人,這兩千零三十貫,我等定會做到筆筆清楚、分毫不差。”
楊尚荊這個縣尊的暗示給的,已經是足夠直白了,他們這幫人的斑斑劣跡,已經被楊尚荊掌握了,這是告訴他們,既往不咎不是不行,但是以後誰再敢手欠,拿了自己不該拿的,就別怪他拿著《禦製大誥》,玩玩車裂腰斬剝皮充草點天燈之類的手段了,想想也是,人家能扳倒黃家,能在鎳司上麵有人,還能看不懂區區一個賬本了?
所以說,該裝慫的時候一定要裝慫,哪怕這個慫很可能要一慫慫上好幾年。
聽了這番話之後,楊尚荊很滿意地將《禮記》蓋了上去,剛想再說點兒什麽,就看見忠叔從一旁轉了過來,附在他耳邊輕聲嘀咕了幾句,於是他笑著擺擺手,對王遠說道:“也罷,過些時候還有些米糧要入庫,你先下去準備一番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現在這幫鄉賢許諾的錢是到位了,然而糧食還是差了些,畢竟辣麽多糧食,就是各家一起往縣衙的府庫運,也得一段時間,所以楊尚荊得趁著這個時候,敲打一下倉大使。
今天縣衙休沐,楊尚荊也就隨意了點兒,在後衙的樹蔭底下支了個桌子,泡了一壺茶,捧著一本《禮記》在那兒研究著,桌子上還擺了一本整人必備的《禦製大誥》,支使著楊二去把本縣的倉大使王遠叫過來。
其實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就給各地衙署下了規定,所有當官兒的一窩兒全都住在縣衙裏麵,敢在外麵購置私宅、不住官衙的,一律打板子,可是呢,法律並不等同於真理,別管什麽《大明律》還是什麽《禦製大誥》之類的萬一,碰上“實事求是”來,統統都得讓路,所以呢,官員不住衙署的事兒真發生了,很多時候大家也就是睜一眼閉一眼了。
第一種不住衙署的,就是衙署太過破爛,有明一代都有“當官不修衙”的傳統,以顯示為官之人清正廉潔,不說誰敢把縣衙蓋成白宮模樣吧,就是修葺一番,言官們都能半夜笑醒,然後什麽“耗費民脂民膏”、“奢靡浮誇有辱斯文”之類的帽子,全給他扣上,然而很多建的草率的衙署到了後來破破爛爛的,有辱斯文了,那怎麽辦?在外麵購置私宅,封建年代講究“禮法”二字,“禮”在“法”前麵,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言官們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浙江藩司就是這麽個情況,所以鎳司上下誰也沒多說啥,指不定哪天自己就調過去了呢?(藩司——承宣布政使司,鎳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都指揮使司,以後可能直接就用簡稱了)
第二種,就是原主簿劉琪那種的,衙署因為曆史原因,規劃不好,地方不夠,住不下這麽多人,這時候總不能讓人露天睡覺吧?所以就得有人搬出去住,家窮的搬出去跟要了半條命一樣,家富裕的就不一樣了,發揚一下風格自己住個舒坦,同僚們還得誇一句“高風亮節”。
王遠和劉琪還不一樣,劉琪是出身好,底子也硬,為了養小妾什麽的鑽鑽空子,能在外麵購置的私宅,而他就是個臨縣的窮酸書生,走了狗屎運給調到這邊兒的,除了縣衙沒地方住,所以沒多一會兒,這個倉大使就戰戰兢兢地過來了,各家各戶剛剛交了接近兩千貫錢來,府庫剛剛充實了那麽一下下,這縣尊找他幹嘛?
他除了和下麵的賬房玩弄一下稍微先進的數學姿勢,從縣衙府庫裏麵套了一點兒現錢補貼家用,其實也沒做什麽,而且楊尚荊罷免了劉琪之後大家都在等風頭過去,之前的事兒……不至於這麽快就事發了吧?而且就算事發了,縣尊也不應該處置他吧?他在全縣衙的官僚裏麵可是最窮的,他窮他有理!
於是帶著忐忑,他半弓著身子,恭恭敬敬地說道:“縣尊找下屬,不知有何事吩咐?”
楊尚荊擺了擺手,臉上寫著隨意:“今日休沐,何必多禮?坐,坐。”
王遠聽了這話,臉上的表情稍微鬆了一點兒,小心翼翼地在楊尚荊對麵坐下,不過也沒敢坐實了,隻沾了半個屁股,眼瞅著楊尚荊示意他喝茶,小心翼翼地道了聲謝,端起杯來隻抿了一口。
也好在隻是抿了一口,否則楊尚荊這一句話能直接讓他嗆死:“本縣到任之後,派人查驗了戶房賬冊……”
查賬這種做法是很不人道的,要知道,縣衙裏多少人都指望著從公家款項裏麵撈上一口吃的,比如他這個倉大使,比如戶房下麵的胥吏,比如管著收納的賬房,比如……如果真要是從賬冊裏麵查出來點兒蛛絲馬跡,大家就都別好好過了,直接拉出去剁了腦袋比較痛快,畢竟按照《禦製大誥》裏麵太祖的法度,那是要剝皮充草的。
“縣尊……”王遠張了張嘴,就想說點兒什麽。
然後他就看見楊尚荊很豪氣地擺了擺手,從桌子上那部《禦製大誥》下麵抽出來一個小冊子,輕輕彈了彈,又放在了書的上麵,獨獨留下那“禦製大誥”四個大字,這才說道:“……以備今日之需,如今縣中鄉紳富戶多有捐獻,以抗擊倭寇襲擾,其數不小,本縣可是想要把這筆錢專款專用的,你作為倉大使,可是要多多約束手下。”
說起來明朝的稅還真是算不上太高,哪怕是江浙地區,兩千來貫錢,放在縣衙裏也算是不小的一筆現錢了,以往進來這種快錢兒,大家都是上下其手,反正隻要最後平掉了賬目也就沒事兒了,誰也不會閑著抽筋,去把所有的賬本翻一遍——畢竟這個年代還是流水賬,作假好做,查賬卻困難。
然而王遠能做到倉大使,智商肯定還是在水準線上的,瞅瞅楊尚荊那個小冊子,再瞅瞅《禦製大誥》四個字,打了個激靈,就把話音轉了過去:“縣尊還請放心,我等倉房上下,無不是忠心任事之人,這兩千零三十貫,我等定會做到筆筆清楚、分毫不差。”
楊尚荊這個縣尊的暗示給的,已經是足夠直白了,他們這幫人的斑斑劣跡,已經被楊尚荊掌握了,這是告訴他們,既往不咎不是不行,但是以後誰再敢手欠,拿了自己不該拿的,就別怪他拿著《禦製大誥》,玩玩車裂腰斬剝皮充草點天燈之類的手段了,想想也是,人家能扳倒黃家,能在鎳司上麵有人,還能看不懂區區一個賬本了?
所以說,該裝慫的時候一定要裝慫,哪怕這個慫很可能要一慫慫上好幾年。
聽了這番話之後,楊尚荊很滿意地將《禮記》蓋了上去,剛想再說點兒什麽,就看見忠叔從一旁轉了過來,附在他耳邊輕聲嘀咕了幾句,於是他笑著擺擺手,對王遠說道:“也罷,過些時候還有些米糧要入庫,你先下去準備一番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