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的靈堂裏人來人往,作為曆任四朝的老臣、曾經的內閣首輔、兵部尚書,楊士奇在正統年明廷的影響力,尤其是文官之中的影響力,是無與倫比的,這一點不會因為他有一個不肖子而產生絲毫的影響。


    所以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他在京的門生故舊、包括三品以上的大員,都前來吊唁。


    雖然在鼎鼎大名的三楊內閣裏,楊榮和楊士奇之間並不是完全的同心同德,早年也是有過那麽點摩擦的,但晚輩們的關係卻是可以稱得上世交了,這也是楊敏政能夠以七品翰林修撰的官身,在楊士奇去世的次日就前來吊唁的原因。


    一個長得和楊道有幾分相像的中年男子跪在靈堂裏,機械地磕著頭,一臉死了爹的表情,楊尚荊恭恭敬敬地給楊士奇上了香,扭頭看了看,不由得歎息了一聲。


    這人的確是死了爹,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也快死了,因為他就是楊道的大哥、楊士奇的長子楊稷,專業坑爹的,也專業坑了一群大明朝的文官兒,要不是他在老家無法無天,他爹也不至於在家稱病,王振也能多上一些掣肘。


    楊尚荊搖了搖頭,轉身出了靈堂,站在外麵,看了看公元一四四四年的北京城的春天,寒冷、蕭條之感在滿院的白綾中多出了一絲絲淒涼,讓他禁不住打了個哆嗦。


    “人死燈方滅,人走茶才涼啊。”楊尚荊感歎了一聲,不由得再度搖了搖頭。


    這是一條規則,更是一條鐵律,是華夏官場數千年來形成的權力的遊戲的規則,不容動搖,有名兒的例子,從他現在所在的這個年代往前數,秦孝公活著的時候沒人敢動商鞅,秦孝公一死,商鞅就是五馬分屍的下場;往後數,變法的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自稱“門下走狗”的一大堆,死了之後還不是抄家滅族的下場?


    同為內閣學士,楊士奇活著的時候,楊稷沒人敢動,甚至身為皇上的朱祁鎮都隻能下旨申斥,而不是直接明典正刑,楊士奇一死,就連“有司”都敢蹦躂出來,要嚴明法紀了。


    這一刻楊尚荊突然有點心有戚戚焉,他感覺,自己身上這層“先太師楊榮嫡次孫”的光環,除了給他的仕途帶來些許便利之外,似乎也會帶來許許多多的麻煩?


    一邊想著,楊尚荊走出了楊士奇府邸的大門,一個看起來得有六十歲,青衣短打的老頭兒迎了上來,一臉的關切:“少爺的身體可是恢複了?老仆方才聽說少爺已經歇息了,就去找了駕馬車。”


    這個老頭兒是當年楊榮的長隨之一,本名張猛,年輕的時候是建安城附近有名兒遊俠,一身橫練據說能一拳打死奔馬,後來犯了事兒被關進了大牢,是楊尚荊他叔祖把他撈出來的,仗著一身的本事跟著楊榮跑前跑後,這麽多年一直死心塌地,後來就改了楊姓,喚作楊忠,當年榆木川的大營裏,他就是楊榮的親隨,親眼見著大明朝第二能打的皇帝升天。


    所以楊尚荊可不敢和這個老人擺什麽少爺架子,擺手說道:“忠叔,已經無礙了。”


    “上車,上車再說。”楊忠指了指身後的馬車,幫楊尚荊撩開了車簾,攙著他進了馬車,這年月的大明還不太流行坐轎,楊尚荊這麽個七品清流官兒也沒有坐轎的資格,所以隻能雇一輛馬車。


    楊忠沒有叫車把式,作為鞍前馬後服侍楊榮三十多年的老人,駕車這種事兒已經做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他坐在車上甩了個鞭花,馬車向著城南的楊府行去。


    “少爺可是想念老太爺了?”駕車的楊忠問道,蒼老的聲音裏也帶著一份滄桑。


    楊尚荊沒有猶豫,直接點了點頭,這具身體的原主人的確是因為想念祖父,悲哀過度,這才被他鳩占鵲巢:“觸景傷情,當年的武林驛……”


    “可以傷情,切莫傷身啊。”楊忠歎息了一聲,“老太爺最看重的就是少爺了,可千萬別讓他老人家失望啊。”


    楊尚荊沉默了一下,點了點頭:“忠叔還請放心,戩自有分寸。”


    楊忠甩了個鞭花,讓拉車的駑馬走的更快一些,蒼老的聲音就帶上了一點點感懷:“當年你沒有跟隨老爺迴鄉祭祖,武林驛裏,老太爺最後的心願,就是讓少爺光耀門楣,不墜建安楊氏的名聲,在這翰林院裏安安穩穩地做官哪。”


    這一句話裏包含的信息實在不少,比如楊榮對楊尚荊的喜愛和看重,以及他自己迴京後直接從禮部觀政進入了翰林院的原因,想到這些,楊尚荊的心裏就是一顫,他這才想起來,正統四、七、十這三年根本沒有選過庶吉士,這就意味著他進入翰林院,混了這麽一個清貴清貴真清貴的差事,定然是楊榮當年在殿試之後,就留下來的後手。


    雖然英宗時期還沒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矩,剛剛去世的楊士奇甚至不是進士出身,但地方上的履曆似乎已經不再那麽重要了,因為現在外朝之中支撐著整個文官體係的楊溥,就沒有地方任職的履曆,能夠走到這一步,除了真有能耐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出身——仁宗皇帝朱高熾的潛邸舊臣,當年還替朱高熾背過黑鍋。


    有了這麽一個首輔,哪怕隻是把持幾年朝政,但這幾年之內,以後的官吏選拔,必然會漸漸向中樞傾斜,估計之後“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規矩,也是從這裏慢慢開始興起的。


    加之翰林體係獨立於百官之外,清貴無比,所以在裏麵的人員調動、升遷對朝堂的影響最小,但每一個翰林官兒走出翰林院之後,都會實授相應的官職,可以說是大明朝升遷最快、後遺症最小的部門了。


    “祖父他老人家……深謀遠慮啊。”楊尚荊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慢慢吐出,同時吐槽了一句,五百多年之後大學導員兼團委書記平調地市級政府辦公室秘書不也就這個套路嘛,人類簡直就是不會進化的典範。


    不過……嗯,很科學,很合理就是了。


    對這一點楊忠並不否認,而是點了點頭:“老爺一向看得遠,否則當年也不會在南京城外攔永樂帝的馬,榆木川裏也不會選擇秘不發喪,更不會讓宣宗皇帝禦駕親征自己的親叔叔啊……”


    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了楊榮一生平步青雲的重大轉折,可以說,隻要他楊尚荊不被扣上謀反的大帽子,隻要仁宗這一脈還在朝堂上做著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就不會有性命之憂,就能在翰林院裏安安穩穩地做自己的翰林,然後熬死楊溥,熬死馬愉,熬死曹鼐,熬死王振,一路清貴清貴真清貴地直豋首輔之位。


    可是……一切真的能這麽順利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統天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聿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聿天並收藏正統天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