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求收藏,求鮮花!)
大明:穿越成了無敵縣令 作者:明曜天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大人怕是宿醉未醒吧!”眾大臣一聽他要蕩平天下流寇,都哈哈大笑起來,流寇多如牛毛,大明耗費無數錢糧財帛,死了多少位督撫大員都沒有搞定,你紅口白牙一張嘴,說蕩平就能蕩平?
拿我們當傻子開涮呢!
“愛卿慎言!”崇禎皇帝見他口沒遮攔,急忙勸道。
“諸位請聽我一言,現今國家財庫空虛,民生凋敝,蓋因對天下農人厚取薄施,百姓疾苦,揭竿斬木,隻為活路。不如罷免天下農人賦稅,轉向凡鹽、糧、布、絲、鋼鐵、煤炭等行業設置稅監,課稅征收,如此既能豐盈國庫,又能取信於民……臣願以東南賦稅作保……”
“臣以為萬萬不可,我大明各州府縣衙,官吏衙役人等,其數不下百萬,全賴農人稅賦活命,若免去農稅,地方財政必定空虛,各級官吏又該如何糊口?”
“你隻曉得官員沒了銀子活不下去,考慮過苛捐雜稅下老百姓怎麽活下去嗎?”王麟這迴也占據道德高地,狠狠駁斥了這些假仁假義的官員,問得他們啞口無言。
崇禎皇帝凝神苦思片刻,站起身,拂袖而去。
眾位臣子都長長籲了一口氣,都把目光投向王麟,似乎他才是那個破壞遊戲規則的罪魁禍首。
王麟冷哼一聲,從文武百官麵前走了出去。
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崇禎皇帝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東華門下旨,曉諭天下萬民,廢除農民一切稅賦雜役,從此以後農民不納稅,不納捐,不納糧,不服役!
而且,過往拖欠官府稅銀,一律免除!
若有官員不尊號令,繼續私自征收,欺壓百姓者,著東廠緝捕歸案,嚴加懲處!
消息一出,天下震動!
免除皇糧國稅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江南七省,就連仍在李自成手中控製的陝西等地,也受到了波及。
李闖義軍的人數飛速減少,許多人參加義軍本為一口吃食,或者被官府逼捐賦稅,不得已逼上梁山,既然現在皇帝老子下令將賦稅債務一筆勾銷,還把腦袋懸在褲腰帶上,幹這殺頭的買賣做什麽?
倒不如迴家好好種上幾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逍遙自在。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依附於農民,靠剝削農民而存在,從農民身上征收稅賦是保證整個國家機器運行的物質來源,也是官民矛盾的根源。
明末,三餉(遼餉、剿餉與練餉)加身的農民承擔著沉重的稅賦,加之天災人禍,在矛盾極度激化而無法調節的情況下,農民不得已跟隨李闖揭竿而起,最終導致了大明滅亡。
在此時宣布免除農民稅賦,就等於徹底解除了農民身上的枷鎖。如此一來,壓在百姓身上的千鈞重擔徹底消失了,百姓自然也沒有任何理由提著腦袋去造反。
除非他想當皇帝。
不單李自成,就連四川的張獻忠義軍也在瞬間土崩瓦解,士兵從原先的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短短幾天就削減到六七萬人,而且還在持續減少。
沒有賦稅壓身的百姓無債一身輕,誰還去跟著他們造反?全都唿啦啦作鳥獸散。
半個月後,張獻忠身邊隻剩下了幾個養子: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四人。
“父帥,如今大明皇帝免了天下百姓的稅賦,軍心離散,已經沒有人願意和咱們扯大旗幹了。”孫可望上前一步,雙眼直視張獻忠,說道。
“崇禎那老兒倒是有些本事!”張獻忠不得不承認,免除賦稅這一招正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接戳中了義軍的心窩子。
“父帥,如今我等該如何抉擇?”李定國一臉憂色的問道。
“這……”張獻忠愁眉緊皺,剛要開口,卻見義子孫可望站在自己身邊,目光陰鷙的看著自己,“父帥養育我們多年,我們無以為報,兒臣向父帥借一件東西,還請父帥恩準!”
“你要借什麽?”
“借父帥頭顱一用!”話音未落,孫可望突然暴起,手中匕首直接捅進張獻忠的腹部,鮮血頓時噴湧出來!
“你,你這逆子……”張獻忠翻了兩下白眼,胖大的身子緩緩倒在地上,孫可望一腳在他寬厚的臂膀上,抄起匕首,哼哧哼哧,將他的人頭割下,用布包裹了,背在身上。
其餘三人都嚇得麵如土色!
“諸位兄弟,皇帝老子免了天下百姓的稅賦,沒人跟著咱們兄弟幹這殺頭的買賣了,我們還是趁早散夥,尋個出路吧!”
孫可望向眾人一抱拳,跨上戰馬,直奔北方而去。
李定國看著張獻忠倒在血泊裏的屍體,無奈歎了口氣,拔出寶劍,在地上挖了個坑,將張獻忠埋了進去。
做好這一切後,他跪在墳頭磕了三個頭,再轉身時,艾能奇和劉文秀早已不見蹤影。
他將寶劍擦拭幹淨,發現連自己的寶馬踏雪烏騅也被劉文秀給搶了,苦笑一聲,隻好一步一步向著南方走去。
李定國出蜀地後,一路向東,過湖南、贛州,最後到達金陵,一路所見,百姓安居樂業,當年與大西政權一起相應起義的四十五路煙塵早已消失無蹤,綿延數十年的刀兵烽火,竟然在短短一月內徹底弭平。
“我大明定有賢良出世,方能在短短一月內平定天下烽煙……”他一邊走一邊想,不知不覺間,竟然來到了金陵城外采石磯,極目遠望,赫見樓船如林,遍布江上,船桅上高高挑著一麵大旗,上書“王”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敢問老丈,這支艦隊是何人指揮?”李定國向身旁一位垂釣的老者一拱手,問道。
“這是我大明東南都督王大人的部隊。”老者摘下鬥笠,望著江麵上的艨艟巨艦,目光中有些得意,“王大人乃國家肱股之臣,就是他向陛下勸諫,免了百姓們的稅賦,現在很多百姓家中都為他供著長生牌位呢!”
“哦?”李定國愣了一下,原來在短短一個月內兵不血刃的平定天下狼煙之人,就是這位王大人!
“年輕人,老丈看你身材魁偉,相貌不凡,如今王大人在金陵城招兵買馬,準備北伐,光複我漢人江山,不如去投軍,一刀一槍搏出個前程,也好封妻蔭子,流芳百世。”
“謝老人家指點。”李定國心中有了謀劃,向老人深施一禮,轉身走進了金陵城。
老人望著李定國遠去的背影,忽然手中魚竿一抖,他扯起來一看,竟然是一條金鱗金尾的化龍魚。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啊!”
老頭將魚解下來,扔進魚簍裏,換上魚餌,繼續垂釣起來。
李定國是關中人士,向來沒到過江南,一入城,他的眼睛便不夠看了,到處吳儂軟語,畫閣雕梁,好一派江南水鄉風光。
街角不遠處插著一麵旗子,上書“招兵”二字,李定國走過去,領了號牌,站在隊尾,等候招兵官員檢查。
“姓名?”
“李定國。”
乍聞此名,遠處一人轉過身來,靜靜的看著他。
拿我們當傻子開涮呢!
“愛卿慎言!”崇禎皇帝見他口沒遮攔,急忙勸道。
“諸位請聽我一言,現今國家財庫空虛,民生凋敝,蓋因對天下農人厚取薄施,百姓疾苦,揭竿斬木,隻為活路。不如罷免天下農人賦稅,轉向凡鹽、糧、布、絲、鋼鐵、煤炭等行業設置稅監,課稅征收,如此既能豐盈國庫,又能取信於民……臣願以東南賦稅作保……”
“臣以為萬萬不可,我大明各州府縣衙,官吏衙役人等,其數不下百萬,全賴農人稅賦活命,若免去農稅,地方財政必定空虛,各級官吏又該如何糊口?”
“你隻曉得官員沒了銀子活不下去,考慮過苛捐雜稅下老百姓怎麽活下去嗎?”王麟這迴也占據道德高地,狠狠駁斥了這些假仁假義的官員,問得他們啞口無言。
崇禎皇帝凝神苦思片刻,站起身,拂袖而去。
眾位臣子都長長籲了一口氣,都把目光投向王麟,似乎他才是那個破壞遊戲規則的罪魁禍首。
王麟冷哼一聲,從文武百官麵前走了出去。
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崇禎皇帝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東華門下旨,曉諭天下萬民,廢除農民一切稅賦雜役,從此以後農民不納稅,不納捐,不納糧,不服役!
而且,過往拖欠官府稅銀,一律免除!
若有官員不尊號令,繼續私自征收,欺壓百姓者,著東廠緝捕歸案,嚴加懲處!
消息一出,天下震動!
免除皇糧國稅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江南七省,就連仍在李自成手中控製的陝西等地,也受到了波及。
李闖義軍的人數飛速減少,許多人參加義軍本為一口吃食,或者被官府逼捐賦稅,不得已逼上梁山,既然現在皇帝老子下令將賦稅債務一筆勾銷,還把腦袋懸在褲腰帶上,幹這殺頭的買賣做什麽?
倒不如迴家好好種上幾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逍遙自在。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依附於農民,靠剝削農民而存在,從農民身上征收稅賦是保證整個國家機器運行的物質來源,也是官民矛盾的根源。
明末,三餉(遼餉、剿餉與練餉)加身的農民承擔著沉重的稅賦,加之天災人禍,在矛盾極度激化而無法調節的情況下,農民不得已跟隨李闖揭竿而起,最終導致了大明滅亡。
在此時宣布免除農民稅賦,就等於徹底解除了農民身上的枷鎖。如此一來,壓在百姓身上的千鈞重擔徹底消失了,百姓自然也沒有任何理由提著腦袋去造反。
除非他想當皇帝。
不單李自成,就連四川的張獻忠義軍也在瞬間土崩瓦解,士兵從原先的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短短幾天就削減到六七萬人,而且還在持續減少。
沒有賦稅壓身的百姓無債一身輕,誰還去跟著他們造反?全都唿啦啦作鳥獸散。
半個月後,張獻忠身邊隻剩下了幾個養子: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四人。
“父帥,如今大明皇帝免了天下百姓的稅賦,軍心離散,已經沒有人願意和咱們扯大旗幹了。”孫可望上前一步,雙眼直視張獻忠,說道。
“崇禎那老兒倒是有些本事!”張獻忠不得不承認,免除賦稅這一招正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接戳中了義軍的心窩子。
“父帥,如今我等該如何抉擇?”李定國一臉憂色的問道。
“這……”張獻忠愁眉緊皺,剛要開口,卻見義子孫可望站在自己身邊,目光陰鷙的看著自己,“父帥養育我們多年,我們無以為報,兒臣向父帥借一件東西,還請父帥恩準!”
“你要借什麽?”
“借父帥頭顱一用!”話音未落,孫可望突然暴起,手中匕首直接捅進張獻忠的腹部,鮮血頓時噴湧出來!
“你,你這逆子……”張獻忠翻了兩下白眼,胖大的身子緩緩倒在地上,孫可望一腳在他寬厚的臂膀上,抄起匕首,哼哧哼哧,將他的人頭割下,用布包裹了,背在身上。
其餘三人都嚇得麵如土色!
“諸位兄弟,皇帝老子免了天下百姓的稅賦,沒人跟著咱們兄弟幹這殺頭的買賣了,我們還是趁早散夥,尋個出路吧!”
孫可望向眾人一抱拳,跨上戰馬,直奔北方而去。
李定國看著張獻忠倒在血泊裏的屍體,無奈歎了口氣,拔出寶劍,在地上挖了個坑,將張獻忠埋了進去。
做好這一切後,他跪在墳頭磕了三個頭,再轉身時,艾能奇和劉文秀早已不見蹤影。
他將寶劍擦拭幹淨,發現連自己的寶馬踏雪烏騅也被劉文秀給搶了,苦笑一聲,隻好一步一步向著南方走去。
李定國出蜀地後,一路向東,過湖南、贛州,最後到達金陵,一路所見,百姓安居樂業,當年與大西政權一起相應起義的四十五路煙塵早已消失無蹤,綿延數十年的刀兵烽火,竟然在短短一月內徹底弭平。
“我大明定有賢良出世,方能在短短一月內平定天下烽煙……”他一邊走一邊想,不知不覺間,竟然來到了金陵城外采石磯,極目遠望,赫見樓船如林,遍布江上,船桅上高高挑著一麵大旗,上書“王”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敢問老丈,這支艦隊是何人指揮?”李定國向身旁一位垂釣的老者一拱手,問道。
“這是我大明東南都督王大人的部隊。”老者摘下鬥笠,望著江麵上的艨艟巨艦,目光中有些得意,“王大人乃國家肱股之臣,就是他向陛下勸諫,免了百姓們的稅賦,現在很多百姓家中都為他供著長生牌位呢!”
“哦?”李定國愣了一下,原來在短短一個月內兵不血刃的平定天下狼煙之人,就是這位王大人!
“年輕人,老丈看你身材魁偉,相貌不凡,如今王大人在金陵城招兵買馬,準備北伐,光複我漢人江山,不如去投軍,一刀一槍搏出個前程,也好封妻蔭子,流芳百世。”
“謝老人家指點。”李定國心中有了謀劃,向老人深施一禮,轉身走進了金陵城。
老人望著李定國遠去的背影,忽然手中魚竿一抖,他扯起來一看,竟然是一條金鱗金尾的化龍魚。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啊!”
老頭將魚解下來,扔進魚簍裏,換上魚餌,繼續垂釣起來。
李定國是關中人士,向來沒到過江南,一入城,他的眼睛便不夠看了,到處吳儂軟語,畫閣雕梁,好一派江南水鄉風光。
街角不遠處插著一麵旗子,上書“招兵”二字,李定國走過去,領了號牌,站在隊尾,等候招兵官員檢查。
“姓名?”
“李定國。”
乍聞此名,遠處一人轉過身來,靜靜的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