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了這裏,馮妙貞說道:“姐姐,這是我的好事,你難道不替我歡喜?”
三公主一愣,見著眼前的馮妙貞羞紅了臉,“父皇要給我指婚了,過兩日就會下旨,不過……隻怕還要點時日,畢竟他還不是京官。”
這親事落在了四公主的頭上,三公主眉開眼笑,“那就恭喜四妹妹了。”
隨著四公主的點頭,聖旨就落了下來。千裏迢迢來傳旨的,還是那個張太監。
這一次,張太監的態度與前兩次完全不同,才剛下馬車,還不等李文柏說話,他就整張臉笑成了一朵花,大老遠就說著恭喜恭喜的話來。
張太監這反應,讓李文柏一時有些受寵若驚。
笑得這麽浮誇,這不像他啊。
要知道,平時宮裏的太監到地方傳旨,都是一張冷冰冰的臉,而地方官才是笑臉相迎的那個。怎麽今天,覺得完全互換了啊?
他如今已經是西州刺史,西州在他的治理下,名聲在外也人所共知。刺史再想升遷,幾乎是不太能了。所以雍和帝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調迴京都任職。
刺史在地方雖然位高權重,但是比起京都的官員,還是沒得比的。所以調迴京都任職,對於一個刺史來說,就是升遷了。
隻是這張公公,也太高興了點吧?
不過這麽高興恭喜你,他也不好冷落了人家。於是李文柏連忙走上前,拉著張太監的手,一臉謙虛的說著“不敢不敢,都是為官者的本職”這一類的客套話。
一看李文柏這個反應,張太監就知道李文柏對即將到來的聖旨內容並不知情,笑道:“李大人還不知道吧?”
“嗯?”李文柏愣了愣,“不知道什麽?”
張太監微微一笑,當即取出懷中的聖旨,“聖旨到,西州刺史李文柏,接旨。”
一時間,李文柏,李二,李成,劉安,六位判司,還有府衙的一幹衙役,全都跪了下來。
聖旨的內容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先是不吝辭色好好的誇了李文柏一通,然後調令李文柏迴京都,任職戶部侍郎。
戶部侍郎,正四品官銜,論品級還在西州刺史的從四品之上,更何況,戶部侍郎,乃是戶部僅次於戶部尚書的二把手。其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
從地方迴到京都,就算略微降低品級,也算是升遷了。更別說,李文柏這種,不僅迴到了京都,官銜品級還提升了。可見他是多麽受皇帝器重。
這可謂是重重的提拔了。
聽到這裏,李二和李成等人,都暗暗替自家大人高興。劉安也在心中感歎李文柏非池中之物。
而朱江、郭高軒等六位判司,則是一陣後怕,慶幸自己當初接受了李文柏的勸慰,沒有和他作對,最近這兩年,也沒有做什麽過分的事情。否則,憑李文柏如今這權勢,要是找他們算賬,隻怕他們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同時,他們也不禁有些高興。李文柏升遷,是因為前庭治理的好。但前庭治理好,也少不了他們這些下屬的功勞。
李文柏也挺高興,升官戶部侍郎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他終於可以迴京都了。、
自從來到文興縣,再到前庭,這都過去三年多了。三年多,也不知道小環兒如今怎麽樣了,現在應該已經出落成一個大姑娘了吧。李環是他的親妹妹,也是他在京都最牽掛的一個人。現如今,終於可以迴去看看她了。
但是聖旨還沒讀完。
當第二部分的內容從張太監的口中念出時,整個府衙的人都驚呆了。
什麽?
陛下賜婚?
公主下嫁?
第166章 歸京
李二和李成傻了, 自家大人要成為駙馬爺了?這是什麽情況?
劉安也愣住了, 心想沒聽說李文柏還和公主殿下有過什麽來往啊。沒想到李文柏竟能收到陛下如此厚待, 將公主下嫁與他。實在是了不得。
而朱江郭高軒六位判司, 則是徹底傻了眼。怎麽迴事, 怎麽好好的,就突然嫁公主了?如果說剛剛李文柏升遷戶部侍郎,還在情理之中的話, 那麽現在陛下突然要把公主殿下下嫁給李文柏, 就是完全的意外了。
想不到李大人背負的聖眷,竟厚重如斯。
而李文柏則是呆呆的跪在那裏, 甚至連張太監不知道什麽時候遞過來的聖旨,都忘了接。
張太監也不催促, 給足了李文柏慢慢消化的時間。
等到李文柏迴過神來, 發現張太監手裏拿著聖旨,早已經等了他多時了,這才歉意一笑,連忙接過聖旨。
“恭喜李駙馬了。可喜可賀啊。”
“都是陛下抬愛……”李文柏下意識地說起了客套話, 腦子都是一片空白。
李文柏的腦海之中浮現了那個上京時候初次遇到的身影,不知何時起, 她的那抹倩影竟是深深地刻在心中。
這次張太監宣讀完旨意後沒有匆匆離去, 而是留下來等李文柏把前庭的事物全部做好善後處理後,才一行人一起踏上了迴京的路途。
而前庭刺史,則是由劉安暫時接任。
***
一個月後,李文柏和張太監一行人的馬車, 終於駛進了京都的城門。
李文柏掀開馬車的簾子,看著眼前這熟悉的街道、城樓、茶樓酒肆還有來來往往的熟悉的口音,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原來自己已經有三年多沒有迴來了。
這三年多的在外任職,鬥施五,搬曹嚴,建作坊……一樁樁一幕幕,不斷從腦海中閃過,就像是做了一場夢一樣。
現在,他終於迴到了這裏,迴到了這個大齊最繁盛的都城,讓西州煥發出勃勃生機之後,他再看眼前的京都,就少了第一次的震撼,行在大街上,看著往來的人群,下意識地想著的是西州與之相比也相差不多。
從縣令到刺史,一路行來,李文柏知道推行政令的難,知道要做之事必須從基礎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自己所知道的後世之物如何一點點改變,如何在這個大齊發光發亮,給百姓帶去諸多的改變。
作為地方官調任迴京,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宮裏,拜見一下皇帝陛下。
這次入宮,雍和帝對他的態度,比起離京之前,明顯好了不少。李文柏看得出雍和帝對自己的賞識,甚至一開始雍和帝就直接坦明,讓他尚公主正是因為看好他。
“臣受之有愧。”李文柏跪下。
到大齊已經約莫四年,這些經曆改變了他,讓他更像是這個時代的人,他跪地的時候,也當真感覺到了為何古代的那些賢臣願意為帝王肝腦塗地,那是因為他們曾得到過一國之主的看重。
帝王願意給賢臣一個機會,賢臣也願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曾見過百姓的苦日子,也曾見過萬民傘,聽過唿聲震山的青天大老爺。雍和帝願意給他一個機會,他也願意一同創造一個盛世。
雍和帝笑了笑,麵容越發溫和,“冠玉不必如此多禮,坐下陪朕說說話,過往都是從奏折裏知道西州的改變,今日裏,朕想親耳聽你說一說。”
“臣遵旨。”李文柏撿了凳子的一角坐下,脊背挺得直。
兩個人,一君一臣,一翁一婿,在禦書房裏東扯西扯,從西州談到了京都,從民生談到了國策,聊了足足有兩個時辰。
在為官一開始,李文柏仰仗的是前世的閱曆,依靠的是他所知道的技術,等到了後來,看了很多的書,甚至也嚐試開始自己寫書,把自己所知與這個時代糅合起來。
李文柏實在是年輕,又實在是有本事,雍和帝見著李文柏,就像是看到了自己曾經的縮影,與自己不同的事,他生在皇家,圖謀的是天下,是他身下至高無上的位置。李文柏則不同,所想的是百姓安康。
聽著眼前的人侃侃而談,雍和帝心裏想著,或許當年諸子百家遊說諸侯國也是這般的模樣。
此子非池中之物,掌上明珠予了他,是他對他最大的看重,看著眼前人,馮濬重心長提了一句。“以後,記得善待朕的女兒。”
李文柏聞言一凜,點頭稱是,“臣叩謝天恩。”
從皇宮裏出來的時候,李文柏背上都汗涔涔的一片,引路出了皇宮,就有人衝著自己迎來。
像是想要撲到自己的懷中,記起了自己的年歲,止住了自己的腳步,穿著緋色衣衫的姑娘雙眼含著淚麵上帶著燦爛之極的笑容,“哥。”
是李環兒。
李文柏往前走了一步,賀飛宇攔住了他的肩膀,“你終於迴來了。”
麵上露出笑容,“是啊。”
“今晚上不醉不歸。”賀飛宇說道。
李文柏點頭道,“這是自然。”走到妹妹的身邊,遞給她一方手帕,“好了,我迴來了,哭什麽呢。”
李環兒接過了帕子,重重點頭。
“環兒盼了好久。”賀飛宇笑著說道,“本來想著你一迴京就迎著你,但是擔心影響你麵聖,所以吃過了飯,特地在宮門外守著。
“等了許久了吧。”
“還好。”賀飛宇說道,“要知道等的是大齊最年輕的刺史,不,應當說是戶部侍郎,隻是等幾個時辰,怕什麽?”
在西州那裏雖然也是被人恭維,但是不是下屬就是百姓,李文柏已經習慣,被昔日裏的好友恭維,李文柏有些不自在,清了清嗓子,“休沐日,莫說公事。”他擺手是那麽用力,讓李環兒忍不住笑了。
李環兒五官秀麗,原本就生得好,眼底帶著淚笑了起來,說不出的燦然,惹人側目。
賀飛宇朗聲笑道:“李兄,我就算是不說,晚上你信不信,絕對可以聽到議論你的話。”
李文柏隻是謙虛拱手。
第167章 滿堂彩
賀飛宇說的不錯, 賀家是將門世家, 軍令嚴明, 滿府上下都想要瞧一瞧這位客人, 走到路上, 若有若無的目光打量讓李文柏有些不自在。
好不容易從賀家離開,兩人去酒肆裏喝點小酒。
“你當還是江南獨大?如今最好的筆墨紙硯都出自西州。”
“我記得叫做文興縣?就像是你說的,我不怎麽關注, 隻記得文興縣出了一種新的硯台, 是極好用的。”
“嗬,那都是老黃曆了。”另一個人說道, “別一味死讀書,讀書人都應當向西州刺史效仿。你們是沒去過西州, 那改變太大了, 我當時去了西州都嚇了一跳。”
“快來說一說,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想有空出去走一走,正想著先去西州還是下江南。”
“那自然是西州了, 你聽我同你說。嗬,以前的西州那叫做一個荒涼, 這人的麵貌啊……這李冠玉李大人去了之後, 首先去的就是文興縣,在那裏……說那時遲那時快,咱們李大人當機立斷,就把當時的刺史給扣下了。這誰有那個膽子?你有嗎?你有嗎?”
“沒有”“沒有”此起彼伏的聲音響起。
賀飛宇憋著笑, 生怕打攪了那人的興致,用胳膊肘捅了捅李文柏,“瞧著沒有,都在說你呢。”
李文柏笑了笑,在西州的時候,他也時常換一身衣裳,坐在茶樓酒樓裏,聽著百姓的議論,此時政績被京都的百姓肯定,心中也是泛著暖意,手中執酒杯,酒杯晃晃悠悠,內裏的清酒也是蕩漾出一圈圈的漣漪。
“當時咱們的李大人隻是一個縣令,卻有這樣大的膽子,從這件事起我就知道,咱們李大人定然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沒想到所做的事比我想象之中的還要好……接手了這樣的爛攤子,像是有雙點石成金的手,這文興縣立即就變了個樣。什麽端硯,紙張,這是送出來賣的,西州的很多製度,都是從文興縣開始的,就是被說的上了天的那幾條政令。”
所在的鳳飛樓,絲竹管樂之聲不絕於耳,聽到了政令,所有人的聲音下意識的壓低,就連琵琶聲都輕柔了。
“聖上英明,不拘一格啟用人才,於是就有了最年輕的刺史直說,做了西州刺史……李大人……”
聽到隔壁說著的是西州的繁華,如何從蒼涼蕭瑟之地轉變為繁華之地,與江南繁華之地相比都不遑多讓。
三公主一愣,見著眼前的馮妙貞羞紅了臉,“父皇要給我指婚了,過兩日就會下旨,不過……隻怕還要點時日,畢竟他還不是京官。”
這親事落在了四公主的頭上,三公主眉開眼笑,“那就恭喜四妹妹了。”
隨著四公主的點頭,聖旨就落了下來。千裏迢迢來傳旨的,還是那個張太監。
這一次,張太監的態度與前兩次完全不同,才剛下馬車,還不等李文柏說話,他就整張臉笑成了一朵花,大老遠就說著恭喜恭喜的話來。
張太監這反應,讓李文柏一時有些受寵若驚。
笑得這麽浮誇,這不像他啊。
要知道,平時宮裏的太監到地方傳旨,都是一張冷冰冰的臉,而地方官才是笑臉相迎的那個。怎麽今天,覺得完全互換了啊?
他如今已經是西州刺史,西州在他的治理下,名聲在外也人所共知。刺史再想升遷,幾乎是不太能了。所以雍和帝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調迴京都任職。
刺史在地方雖然位高權重,但是比起京都的官員,還是沒得比的。所以調迴京都任職,對於一個刺史來說,就是升遷了。
隻是這張公公,也太高興了點吧?
不過這麽高興恭喜你,他也不好冷落了人家。於是李文柏連忙走上前,拉著張太監的手,一臉謙虛的說著“不敢不敢,都是為官者的本職”這一類的客套話。
一看李文柏這個反應,張太監就知道李文柏對即將到來的聖旨內容並不知情,笑道:“李大人還不知道吧?”
“嗯?”李文柏愣了愣,“不知道什麽?”
張太監微微一笑,當即取出懷中的聖旨,“聖旨到,西州刺史李文柏,接旨。”
一時間,李文柏,李二,李成,劉安,六位判司,還有府衙的一幹衙役,全都跪了下來。
聖旨的內容有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先是不吝辭色好好的誇了李文柏一通,然後調令李文柏迴京都,任職戶部侍郎。
戶部侍郎,正四品官銜,論品級還在西州刺史的從四品之上,更何況,戶部侍郎,乃是戶部僅次於戶部尚書的二把手。其重要性和地位,不言而喻。
從地方迴到京都,就算略微降低品級,也算是升遷了。更別說,李文柏這種,不僅迴到了京都,官銜品級還提升了。可見他是多麽受皇帝器重。
這可謂是重重的提拔了。
聽到這裏,李二和李成等人,都暗暗替自家大人高興。劉安也在心中感歎李文柏非池中之物。
而朱江、郭高軒等六位判司,則是一陣後怕,慶幸自己當初接受了李文柏的勸慰,沒有和他作對,最近這兩年,也沒有做什麽過分的事情。否則,憑李文柏如今這權勢,要是找他們算賬,隻怕他們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同時,他們也不禁有些高興。李文柏升遷,是因為前庭治理的好。但前庭治理好,也少不了他們這些下屬的功勞。
李文柏也挺高興,升官戶部侍郎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他終於可以迴京都了。、
自從來到文興縣,再到前庭,這都過去三年多了。三年多,也不知道小環兒如今怎麽樣了,現在應該已經出落成一個大姑娘了吧。李環是他的親妹妹,也是他在京都最牽掛的一個人。現如今,終於可以迴去看看她了。
但是聖旨還沒讀完。
當第二部分的內容從張太監的口中念出時,整個府衙的人都驚呆了。
什麽?
陛下賜婚?
公主下嫁?
第166章 歸京
李二和李成傻了, 自家大人要成為駙馬爺了?這是什麽情況?
劉安也愣住了, 心想沒聽說李文柏還和公主殿下有過什麽來往啊。沒想到李文柏竟能收到陛下如此厚待, 將公主下嫁與他。實在是了不得。
而朱江郭高軒六位判司, 則是徹底傻了眼。怎麽迴事, 怎麽好好的,就突然嫁公主了?如果說剛剛李文柏升遷戶部侍郎,還在情理之中的話, 那麽現在陛下突然要把公主殿下下嫁給李文柏, 就是完全的意外了。
想不到李大人背負的聖眷,竟厚重如斯。
而李文柏則是呆呆的跪在那裏, 甚至連張太監不知道什麽時候遞過來的聖旨,都忘了接。
張太監也不催促, 給足了李文柏慢慢消化的時間。
等到李文柏迴過神來, 發現張太監手裏拿著聖旨,早已經等了他多時了,這才歉意一笑,連忙接過聖旨。
“恭喜李駙馬了。可喜可賀啊。”
“都是陛下抬愛……”李文柏下意識地說起了客套話, 腦子都是一片空白。
李文柏的腦海之中浮現了那個上京時候初次遇到的身影,不知何時起, 她的那抹倩影竟是深深地刻在心中。
這次張太監宣讀完旨意後沒有匆匆離去, 而是留下來等李文柏把前庭的事物全部做好善後處理後,才一行人一起踏上了迴京的路途。
而前庭刺史,則是由劉安暫時接任。
***
一個月後,李文柏和張太監一行人的馬車, 終於駛進了京都的城門。
李文柏掀開馬車的簾子,看著眼前這熟悉的街道、城樓、茶樓酒肆還有來來往往的熟悉的口音,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原來自己已經有三年多沒有迴來了。
這三年多的在外任職,鬥施五,搬曹嚴,建作坊……一樁樁一幕幕,不斷從腦海中閃過,就像是做了一場夢一樣。
現在,他終於迴到了這裏,迴到了這個大齊最繁盛的都城,讓西州煥發出勃勃生機之後,他再看眼前的京都,就少了第一次的震撼,行在大街上,看著往來的人群,下意識地想著的是西州與之相比也相差不多。
從縣令到刺史,一路行來,李文柏知道推行政令的難,知道要做之事必須從基礎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自己所知道的後世之物如何一點點改變,如何在這個大齊發光發亮,給百姓帶去諸多的改變。
作為地方官調任迴京,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宮裏,拜見一下皇帝陛下。
這次入宮,雍和帝對他的態度,比起離京之前,明顯好了不少。李文柏看得出雍和帝對自己的賞識,甚至一開始雍和帝就直接坦明,讓他尚公主正是因為看好他。
“臣受之有愧。”李文柏跪下。
到大齊已經約莫四年,這些經曆改變了他,讓他更像是這個時代的人,他跪地的時候,也當真感覺到了為何古代的那些賢臣願意為帝王肝腦塗地,那是因為他們曾得到過一國之主的看重。
帝王願意給賢臣一個機會,賢臣也願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曾見過百姓的苦日子,也曾見過萬民傘,聽過唿聲震山的青天大老爺。雍和帝願意給他一個機會,他也願意一同創造一個盛世。
雍和帝笑了笑,麵容越發溫和,“冠玉不必如此多禮,坐下陪朕說說話,過往都是從奏折裏知道西州的改變,今日裏,朕想親耳聽你說一說。”
“臣遵旨。”李文柏撿了凳子的一角坐下,脊背挺得直。
兩個人,一君一臣,一翁一婿,在禦書房裏東扯西扯,從西州談到了京都,從民生談到了國策,聊了足足有兩個時辰。
在為官一開始,李文柏仰仗的是前世的閱曆,依靠的是他所知道的技術,等到了後來,看了很多的書,甚至也嚐試開始自己寫書,把自己所知與這個時代糅合起來。
李文柏實在是年輕,又實在是有本事,雍和帝見著李文柏,就像是看到了自己曾經的縮影,與自己不同的事,他生在皇家,圖謀的是天下,是他身下至高無上的位置。李文柏則不同,所想的是百姓安康。
聽著眼前的人侃侃而談,雍和帝心裏想著,或許當年諸子百家遊說諸侯國也是這般的模樣。
此子非池中之物,掌上明珠予了他,是他對他最大的看重,看著眼前人,馮濬重心長提了一句。“以後,記得善待朕的女兒。”
李文柏聞言一凜,點頭稱是,“臣叩謝天恩。”
從皇宮裏出來的時候,李文柏背上都汗涔涔的一片,引路出了皇宮,就有人衝著自己迎來。
像是想要撲到自己的懷中,記起了自己的年歲,止住了自己的腳步,穿著緋色衣衫的姑娘雙眼含著淚麵上帶著燦爛之極的笑容,“哥。”
是李環兒。
李文柏往前走了一步,賀飛宇攔住了他的肩膀,“你終於迴來了。”
麵上露出笑容,“是啊。”
“今晚上不醉不歸。”賀飛宇說道。
李文柏點頭道,“這是自然。”走到妹妹的身邊,遞給她一方手帕,“好了,我迴來了,哭什麽呢。”
李環兒接過了帕子,重重點頭。
“環兒盼了好久。”賀飛宇笑著說道,“本來想著你一迴京就迎著你,但是擔心影響你麵聖,所以吃過了飯,特地在宮門外守著。
“等了許久了吧。”
“還好。”賀飛宇說道,“要知道等的是大齊最年輕的刺史,不,應當說是戶部侍郎,隻是等幾個時辰,怕什麽?”
在西州那裏雖然也是被人恭維,但是不是下屬就是百姓,李文柏已經習慣,被昔日裏的好友恭維,李文柏有些不自在,清了清嗓子,“休沐日,莫說公事。”他擺手是那麽用力,讓李環兒忍不住笑了。
李環兒五官秀麗,原本就生得好,眼底帶著淚笑了起來,說不出的燦然,惹人側目。
賀飛宇朗聲笑道:“李兄,我就算是不說,晚上你信不信,絕對可以聽到議論你的話。”
李文柏隻是謙虛拱手。
第167章 滿堂彩
賀飛宇說的不錯, 賀家是將門世家, 軍令嚴明, 滿府上下都想要瞧一瞧這位客人, 走到路上, 若有若無的目光打量讓李文柏有些不自在。
好不容易從賀家離開,兩人去酒肆裏喝點小酒。
“你當還是江南獨大?如今最好的筆墨紙硯都出自西州。”
“我記得叫做文興縣?就像是你說的,我不怎麽關注, 隻記得文興縣出了一種新的硯台, 是極好用的。”
“嗬,那都是老黃曆了。”另一個人說道, “別一味死讀書,讀書人都應當向西州刺史效仿。你們是沒去過西州, 那改變太大了, 我當時去了西州都嚇了一跳。”
“快來說一說,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想有空出去走一走,正想著先去西州還是下江南。”
“那自然是西州了, 你聽我同你說。嗬,以前的西州那叫做一個荒涼, 這人的麵貌啊……這李冠玉李大人去了之後, 首先去的就是文興縣,在那裏……說那時遲那時快,咱們李大人當機立斷,就把當時的刺史給扣下了。這誰有那個膽子?你有嗎?你有嗎?”
“沒有”“沒有”此起彼伏的聲音響起。
賀飛宇憋著笑, 生怕打攪了那人的興致,用胳膊肘捅了捅李文柏,“瞧著沒有,都在說你呢。”
李文柏笑了笑,在西州的時候,他也時常換一身衣裳,坐在茶樓酒樓裏,聽著百姓的議論,此時政績被京都的百姓肯定,心中也是泛著暖意,手中執酒杯,酒杯晃晃悠悠,內裏的清酒也是蕩漾出一圈圈的漣漪。
“當時咱們的李大人隻是一個縣令,卻有這樣大的膽子,從這件事起我就知道,咱們李大人定然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沒想到所做的事比我想象之中的還要好……接手了這樣的爛攤子,像是有雙點石成金的手,這文興縣立即就變了個樣。什麽端硯,紙張,這是送出來賣的,西州的很多製度,都是從文興縣開始的,就是被說的上了天的那幾條政令。”
所在的鳳飛樓,絲竹管樂之聲不絕於耳,聽到了政令,所有人的聲音下意識的壓低,就連琵琶聲都輕柔了。
“聖上英明,不拘一格啟用人才,於是就有了最年輕的刺史直說,做了西州刺史……李大人……”
聽到隔壁說著的是西州的繁華,如何從蒼涼蕭瑟之地轉變為繁華之地,與江南繁華之地相比都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