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兒子死了!被他的妻子打死了!死的時候,還吞了糞水!死之後,還被燒成了灰!過完年後,你女兒就要帶著他的空棺,迴你的老家下葬。隻有你不知道,她們都瞞著你!”
他此言一出,心上竟有報複的快感。這一刻,他甚至搞不清自己在恨誰,又在瘋狂報複何人,但是他心上舒服了,他解脫了。
他望著那麵色蒼白如紙的老婦,隻見漫天大雪,紛紛而下,落上了她本就花白的發絲,也落上了她的眼角與眉梢。
潘亥隻覺得自己的視線愈發朦朧,他似乎有些搞不清,是徐阿母的頭發本就已經白了,還是這亂瓊碎玉,空自擾人。
少年癡癡笑著,雙膝一軟,跪於雪地之中。
那雪中碎瓷,隨著他這一跪,紮破了他的膝蓋,滲出了汨汨鮮血來,少年卻是無知無覺,仰頭望天,那淺褐色的眸子,空茫茫的,好似在眼中也下了一場大雪。
而與此同時,重陽觀中,徐三沒來由地,有些坐立難安。她眉頭緊皺,抿了口熱茶,接著緩緩抬頭,看向麵前的婦人。那人一襲青色道袍,發髻高盤,年歲不小,垂垂老矣,正是名滿京都的棲真子曹姑。
那婦人頗有幾分神神叨叨的,她方才對徐三說了,雖是她讓蔣平釧找來徐三的,但是她絕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徐三隻能提出十問,可問過往,可問未來。這十個問題,曹姑必會如實迴答,至於十問之外,她隻會沉默以對。
過往與未來,僅僅十問。徐三也不知是該問些要緊的,譬如未來之生老病死、榮辱升沉,還是該迴避未來,不知為好。
她凝望著那碧綠茶湯,良久之後,哈了口氣,暖了暖手,接著輕聲說道:“敢問真人,當年為何要說,崔鈿能活到耄耋之年?”
對於這怪力亂神之事,徐三到底還是不敢盡信。
曹姑耷拉著眼皮子,聞得此言,沒好氣地道:“萬變紛紜,全是因你而起!倒教我的真話,全變成謊話了!”
徐三一怔,隨即嗤笑一聲,全然將這婦人看作江湖騙子來。她稍稍放鬆,盤腿坐於蒲團之上,眯眼而笑,漫不經心地道:“真人莫氣,氣大傷身。我方才用那齋菜之時,隻一道菜,不曾動筷,真人可知這是哪一道菜?”
曹姑斜她一眼,冷聲道:“粟米羹,你不曾動過。隻因你一瞧見那粟米粒,就憶起那賣花郎,曾經親自給你剝過,他走了,不在了,你連粟米都不想吃了。”
徐三麵上平靜,心中卻有些驚異。
這粟米羹,照理來說,乃是湯羹,算不得菜品。她方才問著曹姑,哪一道菜不曾動過,其實是在故意誤導,決心要試她深淺,不曾想曹姑不但說準了,甚至還將個中緣由說了出來。
晁緗給她剝過粟米粒這事,徐三從未與任何人提及,莫非這棲真子曹姑,當真無所不知?
徐三睫羽微顫,又緩緩笑道:“我徐某人,生來是個俗人,日日惦記的,不過就是這仕途二字。敢問真人,我日後官居幾品?”
曹姑眯眼瞧她,平聲說道:“無論進退,皆是‘無品’。進,則蟒袍玉帶,飛龍在天;退,則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徐三一聽“蟒袍玉帶、飛龍在天”這八字,大驚失色,忙不迭地站了起來。她心上陡然生疑,暗想這曹姑似乎與官家交情不淺,莫不是官家派過來,借著算命,試探自己?
她立時沉下臉來,佯怒道:“真人道行高深,一生清譽,萬不可毀在徐某這裏。似飛龍之語,我若說出去,便連整個重陽觀,都要以謀逆之罪懲處,還請真人慎言。”
曹姑冷哼一聲,滿不在乎地道:“你不會說出去的,你若說了,豈不是自找麻煩?行了,別磨蹭了,趕緊來問。”
徐三緊緊抿唇,打量了曹姑許久,接著緩緩說道:“新君乃是何人?”
曹姑閉眼道:“頭一任姓宋,第二任還姓宋,第三任,還是姓宋。”
徐三聞言,皺眉看向曹姑,心中腹誹道:她這說的,不是廢話嗎?可既然接任之人,全都姓宋,又哪裏還有她當皇帝的餘地呢?曹氏所言,豈不是自相矛盾?
她滿腹狐疑,隻扯了下唇,繼續問道:“第五問,我這輩子,可會有孩子?”
曹姑搖了搖頭,指著她小腹道:“那日常纓攔下了你,你雖要了她性命,她卻也用小弩傷了你。一命換一命,命中便是有,經此一劫,也是無了。這也是你自己引起的變數之一。”
她話及此處,徐三漸漸悟了。曹姑的意思或許是,她穿越而來,頂替了原本的徐挽瀾,也帶來了蝴蝶效應,引發了一連串的效應。比如說,崔鈿本該活到八十,卻在二十多歲,慘死溫陽,屍骨無尋,又好比她命中注定,原本會有一個孩子,然而如今,這個孩子,再也不會來了。
徐三思及此處,扯了下唇,心上沉重,苦笑搖頭。她抿了口茶,又低低問道:“我與狸奴,可會成親?”
作者有話要說: 大綱已經和開文時完全不一樣了……
第218章 世途常似夢中人(二)
世途常似夢中人(二)
曹姑聽她問起狸奴,卻是一撇嘴, 搖頭道:“他與你, 並無夫妻之緣, 說不準, 也要因你而死。”
徐三淡淡瞥她兩眼,不動聲色, 隻勾唇一哂。她眼瞼低垂, 又輕聲問道:“第七問, 便問真人,誰與我有夫妻之緣?”
曹姑默了一會兒,忽地皺起眉來, 傾身向前,壓低聲音,緩緩說道:“你啊, 若不想死到臨頭, 跟我似的,孤家寡人一個, 你就記好, 你得救他啊。你欲要逆天而為, 因此, 改了許多人的命, 崔鈿本是生,卻死了,你弟弟本是生, 也死了,便連你還未出世的孩子,怕是也一去不複返了。我勸你試試,明年正月,再救他一迴。”
言及此處,她沉沉一歎,道:“前路茫茫,若有人陪著你走,這日子,便也沒那麽難熬了。”
他?他是何人?
徐三睫羽輕顫,心上竟不由自主,緩緩浮現出一人身影。她連忙眨了兩下眼,斷了心中綺念,接著抬起頭來,先瞥了一眼曹姑身後的山水屏風,這才看向曹姑,又低低問道:
“真人方才說,我若是‘退’,必將不得善終。既是不得善終,多半是為人所殺。我想問真人,日後殺我之人,姓甚名誰,如今何在?”
曹姑聞言,眉頭緊皺,半晌過後,卻是略為古怪地笑了,緩緩說道:“殺你之人,如今不過是個孩童,與你差了整整二十歲。他乃是金人,亦是上京人,本姓裴滿,後來你率軍攻入上京,裴滿一氏,為表歸順之心,將姓氏改成了單字‘裴’。這小兒便也改了名,如今喚作裴秀。他的爹娘,在城破當日,自殺殉國,他上無怙恃,隻得寄人籬下,在叔父府上暫住。”
那老婦言及此處,咯咯笑了起來,眯眼看向徐三,道:“你若要殺他,如今正是好時候,他不過是個黃口小兒,手無縛雞之力,隻是徐總督,向來菩薩心腸,內仁外義,從前又是當訟師的,最懂律法不過。你便是知道,日後會喪於這小兒之手,可你,當真會殺了他嗎?”
婦人撫掌,拍案大笑,笑著笑著,忽而滿眼是淚。徐三目光陰沉,緊盯著她,緩緩說道:“你方才說我,乃是‘逆天而為’,所以才招致禍患,連累親眷。那第九問,我就問你,我心中所願,窮此一生,可否達成?”
靜室之中,忽有檀香味道,逐漸散開,愈發濃重。曹姑耷拉著眼皮,似是疲憊至極,隻歎了口氣,無力說道:“你啊,這又是何必?這世道如何,與你有甚麽幹係?”
“你瞧瞧你自己,走到了這一步,已經是眾叛親離,孑然無依了。你若不趟這渾水,不執迷於仕途,他們都不會走,他們都不會死。我可以告訴你,你心中所願,終會達成,但隻怕最後,之於你而言,得不償失矣。徐挽瀾,徐三娘,你真不後悔嗎?”
徐三沉默良久,蔑然一笑。她抬起頭來,似笑非笑,凝視著麵前婦人,忽地站起了身。她負手於後,徐徐邁步,口中則含笑說道:“最後這一問,我想問問真人,今日尋我前來,是你真想見我,還是有人逼著你,非讓你見我不可?”
她話音落罷,目光陰冷,驟然抬手,拔劍出鞘。周文棠那寒鐵長劍,雖被潘亥有意折斷,但餘下部分,卻也足夠銳利。徐三一揮斷劍,頃刻之間,那山水屏風,立時便是山斷水碎。
屏風之後,花窗大開,狂風卷著亂瓊碎玉,不住地朝著靜室中來撲。徐三見那屏風後空無一人,薄唇緊抿,怒火中燒,忙又繞過屏風,細細察看。
她抬眼一掃,隻見窗欞之下,正擺著一尊巴掌大的小金佛像。那佛像,恰是歡喜佛,一男一女,即明王與明妃,正在行歡喜之事。
明王立於風雪之中,喜眉笑眼,雖十分俊俏,卻毫無莊嚴之態,手中淨瓶,插的並非柳枝,而是一把尖刀。至於那明妃,則是眉眼糾結,似乎苦不堪言,雖是行人間樂事,卻仿佛在遭罪受刑。她身邊還繞著一條吐信長蛇,緊緊將她挾住,也將她的羞處一並遮住。
徐三瞥了那歡喜佛兩眼,抬起斷劍,便將那小金佛掃落於積雪之中。她緩緩迴身,望向那案邊老婦,卻見她不言不語,雙目緊閉,好似是睡了過去。
徐三收劍入鞘,踏雪而去。她迴了前廳,抬眼一望,便見蔣平釧正在手持毫筆,謄抄道經。徐三沉著臉,輕聲屏退下人,接著便緩步上前,坐到了蔣氏對麵。
徐三垂眸,冷笑著道:“古人有言,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蔣尚書,今日這攻心之計,使得不錯,徐某人甘拜下風。”
蔣氏聞言,卻是笑了。她不急不忙,輕輕擱筆,平聲說道:“倒是讓我料準了。我知那婦人喚你過來,必是別有用心。我隻想瞧瞧,她能使何計,你又會如何破計。如今看來,你明知是計,還是中了計。”
徐三皺眉看她。
蔣尚書望著那謄抄好的道經,稍稍一頓,這才輕輕說道:“你不必這般看我,我並無害你之心。三娘,你初次主持科舉之時,四月初一,殿試當日,家母曾去見過你,對你有所交待,我想,你應該還記得。”
徐三點頭,一字不落地道:“令堂當日對我說,眾生芸芸,際遇萬千。不管來路如何,到底是殊途同歸。人死燈滅之時,須得三省其身,一問是否無愧於心,二問是否無愧於社稷生民,萬裏河山,三問是否無愧於三親六故,良人內助。令堂說,她三問皆是無愧,隻盼著我,日後也能三問無愧。”
蔣平釧憶起生母蔣沅,也不由微笑勾唇。她輕歎一聲,溫聲說道:“你這般聰明,竟也被她騙過了。她說她在殿外等候之時,聽到你與崔金釵相談,知曉了你‘世外之人’的身份。其實不然。在殿外等候之人,並非家母,而是我。”
她聲音輕柔,緩緩說道:“我不信佛,不信道,更不會是曹姑的信徒。但這借屍還魂之事,實是讓我迷惘了。我想問你,可阿母說,怕你被人揭穿,惱羞成怒,而她,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問一迴也是無妨。”
蔣平釧低低一笑,輕聲道:“那個曹姑,神神叨叨的,我隻當她是個瘋子,但她有時候,也能說些像模像樣的話。從她的隻言片語,我悟出了你的打算。你為何要當官,為何在北地州府,不肯推行賤籍之製,還準允男子從商,禁了娼優樂人,旁人看不穿你,以為你權欲熏心,可我知道,我都知道。”
她緩緩抬眼,直視著徐三道:“起初我大惑不解,不知這好生生的,你怎麽會有如此念頭。但後來,我的小兒子漸漸大了,我看著他一日日長成,慢慢地,也懂了你。你是世外之人,自然比我看得遠。徐三,我信你,我也願意幫你。但你記好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若是你‘虧’了、‘溢’了,我就會殺了你。”
蔣平釧,更像是一個“監督者”。她不會無條件支持她,更不會永遠站在她這一邊。若是徐三這一稈秤,有朝一日,有失準度,那麽蔣氏,便會是毀秤之人。
徐三直視著蔣平釧,不言不語,以茶代酒,抬袖飲盡。
她信蔣氏,一如蔣氏信她。
二人對飲罷了,徐三心上莫名不安,曹姑之言,不住在她耳邊迴響。蔣氏雖勸她,待到雪停了再下山,可徐三卻有些等不及了,她冒著風雪,匆匆下山,騎馬迴京。
待她行至府邸,遙遙便見唐小郎隻著單衣,候於門前,悶懨懨的,眉眼之間,滿是鬱色。徐三心上咯噔一下,連忙脫下自己的白綾襖兒,一麵給他裹住,一麵皺眉道:“這麽大雪,怎麽不迴院子裏待著?”
唐玉藻聽見她的聲音,如夢初醒,怔怔然地,抬起頭來。他淚如雨下,忙不迭地扯著徐三,往府中急急走去。徐三心上發慌,竟有些不敢發問,但由他一路拉著,踉踉蹌蹌,來到了徐阿母住的院子。
她推開兩道門扇,便見火冷燈稀,錦帳昏昏間,徐阿母臥於榻間,麵色潮紅,唇色卻是發白,已然是氣息奄奄,懨懨將絕。見得徐三過來,那婦人似有迴光返照之相,硬是自己撐著軟榻,坐了起來。
徐三忍著淚意,坐到榻側,摸著徐阿母的手兒,輕聲緩道:“我先前出門的時候,你還好好的,怎麽忽然就這樣了?大夫可曾看過了?開了甚麽方子?可有人去煎藥了?”
徐阿母擺了擺手,眉頭緊擰,攥著她的手臂,氣息虛弱,盯著她問道:“徐老三,貞哥兒呢?貞哥兒怎麽不在?”
徐三隻當她犯了糊塗,連忙含笑哄她道:“貞哥兒在西南呢,你身子養好了,他便來開封看你。”
徐阿母搖了搖頭,低低說道:“你騙我。貞哥兒死了!”她眼神放空,頹然說道:“是我錯了。我當年點了頭,讓他嫁了那姓鄭的。如今想來,能趁人之危,脅迫咱嫁兒子的,怎麽會是好人呢?”
徐三薄唇緊抿,默然不語,隻覺得徐阿母的手心愈發冰冷。
那婦人低垂著頭,忽然又氣急,罵道:“罷了!那臭小子,生來就是個沒福分的!他不跟咱親近,最後遭了這罪,又怨得了誰?下輩子,我可不當他娘了!”
徐三苦笑道:“這輩子還沒過完呢,何必想那麽遠?”
徐阿母凝視著她,搖了搖頭,歎氣道:“我心裏有數,要過完了。死到臨頭了,老三,該交待的,也得交待了。”
徐三皺眉看她,隻聽得她緩緩說道:“老三,你也好,貞哥兒也罷,都並非是我親生。我不過是個粗鄙村婦,皮糙肉厚,目不識丁,我哪兒生的出你和貞哥兒這般細皮嫩肉,剔透玲瓏的?我撿你迴來,也不是我菩薩心腸,而是那過路的道姑說,我的兩個閨女,日後都要夭折,而你,以後能當大官兒,我犯了貪念,才將你收養。”
第219章 世途常似夢中人(三)
世途常似夢中人(三)
徐三聞言,不由怔住。緩了一會兒後, 她拉著徐阿母的手兒, 微微一笑, 柔聲笑道:“那你幾年之後, 為何要收養貞哥兒?他可當不了大官兒啊。說到底,還是你菩薩心腸。”
徐榮桂聽她誇自己, 心裏也是喜滋滋的, 忍不住抿唇笑了, 好似一下子來了力氣,聲音微啞道:“沒白養你這丫頭,小嘴兒是甜, 能說會道,難怪是你當大官兒。想當初,你小的時候, 一聲不吭的, 我還當你是個啞巴,誰曾想這些個話兒, 全都憋著等以後說呢。”
她稍稍一頓, 凝視著徐三, 又攥著她的手兒, 歎息道:“老三啊, 娘這一輩子,沒出息,大字兒不識幾個, 也沒得掙錢的本事,老了老了,總算沾上你的光了,好賴也算是享了幾日福。娘心滿意足了。”
“三兒,我心裏頭有數,我啊,沒多少活頭兒啊。沒見著你成親,沒能抱上你的閨女,娘心裏頭憋得慌。待到薛小郎過門了,讓他來娘的墳頭,跟咱也說點兒啥,娘在底下聽著呢。你們一成親,就趕緊多生幾個。當官發財,也比不得生孩子要緊。”
“貞哥兒的事兒,我反倒不愁。你是有主意的,不會讓咱們徐家吃虧的。娘下去陪陪貞哥兒,陪著他繡花兒、唱曲兒,這小日子,多好,你徐老三就幹瞪眼,在上邊瞧著罷。”
徐三眼瞼低垂,靜靜聽著,卻見徐阿母言及此處,忽地落下淚來。那婦人趕忙抬袖,拭去淚珠,接著又顫聲說道:
“老三,以後這世上,你無依無靠的,娘知道你有本事,可那也放心不下啊。當年那道姑說,你若真當了大官兒,不到三十歲,便是孑然一身,無親無故。若是不當,便可安然終老。我明知如此,還是慫恿你去拜師、去考科舉,三兒,你怨不怨娘啊?”
徐三連忙笑道:“我如何會怨你?你當初苦勸我科考,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從不曾當迴事兒過。後來拜師、考試,也並非是因你慫恿。十二因緣,環環相扣,誰也怨不得。事已至此,我無怨無悔。”
徐阿母聞言,似是解開了長久以來的心結,那隻緊攥著徐三胳膊的手,也隨之緩緩鬆了開來。她咳了兩下,又將潘亥之事,徐徐道來,說他如何毀了徐三養了多年的花草,又說他如何刺激自己、如何出手傷人:
“那個金人,多半是被人派來害你的。玉藻說,那金人血裏養著蟲子,蟲子還鑽進了玉藻的皮肉裏。玉藻是你頭一個郎君,你不能不給他作主。哪怕日後薛小郎過了門,你也不能負了唐小郎,他可是我花了五十兩買迴來的。”
徐三聽後,先是一怔,隨即眉頭緊皺,忍著憤恨之意,咬牙說道:“娘,你放心。潘亥,必死無疑,他背後的人,我也定會揪他出來,讓他以死謝罪!”
徐阿母緩緩點了點頭,又有氣無力地道:“床板底下,埋了個小匣子,裏頭有一支斷釵,金子打的。當年我從雪中抱你迴來,繈褓中就藏了這支釵子,想來該是你親生母親留下來的。這麽多年,哪怕窮得要吃觀音土,我也不敢典當了這斷釵。如今,也是時候給你了。”
徐三含淚點了點頭,而那婦人說罷之後,耷拉著眼皮子,眯眼望著徐三,唇邊帶著一絲笑容,看了一小會兒後,胳膊便垂了下去。徐三深深唿吸,抬手為她合上雙眼,又替她攏好被角,接著轉身出門而去。
她推開兩道門扇,隻見亂瓊碎玉,紛紛揚揚,北風挾著雪片兒撲麵而來。飛雪之中,徐三微微眯眼,隻見唐小郎獨自一人,冷冷清清,披著白襖,立於簷下。
聽得腳步聲響起,男人緩緩迴過頭來,靜靜地望著徐三。
徐三百感淒惻,隻覺心上分外酸澀。她走近唐小郎身側,替他緊了緊白綾襖兒,接著皺眉問他道:“你身子可還好?可曾有郎中給你看過?”
唐玉藻垂眸,含笑道:“郎中說了,從脈象上看,我並無大礙。隻是這西南蠱毒,他也隻知一二,不敢妄下斷言,隻讓我莫要掉以輕心,盡早尋高人再看。”
他此言一出,心上竟有報複的快感。這一刻,他甚至搞不清自己在恨誰,又在瘋狂報複何人,但是他心上舒服了,他解脫了。
他望著那麵色蒼白如紙的老婦,隻見漫天大雪,紛紛而下,落上了她本就花白的發絲,也落上了她的眼角與眉梢。
潘亥隻覺得自己的視線愈發朦朧,他似乎有些搞不清,是徐阿母的頭發本就已經白了,還是這亂瓊碎玉,空自擾人。
少年癡癡笑著,雙膝一軟,跪於雪地之中。
那雪中碎瓷,隨著他這一跪,紮破了他的膝蓋,滲出了汨汨鮮血來,少年卻是無知無覺,仰頭望天,那淺褐色的眸子,空茫茫的,好似在眼中也下了一場大雪。
而與此同時,重陽觀中,徐三沒來由地,有些坐立難安。她眉頭緊皺,抿了口熱茶,接著緩緩抬頭,看向麵前的婦人。那人一襲青色道袍,發髻高盤,年歲不小,垂垂老矣,正是名滿京都的棲真子曹姑。
那婦人頗有幾分神神叨叨的,她方才對徐三說了,雖是她讓蔣平釧找來徐三的,但是她絕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徐三隻能提出十問,可問過往,可問未來。這十個問題,曹姑必會如實迴答,至於十問之外,她隻會沉默以對。
過往與未來,僅僅十問。徐三也不知是該問些要緊的,譬如未來之生老病死、榮辱升沉,還是該迴避未來,不知為好。
她凝望著那碧綠茶湯,良久之後,哈了口氣,暖了暖手,接著輕聲說道:“敢問真人,當年為何要說,崔鈿能活到耄耋之年?”
對於這怪力亂神之事,徐三到底還是不敢盡信。
曹姑耷拉著眼皮子,聞得此言,沒好氣地道:“萬變紛紜,全是因你而起!倒教我的真話,全變成謊話了!”
徐三一怔,隨即嗤笑一聲,全然將這婦人看作江湖騙子來。她稍稍放鬆,盤腿坐於蒲團之上,眯眼而笑,漫不經心地道:“真人莫氣,氣大傷身。我方才用那齋菜之時,隻一道菜,不曾動筷,真人可知這是哪一道菜?”
曹姑斜她一眼,冷聲道:“粟米羹,你不曾動過。隻因你一瞧見那粟米粒,就憶起那賣花郎,曾經親自給你剝過,他走了,不在了,你連粟米都不想吃了。”
徐三麵上平靜,心中卻有些驚異。
這粟米羹,照理來說,乃是湯羹,算不得菜品。她方才問著曹姑,哪一道菜不曾動過,其實是在故意誤導,決心要試她深淺,不曾想曹姑不但說準了,甚至還將個中緣由說了出來。
晁緗給她剝過粟米粒這事,徐三從未與任何人提及,莫非這棲真子曹姑,當真無所不知?
徐三睫羽微顫,又緩緩笑道:“我徐某人,生來是個俗人,日日惦記的,不過就是這仕途二字。敢問真人,我日後官居幾品?”
曹姑眯眼瞧她,平聲說道:“無論進退,皆是‘無品’。進,則蟒袍玉帶,飛龍在天;退,則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徐三一聽“蟒袍玉帶、飛龍在天”這八字,大驚失色,忙不迭地站了起來。她心上陡然生疑,暗想這曹姑似乎與官家交情不淺,莫不是官家派過來,借著算命,試探自己?
她立時沉下臉來,佯怒道:“真人道行高深,一生清譽,萬不可毀在徐某這裏。似飛龍之語,我若說出去,便連整個重陽觀,都要以謀逆之罪懲處,還請真人慎言。”
曹姑冷哼一聲,滿不在乎地道:“你不會說出去的,你若說了,豈不是自找麻煩?行了,別磨蹭了,趕緊來問。”
徐三緊緊抿唇,打量了曹姑許久,接著緩緩說道:“新君乃是何人?”
曹姑閉眼道:“頭一任姓宋,第二任還姓宋,第三任,還是姓宋。”
徐三聞言,皺眉看向曹姑,心中腹誹道:她這說的,不是廢話嗎?可既然接任之人,全都姓宋,又哪裏還有她當皇帝的餘地呢?曹氏所言,豈不是自相矛盾?
她滿腹狐疑,隻扯了下唇,繼續問道:“第五問,我這輩子,可會有孩子?”
曹姑搖了搖頭,指著她小腹道:“那日常纓攔下了你,你雖要了她性命,她卻也用小弩傷了你。一命換一命,命中便是有,經此一劫,也是無了。這也是你自己引起的變數之一。”
她話及此處,徐三漸漸悟了。曹姑的意思或許是,她穿越而來,頂替了原本的徐挽瀾,也帶來了蝴蝶效應,引發了一連串的效應。比如說,崔鈿本該活到八十,卻在二十多歲,慘死溫陽,屍骨無尋,又好比她命中注定,原本會有一個孩子,然而如今,這個孩子,再也不會來了。
徐三思及此處,扯了下唇,心上沉重,苦笑搖頭。她抿了口茶,又低低問道:“我與狸奴,可會成親?”
作者有話要說: 大綱已經和開文時完全不一樣了……
第218章 世途常似夢中人(二)
世途常似夢中人(二)
曹姑聽她問起狸奴,卻是一撇嘴, 搖頭道:“他與你, 並無夫妻之緣, 說不準, 也要因你而死。”
徐三淡淡瞥她兩眼,不動聲色, 隻勾唇一哂。她眼瞼低垂, 又輕聲問道:“第七問, 便問真人,誰與我有夫妻之緣?”
曹姑默了一會兒,忽地皺起眉來, 傾身向前,壓低聲音,緩緩說道:“你啊, 若不想死到臨頭, 跟我似的,孤家寡人一個, 你就記好, 你得救他啊。你欲要逆天而為, 因此, 改了許多人的命, 崔鈿本是生,卻死了,你弟弟本是生, 也死了,便連你還未出世的孩子,怕是也一去不複返了。我勸你試試,明年正月,再救他一迴。”
言及此處,她沉沉一歎,道:“前路茫茫,若有人陪著你走,這日子,便也沒那麽難熬了。”
他?他是何人?
徐三睫羽輕顫,心上竟不由自主,緩緩浮現出一人身影。她連忙眨了兩下眼,斷了心中綺念,接著抬起頭來,先瞥了一眼曹姑身後的山水屏風,這才看向曹姑,又低低問道:
“真人方才說,我若是‘退’,必將不得善終。既是不得善終,多半是為人所殺。我想問真人,日後殺我之人,姓甚名誰,如今何在?”
曹姑聞言,眉頭緊皺,半晌過後,卻是略為古怪地笑了,緩緩說道:“殺你之人,如今不過是個孩童,與你差了整整二十歲。他乃是金人,亦是上京人,本姓裴滿,後來你率軍攻入上京,裴滿一氏,為表歸順之心,將姓氏改成了單字‘裴’。這小兒便也改了名,如今喚作裴秀。他的爹娘,在城破當日,自殺殉國,他上無怙恃,隻得寄人籬下,在叔父府上暫住。”
那老婦言及此處,咯咯笑了起來,眯眼看向徐三,道:“你若要殺他,如今正是好時候,他不過是個黃口小兒,手無縛雞之力,隻是徐總督,向來菩薩心腸,內仁外義,從前又是當訟師的,最懂律法不過。你便是知道,日後會喪於這小兒之手,可你,當真會殺了他嗎?”
婦人撫掌,拍案大笑,笑著笑著,忽而滿眼是淚。徐三目光陰沉,緊盯著她,緩緩說道:“你方才說我,乃是‘逆天而為’,所以才招致禍患,連累親眷。那第九問,我就問你,我心中所願,窮此一生,可否達成?”
靜室之中,忽有檀香味道,逐漸散開,愈發濃重。曹姑耷拉著眼皮,似是疲憊至極,隻歎了口氣,無力說道:“你啊,這又是何必?這世道如何,與你有甚麽幹係?”
“你瞧瞧你自己,走到了這一步,已經是眾叛親離,孑然無依了。你若不趟這渾水,不執迷於仕途,他們都不會走,他們都不會死。我可以告訴你,你心中所願,終會達成,但隻怕最後,之於你而言,得不償失矣。徐挽瀾,徐三娘,你真不後悔嗎?”
徐三沉默良久,蔑然一笑。她抬起頭來,似笑非笑,凝視著麵前婦人,忽地站起了身。她負手於後,徐徐邁步,口中則含笑說道:“最後這一問,我想問問真人,今日尋我前來,是你真想見我,還是有人逼著你,非讓你見我不可?”
她話音落罷,目光陰冷,驟然抬手,拔劍出鞘。周文棠那寒鐵長劍,雖被潘亥有意折斷,但餘下部分,卻也足夠銳利。徐三一揮斷劍,頃刻之間,那山水屏風,立時便是山斷水碎。
屏風之後,花窗大開,狂風卷著亂瓊碎玉,不住地朝著靜室中來撲。徐三見那屏風後空無一人,薄唇緊抿,怒火中燒,忙又繞過屏風,細細察看。
她抬眼一掃,隻見窗欞之下,正擺著一尊巴掌大的小金佛像。那佛像,恰是歡喜佛,一男一女,即明王與明妃,正在行歡喜之事。
明王立於風雪之中,喜眉笑眼,雖十分俊俏,卻毫無莊嚴之態,手中淨瓶,插的並非柳枝,而是一把尖刀。至於那明妃,則是眉眼糾結,似乎苦不堪言,雖是行人間樂事,卻仿佛在遭罪受刑。她身邊還繞著一條吐信長蛇,緊緊將她挾住,也將她的羞處一並遮住。
徐三瞥了那歡喜佛兩眼,抬起斷劍,便將那小金佛掃落於積雪之中。她緩緩迴身,望向那案邊老婦,卻見她不言不語,雙目緊閉,好似是睡了過去。
徐三收劍入鞘,踏雪而去。她迴了前廳,抬眼一望,便見蔣平釧正在手持毫筆,謄抄道經。徐三沉著臉,輕聲屏退下人,接著便緩步上前,坐到了蔣氏對麵。
徐三垂眸,冷笑著道:“古人有言,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蔣尚書,今日這攻心之計,使得不錯,徐某人甘拜下風。”
蔣氏聞言,卻是笑了。她不急不忙,輕輕擱筆,平聲說道:“倒是讓我料準了。我知那婦人喚你過來,必是別有用心。我隻想瞧瞧,她能使何計,你又會如何破計。如今看來,你明知是計,還是中了計。”
徐三皺眉看她。
蔣尚書望著那謄抄好的道經,稍稍一頓,這才輕輕說道:“你不必這般看我,我並無害你之心。三娘,你初次主持科舉之時,四月初一,殿試當日,家母曾去見過你,對你有所交待,我想,你應該還記得。”
徐三點頭,一字不落地道:“令堂當日對我說,眾生芸芸,際遇萬千。不管來路如何,到底是殊途同歸。人死燈滅之時,須得三省其身,一問是否無愧於心,二問是否無愧於社稷生民,萬裏河山,三問是否無愧於三親六故,良人內助。令堂說,她三問皆是無愧,隻盼著我,日後也能三問無愧。”
蔣平釧憶起生母蔣沅,也不由微笑勾唇。她輕歎一聲,溫聲說道:“你這般聰明,竟也被她騙過了。她說她在殿外等候之時,聽到你與崔金釵相談,知曉了你‘世外之人’的身份。其實不然。在殿外等候之人,並非家母,而是我。”
她聲音輕柔,緩緩說道:“我不信佛,不信道,更不會是曹姑的信徒。但這借屍還魂之事,實是讓我迷惘了。我想問你,可阿母說,怕你被人揭穿,惱羞成怒,而她,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問一迴也是無妨。”
蔣平釧低低一笑,輕聲道:“那個曹姑,神神叨叨的,我隻當她是個瘋子,但她有時候,也能說些像模像樣的話。從她的隻言片語,我悟出了你的打算。你為何要當官,為何在北地州府,不肯推行賤籍之製,還準允男子從商,禁了娼優樂人,旁人看不穿你,以為你權欲熏心,可我知道,我都知道。”
她緩緩抬眼,直視著徐三道:“起初我大惑不解,不知這好生生的,你怎麽會有如此念頭。但後來,我的小兒子漸漸大了,我看著他一日日長成,慢慢地,也懂了你。你是世外之人,自然比我看得遠。徐三,我信你,我也願意幫你。但你記好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若是你‘虧’了、‘溢’了,我就會殺了你。”
蔣平釧,更像是一個“監督者”。她不會無條件支持她,更不會永遠站在她這一邊。若是徐三這一稈秤,有朝一日,有失準度,那麽蔣氏,便會是毀秤之人。
徐三直視著蔣平釧,不言不語,以茶代酒,抬袖飲盡。
她信蔣氏,一如蔣氏信她。
二人對飲罷了,徐三心上莫名不安,曹姑之言,不住在她耳邊迴響。蔣氏雖勸她,待到雪停了再下山,可徐三卻有些等不及了,她冒著風雪,匆匆下山,騎馬迴京。
待她行至府邸,遙遙便見唐小郎隻著單衣,候於門前,悶懨懨的,眉眼之間,滿是鬱色。徐三心上咯噔一下,連忙脫下自己的白綾襖兒,一麵給他裹住,一麵皺眉道:“這麽大雪,怎麽不迴院子裏待著?”
唐玉藻聽見她的聲音,如夢初醒,怔怔然地,抬起頭來。他淚如雨下,忙不迭地扯著徐三,往府中急急走去。徐三心上發慌,竟有些不敢發問,但由他一路拉著,踉踉蹌蹌,來到了徐阿母住的院子。
她推開兩道門扇,便見火冷燈稀,錦帳昏昏間,徐阿母臥於榻間,麵色潮紅,唇色卻是發白,已然是氣息奄奄,懨懨將絕。見得徐三過來,那婦人似有迴光返照之相,硬是自己撐著軟榻,坐了起來。
徐三忍著淚意,坐到榻側,摸著徐阿母的手兒,輕聲緩道:“我先前出門的時候,你還好好的,怎麽忽然就這樣了?大夫可曾看過了?開了甚麽方子?可有人去煎藥了?”
徐阿母擺了擺手,眉頭緊擰,攥著她的手臂,氣息虛弱,盯著她問道:“徐老三,貞哥兒呢?貞哥兒怎麽不在?”
徐三隻當她犯了糊塗,連忙含笑哄她道:“貞哥兒在西南呢,你身子養好了,他便來開封看你。”
徐阿母搖了搖頭,低低說道:“你騙我。貞哥兒死了!”她眼神放空,頹然說道:“是我錯了。我當年點了頭,讓他嫁了那姓鄭的。如今想來,能趁人之危,脅迫咱嫁兒子的,怎麽會是好人呢?”
徐三薄唇緊抿,默然不語,隻覺得徐阿母的手心愈發冰冷。
那婦人低垂著頭,忽然又氣急,罵道:“罷了!那臭小子,生來就是個沒福分的!他不跟咱親近,最後遭了這罪,又怨得了誰?下輩子,我可不當他娘了!”
徐三苦笑道:“這輩子還沒過完呢,何必想那麽遠?”
徐阿母凝視著她,搖了搖頭,歎氣道:“我心裏有數,要過完了。死到臨頭了,老三,該交待的,也得交待了。”
徐三皺眉看她,隻聽得她緩緩說道:“老三,你也好,貞哥兒也罷,都並非是我親生。我不過是個粗鄙村婦,皮糙肉厚,目不識丁,我哪兒生的出你和貞哥兒這般細皮嫩肉,剔透玲瓏的?我撿你迴來,也不是我菩薩心腸,而是那過路的道姑說,我的兩個閨女,日後都要夭折,而你,以後能當大官兒,我犯了貪念,才將你收養。”
第219章 世途常似夢中人(三)
世途常似夢中人(三)
徐三聞言,不由怔住。緩了一會兒後, 她拉著徐阿母的手兒, 微微一笑, 柔聲笑道:“那你幾年之後, 為何要收養貞哥兒?他可當不了大官兒啊。說到底,還是你菩薩心腸。”
徐榮桂聽她誇自己, 心裏也是喜滋滋的, 忍不住抿唇笑了, 好似一下子來了力氣,聲音微啞道:“沒白養你這丫頭,小嘴兒是甜, 能說會道,難怪是你當大官兒。想當初,你小的時候, 一聲不吭的, 我還當你是個啞巴,誰曾想這些個話兒, 全都憋著等以後說呢。”
她稍稍一頓, 凝視著徐三, 又攥著她的手兒, 歎息道:“老三啊, 娘這一輩子,沒出息,大字兒不識幾個, 也沒得掙錢的本事,老了老了,總算沾上你的光了,好賴也算是享了幾日福。娘心滿意足了。”
“三兒,我心裏頭有數,我啊,沒多少活頭兒啊。沒見著你成親,沒能抱上你的閨女,娘心裏頭憋得慌。待到薛小郎過門了,讓他來娘的墳頭,跟咱也說點兒啥,娘在底下聽著呢。你們一成親,就趕緊多生幾個。當官發財,也比不得生孩子要緊。”
“貞哥兒的事兒,我反倒不愁。你是有主意的,不會讓咱們徐家吃虧的。娘下去陪陪貞哥兒,陪著他繡花兒、唱曲兒,這小日子,多好,你徐老三就幹瞪眼,在上邊瞧著罷。”
徐三眼瞼低垂,靜靜聽著,卻見徐阿母言及此處,忽地落下淚來。那婦人趕忙抬袖,拭去淚珠,接著又顫聲說道:
“老三,以後這世上,你無依無靠的,娘知道你有本事,可那也放心不下啊。當年那道姑說,你若真當了大官兒,不到三十歲,便是孑然一身,無親無故。若是不當,便可安然終老。我明知如此,還是慫恿你去拜師、去考科舉,三兒,你怨不怨娘啊?”
徐三連忙笑道:“我如何會怨你?你當初苦勸我科考,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從不曾當迴事兒過。後來拜師、考試,也並非是因你慫恿。十二因緣,環環相扣,誰也怨不得。事已至此,我無怨無悔。”
徐阿母聞言,似是解開了長久以來的心結,那隻緊攥著徐三胳膊的手,也隨之緩緩鬆了開來。她咳了兩下,又將潘亥之事,徐徐道來,說他如何毀了徐三養了多年的花草,又說他如何刺激自己、如何出手傷人:
“那個金人,多半是被人派來害你的。玉藻說,那金人血裏養著蟲子,蟲子還鑽進了玉藻的皮肉裏。玉藻是你頭一個郎君,你不能不給他作主。哪怕日後薛小郎過了門,你也不能負了唐小郎,他可是我花了五十兩買迴來的。”
徐三聽後,先是一怔,隨即眉頭緊皺,忍著憤恨之意,咬牙說道:“娘,你放心。潘亥,必死無疑,他背後的人,我也定會揪他出來,讓他以死謝罪!”
徐阿母緩緩點了點頭,又有氣無力地道:“床板底下,埋了個小匣子,裏頭有一支斷釵,金子打的。當年我從雪中抱你迴來,繈褓中就藏了這支釵子,想來該是你親生母親留下來的。這麽多年,哪怕窮得要吃觀音土,我也不敢典當了這斷釵。如今,也是時候給你了。”
徐三含淚點了點頭,而那婦人說罷之後,耷拉著眼皮子,眯眼望著徐三,唇邊帶著一絲笑容,看了一小會兒後,胳膊便垂了下去。徐三深深唿吸,抬手為她合上雙眼,又替她攏好被角,接著轉身出門而去。
她推開兩道門扇,隻見亂瓊碎玉,紛紛揚揚,北風挾著雪片兒撲麵而來。飛雪之中,徐三微微眯眼,隻見唐小郎獨自一人,冷冷清清,披著白襖,立於簷下。
聽得腳步聲響起,男人緩緩迴過頭來,靜靜地望著徐三。
徐三百感淒惻,隻覺心上分外酸澀。她走近唐小郎身側,替他緊了緊白綾襖兒,接著皺眉問他道:“你身子可還好?可曾有郎中給你看過?”
唐玉藻垂眸,含笑道:“郎中說了,從脈象上看,我並無大礙。隻是這西南蠱毒,他也隻知一二,不敢妄下斷言,隻讓我莫要掉以輕心,盡早尋高人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