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城中朔風嘶吼,百日無光。百姓們都知道契丹大軍已經打到蓬山郡,人心騷動,流言滿天,紛紛扶老攜幼車載肩挑出城避難,幾座城門都被蜂擁而出的人們堵得水泄不通。王宮燒著地龍的大殿裏依舊寒氣森森,大臣們的臉上都掛了一層厚厚的冰霜。王治道:
“眾位愛卿,蓬山郡離西京不到兩百裏,騎兵一天就可以殺到,再不做決定就來不及了,是進是退你們倒是說話啊。”
王治今年三十三歲,是高麗第六位國主。繼承王位十一年來,他仰慕華風,崇尚儒學,奉行以儒治國。他的祖父開國時奪取新羅、吞並百濟、統一半島的烈烈武風在他身上完全看不見了。這十幾年除了和北方邊境上的女真渤海土匪豪酋時有衝突,高麗從來就沒有過大戰,他何曾見過二十萬如狼似虎的大軍殺聲震天鋪天蓋地而來的陣仗。他的心裏早都縮成一團,隻想著完了,這迴完了,國王可能當到頭了。他想後撤到開京,先看看情形,不行再往南撤。割地求和,這是唯一的出路。可是這話他這個國王不便先開口說,要從大臣們嘴裏提出來才行。他最寵信的老臣,門下侍郎崔亮抖動著白胡子說道:
“契丹禽獸,出師無名,高麗沒有得罪它,為什麽興師動眾來侵犯。”
侍中樸良柔說道:
“現在罵它有什麽用。誰說沒有得罪,高麗一直是和契丹對立。六十年前契丹滅渤海,阿保機送來馬匹和駱駝要求高麗臣服,太祖皇帝沒有答應。耶律德光即位後又送來五十匹駱駝,要求高麗做它藩屬,也被咱們的太祖皇帝拒絕,還把駱駝放到萬夫橋下餓死了。當時契丹忙於攻打中原,沒有顧得上報複,但從此結下仇怨。這麽多年來高麗一直向北擴張,雖然打的是女真渤海遺族,但契丹都視為他的地盤,仇怨更加加深。趙匡胤建國後,為了收迴幽雲十六州和契丹開戰,拉籠高麗與他們聯盟,咱們雖然沒有出兵,可是也曾答應過,這也被契丹視為威脅。高麗一直接受開封冊封,奉它正朔,朝貢往來,契丹自然認為高麗是宋國的側應。現在它打了幾場勝仗,又趁著開封被西北定難軍糾纏,騰出手來算總賬了。這一次他們出動了傾國大軍,看來誌在不小。”
崔亮叱道:“侍中說這些話是什麽意思?難道高麗早就應該臣服契丹禽獸不成?難道臣服於它就不會遭到侵略了?”
“我隻是想說謀國要講策略,想那趙氏兄弟橫掃天下所向無敵,都敗在契丹馬下,咱們高麗弱小豈能以武力和強敵抗衡。王上,微臣以為,當下之計,趕緊退出西京,此地離前線太近,敵人瞬間殺到,太危險了。”
崔亮冷笑道:“退到哪裏?開京不過再往南四百裏,如果契丹軍隊打過去還要退到什麽地方?”
“丞相的意思是要和契丹軍隊打仗嗎?”
崔亮不說話了,親宋是他的一貫主張,王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和開封的往來更加密切。他對政敵樸良柔把戰爭責任歸咎於親宋背遼難以接受,可是麵對二十萬契丹大軍誰都知道對陣拚殺的結果。
“說大話誰都會,但沒有用。既然明明知道打不過,那就隻能撤。看賊寇下一步要幹什麽,隻要他們罷兵,哪怕將西京以北讓給契丹。”
聞聽此言,殿中文武紛紛嚷道:“西京以北都給契丹絕對不行。那是高麗先祖千辛萬苦打下的土地。”
“不讓土地就去和契丹人打,誰敢承擔?”樸良柔問道。
沒有人應聲。
“讓出西京以北總比讓賊寇占了高句麗舊境好。如果就此退兵休戰,締結和約,那就是萬幸。咱們還有開京,還有南部大片土地。”
“好了,好了,別爭了。孤以為樸愛卿說得對,還是先撤到開京。”
王治終於開口說話。他的心裏完全同意樸良柔的主張,盡管崔亮是他亦師亦友的頭號寵臣,但在這件事上,卻是樸良柔給了他一個最需要的台階。
樸良柔受到鼓勵,繼續說道:“必須抓緊時間趕緊撤出西京,武器糧食不能留給賊寇,武器發給軍隊,糧食開倉讓百姓搬取。搬取不盡的派人投入大同江。”
“就由樸愛卿來指揮撤退的後事。各位愛卿立即分頭行動吧。”王治癱坐在椅子裏有氣無力地揮揮手。
“王上,既然有糧就可以養兵,為什麽要放棄西京?臣以為應該守住西京,派人去和敵人談判。”
忽然一個聲音從後排發出。人們迴頭一看,見是一個五十多歲的文官。王治瞪大了眼睛,認出來他是內史侍郞徐熙。徐熙十八歲中探花,是個文章之臣。四十歲時出使開封,和趙宋破冰結盟,受到朝廷褒獎。後來便默默無聞了。王治登基以來並未重視他,然對他的外交才能早有耳聞。眾人中發出一片嗡嗡議論聲,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徐熙會在這個時候不和時宜地空言大話出這個風頭。
王治哭喪著臉道:
“談判?孤一開始就派人去見敵帥,問他到底想做什麽,為什麽興無名之師。那賊帥迴了戰書,說出師是為了吊民伐罪,想要的是恢複高句麗舊壤。這簡直就是強盜,有什麽可談。”
高句麗是朝鮮半島上曆史悠久的古國,經曆了中原從漢到唐的時期,全盛時占據半島土地的十分之七八。後來半島南端的新羅和唐聯手滅掉高句麗。新羅走向沒落後,國內的實力大將王建滅新羅創建高麗。恢複高句麗舊壤等於是要高麗亡國。
“王上,兩軍決勝不隻在戰場,打仗不光要鬥勇也要鬥智。談判成功要反複多個迴合。微臣見過賊寇的戰書,臣以為其中所說都是虛張聲勢。他號稱率領八十萬大軍,就是恐嚇。契丹能調動的兵力全都加起來也不過三十萬,它還有宮廷和四處邊疆要守,和宋朝正在開戰,入侵的軍隊最多二十萬。它說要恢複高句麗舊壤,同樣也是獅子大開口。如果它真的想滅亡高麗,直接進攻就是,為什麽現在清川江駐兵不前,放話要求咱們投降呢?”
王治如在滅頂之災中發現一根救命稻草,驚喜道:
“徐愛卿認為可以談麽?你以為可以談出什麽結果?”
“徐侍郎以為可以靠搖唇鼓舌說退敵人幾十萬大軍嗎?”大臣中有的人嘲笑道。
“在下以為契丹此來應該是為了清川江以北的那片土地。那裏原是女真人的地盤,光宗時(949年至975年在位)高麗奪取過來建了嘉州、鬆城等城。可以以此為條件進行談判。但現在絕不能撤出西京,如果賊寇見西京是座空城,哪有不來撿現成便宜的道理。臣請王駕還開京,臣願誓死守住西京。”
前民官禦事李知白此時也跪下說道:
“徐侍郎說得對。高麗創業來之不易,輕易放棄可不痛哉!談判時可以用金銀寶器賄賂蕭恆德,他要是貪財,說不定就能接受。守住西京,臣願拚死一戰。”
王治聽他們說的有道理,心裏生出信心,點頭道:
“好,好,好,孤這就派人去談。能夠讓出安北府以北換取退兵就是勝利。孤也要留在西京,等談判結果。不成再商議對策。但不知哪位愛卿願往契丹營走一趟,以口舌卻兵,立這萬世之功?”
說完他兩眼望向崔亮和樸良柔,二人相互望了一眼都低下了頭。崔亮已是兩朝元老,年高望重,這趟差事辦不好輕則聲名掃地,重則性命不保,所為何來。樸良柔根本不信談判能退敵,更不想攬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徐熙見狀站出來慨然道:“守城有李禦事和眾位大將,勝過徐熙多矣。臣雖不才,願憑三寸不爛之舌退敵之兵,不成功絕不迴來見陛下。”
眾臣無人相信他的大話,但王治感動到幾乎落淚。說道:
“孤相信愛卿,孤就在西京等你的消息。”
第二天一早,王治親自送徐熙到大同江邊,酹酒餞行,執手而別。
“眾位愛卿,蓬山郡離西京不到兩百裏,騎兵一天就可以殺到,再不做決定就來不及了,是進是退你們倒是說話啊。”
王治今年三十三歲,是高麗第六位國主。繼承王位十一年來,他仰慕華風,崇尚儒學,奉行以儒治國。他的祖父開國時奪取新羅、吞並百濟、統一半島的烈烈武風在他身上完全看不見了。這十幾年除了和北方邊境上的女真渤海土匪豪酋時有衝突,高麗從來就沒有過大戰,他何曾見過二十萬如狼似虎的大軍殺聲震天鋪天蓋地而來的陣仗。他的心裏早都縮成一團,隻想著完了,這迴完了,國王可能當到頭了。他想後撤到開京,先看看情形,不行再往南撤。割地求和,這是唯一的出路。可是這話他這個國王不便先開口說,要從大臣們嘴裏提出來才行。他最寵信的老臣,門下侍郎崔亮抖動著白胡子說道:
“契丹禽獸,出師無名,高麗沒有得罪它,為什麽興師動眾來侵犯。”
侍中樸良柔說道:
“現在罵它有什麽用。誰說沒有得罪,高麗一直是和契丹對立。六十年前契丹滅渤海,阿保機送來馬匹和駱駝要求高麗臣服,太祖皇帝沒有答應。耶律德光即位後又送來五十匹駱駝,要求高麗做它藩屬,也被咱們的太祖皇帝拒絕,還把駱駝放到萬夫橋下餓死了。當時契丹忙於攻打中原,沒有顧得上報複,但從此結下仇怨。這麽多年來高麗一直向北擴張,雖然打的是女真渤海遺族,但契丹都視為他的地盤,仇怨更加加深。趙匡胤建國後,為了收迴幽雲十六州和契丹開戰,拉籠高麗與他們聯盟,咱們雖然沒有出兵,可是也曾答應過,這也被契丹視為威脅。高麗一直接受開封冊封,奉它正朔,朝貢往來,契丹自然認為高麗是宋國的側應。現在它打了幾場勝仗,又趁著開封被西北定難軍糾纏,騰出手來算總賬了。這一次他們出動了傾國大軍,看來誌在不小。”
崔亮叱道:“侍中說這些話是什麽意思?難道高麗早就應該臣服契丹禽獸不成?難道臣服於它就不會遭到侵略了?”
“我隻是想說謀國要講策略,想那趙氏兄弟橫掃天下所向無敵,都敗在契丹馬下,咱們高麗弱小豈能以武力和強敵抗衡。王上,微臣以為,當下之計,趕緊退出西京,此地離前線太近,敵人瞬間殺到,太危險了。”
崔亮冷笑道:“退到哪裏?開京不過再往南四百裏,如果契丹軍隊打過去還要退到什麽地方?”
“丞相的意思是要和契丹軍隊打仗嗎?”
崔亮不說話了,親宋是他的一貫主張,王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和開封的往來更加密切。他對政敵樸良柔把戰爭責任歸咎於親宋背遼難以接受,可是麵對二十萬契丹大軍誰都知道對陣拚殺的結果。
“說大話誰都會,但沒有用。既然明明知道打不過,那就隻能撤。看賊寇下一步要幹什麽,隻要他們罷兵,哪怕將西京以北讓給契丹。”
聞聽此言,殿中文武紛紛嚷道:“西京以北都給契丹絕對不行。那是高麗先祖千辛萬苦打下的土地。”
“不讓土地就去和契丹人打,誰敢承擔?”樸良柔問道。
沒有人應聲。
“讓出西京以北總比讓賊寇占了高句麗舊境好。如果就此退兵休戰,締結和約,那就是萬幸。咱們還有開京,還有南部大片土地。”
“好了,好了,別爭了。孤以為樸愛卿說得對,還是先撤到開京。”
王治終於開口說話。他的心裏完全同意樸良柔的主張,盡管崔亮是他亦師亦友的頭號寵臣,但在這件事上,卻是樸良柔給了他一個最需要的台階。
樸良柔受到鼓勵,繼續說道:“必須抓緊時間趕緊撤出西京,武器糧食不能留給賊寇,武器發給軍隊,糧食開倉讓百姓搬取。搬取不盡的派人投入大同江。”
“就由樸愛卿來指揮撤退的後事。各位愛卿立即分頭行動吧。”王治癱坐在椅子裏有氣無力地揮揮手。
“王上,既然有糧就可以養兵,為什麽要放棄西京?臣以為應該守住西京,派人去和敵人談判。”
忽然一個聲音從後排發出。人們迴頭一看,見是一個五十多歲的文官。王治瞪大了眼睛,認出來他是內史侍郞徐熙。徐熙十八歲中探花,是個文章之臣。四十歲時出使開封,和趙宋破冰結盟,受到朝廷褒獎。後來便默默無聞了。王治登基以來並未重視他,然對他的外交才能早有耳聞。眾人中發出一片嗡嗡議論聲,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徐熙會在這個時候不和時宜地空言大話出這個風頭。
王治哭喪著臉道:
“談判?孤一開始就派人去見敵帥,問他到底想做什麽,為什麽興無名之師。那賊帥迴了戰書,說出師是為了吊民伐罪,想要的是恢複高句麗舊壤。這簡直就是強盜,有什麽可談。”
高句麗是朝鮮半島上曆史悠久的古國,經曆了中原從漢到唐的時期,全盛時占據半島土地的十分之七八。後來半島南端的新羅和唐聯手滅掉高句麗。新羅走向沒落後,國內的實力大將王建滅新羅創建高麗。恢複高句麗舊壤等於是要高麗亡國。
“王上,兩軍決勝不隻在戰場,打仗不光要鬥勇也要鬥智。談判成功要反複多個迴合。微臣見過賊寇的戰書,臣以為其中所說都是虛張聲勢。他號稱率領八十萬大軍,就是恐嚇。契丹能調動的兵力全都加起來也不過三十萬,它還有宮廷和四處邊疆要守,和宋朝正在開戰,入侵的軍隊最多二十萬。它說要恢複高句麗舊壤,同樣也是獅子大開口。如果它真的想滅亡高麗,直接進攻就是,為什麽現在清川江駐兵不前,放話要求咱們投降呢?”
王治如在滅頂之災中發現一根救命稻草,驚喜道:
“徐愛卿認為可以談麽?你以為可以談出什麽結果?”
“徐侍郎以為可以靠搖唇鼓舌說退敵人幾十萬大軍嗎?”大臣中有的人嘲笑道。
“在下以為契丹此來應該是為了清川江以北的那片土地。那裏原是女真人的地盤,光宗時(949年至975年在位)高麗奪取過來建了嘉州、鬆城等城。可以以此為條件進行談判。但現在絕不能撤出西京,如果賊寇見西京是座空城,哪有不來撿現成便宜的道理。臣請王駕還開京,臣願誓死守住西京。”
前民官禦事李知白此時也跪下說道:
“徐侍郎說得對。高麗創業來之不易,輕易放棄可不痛哉!談判時可以用金銀寶器賄賂蕭恆德,他要是貪財,說不定就能接受。守住西京,臣願拚死一戰。”
王治聽他們說的有道理,心裏生出信心,點頭道:
“好,好,好,孤這就派人去談。能夠讓出安北府以北換取退兵就是勝利。孤也要留在西京,等談判結果。不成再商議對策。但不知哪位愛卿願往契丹營走一趟,以口舌卻兵,立這萬世之功?”
說完他兩眼望向崔亮和樸良柔,二人相互望了一眼都低下了頭。崔亮已是兩朝元老,年高望重,這趟差事辦不好輕則聲名掃地,重則性命不保,所為何來。樸良柔根本不信談判能退敵,更不想攬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徐熙見狀站出來慨然道:“守城有李禦事和眾位大將,勝過徐熙多矣。臣雖不才,願憑三寸不爛之舌退敵之兵,不成功絕不迴來見陛下。”
眾臣無人相信他的大話,但王治感動到幾乎落淚。說道:
“孤相信愛卿,孤就在西京等你的消息。”
第二天一早,王治親自送徐熙到大同江邊,酹酒餞行,執手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