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同指揮使、江南局局長楊俊卿乃萬曆二年病逝的前天官楊博的第四子,因不喜讀書,走了武職。後因其父位高權重,在嘉靖三十三年獲授錦衣千戶勳職。
隆慶二年楊俊卿在朝廷武舉大比時獲第一,即獲授錦衣衛指揮僉書實職,一直在江南活動。待楊博病逝,朱翊鈞改組錦衣衛之後,先任錦衣衛指揮同知,江南局副局長。萬曆五年初,任了同指揮使,江南局局長。
楊家因楊博的關係,在朝廷樹大根深,楊博長子楊俊民現任太仆寺少卿,未來尚書可期。楊俊卿二哥楊俊士現任陝西鳳翔府推官。楊俊卿走錦衣衛勳職,升官最快,同指揮使已經是從三品,在楊家品級最高。
張文明遇刺後,楊俊卿頭發在短短十幾天內,白了一小半。他雖然不喜文學,但思維敏捷,做事果斷,才能比楊俊民要高出一大截。此次張文明遇刺案,因刺客頭顱被同夥帶走,開始的時候江陵府上下都沒有線索。
楊俊卿另辟蹊徑,從演《鳴鳳記》的所有戲班子入手,最後終於將吉慶班董劍雄給排查了出來。隨後全國錦衣衛聯動,將已經跑到鬆江的吉慶班一網打盡,分頭拷掠。
董劍雄骨頭很硬,錦衣衛拷掠良久,也沒從嘴裏拷掠出什麽。但他的戲班子裏麵的優伶卻沒有他嘴硬,把吉慶班成立以來,所有途經之地和可疑線索都交代了出來。
吉慶班確實有一個伶人,叫做芳官的,擅長老生,半年來一直在練《鳴鳳記》楊繼盛這個角色。在張文明遇刺後,芳官消失不見。董劍雄的解釋是他被某大人看中,做了外室——此類情況在戲班子並不罕見,因此也無人起疑。
據吉慶班人員交代,董家破門之後,董劍雄帶著吉慶班先後在應天府顧家、江西鄧家、南直隸姚家等多家逗留良久,董劍雄曾與各家主多次密談。這些家還唿朋引伴,辦了好幾次文會,董劍雄都是其中主角,被與會者以“銜山”先生稱之,並讚美其為“豪傑之士”。
此際已經擴充至八萬九千多人的錦衣衛,已經自上而下接到了皇帝下達的“窮追不赦,除惡務盡”的諭旨,全部精力都放在張宏謀逆案和張文明被刺案上。
凡吉慶班逗留演出的所有鄉紳之家,全數破門,男丁盡數被捕,全國在九月二十日時,逮捕人數已經超過四萬。
這種瓜蔓抄的無限擴大,必然會導致大量冤案產生。未等錦衣衛拷打逼供出張文明遇刺案真相,汪道昆的被捕將整個帝國南方的的白色恐怖顯露到了極致。
董劍雄在董家破門前,在戲曲界也算一號人物,與紹興王家的少爺王驥德相交莫逆。王家自明初開始連出進士舉人,到王驥德一輩時已成巨族。王驥德幼時喜愛樂曲,師從徐渭,不喜舉業,一書一劍遊蕩於江湖,三山五嶽人物結交了不少。
董劍雄因和王驥德相交莫逆,就被王驥德推薦給了王畿。王畿乃王守仁嫡傳,龍溪學派扛把子,這交遊更廣闊的沒邊。董劍雄在王畿門下,接觸到了詩壇領袖,現任福建按察使的汪道昆。
汪道昆乃嘉靖朝抗倭名將,和戚繼光算是戰友。初字玉卿,改字伯玉,號高陽生、別署南溟、南明、太函氏、泰茅氏、天遊子、方外司馬等,徽州歙縣西溪南鄉鬆明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與張居正同科,初任義烏知縣,曆官武選司署郎中事員外郎,襄陽知府,福建按察使等職,也算是位高權重。
汪道昆這人正義感很強,又很強“民本”意思。雖為徽商之後,但文武兼修,在牛人輩出的大明朝也算是風雲人物。他在任襄陽知府時曾“築堤千丈餘,以防漢水歲溢”深得民心,在湖廣巡撫任上被評價為:“首發藩室不法者治於理。剪洞庭萑蒲而覆其巢。沅湘江漢之民安枕臥,先生之賜也。”
在福建抗倭前線汪道昆與戚繼光並肩戰鬥,“晝夜籌畫,不枕戈者十有六日”,救沿海民眾於水火,可見他愛民如子,對民間疾苦是深抱同情心的。
嘉靖末年,當年的抗倭總指揮胡宗憲冤死獄中,汪道昆不因胡生前曲意攀附大權奸嚴嵩父子、侵吞軍餉等人品氣節上的不醇而坐視不管,以同僚同鄉之誼感慨傷懷,賦詩哭悼之餘,為之奔走唿號,修書鳴冤,可見他明辨是非、極富正義感。
汪道昆和王世貞在文壇的名望差不多,且和王世貞過從甚密。以他為首創立的“新安詩派”,在此際的文壇近乎和“後七子”齊名。汪道昆所創作的戲曲,也流傳在大江南北——後世認為他在戲曲上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武功,《明史》也將之列入了《文苑傳》。
更令人無語的是,汪道昆因為和張居正同科,兩人的友誼小船非常堅固,張居正視汪道昆為自己的知己——和王世貞之間的塑料感情要牢固的多。
然而,已經紅了眼睛的錦衣衛福建局並不理會汪道昆拿出張居正和他之間的通信原件,將汪道昆逮捕後,對他的親近仆人和親屬進行了嚴刑拷打,試圖找出其和董劍雄之間謀逆的證據。
汪道昆作為張居正的朋友,福建三巨頭之一,居然被張居正父親被刺案牽連入獄。如此一個學問大家和抗倭英雄的被捕,更是在帝國南方掀起了軒然大波!
隨即,排山倒海一般的壓力集聚到了楊俊卿哥幾個身上。在皇帝和張文明遇刺的當下,錦衣衛近乎掌握了無限的權力——整個帝國除了應急處置災異等政務之外,其餘政務近乎停擺。
錦衣衛原指揮使李三泰接替萬曆四年初病死的朱希孝還不到兩年,就因張文明遇刺案被皇帝免職。新任指揮使王通既非勳貴之後,也非文臣出身,是從錦衣衛基層立功後又參加武舉得到的提拔晉升,和朝廷文武兩途關係淺的很。
因此,汪道昆的朋友們將營救汪道昆的唯一指放在楊家,即楊俊卿身上。
楊博已死,楊家掌舵人為太仆寺少卿楊俊民,楊俊卿的二哥楊俊士也被多人囑托,要他去信給楊俊卿,盡快平反汪道昆的冤案。
然而,楊俊卿雖然執掌江南局,但是對錦衣衛福建局的作為卻並不敢幹預——通天的大案,誰敢伸手?明知被捕的四萬人,十之九九九都是冤枉的,但誰也不敢斷言,自己托人情走關係放出來人中間沒有逆黨,若因為自家幹預走脫了一個,全家的性命還要不要了?
因此,楊俊卿無奈之下,隻能下令發狠拷打董劍雄——隻盼著撬開他的嘴巴,將逆黨交代出來,以解當下困局。
隆慶二年楊俊卿在朝廷武舉大比時獲第一,即獲授錦衣衛指揮僉書實職,一直在江南活動。待楊博病逝,朱翊鈞改組錦衣衛之後,先任錦衣衛指揮同知,江南局副局長。萬曆五年初,任了同指揮使,江南局局長。
楊家因楊博的關係,在朝廷樹大根深,楊博長子楊俊民現任太仆寺少卿,未來尚書可期。楊俊卿二哥楊俊士現任陝西鳳翔府推官。楊俊卿走錦衣衛勳職,升官最快,同指揮使已經是從三品,在楊家品級最高。
張文明遇刺後,楊俊卿頭發在短短十幾天內,白了一小半。他雖然不喜文學,但思維敏捷,做事果斷,才能比楊俊民要高出一大截。此次張文明遇刺案,因刺客頭顱被同夥帶走,開始的時候江陵府上下都沒有線索。
楊俊卿另辟蹊徑,從演《鳴鳳記》的所有戲班子入手,最後終於將吉慶班董劍雄給排查了出來。隨後全國錦衣衛聯動,將已經跑到鬆江的吉慶班一網打盡,分頭拷掠。
董劍雄骨頭很硬,錦衣衛拷掠良久,也沒從嘴裏拷掠出什麽。但他的戲班子裏麵的優伶卻沒有他嘴硬,把吉慶班成立以來,所有途經之地和可疑線索都交代了出來。
吉慶班確實有一個伶人,叫做芳官的,擅長老生,半年來一直在練《鳴鳳記》楊繼盛這個角色。在張文明遇刺後,芳官消失不見。董劍雄的解釋是他被某大人看中,做了外室——此類情況在戲班子並不罕見,因此也無人起疑。
據吉慶班人員交代,董家破門之後,董劍雄帶著吉慶班先後在應天府顧家、江西鄧家、南直隸姚家等多家逗留良久,董劍雄曾與各家主多次密談。這些家還唿朋引伴,辦了好幾次文會,董劍雄都是其中主角,被與會者以“銜山”先生稱之,並讚美其為“豪傑之士”。
此際已經擴充至八萬九千多人的錦衣衛,已經自上而下接到了皇帝下達的“窮追不赦,除惡務盡”的諭旨,全部精力都放在張宏謀逆案和張文明被刺案上。
凡吉慶班逗留演出的所有鄉紳之家,全數破門,男丁盡數被捕,全國在九月二十日時,逮捕人數已經超過四萬。
這種瓜蔓抄的無限擴大,必然會導致大量冤案產生。未等錦衣衛拷打逼供出張文明遇刺案真相,汪道昆的被捕將整個帝國南方的的白色恐怖顯露到了極致。
董劍雄在董家破門前,在戲曲界也算一號人物,與紹興王家的少爺王驥德相交莫逆。王家自明初開始連出進士舉人,到王驥德一輩時已成巨族。王驥德幼時喜愛樂曲,師從徐渭,不喜舉業,一書一劍遊蕩於江湖,三山五嶽人物結交了不少。
董劍雄因和王驥德相交莫逆,就被王驥德推薦給了王畿。王畿乃王守仁嫡傳,龍溪學派扛把子,這交遊更廣闊的沒邊。董劍雄在王畿門下,接觸到了詩壇領袖,現任福建按察使的汪道昆。
汪道昆乃嘉靖朝抗倭名將,和戚繼光算是戰友。初字玉卿,改字伯玉,號高陽生、別署南溟、南明、太函氏、泰茅氏、天遊子、方外司馬等,徽州歙縣西溪南鄉鬆明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與張居正同科,初任義烏知縣,曆官武選司署郎中事員外郎,襄陽知府,福建按察使等職,也算是位高權重。
汪道昆這人正義感很強,又很強“民本”意思。雖為徽商之後,但文武兼修,在牛人輩出的大明朝也算是風雲人物。他在任襄陽知府時曾“築堤千丈餘,以防漢水歲溢”深得民心,在湖廣巡撫任上被評價為:“首發藩室不法者治於理。剪洞庭萑蒲而覆其巢。沅湘江漢之民安枕臥,先生之賜也。”
在福建抗倭前線汪道昆與戚繼光並肩戰鬥,“晝夜籌畫,不枕戈者十有六日”,救沿海民眾於水火,可見他愛民如子,對民間疾苦是深抱同情心的。
嘉靖末年,當年的抗倭總指揮胡宗憲冤死獄中,汪道昆不因胡生前曲意攀附大權奸嚴嵩父子、侵吞軍餉等人品氣節上的不醇而坐視不管,以同僚同鄉之誼感慨傷懷,賦詩哭悼之餘,為之奔走唿號,修書鳴冤,可見他明辨是非、極富正義感。
汪道昆和王世貞在文壇的名望差不多,且和王世貞過從甚密。以他為首創立的“新安詩派”,在此際的文壇近乎和“後七子”齊名。汪道昆所創作的戲曲,也流傳在大江南北——後世認為他在戲曲上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武功,《明史》也將之列入了《文苑傳》。
更令人無語的是,汪道昆因為和張居正同科,兩人的友誼小船非常堅固,張居正視汪道昆為自己的知己——和王世貞之間的塑料感情要牢固的多。
然而,已經紅了眼睛的錦衣衛福建局並不理會汪道昆拿出張居正和他之間的通信原件,將汪道昆逮捕後,對他的親近仆人和親屬進行了嚴刑拷打,試圖找出其和董劍雄之間謀逆的證據。
汪道昆作為張居正的朋友,福建三巨頭之一,居然被張居正父親被刺案牽連入獄。如此一個學問大家和抗倭英雄的被捕,更是在帝國南方掀起了軒然大波!
隨即,排山倒海一般的壓力集聚到了楊俊卿哥幾個身上。在皇帝和張文明遇刺的當下,錦衣衛近乎掌握了無限的權力——整個帝國除了應急處置災異等政務之外,其餘政務近乎停擺。
錦衣衛原指揮使李三泰接替萬曆四年初病死的朱希孝還不到兩年,就因張文明遇刺案被皇帝免職。新任指揮使王通既非勳貴之後,也非文臣出身,是從錦衣衛基層立功後又參加武舉得到的提拔晉升,和朝廷文武兩途關係淺的很。
因此,汪道昆的朋友們將營救汪道昆的唯一指放在楊家,即楊俊卿身上。
楊博已死,楊家掌舵人為太仆寺少卿楊俊民,楊俊卿的二哥楊俊士也被多人囑托,要他去信給楊俊卿,盡快平反汪道昆的冤案。
然而,楊俊卿雖然執掌江南局,但是對錦衣衛福建局的作為卻並不敢幹預——通天的大案,誰敢伸手?明知被捕的四萬人,十之九九九都是冤枉的,但誰也不敢斷言,自己托人情走關係放出來人中間沒有逆黨,若因為自家幹預走脫了一個,全家的性命還要不要了?
因此,楊俊卿無奈之下,隻能下令發狠拷打董劍雄——隻盼著撬開他的嘴巴,將逆黨交代出來,以解當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