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鳥亦有道


    在這樣的地方談論道和道教,讓我和大舅感覺有一些有搭的感覺,因為這書院簡直太國學了,每一處建築,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一種古老的東方文化。


    大舅說,其實道道教的文化發展是和整個中國的發展分不開的。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道教由於門閥族階級的改造,經曆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原始幼稚的五鬥米道發展演變為完備成熟的宗教,從主要傳播於民間的道團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當時中國的南方,是道教發生變革的主要地區。


    東晉以來,佛道二教興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經典傳播其教義。佛教的經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隻能改造前代的書籍以及供鑒佛教的經文了。東晉以後新的出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


    《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經》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經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將,五嶽四瀆之君,魂魄邪精的隱諱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書吞服或佩帶,便可以召神靈役鬼怪。可謂學習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嶽真形圖》是一類似印章的圖版道士佩之,,神群靈奉親迎。《靈寶經》也是由葛氏家族傳播的一組道經。其中《靈寶五符序》三卷收錄於《道藏》字號。內容為養生求仙之書。上卷為存思服氣之術,中卷為服食草木藥方,下羊為佩帶或吞服之符錄以及成仙之法。


    說起來,這道教是以思想為基礎的來構造道教修煉方術,是東晉靈寶諸經共同的特點。因而形成了靈寶派,注重齋戒科教,勸善度人,是靈寶派的兩個顯著特點。這一派的形成與南朝了陸靜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關係。


    《上清經》是東晉中期以後出現的一組重要的道教經典。上清經的問世及傳布,在道教內部開創了一個新的派別——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現存《上清經》中,諸如金丹服食,導引行氣,佩符投簡,遁甲隱景,踏罡布鬥,高奔日月,餐吸雲霞,歌頌禮讚,召神伏魔,禁製虎狼等等道術應有盡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經三十九章》《雌一玉檢五老寶經》《太上素靈洞玄大有妙經》被稱為道者三奇。其內容為心中存想神至麵前的存思之術最有特點即存神煉形之術。當今搞符咒術的必須學會存想之術。說明人體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誌,腎藏精,五藏盡傷則五神離去。現《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的《大洞玉經》為南宋茅山傳本。


    陸靜修生於公元406年,為晉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為了適應當時門閥士族階級的需要,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並與神仙道教融合,成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師。也成為奉持三洞經典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師。建立完善了道教齋醮儀式。他首先創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遠影響的道教典籍的分類方法。即將道書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類。三洞四輔不僅是一種道書分類法,同時也包含著區分道經品級高低和排列道士階級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僅能成仙,修靈寶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聖。


    陶弘景生於公元456年。曆經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在當時稱其為山中宰相,道門學者。南朝時期的達官顯貴紛紛拜於其門下,足見當時之顯赫地位。陶弘景在實際研究操作中嚴謹地將養生術,煉丹術,醫藥學用之於實踐,為道教上清派的最後形成奠定了基礎。他將茅山(今江蘇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與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後來也被稱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楊曦為第一代宗師,以《上清大洞真經》為本門正傳,供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同時也研習靈寶,三皇及天師道經及法錄。茅山派的形成標誌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舊天師道團,創立官方化的正統道教的完成。弘景還完善創立了道教的神仙體係,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說。即玉清元始天尊說上清經;上清靈寶天尊說靈寶經;太清道德尊說三皇經。在這一時期內道教又引進了地獄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羅酆山,有六座鬼神宮府。陶弘景將錯綜複雜的神仙係統統一歸納,集成一本《真靈位業圖》。將道教出現的近七百名神靈的名諱稱以圖譜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於使修道者明白:超現實的仙真鬼神世界裏也有明確的等級秩序。在這一時期,道教與佛教與儒教三教鼎立,為了擴大各自的社會影響,爭奪作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與佛教之間的矛盾鬥爭愈來激化,三方展開的唇槍舌戰與辯論。盡管這樣,三方又總是能夠彼此調和的原因在於三者都可以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夠被士大夫們兼容並舉。


    東晉南北朝的道教變革,從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經過這一時期的改造,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教義理論和經典文獻,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儀式和相對統一的教會組織,豐富發展了修煉方術,形成了獨特的神仙信仰體係,並擴大了在統治階級和普通民眾中的影響,完成了從民間宗教向官方正統宗教的演變過程。在西晉以後,在少數民族統治的十六國北朝境內,也出現了道教改造舊天師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謙之新天師道和樓觀道派。


    北魏初期,佛教與道教同時發展壯大,但由於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聽信寇謙之與崔浩之言,又加之隨著北魏統一戰爭的進展,新征服的關中都是佛教興盛之地,僧侶地主交通官府,妨礙國家政令統一,甚至有參與叛亂可能,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決心鎮壓佛教勢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詔令滅佛,殺盡佛門弟子。同年九月發生了誅殺高僧玄高事件。後由於崔浩失政被誅殺,寇謙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後,道教與佛教在論較中失敗,北齊政權誅滅道教,提倡佛教,從此新天師道團消亡了,於隋唐時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後期興起於關中的樓觀道了。


    樓觀道以陝西終南山下的樓觀為中心,傳播於關中地區。在北魏孝文帝時起以梁諶、王嘉、王道義、陳寶熾、李順興等為代表正式形成樓觀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頗深。在其興盛發展過程中,陳寶熾、韋節、王延、嚴達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時期,樓觀道成為與上清派同樣的待遇的禦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點的道教,在學術上形成了注重實用而不尚義理辨析的特點。樓觀派雖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較深,但在神話老子方麵卻繼承了北方天師道的傳統。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關係上,辯論空前激烈。雖然經曆了道教被廢除,但是道教在這一時期基本上奠定了成為封建上層建築與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道教全麵發展的繁榮時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時由尼姑養大,自稱我興由佛法,對佛教非常重視。規定三教的次序是佛為先,道為次,儒教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統治中,道教始終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呂洞賓、鍾離權成為後來內丹派的祖師爺。魏晉以來不大受道教重視的老莊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經,成為唐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道經。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當係統化的道教哲學體係。重玄之道即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道性是指眾生稟賦於道或道同一的不變之性。眾生即是道,道中有眾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煉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觀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變遷同樣反映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曆史演變。唐代安史之亂至北宋初年,是中國曆史上一段動亂時期,造成了道教內容的改變和道士成份的改變。此時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這樣幾類:一是隱於山中,不求聞達,如唐初的潘師正。二是精究方術,全性保真,或煉丹合藥。如劉商(為中山靖王之後)。三是身情異術,逃於形骸,和光混俗,隱於市井的。如孫登。唐末五代的社會動亂,給修道之人的隊伍中又增添了兩類人:其中一類是仕途無望,歸隱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辭官不做,逃於世外,這類人有羅隱之,鄭雲叟等。另外一類人專修道教之方術之人,以求在亂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貧弱。唐末五代所出現的這兩類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對後來影響最大的一個代表就是被傳為神仙的呂洞賓。唐末五代以後人們對道教的追求則較多的帶有實用目的,內儒外道的道士無形中使道教滲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這種結果造成的影響,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發生動搖。第二是神仙的出世與神仙的救世變成神仙不高高在開界,神仙可下世救民於苦難。這也影響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內丹思想轉化的過程。在全真教裏神仙已不再是遠離世外超出凡間的了,而是可以變化升舉,長生永駐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時代宗教思想發展的總趨勢。這種思想也同樣表現在宋代形成的呂洞賓信仰中。由於呂洞賓信仰在宋代的廣泛影響,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來。全真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北宗創始人王重陽,建立起他們與呂洞賓的師承關係來。內丹術全讓全真派占去,正一派隻餘下傳統的鬼神崇拜與符咒之方術了。這一時期也出現的八仙的傳說。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變,事實上是一種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現正是這一更新的結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叢林,使道教開始有了統一教團組織和明確的傳法世係,元代以後道教基本被劃為正一與全真兩大派。從此也就結束了前代道教散亂蕪雜的存在方式。


    宋遼金元時期,四百餘年間,道教進入了一個發展變革的新階段。這一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相當尖銳,民族矛盾尤為突出。道教的興盛,發達,與貫穿這一時代的民族矛盾關係至深。


    繼唐以後,宋代是中國道教的又一個繁榮時期。宋代又是中國曆史上外患內憂的時期,農民起義高達113次之多,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宋代道教不僅沒有爆發過宗教性的社會騷亂,而且穩步走向繁榮,這與宋代皇帝對道教的態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關係。此外這一時期新的神被大量引進。媽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龍虎山的三山符錄,是宋朝規定授錄地點,成為符錄派三大宗派。總的來說,宋朝各代對道教是信而不疑的,這對道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中央集權的政府內設立中央道錄院,地方道正司,加強對道教的管理,設立宮觀內部管理的一係列規章製度,加強了對宮觀設立的審批與限製。設置了道冠職官製度。宋代是道冠職官體製最複雜,最完整的時期。規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齡,第二是家長同意,第三是不違法背俗,第四是必須禮師。又規定了道教的等級即紫衣師號等級製度。規定真人隻用於封神,金門羽客,高士是指誌行高尚之士,煉師是指一般道士。師號是政府代表皇帝賜給僧道的稱號,它具有賜的政治特征,道號是為學道或好道之人的別稱,自行隨意而取的稱號。


    這道家思想是說起來沒完的,我和大舅邊走邊說,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前院,老遠來處就能聽到有鳥在叫,這鳥對於我來講可是太熟悉了,當我和大舅看到這鳥時,我們都愣了,不是我們想像的畫眉或是百靈什麽的,而是一隻精美的籠子裏養著一隻不知名的鳥,但這鳥的精神頭可夠旺的,叫個不停,它這一叫又把我帶順了那些自由的生活。


    說起這養鳥,當屬過去的老北京,大茶館是養鳥人的俱樂部,這是盡人所知的。鳥的種類,大別有二:一是歌鳥,以善鳴為前提,如畫眉、藍頦、紅頦、百靈、黃雀等是。此等鳥類,不僅善鳴,而羽毛相貌,亦須出眾。至於籠子、食水罐等類,無一不講究,無一不精良。養鳥者,清晨而起,提其籠,以藍布罩罩之,出野處,走十餘裏,謂之溜鳥。然後進城,至常至之大茶館,懸籠於鳥架。出茶葉,使堂倌泡之。又出鼻煙壺,傾少許於翡翠之煙碟。少坐。然後以布撣撣其鞋,唿水淨其麵,半箕而坐,翹其一足,置別膝上,為狀至適。於是口品茗而鼻嗅煙,與鳥友大談其鳥史。謂某人之紅頦,某公爺欲以十三太保車易之,某猶靳不與。又謂某人之畫眉,奇種也,徧身如雪,為生平所未見,八額駙以千金易之,某本願與,惟出價之後,苟不出售,恐鳥有不祥,是以忍痛割愛雲雲。凡此之類,皆屬歌鳥。鳥之歌,有淨口髒口之分。淨口者鳴聲嘹亮,套數甚多,而又無嫌忌之聲。斯乃上選。髒口者,其鳥已染嫌忌之聲,則一文不值矣。大凡善鳴之鳥,每效其習聞之聲。棲陸者習陸鳥之聲,近水者多水鳥之語。惟養鳥者,反其習性,戒其自然,使陸鳥歌水,使水鳥歌陸,調練演習,厥功甚勤。故一鳥之成功,養之者已不知耗去幾多心血矣。歌鳥也需訓,語雲:“雖小道必有可觀”。所謂可觀者,不必定在技術方麵。可觀與否,要在有無規矩。有規矩那就可觀,亂七八糟那就沒什麽可觀了。養鳥社會,無形中也有好多共守的規矩,就如一頭新進之鳥,不問其為畫眉、百靈、紅藍頦,要想使該鳥口淨,技藝上達,必須使先進之鳥,徐徐導之。此等領導之事,謂之壓鳥,又曰上口。上口時先進之鳥如師,後進之鳥如弟子。先進之鳥大敞其範,鼓翼而歌其得意之作。新進之鳥,則以布罩密閉其範,懸於師鳥之側。師之鳴聲套數,弟子於範中傾耳而聽,心領神會。如此循循善誘,經許多時日,新進之鳥,能效其聲。再加以人功之調練,於是此鳥始成上品。惟鳥之求師亦猶人之求師問友,必恭且敬對於師友,優禮有加,始獲教益。否則無有教之者。惜也!此等禮數,鳥不能為,皆係養鳥之責任矣。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隻鳥,應該屬於這一類,因為它的叫聲裏充滿了樂律。


    第二類是技鳥,這樣的人在過去在大茶館中時時見之。蓋演技已完,必到茶社以資休息也。此類之鳥以梧桐為代表,錫嘴燕雀交嘴唿不喇等閑亦有之。梧桐不知其本名,俗唿曰梧桐。吾以為應當書作鵲雕。字書中雖然沒有這樣的字,杜撰這兩個字也未嚐不可。鵲雕為狀,頭部黑色,背灰色,翼黑色而有白羽,腹部灰白色,尾黑色,間有白羽,嘴大,黃色,而有黑斑。黑斑多者,其年最稚。爪臘色。體重六兩至八兩。以演技故,體質輕小者為貴。技鳥所演之技,大抵皆為銜丸之技,俗曰“打彈”。以牙製之大小二丸,如桐子大,鳥人托鳥於掌,先拋其小丸,鳥飛而銜之。若新進之鳥,第一丸始出,第二丸即須續之。若在先進已成之鳥,則第一丸雖出,第二丸則久久不出。斯時也,銜第一丸之鳥,則圍繞鳥人,盤旋而飛,為度不疾不徐,狀至閑雅。高度去地不過丈餘,且盤旋一周,其外圍必擴大一次。多年老練之鳥,能飛至十三盤。鳥人默誌其數,度其數已足,則揚手拋第二丸。第二丸以高為妙,人目不能視,鳥則鼓翼而上,仰首以承其丸。於是二丸在口,依然飛至主人掌上,吐其丸。若曰:幸不辱命者,主人則餌以小麻子,以嘉獎之。少憩再拋。觀眾莫不歎異稱奇。鳥人之得意蓋可知矣。


    這過去的茶館裏不管是聽叫的還是玩技藝的,鳥都不少,而不管哪種鳥,這選鳥則很重要。鵲雕之性質,至為溫良,雖新捕得者,野性亦不甚大。拋丸時常在大街,行人車馬,以及圍觀之人甚眾,鵲雕則向無驚飛之弊。最奇者,鵲雕銜第一丸盤旋飛繞時,每每穿行人而過,且其圈周愈展愈大,仍能目視主人,留意第二丸之上拋,非聰明絕頂、且有耐性者萬不能辦。而鵲雕之價值,所以高過他鳥者,亦在此。


    普通愛畜鵲雕者,每自行調練,有養至四五頭者,富室大族,則聘鳥師養之,謂之巴式。當年之鵲雕,藝不能不進,但為初步教練而已。老練之鵲雕,多經年所,有養至十數年者,聞其打彈時之轉盤,每一年增加一圈,故老到之鵲雕最為可貴。演技之鳥,大抵在陰曆九十月,過此以往,則不複演之。平日以華美雕花之木棒架之,及鳥脫毛時則須入籠。脫毛時之飼養法,尤為困難,非有專門技能者,不敢輕言籠鳥。以羽毛換齊後,較之鳥在山林自脫者,尤為光澤,始為得之。不過這養鳥的籠子也著實是有講究。鳥籠為養鳥之必需工具,然亦有文野精粗之分。精工之品,有一籠至數金者,附屬之品,尤為精致,如食罐水罐,式樣不一,以官窯所製者最為名貴,凡瓷器中有何釉彩,食水罐亦莫不有之,霽紅、霽藍、鸚哥綠、蘋果青、葡萄水、娃娃臉等,皆一道釉也。青花白地、青花加紫、素三彩、豆三彩、錦地開光,以至於軟硬五彩,應有盡有,且極精工。早年為鳥迷所必需,故價值亦極昂。自鳥迷失勢,此類器皿,以無所用之,曾一度棄置,後因瓷價大漲,此類玩物中,殊有佳品,外人多喜購之,於是遂與古瓷並論矣,佳者亦至不易得。餘收有大形食罐一對,青花加紫,作鵝卵形,瓷胎之堅膩,釉色之溫潤,在普通瓷器中,殊不多見。如以細木為架,置之案頭,可作水中丞,則未始無用也。如今少有人能精此道,以上所述之鳥類,皆至大茶館中所常見者。上述之閑人,為大茶館常年之顧客。有此主顧,大茶館即足以維持其營業,何況當差應役,各級之人,日須就食於大茶館者,指不勝屈。如天匯軒特大之茶飯館,千萬人之食,咄嗟可辦。最奇者,客人點茶,同時數十品,堂倌依次高聲傳於灶上,不移時菜來,向無錯誤。此等神技,亦惟大茶館中有之,惜乎已成過去,後來者不複能精此道。大舅邊和我說著這養鳥的事,邊和我來到了前院,這裏主人早放上了茶具,難道這是讓們來喝茶嗎?想到這裏,我還真有點渴了,剛坐下,打開茶壺,就有一股奇香飄然而至。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度鬼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禹步紅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禹步紅塵並收藏度鬼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