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之上,一座孤城,遠遠的看過去,任是誰都能看出此地的蕭索之意。
城門緊閉,夯土的城牆上,影影綽綽的人影在走動著。
此地,乃趙國陘城。
秦軍大軍即將壓境的消息,使得此地已經淪為一片空城。
不,除了守城的趙國軍士外,城內還有一處地方還有著人煙。
此地乃是一處書館,此時風聞秦國大軍將要攻趙,陘城百姓早已逃散一空,隻餘下這些書館弟子。
書館弟子人人著紅衣,一直潛心練字。
這些都是陘城的趙國士子,他們堅信,隻要趙國的文字還在傳承,趙國的文化還在傳承,那麽,趙國便不會滅亡。
此時,秦國雄踞天下之勢已成,其餘六國,再無一國可單獨與其交鋒。
說起來,趙國以前也闊過。
趙國立國之初,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土為西北-東南走向。
巨大的跨度使趙國呈現南漢北胡的特征,而且周邊強鄰環伺,國都邯鄲附近還有一個中山國杵著,國土顯得支離破碎。
所以很長時期內,趙國的發展很艱難。具體來說就是要麽各國攜兵來攻,要麽煽動中山國使絆子,直到趙武靈王時代。
趙武靈王最大的功績就是“胡服騎射”,既然“一國兩製”不好使,那就幹脆都胡化好了。
這樣的效果就是趙國實力的迅速膨脹,在戰國後期那個東方各國普遍萎靡的局勢下,趙國一下子就成為秦國最強大的對手。
在胡服騎射改革有了極為有效的成果後,趙武靈王果斷出擊,開始了對中山的滅國戰爭。
趙武靈王傾全國之力,終於在前296年,消滅中山,完成了本土和飛地的銜接,領土大麵積擴張。
滅中山之後,趙武靈王再接再厲,主動進攻北部的林胡、東胡等部落,將北方的遊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奪取河套地區,設置雲中、雁門兩郡,勢力拓展到黃河中遊的河套地區。
消滅中山國使趙國領土翻番,實力大增,一躍成為傲視群雄的東方強國。《戰國策》有雲:“中山之地方五百裏,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彼時,魏國被秦國奪去了河西,在連年戰爭中疲於奔命;韓國在各國的擠壓下越來越小;齊燕兩國正在打得不可開交,楚國則被秦國吊打有氣無力,混亂的國際環境給了趙國稱霸的機會。
以趙武靈王的戰略眼光,自然看的出來,秦國將會成為趙國稱霸之路上的大敵。
彼時,秦國雖然已經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盛,但軍事實力與此時的趙國相比,還是相差不少。
趙國調轉槍口,將趙國主力開到西北部邊境,不斷擠壓秦國的生存空間,同時向北胡要土地要資源,向南則在邯鄲周邊修築長城實施防禦。
經此改變,趙國獲得了足夠的戰略縱深,而且對雲中、雁門的經營使趙國成為懸在秦國頭頂的一把利劍。
可惜,此時的趙武靈王腦子發抽,正值壯年的他,竟然禪位給自己的兒子。
而且這兒子還不是嫡子,而是寵妃的兒子何,作為一個沒有犯過巨大錯誤的嫡子,你讓嫡子怎麽想?讓趙國臣民怎麽看?
悲劇難以避免,最終一代雄主餓死在沙丘宮,令人惋惜,趙國稱霸之勢自此褪落。
再之後,雄起的秦國以一場長平之戰,將趙國打叫一個稀巴爛,邯鄲之戰,差點將趙國滅亡。
雖然最後在魏楚二國的援兵相助之下,秦軍大敗,趙國保住一命。
但從此之後,趙國便日益衰落,再無與秦爭霸的可能。
到今時,趙國國民畏秦日久,秦國大軍還未來臨,陘城百姓便已全部逃離。
再不見邯鄲之戰時,全城軍民同心協力,死戰到底的景象。
趙國,是徹底衰落了。
此時,同為三晉之地的其餘二家,韓魏二國,境況比之趙國還有些不如。
三晉之一的魏國,如同趙國一般,在戰國之初,疆域散漫,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麵臨亡國的危險。
不過,魏國是戰國之時,最早進行變法圖強的國家,李悝變法,吳起整軍,魏武卒之名,響徹諸國,威勢一時無兩。
魏國成為戰國之初,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可惜,一場馬陵之戰,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後來,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魏國從此之後,也徹底淪為魚腩。
至於同為三晉之一的韓國,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國小力弱,最鼎盛之時,也不過隻保持著十數年諸侯無侵淩,若想往外擴張,周圍的各國會好好教韓國怎麽做人。
若非各大國需要一處戰略緩衝地,而且韓國一直以來都以抱緊最強國作為國策,做好一名馬仔小弟的本分,不然,韓國早就會被其他六戰國給滅了。
而地處東方,曾經長時間製霸諸國的齊國,如今基本上隻剩下空殼,雖空有強大國力,但國民生活富碩安逸,普遍厭戰。
地處南方,擁有龐大國土,有著霸王之資的楚國,在秦國的連年侵攻之下,已經是喪家之犬、塚中枯骨。
地處北方的燕國,一直處於各國之邊緣,實力弱小且遠離中原的他們,也是不能指望。
此次秦國大軍壓境,趙國勢必無力抵擋,關東六國又在連年的互相攻伐之中,損耗了大量實力,合縱之勢,已不能成。
趙國,危險了!
……
陘城之外,一支龐大的軍隊正在向此處行進,烏雲壓境一般,整個陘城都好似暗了幾分。
無數身著黑色衣甲,全副武裝的軍士,正緩緩開進,那整齊劃一的步伐,以及武器衣甲的摩擦聲,便是數裏之外的陘城之中,也清晰可聞。
奔騰的騎兵猶如一陣黑流,旌旗招展,那莊嚴的軍容,飄蕩的黑龍旗,無不透露著一份肅殺。
行至陘城數百米開外,秦軍陣中一名將領揮手示意,整支軍隊便肅然而止。
軍陣散開,無數背負弩箭,手挽強弓的士卒,來到陣前。
又有許多恐怖的弩車被推了出來。
隨著軍官的一聲令下,所有弓弩手全部引弓搭箭,瞄準前方的陘城。
而陘城中的趙國軍士,麵對秦軍的這些舉動,卻無人敢有所異動。
“射!”
隨著秦軍陣中一聲令下,梆子聲在弓弩箭陣之中響起,奪的一聲,一片烏雲從秦軍陣中升起。
“風!風!風!大風!”
城門緊閉,夯土的城牆上,影影綽綽的人影在走動著。
此地,乃趙國陘城。
秦軍大軍即將壓境的消息,使得此地已經淪為一片空城。
不,除了守城的趙國軍士外,城內還有一處地方還有著人煙。
此地乃是一處書館,此時風聞秦國大軍將要攻趙,陘城百姓早已逃散一空,隻餘下這些書館弟子。
書館弟子人人著紅衣,一直潛心練字。
這些都是陘城的趙國士子,他們堅信,隻要趙國的文字還在傳承,趙國的文化還在傳承,那麽,趙國便不會滅亡。
此時,秦國雄踞天下之勢已成,其餘六國,再無一國可單獨與其交鋒。
說起來,趙國以前也闊過。
趙國立國之初,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土為西北-東南走向。
巨大的跨度使趙國呈現南漢北胡的特征,而且周邊強鄰環伺,國都邯鄲附近還有一個中山國杵著,國土顯得支離破碎。
所以很長時期內,趙國的發展很艱難。具體來說就是要麽各國攜兵來攻,要麽煽動中山國使絆子,直到趙武靈王時代。
趙武靈王最大的功績就是“胡服騎射”,既然“一國兩製”不好使,那就幹脆都胡化好了。
這樣的效果就是趙國實力的迅速膨脹,在戰國後期那個東方各國普遍萎靡的局勢下,趙國一下子就成為秦國最強大的對手。
在胡服騎射改革有了極為有效的成果後,趙武靈王果斷出擊,開始了對中山的滅國戰爭。
趙武靈王傾全國之力,終於在前296年,消滅中山,完成了本土和飛地的銜接,領土大麵積擴張。
滅中山之後,趙武靈王再接再厲,主動進攻北部的林胡、東胡等部落,將北方的遊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奪取河套地區,設置雲中、雁門兩郡,勢力拓展到黃河中遊的河套地區。
消滅中山國使趙國領土翻番,實力大增,一躍成為傲視群雄的東方強國。《戰國策》有雲:“中山之地方五百裏,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彼時,魏國被秦國奪去了河西,在連年戰爭中疲於奔命;韓國在各國的擠壓下越來越小;齊燕兩國正在打得不可開交,楚國則被秦國吊打有氣無力,混亂的國際環境給了趙國稱霸的機會。
以趙武靈王的戰略眼光,自然看的出來,秦國將會成為趙國稱霸之路上的大敵。
彼時,秦國雖然已經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盛,但軍事實力與此時的趙國相比,還是相差不少。
趙國調轉槍口,將趙國主力開到西北部邊境,不斷擠壓秦國的生存空間,同時向北胡要土地要資源,向南則在邯鄲周邊修築長城實施防禦。
經此改變,趙國獲得了足夠的戰略縱深,而且對雲中、雁門的經營使趙國成為懸在秦國頭頂的一把利劍。
可惜,此時的趙武靈王腦子發抽,正值壯年的他,竟然禪位給自己的兒子。
而且這兒子還不是嫡子,而是寵妃的兒子何,作為一個沒有犯過巨大錯誤的嫡子,你讓嫡子怎麽想?讓趙國臣民怎麽看?
悲劇難以避免,最終一代雄主餓死在沙丘宮,令人惋惜,趙國稱霸之勢自此褪落。
再之後,雄起的秦國以一場長平之戰,將趙國打叫一個稀巴爛,邯鄲之戰,差點將趙國滅亡。
雖然最後在魏楚二國的援兵相助之下,秦軍大敗,趙國保住一命。
但從此之後,趙國便日益衰落,再無與秦爭霸的可能。
到今時,趙國國民畏秦日久,秦國大軍還未來臨,陘城百姓便已全部逃離。
再不見邯鄲之戰時,全城軍民同心協力,死戰到底的景象。
趙國,是徹底衰落了。
此時,同為三晉之地的其餘二家,韓魏二國,境況比之趙國還有些不如。
三晉之一的魏國,如同趙國一般,在戰國之初,疆域散漫,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稍有不慎就會麵臨亡國的危險。
不過,魏國是戰國之時,最早進行變法圖強的國家,李悝變法,吳起整軍,魏武卒之名,響徹諸國,威勢一時無兩。
魏國成為戰國之初,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可惜,一場馬陵之戰,魏武卒遭齊軍伏擊,主將龐涓戰死,魏國衰落,魏武卒元氣大傷,威風不再。
後來,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從此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魏國從此之後,也徹底淪為魚腩。
至於同為三晉之一的韓國,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
國小力弱,最鼎盛之時,也不過隻保持著十數年諸侯無侵淩,若想往外擴張,周圍的各國會好好教韓國怎麽做人。
若非各大國需要一處戰略緩衝地,而且韓國一直以來都以抱緊最強國作為國策,做好一名馬仔小弟的本分,不然,韓國早就會被其他六戰國給滅了。
而地處東方,曾經長時間製霸諸國的齊國,如今基本上隻剩下空殼,雖空有強大國力,但國民生活富碩安逸,普遍厭戰。
地處南方,擁有龐大國土,有著霸王之資的楚國,在秦國的連年侵攻之下,已經是喪家之犬、塚中枯骨。
地處北方的燕國,一直處於各國之邊緣,實力弱小且遠離中原的他們,也是不能指望。
此次秦國大軍壓境,趙國勢必無力抵擋,關東六國又在連年的互相攻伐之中,損耗了大量實力,合縱之勢,已不能成。
趙國,危險了!
……
陘城之外,一支龐大的軍隊正在向此處行進,烏雲壓境一般,整個陘城都好似暗了幾分。
無數身著黑色衣甲,全副武裝的軍士,正緩緩開進,那整齊劃一的步伐,以及武器衣甲的摩擦聲,便是數裏之外的陘城之中,也清晰可聞。
奔騰的騎兵猶如一陣黑流,旌旗招展,那莊嚴的軍容,飄蕩的黑龍旗,無不透露著一份肅殺。
行至陘城數百米開外,秦軍陣中一名將領揮手示意,整支軍隊便肅然而止。
軍陣散開,無數背負弩箭,手挽強弓的士卒,來到陣前。
又有許多恐怖的弩車被推了出來。
隨著軍官的一聲令下,所有弓弩手全部引弓搭箭,瞄準前方的陘城。
而陘城中的趙國軍士,麵對秦軍的這些舉動,卻無人敢有所異動。
“射!”
隨著秦軍陣中一聲令下,梆子聲在弓弩箭陣之中響起,奪的一聲,一片烏雲從秦軍陣中升起。
“風!風!風!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