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善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是孟子了,主張人之初性本善,他是儒家僅次於孔子的存在,地位無比的崇高。
性本惡的提出者乃是荀子,但除了荀子之外,還有一些厲害的人物,主張性本惡的觀點,在當時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其中就包括一名叫做告子的人物。
在人族的曆史之中,有許多先賢級別的存在,思想可能不一樣,但不能妨礙他們的偉大。
這些先賢,往往都有著作流傳下來,並且照耀古今。
這位告子,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陌生,實在是因為,到現在,關於他的記載已經很少了,之所以很少,大概是因為,他沒有著作留下來吧?
那麽,這位告子到底是誰呢?
關於告子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告子是混亂時代的思想家,曾受教於墨子,有口才,講仁義。
說法二:告子本人無著作流傳,因此也有其人純屬杜撰一說。
其實蘇毅覺得,告子應該是真的存在於世的人物,雖然他的記載比較少,但並不能否認過去的一些事情。
那麽為什麽要在這個地方提起告子呢?
這是因為,告子就是人之初性本惡的堅定支持者,信仰者,傳播者。
在那個思想碰撞的年代,他這種狂熱的性格,確實很容易吸引許多的人,認同他的觀點。
在思想碰撞過程之中,孟子曾經與告子就發生過幾次的辯論。
而這些內容,記錄在了《孟子·告子》一文中。
這是流傳下來的,告子僅有的言行。
正是與告子的辯論之中,孟子提出了四端之說來反駁人性本惡的觀點。
因此,想要確定孟子何時提出了四端之說,需要確定孟子是何時與告子進行辯論的。
想要確定這件事情,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時間太漫長了,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孟子不是與告子辯論了幾次嗎?
辯論的具體時間點是不一樣的。
那麽,孟子又是在哪一次辯論之中提出的四端之說呢?
這也是一件讓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因為沒有哪本書上,具體寫過孟子是何時提出四端之說的。
一切都隻能靠推測。
蘇毅在草稿紙上寫下了孟子,四端之說,人性本善等字。
另起一行,寫下了告子,人性本惡等字。
由於告子的記載比較少,所以想要找到太多他的信息確實很困難,不過《孟子》之中多少有一些記載,此外蘇毅在聖王墜的幾本書籍之中,也看到過告子隻言片語的介紹。
告子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桮棬”。這個言論,見《孟子·告子》篇。
蘇毅從聖王墜之中的書籍之中,讀到過另外一些關於告子的事情。他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反辯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在另一迴辯論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急流的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反辯說:“水信(誠然)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比《孟子》一書之中記載的更為詳細!)
又一迴辯論中,告子說:“生之謂性(生來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辯說:“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告子都答說“然”。
告子對性這樣的理解是不錯的,因為不同東西的白都是不同東西相類似的一種性。但孟子卻把話頭一轉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在又一次辯論中,告子說:“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告子認為食色是性,這是一個正確的根本命題。他說:“義,外也”,也是正確的。至於仁內之說則有問題。但孟子對仁內之說並沒有表示反對,對義外之說則極力反對。至於食色是性則孟子並沒有表示異議。但除仁內之說不對外,告子也還隻知道“生性”而不知“習性”。
這是蘇毅能夠知道的,所有關於告子與孟子辯論的內容了。
而《孟子》一書之中,一共有兩次提及四端之說。
一次在《孟子·公孫醜上》,為一般性的論述,沒有涉及到四端說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雲: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叟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從這次談話看,孟子提出四端說同當時人性善惡的爭論、尤其是同告子的辯論密切相關。孟子主張性善論,故提出四端說予以論證,同時對告子等人的觀點進行批駁。
從這個內容來推斷的話,蘇毅覺得,孟子提出四端之說最可能的時機便是與告子第一次辯論時候提出來的。
那麽,推測到現在,依然還是無法確定具體年限的,梳理一下孟子遊學的時間線,蘇毅發現,《孟子》一書中,曾經寫到,孟子於公元前330年,遊齊。
如果告子真的存在,且與孟子在稷下辯論,可以推測出來,告子乃是稷下學宮早期學者。
他的人性論和另外幾種人性理論在當時較有影響,重視人性之辨的孟子一到齊國稷下,能夠不麵對這個問題嗎?
會在稷下待很長時間,才去與之辯論人性的問題嗎?
或許會,但是有一點也要特別的注意,那便是,作為人性善論代表人物的孟子到達稷下,就算孟子想要低調,但是那些持人性惡論的稷下學宮學者們,會讓孟子低調下去嗎?
不會的,他們一定會主動的去挑戰孟子的學說,當時孟子地位超然,若真是以他們堅持的人性惡論壓過了孟子主張的人性善論,他們這些人,也必將流芳千古。
假如蘇毅推測的這些都是正確的,那麽,孟子與以告子為首的稷下學宮眾學者的第一次辯論,應該就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達稷下的時候,但具體是幾月幾日,這個沒有辦法確認了,而且這個問題,也沒有問的那麽詳細,大概確定年份就可以了。
如果蘇毅推測的這些並不正確,或許還有其他的答案,蘇毅卻不管這些,他隻相信自己的推斷,蘇毅在這道題的答題處寫下了“公元前三三零年”四個字。
做完這道題之後,蘇毅不由有些感慨起來,不愧是鄉試的綜合卷,從第一道題目開始就設坑,後麵的許多題目也是如此,很多題都很難,很容易將人繞進去,一旦被這些題目繞進去的話,鐵定很難推測出來正確的答案。
到倒數第二道題,這種困難程度,更是達到了頂點,簡直有些喪心病狂啊,不過這就是科舉考試,這個世界上,最精英的一批人參加的考試,想要在這些人之中脫穎而出,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要麵臨的考驗,也是非常困難的。
蘇毅看向了最後一道題。
這個世界是什麽形狀的?
看到這個題目之後,蘇毅愣了愣。
天運大陸的麵積比地球大了幾萬倍甚至十幾萬倍,無邊無際,就算文位高深的修煉者,窮其一生,也無法將天運大陸各個地方探索清楚。
漫長歲月以來,天運大陸的許多地方,甚至依然是未被開發的地方,充滿了神秘,危險,未知。
所以,想要確定天運大陸到底是什麽樣的形狀,實在是太困難了。
當然了,也不是說沒有人嚐試著探尋這件事情。
其實還是有一些人物在研究這件事情的,但很顯然,想要研究明白這件事情不太容易,任何一種觀點,都會遭到被人的駁斥,像孔孟聖人的觀點,都不能讓任何人信服,都會產生與他們不一致的觀點,就可以窺其一斑了。
讓蘇毅來推測天運大陸到底是什麽形狀的,蘇毅其實也有些迷茫,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主要是,天運大陸的形狀本身沒有定論。
可是蘇毅想了想……他覺得,是不是可以將天運大陸類比成地球呢?
雖然地球的麵積與天運大陸比起來實在是太小太小了。
可是,在蘇毅看來,天運大陸與地球在許多方麵都是十分相似的。
所以,天運大陸會不會類似於地球的形狀呢?
如果真是類似於地球的情況,那麽,天運大陸應該也是球體?
不過蘇毅在一些書籍上麵看到,天運大陸是一座水平麵的世界這種觀點,似乎更被推崇。
為什麽這樣說呢?
從天運大陸的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種觀點到底多少被人推崇備至了。
大陸……陸,地也,路也。
意思就是平坦的。
所以天運大陸後麵的後綴,有不一樣的含義。
似乎在告訴大家,天運大陸,就是一個平行麵上的世界。
但這種說法似乎也有著諸多局限性,比如,如果天運大陸是水平線上的世界,那麽月亮應該一直是一個形狀才對,不應該出現變化,可實際上呢?月亮的投影與地球時看到的投影是一樣的。
當然,這隻是蘇毅自己心中的想法,畢竟天運大陸比地球複雜太多太多了,許多的事情,在地球上麵是成立的。
可是在天運大陸,不一定成立。
但不管怎麽說,按照月亮投影的方法,判斷天運大陸的形狀,似乎也是可行的。
蘇毅將天運大陸是球體狀這個幾個字寫在了空白處。
隻是不知道海聖是怎麽想的?
他若是認為天運大陸乃是水平世界,那麽答案就是水平世界。
他若是認為天運大陸乃是方的,那麽天運大陸就是方的。
按照蘇毅接受到的知識來判斷,天運大陸就算不是球體,也幾乎不可能是水平世界,或者方的,這個世界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他的想法。
做完最後一道題之後,蘇毅仔細檢查了一下試卷,覺得沒有什麽問題,便耐心等待著考試時間結束。
等到了酉時,鍾聲便響起來了,連響了三聲。
鍾聲響起,意味著還有一刻鍾的時間就要交卷了,趕緊再檢查一下個人信息是不是填寫正確。
沒有做完的題目,盡量的填上,哪怕胡謅一些內容,也總比空著要好一些。
有一種說法是考官最喜歡這種空著不寫的考生,因為到時候可以直接大手一揮,判個不及格,省時省力。
這種說法是不是真的,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必要在最後時刻,將不會做的這些題填上。
蘇毅又檢查了一遍試卷,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之後,耐心等待著,時間到了之後,貢院的衙役便按照順序開始收取考生的試卷,接著進行封存。
第一科考完之後,蘇毅去方便了一下,隨即好好的洗了一把臉,精神這才振奮了許多。
迴到考房之後,簡單吃了一些幹糧,喝了一些水,便早早的入睡了。
科舉考試本身就是十分耗神的事情,所以需要休息好,隻是,許多人由於壓力太大的原因,卻很難休息好,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放平自己心態的,畢竟,科舉考試關係著考生的一生,想要如蘇毅一樣,將心態放平和,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翌日,蘇毅早早起來,洗漱完畢之後,吃了一些東西,隨即便取整理好要考試的東西,接著便是等待考試了。
早場時間在辰時一刻(早上七點十五),時間比較早,同樣是兩個時辰。
考完中間還能夠午休一下。
辰時一到,鍾聲便響起來了,沒有多久,試卷發下來了。
蘇毅將自己的信息填寫好,隨即便開始閱卷。
隻見詩賦卷的題目如此寫道:
十月裏來滿一年,十月忙著來上墳,十月裏來十月朝,家家戶戶把紙燒,家家墳上飄白紙,戶戶送衣又送食。
以此為題,擬寫一首詩詞。
1603381100
性本惡的提出者乃是荀子,但除了荀子之外,還有一些厲害的人物,主張性本惡的觀點,在當時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其中就包括一名叫做告子的人物。
在人族的曆史之中,有許多先賢級別的存在,思想可能不一樣,但不能妨礙他們的偉大。
這些先賢,往往都有著作流傳下來,並且照耀古今。
這位告子,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陌生,實在是因為,到現在,關於他的記載已經很少了,之所以很少,大概是因為,他沒有著作留下來吧?
那麽,這位告子到底是誰呢?
關於告子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告子是混亂時代的思想家,曾受教於墨子,有口才,講仁義。
說法二:告子本人無著作流傳,因此也有其人純屬杜撰一說。
其實蘇毅覺得,告子應該是真的存在於世的人物,雖然他的記載比較少,但並不能否認過去的一些事情。
那麽為什麽要在這個地方提起告子呢?
這是因為,告子就是人之初性本惡的堅定支持者,信仰者,傳播者。
在那個思想碰撞的年代,他這種狂熱的性格,確實很容易吸引許多的人,認同他的觀點。
在思想碰撞過程之中,孟子曾經與告子就發生過幾次的辯論。
而這些內容,記錄在了《孟子·告子》一文中。
這是流傳下來的,告子僅有的言行。
正是與告子的辯論之中,孟子提出了四端之說來反駁人性本惡的觀點。
因此,想要確定孟子何時提出了四端之說,需要確定孟子是何時與告子進行辯論的。
想要確定這件事情,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時間太漫長了,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孟子不是與告子辯論了幾次嗎?
辯論的具體時間點是不一樣的。
那麽,孟子又是在哪一次辯論之中提出的四端之說呢?
這也是一件讓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因為沒有哪本書上,具體寫過孟子是何時提出四端之說的。
一切都隻能靠推測。
蘇毅在草稿紙上寫下了孟子,四端之說,人性本善等字。
另起一行,寫下了告子,人性本惡等字。
由於告子的記載比較少,所以想要找到太多他的信息確實很困難,不過《孟子》之中多少有一些記載,此外蘇毅在聖王墜的幾本書籍之中,也看到過告子隻言片語的介紹。
告子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於東西”,性也“無分於善不善”。“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桮棬”。這個言論,見《孟子·告子》篇。
蘇毅從聖王墜之中的書籍之中,讀到過另外一些關於告子的事情。他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反辯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在另一迴辯論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急流的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反辯說:“水信(誠然)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比《孟子》一書之中記載的更為詳細!)
又一迴辯論中,告子說:“生之謂性(生來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辯說:“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告子都答說“然”。
告子對性這樣的理解是不錯的,因為不同東西的白都是不同東西相類似的一種性。但孟子卻把話頭一轉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在又一次辯論中,告子說:“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告子認為食色是性,這是一個正確的根本命題。他說:“義,外也”,也是正確的。至於仁內之說則有問題。但孟子對仁內之說並沒有表示反對,對義外之說則極力反對。至於食色是性則孟子並沒有表示異議。但除仁內之說不對外,告子也還隻知道“生性”而不知“習性”。
這是蘇毅能夠知道的,所有關於告子與孟子辯論的內容了。
而《孟子》一書之中,一共有兩次提及四端之說。
一次在《孟子·公孫醜上》,為一般性的論述,沒有涉及到四端說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雲: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叟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從這次談話看,孟子提出四端說同當時人性善惡的爭論、尤其是同告子的辯論密切相關。孟子主張性善論,故提出四端說予以論證,同時對告子等人的觀點進行批駁。
從這個內容來推斷的話,蘇毅覺得,孟子提出四端之說最可能的時機便是與告子第一次辯論時候提出來的。
那麽,推測到現在,依然還是無法確定具體年限的,梳理一下孟子遊學的時間線,蘇毅發現,《孟子》一書中,曾經寫到,孟子於公元前330年,遊齊。
如果告子真的存在,且與孟子在稷下辯論,可以推測出來,告子乃是稷下學宮早期學者。
他的人性論和另外幾種人性理論在當時較有影響,重視人性之辨的孟子一到齊國稷下,能夠不麵對這個問題嗎?
會在稷下待很長時間,才去與之辯論人性的問題嗎?
或許會,但是有一點也要特別的注意,那便是,作為人性善論代表人物的孟子到達稷下,就算孟子想要低調,但是那些持人性惡論的稷下學宮學者們,會讓孟子低調下去嗎?
不會的,他們一定會主動的去挑戰孟子的學說,當時孟子地位超然,若真是以他們堅持的人性惡論壓過了孟子主張的人性善論,他們這些人,也必將流芳千古。
假如蘇毅推測的這些都是正確的,那麽,孟子與以告子為首的稷下學宮眾學者的第一次辯論,應該就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達稷下的時候,但具體是幾月幾日,這個沒有辦法確認了,而且這個問題,也沒有問的那麽詳細,大概確定年份就可以了。
如果蘇毅推測的這些並不正確,或許還有其他的答案,蘇毅卻不管這些,他隻相信自己的推斷,蘇毅在這道題的答題處寫下了“公元前三三零年”四個字。
做完這道題之後,蘇毅不由有些感慨起來,不愧是鄉試的綜合卷,從第一道題目開始就設坑,後麵的許多題目也是如此,很多題都很難,很容易將人繞進去,一旦被這些題目繞進去的話,鐵定很難推測出來正確的答案。
到倒數第二道題,這種困難程度,更是達到了頂點,簡直有些喪心病狂啊,不過這就是科舉考試,這個世界上,最精英的一批人參加的考試,想要在這些人之中脫穎而出,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要麵臨的考驗,也是非常困難的。
蘇毅看向了最後一道題。
這個世界是什麽形狀的?
看到這個題目之後,蘇毅愣了愣。
天運大陸的麵積比地球大了幾萬倍甚至十幾萬倍,無邊無際,就算文位高深的修煉者,窮其一生,也無法將天運大陸各個地方探索清楚。
漫長歲月以來,天運大陸的許多地方,甚至依然是未被開發的地方,充滿了神秘,危險,未知。
所以,想要確定天運大陸到底是什麽樣的形狀,實在是太困難了。
當然了,也不是說沒有人嚐試著探尋這件事情。
其實還是有一些人物在研究這件事情的,但很顯然,想要研究明白這件事情不太容易,任何一種觀點,都會遭到被人的駁斥,像孔孟聖人的觀點,都不能讓任何人信服,都會產生與他們不一致的觀點,就可以窺其一斑了。
讓蘇毅來推測天運大陸到底是什麽形狀的,蘇毅其實也有些迷茫,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主要是,天運大陸的形狀本身沒有定論。
可是蘇毅想了想……他覺得,是不是可以將天運大陸類比成地球呢?
雖然地球的麵積與天運大陸比起來實在是太小太小了。
可是,在蘇毅看來,天運大陸與地球在許多方麵都是十分相似的。
所以,天運大陸會不會類似於地球的形狀呢?
如果真是類似於地球的情況,那麽,天運大陸應該也是球體?
不過蘇毅在一些書籍上麵看到,天運大陸是一座水平麵的世界這種觀點,似乎更被推崇。
為什麽這樣說呢?
從天運大陸的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種觀點到底多少被人推崇備至了。
大陸……陸,地也,路也。
意思就是平坦的。
所以天運大陸後麵的後綴,有不一樣的含義。
似乎在告訴大家,天運大陸,就是一個平行麵上的世界。
但這種說法似乎也有著諸多局限性,比如,如果天運大陸是水平線上的世界,那麽月亮應該一直是一個形狀才對,不應該出現變化,可實際上呢?月亮的投影與地球時看到的投影是一樣的。
當然,這隻是蘇毅自己心中的想法,畢竟天運大陸比地球複雜太多太多了,許多的事情,在地球上麵是成立的。
可是在天運大陸,不一定成立。
但不管怎麽說,按照月亮投影的方法,判斷天運大陸的形狀,似乎也是可行的。
蘇毅將天運大陸是球體狀這個幾個字寫在了空白處。
隻是不知道海聖是怎麽想的?
他若是認為天運大陸乃是水平世界,那麽答案就是水平世界。
他若是認為天運大陸乃是方的,那麽天運大陸就是方的。
按照蘇毅接受到的知識來判斷,天運大陸就算不是球體,也幾乎不可能是水平世界,或者方的,這個世界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他的想法。
做完最後一道題之後,蘇毅仔細檢查了一下試卷,覺得沒有什麽問題,便耐心等待著考試時間結束。
等到了酉時,鍾聲便響起來了,連響了三聲。
鍾聲響起,意味著還有一刻鍾的時間就要交卷了,趕緊再檢查一下個人信息是不是填寫正確。
沒有做完的題目,盡量的填上,哪怕胡謅一些內容,也總比空著要好一些。
有一種說法是考官最喜歡這種空著不寫的考生,因為到時候可以直接大手一揮,判個不及格,省時省力。
這種說法是不是真的,不得而知,但確實有必要在最後時刻,將不會做的這些題填上。
蘇毅又檢查了一遍試卷,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之後,耐心等待著,時間到了之後,貢院的衙役便按照順序開始收取考生的試卷,接著進行封存。
第一科考完之後,蘇毅去方便了一下,隨即好好的洗了一把臉,精神這才振奮了許多。
迴到考房之後,簡單吃了一些幹糧,喝了一些水,便早早的入睡了。
科舉考試本身就是十分耗神的事情,所以需要休息好,隻是,許多人由於壓力太大的原因,卻很難休息好,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放平自己心態的,畢竟,科舉考試關係著考生的一生,想要如蘇毅一樣,將心態放平和,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翌日,蘇毅早早起來,洗漱完畢之後,吃了一些東西,隨即便取整理好要考試的東西,接著便是等待考試了。
早場時間在辰時一刻(早上七點十五),時間比較早,同樣是兩個時辰。
考完中間還能夠午休一下。
辰時一到,鍾聲便響起來了,沒有多久,試卷發下來了。
蘇毅將自己的信息填寫好,隨即便開始閱卷。
隻見詩賦卷的題目如此寫道:
十月裏來滿一年,十月忙著來上墳,十月裏來十月朝,家家戶戶把紙燒,家家墳上飄白紙,戶戶送衣又送食。
以此為題,擬寫一首詩詞。
16033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