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古少華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會揮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隻是登高一唿,便得到了所有騎兵的承認,重燃士氣,重新爆出了強大的戰鬥力。
鼓起勇氣,眾騎兵返身一戰,反而殺得突入太深的長矛兵損失慘重,血流成河,進而潰不成兵。
取得的戰果之好,遠遠出了古少華的想象。
當然,能有這種成功的逆襲,除了古少華的引導,眾騎兵的舍命拚殺之外,商雲英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若非商雲英將凝液境修士李思抵擋下了,以其一人之力,便能殺得眾騎兵七零八落,再無翻身的餘地。
取得這種戰果,古少華甚為欣喜,但他卻不會被勝利衝昏頭腦,一時勝利,並不意味著永遠勝利。
萬餘鐵騎,經過了先前的一番變故,隻剩下半數多一點,靠著一時的血氣和仇恨,他們可以反殺二皇子的長矛兵,但他們不是不知疲倦的機器人,不可能永遠保持這樣的戰鬥力。
京都是二皇子的大本營,他隨時都可能調來援軍,便不說援軍,隻在皇陵這裏的兵馬,已足夠強大了。
古少華很清楚,一旦這樣僵持下去,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騎兵的力量會急減弱,此消彼長之下,還是輸多贏少。
所以,他早已有了選擇。
“走,兄弟們,跟我且戰且退。”
古少華揮舞飲血劍,一馬當先,向戰場外衝去。
殺紅了眼的騎兵,到底沒有徹底失去理智,古少華借用大皇子的身份布的命令,還是很有用的。
眾騎一起,排成隊列,綿延數裏,卷起西風,吹散血珠,滾滾而去,迅遠離了皇陵。
眼睜睜看著又一個“老大”離開,二皇子申通不是不想攔下他,是實在沒辦法,手裏暫時沒有可以打的牌。
數千騎兵唿嘯而走,連影子都看不到了,才有一隊黑衣人奔馳而來,為的黑衣人向二皇子拜倒,陰氣森森的道:“殿下,影子到了,有事請吩咐。”
二皇子看了一眼正在緩緩脫離戰鬥的商雲英,沉默片刻,才不爽的道:“算了,你們退下吧。”
同為凝液境修士,商雲英的戰鬥力,還要壓過李思一頭,她想脫離戰鬥,李思毫無辦法,隻得眼睜睜看著她遁走。
二皇子能在京都經營出偌大的勢力,說其他的都沒用,武力占了極大的比重,影子就是他手裏的刀。
朝中大臣,許多都聽過影子的惡行,看向這些黑衣人的眼光,充滿了厭惡,敬而遠之。
——————————
數千鐵騎,風馳電掣的奔行在官道上,如一陣風,所過之處,人人避讓,如避蛇蠍。
經過皇陵一戰,萬餘鐵騎,隻剩下了不到六千騎,其中還有不少傷員,盡管如此,這也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奪嫡之戰,最是兇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次,二皇子勝了,他一旦登基為帝,參與此戰的六千騎兵,絕對會被清算。
所以,當古少華提出,讓他們和他一起南下陽和郡時,大部分人答應了,卻也有人猶豫不決,甚至拒絕。
禁軍是拱衛京都的兵馬,與京都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些騎兵,大多數在京都安了家,有妻有兒,如何舍得。
這些難處,古少華也都理解,誰家無妻兒,誰家無老幼,不願跟他走的人,他不能強求。
因各種各樣原因離開的人,占了總人數的小一半,願意跟隨古少華,返迴陽和郡的騎兵,有三千多人。
想要離開的,古少華不僅沒有絲毫為難,還多多少少給了他們一些安家費,唯一的要求,就是讓他們將馬匹留下。
一萬騎兵,隻留下了三成,這個比例不高,兩軍交戰,這樣的存活率,非大敗虧輸不足以形容。
但這一萬騎兵不是古少華的屬下,他能從全軍覆沒的絕境下撈出一半人,又有三千人願意跟著他,已經很了不起了。
打心生去意者離開,古少華帶著屬於自己的班底,日夜兼程,風馳電掣的向著陽和郡趕去。
二皇子登基已經定局,一旦他掌握權柄,絕不會放過他們,古少華把這點顧慮向大家一說,所有人都同意盡快趕往陽和郡。
大皇子被先帝封為止戈侯,鎮守陽和郡,抵禦異族進犯,把陽和郡經營的如鐵桶一般,水潑不進。
這些年來,異族動過不少次戰爭,都被大皇子攔下了,他冠絕全國武將的赫赫戰功,可不是白來的。
他對於陽和郡的經營,連先帝都不太插得進手,即使二皇子登上齊國皇帝的寶座,也別想奈何得了經營得如鐵桶般的陽和郡。
日夜兼程的全趕路,還有一樁好處,便是古少華可以掩飾自己的身份,有時間準備,甚或旁敲側擊,了解大皇子申玨的一些事情。
以最快的度,全力趕路,很少有休息的時候,卻不意味著不休息,畢竟,人不是鋼鐵,不可能不眠不休。
人累馬更累,一匹駿馬奔行八百裏到一千裏,就會達到極限,若強行繼續,非累死不可。
三千騎兵,皆一人雙馬,支持這等高強度的奔襲,卻也勉強,為了愛惜馬力,更要休息才是。
戰馬可是戰略性資源,乃騎兵必不可少的物資,哪怕損失一匹,都會讓人心痛,古少華一樣珍惜。
前世的古少華,隻是一碼農,除了打代碼,就是愛看網絡小說,再沒什麽會的。
對於行軍打仗,安營紮寨,古少華一竅不通,不過,從看的一些軍事小說裏,他知道軍隊在休息時必須安營,以防意外和偷襲。
古少華不懂得紮營,軍隊裏卻自有懂得行軍打仗的高手,安營紮寨的事,交給他們就行了。
營寨紮成四四方方的形狀,馬匹養在營寨一角,士兵紮下的帳篷也井然有序,還有許多士兵守夜,盡顯一支強軍的素養。
古少華住在營寨的最中心,以顯示地位不同,除此之外,他倒也沒有什麽特權,和大家吃的一樣,睡的一樣。
別人帶兵是什麽樣,古少華管不著,反正他從小說上看到的理論,就是要和士兵同吃同住,打成一片,這樣才算得上一個好的將領。
在不算寬敞的帳篷裏,古少華擺開架勢,演練淬體十六式,一個個動作,嫻熟的流淌出來,已經刻在了骨子裏,熟的不能再熟了。
這些日子以來,不管是跟著商雲英,或者領著三千騎兵跑路,再忙再沒時間,他也沒有荒廢過修行。
古少華是有野心的,想追求強大的實力,若無持之以恆的毅力,便是空想,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xh:.218.2o4.13
鼓起勇氣,眾騎兵返身一戰,反而殺得突入太深的長矛兵損失慘重,血流成河,進而潰不成兵。
取得的戰果之好,遠遠出了古少華的想象。
當然,能有這種成功的逆襲,除了古少華的引導,眾騎兵的舍命拚殺之外,商雲英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若非商雲英將凝液境修士李思抵擋下了,以其一人之力,便能殺得眾騎兵七零八落,再無翻身的餘地。
取得這種戰果,古少華甚為欣喜,但他卻不會被勝利衝昏頭腦,一時勝利,並不意味著永遠勝利。
萬餘鐵騎,經過了先前的一番變故,隻剩下半數多一點,靠著一時的血氣和仇恨,他們可以反殺二皇子的長矛兵,但他們不是不知疲倦的機器人,不可能永遠保持這樣的戰鬥力。
京都是二皇子的大本營,他隨時都可能調來援軍,便不說援軍,隻在皇陵這裏的兵馬,已足夠強大了。
古少華很清楚,一旦這樣僵持下去,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騎兵的力量會急減弱,此消彼長之下,還是輸多贏少。
所以,他早已有了選擇。
“走,兄弟們,跟我且戰且退。”
古少華揮舞飲血劍,一馬當先,向戰場外衝去。
殺紅了眼的騎兵,到底沒有徹底失去理智,古少華借用大皇子的身份布的命令,還是很有用的。
眾騎一起,排成隊列,綿延數裏,卷起西風,吹散血珠,滾滾而去,迅遠離了皇陵。
眼睜睜看著又一個“老大”離開,二皇子申通不是不想攔下他,是實在沒辦法,手裏暫時沒有可以打的牌。
數千騎兵唿嘯而走,連影子都看不到了,才有一隊黑衣人奔馳而來,為的黑衣人向二皇子拜倒,陰氣森森的道:“殿下,影子到了,有事請吩咐。”
二皇子看了一眼正在緩緩脫離戰鬥的商雲英,沉默片刻,才不爽的道:“算了,你們退下吧。”
同為凝液境修士,商雲英的戰鬥力,還要壓過李思一頭,她想脫離戰鬥,李思毫無辦法,隻得眼睜睜看著她遁走。
二皇子能在京都經營出偌大的勢力,說其他的都沒用,武力占了極大的比重,影子就是他手裏的刀。
朝中大臣,許多都聽過影子的惡行,看向這些黑衣人的眼光,充滿了厭惡,敬而遠之。
——————————
數千鐵騎,風馳電掣的奔行在官道上,如一陣風,所過之處,人人避讓,如避蛇蠍。
經過皇陵一戰,萬餘鐵騎,隻剩下了不到六千騎,其中還有不少傷員,盡管如此,這也是一股不弱的力量。
奪嫡之戰,最是兇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次,二皇子勝了,他一旦登基為帝,參與此戰的六千騎兵,絕對會被清算。
所以,當古少華提出,讓他們和他一起南下陽和郡時,大部分人答應了,卻也有人猶豫不決,甚至拒絕。
禁軍是拱衛京都的兵馬,與京都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些騎兵,大多數在京都安了家,有妻有兒,如何舍得。
這些難處,古少華也都理解,誰家無妻兒,誰家無老幼,不願跟他走的人,他不能強求。
因各種各樣原因離開的人,占了總人數的小一半,願意跟隨古少華,返迴陽和郡的騎兵,有三千多人。
想要離開的,古少華不僅沒有絲毫為難,還多多少少給了他們一些安家費,唯一的要求,就是讓他們將馬匹留下。
一萬騎兵,隻留下了三成,這個比例不高,兩軍交戰,這樣的存活率,非大敗虧輸不足以形容。
但這一萬騎兵不是古少華的屬下,他能從全軍覆沒的絕境下撈出一半人,又有三千人願意跟著他,已經很了不起了。
打心生去意者離開,古少華帶著屬於自己的班底,日夜兼程,風馳電掣的向著陽和郡趕去。
二皇子登基已經定局,一旦他掌握權柄,絕不會放過他們,古少華把這點顧慮向大家一說,所有人都同意盡快趕往陽和郡。
大皇子被先帝封為止戈侯,鎮守陽和郡,抵禦異族進犯,把陽和郡經營的如鐵桶一般,水潑不進。
這些年來,異族動過不少次戰爭,都被大皇子攔下了,他冠絕全國武將的赫赫戰功,可不是白來的。
他對於陽和郡的經營,連先帝都不太插得進手,即使二皇子登上齊國皇帝的寶座,也別想奈何得了經營得如鐵桶般的陽和郡。
日夜兼程的全趕路,還有一樁好處,便是古少華可以掩飾自己的身份,有時間準備,甚或旁敲側擊,了解大皇子申玨的一些事情。
以最快的度,全力趕路,很少有休息的時候,卻不意味著不休息,畢竟,人不是鋼鐵,不可能不眠不休。
人累馬更累,一匹駿馬奔行八百裏到一千裏,就會達到極限,若強行繼續,非累死不可。
三千騎兵,皆一人雙馬,支持這等高強度的奔襲,卻也勉強,為了愛惜馬力,更要休息才是。
戰馬可是戰略性資源,乃騎兵必不可少的物資,哪怕損失一匹,都會讓人心痛,古少華一樣珍惜。
前世的古少華,隻是一碼農,除了打代碼,就是愛看網絡小說,再沒什麽會的。
對於行軍打仗,安營紮寨,古少華一竅不通,不過,從看的一些軍事小說裏,他知道軍隊在休息時必須安營,以防意外和偷襲。
古少華不懂得紮營,軍隊裏卻自有懂得行軍打仗的高手,安營紮寨的事,交給他們就行了。
營寨紮成四四方方的形狀,馬匹養在營寨一角,士兵紮下的帳篷也井然有序,還有許多士兵守夜,盡顯一支強軍的素養。
古少華住在營寨的最中心,以顯示地位不同,除此之外,他倒也沒有什麽特權,和大家吃的一樣,睡的一樣。
別人帶兵是什麽樣,古少華管不著,反正他從小說上看到的理論,就是要和士兵同吃同住,打成一片,這樣才算得上一個好的將領。
在不算寬敞的帳篷裏,古少華擺開架勢,演練淬體十六式,一個個動作,嫻熟的流淌出來,已經刻在了骨子裏,熟的不能再熟了。
這些日子以來,不管是跟著商雲英,或者領著三千騎兵跑路,再忙再沒時間,他也沒有荒廢過修行。
古少華是有野心的,想追求強大的實力,若無持之以恆的毅力,便是空想,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xh:.218.2o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