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帳中,郭榮坐在上首,範質、王溥兩位宰相分坐左右,正中則是禮部侍郎,權知貢舉竇儀。


    郭榮如今的心思並不在殿試上,在兩位宰相的把關下,隻用了一個時辰不到,就草草結束殿試,並認可了四名新進進士。


    “竇卿,此番你主持貢舉,替我大周遴選人才,又領眾進士趕赴淮南參加殿試,可謂是勞苦功高,如今你知貢舉的差遣結束,朕還有一樁要職交予你。”郭榮身披金甲戎裝,他下午才從陣前視察歸來,未來得及換裝,就出席了殿試。


    竇儀今年四十出頭,身形圓潤,紅色官袍被撐得鼓脹,兩鬢頜下皆是烏黑的長須,拱手道:“但有使令,臣萬死不辭。”


    去年年初,竇儀的父親病逝,按照丁憂製度,竇儀作為竇家五兄弟之長,需要為亡父守喪三年,方可再度入朝為官。


    丁憂製度的存在,有時會嚴重破壞一名官員的仕途,畢竟守孝需要三年之久,守孝官員手頭的差遣必然會被其他官員頂替。


    待到守孝期滿,返迴開封時,又是待闕之身,守孝官員也許會就此沉寂,再也得不到像樣的差遣。


    朝中堪用的官員實在太少,加之竇儀又是提出科舉改製的主使,郭榮便特許他奪情起複。


    因此,竇儀僅僅給父親守孝三月,便再赴開封出任知貢舉一職。


    對於郭榮的優待,竇儀心懷感激。


    郭榮嘴角輕輕一勾:“竇卿言重了,此番朕打算讓你擔任行在三司使一職,替伐唐大軍籌措糧餉,具體事宜你可與範卿商討。”


    行在三司使,與正規三司使有天壤之別。


    目前周朝的正任三司使為張美,他人在開封,手握周朝財政大權,被人尊稱為計相。


    而行在三司使權力甚小不說,還隻是個臨時差遣,隻要郭榮返京,行在不複存在,這行在三司使一職也就自然消失。


    郭榮此番任命竇儀為行在三司使,是想要竇儀去新收複的淮南七州籌措軍餉,供應周朝的伐唐大軍。


    本來這個行在三司使郭榮是想讓李穀兼任的,畢竟李穀是出了名的精於財務。


    可自從二月卸任淮南道先鋒都部署之後,李穀的身體就有些不適,今日都抱病未能出席殿試。


    所以,這個臨時差遣便落到了卸任知貢舉的竇儀頭上。


    竇儀聽到自己有了新差遣,還是行在三司使,略感振奮之餘,甚是忐忑。


    出仕近二十載,自己就沒從事過與財務相關的差遣!竇儀心裏很是慌張,但迎著郭榮嘉許的目光,又沒有勇氣推辭這份差遣。


    “臣,領命。”思來想去,竇儀還是接下了這份差遣。


    半刻鍾後,竇儀與宰相範質聯袂走出大帳,並去了範質的小帳。


    經過與範質的一番商討,竇儀選擇了上月就已收複的滁州,作為自己籌措糧餉的第一站。


    ......


    滁州州獄,一行人穿過陰森的過道,來到了一處牢房前。


    趙匡胤背著雙手,用下頜指了指牢房中關押的十幾名囚徒:“李推官,司馬參軍,這些便是要處斬的罪犯。”


    囚籠中頓時炸開了鍋,十幾名囚犯紛紛衝到牢房邊,奮力拍打檻欄,高聲吼叫:


    “軍爺,冤枉啊。”


    “饒命啊,軍爺。”


    “我就打傷了一名同鄉,何須死罪啊?”


    “饒命啊,我根本就沒犯事!”


    “我就因為太餓,偷了鄉人一隻鴨。”


    “我就偷了鄰家一袋米,罪不至死啊!”


    ...


    趙匡胤身邊的兩名親兵見到這亂象,紛紛拔出腰間長刀:“都閉嘴,不想活了是吧!”


    牢房中的喧囂霎時停了下來,但仍有好幾名囚犯手搭在檻欄上,眼巴巴地望著牢房外的眾人。


    趙匡胤焦急地帶李延慶與司徒毓入城,就是為了處置州獄中關押的近兩百名囚犯。


    擊潰皇甫暉部占領滁州城後,當時知州等一幹官員均未上任,趙匡胤便在滁州境內實行了嚴苛的軍事管製。


    趙匡胤並不怎麽懂法,便學習劉邦入鹹陽的做法,在滁州境內實行了約法三章。


    不過趙匡胤的這個約法三章,就比劉邦那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的約法三章要嚴厲得多。


    在滁州境內,凡是犯下偷盜、搶劫、傷人以及殺人罪的,都被趙匡胤一股腦投進了監獄,並準備施行死刑。


    滁州近來遭受兵災,大部分田地都錯過了春耕的時節,一些人眼看來不及耕種,加之滁州境內混亂無序,幹脆就開始打劫、偷盜,加上一些本來就有的地痞流氓在其中渾水摸魚,導致滁州境內一時間混亂不堪。


    趙匡胤雖然不懂法,但卻曉得“亂世用重典”的法則,打算將最近抓捕到的近兩百名囚犯盡皆處死,好殺雞儆猴,平息滁州境內的動蕩。


    而且滁州存糧有限,這麽多囚犯的夥食供給也是個問題,趙匡胤不想再拖下去了。


    但要想處死囚犯,卻不是趙匡胤這個守將能完全說了算的。


    按照此時律法,地方州要處決罪犯,必須要有判官加推官的兩重認證,方可由司法參軍監督用刑。


    其實,趙匡胤完全可以在判官和推官上任前先斬後奏,畢竟特殊時期,朝廷也不會拿他怎麽樣。


    但出於慎重,趙匡胤還是決定等到兩名官員的到來。


    目前,滁州判官高錫已經在行刑書上署名畫押,隻待新任推官李延慶認可,這些囚犯就要被壓上刑場。


    這批囚犯的基本情況,李延慶在入城的路上就已從趙匡胤那裏有了個基本的了解。


    如今見到了實情,李延慶更加篤定:這些囚犯,絕對不能全殺,其中大部分人都罪不至死。


    之前的十幾萬百姓,自己無能為力,眼前的這些囚犯,卻是自己力所能及。


    雖說亂世用重典,但李延慶認為,一些情況下,合情合理的刑罰,更有利於恢複一地的安定。


    滁州原本並非混亂之地,隻因周軍攻占,才攪混了滁州這潭清水,如今,正是動用自己畢生之所學,恢複滁州安定的時候。


    李延慶將眼前牢房中的十幾名囚犯一一看過,打定主意:“太尉,這些囚犯的供狀可還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五代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有點混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有點混蛋並收藏奮鬥在五代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