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劉從義之後,李延慶迴到了一心院的書房中,準備吃飯之前再看會書。


    沒有多久,張正到了院外,稱有事稟報。


    “張叔,有什麽事嗎?”帶張正到書房後,李延慶倒了兩杯茶,將一杯推到張正的麵前。


    張正恭謹地坐在對麵,迴答道:“劉從義所要的馬匹錢糧,按照三郎的吩咐,我都給他了。”


    李延慶喝了口茶,示意張正繼續說,張正肯定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就來找李延慶的。


    “我還遣了人,去盯著劉從義的幾個親屬了。”張正繼續說道。


    這件事,張正之前就跟李延慶提起過,張正不願意輕信劉從義,希望劉從義出節度使府後,派人監視下他的家人,防止他們逃跑。


    “張叔辦事還是妥當的,這事張叔你負責就好。”李延慶點了點頭。


    李延慶固然因為劉從義的肺腑之言,願意相信劉從義是真心歸順自己,願意替自己做事。


    但那晚張正守在門外,沒親眼見到屋內的情形,不願相信劉從義會如此輕易地就歸順了,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其實就算張正親眼所見,李延慶覺得以張正穩妥的辦事習慣,依然會像今天這般,遣人監視劉從義的親屬。


    畢竟張正經曆得多,在軍中混了十多年,不會因為三言兩語就輕易相信一個人願意做賣命的活。


    “我就叫他們遠遠盯著,不會讓人看出來的。”張正補充道。


    李延慶聞言麵露笑容:“張叔辦事,我還是放心的,等劉從義找人迴來,就撤掉吧,都是自己人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喏。”張正起身行禮告退。


    看著桌上那杯沒被動過的茶水,李延慶很是慶幸,自己身邊有張正這樣穩妥可靠的幫手,還是自己的親人。


    其實李延慶在張正提醒自己之前,也有想過派人監視下劉從義的家屬。


    但害怕這舉動有可能被劉從義或者他的家屬發現,引起劉從義的反感,弄巧成拙,反而導致招募武德司之事失敗。


    不過既然張正主動提出來了,李延慶也就順勢而為,不加阻止。


    自己在用人的方麵,畢竟還是稍顯稚嫩,這和自己的閱曆有關,得多加曆練,多思多學才是。


    人心都是複雜的,李延慶目前還看不透劉從義的心,不得不承認:馭下,確實是門大學問。


    李延慶在屋中喝茶看書的時候,吳觀卻在府衙裏忙得團團轉。


    借貸與民的方案雖然是李延慶提出來的,但是李延慶是個沒有官身的白丁,是不能參與到方案的具體實施中的。


    當然這樣繁瑣的事情,李延慶此時也無需去參與,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這借款給三萬多戶百姓的重任,就交到了府衙各位官吏的身上。


    吳觀整理出來的具體方案,是派遣府衙和各個縣衙的兩百餘名懂文字的胥吏。


    讓他們下到各個裏去,宣傳貸款,帶著早已寫好的文契,讓農戶們按手印。


    縣衙裏的那些胥吏,本就是最下一級征收賦稅的人員,去本縣下轄的鄉裏,都是輕車熟路。


    府衙裏的胥吏主要是跟著縣衙的胥吏,監督他們不要私自修改利率以謀取私利。


    盡管如此,各種複雜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最大的問題就是,此時大部分的百姓,都是不相信官府的。


    這時候又不像後世,全民接受義務教育,都懂得自己的利益和義務。


    再加上這個時代的稅率確實不低,底層官吏還各種盤剝,導致很多百姓視官府如仇敵。


    本來夏天歉收,很多宋州百姓都眼巴巴地等著官府減免夏稅。


    可減免夏稅的皇帝敕令沒下來,郭榮倒是派了陶文舉這酷吏下來。


    陶文舉自然懂得這時候百姓的習性,先打死十來個人,掛城門示眾,來個下馬威,這樣後續就好弄了。


    很多百姓自然是擔驚受怕,準備賣兒賣女賣地湊錢交稅了。


    可這時候,幾天前還兇神惡煞上門催稅的胥吏,突然帶著看不懂的文契上門來了,說是當今節度使大發慈悲,提供分期借款。


    隻要簽字畫押,就能讓夏稅分三次還清,隻不過要付出四成的利息。


    那百姓能信嗎?自然是不信的。


    很多百姓都覺得這分期貸款和那些放高利貸的沒什麽區別,到最後利滾利全部家當怕是都要被奪走。


    再加上很多地方高利貸勢力,因為看到了分期貸款對他們的威脅,在暗中散播謠言,推波助瀾。


    甚至有個別縣的官吏,和高利貸勢力勾結起來,消極怠工,阻礙分期貸款的推廣。


    這些原因,導致借貸與民的規劃,實施起來極其困難。


    在封建時代,皇權不下縣可不是一句戲言,甚至五代時期,皇權下到州一級都是很困難的。


    不然郭榮為何要提拔任用陶文舉這等人呢?還配上禁軍,無非就是政令不通罷了。


    宋州節度判官竇侃和掌書記吳觀兩人,為官的時間都不長。


    兩人雖然多次討論了借貸實施計劃,也預料到了上述一些情況的發生,但有些情況還是會超出他們的預期。


    本來宋州上交夏稅的額度是四萬貫,吳觀卻建議李重進運六萬貫來宋州,李重進也知道其中內情,如數調運了六萬貫到宋州。


    這多出來的兩萬貫,就是準備發給各級官吏的“辛苦費”。


    因為按照貸款規劃,這四萬貫並不會從下層的胥吏中過一遍,每簽一張文契,就把對應要繳納的夏稅放入府庫之中。


    問題是,每個縣三四十名官吏,府衙一百多官吏,很多人就靠著收稅撈錢呢!


    官是有俸祿,可胥吏是沒有的,胥吏們每年就這兩次能穩賺錢的機會,不給他們辛苦費,誰會賣命地去上山下鄉宣傳呢?


    吳觀對於這些下層官吏的種種行徑,自然是清楚的,也準備了對應的兩萬貫來填這幫人貪婪的嘴。


    每簽價值一百貫的文契,就發放五十貫給到各級官吏,還明示了各級官吏得到的比例。


    但無論吳觀如何透明公開,總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導致計劃難以順利實行。


    竇侃和吳觀在兩天前,努力收集了證據,以妨礙公務的罪名,抓了十來個胥吏,砍了六個放高利貸的富戶,才讓這些計劃的施行稍微順利了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五代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有點混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有點混蛋並收藏奮鬥在五代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