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合並
華娛之從1996開始 作者:樟樹下一書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嘉禾留下的底子確實挺豐厚的,不僅是它遍布整個亞洲的發行渠道,還有不少固定資產。
在八九十年代嘉禾巔峰時期,同時也是香江地產最瘋狂的時期。
當時野心勃勃的鄒文淮已經不滿足於電影行業,借著嘉禾的東風進軍地產行業。
其實當時有不少香江電影圈的人被香江瘋狂的地產行業所吸引,然後拿著辛苦拍戲的錢一頭紮進了地產行業。
但很多香江明星都沒什麽文化,被人一忽悠就找不到北,所以當時有不少新聞傳出哪個哪個明星投資破產欠債。
比較典型的就是新一城三巨頭之一的石田和肥貓鄭擇士,前者為了能夠心無旁騖地玩地產連新一城都不顧了。
要知道新一城七怪中他是有公司股份的,而且隻有他和麥加以及黃柏鳴三人有股份,被稱為新一城三巨頭。
當時新一城可是如日中天,但石田還是漸漸退出新一城甚至退出了電影圈,開始逐夢地產圈。
但地產圈不是他這樣的小卡拉米能玩的,最後也被坑地差點破產。
而肥貓也差不多,不過他不是直接進入地產行業,而是投資地產股,然後被人隔了韭菜,不僅全部身家投了進去,然後還倒欠兩千多萬。
他的身家沒有石田的豐厚,所以他的房子都被人收走了,如果不是圈內好友的救濟,一家人差點流落街頭。
後麵一直拚命拍戲還債,還了十多年才把債務全部還上。
所以說香江地產是那些大佬們的蛋糕,一般的人都沒資格上桌,那些盲目往裏闖的人,除了個別幸運兒幾乎都成為做蛋糕的材料。
不過香江電影人也不都是蠢貨,有些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參合不進去,然後選擇直接買樓。
這一部分人後麵幾乎都身價大漲,像後世傳得沸沸揚揚的周閏發裸捐事件,他那六十多億的身家大部分都是房產堆起來的。
不然就算他拍一輩子戲接再多的代言,也很難有這麽高的身家。
而到了鄒文淮這樣的層次,在地產圈他其實也沒有上桌的資格,不過他比較聰明,也不是去開發房地產,而是也選擇買樓。
九十年代初嘉禾上市之後市值最高逼近百億港幣,所以那個時候鄒文淮甚至野心勃勃地想要在九龍維多利亞灣邊買一棟商業大廈作為辦公大樓。
不過那時候香江地產都快瘋了,好的地皮和大樓可謂僧多肉少,想要買這麽一動不僅需要財力同時更需要影響力。
當時的鄒文淮顯然不夠看,最後隻買下了大樓的其中三層。
除此之外,嘉禾目前在香江保留下來的十六家電影院所在的物業有一半都買了下來,其他的他也想買實現清一色,但是人家壓根不賣。
現在留下的電影院幾乎都在香江的繁華地帶,而繁華地帶的物業很多都是屬於大地產公司的,人家壓根不缺錢就是用來收租的。
像包船王給他女婿留下的九龍倉,其旗下的海港城一年的租金就特麽上百億港幣。
所以香江那些所謂的老牌家族,在香江那一畝三分地上,其實還是挺牛筆的,可不像香江商業裏那樣那麽菜。
嘉禾除了在香江購買物業以外,在彎彎以及南洋同樣也是如此,不少電影院的地皮或者物業都是屬於自己。
彎彎的嘉禾院線總共有十八家電影院,其中一半集中在台背,因為當時兩地交流較多,所以在台背的九家電影院都是完全屬於嘉禾的。
反而彎彎其他城市的嘉禾電影院,都是租的物業。
在彎彎,台背就是絕對的中心,人口和經濟幾乎占了一半以上。
台背的加上香江的,以及南洋地區的地產物業,這些的價值加起來都超過了三十個億。
所以說當初劉周以不到十個億的資金全資收購了嘉禾並退市可以說是賺大了。
當時的嘉禾集團市值和股價嚴重不符,可以說是股價被大大低估。
但是沒辦法,嘉禾集團最要的業務就是電影產業,那時的香江電影都跌落穀底了,嘉禾也表現地半死不活,所以股價照樣一路下跌。
因此這也導致大家幾乎都忘記了嘉禾集團所持有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導致嘉禾的市值遠遠低於其實際價值。
這樣的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其實也很常見,像八十年代金公主娛樂老板雷家所掌控的九龍巴士,股價非常穩定。
但是由於當時九龍迎來大開發,九龍巴士幾十年前所占據的站點以及修車廠等等占用了大量地皮。
這些地皮對於地產公司來說可是香餑餑,價值非常巨大,但是九龍巴士的股價還是非常的穩定,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最後被恆基兆業的李四叔慧眼識珠先一步拿下了九龍巴士。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看出嘉禾集團的價值,像寰亞集團的林建嶽等好幾撥人都曾嚐試過收購嘉禾,但全都沒有成功。
鄒文淮對於嘉禾還是有很深感情的,他雖然沒有精力再去管理嘉禾了,但也不希望所托非人,希望將嘉禾交到認真做電影的人手中重現嘉禾的榮光。
原時空成天收購了嘉禾,當時的成天也確實看起來很牛筆的樣子,不僅背靠一本資本,內地也強勢挖來了王菁華,又大手筆投資吳白鴿的《赤壁》。
當時的嘉禾已經無法再拖著了,而且成天看上去也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所以鄒文淮將嘉禾賣給了成天。
這一世劉周提前收購嘉禾,同時也獲得了鄒文淮的認可,所以他也成為了那個幸運兒,以較低的價格成功對嘉禾完成了收購。
不過劉周也沒有辜負鄒文淮的期望,不僅帶領嘉禾實現了複興,而且比當初巔峰期的嘉禾還要更好。
但對於劉周來說,他之所以收購嘉禾最看重的還是嘉禾強大的底蘊,而不是那些價值巨大的固定資產。
所以明知道香江的物業產權是九百九十九年,他也沒有將之剝離出來放到自己口袋,而是仍然讓他待在嘉禾集團的框架之內。
至於彎彎地區以及海外的那些物業就更是如此了,以嘉禾目前的市值,這些在劉周看來不說是累贅但也是可有可無。
因此為了少點麻煩事,為了更方便管理,也為了迴籠一點資金,劉周決定將海外的院線給處理了。
反正嘉禾國際的渠道網絡已經成熟了,也不需要嘉禾的海外院線來撐著了。
去年嘉禾院線的總經理高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處理嘉禾的海外院線。
國內購買地皮以及建造電影院方麵的事情反而不需要他太操心,畢竟流程他都大致捋順了,抓總就可以。
高君在南洋待了近半年的時間,也總算將這件事情給完成了,所以麵對劉周的詢問他也是胸有成足。
“劉總,南洋的院線和電影院都已經處理完了,菲律賓、印尼以及南越等地區的電影院包括物業都全部出售了。
總共十家電影院,有四家是自有物業,總共賣了近八百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七千萬。
然後在新馬泰的自組的嘉禾院線則沒有出售,而是和當地的國泰院線合並,組建國泰嘉禾院線,其中我們嘉禾集團占股百分之四十二。
新組建的國泰嘉禾院線也成為新馬泰地區的第一大院線,經營權則交給國泰公司,我們派出了一定的財務監管人員,然後每年拿分紅。”
“不錯,這樣的話每年都能拿分紅,確實比一錘子買賣要好一些。”劉周點頭道。
國泰公司其實和嘉禾集團的淵源很深,當初嘉禾之所以在邵大亨的打壓下還能站穩腳跟,最初就是得到了國泰的支持。
六十年代的香江電影圈其實也是雙雄爭霸,一方是邵氏,一方則是國泰,雙方從香江打到彎彎在打到南洋,競爭可謂非常激烈。
不過六十年代末國泰的陸老板在飛往獅城的時候因為飛機失事不幸罹難,陸家不得不收縮而放棄香江市場退守南洋。
正好此時鄒文淮離開邵氏創辦嘉禾,為了給邵大亨添堵,國內可以說給了初生的嘉禾極大的支持。
不僅將國泰在香江的院線和片場低價賣給了嘉禾,還考慮到嘉禾資金不足允許鄒文淮他們分期付款,幾乎和白送沒什麽區別。
除此之外,國泰還負責嘉禾電影在南洋的發行,讓嘉禾多了一大塊收入來源。
曆史上新一城在香江那麽牛氣轟轟,但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打通南洋的發行渠道。
嘉禾在獲得國泰保姆級的照顧後,才在邵大亨的打壓下站穩腳跟,然後鄒文淮等人也爭氣,嘉禾做得比國泰自己還要好。
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中期,南洋的院線公司幾乎都被邵氏和國泰這兩大巨頭把持。
前者本來就是在南洋起家的,然後邵大亨來到香江發展,但是他的兄弟可都是留守南洋經營家業。
國泰的陸家本來也是獅城家族,在退出香江之後,國泰也在全力地經營南洋的業務。
所以說這兩家其實都是南洋的坐地戶。
別看香江邵氏影業停牌了,但是人家在南洋仍然是巨頭,香江很多電影公司在南洋的發行也還需要倚仗邵氏。
而嘉禾則憑借港片的橫行以及一步步大爆的電影,擺脫了對於國泰的依賴,自建了嘉禾自己的電影院和發行渠道。
所以南洋的發行最牛的就是邵氏、嘉禾以及國泰這三家。
後來因為港片的式微,然後一些南洋國家政策的變化,嘉禾則開始了收縮。
但是邵氏和國泰因為是南洋企業而且背後家族在南洋根基深厚則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仍然是南洋的院線巨頭。
就算是現在,嘉禾國際也和這兩大院線有不少的合作。
而嘉禾在南洋的院線則受到了衝擊,尤其是印尼、菲律賓以及南越等地區,院線都解散了,電影院也加盟了本土院線。
最後隻保留了新馬泰的嘉禾院線,這還是因為當地的政策沒多少變化,但盡管如此,也受到了國泰和邵氏的排擠。
其實這種種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嘉禾集團的衰落,不然不會被欺負地這慘。
後麵劉周接手嘉禾之後,嘉禾重新起勢,海外影響力不也再次立起來了麽,邵氏和國泰也從針對變成了合作。
但邵氏和國泰的態度之所以這麽好,也和嘉禾不再繼續擴張院線規模轉而維持和擴張發行渠道有關。
在進入新世紀之後,邵氏和國泰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不僅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而且兩家公司算是家族企業然後經營了半個多世紀了,內部問題也有不少。
最近兩年如果不是因為好萊塢特效大片以及華語大片的崛起,這兩家公司都快要出現虧損了。
不過廋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新馬泰地區,最牛的院線公司還是邵氏、國泰和嘉華,嘉華就是嘉禾在新馬泰院線的名字。
現在嘉禾準備退出新馬泰的院線市場,吸引了不少資本的興趣,其中就包括邵氏和國泰,兩家公司都想收購嘉華。
還有想進入新馬泰院線市場的其他同行也同樣參與了競爭,不過最後還是國泰的報價或者說方案贏得了高君的青睞,也就是兩家公司合並。
嘉禾想擺脫經營的麻煩並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國泰想通過和嘉華合並重組實現對邵氏的超越同時完成新生,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不過高君在南洋待了這麽久也非常清楚國泰的情況,為了不至於合並後的公司虧損拿不到分紅,所以高君要求合並後的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
雙方作為股東作為監督,不過畢竟新公司的經營權是國泰的,股份也更多,所以他們的話語權還是更大一些。
對此高君也沒辦法,他不可能說將國泰徹底踢開,他們是有改變的魄力,但不是說讓陸家失去對於國泰的控製權。
但不管怎麽說,現在嘉華和國泰兩家合並,不僅一舉超過了邵氏,國泰嘉禾就算是在整個南洋地區,也算是一家首屈一指的院線公司。
這樣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嘉禾國際和國泰的合作關係更緊密了。
在八九十年代嘉禾巔峰時期,同時也是香江地產最瘋狂的時期。
當時野心勃勃的鄒文淮已經不滿足於電影行業,借著嘉禾的東風進軍地產行業。
其實當時有不少香江電影圈的人被香江瘋狂的地產行業所吸引,然後拿著辛苦拍戲的錢一頭紮進了地產行業。
但很多香江明星都沒什麽文化,被人一忽悠就找不到北,所以當時有不少新聞傳出哪個哪個明星投資破產欠債。
比較典型的就是新一城三巨頭之一的石田和肥貓鄭擇士,前者為了能夠心無旁騖地玩地產連新一城都不顧了。
要知道新一城七怪中他是有公司股份的,而且隻有他和麥加以及黃柏鳴三人有股份,被稱為新一城三巨頭。
當時新一城可是如日中天,但石田還是漸漸退出新一城甚至退出了電影圈,開始逐夢地產圈。
但地產圈不是他這樣的小卡拉米能玩的,最後也被坑地差點破產。
而肥貓也差不多,不過他不是直接進入地產行業,而是投資地產股,然後被人隔了韭菜,不僅全部身家投了進去,然後還倒欠兩千多萬。
他的身家沒有石田的豐厚,所以他的房子都被人收走了,如果不是圈內好友的救濟,一家人差點流落街頭。
後麵一直拚命拍戲還債,還了十多年才把債務全部還上。
所以說香江地產是那些大佬們的蛋糕,一般的人都沒資格上桌,那些盲目往裏闖的人,除了個別幸運兒幾乎都成為做蛋糕的材料。
不過香江電影人也不都是蠢貨,有些人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參合不進去,然後選擇直接買樓。
這一部分人後麵幾乎都身價大漲,像後世傳得沸沸揚揚的周閏發裸捐事件,他那六十多億的身家大部分都是房產堆起來的。
不然就算他拍一輩子戲接再多的代言,也很難有這麽高的身家。
而到了鄒文淮這樣的層次,在地產圈他其實也沒有上桌的資格,不過他比較聰明,也不是去開發房地產,而是也選擇買樓。
九十年代初嘉禾上市之後市值最高逼近百億港幣,所以那個時候鄒文淮甚至野心勃勃地想要在九龍維多利亞灣邊買一棟商業大廈作為辦公大樓。
不過那時候香江地產都快瘋了,好的地皮和大樓可謂僧多肉少,想要買這麽一動不僅需要財力同時更需要影響力。
當時的鄒文淮顯然不夠看,最後隻買下了大樓的其中三層。
除此之外,嘉禾目前在香江保留下來的十六家電影院所在的物業有一半都買了下來,其他的他也想買實現清一色,但是人家壓根不賣。
現在留下的電影院幾乎都在香江的繁華地帶,而繁華地帶的物業很多都是屬於大地產公司的,人家壓根不缺錢就是用來收租的。
像包船王給他女婿留下的九龍倉,其旗下的海港城一年的租金就特麽上百億港幣。
所以香江那些所謂的老牌家族,在香江那一畝三分地上,其實還是挺牛筆的,可不像香江商業裏那樣那麽菜。
嘉禾除了在香江購買物業以外,在彎彎以及南洋同樣也是如此,不少電影院的地皮或者物業都是屬於自己。
彎彎的嘉禾院線總共有十八家電影院,其中一半集中在台背,因為當時兩地交流較多,所以在台背的九家電影院都是完全屬於嘉禾的。
反而彎彎其他城市的嘉禾電影院,都是租的物業。
在彎彎,台背就是絕對的中心,人口和經濟幾乎占了一半以上。
台背的加上香江的,以及南洋地區的地產物業,這些的價值加起來都超過了三十個億。
所以說當初劉周以不到十個億的資金全資收購了嘉禾並退市可以說是賺大了。
當時的嘉禾集團市值和股價嚴重不符,可以說是股價被大大低估。
但是沒辦法,嘉禾集團最要的業務就是電影產業,那時的香江電影都跌落穀底了,嘉禾也表現地半死不活,所以股價照樣一路下跌。
因此這也導致大家幾乎都忘記了嘉禾集團所持有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導致嘉禾的市值遠遠低於其實際價值。
這樣的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其實也很常見,像八十年代金公主娛樂老板雷家所掌控的九龍巴士,股價非常穩定。
但是由於當時九龍迎來大開發,九龍巴士幾十年前所占據的站點以及修車廠等等占用了大量地皮。
這些地皮對於地產公司來說可是香餑餑,價值非常巨大,但是九龍巴士的股價還是非常的穩定,沒有受到多少影響。
最後被恆基兆業的李四叔慧眼識珠先一步拿下了九龍巴士。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看出嘉禾集團的價值,像寰亞集團的林建嶽等好幾撥人都曾嚐試過收購嘉禾,但全都沒有成功。
鄒文淮對於嘉禾還是有很深感情的,他雖然沒有精力再去管理嘉禾了,但也不希望所托非人,希望將嘉禾交到認真做電影的人手中重現嘉禾的榮光。
原時空成天收購了嘉禾,當時的成天也確實看起來很牛筆的樣子,不僅背靠一本資本,內地也強勢挖來了王菁華,又大手筆投資吳白鴿的《赤壁》。
當時的嘉禾已經無法再拖著了,而且成天看上去也確實是個很好的選擇,所以鄒文淮將嘉禾賣給了成天。
這一世劉周提前收購嘉禾,同時也獲得了鄒文淮的認可,所以他也成為了那個幸運兒,以較低的價格成功對嘉禾完成了收購。
不過劉周也沒有辜負鄒文淮的期望,不僅帶領嘉禾實現了複興,而且比當初巔峰期的嘉禾還要更好。
但對於劉周來說,他之所以收購嘉禾最看重的還是嘉禾強大的底蘊,而不是那些價值巨大的固定資產。
所以明知道香江的物業產權是九百九十九年,他也沒有將之剝離出來放到自己口袋,而是仍然讓他待在嘉禾集團的框架之內。
至於彎彎地區以及海外的那些物業就更是如此了,以嘉禾目前的市值,這些在劉周看來不說是累贅但也是可有可無。
因此為了少點麻煩事,為了更方便管理,也為了迴籠一點資金,劉周決定將海外的院線給處理了。
反正嘉禾國際的渠道網絡已經成熟了,也不需要嘉禾的海外院線來撐著了。
去年嘉禾院線的總經理高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處理嘉禾的海外院線。
國內購買地皮以及建造電影院方麵的事情反而不需要他太操心,畢竟流程他都大致捋順了,抓總就可以。
高君在南洋待了近半年的時間,也總算將這件事情給完成了,所以麵對劉周的詢問他也是胸有成足。
“劉總,南洋的院線和電影院都已經處理完了,菲律賓、印尼以及南越等地區的電影院包括物業都全部出售了。
總共十家電影院,有四家是自有物業,總共賣了近八百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七千萬。
然後在新馬泰的自組的嘉禾院線則沒有出售,而是和當地的國泰院線合並,組建國泰嘉禾院線,其中我們嘉禾集團占股百分之四十二。
新組建的國泰嘉禾院線也成為新馬泰地區的第一大院線,經營權則交給國泰公司,我們派出了一定的財務監管人員,然後每年拿分紅。”
“不錯,這樣的話每年都能拿分紅,確實比一錘子買賣要好一些。”劉周點頭道。
國泰公司其實和嘉禾集團的淵源很深,當初嘉禾之所以在邵大亨的打壓下還能站穩腳跟,最初就是得到了國泰的支持。
六十年代的香江電影圈其實也是雙雄爭霸,一方是邵氏,一方則是國泰,雙方從香江打到彎彎在打到南洋,競爭可謂非常激烈。
不過六十年代末國泰的陸老板在飛往獅城的時候因為飛機失事不幸罹難,陸家不得不收縮而放棄香江市場退守南洋。
正好此時鄒文淮離開邵氏創辦嘉禾,為了給邵大亨添堵,國內可以說給了初生的嘉禾極大的支持。
不僅將國泰在香江的院線和片場低價賣給了嘉禾,還考慮到嘉禾資金不足允許鄒文淮他們分期付款,幾乎和白送沒什麽區別。
除此之外,國泰還負責嘉禾電影在南洋的發行,讓嘉禾多了一大塊收入來源。
曆史上新一城在香江那麽牛氣轟轟,但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打通南洋的發行渠道。
嘉禾在獲得國泰保姆級的照顧後,才在邵大亨的打壓下站穩腳跟,然後鄒文淮等人也爭氣,嘉禾做得比國泰自己還要好。
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中期,南洋的院線公司幾乎都被邵氏和國泰這兩大巨頭把持。
前者本來就是在南洋起家的,然後邵大亨來到香江發展,但是他的兄弟可都是留守南洋經營家業。
國泰的陸家本來也是獅城家族,在退出香江之後,國泰也在全力地經營南洋的業務。
所以說這兩家其實都是南洋的坐地戶。
別看香江邵氏影業停牌了,但是人家在南洋仍然是巨頭,香江很多電影公司在南洋的發行也還需要倚仗邵氏。
而嘉禾則憑借港片的橫行以及一步步大爆的電影,擺脫了對於國泰的依賴,自建了嘉禾自己的電影院和發行渠道。
所以南洋的發行最牛的就是邵氏、嘉禾以及國泰這三家。
後來因為港片的式微,然後一些南洋國家政策的變化,嘉禾則開始了收縮。
但是邵氏和國泰因為是南洋企業而且背後家族在南洋根基深厚則沒有受到多少影響,仍然是南洋的院線巨頭。
就算是現在,嘉禾國際也和這兩大院線有不少的合作。
而嘉禾在南洋的院線則受到了衝擊,尤其是印尼、菲律賓以及南越等地區,院線都解散了,電影院也加盟了本土院線。
最後隻保留了新馬泰的嘉禾院線,這還是因為當地的政策沒多少變化,但盡管如此,也受到了國泰和邵氏的排擠。
其實這種種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嘉禾集團的衰落,不然不會被欺負地這慘。
後麵劉周接手嘉禾之後,嘉禾重新起勢,海外影響力不也再次立起來了麽,邵氏和國泰也從針對變成了合作。
但邵氏和國泰的態度之所以這麽好,也和嘉禾不再繼續擴張院線規模轉而維持和擴張發行渠道有關。
在進入新世紀之後,邵氏和國泰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不僅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而且兩家公司算是家族企業然後經營了半個多世紀了,內部問題也有不少。
最近兩年如果不是因為好萊塢特效大片以及華語大片的崛起,這兩家公司都快要出現虧損了。
不過廋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新馬泰地區,最牛的院線公司還是邵氏、國泰和嘉華,嘉華就是嘉禾在新馬泰院線的名字。
現在嘉禾準備退出新馬泰的院線市場,吸引了不少資本的興趣,其中就包括邵氏和國泰,兩家公司都想收購嘉華。
還有想進入新馬泰院線市場的其他同行也同樣參與了競爭,不過最後還是國泰的報價或者說方案贏得了高君的青睞,也就是兩家公司合並。
嘉禾想擺脫經營的麻煩並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國泰想通過和嘉華合並重組實現對邵氏的超越同時完成新生,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不過高君在南洋待了這麽久也非常清楚國泰的情況,為了不至於合並後的公司虧損拿不到分紅,所以高君要求合並後的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
雙方作為股東作為監督,不過畢竟新公司的經營權是國泰的,股份也更多,所以他們的話語權還是更大一些。
對此高君也沒辦法,他不可能說將國泰徹底踢開,他們是有改變的魄力,但不是說讓陸家失去對於國泰的控製權。
但不管怎麽說,現在嘉華和國泰兩家合並,不僅一舉超過了邵氏,國泰嘉禾就算是在整個南洋地區,也算是一家首屈一指的院線公司。
這樣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嘉禾國際和國泰的合作關係更緊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