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呦呦的心底有一種來自現代社會的優越感,在她的潛意識裏認為這些古人都不夠聰明甚至有些愚昧,所以一直以來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生活在這裏,可是現在她才發現,不夠聰明的是自己啊。
在二十一世紀的種花家,那個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都會出現孤寡婦幼被人欺淩的事情,更何況在這種階級分明的古代封建社會?
呦呦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可笑。
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後來誰都沒有再提起過,可是自那以後,呦呦就突然安靜了下來,也不是一句話不說的那種安靜,就是看起來不如以前活潑了。
這樣狀態一直持續了三個月,直到了農曆八月初,陳士梅“病逝”了已經二十個月,按照古人的禮儀,可以除服了,除了服就代表孝期已滿,官員可以起複做官,平民可以換上有顏色的衣服、可以喝酒吃肉行房事了。
辦完除服禮,又過了些日子,中秋就到了。作為除服出孝後的第一個節日,譚麗娘想了想,買了兩斤排骨一斤月餅決定給四個孩子好好開開葷,然後又去布莊買了一塊真紫色的綢布和一些上好的絲線,帶著一起迴了家。
中秋節當天中午,譚麗娘把那一斤排骨和土豆一起燉了,排骨燉的酥爛,上麵的肉用筷子輕輕一戳就戳下來了,骨頭裏還有著燉出來的骨髓,用力一嘬就出來了,再加上浸足了排骨汁的土豆,呦呦就著高粱米飯吃了四塊寸長的排骨還有好多土豆,如果不是胃小不好消化,她還想多吃一些的。
譚家雖然久未見葷腥,但是這一年多到底也是魚蛋常吃的,因此除了懷瑾捏著排骨啃得滿臉油和呦呦,另外幾人都隻吃了兩塊排骨就作罷了。
到了晚上,一家人在院子支了一張小桌子,上麵擺著月餅和一碟子大棗。大棗是譚家自己的棗樹結的,棗樹種在譚家後院,種了差不多有五年了,今年第一次結果,倒是挺甜。
懷宇站在院子中間背著手正在吟誦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年懷宇長得也很快,尤其是個子一下子拔高了很多。
譚麗娘微笑著看著他,頗有一種“吾家有兒初長成”的自豪感,陶陶小時候也是被譚舉人和陳士梅帶著認過字的,因此也麵帶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弟弟,懷瑾太小了,他雖然不懂哥哥背的是什麽詩詞,可是並不影響他對哥哥的崇拜。
隻有呦呦,聽到懷宇開始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時候就瞪大了眼睛,自己到底是穿越到了一個什麽朝代?為什麽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有,之前好像還聽他背過杜甫的《春夜喜雨》,也知道杜牧的《清明》。那麽,是不是說她所處的朝代其實是在唐朝之後拐了個彎?
不過,拐不拐彎的,和她有什麽大關係嗎?她一個小孩子,何必操心那麽多?
中秋節過後,譚麗娘找出了之前在布莊買的那塊真紫色絲綢,用了幾天功夫繡了一條時下流行的十二幅湘裙,在九月初一的那天,用一塊藍色綢布包了,給呦呦換了一件鵝黃色的小襖和一條水紅色水紅的裙子,梳了兩個丫髻,叮囑陶陶和懷宇帶好弟弟看好家,然後帶著呦呦出了門。
“娘,我們要去哪裏?”呦呦跟在譚麗娘身邊,仰起頭問。
“娘帶你去拜訪一位長輩,自從你外祖離世,娘心情不好家裏又接二連三發生不少事,已經連著三年多沒有來拜訪了。”譚麗娘說著也露出了愧疚了神色。
呦呦就不再多問了,知道大概又是譚麗娘那個所謂的“自尊心”在作祟了。
譚麗娘破天荒地租了一輛帶蓬的馬車,馬車走了差不小半個時辰,來到一個大院子門前,譚麗娘叩了門不一會兒門從裏麵開了,開門的是個八九歲的孩童,看了她們一眼,“你們是誰?”
譚麗娘從兜裏摸出幾個銅板塞進開門孩童手裏,“小兄弟,勞煩幫忙給夫人同傳一聲,就說譚家娘子來拜訪。”
小童看了眼手裏的銅板,說了句“等著”就飛快地跑進院裏,過了一會兒,從院裏走出來一位老嬤嬤,看到譚麗娘先行了一禮,“小童不懂禮,讓譚娘子久等了,夫人聽說譚娘子上門十分高興,特別讓老奴來迎接您。”
譚麗娘立刻上前扶起老嬤嬤並對她行禮,“陳嬤嬤可折煞我了,是我失禮了。”
呦呦人小,被譚麗娘抱在懷裏,跟著陳嬤嬤繞過一段長長地迴廊,穿過一個花園,來到一座院落裏。在院落的正房門口,早有兩個俏麗的丫鬟在等著,看到譚麗娘的時候立刻蹲下身行禮,“譚娘子來了。”
被抱在懷裏的呦呦忍不住猜想這家是什麽人,看起來規矩很大的樣子。而自己的母親同這家人又是什麽關係,好像這些仆人都認識她還很尊敬她。
這時候呦呦被譚麗娘放在了地上,牽著她的手走進正房的正廳,正廳的炕上坐著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婦人,穿著體麵,帶著金釵銀簪,看起來氣度雍容。
“怎麽還沒來?芷蘭你再去看看,看看到哪兒了?”老婦人背對著門口,沒有看到譚麗娘他們,正對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婦人說話,看起來像是老婦人的媳婦。
中年女子點頭應是,才走出一步來就看到了呦呦她們,立刻滿麵笑容地對老婦人說:“娘,你看,這不是來了?”
老婦人轉過頭來,恰好看到譚麗娘牽著呦呦走到跟前。譚麗娘一看到老婦人立刻紅了眼圈,撩起裙子就跪在了地上,還拉著呦呦一起。呦呦毫無防備地被她扯了一下,立刻跪在了地上,她都聽到了膝蓋磕在地上“咚”地一聲了。
“表姑!不孝侄女麗娘,給表姑見禮了!”譚麗娘跪在地上,對老婦人叩了一個頭。
呦呦在一旁看著有些目瞪口呆,這是她來到這個世上,第一次給譚家外的下跪呢,還要磕頭啊?
就在她愣神的時候,老婦人已經從炕上下地來了,拉著譚麗娘的胳膊讓她快起來,那位中年女子也跟著彎腰扶起呦呦,“麗娘姐姐快起來,這是二小姐吧,我記得叫呦呦?”
果然,老婦人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了,“像,長得真像!長得真像你爹!”
譚麗娘的爹,是譚舉人吧?剛剛聽譚麗娘管老婦人叫表姑,那譚舉人應該是老婦人的表哥或者表弟,就是不知道表到哪層親戚。
幾個人正在寒暄,還沒坐到炕上,就聽到外頭丫鬟秉道:“老爺迴來了!”
緊接著,一個身穿藏藍色官服胸前繡著鸂鶒補子的中年男人走了進來。
作者有話要說: 定個時間吧,以後每天晚上八點鍾左右更新,這樣大家就不用一直查看了。
☆、第九章
第九章
譚麗娘和呦呦才從地上站起來,就又丫鬟秉道“老爺迴來了”,接著就走進來一個大概六十歲左右的老人,身穿胸前繡著鸂鶒補子的藏藍色官服,呦呦知道,這是七品縣官的官服,沒想到,譚麗娘的這位長輩居然還是個官員!
這位老人雙目有神,精神矍鑠,一進來就攔下了又要跪下的譚麗娘,“我在前頭聽說麗娘侄女來了,一等到下衙立刻迴來。”
本來已經坐下的譚麗娘又站了起來,對著老人行了一禮,麵帶愧色地說:“家父三年前逝去,因在孝期,侄女不好隨意拜訪,兩年前先夫‘病逝’,直到月前才辦了除服禮,不能時時來探望表姑和表姑父,還望莫怪。”
譚麗娘低著頭,沒有看到在她說“先夫病逝”時,兩位老人之間的對視和略尷尬的表情。呦呦站在一旁看的明白,恐怕陳士梅嫁了公主做了駙馬的事,二位老人都是清楚的,畢竟戶籍什麽的都要經過縣長的手。而譚麗娘恐怕也是明白這一點,這麽些年心裏有著怨氣,所以才不肯上門吧。
縣官表姑父沒有坐很久就離開了,剩下一屋子女人在一起說話,譚麗娘牽著呦呦帶她認人,“這是你姑外祖母。”然後又指了那位名為芷蘭的女子告訴呦呦,“這是你二舅母。”
呦呦挨個行禮,“姑外祖母好,二舅母好。”然後抬著頭眨巴著眼對譚麗娘說:“娘,姑外祖母好長得好像菩薩娘娘。”
譚麗娘一愣,家裏並沒有供奉著菩薩像,呦呦怎麽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其實呦呦想的很簡單,古代的這些老太太都喜歡信個佛祖之類的,那她說這位姑外祖母和菩薩長得像,應該會討喜吧。
果不其然,這位姑外祖母立刻喜笑顏開,彎下腰包起來呦呦放在自己身邊,問她:“那咱們的小呦呦說說,外祖母哪裏像菩薩啊?”
呦呦在心底翻了個白眼,心說我哪裏知道我就是胡謅而已,不過這話可不能說出來,剛好看到老夫人說話時嘴角露出兩個不算大的酒窩,就伸出手指指自己的臉頰,“這裏,笑起來時有兩個酒窩,看著特別像。”
老夫人似乎一開始也隻是逗逗呦呦而已,根本沒想到這個孩子會觀察的這麽仔細。的確,在自己的兩側臉頰有兩個酒窩,隨著年齡增大皺紋增多平時並看不清,沒想到小孩子的眼睛這麽利。
“哎呀!我們小呦呦觀察真仔細!”這位二舅母也很會湊熱鬧,伸手把呦呦抱到自己懷裏,“你看老夫人是觀音菩薩,那二舅母是什麽呀?”
呦呦被抱在她懷裏,聞著她身上濃濃的胭脂味,忍著沒有打噴嚏,然後絞盡腦汁地想出一個天庭裏的人物,“二舅母像……”呦呦本來想說“像三聖母”的,後來一想三聖母可是和兒子分離了十好幾年啊,於是話到嘴邊一轉,變成了“二舅母像七仙女”。
二舅母才不管呦呦為什麽覺得自己像七仙女,也不管她從哪裏聽到的七仙女,反正天上的仙女都是年輕漂亮的,她自然是高興的。
譚麗娘同老夫人還有二舅媽嘮了一陣家常就準備離開,走之前把自己親手做的那條真紫色十二幅湘裙送給了縣老爺夫人,“是除了服之後做的,想著九月九重陽要到了,送給姑媽做禮物。”言外之意不是戴孝時做的,可以放心穿。
譚麗娘的這位表姑媽當即感動的流淚,握著譚麗娘的手不鬆開,口裏念叨著“好孩子你莫怪,你姑父也是不容易,你別怪姑媽”,翻來覆去的幾句話說個沒完。
譚麗娘也握著自己表姑媽的手,流著淚點頭,“我知道我知道,不怪您。”
呦呦站在一旁看著這幅畫麵,心想不論何時大人們都是一樣的虛偽。眼看著這樣下去要沒完沒了了,呦呦轉了轉眼圈,偷偷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眼裏立刻湧了出來,還不等她說話,二舅母突然開口了。
“哎呀,娘可別哭了,前天郎中才請脈說您不能情緒激動,”二舅母一邊用帕子給老婦人擦淚一邊說,言外之意似乎是指責譚麗娘惹哭了老婦人,然後又轉頭對譚麗娘說:“麗娘妹妹也止了淚把,看把孩子都嚇哭了,您有咱們老夫人在,還怕什麽呢?”
“對對對,有我就不要怕!”老婦人連連點頭,“我不哭了,麗娘你也別哭了,看把我們的小呦呦嚇哭了。”老婦人邊說邊彎腰去給呦呦擦淚。
到底不是真心實意地哭,呦呦很快就收住了眼淚,依偎在了譚麗娘身邊。
之後二舅母又叫丫鬟打了水給老夫人和譚麗娘淨麵,還親自用帕子給呦呦擦了臉,然後拿了擦臉的脂膏給她擦勻。
譚麗娘拒絕了老婦人的留飯,“家裏還有兩個大的一個小的,出來太久了,得迴去看看。”
“那你下次把四個孩子都帶來,表姑家又不是別人家,你常來,咱們娘倆也說說話。”然後讓那位二舅母送她們出門。
從縣太爺夫人那裏離開,母女兩人步行走過胡同的拐角,譚麗娘對著等在街對麵的幾個轎夫招招手,立刻有兩個轎夫抬一頂青色平頂小轎過來,打頭的那個將轎簾掀起,譚麗娘說了一句“清水街”,就帶著呦呦進了轎子,轎簾垂下,兩息後轎子一晃,呦呦就從平底一下子拔高了一米多,然後就忽忽悠悠地抬著走了。
呦呦活了兩輩子,頭一次乘坐這種交通工具,感到十分新奇,甚至還跟著轎子顫動的頻率晃著頭,偶爾偷偷地順著轎簾往外瞅一眼,她還是第一次看到外麵的世界呢。
這個朝代看起來是個比較開放開明的朝代,外頭的街道上又不少女子在走動,甚至還有女攤主出來做買賣,跟人講價還價一點不遜色。
呦呦扒著窗子往外看的時候,譚麗娘也在看她,心中酸酸澀澀的。陶陶和懷宇這麽大的時候家裏條件都還算好,陳士梅也還在,經常會抱著兩個孩子出來走動,尤其是陶陶,陳士梅那時候說:女孩子不同男孩子長大以後還能隨意走動遊玩,那就趁著小時候多走走多看看。
同樣是女孩子,呦呦一歲多的時候就離了家,而自己那時候正懷著懷瑾,隨後懷瑾出生家中又生出一係列變故,算一算,這竟然是呦呦第一次出來玩。
呦呦可不知道譚麗娘心裏想什麽,在她的印象裏,古代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譚麗娘能讓她在家門口玩一會兒她就覺得很不錯了,要不然像大姐陶陶似的整天關在家裏非瘋了不可。她哪裏知道,陶陶小時候很是在外頭玩過,哪裏像她,最遠就在家門口五十米的地方。
譚麗娘心中心疼呦呦,就撩了轎窗的簾子指給她看:那家同福樓是縣裏最大的酒樓聽說裏麵有宮裏退下來的禦廚,他們家夥計穿的都是棗紅色的衣服,那家杏林春是藥鋪,他們家的坐堂大夫很有名,夥計穿湖綠色的衣服,那棟樓叫瑞福祥是銀樓,他們家有很多好看的簪釵,他們家夥計穿的衣服是金銀色的……
呦呦耳朵裏聽著譚麗娘的介紹,眼睛盯著外頭的街景隻覺得眼花繚亂,兩隻眼睛都不夠用。這條街很快走到盡頭,行人慢慢稀少起來,街道兩邊也沒有那麽多的商家店鋪了,呦呦知道,剛才那條街應該是整個縣城最繁華的街道了。
呦呦又扒著窗子看了一會兒就不看了,經過這麽一上午,她有點累了小小的身子靠在譚麗娘懷裏,打了一個嗬欠,慢慢睡著了。
睡著的呦呦不知道何時到家的,隻知道自己是餓醒的,一睜眼就發現自己躺在自家炕頭上睡著,轉頭就發現譚麗娘正帶著陶陶、懷宇和懷瑾吃晚飯。最先聽到聲音的是懷瑾,小家夥一手拿著一個窩窩頭一手抓著一把勺子轉頭看著呦呦,眨了眨眼,“娘,姐姐,醒了。”
譚麗娘轉頭一看,可不是醒了,不止醒了表情還挺委屈挺幽怨,那意思似乎在說:你們吃飯不叫我?
陶陶看她醒了就下地去倒了一杯水給她,讓她喝完水來吃飯,懷宇坐在桌子另外一邊沒動彈,手裏拿著筷子夾菜,“我就說不用叫,聞到肉香她肯定就醒了。”
呦呦果然撲棱一下子從炕上爬起來,“哪呢哪呢?肉在哪呢,不要都吃沒,給我留一點!”
譚麗娘瞪了一下懷宇,接了陶陶倒來的水喂給呦呦,“聽你哥逗你,娘今天都沒去菜市場,哪裏來的肉。想吃肉等過幾天我去買。”
懷宇被揭穿也不生氣,咽下嘴裏的窩窩頭,笑嘻嘻地說:“我不逗她她還在炕頭窩著呢!炕頭王!”說著對呦呦做了一個鬼臉。
“炕頭王”是當地的俗語,字麵意思是一個人愛睡熱炕頭,實際上是指這個人霸道、窩裏橫的意思。前世作為種花家的南方人,冬天沒有暖氣的日子實在太難過,所以一到這裏呦呦就愛上了暖和的炕頭,又因為她小時候大病一場,譚麗娘格外疼惜她,所以家裏的炕頭一直都是呦呦霸占著的。
呦呦知道懷宇的意思不是她愛睡炕頭,而是因為前些天她搶了他從外頭撿到的一塊墨色石頭,記仇呢!
呦呦扒著嘴角眼角對他做了一個鬼臉,告訴他她不會還給他的,然後坐在桌邊開始吃飯。
☆、第十章
第十章
八月末的天氣,正午雖然炎熱,傍晚是卻已經涼爽不少,按照呦呦的感覺,起碼降溫了有五六度的樣子。譚家一家吃完了飯撤掉了飯桌,屋裏已經暗下去了,但是距離點燈時間還早。於是譚麗娘就帶著四個孩子坐在院子裏休閑。
懷宇這時候不看書,幹脆就站在院子裏背書,背的是《桃花源記》,一邊背還一邊晃腦袋,呦呦覺得好笑,但是覺得這樣也挺好的,能防止頸椎病。懷宇背書的時候,懷瑾也跟著念叨,也隻是嘟嘟囔囔念叨,偶爾還會丟詞缺字的。
呦呦也跟著念叨,與懷瑾磕磕絆絆的不一樣,呦呦是記得大半的隻是過去太多年已經忘了,現在跟著懷宇聽了幾遍,也能順順當當地背下來了。呦呦倒是不覺得有什麽,譚麗娘卻心中一驚,呦呦今年虛歲才六歲實際才五周歲多一點,居然隻要聽幾遍就能背下來,這也太聰明了。也不知道這聰明好還是不好。
懷宇規規矩矩地背完一遍《桃花源記》就跑去和懷瑾玩去了,呦呦跑過去瞅一眼,兩個男孩子在玩螞蟻,她翻了個白眼,跑迴譚麗娘身邊,看她和陶陶手裏拿著幾件舊衣服,剪剪裁裁,瞬間一件衣服就被裁減成了一堆大小不一地三角布塊。
天色漸漸暗了下去,院子裏也冷了下來,譚麗娘帶著孩子們將院子裏的小桌小凳收到西廂房去,再出來的時候仰頭看了一眼天空,說:“明天要下雨了。”
呦呦很驚奇地看向譚麗娘,“娘,你會看天象呀!”
譚麗娘笑了,揉揉呦呦的腦袋然後牽起她的手朝正房走去,“娘哪裏會看天象,這都是經驗罷了。昨天晚上天上還有晚霞,今天就沒有了,而且剛剛起了北風了。”
呦呦知道以前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的古語,不過,“起北風了又怎麽樣呢?”
“我知道我知道!”剛剛喝完一杯水準備去自己房間睡的懷宇聽見她們的話跑出來了,“《詩經》中的詩經》中《邶風·北風》中說: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意思是說寒冷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
“哦——哥哥你好聰明啊!”呦呦適時地捧場,誇了懷宇一句,然後在懷宇露出得意地笑容時話音一轉,“那哥哥你怎麽知道是下雨不是下雪呢?”
“……”懷宇被呦呦的問題一噎,不知道要怎麽迴答,隻好求助地看向自己的母親。譚麗娘眨眨眼,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而扔出問題的呦呦早已經蹦蹦跳跳地進了屋去跟陶陶要水喝了。
懷宇沮喪地低著頭迴到自己的房間,在床上思來想去一整晚沒有睡好,以至於第二天盯著兩個黑眼圈。
同樣沒睡好的,還有呦呦。懷宇是一整晚思考呦呦拋下的問題沒睡好,而呦呦則是因為下午睡太多了,還有就是她聽到了譚麗娘和陶陶的談話。
那時候夜色已經深了,呦呦早早被譚麗娘趕進了被窩,但是因為白天睡太多,她一時半刻並沒有睡著,而是閉著眼在被子裏玩手指頭。
在二十一世紀的種花家,那個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都會出現孤寡婦幼被人欺淩的事情,更何況在這種階級分明的古代封建社會?
呦呦突然發現了自己的可笑。
這件事就這麽過去了,後來誰都沒有再提起過,可是自那以後,呦呦就突然安靜了下來,也不是一句話不說的那種安靜,就是看起來不如以前活潑了。
這樣狀態一直持續了三個月,直到了農曆八月初,陳士梅“病逝”了已經二十個月,按照古人的禮儀,可以除服了,除了服就代表孝期已滿,官員可以起複做官,平民可以換上有顏色的衣服、可以喝酒吃肉行房事了。
辦完除服禮,又過了些日子,中秋就到了。作為除服出孝後的第一個節日,譚麗娘想了想,買了兩斤排骨一斤月餅決定給四個孩子好好開開葷,然後又去布莊買了一塊真紫色的綢布和一些上好的絲線,帶著一起迴了家。
中秋節當天中午,譚麗娘把那一斤排骨和土豆一起燉了,排骨燉的酥爛,上麵的肉用筷子輕輕一戳就戳下來了,骨頭裏還有著燉出來的骨髓,用力一嘬就出來了,再加上浸足了排骨汁的土豆,呦呦就著高粱米飯吃了四塊寸長的排骨還有好多土豆,如果不是胃小不好消化,她還想多吃一些的。
譚家雖然久未見葷腥,但是這一年多到底也是魚蛋常吃的,因此除了懷瑾捏著排骨啃得滿臉油和呦呦,另外幾人都隻吃了兩塊排骨就作罷了。
到了晚上,一家人在院子支了一張小桌子,上麵擺著月餅和一碟子大棗。大棗是譚家自己的棗樹結的,棗樹種在譚家後院,種了差不多有五年了,今年第一次結果,倒是挺甜。
懷宇站在院子中間背著手正在吟誦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年懷宇長得也很快,尤其是個子一下子拔高了很多。
譚麗娘微笑著看著他,頗有一種“吾家有兒初長成”的自豪感,陶陶小時候也是被譚舉人和陳士梅帶著認過字的,因此也麵帶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弟弟,懷瑾太小了,他雖然不懂哥哥背的是什麽詩詞,可是並不影響他對哥哥的崇拜。
隻有呦呦,聽到懷宇開始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時候就瞪大了眼睛,自己到底是穿越到了一個什麽朝代?為什麽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有,之前好像還聽他背過杜甫的《春夜喜雨》,也知道杜牧的《清明》。那麽,是不是說她所處的朝代其實是在唐朝之後拐了個彎?
不過,拐不拐彎的,和她有什麽大關係嗎?她一個小孩子,何必操心那麽多?
中秋節過後,譚麗娘找出了之前在布莊買的那塊真紫色絲綢,用了幾天功夫繡了一條時下流行的十二幅湘裙,在九月初一的那天,用一塊藍色綢布包了,給呦呦換了一件鵝黃色的小襖和一條水紅色水紅的裙子,梳了兩個丫髻,叮囑陶陶和懷宇帶好弟弟看好家,然後帶著呦呦出了門。
“娘,我們要去哪裏?”呦呦跟在譚麗娘身邊,仰起頭問。
“娘帶你去拜訪一位長輩,自從你外祖離世,娘心情不好家裏又接二連三發生不少事,已經連著三年多沒有來拜訪了。”譚麗娘說著也露出了愧疚了神色。
呦呦就不再多問了,知道大概又是譚麗娘那個所謂的“自尊心”在作祟了。
譚麗娘破天荒地租了一輛帶蓬的馬車,馬車走了差不小半個時辰,來到一個大院子門前,譚麗娘叩了門不一會兒門從裏麵開了,開門的是個八九歲的孩童,看了她們一眼,“你們是誰?”
譚麗娘從兜裏摸出幾個銅板塞進開門孩童手裏,“小兄弟,勞煩幫忙給夫人同傳一聲,就說譚家娘子來拜訪。”
小童看了眼手裏的銅板,說了句“等著”就飛快地跑進院裏,過了一會兒,從院裏走出來一位老嬤嬤,看到譚麗娘先行了一禮,“小童不懂禮,讓譚娘子久等了,夫人聽說譚娘子上門十分高興,特別讓老奴來迎接您。”
譚麗娘立刻上前扶起老嬤嬤並對她行禮,“陳嬤嬤可折煞我了,是我失禮了。”
呦呦人小,被譚麗娘抱在懷裏,跟著陳嬤嬤繞過一段長長地迴廊,穿過一個花園,來到一座院落裏。在院落的正房門口,早有兩個俏麗的丫鬟在等著,看到譚麗娘的時候立刻蹲下身行禮,“譚娘子來了。”
被抱在懷裏的呦呦忍不住猜想這家是什麽人,看起來規矩很大的樣子。而自己的母親同這家人又是什麽關係,好像這些仆人都認識她還很尊敬她。
這時候呦呦被譚麗娘放在了地上,牽著她的手走進正房的正廳,正廳的炕上坐著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婦人,穿著體麵,帶著金釵銀簪,看起來氣度雍容。
“怎麽還沒來?芷蘭你再去看看,看看到哪兒了?”老婦人背對著門口,沒有看到譚麗娘他們,正對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婦人說話,看起來像是老婦人的媳婦。
中年女子點頭應是,才走出一步來就看到了呦呦她們,立刻滿麵笑容地對老婦人說:“娘,你看,這不是來了?”
老婦人轉過頭來,恰好看到譚麗娘牽著呦呦走到跟前。譚麗娘一看到老婦人立刻紅了眼圈,撩起裙子就跪在了地上,還拉著呦呦一起。呦呦毫無防備地被她扯了一下,立刻跪在了地上,她都聽到了膝蓋磕在地上“咚”地一聲了。
“表姑!不孝侄女麗娘,給表姑見禮了!”譚麗娘跪在地上,對老婦人叩了一個頭。
呦呦在一旁看著有些目瞪口呆,這是她來到這個世上,第一次給譚家外的下跪呢,還要磕頭啊?
就在她愣神的時候,老婦人已經從炕上下地來了,拉著譚麗娘的胳膊讓她快起來,那位中年女子也跟著彎腰扶起呦呦,“麗娘姐姐快起來,這是二小姐吧,我記得叫呦呦?”
果然,老婦人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了,“像,長得真像!長得真像你爹!”
譚麗娘的爹,是譚舉人吧?剛剛聽譚麗娘管老婦人叫表姑,那譚舉人應該是老婦人的表哥或者表弟,就是不知道表到哪層親戚。
幾個人正在寒暄,還沒坐到炕上,就聽到外頭丫鬟秉道:“老爺迴來了!”
緊接著,一個身穿藏藍色官服胸前繡著鸂鶒補子的中年男人走了進來。
作者有話要說: 定個時間吧,以後每天晚上八點鍾左右更新,這樣大家就不用一直查看了。
☆、第九章
第九章
譚麗娘和呦呦才從地上站起來,就又丫鬟秉道“老爺迴來了”,接著就走進來一個大概六十歲左右的老人,身穿胸前繡著鸂鶒補子的藏藍色官服,呦呦知道,這是七品縣官的官服,沒想到,譚麗娘的這位長輩居然還是個官員!
這位老人雙目有神,精神矍鑠,一進來就攔下了又要跪下的譚麗娘,“我在前頭聽說麗娘侄女來了,一等到下衙立刻迴來。”
本來已經坐下的譚麗娘又站了起來,對著老人行了一禮,麵帶愧色地說:“家父三年前逝去,因在孝期,侄女不好隨意拜訪,兩年前先夫‘病逝’,直到月前才辦了除服禮,不能時時來探望表姑和表姑父,還望莫怪。”
譚麗娘低著頭,沒有看到在她說“先夫病逝”時,兩位老人之間的對視和略尷尬的表情。呦呦站在一旁看的明白,恐怕陳士梅嫁了公主做了駙馬的事,二位老人都是清楚的,畢竟戶籍什麽的都要經過縣長的手。而譚麗娘恐怕也是明白這一點,這麽些年心裏有著怨氣,所以才不肯上門吧。
縣官表姑父沒有坐很久就離開了,剩下一屋子女人在一起說話,譚麗娘牽著呦呦帶她認人,“這是你姑外祖母。”然後又指了那位名為芷蘭的女子告訴呦呦,“這是你二舅母。”
呦呦挨個行禮,“姑外祖母好,二舅母好。”然後抬著頭眨巴著眼對譚麗娘說:“娘,姑外祖母好長得好像菩薩娘娘。”
譚麗娘一愣,家裏並沒有供奉著菩薩像,呦呦怎麽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其實呦呦想的很簡單,古代的這些老太太都喜歡信個佛祖之類的,那她說這位姑外祖母和菩薩長得像,應該會討喜吧。
果不其然,這位姑外祖母立刻喜笑顏開,彎下腰包起來呦呦放在自己身邊,問她:“那咱們的小呦呦說說,外祖母哪裏像菩薩啊?”
呦呦在心底翻了個白眼,心說我哪裏知道我就是胡謅而已,不過這話可不能說出來,剛好看到老夫人說話時嘴角露出兩個不算大的酒窩,就伸出手指指自己的臉頰,“這裏,笑起來時有兩個酒窩,看著特別像。”
老夫人似乎一開始也隻是逗逗呦呦而已,根本沒想到這個孩子會觀察的這麽仔細。的確,在自己的兩側臉頰有兩個酒窩,隨著年齡增大皺紋增多平時並看不清,沒想到小孩子的眼睛這麽利。
“哎呀!我們小呦呦觀察真仔細!”這位二舅母也很會湊熱鬧,伸手把呦呦抱到自己懷裏,“你看老夫人是觀音菩薩,那二舅母是什麽呀?”
呦呦被抱在她懷裏,聞著她身上濃濃的胭脂味,忍著沒有打噴嚏,然後絞盡腦汁地想出一個天庭裏的人物,“二舅母像……”呦呦本來想說“像三聖母”的,後來一想三聖母可是和兒子分離了十好幾年啊,於是話到嘴邊一轉,變成了“二舅母像七仙女”。
二舅母才不管呦呦為什麽覺得自己像七仙女,也不管她從哪裏聽到的七仙女,反正天上的仙女都是年輕漂亮的,她自然是高興的。
譚麗娘同老夫人還有二舅媽嘮了一陣家常就準備離開,走之前把自己親手做的那條真紫色十二幅湘裙送給了縣老爺夫人,“是除了服之後做的,想著九月九重陽要到了,送給姑媽做禮物。”言外之意不是戴孝時做的,可以放心穿。
譚麗娘的這位表姑媽當即感動的流淚,握著譚麗娘的手不鬆開,口裏念叨著“好孩子你莫怪,你姑父也是不容易,你別怪姑媽”,翻來覆去的幾句話說個沒完。
譚麗娘也握著自己表姑媽的手,流著淚點頭,“我知道我知道,不怪您。”
呦呦站在一旁看著這幅畫麵,心想不論何時大人們都是一樣的虛偽。眼看著這樣下去要沒完沒了了,呦呦轉了轉眼圈,偷偷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眼裏立刻湧了出來,還不等她說話,二舅母突然開口了。
“哎呀,娘可別哭了,前天郎中才請脈說您不能情緒激動,”二舅母一邊用帕子給老婦人擦淚一邊說,言外之意似乎是指責譚麗娘惹哭了老婦人,然後又轉頭對譚麗娘說:“麗娘妹妹也止了淚把,看把孩子都嚇哭了,您有咱們老夫人在,還怕什麽呢?”
“對對對,有我就不要怕!”老婦人連連點頭,“我不哭了,麗娘你也別哭了,看把我們的小呦呦嚇哭了。”老婦人邊說邊彎腰去給呦呦擦淚。
到底不是真心實意地哭,呦呦很快就收住了眼淚,依偎在了譚麗娘身邊。
之後二舅母又叫丫鬟打了水給老夫人和譚麗娘淨麵,還親自用帕子給呦呦擦了臉,然後拿了擦臉的脂膏給她擦勻。
譚麗娘拒絕了老婦人的留飯,“家裏還有兩個大的一個小的,出來太久了,得迴去看看。”
“那你下次把四個孩子都帶來,表姑家又不是別人家,你常來,咱們娘倆也說說話。”然後讓那位二舅母送她們出門。
從縣太爺夫人那裏離開,母女兩人步行走過胡同的拐角,譚麗娘對著等在街對麵的幾個轎夫招招手,立刻有兩個轎夫抬一頂青色平頂小轎過來,打頭的那個將轎簾掀起,譚麗娘說了一句“清水街”,就帶著呦呦進了轎子,轎簾垂下,兩息後轎子一晃,呦呦就從平底一下子拔高了一米多,然後就忽忽悠悠地抬著走了。
呦呦活了兩輩子,頭一次乘坐這種交通工具,感到十分新奇,甚至還跟著轎子顫動的頻率晃著頭,偶爾偷偷地順著轎簾往外瞅一眼,她還是第一次看到外麵的世界呢。
這個朝代看起來是個比較開放開明的朝代,外頭的街道上又不少女子在走動,甚至還有女攤主出來做買賣,跟人講價還價一點不遜色。
呦呦扒著窗子往外看的時候,譚麗娘也在看她,心中酸酸澀澀的。陶陶和懷宇這麽大的時候家裏條件都還算好,陳士梅也還在,經常會抱著兩個孩子出來走動,尤其是陶陶,陳士梅那時候說:女孩子不同男孩子長大以後還能隨意走動遊玩,那就趁著小時候多走走多看看。
同樣是女孩子,呦呦一歲多的時候就離了家,而自己那時候正懷著懷瑾,隨後懷瑾出生家中又生出一係列變故,算一算,這竟然是呦呦第一次出來玩。
呦呦可不知道譚麗娘心裏想什麽,在她的印象裏,古代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譚麗娘能讓她在家門口玩一會兒她就覺得很不錯了,要不然像大姐陶陶似的整天關在家裏非瘋了不可。她哪裏知道,陶陶小時候很是在外頭玩過,哪裏像她,最遠就在家門口五十米的地方。
譚麗娘心中心疼呦呦,就撩了轎窗的簾子指給她看:那家同福樓是縣裏最大的酒樓聽說裏麵有宮裏退下來的禦廚,他們家夥計穿的都是棗紅色的衣服,那家杏林春是藥鋪,他們家的坐堂大夫很有名,夥計穿湖綠色的衣服,那棟樓叫瑞福祥是銀樓,他們家有很多好看的簪釵,他們家夥計穿的衣服是金銀色的……
呦呦耳朵裏聽著譚麗娘的介紹,眼睛盯著外頭的街景隻覺得眼花繚亂,兩隻眼睛都不夠用。這條街很快走到盡頭,行人慢慢稀少起來,街道兩邊也沒有那麽多的商家店鋪了,呦呦知道,剛才那條街應該是整個縣城最繁華的街道了。
呦呦又扒著窗子看了一會兒就不看了,經過這麽一上午,她有點累了小小的身子靠在譚麗娘懷裏,打了一個嗬欠,慢慢睡著了。
睡著的呦呦不知道何時到家的,隻知道自己是餓醒的,一睜眼就發現自己躺在自家炕頭上睡著,轉頭就發現譚麗娘正帶著陶陶、懷宇和懷瑾吃晚飯。最先聽到聲音的是懷瑾,小家夥一手拿著一個窩窩頭一手抓著一把勺子轉頭看著呦呦,眨了眨眼,“娘,姐姐,醒了。”
譚麗娘轉頭一看,可不是醒了,不止醒了表情還挺委屈挺幽怨,那意思似乎在說:你們吃飯不叫我?
陶陶看她醒了就下地去倒了一杯水給她,讓她喝完水來吃飯,懷宇坐在桌子另外一邊沒動彈,手裏拿著筷子夾菜,“我就說不用叫,聞到肉香她肯定就醒了。”
呦呦果然撲棱一下子從炕上爬起來,“哪呢哪呢?肉在哪呢,不要都吃沒,給我留一點!”
譚麗娘瞪了一下懷宇,接了陶陶倒來的水喂給呦呦,“聽你哥逗你,娘今天都沒去菜市場,哪裏來的肉。想吃肉等過幾天我去買。”
懷宇被揭穿也不生氣,咽下嘴裏的窩窩頭,笑嘻嘻地說:“我不逗她她還在炕頭窩著呢!炕頭王!”說著對呦呦做了一個鬼臉。
“炕頭王”是當地的俗語,字麵意思是一個人愛睡熱炕頭,實際上是指這個人霸道、窩裏橫的意思。前世作為種花家的南方人,冬天沒有暖氣的日子實在太難過,所以一到這裏呦呦就愛上了暖和的炕頭,又因為她小時候大病一場,譚麗娘格外疼惜她,所以家裏的炕頭一直都是呦呦霸占著的。
呦呦知道懷宇的意思不是她愛睡炕頭,而是因為前些天她搶了他從外頭撿到的一塊墨色石頭,記仇呢!
呦呦扒著嘴角眼角對他做了一個鬼臉,告訴他她不會還給他的,然後坐在桌邊開始吃飯。
☆、第十章
第十章
八月末的天氣,正午雖然炎熱,傍晚是卻已經涼爽不少,按照呦呦的感覺,起碼降溫了有五六度的樣子。譚家一家吃完了飯撤掉了飯桌,屋裏已經暗下去了,但是距離點燈時間還早。於是譚麗娘就帶著四個孩子坐在院子裏休閑。
懷宇這時候不看書,幹脆就站在院子裏背書,背的是《桃花源記》,一邊背還一邊晃腦袋,呦呦覺得好笑,但是覺得這樣也挺好的,能防止頸椎病。懷宇背書的時候,懷瑾也跟著念叨,也隻是嘟嘟囔囔念叨,偶爾還會丟詞缺字的。
呦呦也跟著念叨,與懷瑾磕磕絆絆的不一樣,呦呦是記得大半的隻是過去太多年已經忘了,現在跟著懷宇聽了幾遍,也能順順當當地背下來了。呦呦倒是不覺得有什麽,譚麗娘卻心中一驚,呦呦今年虛歲才六歲實際才五周歲多一點,居然隻要聽幾遍就能背下來,這也太聰明了。也不知道這聰明好還是不好。
懷宇規規矩矩地背完一遍《桃花源記》就跑去和懷瑾玩去了,呦呦跑過去瞅一眼,兩個男孩子在玩螞蟻,她翻了個白眼,跑迴譚麗娘身邊,看她和陶陶手裏拿著幾件舊衣服,剪剪裁裁,瞬間一件衣服就被裁減成了一堆大小不一地三角布塊。
天色漸漸暗了下去,院子裏也冷了下來,譚麗娘帶著孩子們將院子裏的小桌小凳收到西廂房去,再出來的時候仰頭看了一眼天空,說:“明天要下雨了。”
呦呦很驚奇地看向譚麗娘,“娘,你會看天象呀!”
譚麗娘笑了,揉揉呦呦的腦袋然後牽起她的手朝正房走去,“娘哪裏會看天象,這都是經驗罷了。昨天晚上天上還有晚霞,今天就沒有了,而且剛剛起了北風了。”
呦呦知道以前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的古語,不過,“起北風了又怎麽樣呢?”
“我知道我知道!”剛剛喝完一杯水準備去自己房間睡的懷宇聽見她們的話跑出來了,“《詩經》中的詩經》中《邶風·北風》中說: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意思是說寒冷北風吹到、風大,帶來的雨雪也大。”
“哦——哥哥你好聰明啊!”呦呦適時地捧場,誇了懷宇一句,然後在懷宇露出得意地笑容時話音一轉,“那哥哥你怎麽知道是下雨不是下雪呢?”
“……”懷宇被呦呦的問題一噎,不知道要怎麽迴答,隻好求助地看向自己的母親。譚麗娘眨眨眼,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而扔出問題的呦呦早已經蹦蹦跳跳地進了屋去跟陶陶要水喝了。
懷宇沮喪地低著頭迴到自己的房間,在床上思來想去一整晚沒有睡好,以至於第二天盯著兩個黑眼圈。
同樣沒睡好的,還有呦呦。懷宇是一整晚思考呦呦拋下的問題沒睡好,而呦呦則是因為下午睡太多了,還有就是她聽到了譚麗娘和陶陶的談話。
那時候夜色已經深了,呦呦早早被譚麗娘趕進了被窩,但是因為白天睡太多,她一時半刻並沒有睡著,而是閉著眼在被子裏玩手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