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當二戰正來臨,世界一片恐慌的時候,東歐聯盟的獠牙終於對巴爾幹半島張開,雖然還沒有明確的開戰可是邊境的幾十萬陸軍已經代表東歐聯盟的態度。這段時間巴爾幹半島的國王元首們幾乎一天一個會議,會議的內容很是明確,如同芬蘭、瑞典那樣直接投降還是如同蘇維埃那樣經過內部的一番政變之後再投降。
雖然是兩個選擇,可實際上選擇都是相同的,那麽就是他們必須投降,隻是一個能夠保住一些地位而另外一個則很有可能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最讓人寒心的是那個時候動手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信賴的那些人。
巴爾幹半島的高官員都等待著元首國王們的選擇,可以想象如果他們拒絕投降那麽會是什麽結果。內部的清洗已經完成過一次,可是瑞典和芬蘭的動作明顯讓那些嫡係們也蠢蠢欲動,畢竟不是誰都希望丟掉性命的。
元首們堅持很正常,因為他們舍不得現在的一切,可是那些高官員憑什麽跟他們一樣要冒這樣的危險?
雖然沒有人明說,可是會議上的這些元首們都已經知道國內的一些官員已經忍耐不住開始偷偷的聯係東歐聯盟,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會議,迴去就迴麵臨著被迫表態,如果表態不符合那些人的心意,那麽結局……打一個冷顫,那些元首國王們甚至不敢想自己的結局。
東歐聯盟的主要目標此時並非是在巴爾幹半島上,因為憑借自身的實力,恩斯特根本不用擔心那裏的歸屬問題,他真正的目光都在核武器上。
1930年開始東歐聯盟就開始真正的投身於核武器研究當中,雖然對於世界來說這並非是一個好東西,可是當曆史必然會到那一刻。恩斯特就無暇再顧及那麽多,因為他非常清楚,即便自己不去弄其他國家也不會放棄。
既然核武器終究會出現。那麽為什麽不讓利益最大化?遠東的日本、歐洲的德國,這都是恩斯特爭取的目標對象。
戰爭還在繼續。法國飽受一番折磨之後最終還是把巴黎淪陷出去,英美兩國很是擔憂,可是麵對已經可以算是稱霸歐洲的東歐聯盟和德國,英法顯得很是無力。
法國已經可以宣告滅亡,那麽剩下的自然就是意大利,誰讓墨索裏尼這個老家夥實在是太狡猾一直都保持中立不敢做出任何的準確迴複,此時此刻德國怎麽可能放過它?
因為德國拿下法國的原因,東歐聯盟同德國的關係也開始稍稍有些緊張。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德國現在的實力雖然稍差一些,可是真打起來東歐聯盟也並非是百分之百能夠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兩方此時仿佛很有默契一樣,東歐聯盟的目標主要集中在東歐地區,而德國則在西歐,至少德國一統西歐之前估計不會同東歐聯盟動手。
攻占領土是一迴事,努力的提高自己國內的經濟和工業水平也同樣重要,因為決定勝負的最終權很有可能就憑借雙方的工業水平和經濟水平上。
美國此時已經不敢輕易的插手歐洲的事務,隻因為他看到漁翁得利的機會,不過德國和東歐聯盟什麽時候開戰估計就是希特勒和恩斯特都不是很清楚。隻能說內心有一個大概的時間而已。
輕而易舉的拿下挪威,恩斯特在北歐的布局算是全部完成,這個橫跨歐亞的聯盟已經開始真正的發揮出他的全部潛力。
數不清的資源從西伯利亞地區運送到整個東歐聯盟各個國家和地區。華沙是整個聯盟的真正政治中心,包括瑞典國王、芬蘭總統一幹人都在這裏擔任理事職務的同時也將永久的居住在這裏。
巴爾幹半島的元首國王們最終的選擇還是拚一把,而拚一把的結果就是他們被下麵的人直接推翻,新上任的政府很沒有節操的選擇投降,投降附贈的禮物就是被俘虜國王元首。
實力強大到極點的東歐聯盟輕而易舉的獲得整個巴爾幹半島,甚至其中都沒有戰爭,隻是幾十萬陸軍壓境便直接讓對方俯首稱臣,這還是在那些元首國王搞大清洗之後,放在大清洗之前還不知道會如何。
還是那句話。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雖然現在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巴爾幹半島一眾國家都已經合並進東歐聯盟。但是複雜的地方局勢讓恩斯特安排前去的官員很難展開工作,甚至還有街頭被打死的現象。
華沙理事會忙碌成一團。各國的新元首都已經聚集在華沙,他們獲得理事的頭銜可是卻不怎麽具備太大的權利,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常務理事會上投一投票,僅此而已。
這些國家如何解決矛盾升級的問題還要憑借這些元首國王,否則恩斯特也不會慷慨的給他們一個理事的職位,要知道即便是真的武力拿下這些地區也花費不多時間、損耗不多的軍力。
罕見的東歐聯盟出現人才空缺的現象,忙碌時東歐聯盟甚至一周舉辦過兩次公務員全聯盟考試,超過3萬基層官員將會奔赴聯盟各國,尤其是這些剛剛並進來的國家。
為穩定地方,恩斯特的政策是保留三分之一、裁撤三分之一、填補三分之一的地方官員,3萬餘基層官員就是那些填補的人員。
也許是高材生比較多的緣故,恩斯特對於這些基層官員的考核很是苛刻,能力擁有的同時忠誠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身世方麵,出身的國家和地點都是重要的考核目標。
一位布拉格出生的青年同一位德國出生的青年共同競爭一個崗位,那麽毫無疑問布拉格的青年會獲得優勢,這雖然有些不公平,但是為保證其忠誠性恩斯特也隻能這樣做。
因為很多移民的不滿,恩斯特決定下一次更改一下政策,隻要生活在東歐聯盟滿五年的時間,那麽他們就能夠享受同等的待遇,不分城市隻憑個人能力。(未完待續。)
雖然是兩個選擇,可實際上選擇都是相同的,那麽就是他們必須投降,隻是一個能夠保住一些地位而另外一個則很有可能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最讓人寒心的是那個時候動手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信賴的那些人。
巴爾幹半島的高官員都等待著元首國王們的選擇,可以想象如果他們拒絕投降那麽會是什麽結果。內部的清洗已經完成過一次,可是瑞典和芬蘭的動作明顯讓那些嫡係們也蠢蠢欲動,畢竟不是誰都希望丟掉性命的。
元首們堅持很正常,因為他們舍不得現在的一切,可是那些高官員憑什麽跟他們一樣要冒這樣的危險?
雖然沒有人明說,可是會議上的這些元首們都已經知道國內的一些官員已經忍耐不住開始偷偷的聯係東歐聯盟,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會議,迴去就迴麵臨著被迫表態,如果表態不符合那些人的心意,那麽結局……打一個冷顫,那些元首國王們甚至不敢想自己的結局。
東歐聯盟的主要目標此時並非是在巴爾幹半島上,因為憑借自身的實力,恩斯特根本不用擔心那裏的歸屬問題,他真正的目光都在核武器上。
1930年開始東歐聯盟就開始真正的投身於核武器研究當中,雖然對於世界來說這並非是一個好東西,可是當曆史必然會到那一刻。恩斯特就無暇再顧及那麽多,因為他非常清楚,即便自己不去弄其他國家也不會放棄。
既然核武器終究會出現。那麽為什麽不讓利益最大化?遠東的日本、歐洲的德國,這都是恩斯特爭取的目標對象。
戰爭還在繼續。法國飽受一番折磨之後最終還是把巴黎淪陷出去,英美兩國很是擔憂,可是麵對已經可以算是稱霸歐洲的東歐聯盟和德國,英法顯得很是無力。
法國已經可以宣告滅亡,那麽剩下的自然就是意大利,誰讓墨索裏尼這個老家夥實在是太狡猾一直都保持中立不敢做出任何的準確迴複,此時此刻德國怎麽可能放過它?
因為德國拿下法國的原因,東歐聯盟同德國的關係也開始稍稍有些緊張。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德國現在的實力雖然稍差一些,可是真打起來東歐聯盟也並非是百分之百能夠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兩方此時仿佛很有默契一樣,東歐聯盟的目標主要集中在東歐地區,而德國則在西歐,至少德國一統西歐之前估計不會同東歐聯盟動手。
攻占領土是一迴事,努力的提高自己國內的經濟和工業水平也同樣重要,因為決定勝負的最終權很有可能就憑借雙方的工業水平和經濟水平上。
美國此時已經不敢輕易的插手歐洲的事務,隻因為他看到漁翁得利的機會,不過德國和東歐聯盟什麽時候開戰估計就是希特勒和恩斯特都不是很清楚。隻能說內心有一個大概的時間而已。
輕而易舉的拿下挪威,恩斯特在北歐的布局算是全部完成,這個橫跨歐亞的聯盟已經開始真正的發揮出他的全部潛力。
數不清的資源從西伯利亞地區運送到整個東歐聯盟各個國家和地區。華沙是整個聯盟的真正政治中心,包括瑞典國王、芬蘭總統一幹人都在這裏擔任理事職務的同時也將永久的居住在這裏。
巴爾幹半島的元首國王們最終的選擇還是拚一把,而拚一把的結果就是他們被下麵的人直接推翻,新上任的政府很沒有節操的選擇投降,投降附贈的禮物就是被俘虜國王元首。
實力強大到極點的東歐聯盟輕而易舉的獲得整個巴爾幹半島,甚至其中都沒有戰爭,隻是幾十萬陸軍壓境便直接讓對方俯首稱臣,這還是在那些元首國王搞大清洗之後,放在大清洗之前還不知道會如何。
還是那句話。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雖然現在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巴爾幹半島一眾國家都已經合並進東歐聯盟。但是複雜的地方局勢讓恩斯特安排前去的官員很難展開工作,甚至還有街頭被打死的現象。
華沙理事會忙碌成一團。各國的新元首都已經聚集在華沙,他們獲得理事的頭銜可是卻不怎麽具備太大的權利,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常務理事會上投一投票,僅此而已。
這些國家如何解決矛盾升級的問題還要憑借這些元首國王,否則恩斯特也不會慷慨的給他們一個理事的職位,要知道即便是真的武力拿下這些地區也花費不多時間、損耗不多的軍力。
罕見的東歐聯盟出現人才空缺的現象,忙碌時東歐聯盟甚至一周舉辦過兩次公務員全聯盟考試,超過3萬基層官員將會奔赴聯盟各國,尤其是這些剛剛並進來的國家。
為穩定地方,恩斯特的政策是保留三分之一、裁撤三分之一、填補三分之一的地方官員,3萬餘基層官員就是那些填補的人員。
也許是高材生比較多的緣故,恩斯特對於這些基層官員的考核很是苛刻,能力擁有的同時忠誠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身世方麵,出身的國家和地點都是重要的考核目標。
一位布拉格出生的青年同一位德國出生的青年共同競爭一個崗位,那麽毫無疑問布拉格的青年會獲得優勢,這雖然有些不公平,但是為保證其忠誠性恩斯特也隻能這樣做。
因為很多移民的不滿,恩斯特決定下一次更改一下政策,隻要生活在東歐聯盟滿五年的時間,那麽他們就能夠享受同等的待遇,不分城市隻憑個人能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