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不是水軍。水軍多數是防禦的,走的是本土防禦,多數在本地作戰,很少在外地攻擊。可是海軍卻不同,海軍天生就是用來進攻的,可能會全軍覆沒,但注定是死在衝鋒的路上。海軍的要求,也比水軍更為高,花費的金錢也更多,但是收獲是巨大的!“


    趙樸第一次提出了海軍的概念。


    在華夏曆史上,從來沒有海軍,甚至連起碼的概念也沒有。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將大量的財力、精力,用在防禦北方的草原民族入侵,側重於塞防,以保護國家安全。


    而海軍一直處在不需要的狀態,實際上也是如此。


    在中國古代,東方是茫茫的大海,在東南是一些弱小的土著,而在正東方的朝鮮,日本則是撮爾小邦。這些海上的鄰國一直是戰戰兢兢,維持著朝貢。這些海上小國,根本無力威脅強大的中國。


    即便是明朝時代,倭寇橫行,但是也很快被擊敗了(而曆史的真相是,這些倭寇中,真倭隻是占據很少一部分;多數是中國豪商、海盜,組成的假倭)。


    直到後來,鴉片戰爭,不足萬人的英國遠征軍,打敗了二十多萬清軍,那時才開始意識到海防,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後來更是組建了強大的北洋水師。可惜的是北洋水師一直是水師,沒有變成海軍。


    北洋水師一直扮演著看門狗的角色,一直沒有“走出去”,更不用說“打出去”了。


    所以中國一直沒有海軍。


    實際上,中國也不需要海軍。因為在中國強盛的時代,自然沒有國家敢於冒犯;而在弱小時,也就是百年屈辱時,距離歐美又太遠。不論是英法,還是美國,都不可能派遣太多的遠征軍,前來中國,更多是政治上壓迫,經濟侵略為主,而軍事進攻隻是輔助。


    而在後世,全國解放時,中國的海軍還是接近於零;而在抗美援朝,幹到美國佬時,海軍也是弱小的可憐。


    總之,不論是抗擊外族侵略,還是全國統一,都跟海軍沒有一毛錢事,連打醬油的資格也沒有。


    在實用主義實現的中國,海軍注定是夢幻空花,比如:鄭和組建的海軍,持續的時間不長,就報廢了;而在理想主義盛行的時期,海軍又多是麵子工程,比如清朝的北洋水師;而在決定生死的時刻,海軍又注定是看客,比如甲午戰爭時各處打死打火,而海軍在港口悠閑睡覺。


    總之,不論是哪個時代,哪個主義盛行的時代,都是沒有海軍的市場。


    營造海軍,有些白日做夢的味道。


    …………


    而趙樸,就是將這個白日夢,變為現實。


    在中國,陸軍關乎身死,陸軍強盛,中國生;陸軍衰弱,中國亡。


    而海軍則關乎強衰,海軍強盛,中國強盛,海軍衰弱,則中國衰弱。


    有了強大海軍,才能保證海洋貿易的穩定,繁榮。


    曆史上,海外貿易一直對中國的穩定繁榮,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宋朝一直是財政負擔最重,苛政最多的朝代,又要擔負大量的軍費,還要支撐巨額的賠款,一直艱難支撐,可是卻沒有亡於農民起義,就是因為有著龐大的海外市場,不斷的輸送著血液促進了穩定。


    而後世的清朝,都說一直是閉關鎖國,不與外國交往。其實這是錯誤的。閉關鎖國,不是不與外國交往,而是除了廣州十三行與外國進行貿易之外,其他海岸不允許而已。那時,依舊有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穩定。


    歐洲人開辟新航路,又是屠殺印第安人,又是販賣黑奴,缺德事情幹了很多,為的就是獲取金銀,白銀獲得了很多,可惜最後都通過貿易順差流入了中國。可以這樣說,歐洲人辛辛苦苦殺人,砍人,當人販子,掙下的錢都是流入了中國口袋中。


    至始至終,都是中國的打工仔。


    海洋貿易,是暴利行業。暴利行業,往往很是暴力。國家機器會通過暴力手段,阻止底層百姓加入,阻止底層百姓享受利潤,鹽鐵專營是如初,閉關鎖國,封海政策也是如此。


    後世,總是說閉關鎖國,封海政策,是統治階層,是精英階層愚昧無知,智商下降,這全是扯淡,這恰恰反應了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聰明,想要吃獨食,想要獨占好處。


    所謂的閉關鎖國、封海政策,從來沒有真正的鎖住國門、封住海。在唐宋時代,沒有閉關鎖國,沒有封海政策,百姓可以充分享受海洋貿易帶來的利潤;而在閉關鎖國,封海政策後,本質上高層官紳和富商,壟斷了海洋貿易,讓普通的百姓享受不到了海洋貿易的利潤。


    當然,吃獨食的後果,就是士紳官僚,富商階層,富得流油,而國家財政困難,百姓也窮困至極。


    而避免進入這個怪圈的前提,就是組建海軍,將海洋貿易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避免吃獨食行為,借助國家權力機構,進行分蛋糕。


    而切蛋糕的刀子,就是海軍。


    海軍一直難以成立,就是因為士紳官僚,富商階層抵製,因為他們不願意蛋糕分出去。


    …………


    這隻是經濟上的賬,隻是民生上的賬,還有政治上的賬,軍事上的賬,沒有仔細算計。


    政治上,中國曆來陷入一個怪圈,每二三百年,就要出現王朝更替,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是亡於農民起義,就是亡於外族入侵,原因很多很多,但是無非是土地兼並嚴重,民不聊生。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地基垮了,再高的房子也會倒塌。


    而在封建社會,經濟主體便是農業,農業的主題是土地。


    在王朝末期,總是有各種政策,試圖解決土地問題,但是不無例外都是失敗了。隻能是用最為殘酷,最為冷血的“戰爭減丁法”,大量的百姓死於戰爭、瘟疫、饑餓等等,最後一個新的王朝建立,而此時十室九空,人口數量不足之前的十分之一。


    秦末漢初如此,隋末唐初如此,宋末元初如此,明末清初也是如此。


    而趙樸看來,除了“戰爭減丁法“之外,還有海外移民,也可以減緩華夏的人口壓力。


    在公元十二世紀的東方,最缺少的就是土地,因為土地兼並,宋朝農民起義不斷;而最不缺的也是土地,在台灣,在南洋一代,在東北一代,都是大量的無主土地,都是肥沃至極,隻需要少量的代價,甚至是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輕易獲取。


    這些地區,不是肥沃的黑土地,就是一年三熟的水稻,最適合耕種,可以大量緩解人口壓力。


    而這一切前提,就是有一隻強大的海軍,保駕護航,維護海外權益。


    至於軍事上的賬,組建海軍出擊遼東,反而是最次要的理由。


    但是這個理由,卻是組建海軍的最好借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從靖康之恥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迦太基的失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迦太基的失落並收藏穿越從靖康之恥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