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墟,原是個挺大的莊子,一場瘟疫過後,剩下稀稀落落十幾戶人家,不過村莊規模尚在,空閑房屋卻不少。村莊坐落在山坡向陽處,前有一條小溪流過,清澈的溪水源源來自於深山翠微處。
徐海生和柳葉催馬來到莊前,向人打聽王詡先生的居處,村人答曰:“不識王詡何人,但知有一鬼穀先生家居村東大院內。”
二人牽馬往東,果見一院,氣勢巍峨。忙將馬栓於門前,叩門而入。進門即聞堂前朗朗之聲:“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氣者為何?物之所存之一狀態也。猶如冰者,水者,汽者,三者本並存,然人們多見者冰與水,而少知者汽也。豈不知汽乃冰與水之氣化態,冰與水乃汽之固存也。氣與物並存,乃天下一理也,然世人隻見物存,不知氣在,猶如盲人摸象也。
氣分陰、陽,輕清者上浮即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天因陽氣凝聚而成,地為陰氣凝聚而形。然天、地相斥為陰陽之極,何以能相交?何以有萬物?
氣者有塵、光、紛、銳四性,塵者喻其粒子性,光者喻其波動性,紛者喻其普存性,銳者喻其穿透性。然氣之四性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即為氣之順化也,源自於太極之流轉。太極綜整陰陽,挫、解、和、同諸氣,方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者秉天、地、人所生,天、地、人則由陰陽之氣所成,而陰陽為太極所宗。
陰陽二氣相衝相和,若成淹滅之態,萬物則由有形有質轉化為無形無質,有即變為無。此為‘衝氣以為和’之一義。和者為零也,零者即無也。……”
徐海生愣愣地站在院內,聽呆了。柳葉見狀,扯一下他的衣襟,海生方迴過神來,脫口而出:“這不是在講物理麽!我們的先人對物理學理解得透徹無比!”
“怎麽跟物理學聯係在一起了?”柳葉有些不懂。
“先生講的氣,就是現在物理學中‘場’的概念。物質場既有‘塵光紛銳’四性,也應有陰陽之分。陰陽的本質應指的是正質量物質和負質量物質。有變為無,指的是物質淹滅轉化成能量。他說的‘無’,就是零場!”
徐海生頓開茅塞!柳葉也似乎如夢初醒:“我們的先人,早就用物質場的概念理解世界了!”
“與其在室外喧嘩,不如到屋內聽經。”大堂內傳來王老先生的喚聲。
徐海生拉一把柳葉,喜出望外地一步跨入大堂。見有十幾人席地正襟危坐,王詡先生盤坐於蒲團之上,神采奕奕。二人叩頭便拜。
“此等俗禮,不行也罷。”王先生擺擺手,“且先入座聽講。”老先生繼續講道:
“老子曰:道常無,名樸。道者,如同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曰無。然道之為無,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故得道者,人生之大幸也。
何為得道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而歸樸,歸樸者則無為而無不為。”
“若無為,就不必治國理政了?”一名學生打斷了先生的講話,問道。
“張儀,你理解偏了。無者,道也。‘無為’實指‘道為’非‘不為’也,並不是教人什麽都不做。‘道為’者,對人而言,指應循道而為、遵道而行,而不可逆道而為、背道而行。無為而無不為之義即:因道之所為就沒有不能為的了。句中前後兩個無字,各有其義,混而為一理解,則謬之千裏矣!”
張儀俯首說道:“謝先生!解吾幾年來心中之大惑。”
“今日暫且講至此。”老先生說道。“新到之徐生與柳生,各自擇一小屋,修習去罷。”
從此,徐海生和柳葉在鬼穀墟住了下來,上午練功,下午習文。王先生時兒召集眾人講授功課,時兒帶弟子們田間勞作。日子過得飛快。海生為多學點東西,將思鄉之情暫壓在心底,而柳葉則樂得其所。
忽一日,一名喚蘇秦的學生敲門來告:“徐、柳二弟,快去看你們的老鄉!在張儀房內。”
“哪來的老鄉?”柳葉拉起海生的手,便向張儀處跑去。
徐海生和柳葉催馬來到莊前,向人打聽王詡先生的居處,村人答曰:“不識王詡何人,但知有一鬼穀先生家居村東大院內。”
二人牽馬往東,果見一院,氣勢巍峨。忙將馬栓於門前,叩門而入。進門即聞堂前朗朗之聲:“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氣者為何?物之所存之一狀態也。猶如冰者,水者,汽者,三者本並存,然人們多見者冰與水,而少知者汽也。豈不知汽乃冰與水之氣化態,冰與水乃汽之固存也。氣與物並存,乃天下一理也,然世人隻見物存,不知氣在,猶如盲人摸象也。
氣分陰、陽,輕清者上浮即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天因陽氣凝聚而成,地為陰氣凝聚而形。然天、地相斥為陰陽之極,何以能相交?何以有萬物?
氣者有塵、光、紛、銳四性,塵者喻其粒子性,光者喻其波動性,紛者喻其普存性,銳者喻其穿透性。然氣之四性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即為氣之順化也,源自於太極之流轉。太極綜整陰陽,挫、解、和、同諸氣,方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者秉天、地、人所生,天、地、人則由陰陽之氣所成,而陰陽為太極所宗。
陰陽二氣相衝相和,若成淹滅之態,萬物則由有形有質轉化為無形無質,有即變為無。此為‘衝氣以為和’之一義。和者為零也,零者即無也。……”
徐海生愣愣地站在院內,聽呆了。柳葉見狀,扯一下他的衣襟,海生方迴過神來,脫口而出:“這不是在講物理麽!我們的先人對物理學理解得透徹無比!”
“怎麽跟物理學聯係在一起了?”柳葉有些不懂。
“先生講的氣,就是現在物理學中‘場’的概念。物質場既有‘塵光紛銳’四性,也應有陰陽之分。陰陽的本質應指的是正質量物質和負質量物質。有變為無,指的是物質淹滅轉化成能量。他說的‘無’,就是零場!”
徐海生頓開茅塞!柳葉也似乎如夢初醒:“我們的先人,早就用物質場的概念理解世界了!”
“與其在室外喧嘩,不如到屋內聽經。”大堂內傳來王老先生的喚聲。
徐海生拉一把柳葉,喜出望外地一步跨入大堂。見有十幾人席地正襟危坐,王詡先生盤坐於蒲團之上,神采奕奕。二人叩頭便拜。
“此等俗禮,不行也罷。”王先生擺擺手,“且先入座聽講。”老先生繼續講道:
“老子曰:道常無,名樸。道者,如同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故曰無。然道之為無,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故得道者,人生之大幸也。
何為得道者?天人合一也。天人合一而歸樸,歸樸者則無為而無不為。”
“若無為,就不必治國理政了?”一名學生打斷了先生的講話,問道。
“張儀,你理解偏了。無者,道也。‘無為’實指‘道為’非‘不為’也,並不是教人什麽都不做。‘道為’者,對人而言,指應循道而為、遵道而行,而不可逆道而為、背道而行。無為而無不為之義即:因道之所為就沒有不能為的了。句中前後兩個無字,各有其義,混而為一理解,則謬之千裏矣!”
張儀俯首說道:“謝先生!解吾幾年來心中之大惑。”
“今日暫且講至此。”老先生說道。“新到之徐生與柳生,各自擇一小屋,修習去罷。”
從此,徐海生和柳葉在鬼穀墟住了下來,上午練功,下午習文。王先生時兒召集眾人講授功課,時兒帶弟子們田間勞作。日子過得飛快。海生為多學點東西,將思鄉之情暫壓在心底,而柳葉則樂得其所。
忽一日,一名喚蘇秦的學生敲門來告:“徐、柳二弟,快去看你們的老鄉!在張儀房內。”
“哪來的老鄉?”柳葉拉起海生的手,便向張儀處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