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時辰後。
城頭上,諸葛亮向下望去,看著遠去的劉備敗軍,自語道:“元直還是那個元直,若不是你機敏,劉備死於此地矣。”
有些遺憾。
但全軍將士精神抖擻。
他們隻有三萬人,沒有多少損失,就消滅了敵軍,隻是逃出去千餘人而已。
已經載入史冊。
馬超說道:“軍師,您彈指一揮間,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隻需休整一番,即可渡江奪取荊南。那時候,末將一定擒拿劉備於軍前。”
諸葛亮點了點頭。
另一方麵。
長江邊。
荊州水軍雖然被劉備當成陸軍,如今也全軍覆沒,但戰船的基本人員還保留著。
上了戰船的劉備,迴望江陵城最後的影子。
他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麽華麗的地方。
誰會不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
隻能自己輕輕擦。
他好羨慕他。
家是越來越大。
而他隻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他的家。
雖然他不曾有溫暖的家。
但是他一樣漸漸的長大。
隻要心中充滿鬥誌。
就會再次擁有它。
劉備垂淚,身邊響起孫策的聲音,“玄德公,這一次,還是諸葛亮運氣好嗎?”
孫策虧進去五萬大軍,此刻已經氣炸了,若不是在劉備的地盤上,一巴掌唿過去不說,還要淩遲處死。
縱觀整個戰役,在劉備的引導下,步步中計,實在是太窩囊了。
好在孫策是個真豪傑,也知道諸葛亮厲害,自己也沒有看穿任何計謀。
劉備無語,嘴角慢慢流出鮮血,可見這句話深深刺傷了皇叔。
被一個認定徒有虛名,被自己拋棄的人徹底打敗,痛不欲生啊。
周瑜也輸給了諸葛亮,好在有劉備在前麵背鍋,道:“這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
他自然不能承認輸給一個無能之人,又道:“可惜玄德公不善用,還是暫時守備,不要盲目出擊為上。”
孫策從其言,讓劉備退守荊南,水軍不要當陸軍用了,東吳和荊州水軍聯合,封鎖長江,這樣袁譚就無法南下,靜待天時。
劉備隻好退守荊南,還需要去應對荊南那些個不服他的各郡太守。
諸葛亮的戰役到此告一段落,他以數千人的代價,就消滅了孫劉十五萬聯軍,威震天下。並奠定了自己在神策府的地位,與郭嘉,賈詡,荀攸,荀彧,程昱等人並稱為神之軍師,排名十分靠前。
……
半個月後。
國都鄴城。
丞相府大廳,端坐著幾十位衣著華麗,氣度不凡的大人物。
外麵是炎熱的夏季,而裏麵清涼。
上百裝滿冰塊的大盆,放滿了四周靠牆的地方。每一盆的價值,都足夠普通人家生活半年。
案幾上,還有冰鎮酸梅湯消暑解渴,還有各種水果,珍饈糕點。
這是一次嚴肅的會議,充滿威儀的重大會議。
是勸說袁紹稱王的會議。
坐在堂上的袁紹,麵前堆滿了竹簡,是各地士族門閥,各地官員擁戴他稱王的上表,但神情明顯猶豫不決。
袁尚站了起來,正色道:“父親大人,您的恩德布於四海,萬民敬仰,百官推崇。百姓等您稱王,如等甘露,若不順應民意,豈不是有違天命乎?”
田豐和沮授作為袁紹的核心軍師,也是感到隨著袁譚在荊州的大勝,袁家已經完全執掌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地方,現在已經時機成熟了。
現在不稱王的話,反而讓部眾產生疑惑,對未來迷茫,這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這些他們已經早就告訴袁紹了。
其實袁紹也很想稱王,但到了節骨眼上,猶豫不決的老毛病又犯了。這來自於,數百年間,沒有人這麽做過。
堂中就座的也有袁譚派係的官員,荀彧、荀攸、王朗、華歆、孔融。
孔融起身,“丞相稱王,是順應天意。”
衍聖公的發言,代表了儒家的意見,為袁紹接下來的決定,加了足夠重的砝碼。
荀彧他們對於稱王是支持的,也看出袁紹一定會稱王,無論是真猶豫還是假裝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稱王後,哪一位公子是王世子。
審配起身,“丞相,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消息,曹操在西域樓蘭古城稱王,建立了大魏國,正在逐步吞並西域各國。曹操雖然被大公子逐出中土,但依舊很有聲望。您如果不稱王,會失去士族、百姓之心。”
袁紹對曹操這個事情是很憤怒的,國都鄴城所在的郡,叫魏郡,明顯是故意的。
許攸起身,他收受賄賂被懲罰,但到底是袁紹昔日好友,也是如今唯一的發小。又主動改過自新,再得重用時也恢複了往昔的智謀。
此刻道:“十數年前,漢室陵遲,綱維馳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
又道:“如今,丞相盛文德武。文治者:清明吏治,懲處奸妄,禮賢下士,愛民如子,生靈慕仰。”
“武治者:大小數百戰,誅國賊董卓,迎漢室北遷,平公孫,滅匈奴,收青州,降呂布。並州一戰,十萬黑山賊無不披靡。”
“南下中原,曹操劉備世之梟雄,無不聞風喪膽。鎮壓瘟疫,恢複雍涼,荊州大地萬人頌德,漢室中興,托丞相之福也。”
田豐和沮授對視一眼,這些功績到底是誰的,無人不知。偷偷看看荀攸等人,發現神情鄭重沒有任何波動。深知這些人的能力都不在他們之下,城府如此之深,更加忌憚。
荀攸這時候起身,“許攸大人所言甚是,請丞相順應天意,順應民意,進位稱王。”他的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袁譚。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袁紹這位中土最有權勢的人,終於下定了決心。
起身時。
在座的所有人,精神大振的一起起身。
“那麽,就拜托諸位了。”袁紹簡單的一番話,即改變了天下。
少頃。
沮授小心的問道:“丞相,您稱王後,誰為世子?”
所有人豎起了耳朵,哪怕是角落裏的奴仆。
城頭上,諸葛亮向下望去,看著遠去的劉備敗軍,自語道:“元直還是那個元直,若不是你機敏,劉備死於此地矣。”
有些遺憾。
但全軍將士精神抖擻。
他們隻有三萬人,沒有多少損失,就消滅了敵軍,隻是逃出去千餘人而已。
已經載入史冊。
馬超說道:“軍師,您彈指一揮間,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隻需休整一番,即可渡江奪取荊南。那時候,末將一定擒拿劉備於軍前。”
諸葛亮點了點頭。
另一方麵。
長江邊。
荊州水軍雖然被劉備當成陸軍,如今也全軍覆沒,但戰船的基本人員還保留著。
上了戰船的劉備,迴望江陵城最後的影子。
他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麽華麗的地方。
誰會不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沒有它。
臉上流著眼淚。
隻能自己輕輕擦。
他好羨慕他。
家是越來越大。
而他隻能孤單的,孤單的尋找他的家。
雖然他不曾有溫暖的家。
但是他一樣漸漸的長大。
隻要心中充滿鬥誌。
就會再次擁有它。
劉備垂淚,身邊響起孫策的聲音,“玄德公,這一次,還是諸葛亮運氣好嗎?”
孫策虧進去五萬大軍,此刻已經氣炸了,若不是在劉備的地盤上,一巴掌唿過去不說,還要淩遲處死。
縱觀整個戰役,在劉備的引導下,步步中計,實在是太窩囊了。
好在孫策是個真豪傑,也知道諸葛亮厲害,自己也沒有看穿任何計謀。
劉備無語,嘴角慢慢流出鮮血,可見這句話深深刺傷了皇叔。
被一個認定徒有虛名,被自己拋棄的人徹底打敗,痛不欲生啊。
周瑜也輸給了諸葛亮,好在有劉備在前麵背鍋,道:“這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
他自然不能承認輸給一個無能之人,又道:“可惜玄德公不善用,還是暫時守備,不要盲目出擊為上。”
孫策從其言,讓劉備退守荊南,水軍不要當陸軍用了,東吳和荊州水軍聯合,封鎖長江,這樣袁譚就無法南下,靜待天時。
劉備隻好退守荊南,還需要去應對荊南那些個不服他的各郡太守。
諸葛亮的戰役到此告一段落,他以數千人的代價,就消滅了孫劉十五萬聯軍,威震天下。並奠定了自己在神策府的地位,與郭嘉,賈詡,荀攸,荀彧,程昱等人並稱為神之軍師,排名十分靠前。
……
半個月後。
國都鄴城。
丞相府大廳,端坐著幾十位衣著華麗,氣度不凡的大人物。
外麵是炎熱的夏季,而裏麵清涼。
上百裝滿冰塊的大盆,放滿了四周靠牆的地方。每一盆的價值,都足夠普通人家生活半年。
案幾上,還有冰鎮酸梅湯消暑解渴,還有各種水果,珍饈糕點。
這是一次嚴肅的會議,充滿威儀的重大會議。
是勸說袁紹稱王的會議。
坐在堂上的袁紹,麵前堆滿了竹簡,是各地士族門閥,各地官員擁戴他稱王的上表,但神情明顯猶豫不決。
袁尚站了起來,正色道:“父親大人,您的恩德布於四海,萬民敬仰,百官推崇。百姓等您稱王,如等甘露,若不順應民意,豈不是有違天命乎?”
田豐和沮授作為袁紹的核心軍師,也是感到隨著袁譚在荊州的大勝,袁家已經完全執掌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地方,現在已經時機成熟了。
現在不稱王的話,反而讓部眾產生疑惑,對未來迷茫,這是十分不利的。
當然這些他們已經早就告訴袁紹了。
其實袁紹也很想稱王,但到了節骨眼上,猶豫不決的老毛病又犯了。這來自於,數百年間,沒有人這麽做過。
堂中就座的也有袁譚派係的官員,荀彧、荀攸、王朗、華歆、孔融。
孔融起身,“丞相稱王,是順應天意。”
衍聖公的發言,代表了儒家的意見,為袁紹接下來的決定,加了足夠重的砝碼。
荀彧他們對於稱王是支持的,也看出袁紹一定會稱王,無論是真猶豫還是假裝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稱王後,哪一位公子是王世子。
審配起身,“丞相,從絲綢之路上傳來的消息,曹操在西域樓蘭古城稱王,建立了大魏國,正在逐步吞並西域各國。曹操雖然被大公子逐出中土,但依舊很有聲望。您如果不稱王,會失去士族、百姓之心。”
袁紹對曹操這個事情是很憤怒的,國都鄴城所在的郡,叫魏郡,明顯是故意的。
許攸起身,他收受賄賂被懲罰,但到底是袁紹昔日好友,也是如今唯一的發小。又主動改過自新,再得重用時也恢複了往昔的智謀。
此刻道:“十數年前,漢室陵遲,綱維馳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恃。雖有忠義之佐,脅於暴虐之臣,焉能展其節?”
又道:“如今,丞相盛文德武。文治者:清明吏治,懲處奸妄,禮賢下士,愛民如子,生靈慕仰。”
“武治者:大小數百戰,誅國賊董卓,迎漢室北遷,平公孫,滅匈奴,收青州,降呂布。並州一戰,十萬黑山賊無不披靡。”
“南下中原,曹操劉備世之梟雄,無不聞風喪膽。鎮壓瘟疫,恢複雍涼,荊州大地萬人頌德,漢室中興,托丞相之福也。”
田豐和沮授對視一眼,這些功績到底是誰的,無人不知。偷偷看看荀攸等人,發現神情鄭重沒有任何波動。深知這些人的能力都不在他們之下,城府如此之深,更加忌憚。
荀攸這時候起身,“許攸大人所言甚是,請丞相順應天意,順應民意,進位稱王。”他的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袁譚。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袁紹這位中土最有權勢的人,終於下定了決心。
起身時。
在座的所有人,精神大振的一起起身。
“那麽,就拜托諸位了。”袁紹簡單的一番話,即改變了天下。
少頃。
沮授小心的問道:“丞相,您稱王後,誰為世子?”
所有人豎起了耳朵,哪怕是角落裏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