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也就是1794年7月18日的中午,趙新和鄧飛一同抵達了開原縣城,隨行的還有整個東線司令部。
目前北海軍的兩個團已經越過鐵嶺,在距離盛京以北三十多裏的蒲河北岸修築工事。另外還有三個團沿著遼河北岸向西而行,將清軍設在遼河北岸的諸多要塞城堡一個個拔除。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占領奉天以西百裏的巨流河驛站,並在遼河西岸布防,以防止盛京清軍向廣寧方向逃跑,同時阻止北麵由科爾沁和喀喇沁組成的兩萬騎兵對奉天的支援。
當一行人騎馬抵達開原城北的安遠門時,興致頗高的趙新提議到城牆上轉轉,鄧飛欣然同意。
開原在明代以前其實是叫“開元”,金代隸屬鹹州路,元代隸屬東京行中書省,行政建置級別非常高。明洪武二十一年,大明統一東北地區後,這裏就成了大明腹裏,為避朱元璋的名諱,改“元”字為“原”。
當時的開原城是遼東都司北路參將的屯兵城,地位尤為重要,統轄開原、中固、鐵嶺、凡河、懿路五城和二十一堡,並且還負責鎮守明長城最北端的六個關。那個著名的“三萬衛”,從洪武二十六年以後就設在了開原。
明末遼東地區屢遭戰亂,許多城池都被嚴重破壞,殘破不堪,開原城也是一樣。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東巡的時候,看到城牆殘破不堪,便撥付十幾萬兩白銀重新築城,曆時三年完成。新城大體沿襲了明代的舊址,城門也沿用了之前的名字。
北海鎮打下寧古塔後,盛京方麵為了早做防禦,又將兩丈四的城牆加高到了三丈,加固了三座角台和24座炮台;同時將原本四丈寬的護城河向外拓寬到了五丈,水深也超過了三米。然並卵的是,在清廷看來固若金湯的堡壘麵對北海軍炮火洗城牆,啥用都沒有。
趙新走上城頭,遙望北麵從威遠堡到英額門一帶的丘陵猶如巨蛇連綿起伏。東南橫亙著千裏長白山餘脈,林木繁茂;西麵則是波濤滾滾的遼河,宛若銀龍一般,向南奔流。他不禁感慨道:“顧炎武曾說這裏是控臨絕徼,翼帶鎮城,居全遼之上遊,為東陲之險寨。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鄧飛點頭道:“是啊!遼東的北大門。這地方可是個寶地,要礦有礦,要糧有糧,老陳他們有的忙了。對了,你覺得有沒有必要開條運河,把遼河水係和鬆花江水係連起來?”
趙新想了想,果斷的搖頭道:“別折騰了,先把路修了才是正經,以後鐵路連過來就好了。而且這遼河也不好應付,隔幾年就得來一次水災,不花大力氣整治,往後就得沒完沒了的賑濟。滿清滾蛋了,這個包袱隻能咱們來背。”
鄧飛嗬嗬笑道:“這不正好。打下盛京,讓那幾萬俘虜修路修河堤去!”
有清一代,整個遼寧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就是水災。曆史上從乾隆元年至清末的175年裏,遼河流域的水災共發生了294次,俗稱“九河下梢,十年九澇。”
跟黃河的問題差不多,東北境內的各條河流含沙量一般較大,特別是遼河、大小淩河下遊,因泥沙沉積河床不斷抬高,極易泛濫。
水災一來,跟著的就是糧食危機和大疫。清末東北地區土匪橫行,其中固然有其他社會背景和經濟因素,可頻發的水災也是匪患出現的主要催化劑。
目前北海鎮極為缺乏水利人才,趙新已經籌劃從另一時空招幾個。此外情報局的人也曾在淮安接觸過一個叫郭大昌的治水專家,可惜被對方拒絕了。想想也是,人家對黃淮的情況很熟,到了東北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更何況這年月的關外的寒冷也不是誰都能忍受的。
搬遷到開原城的東線司令部將指揮部設在了城內金線河北岸的上帝廟裏。別誤會,此“上帝”非彼“上帝”,乃道教的真武大帝是也,為北方之神,也稱“玄天上帝”。所以上帝廟的正式名稱是“玄貞觀”。
這裏在明代初期曾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韓王朱鬆的藩邸,不過建成後一直到他死也沒就藩。之後第二代韓王朱衝爩在這裏生活了十五年,後改封平涼,留下的韓王府也在後來改建成了上帝廟。
因為趙新在奇台關地大廟的那次教訓,司令部的警衛營幹脆將廟裏的大部分道士都趕去了附近的城隍廟,隻留了一個當家住持和一個道童。
當趙新走進廟裏,還不等去瞻仰一下真武大帝的金身,負責通信的參謀就將一份電報遞給了他,輕聲道:“安平港,徐局長來電。”
趙新接過來一看,好家夥,電文上寫的密密麻麻。等他再一細看,原來是徐大用關於和珅所提條件的請示。他一目十行的大致掃了一遍,笑著遞給鄧飛道:“瞧瞧吧,和大人又出幺蛾子了。”
鄧飛接過來看了幾眼,訝然道:“真是獅子大開口啊!不見兔子不撒鷹。”
趙新道:“別看他不懂軍事,可經濟和政治帳卻算的很精。他已經看出咱們目前兵力不足,顧不上雲貴,所以就想學吳三桂當雲南王。”
好吧,雖說和珅心裏有了取舍,可要是以為這樣他就會心甘情願的把錢掏出來,那也太小瞧“和大人”了。在和徐大用會麵後的第二天,他就讓劉全送去了一封信,將之前提出的條件更加細化。
和珅一上來就說五千萬兩他可以給,不過隻能先付一半,剩下的要趙新幫他在雲南站穩腳跟後才能給。
首先北海軍要在一個月內出兵兩廣,並在年底之前打通從廉州到南寧府、以及從南寧府到雲南境內的水路通道。之所以選擇廉州而非西麵的欽州,是因為那裏船運交通極為便捷,基本上能坐船一路直達南寧。此外廉州還有個海關,海貿也還可以。乾隆元年的時候,清廷在合浦廉州鎮設立廉州口海關,歸屬粵海關海安總口下轄的分口。
掌管過戶部且深諳經濟之道的和珅很清楚,雲貴山多田少,且旱地多,就算是豐收之年的產出也僅夠一年所需,根本剩不下餘糧。此外由於雲貴的綠營兵員數非常高,同時還存在大量的外省礦工,每年的糧食缺口都在1600萬石左右,遇到戰事更是緊缺的厲害。以清緬戰爭時為例,兵員四萬名,每天耗米四百石,十個月就是十二萬石。
以往為了彌補雲貴糧食緊缺的問題,清廷和地方官府每年都會從外省調撥或是采買。如今他背叛了朝廷,再想從鄰省買糧那是想都別想了。可如果北海軍能幫著打通沿海通往雲南的交通,那他就可以從安南或是暹羅買海量的低價米,然後將糧食運到南寧府,再通過七百裏的右江水係,直接運進雲南。
問題是想買糧養兵安民,就得有足夠的錢。所以他緊接著提出,北海鎮得向他提供更好的采礦設備和冶煉技術,以提高雲南的銅產量。
如今雲南全省一年的銅產量超過了一千萬斤,曆史上最高時曾達到過一千四百萬斤。雖說自乾隆三十八年以後,位於西部的順寧府銅礦產量逐漸增加,但位於昆明北部的東川府依然是最主要的銅礦產地。
和珅掌管尚虞備用處這麽些年,派出了大量密探對北海鎮進行全方位的刺探。雖說軍事上的情報少之又少,但經濟民生上的情報還是挺多的。別的不說,單是伯力的那座三百萬噸的“超大型”鋼鐵廠,想瞞也瞞不住。
當他搞清楚北海鎮的“噸”是什麽概念後,心中的震撼無以言表。轉頭再看朝廷這邊,每年一千萬斤的銅聽上去很多,可換算成“噸”也才6000。雖說和珅並不明白北海鎮所使用的采礦和冶煉技術,但肯定比朝廷所使用的技術效率更高。
這年月的銅幾乎就等於錢,隻要冶煉完成,立刻就可以鑄錢。滿清的銅錢通行整個亞洲,隻要有了錢,想買什麽買不到?
除了上述這兩個要求,和珅還提出了一件更重要的要求,而且必須是趙新本人親自背書才行,那就是關於他的未來。
和珅的意思是,隻要你們給我足夠的軍火援助,他可以幫北海鎮拿下緬北地區。但問題是趙新必須給他和家人一個如同“免死金牌”的保證,而且雲南要交給他掌管二十年。
鄧飛將電報還給趙新,臉上帶著戲謔的表情,說道:“他這是要搞獨立王國啊!我記得你說過,他的女婿還是個宗室。有了銅礦,五千萬轉眼就能掙迴來。”
趙新搖頭道:“和大人想的挺美好,可你覺得他把乾隆坑成這樣,永琰和福康安能饒過他麽?東川府的銅礦對滿清太重要了,那可都是錢啊!”
“你覺得福康安會從四川出兵?”
趙新緩步來到正殿門口,背著手端詳著裏麵香煙繚繞的真武大帝雕像,心裏盤算了片刻,說道:“雲貴的綠營兵力加起來超過了七萬。和珅以為他能用銀子買通一切,可他忘了,福康安在清軍中的威望太高了。”
“七萬?!”鄧飛聽到這個數字後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是啊。”趙新隨即便給鄧飛大致說了一下。這些情況還是京城情報站從兵部武庫清吏司一個筆帖式手裏搞到的。
話說在三藩之亂後,滿清雖然在雲貴地區沒有派駐八旗部隊,可由於民族情況複雜,又地處邊陲,因此一直保持著龐大的綠營兵力。尤其是雍正時代規模空前的改土歸流,為了重兵彈壓那些不甘改製的苗彝土司,維持邊疆穩定,兵員猛增至六萬八千人。
要知道滿清治下在關內各地設立了11個總督級的“軍區”,包括了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兩廣,共設有66個鎮、1169個營,兵員總數64萬。單一個雲貴地區的兵力就超過了十分之一,不可謂不重視。
乾隆早期由於糧餉耗費的問題,對雲南綠營略有裁減,可隨著中期清緬戰爭的爆發以及後來北海鎮的出現,導致雲貴地區--尤其是雲南的兵力規模再度增高,妥妥超過了五萬人,而貴州也增加到了兩萬五千人;其中雲南下設三標、六鎮、五協、十四營,貴州則是一提一標四鎮。
從乾隆五十三年到乾隆五十八年的六年時間裏,北海軍在寧古塔、吉林、琿春、北方六鎮、膠東各地先後殲滅了近六萬綠營,而且還是最有戰鬥力的那部分;所以雲貴地區的七萬大軍對垂死掙紮的滿清而言,絕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
別看和琳身為雲貴總督,可滿清對於封疆大吏的權力製約體係相當成熟,總督既無獨立的財權和民權,更無軍權。七萬大軍裏,直接聽他指揮的隻有督標、昆明城守營、曲尋協和尋沾營,攏共才五千多人。沒有皇帝的命令,巡撫和提督完全可以不鳥他。
捎帶說一句,馬八十三這次帶人打前站,除了要通知和琳,再有就是拉攏當地官員和各鎮的總兵。
聽完趙新的分析,鄧飛皺著眉道:“要是這樣的話,兩廣的作戰方案不僅要提前,還得大改。你打算讓老王還是小丁負責?”
趙新沉吟良久,說道:“巴城太重要了,必須得有人守著,還得盯著馬尼拉。魯奇在金門和西班牙人開戰,馬尼拉遲早會有動作。
印度嘛......目前還得保持重兵,英國人那德性咱們都清楚,隻要條約沒簽字,還是有變數。而且丹麥人的地盤還沒拿下來呢!
唉~~我原本還答應羅芳柏他們今年可以迴鄉呢,現在看來要推遲了,讓何喜文去吧。”
此時兩人身後跟著的幾名參謀裏有人突然道:“首長,有件事還沒來得及跟您匯報,投降的開原縣令以前就在廣西當過官。”
“哦?那人叫什麽?”
“劉大觀。”
目前北海軍的兩個團已經越過鐵嶺,在距離盛京以北三十多裏的蒲河北岸修築工事。另外還有三個團沿著遼河北岸向西而行,將清軍設在遼河北岸的諸多要塞城堡一個個拔除。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占領奉天以西百裏的巨流河驛站,並在遼河西岸布防,以防止盛京清軍向廣寧方向逃跑,同時阻止北麵由科爾沁和喀喇沁組成的兩萬騎兵對奉天的支援。
當一行人騎馬抵達開原城北的安遠門時,興致頗高的趙新提議到城牆上轉轉,鄧飛欣然同意。
開原在明代以前其實是叫“開元”,金代隸屬鹹州路,元代隸屬東京行中書省,行政建置級別非常高。明洪武二十一年,大明統一東北地區後,這裏就成了大明腹裏,為避朱元璋的名諱,改“元”字為“原”。
當時的開原城是遼東都司北路參將的屯兵城,地位尤為重要,統轄開原、中固、鐵嶺、凡河、懿路五城和二十一堡,並且還負責鎮守明長城最北端的六個關。那個著名的“三萬衛”,從洪武二十六年以後就設在了開原。
明末遼東地區屢遭戰亂,許多城池都被嚴重破壞,殘破不堪,開原城也是一樣。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東巡的時候,看到城牆殘破不堪,便撥付十幾萬兩白銀重新築城,曆時三年完成。新城大體沿襲了明代的舊址,城門也沿用了之前的名字。
北海鎮打下寧古塔後,盛京方麵為了早做防禦,又將兩丈四的城牆加高到了三丈,加固了三座角台和24座炮台;同時將原本四丈寬的護城河向外拓寬到了五丈,水深也超過了三米。然並卵的是,在清廷看來固若金湯的堡壘麵對北海軍炮火洗城牆,啥用都沒有。
趙新走上城頭,遙望北麵從威遠堡到英額門一帶的丘陵猶如巨蛇連綿起伏。東南橫亙著千裏長白山餘脈,林木繁茂;西麵則是波濤滾滾的遼河,宛若銀龍一般,向南奔流。他不禁感慨道:“顧炎武曾說這裏是控臨絕徼,翼帶鎮城,居全遼之上遊,為東陲之險寨。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鄧飛點頭道:“是啊!遼東的北大門。這地方可是個寶地,要礦有礦,要糧有糧,老陳他們有的忙了。對了,你覺得有沒有必要開條運河,把遼河水係和鬆花江水係連起來?”
趙新想了想,果斷的搖頭道:“別折騰了,先把路修了才是正經,以後鐵路連過來就好了。而且這遼河也不好應付,隔幾年就得來一次水災,不花大力氣整治,往後就得沒完沒了的賑濟。滿清滾蛋了,這個包袱隻能咱們來背。”
鄧飛嗬嗬笑道:“這不正好。打下盛京,讓那幾萬俘虜修路修河堤去!”
有清一代,整個遼寧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就是水災。曆史上從乾隆元年至清末的175年裏,遼河流域的水災共發生了294次,俗稱“九河下梢,十年九澇。”
跟黃河的問題差不多,東北境內的各條河流含沙量一般較大,特別是遼河、大小淩河下遊,因泥沙沉積河床不斷抬高,極易泛濫。
水災一來,跟著的就是糧食危機和大疫。清末東北地區土匪橫行,其中固然有其他社會背景和經濟因素,可頻發的水災也是匪患出現的主要催化劑。
目前北海鎮極為缺乏水利人才,趙新已經籌劃從另一時空招幾個。此外情報局的人也曾在淮安接觸過一個叫郭大昌的治水專家,可惜被對方拒絕了。想想也是,人家對黃淮的情況很熟,到了東北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更何況這年月的關外的寒冷也不是誰都能忍受的。
搬遷到開原城的東線司令部將指揮部設在了城內金線河北岸的上帝廟裏。別誤會,此“上帝”非彼“上帝”,乃道教的真武大帝是也,為北方之神,也稱“玄天上帝”。所以上帝廟的正式名稱是“玄貞觀”。
這裏在明代初期曾是朱元璋第二十子韓王朱鬆的藩邸,不過建成後一直到他死也沒就藩。之後第二代韓王朱衝爩在這裏生活了十五年,後改封平涼,留下的韓王府也在後來改建成了上帝廟。
因為趙新在奇台關地大廟的那次教訓,司令部的警衛營幹脆將廟裏的大部分道士都趕去了附近的城隍廟,隻留了一個當家住持和一個道童。
當趙新走進廟裏,還不等去瞻仰一下真武大帝的金身,負責通信的參謀就將一份電報遞給了他,輕聲道:“安平港,徐局長來電。”
趙新接過來一看,好家夥,電文上寫的密密麻麻。等他再一細看,原來是徐大用關於和珅所提條件的請示。他一目十行的大致掃了一遍,笑著遞給鄧飛道:“瞧瞧吧,和大人又出幺蛾子了。”
鄧飛接過來看了幾眼,訝然道:“真是獅子大開口啊!不見兔子不撒鷹。”
趙新道:“別看他不懂軍事,可經濟和政治帳卻算的很精。他已經看出咱們目前兵力不足,顧不上雲貴,所以就想學吳三桂當雲南王。”
好吧,雖說和珅心裏有了取舍,可要是以為這樣他就會心甘情願的把錢掏出來,那也太小瞧“和大人”了。在和徐大用會麵後的第二天,他就讓劉全送去了一封信,將之前提出的條件更加細化。
和珅一上來就說五千萬兩他可以給,不過隻能先付一半,剩下的要趙新幫他在雲南站穩腳跟後才能給。
首先北海軍要在一個月內出兵兩廣,並在年底之前打通從廉州到南寧府、以及從南寧府到雲南境內的水路通道。之所以選擇廉州而非西麵的欽州,是因為那裏船運交通極為便捷,基本上能坐船一路直達南寧。此外廉州還有個海關,海貿也還可以。乾隆元年的時候,清廷在合浦廉州鎮設立廉州口海關,歸屬粵海關海安總口下轄的分口。
掌管過戶部且深諳經濟之道的和珅很清楚,雲貴山多田少,且旱地多,就算是豐收之年的產出也僅夠一年所需,根本剩不下餘糧。此外由於雲貴的綠營兵員數非常高,同時還存在大量的外省礦工,每年的糧食缺口都在1600萬石左右,遇到戰事更是緊缺的厲害。以清緬戰爭時為例,兵員四萬名,每天耗米四百石,十個月就是十二萬石。
以往為了彌補雲貴糧食緊缺的問題,清廷和地方官府每年都會從外省調撥或是采買。如今他背叛了朝廷,再想從鄰省買糧那是想都別想了。可如果北海軍能幫著打通沿海通往雲南的交通,那他就可以從安南或是暹羅買海量的低價米,然後將糧食運到南寧府,再通過七百裏的右江水係,直接運進雲南。
問題是想買糧養兵安民,就得有足夠的錢。所以他緊接著提出,北海鎮得向他提供更好的采礦設備和冶煉技術,以提高雲南的銅產量。
如今雲南全省一年的銅產量超過了一千萬斤,曆史上最高時曾達到過一千四百萬斤。雖說自乾隆三十八年以後,位於西部的順寧府銅礦產量逐漸增加,但位於昆明北部的東川府依然是最主要的銅礦產地。
和珅掌管尚虞備用處這麽些年,派出了大量密探對北海鎮進行全方位的刺探。雖說軍事上的情報少之又少,但經濟民生上的情報還是挺多的。別的不說,單是伯力的那座三百萬噸的“超大型”鋼鐵廠,想瞞也瞞不住。
當他搞清楚北海鎮的“噸”是什麽概念後,心中的震撼無以言表。轉頭再看朝廷這邊,每年一千萬斤的銅聽上去很多,可換算成“噸”也才6000。雖說和珅並不明白北海鎮所使用的采礦和冶煉技術,但肯定比朝廷所使用的技術效率更高。
這年月的銅幾乎就等於錢,隻要冶煉完成,立刻就可以鑄錢。滿清的銅錢通行整個亞洲,隻要有了錢,想買什麽買不到?
除了上述這兩個要求,和珅還提出了一件更重要的要求,而且必須是趙新本人親自背書才行,那就是關於他的未來。
和珅的意思是,隻要你們給我足夠的軍火援助,他可以幫北海鎮拿下緬北地區。但問題是趙新必須給他和家人一個如同“免死金牌”的保證,而且雲南要交給他掌管二十年。
鄧飛將電報還給趙新,臉上帶著戲謔的表情,說道:“他這是要搞獨立王國啊!我記得你說過,他的女婿還是個宗室。有了銅礦,五千萬轉眼就能掙迴來。”
趙新搖頭道:“和大人想的挺美好,可你覺得他把乾隆坑成這樣,永琰和福康安能饒過他麽?東川府的銅礦對滿清太重要了,那可都是錢啊!”
“你覺得福康安會從四川出兵?”
趙新緩步來到正殿門口,背著手端詳著裏麵香煙繚繞的真武大帝雕像,心裏盤算了片刻,說道:“雲貴的綠營兵力加起來超過了七萬。和珅以為他能用銀子買通一切,可他忘了,福康安在清軍中的威望太高了。”
“七萬?!”鄧飛聽到這個數字後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是啊。”趙新隨即便給鄧飛大致說了一下。這些情況還是京城情報站從兵部武庫清吏司一個筆帖式手裏搞到的。
話說在三藩之亂後,滿清雖然在雲貴地區沒有派駐八旗部隊,可由於民族情況複雜,又地處邊陲,因此一直保持著龐大的綠營兵力。尤其是雍正時代規模空前的改土歸流,為了重兵彈壓那些不甘改製的苗彝土司,維持邊疆穩定,兵員猛增至六萬八千人。
要知道滿清治下在關內各地設立了11個總督級的“軍區”,包括了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雲貴、兩廣,共設有66個鎮、1169個營,兵員總數64萬。單一個雲貴地區的兵力就超過了十分之一,不可謂不重視。
乾隆早期由於糧餉耗費的問題,對雲南綠營略有裁減,可隨著中期清緬戰爭的爆發以及後來北海鎮的出現,導致雲貴地區--尤其是雲南的兵力規模再度增高,妥妥超過了五萬人,而貴州也增加到了兩萬五千人;其中雲南下設三標、六鎮、五協、十四營,貴州則是一提一標四鎮。
從乾隆五十三年到乾隆五十八年的六年時間裏,北海軍在寧古塔、吉林、琿春、北方六鎮、膠東各地先後殲滅了近六萬綠營,而且還是最有戰鬥力的那部分;所以雲貴地區的七萬大軍對垂死掙紮的滿清而言,絕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
別看和琳身為雲貴總督,可滿清對於封疆大吏的權力製約體係相當成熟,總督既無獨立的財權和民權,更無軍權。七萬大軍裏,直接聽他指揮的隻有督標、昆明城守營、曲尋協和尋沾營,攏共才五千多人。沒有皇帝的命令,巡撫和提督完全可以不鳥他。
捎帶說一句,馬八十三這次帶人打前站,除了要通知和琳,再有就是拉攏當地官員和各鎮的總兵。
聽完趙新的分析,鄧飛皺著眉道:“要是這樣的話,兩廣的作戰方案不僅要提前,還得大改。你打算讓老王還是小丁負責?”
趙新沉吟良久,說道:“巴城太重要了,必須得有人守著,還得盯著馬尼拉。魯奇在金門和西班牙人開戰,馬尼拉遲早會有動作。
印度嘛......目前還得保持重兵,英國人那德性咱們都清楚,隻要條約沒簽字,還是有變數。而且丹麥人的地盤還沒拿下來呢!
唉~~我原本還答應羅芳柏他們今年可以迴鄉呢,現在看來要推遲了,讓何喜文去吧。”
此時兩人身後跟著的幾名參謀裏有人突然道:“首長,有件事還沒來得及跟您匯報,投降的開原縣令以前就在廣西當過官。”
“哦?那人叫什麽?”
“劉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