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業走後,王遠方對鄧飛道:“你真要買硫黃?”
鄧飛道:“是啊。走之前老陳特意囑咐我來的。”
王遠方道:“我還以為你就是找個借口呢。島津家那幫人打算什麽時候收拾?”
“別急啊,飯要一口一口吃。”鄧飛道:“咱們這次是要收拾西山朝,琉球不過是捎帶手。況且這邊的情況咱們兩眼一抹黑,先了解清楚再說。”
實際上前天趙新在給鄧飛發的電報裏,專門提到了對琉球的想法。趙新既不想要衝繩,也不想要奄美諸島,他想要控製先島諸島。
之所以要這麽做,趙新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的。其目的是以後將台灣島和先島諸島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固的島嶼體係。沒別的,先島諸島離台灣島太近了。
十九年前--也就是1771年的時候,在八重山群島中石垣島東南方向40海裏處曾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後世研究者判定這次地震的規模達到了裏氏7.4級。這場地震導致了琉球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嘯,根據記載,當時的浪高超過了80米,造成了石垣島和宮古島上萬居民死亡,占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海嘯過後,八重山群島的土壤因為被海水浸泡,堿化嚴重,大麵積荒廢。
既然海邊的地都廢了,那麽花錢租過來改造一下應該問題不大。
趙新在電報的最後告訴鄧飛,等見到琉球方麵的人時,隻說買硫黃的事,其他一概而過就好,千萬別提租島嶼的事。也許琉球國王會派人來找你,到時候再說......
林鴻業上岸後,先是去那霸奉行所跟太上皇島津家的人稟報了北海軍的來意。
那霸奉行所,其正式名稱是“琉球在番奉行”。1628年,薩摩藩向琉球派駐在番奉行,以監視和幹涉琉球內政。日常負責處理薩琉之間的公務並管理貿易實務。其所住的役所被琉球人稱為“在番假屋”。
身為在番奉行的宮平親雲聽了林鴻業的講述後,沉默了片刻問道:“北海賊是要買硫黃?”
坐在下首的林鴻業很是恭敬的答道:“正是。”
“他們沒有提登岸的事?”
“沒有。”
宮平親雲點點頭道:“很好。正議大夫去向大王複命吧,這裏就由我看著。”
等林鴻業告辭離開後,宮平親雲馬上將事件經過寫成書信,對一名手下道:“你馬上去高宮城,把信交給家主。”
首裏城王宮,二階殿內。
當得知那霸港外的船隊就是曾經幹掉了薩摩藩的北海鎮,尚穆王心中大喜,但是他極力強忍著不敢表露出一絲一毫。
眼下王宮裏被島津家安插了不少眼線,尚穆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人監視著。他現在要是說點什麽,島津家不出一個時辰就能知道。
尚穆王今年已經五十一了,身體和精力都有些不濟。頭兩年世子又尚哲又死了,對他更是巨大的打擊,於是他隻得立年僅四歲的孫子尚溫為繼承人。
如今島津家那群天殺的把持了琉球的朝政,自己活著倒也罷了,可萬一要有個三長兩短,六歲的尚溫吉兇難測啊!
想到這裏,他把目光轉向了下麵站著的三司官(國相)馬國器,這位就是島津齊宣的應聲蟲,而且同堂很多,將朝堂把持的死死的,尚穆現在有什麽事都不敢跟他商量。
林鴻業和馬國器退下後,尚穆先是去看了一下六歲的尚溫,堅定了心中所想。然後他裝出一副疲倦的樣子離開,迴到寢殿後說要休息片刻,趁著其他內侍退下的工夫,悄悄對唯一信得過的貼身近侍道:“你去看看高島親方在不在,要是在就請他過來一下,萬不可驚動他人。”
近侍心說媽呀,首裏王宮就巴掌大點的地方,大王要見誰,肯定會驚動他人。於是麵露憂色,低聲道:“三司官大人肯定會發現的,到時奴婢該如何說呢?”
“就說寡人剛去看完世孫,心有所感,想找他問一下世孫讀書之事。”尚穆說完臉上露出一絲慍怒,隨即很快散去。
尚穆所說的高島親方,中文名字叫蔡世昌,是久米村閩人蔡氏的第十三代,現任琉球國紫金大夫,從二品。
話說自打成為薩摩藩附庸後,琉球國的官員都得有一個和名;比如現任三司官馬國器,他的和名就是“與那原親方”,不過人家在見滿清官員時打死也不說。
所謂的“親方”,是琉球士族的最高稱號,非管理國政要職者不得授予。原則上一個親方應該擁有一府之地的封地,不過琉球就那麽大點地盤,根本無法將封地賞賜給所有親方,故此許多親方的封地隻有一個村,被稱為“脅地頭親方”。蔡世昌就是個脅地頭親方。
1758年,21歲的蔡世昌被琉球王府選為官生,送往北京城國子監入讀琉球官學;學製四年,專攻儒家經典,治國之道。1782年,蔡世昌因數次作為進貢使出使滿清,並且參加了《琉球科律》的編纂,因功進紫金大夫,授予高島親方的稱號。
在琉球的曆史上,致力於傳播孔孟思想、推廣漢學、改變社會風氣的人物裏,得到後人公認的隻有兩位。一位是程順則,另一位就是蔡溫,他們都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後代;而蔡世昌就是蔡溫的侄子。
眼下朝中要說尚穆還能信任誰,估計也就是這位了。
內侍走了半個時辰後,蔡世昌來到寢殿,等拜見了尚穆王後,君臣先是談了一會世孫的讀書問題,直到兩個身為島津家眼線的內侍下去端茶點的工夫,尚穆這才低聲哀求道:“汝顯幫我!”
蔡世昌一愣,也是急忙低頭道:“大王有事,臣萬死不辭。”
“命你速去聯絡那霸的北海人,讓他們幫寡人征剿島津餘孽。”
“臣,謹受命!”
“卿且記,除了國土斷不能與人,其他條件皆可應允!”
出了首裏城王宮,蔡世昌心中暗暗叫苦。大王讓北海鎮出兵幫忙,問題是沒錢可給啊,眼下琉球窮的國庫裏都能跑老鼠了!
想當初趙新在“富爾丹城之戰”後,用包括福康安和都爾嘉在內的滿清戰俘訛了乾隆十五萬兩黃金的事,經過五年時間的發酵,早就紙包不住火了,如今朝野風傳。
搞的帶清周邊的大小藩國現在都知道,在關外極北之地有個“視錢財如命”的反賊“趙王爺”,一門心思就認黃金。
德川幕府:“唉,往事不能提,一把辛酸淚。我忍!”
薩摩藩:“我都沒了,你看我到處嚷嚷了嗎?!”
話說琉球王國到了尚穆王時代晚期,便出現資源匱乏,糧食歉收,財政狀況一直不好。帶清的各個藩屬國裏,跑京城最勤的就是琉球和李朝,全指著朝貢貿易掙個三瓜兩棗的呢。
而在海貿上,薩摩藩完了,島津齊宣打死不和占據了南九州的仙台藩做生意,一下就沒了進項。至於南洋貿易雖然能掙點錢,可如今都被島津家控製著,尚穆王想用一個大子都得提前打報告。
出了寢宮,蔡世昌先去找林鴻業隨意聊了幾句,打聽出北海鎮來人的大頭目一個姓鄧,一個姓王。於是他迴家後便手書一封,讓家仆帶去給久米村的侄子蔡堅。他如今在琉球國官高位顯,一舉一動都有人注意,所以即便是受了王命聯絡北海鎮大船,也不能直接出麵。
於是到了第二天夜裏,一艘小漁船便從久米村上天妃宮西北的海邊出發,在海麵上兜了個圈子,躲開了那霸烽火台的監視,靠上了雷神號。
當神色驚疑不定的蔡堅被帶到燈火通明的船尾樓內見到鄧飛後,隨即便掏出叔叔的信奉上。
鄧飛看完信一下就愣住了,心說怎麽又讓趙新給猜中了?自己正琢磨這事呢,結果機會就來了。其實這事一點都不複雜,從來上杆子的都不是買賣,半吊子生意事難成。趙新在電報裏說的是“也許”,本身就存在著一半的不確定性。
琉球對北海鎮重要嗎?未來很重要,現在一點兒都不重要。能拿到挺好,拿不到也不著急。收拾島津家那幾塊料,分分鍾易如反掌。而且就算拿到了先島諸島,還要運人運物資過來,搭上一條運輸線路。況且現在正值冬季,南下行船過對馬海峽時風浪太大。
這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收拾西山海盜、教訓西山阮氏,別以為滿清收拾不了你,就沒人能收拾你。順帶打擊一下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對南洋一帶起到震懾,當然能拉點人迴來更好。
鄧飛先是拿著信去找了王遠方商量,王遠方想了想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當初去南九州打薩摩藩,你知道我也在場。島津齊宣逃跑的時候,把薩摩藩的船隊都帶走了。現在那些船都在哪,咱們根本不知道。如果倉促動手,島津齊宣帶著人坐船跑了,咱們追不追?往哪追?”
鄧飛讚同道:“就這麽沒頭沒腦的讓咱們出兵,連對手的勢力分布,據點,船隻停泊處一概不知。到時候咱麽前腳走了,島津家的人後腳又迴來了算總帳,到時候尚穆那些人怎麽樣先不說,琉球就徹底亂了。”
“所以啊,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蔡世昌想用這麽一封毫無含金量的信鼓動我們,做夢去吧!”
兩人商量過後,鄧飛便給蔡世昌寫了封迴信。他沒有找江藩或是鍾懷幫忙,依這兩人的性格和立場,肯定會力勸鄧飛出兵協助,要麽就把迴信寫的文縐縐,半遮半掩。
沒意義,這又不是奉天討逆發檄文,打仗的事必須得說的直白清楚才好。
鄧飛寫的很慢,差不多寫幾句就要停下來想一會。等寫完信裝好,他又讓人去庫房拿了一根銀條、兩個嶄新裝滿燈油的馬燈和幾包火柴過來,一並交給了蔡堅。
“銀子是給你的辛苦費,這燈也是給你的禮物。給蔡大人的答複都在信裏麵了,收好。”
銀條一入手,蔡堅的手就是一沉,心說這一根就得十幾兩,出手真大方啊。再看那馬燈外表銀光閃閃,也是個稀罕物。至於火柴更別說了,他是跟船跑過閔浙的,眼下這玩意在閔浙已經被炒到了一盒二兩銀子,一些官紳大富之家招待客人時都要拿出來炫耀一下,點上一根。也有人試圖用硫黃和硝石進行仿造,但無一成功。
之後他坐船迴到久米,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往首裏城,把信交給了蔡世昌。蔡世昌打開信,費了好半天勁才習慣從左往右,由上到下的行文格式,又對信中那無數的“錯別字”和白話文的風格鄙視不已,但也看明白了上麵的內容。
鄧飛在信裏說,念在琉球曾是中華的藩屬,所以這個忙北海鎮幫了。不過不能白幫,費用問題很重要。錢不夠可以慢慢籌措,實在籌措不出來,就跟你家尚穆王商量一下,看有什麽能拿出來的。
眼下他還有急事,呆不了幾天就要帶著船隊下南洋,時間可能要一兩個月。趁著這段時間,他讓蔡世昌把島津家在琉球的底細都摸清楚,到時候動手也會有的放矢,免得傷及無辜。
等情況摸清楚後,你們最好派人帶著情報去南九州出水郡的阿久根城等著。那裏現在歸北海鎮管轄,我會派人跟他們打好招唿。等咱們在那裏碰麵商量好後。再殺個迴馬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島津家的餘孽一股腦兒清楚,還琉球以安寧。
蔡世昌看完信哭笑不得,心說傳言不虛,北海鎮這些人真是鑽錢眼裏去了。如此貪財之輩,居然還能打贏帶清國和島國,天下之事真是無奇不有!
之後他將情況通過尚穆王的貼身內侍傳進了王宮,尚穆王一聽北海鎮的人要錢,心說還好,真要是不要錢肯幫忙,那他可就心裏打鼓了。
不就是點錢麽,隻要能殺光島津家,島國那邊的貿易路線就能重開,琉球的稅收和海貿收入那還不都是自己的。再者能搭上北海鎮,又能多出一條貿易路線。
想清楚個中細節後,尚穆王便傳話蔡世昌,北海鎮的人不是要錢嗎,那就給他們五萬兩!這事交給你負責。問題是蔡世昌一個人也耍不動,便隻好找機會迴久米村找自家人商量再說下一步。
與此同時,得知北海軍沒有登岸的島津齊宣終於鬆了口氣,他通知宮平親雲,把庫房裏的硫黃趕緊都賣給北海鎮,有多少給多少。至於對方提及的雙方合作開礦一事,讓林鴻業出麵拒絕。總之一句話,讓他們趕緊滾蛋!
又過了兩天,雷神號載著從那霸買來的三千斤硫黃離開了,攏共就花了四百兩銀子。臨走前,那位正議大夫林鴻業一個勁的跟鄧飛賠不是,說把庫房都翻遍了,攏共就湊出這麽多。
於是北海軍的船隊離開那霸港後,一路向西而行,直到久米島上的烽火台發迴消息,確認船隊真走了,島津齊宣這才從高宮城迴到首裏,繼續當他的影子國王。
順道再提一句,琉球王國在十七世紀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後,薩摩藩便在衝繩諸島上設置了十八座“遠見番”烽火台,監視所有進出船隻。
鄧飛道:“是啊。走之前老陳特意囑咐我來的。”
王遠方道:“我還以為你就是找個借口呢。島津家那幫人打算什麽時候收拾?”
“別急啊,飯要一口一口吃。”鄧飛道:“咱們這次是要收拾西山朝,琉球不過是捎帶手。況且這邊的情況咱們兩眼一抹黑,先了解清楚再說。”
實際上前天趙新在給鄧飛發的電報裏,專門提到了對琉球的想法。趙新既不想要衝繩,也不想要奄美諸島,他想要控製先島諸島。
之所以要這麽做,趙新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的。其目的是以後將台灣島和先島諸島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固的島嶼體係。沒別的,先島諸島離台灣島太近了。
十九年前--也就是1771年的時候,在八重山群島中石垣島東南方向40海裏處曾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後世研究者判定這次地震的規模達到了裏氏7.4級。這場地震導致了琉球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嘯,根據記載,當時的浪高超過了80米,造成了石垣島和宮古島上萬居民死亡,占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海嘯過後,八重山群島的土壤因為被海水浸泡,堿化嚴重,大麵積荒廢。
既然海邊的地都廢了,那麽花錢租過來改造一下應該問題不大。
趙新在電報的最後告訴鄧飛,等見到琉球方麵的人時,隻說買硫黃的事,其他一概而過就好,千萬別提租島嶼的事。也許琉球國王會派人來找你,到時候再說......
林鴻業上岸後,先是去那霸奉行所跟太上皇島津家的人稟報了北海軍的來意。
那霸奉行所,其正式名稱是“琉球在番奉行”。1628年,薩摩藩向琉球派駐在番奉行,以監視和幹涉琉球內政。日常負責處理薩琉之間的公務並管理貿易實務。其所住的役所被琉球人稱為“在番假屋”。
身為在番奉行的宮平親雲聽了林鴻業的講述後,沉默了片刻問道:“北海賊是要買硫黃?”
坐在下首的林鴻業很是恭敬的答道:“正是。”
“他們沒有提登岸的事?”
“沒有。”
宮平親雲點點頭道:“很好。正議大夫去向大王複命吧,這裏就由我看著。”
等林鴻業告辭離開後,宮平親雲馬上將事件經過寫成書信,對一名手下道:“你馬上去高宮城,把信交給家主。”
首裏城王宮,二階殿內。
當得知那霸港外的船隊就是曾經幹掉了薩摩藩的北海鎮,尚穆王心中大喜,但是他極力強忍著不敢表露出一絲一毫。
眼下王宮裏被島津家安插了不少眼線,尚穆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人監視著。他現在要是說點什麽,島津家不出一個時辰就能知道。
尚穆王今年已經五十一了,身體和精力都有些不濟。頭兩年世子又尚哲又死了,對他更是巨大的打擊,於是他隻得立年僅四歲的孫子尚溫為繼承人。
如今島津家那群天殺的把持了琉球的朝政,自己活著倒也罷了,可萬一要有個三長兩短,六歲的尚溫吉兇難測啊!
想到這裏,他把目光轉向了下麵站著的三司官(國相)馬國器,這位就是島津齊宣的應聲蟲,而且同堂很多,將朝堂把持的死死的,尚穆現在有什麽事都不敢跟他商量。
林鴻業和馬國器退下後,尚穆先是去看了一下六歲的尚溫,堅定了心中所想。然後他裝出一副疲倦的樣子離開,迴到寢殿後說要休息片刻,趁著其他內侍退下的工夫,悄悄對唯一信得過的貼身近侍道:“你去看看高島親方在不在,要是在就請他過來一下,萬不可驚動他人。”
近侍心說媽呀,首裏王宮就巴掌大點的地方,大王要見誰,肯定會驚動他人。於是麵露憂色,低聲道:“三司官大人肯定會發現的,到時奴婢該如何說呢?”
“就說寡人剛去看完世孫,心有所感,想找他問一下世孫讀書之事。”尚穆說完臉上露出一絲慍怒,隨即很快散去。
尚穆所說的高島親方,中文名字叫蔡世昌,是久米村閩人蔡氏的第十三代,現任琉球國紫金大夫,從二品。
話說自打成為薩摩藩附庸後,琉球國的官員都得有一個和名;比如現任三司官馬國器,他的和名就是“與那原親方”,不過人家在見滿清官員時打死也不說。
所謂的“親方”,是琉球士族的最高稱號,非管理國政要職者不得授予。原則上一個親方應該擁有一府之地的封地,不過琉球就那麽大點地盤,根本無法將封地賞賜給所有親方,故此許多親方的封地隻有一個村,被稱為“脅地頭親方”。蔡世昌就是個脅地頭親方。
1758年,21歲的蔡世昌被琉球王府選為官生,送往北京城國子監入讀琉球官學;學製四年,專攻儒家經典,治國之道。1782年,蔡世昌因數次作為進貢使出使滿清,並且參加了《琉球科律》的編纂,因功進紫金大夫,授予高島親方的稱號。
在琉球的曆史上,致力於傳播孔孟思想、推廣漢學、改變社會風氣的人物裏,得到後人公認的隻有兩位。一位是程順則,另一位就是蔡溫,他們都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後代;而蔡世昌就是蔡溫的侄子。
眼下朝中要說尚穆還能信任誰,估計也就是這位了。
內侍走了半個時辰後,蔡世昌來到寢殿,等拜見了尚穆王後,君臣先是談了一會世孫的讀書問題,直到兩個身為島津家眼線的內侍下去端茶點的工夫,尚穆這才低聲哀求道:“汝顯幫我!”
蔡世昌一愣,也是急忙低頭道:“大王有事,臣萬死不辭。”
“命你速去聯絡那霸的北海人,讓他們幫寡人征剿島津餘孽。”
“臣,謹受命!”
“卿且記,除了國土斷不能與人,其他條件皆可應允!”
出了首裏城王宮,蔡世昌心中暗暗叫苦。大王讓北海鎮出兵幫忙,問題是沒錢可給啊,眼下琉球窮的國庫裏都能跑老鼠了!
想當初趙新在“富爾丹城之戰”後,用包括福康安和都爾嘉在內的滿清戰俘訛了乾隆十五萬兩黃金的事,經過五年時間的發酵,早就紙包不住火了,如今朝野風傳。
搞的帶清周邊的大小藩國現在都知道,在關外極北之地有個“視錢財如命”的反賊“趙王爺”,一門心思就認黃金。
德川幕府:“唉,往事不能提,一把辛酸淚。我忍!”
薩摩藩:“我都沒了,你看我到處嚷嚷了嗎?!”
話說琉球王國到了尚穆王時代晚期,便出現資源匱乏,糧食歉收,財政狀況一直不好。帶清的各個藩屬國裏,跑京城最勤的就是琉球和李朝,全指著朝貢貿易掙個三瓜兩棗的呢。
而在海貿上,薩摩藩完了,島津齊宣打死不和占據了南九州的仙台藩做生意,一下就沒了進項。至於南洋貿易雖然能掙點錢,可如今都被島津家控製著,尚穆王想用一個大子都得提前打報告。
出了寢宮,蔡世昌先去找林鴻業隨意聊了幾句,打聽出北海鎮來人的大頭目一個姓鄧,一個姓王。於是他迴家後便手書一封,讓家仆帶去給久米村的侄子蔡堅。他如今在琉球國官高位顯,一舉一動都有人注意,所以即便是受了王命聯絡北海鎮大船,也不能直接出麵。
於是到了第二天夜裏,一艘小漁船便從久米村上天妃宮西北的海邊出發,在海麵上兜了個圈子,躲開了那霸烽火台的監視,靠上了雷神號。
當神色驚疑不定的蔡堅被帶到燈火通明的船尾樓內見到鄧飛後,隨即便掏出叔叔的信奉上。
鄧飛看完信一下就愣住了,心說怎麽又讓趙新給猜中了?自己正琢磨這事呢,結果機會就來了。其實這事一點都不複雜,從來上杆子的都不是買賣,半吊子生意事難成。趙新在電報裏說的是“也許”,本身就存在著一半的不確定性。
琉球對北海鎮重要嗎?未來很重要,現在一點兒都不重要。能拿到挺好,拿不到也不著急。收拾島津家那幾塊料,分分鍾易如反掌。而且就算拿到了先島諸島,還要運人運物資過來,搭上一條運輸線路。況且現在正值冬季,南下行船過對馬海峽時風浪太大。
這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收拾西山海盜、教訓西山阮氏,別以為滿清收拾不了你,就沒人能收拾你。順帶打擊一下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對南洋一帶起到震懾,當然能拉點人迴來更好。
鄧飛先是拿著信去找了王遠方商量,王遠方想了想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當初去南九州打薩摩藩,你知道我也在場。島津齊宣逃跑的時候,把薩摩藩的船隊都帶走了。現在那些船都在哪,咱們根本不知道。如果倉促動手,島津齊宣帶著人坐船跑了,咱們追不追?往哪追?”
鄧飛讚同道:“就這麽沒頭沒腦的讓咱們出兵,連對手的勢力分布,據點,船隻停泊處一概不知。到時候咱麽前腳走了,島津家的人後腳又迴來了算總帳,到時候尚穆那些人怎麽樣先不說,琉球就徹底亂了。”
“所以啊,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蔡世昌想用這麽一封毫無含金量的信鼓動我們,做夢去吧!”
兩人商量過後,鄧飛便給蔡世昌寫了封迴信。他沒有找江藩或是鍾懷幫忙,依這兩人的性格和立場,肯定會力勸鄧飛出兵協助,要麽就把迴信寫的文縐縐,半遮半掩。
沒意義,這又不是奉天討逆發檄文,打仗的事必須得說的直白清楚才好。
鄧飛寫的很慢,差不多寫幾句就要停下來想一會。等寫完信裝好,他又讓人去庫房拿了一根銀條、兩個嶄新裝滿燈油的馬燈和幾包火柴過來,一並交給了蔡堅。
“銀子是給你的辛苦費,這燈也是給你的禮物。給蔡大人的答複都在信裏麵了,收好。”
銀條一入手,蔡堅的手就是一沉,心說這一根就得十幾兩,出手真大方啊。再看那馬燈外表銀光閃閃,也是個稀罕物。至於火柴更別說了,他是跟船跑過閔浙的,眼下這玩意在閔浙已經被炒到了一盒二兩銀子,一些官紳大富之家招待客人時都要拿出來炫耀一下,點上一根。也有人試圖用硫黃和硝石進行仿造,但無一成功。
之後他坐船迴到久米,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往首裏城,把信交給了蔡世昌。蔡世昌打開信,費了好半天勁才習慣從左往右,由上到下的行文格式,又對信中那無數的“錯別字”和白話文的風格鄙視不已,但也看明白了上麵的內容。
鄧飛在信裏說,念在琉球曾是中華的藩屬,所以這個忙北海鎮幫了。不過不能白幫,費用問題很重要。錢不夠可以慢慢籌措,實在籌措不出來,就跟你家尚穆王商量一下,看有什麽能拿出來的。
眼下他還有急事,呆不了幾天就要帶著船隊下南洋,時間可能要一兩個月。趁著這段時間,他讓蔡世昌把島津家在琉球的底細都摸清楚,到時候動手也會有的放矢,免得傷及無辜。
等情況摸清楚後,你們最好派人帶著情報去南九州出水郡的阿久根城等著。那裏現在歸北海鎮管轄,我會派人跟他們打好招唿。等咱們在那裏碰麵商量好後。再殺個迴馬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島津家的餘孽一股腦兒清楚,還琉球以安寧。
蔡世昌看完信哭笑不得,心說傳言不虛,北海鎮這些人真是鑽錢眼裏去了。如此貪財之輩,居然還能打贏帶清國和島國,天下之事真是無奇不有!
之後他將情況通過尚穆王的貼身內侍傳進了王宮,尚穆王一聽北海鎮的人要錢,心說還好,真要是不要錢肯幫忙,那他可就心裏打鼓了。
不就是點錢麽,隻要能殺光島津家,島國那邊的貿易路線就能重開,琉球的稅收和海貿收入那還不都是自己的。再者能搭上北海鎮,又能多出一條貿易路線。
想清楚個中細節後,尚穆王便傳話蔡世昌,北海鎮的人不是要錢嗎,那就給他們五萬兩!這事交給你負責。問題是蔡世昌一個人也耍不動,便隻好找機會迴久米村找自家人商量再說下一步。
與此同時,得知北海軍沒有登岸的島津齊宣終於鬆了口氣,他通知宮平親雲,把庫房裏的硫黃趕緊都賣給北海鎮,有多少給多少。至於對方提及的雙方合作開礦一事,讓林鴻業出麵拒絕。總之一句話,讓他們趕緊滾蛋!
又過了兩天,雷神號載著從那霸買來的三千斤硫黃離開了,攏共就花了四百兩銀子。臨走前,那位正議大夫林鴻業一個勁的跟鄧飛賠不是,說把庫房都翻遍了,攏共就湊出這麽多。
於是北海軍的船隊離開那霸港後,一路向西而行,直到久米島上的烽火台發迴消息,確認船隊真走了,島津齊宣這才從高宮城迴到首裏,繼續當他的影子國王。
順道再提一句,琉球王國在十七世紀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後,薩摩藩便在衝繩諸島上設置了十八座“遠見番”烽火台,監視所有進出船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