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轉眼就到了乾隆五十四年。
季春時節,關外大地依舊千裏冰封,而深處內陸的漢江兩岸已經是春暖花開。
黃昏時分,炊煙晚霞藹藹如幕,幾條烏篷船自長江逆流而上,停在了襄陽府城大北門外的碼頭上。打頭的一條烏篷船上,徐大用彎腰走出船艙,直起身伸了個大大的懶腰。
迴首望去,帆檣滿江,商賈雲集。江岸上人流如織,穿梭不停。小販們的吆喝,飯鋪食攤上抄鍋弄鏟、坫板上砍切剁削之聲,蔥薑蒜沫雜著肉香流香四溢,肚子不禁發出了咕咕聲。
此時五條船上的人也紛紛探頭出艙,不一會兒竟冒出來二三十人。這些人看著岸上熱鬧的景象指指點點,興奮異常。自從過了泌陽,他們已經在船上坐了好幾天了,早都悶的不行。
“徐大哥,從這裏到重慶府還多遠?”
聽了身邊年輕人的問話,徐大用笑著道:“還遠著呢!得從襄陽坐船到荊州,順著長江一直向西,還得花一個月的時間。”
年輕人驚訝道:“乖乖!這麽遠!”
說罷,他不自覺的抬手就要摘掉頭上的瓜皮帽。徐大用眼尖手快,一看連忙攔住,低聲道:“小心辮子,這裏可不是蘇北,咱們得萬事小心為上。”
年輕人尷尬的一笑,隨即抱拳道了聲謝。
此時天色已經昏暗,所以岸上的人很難看清五條船上這些人的相貌。若是在白天,很多人一定會注意到這些人和其他船上的水手有著明顯不同。他們遠沒有這個時代水手苦力的那種黑黝黝的臉龐,也沒有敞開懷露出那骨節畢露的胸腹。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麵色紅潤、身材精悍強壯,隻不過由於連日坐船,有些人的臉色看上去蠟黃,一看就是暈船鬧的。
徐大用這時對身旁的一個漢子道:“張兄弟,岸上人多眼雜,李順陪你們留在船上。我得先去巡檢司驗了票照。”
那位姓張的漢子點點頭道:“快去快迴。”
半個時辰後,去完巡檢司的徐大用順著江岸來到小北門附近的一間名叫“康茂記”的小飯鋪。這裏地方不大,生意卻很紅火,四周店鋪青燈紅燭輝映,碗碟叮當、喧鬧打趣扯閑話的聲音交相錯合。
“聽說你家酸漿麵最拿手?”
夥計一聽連忙過來招唿:“好叫客官知曉,我家酸漿麵全襄陽第一。早上燉的羊湯、新摘的野香椿做的煎餅也是鼎鼎有名。”
“真他媽會吹牛!”徐大用笑罵著,隨即道:“每樣來四十份,送到江邊掛著‘黃升泰’旗子的船上去。”
“四十?”那夥計一聽嚇了一跳。
“怎的?送上門的買賣都不做?”
那夥計已經醒過味兒來,心說這單做完了就能提早關門上板了,於是忙不迭的點頭道:“做!做!”
徐大用點點頭便從懷裏取出錢袋,取了一小塊碎銀遞到夥計手中,道:“夠不夠?”
夥計接過就著旁邊的氣死風燈一看,頓時大喜,連連道:“多了多了。”
徐大用四下看了看道:“切一隻羊一並送過去好了。這些日子天天跑船,嘴裏寡淡的緊。”
看著徐大用坐到一旁等候,那夥計連忙給上了茶,隨即一蹦三尺高,跑到後廚叫道:“爹!來大買賣了!”
自去年清明過後,徐大用接了趙新的命令,便帶著人前往了南巴老林,準備招收流民送去北海鎮。然而等他到了那裏,這才發現之前想的過於簡單了。
在另一時空孕育出“川楚白蓮教大起義”的三省交界地區,事實上是由兩塊原始山林組成,統稱為“南巴老林”。
一塊是北部的“南山老林”,從陝西略陽經鳳縣向東,經寶雞、鄖縣、周至、洋縣、寧陝、孝義、鎮安、山陽、洵陽,至湖北之鄖西。
另一塊則是南部的“巴山老林”,從陝西寧羌、褒城向而東,經四川南江、通江、巴州、太平、大寧、開縣、奉節、巫山,再從陝西紫陽、安康、平利到至湖北竹山、竹溪、房縣、興山、保康。
從明代初期開始,南巴老林地區被朝廷定為禁地,嚴禁外人進入,以免產生鞭長莫及之患。後來因天災人禍不斷,自明代中葉之後,老林區域逐漸成為流民天然的避難所。
不管是流民還是盜匪竊賊,隻要是往山裏一鑽,麵對連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不管是鄖陽府還是所屬六縣的官差衙役,隻能是望山興歎、鞭長莫及。山中各村一旦有事,周圍的縣衙幾天後才能獲悉消息,然後又得花費好幾天過去處理,政令上通下達極為不暢。
這兩片地區山高穀深,叢茂林密,山地麵積極為遼闊,然而卻是土地貧瘠,物產匱乏,山中皆是人跡罕至所在。除了漢水、徙河、吉水河和白河等支流可行船外,陸路交通極為不便。
想當初明末清初的“夔東十三家”就盤踞在南巴老林地區,正是因為交通不便,大軍難行,一直堅持抵抗到康熙三年,才被清廷調集秦、豫、湖廣三省兵馬將其徹底剿滅。
自大小金川戰役以來,清廷在川陝鄂等地大肆征調賦役,使得府庫皆空,州縣疲敝。肥沃的川西平原因為土地兼並愈發嚴重,貧民身無立錐之地,紛紛破產、離鄉遠徙,而川東地區雖然土地貧瘠,可因為地廣賦輕,所以周邊各省流民不斷匯聚於此,尤其以川、豫兩省流民最多。
說起來,要不是趙新當初在射陽湖的田莊上把收元教的教首孫貴遠和大徒弟詹正林給一鍋端了,那幫人包括王聰兒母女已經跑到了襄陽傳教,危害更甚。
然而當徐大用先後抵達鄖西和竹山兩地後,才發現事情遠比他打聽到消息更加複雜。他要麵對的不止是混元、大乘、八卦、離卦等白蓮教分支教派,還有一個重要的民間秘密會社--“啯嚕子”。
後世大名鼎鼎的哥老會--也就是袍哥組織,正是起源於“啯嚕”。
說句題外話,縱觀清代早中期的這些秘密會黨,除了羅教是靠漕運謀生外,其他秘密教門諸如天地會、啯嚕會、白蓮教就沒什麽好東西!無不是以殺人搶劫、奸淫擄掠、坑蒙拐騙為主要謀生方式,手段極為卑劣。
而這也是趙新堅決不和這些民間會黨合作的原因。
徐大用在第一次的南下時不止到了南巴老林,他們一行人還去了重慶府。
之所以去重慶,是因為他們在鄖陽和當地人閑聊中得知,啯嚕子並非僅活躍於南巴老林,在川江帆船上充當水手和岸上的纖夫中有許多也入了啯嚕會,尤以重慶府一帶滯留的纖夫最多,差不多有數千人。
話說川江大船載客貨由漢陽、荊宜逆流而上時,水流越急則需要的纖夫就越多,每艘大船載貨數百石,而纖夫就要七八十人。等貨船道了重慶卸載,那些客商就改雇小船分別前往川北、川西南,而像嘉陵江、渠江、潼江、瀘水、涪水等拉纖的則是另外一幫纖夫。至於順流而下的商船所需水手比逆流要少一半,每艘最多不過三四十人,於是大批纖夫便滯留在了重慶府。
徐大用當時並沒把啯嚕子放在眼裏,眼下連朝廷的大軍和羅刹都被北海軍打的屁股尿流,還能怕幾個潑皮無賴?!
在他想來,纖夫好啊,吃苦耐勞。幾千纖夫連帶家眷怕不得上萬人,要是能運去北海鎮,絕對是大功一件。
之後當徐大用抵達重慶府後被江岸上的景象嚇了一跳,那些從荊宜、夔東來的纖夫們住在重慶府河岸密密麻麻的草棚裏,豈止是數千,而是幾近萬人!
徐大用的手下在沿江的碼頭上特意觀察計算過。以十天為期,每天逆流而上的十幾條船,順流而下的也是差不多是十幾條,那麽來時纖夫就需要七八百人,迴程則隻需要三四百人,於是河岸之上逗留的找不到生計的纖夫,十天就可聚集數千人,一個月就能上萬。
這麽多的纖夫找不到工作,時間久了肯定要鬧事,重慶府城外坑蒙拐騙、搶劫綁票時有發生。雖然這些人的妻兒老小大都在下遊的夔門、奉節、巫山等地棲身,可是掙不到錢又沒人雇,如何迴的了家?
當徐大用找到幾個纖夫頭目,提出可以帶他們妻兒老小一起去蘇北種地的時候,很多纖夫都動了心。
誰知他這邊剛開始跟幾個纖夫頭目談條件,那邊本地啯嚕會的首領就找了過來。沒別的,要錢勒索。不給就開打,打到滾蛋或是請客掏錢為止。
一開始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徐大用答應給錢,每人按二十枚錢算。誰知那啯嚕會頭子看徐大用穿著打扮,竟然提出每人按一百錢算。
於是徐大用極為光火,這特麽純粹就是明搶啊!五千人就是五十萬錢,合五千兩白銀。雖然北海鎮不差錢,可也不能當冤大頭啊。
然而當他拒絕了啯嚕會首的條件,之後便發現再沒有纖夫敢答應跟著走。他這時候才了解到,重慶府當地有所謂少無衣履赤身者稱為“精膊溜”,就是指的纖夫。很多人窮的連衣服都賣光了,渾身上下就剩一褲頭了。而“精膊溜”弱則為乞丐,強則入“啯嚕”,妥妥的流氓無產者!
隨後,啯嚕會的人便開始不斷找茬挑釁,到了最後竟說不掏錢連船都不讓走,派了幾條船把徐大用他們的船給圍了。
自從跟了趙新被派到蘇北,徐大用哪受過這氣。可麵對一群明著訛人的潑皮無賴,徐大用知道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自己這邊就六個手下,對方可是有數千人。就算是一人雙槍火力全開,幾千人靠人命堆也能把自己堆死。無奈之下,徐大用隻得掏錢息事寧人,又花錢在飯鋪訂了一桌席麵送過去,算是給對方賠罪。
這下他可終於領教到啯嚕會的厲害了。
其實在乾隆早期和中期的時候,清廷地方政府曾多次展開對啯嚕子的查辦,勸告不可謂不苦口婆心,懲治不可謂不嚴厲,卻還是有人鋌而走險淪為“啯匪”。
尤其是當年清廷進行大小金川戰役的時候,因為無暇顧及,啯嚕會曾極為囂張。之後福康安被任命為四川總督,主要任務就是查辦啯匪;前後五年,淩遲、砍頭乃至流放數千人。看著是銷聲匿跡了,可實際上啯嚕會由明麵轉到了地下。
話說在一個天災頻發,吏治腐敗,土地兼並愈演愈烈,乃至無數農民大破產的時代,如果能尋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或者說能充分就業,誰願意飄蕩於社會而時時冒著砍頭、發配的風險呢?誰不願意盡最大努力辛勤創業而圓豐衣足食之夢呢?
就好比這些很多棲身在南巴老林的流民在陝西多為木廠和紙廠工人,在巴蜀為鹽井匠作私販,基本上都能自食其力。如果不是因山內糧食歉收、糧價騰貴,致使作坊停工,那麽工人就不會四散流竄而滋事。
於是清廷官府乃至地主士紳的勸告,在很多流民的眼裏就成了站著說話不腰疼。
瞧瞧官府告示怎麽說的,“即或命之不辰,窮餓而死,當屬清白良民,得以保全首領。”
問題是命都要沒了,全家都快餓死了,誰還在乎腦袋呢?饑寒起盜心不外如此。
從經濟學上說,如果一個社會無法安置過多的人口使之獲得必要的生產資料,必然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成員被置於社會邊緣,隨之而來的就是“盜賊滋熾”和“奸匪增多”。
吃了這麽大的虧,徐大用當然不會善罷甘休。可是北海軍的大船再猛,也隻能在沿海地區轉悠,長江中上遊那是想都別想,也沒那個精力。於是後來徐大用隻得灰溜溜的離開了重慶府,最後還是托漕幫中人,搭上了襄陽漕幫的關係,建立了一條從鄖西招收陝西流民去北海鎮的通道。
季春時節,關外大地依舊千裏冰封,而深處內陸的漢江兩岸已經是春暖花開。
黃昏時分,炊煙晚霞藹藹如幕,幾條烏篷船自長江逆流而上,停在了襄陽府城大北門外的碼頭上。打頭的一條烏篷船上,徐大用彎腰走出船艙,直起身伸了個大大的懶腰。
迴首望去,帆檣滿江,商賈雲集。江岸上人流如織,穿梭不停。小販們的吆喝,飯鋪食攤上抄鍋弄鏟、坫板上砍切剁削之聲,蔥薑蒜沫雜著肉香流香四溢,肚子不禁發出了咕咕聲。
此時五條船上的人也紛紛探頭出艙,不一會兒竟冒出來二三十人。這些人看著岸上熱鬧的景象指指點點,興奮異常。自從過了泌陽,他們已經在船上坐了好幾天了,早都悶的不行。
“徐大哥,從這裏到重慶府還多遠?”
聽了身邊年輕人的問話,徐大用笑著道:“還遠著呢!得從襄陽坐船到荊州,順著長江一直向西,還得花一個月的時間。”
年輕人驚訝道:“乖乖!這麽遠!”
說罷,他不自覺的抬手就要摘掉頭上的瓜皮帽。徐大用眼尖手快,一看連忙攔住,低聲道:“小心辮子,這裏可不是蘇北,咱們得萬事小心為上。”
年輕人尷尬的一笑,隨即抱拳道了聲謝。
此時天色已經昏暗,所以岸上的人很難看清五條船上這些人的相貌。若是在白天,很多人一定會注意到這些人和其他船上的水手有著明顯不同。他們遠沒有這個時代水手苦力的那種黑黝黝的臉龐,也沒有敞開懷露出那骨節畢露的胸腹。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麵色紅潤、身材精悍強壯,隻不過由於連日坐船,有些人的臉色看上去蠟黃,一看就是暈船鬧的。
徐大用這時對身旁的一個漢子道:“張兄弟,岸上人多眼雜,李順陪你們留在船上。我得先去巡檢司驗了票照。”
那位姓張的漢子點點頭道:“快去快迴。”
半個時辰後,去完巡檢司的徐大用順著江岸來到小北門附近的一間名叫“康茂記”的小飯鋪。這裏地方不大,生意卻很紅火,四周店鋪青燈紅燭輝映,碗碟叮當、喧鬧打趣扯閑話的聲音交相錯合。
“聽說你家酸漿麵最拿手?”
夥計一聽連忙過來招唿:“好叫客官知曉,我家酸漿麵全襄陽第一。早上燉的羊湯、新摘的野香椿做的煎餅也是鼎鼎有名。”
“真他媽會吹牛!”徐大用笑罵著,隨即道:“每樣來四十份,送到江邊掛著‘黃升泰’旗子的船上去。”
“四十?”那夥計一聽嚇了一跳。
“怎的?送上門的買賣都不做?”
那夥計已經醒過味兒來,心說這單做完了就能提早關門上板了,於是忙不迭的點頭道:“做!做!”
徐大用點點頭便從懷裏取出錢袋,取了一小塊碎銀遞到夥計手中,道:“夠不夠?”
夥計接過就著旁邊的氣死風燈一看,頓時大喜,連連道:“多了多了。”
徐大用四下看了看道:“切一隻羊一並送過去好了。這些日子天天跑船,嘴裏寡淡的緊。”
看著徐大用坐到一旁等候,那夥計連忙給上了茶,隨即一蹦三尺高,跑到後廚叫道:“爹!來大買賣了!”
自去年清明過後,徐大用接了趙新的命令,便帶著人前往了南巴老林,準備招收流民送去北海鎮。然而等他到了那裏,這才發現之前想的過於簡單了。
在另一時空孕育出“川楚白蓮教大起義”的三省交界地區,事實上是由兩塊原始山林組成,統稱為“南巴老林”。
一塊是北部的“南山老林”,從陝西略陽經鳳縣向東,經寶雞、鄖縣、周至、洋縣、寧陝、孝義、鎮安、山陽、洵陽,至湖北之鄖西。
另一塊則是南部的“巴山老林”,從陝西寧羌、褒城向而東,經四川南江、通江、巴州、太平、大寧、開縣、奉節、巫山,再從陝西紫陽、安康、平利到至湖北竹山、竹溪、房縣、興山、保康。
從明代初期開始,南巴老林地區被朝廷定為禁地,嚴禁外人進入,以免產生鞭長莫及之患。後來因天災人禍不斷,自明代中葉之後,老林區域逐漸成為流民天然的避難所。
不管是流民還是盜匪竊賊,隻要是往山裏一鑽,麵對連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不管是鄖陽府還是所屬六縣的官差衙役,隻能是望山興歎、鞭長莫及。山中各村一旦有事,周圍的縣衙幾天後才能獲悉消息,然後又得花費好幾天過去處理,政令上通下達極為不暢。
這兩片地區山高穀深,叢茂林密,山地麵積極為遼闊,然而卻是土地貧瘠,物產匱乏,山中皆是人跡罕至所在。除了漢水、徙河、吉水河和白河等支流可行船外,陸路交通極為不便。
想當初明末清初的“夔東十三家”就盤踞在南巴老林地區,正是因為交通不便,大軍難行,一直堅持抵抗到康熙三年,才被清廷調集秦、豫、湖廣三省兵馬將其徹底剿滅。
自大小金川戰役以來,清廷在川陝鄂等地大肆征調賦役,使得府庫皆空,州縣疲敝。肥沃的川西平原因為土地兼並愈發嚴重,貧民身無立錐之地,紛紛破產、離鄉遠徙,而川東地區雖然土地貧瘠,可因為地廣賦輕,所以周邊各省流民不斷匯聚於此,尤其以川、豫兩省流民最多。
說起來,要不是趙新當初在射陽湖的田莊上把收元教的教首孫貴遠和大徒弟詹正林給一鍋端了,那幫人包括王聰兒母女已經跑到了襄陽傳教,危害更甚。
然而當徐大用先後抵達鄖西和竹山兩地後,才發現事情遠比他打聽到消息更加複雜。他要麵對的不止是混元、大乘、八卦、離卦等白蓮教分支教派,還有一個重要的民間秘密會社--“啯嚕子”。
後世大名鼎鼎的哥老會--也就是袍哥組織,正是起源於“啯嚕”。
說句題外話,縱觀清代早中期的這些秘密會黨,除了羅教是靠漕運謀生外,其他秘密教門諸如天地會、啯嚕會、白蓮教就沒什麽好東西!無不是以殺人搶劫、奸淫擄掠、坑蒙拐騙為主要謀生方式,手段極為卑劣。
而這也是趙新堅決不和這些民間會黨合作的原因。
徐大用在第一次的南下時不止到了南巴老林,他們一行人還去了重慶府。
之所以去重慶,是因為他們在鄖陽和當地人閑聊中得知,啯嚕子並非僅活躍於南巴老林,在川江帆船上充當水手和岸上的纖夫中有許多也入了啯嚕會,尤以重慶府一帶滯留的纖夫最多,差不多有數千人。
話說川江大船載客貨由漢陽、荊宜逆流而上時,水流越急則需要的纖夫就越多,每艘大船載貨數百石,而纖夫就要七八十人。等貨船道了重慶卸載,那些客商就改雇小船分別前往川北、川西南,而像嘉陵江、渠江、潼江、瀘水、涪水等拉纖的則是另外一幫纖夫。至於順流而下的商船所需水手比逆流要少一半,每艘最多不過三四十人,於是大批纖夫便滯留在了重慶府。
徐大用當時並沒把啯嚕子放在眼裏,眼下連朝廷的大軍和羅刹都被北海軍打的屁股尿流,還能怕幾個潑皮無賴?!
在他想來,纖夫好啊,吃苦耐勞。幾千纖夫連帶家眷怕不得上萬人,要是能運去北海鎮,絕對是大功一件。
之後當徐大用抵達重慶府後被江岸上的景象嚇了一跳,那些從荊宜、夔東來的纖夫們住在重慶府河岸密密麻麻的草棚裏,豈止是數千,而是幾近萬人!
徐大用的手下在沿江的碼頭上特意觀察計算過。以十天為期,每天逆流而上的十幾條船,順流而下的也是差不多是十幾條,那麽來時纖夫就需要七八百人,迴程則隻需要三四百人,於是河岸之上逗留的找不到生計的纖夫,十天就可聚集數千人,一個月就能上萬。
這麽多的纖夫找不到工作,時間久了肯定要鬧事,重慶府城外坑蒙拐騙、搶劫綁票時有發生。雖然這些人的妻兒老小大都在下遊的夔門、奉節、巫山等地棲身,可是掙不到錢又沒人雇,如何迴的了家?
當徐大用找到幾個纖夫頭目,提出可以帶他們妻兒老小一起去蘇北種地的時候,很多纖夫都動了心。
誰知他這邊剛開始跟幾個纖夫頭目談條件,那邊本地啯嚕會的首領就找了過來。沒別的,要錢勒索。不給就開打,打到滾蛋或是請客掏錢為止。
一開始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徐大用答應給錢,每人按二十枚錢算。誰知那啯嚕會頭子看徐大用穿著打扮,竟然提出每人按一百錢算。
於是徐大用極為光火,這特麽純粹就是明搶啊!五千人就是五十萬錢,合五千兩白銀。雖然北海鎮不差錢,可也不能當冤大頭啊。
然而當他拒絕了啯嚕會首的條件,之後便發現再沒有纖夫敢答應跟著走。他這時候才了解到,重慶府當地有所謂少無衣履赤身者稱為“精膊溜”,就是指的纖夫。很多人窮的連衣服都賣光了,渾身上下就剩一褲頭了。而“精膊溜”弱則為乞丐,強則入“啯嚕”,妥妥的流氓無產者!
隨後,啯嚕會的人便開始不斷找茬挑釁,到了最後竟說不掏錢連船都不讓走,派了幾條船把徐大用他們的船給圍了。
自從跟了趙新被派到蘇北,徐大用哪受過這氣。可麵對一群明著訛人的潑皮無賴,徐大用知道好漢不吃眼前虧的道理。自己這邊就六個手下,對方可是有數千人。就算是一人雙槍火力全開,幾千人靠人命堆也能把自己堆死。無奈之下,徐大用隻得掏錢息事寧人,又花錢在飯鋪訂了一桌席麵送過去,算是給對方賠罪。
這下他可終於領教到啯嚕會的厲害了。
其實在乾隆早期和中期的時候,清廷地方政府曾多次展開對啯嚕子的查辦,勸告不可謂不苦口婆心,懲治不可謂不嚴厲,卻還是有人鋌而走險淪為“啯匪”。
尤其是當年清廷進行大小金川戰役的時候,因為無暇顧及,啯嚕會曾極為囂張。之後福康安被任命為四川總督,主要任務就是查辦啯匪;前後五年,淩遲、砍頭乃至流放數千人。看著是銷聲匿跡了,可實際上啯嚕會由明麵轉到了地下。
話說在一個天災頻發,吏治腐敗,土地兼並愈演愈烈,乃至無數農民大破產的時代,如果能尋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或者說能充分就業,誰願意飄蕩於社會而時時冒著砍頭、發配的風險呢?誰不願意盡最大努力辛勤創業而圓豐衣足食之夢呢?
就好比這些很多棲身在南巴老林的流民在陝西多為木廠和紙廠工人,在巴蜀為鹽井匠作私販,基本上都能自食其力。如果不是因山內糧食歉收、糧價騰貴,致使作坊停工,那麽工人就不會四散流竄而滋事。
於是清廷官府乃至地主士紳的勸告,在很多流民的眼裏就成了站著說話不腰疼。
瞧瞧官府告示怎麽說的,“即或命之不辰,窮餓而死,當屬清白良民,得以保全首領。”
問題是命都要沒了,全家都快餓死了,誰還在乎腦袋呢?饑寒起盜心不外如此。
從經濟學上說,如果一個社會無法安置過多的人口使之獲得必要的生產資料,必然會造成大量的社會成員被置於社會邊緣,隨之而來的就是“盜賊滋熾”和“奸匪增多”。
吃了這麽大的虧,徐大用當然不會善罷甘休。可是北海軍的大船再猛,也隻能在沿海地區轉悠,長江中上遊那是想都別想,也沒那個精力。於是後來徐大用隻得灰溜溜的離開了重慶府,最後還是托漕幫中人,搭上了襄陽漕幫的關係,建立了一條從鄖西招收陝西流民去北海鎮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