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魏長生過來攀談,恩海十分高興,官保卻興趣寥寥。聊了沒幾句,官保便提前告辭。盡管有著滿腹疑問和驚奇,但魏長生到臨走也沒從恩海嘴裏問出那段唱詞是從哪聽到的。
開玩笑!恩海還沒活夠呢。
不過經魏長生再三懇求,恩海最後還是把整段唱詞都告訴了他,並說了這段戲詞的大致唱法和腔調。“花部泰鬥”不是白叫的,魏長生斟酌了一會,又試著低聲哼唱了幾次,竟然八九不離十的把握住了這段唱腔的神韻。等他亮嗓清唱了一遍後,茶館裏所有人都齊聲叫好,拍的桌子山響!
乾隆晚年的時候,正是戲劇流派大發展之時,很多後世戲曲裏的東西已經有了雛形。比如魏長生創造的旦角頭上貼片,又比如用軟弓子的胡琴。而後世京劇的主體聲腔皮黃腔此時還隻存在於秦腔、漢調和徽調中,尚未完成真正的融合。
在魏長生看來,恩海告訴他的這段唱腔裏,既有昆、弋腔的東西,似乎還有一些西秦腔、漢調和徽調的底子,這也太怪了!他想不出這世上除了他之外,還有誰能融各派之長,獨創出一門戲曲流派來。
看到恩海一副欲言又止,神神秘秘的樣子,再聯想到恩海的身份,魏長生心想搞不好這玩意是從宮裏傳出來的,看來還是皇上身邊有能人啊!得虧魏長生晚上在廣和樓還要登台,否則他能拉著恩海聊到第二天早上。
一年之後,這段和當下所有流派不同的唱詞和唱腔經過魏長生再度加工整理,居然被他搞成了一出《秦瓊賣馬》的折子戲,在揚州的舞台上火的一塌糊塗,成了每場必點的劇目。而等魏長生終於知道這種唱腔是從關外流傳開來的時候,那都已經是幾年以後的事了。
視線轉迴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底的北海鎮。
趙新終於決定要對島國動手了,他打算通過這一次的行動,徹底絕了幕府對蝦夷地的念想,並為最終解決島國問題打下基礎。
自從去年鬆前城被北海鎮聯合阿伊努各部聯合攻占後,德川幕府在前半年的時間裏,已經派出了兩波討伐軍累計五千人,試圖奪迴鬆前城。幸虧鬆前城內有北海鎮的一個加強連長期鎮守,僅憑圖卡手下的那些阿伊努人根本頂不住。
現在整個鬆前城下町已經被打成了一片斷壁殘垣。年初時幕府下令,禁止近江的商人再向蝦夷地販賣糧食和生活物資;要不是有驚雷號每個月向鬆前城運送物資,圖卡這些人早就跑迴平原鎮和大山裏繼續當酋長了。
不過北海鎮的物資也不是白送的,按照趙新之前和圖卡定下的,所有運來的物資都需要阿伊努人用黃金來交換。當圖卡再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天然金礦石時,鄧飛便順勢提出了烏魯普島的礦產開采權。對於一個小島,圖卡根本不在乎,於是他大手一揮,將烏魯普島包括島上的阿伊努人全部轉讓給了北海鎮。
雖說幕府的討伐軍兩次都在鬆前城下被打的抱頭鼠竄,倉皇逃命,不過他們還是將大部分居住在鬆前城下町的島國人帶迴了本島。阿伊努人不事生產,他們終日除了打獵就是飲酒作樂,把好端端的城下町搞的烏煙瘴氣。而圖卡也擔心島國人裏有幕府的探子,所以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
而江戶那邊,就在“第三次蝦夷地討伐隊”籌備完成,即將出發時,天明六年(1786年)八月二十五日,德川幕府第十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治去世了。
七年前,德川家治年僅十七歲的長子家基在狩獵後突然去世。已經沒有子嗣的家治在兩年後,將一橋德川家的的長男豐千代立為養嗣子。
這位在曆史上有著四十個老婆、二十八個兒子、二十七個女兒的將軍大人,今年才不過十三歲。如今登上幕府寶座,即將成為第十一代將軍,也就是德川家齊。
德川家治一死,老中田沼意次立刻失勢,兩天後辭任老中,就此下野。這位在整個東亞最早在經濟上進行類似“洋務運動”的先驅,很快就遭受到了政敵清算以及世人的追加惡評。
此時的幕府財政赤字深不見底、災民四處流難。很多農民一頓飯的份量隻有一個小茶杯大小的蕎麥麵,勉強苟活;各地小規模的一揆民變時有發生,要求幕府和大名減免過重的年貢。
別看德川家齊年紀小,這小孩子的政治手腕卻很厲害。
在前代的統治者失信於民的情況下,德川家齊急需一個宗家出身、有威望卻也不能威脅自己將軍之位的親戚,來協助穩固自己的統治或是代為承擔自己不治的罪責。而禦三卿出身、因為在災難中盛傳白河藩藩領內無一人餓死(賤民不算人)、已是末流分家當主的鬆平信定恰巧成為了最為合適的人選。
然而以德川家的祖訓來說,既然德川宗家支配天下,那就必須對等讓渡權力給自己的家臣;“老中”一職隻能在譜代大名裏選拔,親藩大名不能擔任。鬆平定信雖然作為久鬆鬆平家當主是譜代大名的身份,卻也因為出身禦三卿的親藩(德川吉宗的孫子,田安德川家第七個兒子,後過繼給白河藩當繼承人。)而遭到了政敵的反對。
激烈的政治鬥爭又開始了,由於幕府內各派開始緊鑼密鼓的爭奪“老中”大位,第三次蝦夷地討伐計劃就此擱置下來。
以上,就是平太通過北海商號傳迴北海鎮的情報。趙新則從中看到了機會,一旦老中人選確定,那幕府就會開始上下一心,為了應對國內耕地不足的局麵,他們一定會再度圖謀蝦夷地的肥沃土地。
不過在出發之前,趙新還有幾件事要做。
他先是寫了一封親筆信,經過沈璿幫著潤色,用鋼筆謄抄的工工整整,找不出一個錯字。然後,他將信轉交沈敬丹,讓對方迴揚州接家眷時,把這封信交給一個叫汪中汪容甫的人。
趙新之所以會看上汪容甫,一是此人雖然極有才學,卻沒有出仕做官;其次就是此人自幼喪父,全靠寡母靠賣鞋撫養他長大,當過學徒工,中過科舉;第三就是趙新小時候讀過汪中的著作。
當年趙新的父親不知受到哪位同事的“煽動”,從單位圖書館找來一本《述學》,硬逼著趙新在假期裏讀完。在父親的大巴掌加皮帶的恐嚇下,趙新每天讀的生不如死;什麽“王國大學”、“侯國小學”、“諸子之學”、“鄉學”之類的,通篇連個標點符號都沒有,趙新隻能一邊查著字典,一邊囫圇吞棗般的通篇背完。
那時趙新的家離父親的單位距離隻有一牆之隔,於是趙新每背下一篇,就得趕緊跑到父親的辦公室默誦。
為什麽是“趕緊”?去晚了就忘了!就這樣,錯一個字還得手心挨一巴掌,然後迴去重新背。那時候的趙新,每天揉著被打的通紅的手心,晚上躲在被窩裏罵的最多的就是這位汪中。
時間久了,有些事也就漸漸模糊了。直到前些日子跟沈敬丹吃飯時聊起揚州的名人,對方提到一個叫汪容甫的家夥時,趙新才突然記起這個曾經被他罵了整整一個寒假的家夥。
汪中的事目前還算是趙新的私事;公事上,北海鎮在現有的小學之外,在八月底又開設了三所專科學校。趙新出席了三所學校的奠基典禮。
第一個是歸屬民政部門的技工學校。雖然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的農機組規模已經超過了一百人,可依然達不到大規模機械化的要求。有鑒於此,陳青鬆和趙亮在私下準備了幾個月後,技工學校終於開張了。
趙亮擔任技工學校校長,萬造、趙茂助等人和工坊的十幾個熟練工人成為了兼職教師。學校首先開設八個專業班,分為農機、汽車駕駛、機械修理、鉗工、車工、銑工、電工、木工。學員則麵向已經熟練掌握普通話,並能認識並讀出五百字的居民,不分男女。
第二個學校就是航海學校。由劉勝擔任校長,鄧飛擔任教育長,丁國峰和葡萄牙人木匠擔任兼職教師。目前開設的專業包括海員、輪機、高級海員三個專業班。
航海中需要的電工和木工專業由技工學校代為培養,不過光是海員專業就需要學習航海學、航行值班與避碰、航海氣象與海洋學、貨物運輸、船舶管理、船舶結構與設備等一係列課程,之後再根據服務年限,通過考核後可晉升為高級海員。
第三個學校就是少年軍校,由趙新擔任校長,王遠方、吳思宇擔任正、副教育長。少年軍校的招收對象是北海鎮小學的畢業學員。主要是為北海鎮培養合訓分流專業的初級後備人才;所謂合訓分流是指培養懂技術、會管理、能指揮的複合型初級指揮軍官。
少年軍校內部不分專業,所有學員需要學習武器射擊、地形學、中高等數學和幾何、軍事理論、參謀業務、軍事訓練法、軍隊管理學、宣教等科目,整個學習時間為四年;四年後會根據個人特長和性格特點,再進行專業係統培養。
上述三所學校,除了技工學校的校址選在了富爾丹城南,海員學校和少年軍校都設在了北海鎮西拉河的東岸。奠基典禮完成後,民政部所屬的建築隊便開始進場施工,計劃在農曆十月底前先將教室和圍牆建設完成。
三所學校的設立在新老流民中引起極大關注。流民中很快就知道,這些學生不光是會流利使用官話,還要讀書認字,而且據說畢業出來就是要做官的,上學期間每個月俸祿至少十元北海鎮銀幣。
十銀元,那就是五十兩啊!個別有心人一盤算,乖乖!這已經是大清八品官員的俸祿了。
人啊,有勤勞肯幹的,就有好逸惡勞的。個別有女兒流民家庭心說隻要把閨女嫁過去,自己妥妥的就是官老爺了,還種什麽地,修什麽路啊!
可他們隨後再一打聽,心一下涼了半截。趙新規定,三所學校的學生十八歲前都不許成家;誰要是敢偷偷成家的,所在社區組長、裏長、區長全部免職不說,學生本人也要從學校清退。
而部隊這邊從中秋節後,一百多個娶了小妾的士兵和軍官陸續被清退下來。這些人很快就被編成了一支保安隊,被強令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小妾去了苦葉島,負責油田和煤礦的安全保衛和冬季值守。
看到趙新如此強硬手段,原本還想著討一房小妾的利吉不禁一頭冷汗,心說實在僥幸。
鄭一、鄭七和一頭霧水來到北海鎮的郭婆帶三人,被趙新大手一揮,送進了北海鎮小學讀書。三人裏除了鄭七大字不識外,鄭一和郭婆帶都念過幾年私塾,可兩人還是被趙新勒令學習數學幾何兩門課程。趙新說的很清楚,想要當高級海員,也就是能駕駛三桅大帆船乃至大鐵船,數學是必須要掌握的。
上學雖然是件好事,可每天的課堂實在是讓三人無比尷尬;因為教室裏除了他們,都是一群七八歲的孩子。丟死人了!
九月初,就在趙新出發前的三天,北海鎮的第二和第三個法令又出台了。其中第二項法令讓所有流民一頭霧水,搞不懂老爺們弄出個《禁鴉片條例》有什麽用!
話說北海鎮這裏好多人原先連鴉片是什麽都不知道,反倒是通過這個條例知道了鴉片還有兩個稱唿,阿芙蓉和福壽膏。
這一條例是趙新讓於德利和周衛國盡快起草頒布的。趙新的想法是,與其以後不教而誅,不如先行一步,反正這玩意不用弄的太複雜。
《禁鴉片條例》中明確除了醫用采購和醫院使用外,禁止北海鎮治下任何人吸食、販賣、運輸鴉片。條例中還明確了“吸販同罪”,這一點得到所有穿越眾的認同。鑒於目前人口資源短缺,隻要有人販賣或吸食鴉片的,一律發配到蝦夷地的煤礦挖煤,終生不得迴歸大陸。
另一個法規則是《北海鎮居民身份通行證條例》,所有北海鎮居民將領取一個民政部頒發的證件。於是從九月初開始,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各家各戶接到通知,在某天去鎮公所排隊照相,為新證件準備照片。
緊接著,從富爾丹城那邊傳來消息,紮克蘇嚕部一行幾十號人在薩哈連父女帶領下,為了躲避清軍的盤查,於七月中旬駕船出發,在興凱湖南岸登陸,越過沼澤地,在九月初抵達了富爾丹城。他們這次攜帶了大量的山貨和獸皮,是來和北海鎮做生意的;從棉衣到針頭線腦、糧食、鹽、火柴、卷煙、茶葉乃至鐵器,樣樣都要,無物不換。
雖然趙新是負責民族事務的,可既然是烏希哈來了,這事兒就不用他出麵了,自然有劉勝和民政的人去應付。現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交通順暢,大雪封山之前,騎馬隻需要兩天,坐馬車三、四天也就到了。
與此同時,從澳門來的佩雷拉一行人在經過初步適應,經過北海鎮醫院統一檢查身體,確認隻是個人衛生狀況不佳,需要勤洗澡勤理發後,被劉大主任臊的滿臉通紅的佩雷拉便帶著兩個手下,開始勘測並設計未來的北海鎮海港;而其他的船工則帶著其他疍家船工對之前俘獲的娜塔莉婭號和尼古拉斯號進行修理。
因為這兩條船都是英式三桅商船,而且劉勝之前從澳門購買的木料數量非常充足,在等到尼古拉斯號被拖進幹船塢後,船工馬上就開始了修複工作。
初到北海鎮的佩雷拉等葡萄牙人和疍家人,對於這裏的一切都極為驚奇。當他們被民政辦事員領著去參觀那兩座用鋼筋水泥鋪就的新式幹船塢時,一個個驚掉了下巴。
不過,當驚雷號帶著滿載的柴油從苦葉島返迴時,佩雷拉等一眾葡萄牙人和那些疍家漁民直接跪了,他們無法想象這世界上居然能有這麽大的鐵船。
“苦葉島那邊已經開始下雪了。到了九月就沒法再開工,管子都得凍上了。張波他們最近一直在連軸轉,準備到了九月中旬就停火停工。”鄧飛顯得有些疲憊。最近他一直在北海鎮、苦葉島和蝦夷地之間來迴跑,運迴了大批的優質動力煤和柴油。
趙新拍了拍鄧飛的肩膀道:“辛苦你了,我走以後,你再跑一趟濟州島,等把張波他們接迴來後,你這個教育長就走馬上任吧。這個冬天不用再跑了,上上課,好好休息一陣子再說。”
九月五日,被提升為團長的潘秀成和久藏帶領兩個團的人馬開始登船。喧鬧的碼頭上,登船的士兵、送行的家屬,人山人海,異常的喧囂熱鬧。看著在場的人群一個個有說有笑,毫無生死離別的苦惱,這讓那些在碼頭上工作的疍家船工無不驚訝萬分。
而趙新在走之前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在征兵動員令上簽上了自己的大名。按照之前的調整計劃,北海鎮再度擴軍,這次征兵的規模是九千人。
(第四卷完。)
開玩笑!恩海還沒活夠呢。
不過經魏長生再三懇求,恩海最後還是把整段唱詞都告訴了他,並說了這段戲詞的大致唱法和腔調。“花部泰鬥”不是白叫的,魏長生斟酌了一會,又試著低聲哼唱了幾次,竟然八九不離十的把握住了這段唱腔的神韻。等他亮嗓清唱了一遍後,茶館裏所有人都齊聲叫好,拍的桌子山響!
乾隆晚年的時候,正是戲劇流派大發展之時,很多後世戲曲裏的東西已經有了雛形。比如魏長生創造的旦角頭上貼片,又比如用軟弓子的胡琴。而後世京劇的主體聲腔皮黃腔此時還隻存在於秦腔、漢調和徽調中,尚未完成真正的融合。
在魏長生看來,恩海告訴他的這段唱腔裏,既有昆、弋腔的東西,似乎還有一些西秦腔、漢調和徽調的底子,這也太怪了!他想不出這世上除了他之外,還有誰能融各派之長,獨創出一門戲曲流派來。
看到恩海一副欲言又止,神神秘秘的樣子,再聯想到恩海的身份,魏長生心想搞不好這玩意是從宮裏傳出來的,看來還是皇上身邊有能人啊!得虧魏長生晚上在廣和樓還要登台,否則他能拉著恩海聊到第二天早上。
一年之後,這段和當下所有流派不同的唱詞和唱腔經過魏長生再度加工整理,居然被他搞成了一出《秦瓊賣馬》的折子戲,在揚州的舞台上火的一塌糊塗,成了每場必點的劇目。而等魏長生終於知道這種唱腔是從關外流傳開來的時候,那都已經是幾年以後的事了。
視線轉迴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底的北海鎮。
趙新終於決定要對島國動手了,他打算通過這一次的行動,徹底絕了幕府對蝦夷地的念想,並為最終解決島國問題打下基礎。
自從去年鬆前城被北海鎮聯合阿伊努各部聯合攻占後,德川幕府在前半年的時間裏,已經派出了兩波討伐軍累計五千人,試圖奪迴鬆前城。幸虧鬆前城內有北海鎮的一個加強連長期鎮守,僅憑圖卡手下的那些阿伊努人根本頂不住。
現在整個鬆前城下町已經被打成了一片斷壁殘垣。年初時幕府下令,禁止近江的商人再向蝦夷地販賣糧食和生活物資;要不是有驚雷號每個月向鬆前城運送物資,圖卡這些人早就跑迴平原鎮和大山裏繼續當酋長了。
不過北海鎮的物資也不是白送的,按照趙新之前和圖卡定下的,所有運來的物資都需要阿伊努人用黃金來交換。當圖卡再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天然金礦石時,鄧飛便順勢提出了烏魯普島的礦產開采權。對於一個小島,圖卡根本不在乎,於是他大手一揮,將烏魯普島包括島上的阿伊努人全部轉讓給了北海鎮。
雖說幕府的討伐軍兩次都在鬆前城下被打的抱頭鼠竄,倉皇逃命,不過他們還是將大部分居住在鬆前城下町的島國人帶迴了本島。阿伊努人不事生產,他們終日除了打獵就是飲酒作樂,把好端端的城下町搞的烏煙瘴氣。而圖卡也擔心島國人裏有幕府的探子,所以對當地居民的生活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
而江戶那邊,就在“第三次蝦夷地討伐隊”籌備完成,即將出發時,天明六年(1786年)八月二十五日,德川幕府第十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治去世了。
七年前,德川家治年僅十七歲的長子家基在狩獵後突然去世。已經沒有子嗣的家治在兩年後,將一橋德川家的的長男豐千代立為養嗣子。
這位在曆史上有著四十個老婆、二十八個兒子、二十七個女兒的將軍大人,今年才不過十三歲。如今登上幕府寶座,即將成為第十一代將軍,也就是德川家齊。
德川家治一死,老中田沼意次立刻失勢,兩天後辭任老中,就此下野。這位在整個東亞最早在經濟上進行類似“洋務運動”的先驅,很快就遭受到了政敵清算以及世人的追加惡評。
此時的幕府財政赤字深不見底、災民四處流難。很多農民一頓飯的份量隻有一個小茶杯大小的蕎麥麵,勉強苟活;各地小規模的一揆民變時有發生,要求幕府和大名減免過重的年貢。
別看德川家齊年紀小,這小孩子的政治手腕卻很厲害。
在前代的統治者失信於民的情況下,德川家齊急需一個宗家出身、有威望卻也不能威脅自己將軍之位的親戚,來協助穩固自己的統治或是代為承擔自己不治的罪責。而禦三卿出身、因為在災難中盛傳白河藩藩領內無一人餓死(賤民不算人)、已是末流分家當主的鬆平信定恰巧成為了最為合適的人選。
然而以德川家的祖訓來說,既然德川宗家支配天下,那就必須對等讓渡權力給自己的家臣;“老中”一職隻能在譜代大名裏選拔,親藩大名不能擔任。鬆平定信雖然作為久鬆鬆平家當主是譜代大名的身份,卻也因為出身禦三卿的親藩(德川吉宗的孫子,田安德川家第七個兒子,後過繼給白河藩當繼承人。)而遭到了政敵的反對。
激烈的政治鬥爭又開始了,由於幕府內各派開始緊鑼密鼓的爭奪“老中”大位,第三次蝦夷地討伐計劃就此擱置下來。
以上,就是平太通過北海商號傳迴北海鎮的情報。趙新則從中看到了機會,一旦老中人選確定,那幕府就會開始上下一心,為了應對國內耕地不足的局麵,他們一定會再度圖謀蝦夷地的肥沃土地。
不過在出發之前,趙新還有幾件事要做。
他先是寫了一封親筆信,經過沈璿幫著潤色,用鋼筆謄抄的工工整整,找不出一個錯字。然後,他將信轉交沈敬丹,讓對方迴揚州接家眷時,把這封信交給一個叫汪中汪容甫的人。
趙新之所以會看上汪容甫,一是此人雖然極有才學,卻沒有出仕做官;其次就是此人自幼喪父,全靠寡母靠賣鞋撫養他長大,當過學徒工,中過科舉;第三就是趙新小時候讀過汪中的著作。
當年趙新的父親不知受到哪位同事的“煽動”,從單位圖書館找來一本《述學》,硬逼著趙新在假期裏讀完。在父親的大巴掌加皮帶的恐嚇下,趙新每天讀的生不如死;什麽“王國大學”、“侯國小學”、“諸子之學”、“鄉學”之類的,通篇連個標點符號都沒有,趙新隻能一邊查著字典,一邊囫圇吞棗般的通篇背完。
那時趙新的家離父親的單位距離隻有一牆之隔,於是趙新每背下一篇,就得趕緊跑到父親的辦公室默誦。
為什麽是“趕緊”?去晚了就忘了!就這樣,錯一個字還得手心挨一巴掌,然後迴去重新背。那時候的趙新,每天揉著被打的通紅的手心,晚上躲在被窩裏罵的最多的就是這位汪中。
時間久了,有些事也就漸漸模糊了。直到前些日子跟沈敬丹吃飯時聊起揚州的名人,對方提到一個叫汪容甫的家夥時,趙新才突然記起這個曾經被他罵了整整一個寒假的家夥。
汪中的事目前還算是趙新的私事;公事上,北海鎮在現有的小學之外,在八月底又開設了三所專科學校。趙新出席了三所學校的奠基典禮。
第一個是歸屬民政部門的技工學校。雖然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的農機組規模已經超過了一百人,可依然達不到大規模機械化的要求。有鑒於此,陳青鬆和趙亮在私下準備了幾個月後,技工學校終於開張了。
趙亮擔任技工學校校長,萬造、趙茂助等人和工坊的十幾個熟練工人成為了兼職教師。學校首先開設八個專業班,分為農機、汽車駕駛、機械修理、鉗工、車工、銑工、電工、木工。學員則麵向已經熟練掌握普通話,並能認識並讀出五百字的居民,不分男女。
第二個學校就是航海學校。由劉勝擔任校長,鄧飛擔任教育長,丁國峰和葡萄牙人木匠擔任兼職教師。目前開設的專業包括海員、輪機、高級海員三個專業班。
航海中需要的電工和木工專業由技工學校代為培養,不過光是海員專業就需要學習航海學、航行值班與避碰、航海氣象與海洋學、貨物運輸、船舶管理、船舶結構與設備等一係列課程,之後再根據服務年限,通過考核後可晉升為高級海員。
第三個學校就是少年軍校,由趙新擔任校長,王遠方、吳思宇擔任正、副教育長。少年軍校的招收對象是北海鎮小學的畢業學員。主要是為北海鎮培養合訓分流專業的初級後備人才;所謂合訓分流是指培養懂技術、會管理、能指揮的複合型初級指揮軍官。
少年軍校內部不分專業,所有學員需要學習武器射擊、地形學、中高等數學和幾何、軍事理論、參謀業務、軍事訓練法、軍隊管理學、宣教等科目,整個學習時間為四年;四年後會根據個人特長和性格特點,再進行專業係統培養。
上述三所學校,除了技工學校的校址選在了富爾丹城南,海員學校和少年軍校都設在了北海鎮西拉河的東岸。奠基典禮完成後,民政部所屬的建築隊便開始進場施工,計劃在農曆十月底前先將教室和圍牆建設完成。
三所學校的設立在新老流民中引起極大關注。流民中很快就知道,這些學生不光是會流利使用官話,還要讀書認字,而且據說畢業出來就是要做官的,上學期間每個月俸祿至少十元北海鎮銀幣。
十銀元,那就是五十兩啊!個別有心人一盤算,乖乖!這已經是大清八品官員的俸祿了。
人啊,有勤勞肯幹的,就有好逸惡勞的。個別有女兒流民家庭心說隻要把閨女嫁過去,自己妥妥的就是官老爺了,還種什麽地,修什麽路啊!
可他們隨後再一打聽,心一下涼了半截。趙新規定,三所學校的學生十八歲前都不許成家;誰要是敢偷偷成家的,所在社區組長、裏長、區長全部免職不說,學生本人也要從學校清退。
而部隊這邊從中秋節後,一百多個娶了小妾的士兵和軍官陸續被清退下來。這些人很快就被編成了一支保安隊,被強令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小妾去了苦葉島,負責油田和煤礦的安全保衛和冬季值守。
看到趙新如此強硬手段,原本還想著討一房小妾的利吉不禁一頭冷汗,心說實在僥幸。
鄭一、鄭七和一頭霧水來到北海鎮的郭婆帶三人,被趙新大手一揮,送進了北海鎮小學讀書。三人裏除了鄭七大字不識外,鄭一和郭婆帶都念過幾年私塾,可兩人還是被趙新勒令學習數學幾何兩門課程。趙新說的很清楚,想要當高級海員,也就是能駕駛三桅大帆船乃至大鐵船,數學是必須要掌握的。
上學雖然是件好事,可每天的課堂實在是讓三人無比尷尬;因為教室裏除了他們,都是一群七八歲的孩子。丟死人了!
九月初,就在趙新出發前的三天,北海鎮的第二和第三個法令又出台了。其中第二項法令讓所有流民一頭霧水,搞不懂老爺們弄出個《禁鴉片條例》有什麽用!
話說北海鎮這裏好多人原先連鴉片是什麽都不知道,反倒是通過這個條例知道了鴉片還有兩個稱唿,阿芙蓉和福壽膏。
這一條例是趙新讓於德利和周衛國盡快起草頒布的。趙新的想法是,與其以後不教而誅,不如先行一步,反正這玩意不用弄的太複雜。
《禁鴉片條例》中明確除了醫用采購和醫院使用外,禁止北海鎮治下任何人吸食、販賣、運輸鴉片。條例中還明確了“吸販同罪”,這一點得到所有穿越眾的認同。鑒於目前人口資源短缺,隻要有人販賣或吸食鴉片的,一律發配到蝦夷地的煤礦挖煤,終生不得迴歸大陸。
另一個法規則是《北海鎮居民身份通行證條例》,所有北海鎮居民將領取一個民政部頒發的證件。於是從九月初開始,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各家各戶接到通知,在某天去鎮公所排隊照相,為新證件準備照片。
緊接著,從富爾丹城那邊傳來消息,紮克蘇嚕部一行幾十號人在薩哈連父女帶領下,為了躲避清軍的盤查,於七月中旬駕船出發,在興凱湖南岸登陸,越過沼澤地,在九月初抵達了富爾丹城。他們這次攜帶了大量的山貨和獸皮,是來和北海鎮做生意的;從棉衣到針頭線腦、糧食、鹽、火柴、卷煙、茶葉乃至鐵器,樣樣都要,無物不換。
雖然趙新是負責民族事務的,可既然是烏希哈來了,這事兒就不用他出麵了,自然有劉勝和民政的人去應付。現在北海鎮和富爾丹城兩地交通順暢,大雪封山之前,騎馬隻需要兩天,坐馬車三、四天也就到了。
與此同時,從澳門來的佩雷拉一行人在經過初步適應,經過北海鎮醫院統一檢查身體,確認隻是個人衛生狀況不佳,需要勤洗澡勤理發後,被劉大主任臊的滿臉通紅的佩雷拉便帶著兩個手下,開始勘測並設計未來的北海鎮海港;而其他的船工則帶著其他疍家船工對之前俘獲的娜塔莉婭號和尼古拉斯號進行修理。
因為這兩條船都是英式三桅商船,而且劉勝之前從澳門購買的木料數量非常充足,在等到尼古拉斯號被拖進幹船塢後,船工馬上就開始了修複工作。
初到北海鎮的佩雷拉等葡萄牙人和疍家人,對於這裏的一切都極為驚奇。當他們被民政辦事員領著去參觀那兩座用鋼筋水泥鋪就的新式幹船塢時,一個個驚掉了下巴。
不過,當驚雷號帶著滿載的柴油從苦葉島返迴時,佩雷拉等一眾葡萄牙人和那些疍家漁民直接跪了,他們無法想象這世界上居然能有這麽大的鐵船。
“苦葉島那邊已經開始下雪了。到了九月就沒法再開工,管子都得凍上了。張波他們最近一直在連軸轉,準備到了九月中旬就停火停工。”鄧飛顯得有些疲憊。最近他一直在北海鎮、苦葉島和蝦夷地之間來迴跑,運迴了大批的優質動力煤和柴油。
趙新拍了拍鄧飛的肩膀道:“辛苦你了,我走以後,你再跑一趟濟州島,等把張波他們接迴來後,你這個教育長就走馬上任吧。這個冬天不用再跑了,上上課,好好休息一陣子再說。”
九月五日,被提升為團長的潘秀成和久藏帶領兩個團的人馬開始登船。喧鬧的碼頭上,登船的士兵、送行的家屬,人山人海,異常的喧囂熱鬧。看著在場的人群一個個有說有笑,毫無生死離別的苦惱,這讓那些在碼頭上工作的疍家船工無不驚訝萬分。
而趙新在走之前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在征兵動員令上簽上了自己的大名。按照之前的調整計劃,北海鎮再度擴軍,這次征兵的規模是九千人。
(第四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