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嚏!阿嚏……”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趙新,突然覺得鼻子發癢,連著打了好幾個噴嚏。“這是誰在念叨我?”他一邊掏出手帕擦著鼻子,一邊斜眼往隔壁的教室看了過去。
沈璿穿著一身清代男性棉袍,戴著個小瓜皮帽,正拿著碳水筆在一塊白板上寫著字。趙新的位置和沈璿相距也就二十幾米,從側麵看去,穿著棉袍的沈璿除了臉龐明豔動人,身材曲線竟是什麽都看不出來。
“沒意思!”趙新心中暗道。
正在寫字的沈璿心有所感的扭頭看去,卻見趙新正在低頭用手帕擦著鼻子。她似乎是想到了什麽,隨即臉就是一紅。
“老師,您怎麽了?”一個孩子弱弱的舉手問道。
“沒,沒事。來,這個字念……”沈璿拋開胡思亂想,拿起桌子上的教鞭,指著一個簡化字和旁邊的拚音,開始講解。
說起來,沈璿一開始上課時,看到趙新給她的教材上那些被刪減的不成樣子的“簡化字”時,氣就不打一處來。這還能叫字嗎?
可當趙新隨後又拿出一套《漢語拚音方案》時,沈璿從一開始的迷糊,到最後變得對趙新極為佩服,甚至有了一些崇拜的情緒。
在後世的曆史上,掃盲運動最高潮、效果最顯著的五十年代末,最大功臣其實是“推廣漢語拚音”,而不是後人普遍認為的“漢字簡化”。
(以五十年代的山西萬榮縣為例,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一直在做掃盲工作。但是經過幾年努力,收效甚微。由於農民們隻能利用農閑時進行掃盲,識字的迴生率很高。當采用了《漢語拚音方案》公後,萬榮縣找到了掃盲的好方法。據當時報告記載,一般農民15到20個小時就能掌握漢語拚音,利用漢語拚音識字,100個小時就能識字1500個。進入六十年代,全國掃盲運動即將告一段落,文盲率已從1949年的80%以上,一下子降低到33%左右。)
至於為什麽一定要教孩子們簡化字,趙新的解釋是好記好寫。其實他真正的想法是,繁體字寫起來實在太累了!比如一個“豐”字,繁體寫下來要十八畫,簡體字隻有四畫。就算趙新會寫,可當初他一帶就是十六個班,寫一天下來手腕都抬不起來了。
最初那八百多個孩子,經過趙新、劉錚和張波三人的不懈努力,基本上一半都掌握了五百個簡化字的聽說讀寫;趙新又對這些孩子進行單獨分班,已經開始給他們講授基礎數理化的課程了。他準備在這些孩子掌握兩千五百個漢字後,開始初中課程的培訓。
該找老師了。
趙新的數學還可以,這源於他上大學時學的經濟學;可是物理和化學就不是他的強項了。趙新最牛(臭)的一次,高中化學隻考了26分,物理43分。一氣之下,他就轉文科班去了。
他決定返迴現代一次,讓表弟幫忙辦這件事。還是用老辦法,網上招聘。一千多個孩子,怎麽著也得找(綁)五十個老師過來,哪怕是剛畢業的師範生都行。
“老師,您不舒服嗎?”八歲的徐壽南看到趙新直打噴嚏,不由舉手問道。
“老師,我去找阿妙給你打一針就好了。”萬造的兒子萬海洋不等趙新說話,急忙起身就要往外跑。
“你給我迴來坐下!”萬造這個兒子一天到晚閑不住,帶著一群流民的孩子不是爬樹就是上房。
二十分鍾後,中午下課的鍾聲終於響起。孩子們起立行禮,然後在趙新和沈璿等人先後的“下課”命令後,一哄而散。
“小沈老師,一起吃午飯嗎?”趙新笑眯眯的走近,開口問道。
“不,不了。下午荻姨娘要去診所,我要趕緊迴去。”沈璿一低頭,紅著臉快步走遠了。
上了半天的課,下課逗逗小姑娘,生活不要太美好~~
匆匆吃過午飯,趙新便去了河對岸找趙亮。
趙亮這些天在試著製作硝石,已經失敗了好幾次了。他還沒顧得上吃午飯,正帶著一個年輕人忙碌著。
年輕人叫張方,十九歲,江蘇海州人,曾經是清軍俘虜中的一員。被流放到寧古塔以前,家裏曾開過一個煙火作坊。
前些日子趙新在翻看俘虜的審訊記錄時,發現了他。找來一問會不會做火藥,張方說七八年前曾經跟著父親做過幾次。最重要的是,魯壽山說在寧古塔時就認識張方,說這是個老實人。既然有魯壽山擔保,趙新就把張方從勞改隊裏抽調出來,送到了工坊這裏。
可沒想到的是,張方也是個二把刀。他在家中時也隻是跟著父親一起收集人尿、製作草木灰而已,具體怎麽製作都是他父親獨自操作。
雖然不懂怎麽做火藥,不過趙亮看這年輕人十分老實,做事也細致,也沒讓他迴勞改隊去。
趙亮家在農村,以前聽人說過怎麽收集製作土硝。可是聽說和自己上手完全就是兩碼事。古代民間的煙火匠人製作土硝,一般都是用草木灰、生石灰和收集來的人尿,通過混合發酵來得到白色的土硝結晶體。而有些生活在北方的匠人也會用刮取鹽堿地的土壤的表層,然後混水加熱蒸發,也能得到低純度的黃色土硝。這種土硝用來做煙花爆竹沒問題,可是做黑火藥就差的太遠了。
其實趙新完全可以買到黑火藥或是黃色炸藥,可他覺得總不能一切都靠從另一時空采購來解決,還是得在十八世紀掌握製作方法才行。以後需要火藥的地方太多了,除了作戰之外,開山修路都要大批量的使用;而且科技樹終究是要爬的。
製作火藥的作坊離卷煙作坊有一裏多地,主要原因就是那幾大缸發酵的尿液簡直臭氣熏天!
趙新捏著鼻子走了過來,陰陽怪氣的說道:“好家夥!味兒夠衝的!”
“喲,趙總又來視察了。我說你天天過來看,不嫌煩啊。”趙亮帶著一個工業防毒麵具,說話也是甕聲甕氣的。
“找你有別的事。過兩天我得迴去一趟,你這邊還需要什麽工具?”
“那就多買幾套鏜刀和銑刀,加工槍管和轉輪要用,之前的型號硬度不夠。我一會寫張單子給你。”趙亮這些日子除了帶著張方製作土硝,剩餘時間就是按照趙新給他的圖紙和古董樣槍製作左輪手槍。
考慮到現代子彈暫時無法製作的問題,趙新選擇的是柯爾特1851型海軍型轉輪手槍。這種槍使用的子彈是鉛製的5.2克球形彈丸或7.1克重的圓錐形彈丸,發射藥用的就是黑火藥。除了火帽需要從另一時空單獨購買外,其他的材料在十八世紀都能找到。
雖然每次裝彈時麻煩一點;開火時的火藥氣體泄露,會噴出的高熱氣流可能會灼傷手,可這畢竟是一把能夠連續射擊六次的跨時空武器。1851型的槍口初速為每秒256米,在作戰或是防範野獸時,五十米內具有很好的殺傷效果。
“現在做了幾把?”
“做了三支,試射了幾次,還得改。”
兩人順著小路往工坊那邊走去,張方則遠遠的跟在後麵。
“我聽說俘虜裏有幾個鐵匠?”
“對,有三個,都是隨軍修理火槍和弓箭的。”
“那我下午去勞改隊那邊看看,行的話就調到工坊這邊。”
“這事兒你最好先去找片山,事先看一下他們的審訊記錄。”
兩人邊走邊說,很快就到了卷煙作坊。趙亮帶著張方去吃午飯,趙新則進作坊裏查看進度完成情況。
他叫來卷煙作坊的負責人,問了一下情況,又翻看了趙亮做的記錄。從他們送沈敬丹離開到現在,卷煙已經生產了二十萬支,煙盒也做了幾千個;進度還算可以。
鄧飛和劉勝帶著久藏的那個連去了蝦夷地,看看圖卡那邊有什麽需要幫忙的。至於派出部隊駐紮的事情,趙新覺得還是等第一期訓練全部完成再說。王遠方昨天曾跟趙新提過,這批兩千人的新兵即便是第一期訓練完成,離合格的戰士還差的遠著呢。
趙新如今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和士兵跑步鍛煉,然後上課到中午;吃過午飯再帶著魯壽山巡視北海鎮的各處工地現場,順便處理一些棘手的事。
有時他也會偷偷溜迴另一個時空,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詢問一下身體。而有一個電話號碼,他好幾次都猶豫著刪還是不刪,最後還是作罷。
十天後,劉勝和鄧飛從蝦夷地迴來了。
根據劉勝和久藏的匯報得知,圖卡那邊的進展很不錯。
劄幌部落的首領在收到沙川部的禮物後,已經同意今後“北海商號”的隊伍經過劄幌部落前往北泉州時,會派人跟隨保護。不過,鬆前藩設在劄幌部落的那個稅所還在,聽圖卡說還調集了不少人手。
夕張和石狩的那邊也得到了兩個部落的迴信,對方同意圖卡用糧食和鐵器來交換當地煤礦的開采權;並對本部落成員參與煤礦開采提出了具體的報酬要求。
勝山傳三和村田次郎右衛門派出的第一批勘探隊伍五十人已經乘船抵達沙川。這五十人裏,負責勘探的隻有三個人,其餘的全是他們雇來的浪人武士和工匠。這些人已經在沙川建立貨棧,並用勝山號的清酒和當地阿伊努人置換皮貨和木材。
劉勝最後的意見是打一仗,徹底把鬆前藩的所有人馬轟迴渡島半島,否則以後還不知道要搞出多少麻煩事兒。趙新仔細計算了一下時間,現在離出發去花鳥島送貨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差不多夠用了。
於是他就讓劉勝去找王遠方他們製訂一份作戰計劃。這一次如果和鬆前藩開打,那麽必然要在蝦夷地安排駐軍;並且還要在平原一帶修建哨所和兵站,以保衛煤炭的運輸路線。
趙新不知道的是,因為他們炮轟鬆前城,導致鬆前道廣身亡一事已經傳遍了關東和陸奧一帶。
得到消息的幕府在大驚之後,將原本計劃在明年二月進行的“蝦夷勘探計劃”暫時停止。在長崎事件的詳細信息傳迴江戶後,幕府內的一些有心人士已經將鬆前城和長崎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考慮了。
在真實的曆史上,由於鬆前藩心懷鬼胎,一心想獨霸蝦夷地的控製權,所以對幕府勘探隊的行動一直從中作梗。
當時沙俄已經有意南侵。在如此形勢危急之下,鬆前藩在勘探過程中,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勘察進程﹐並以氣候條件不佳為由,慫恿幕府的藩士撤退。
而幕府的勘探隊員對蝦夷地的地理氣候幾乎一無所知﹐在鬆前藩的搗鬼顧問的恐嚇之下﹐不得不結束勘探,最終打消了北上渡海登陸樺太島(即薩哈林島)的計劃,草草撤迴了本土。
三天後,劉勝將作戰計劃扔在了趙新的桌子上。趙新一看封麵上的字“跨越1784北海”,不禁好奇的調侃道:“此為何意?”
“給你這個偽軍迷漲漲見識吧。”劉勝得意的說道。
“這個行動代號是按照我軍的軍事演習代號規則來命名的。我軍演習代號的組成格式是按照‘主題、時間、地點、階段’的先後順序,比如跨越,就意味著這是一場跨戰區,同時檢驗部隊機動能力的行動。至於計劃裏麵,我們是按照a、b、c三個階段分別命名的。”
趙新好奇的問道:“你們咋不起個帶勁的,比如像老美那樣,來個什麽什麽風暴?”
劉勝給了趙新兩個“樟腦丸”,不屑的說道:“我呸!身為一名曾經的解放軍戰士,你讓我用老美的命名規則?那特麽是侮辱我!”
好吧,趙新沒話說了。跨越就跨越吧,仔細品一品也挺好聽的。於是他繼續翻看裏麵的內容。
這份“跨越1784北海”行動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由於北海鎮目前的全部兵力隻有兩千人,所以這次行動將動用兵力為七個連,即兩營六個連,外加一個150人的加強連。
行動的總指揮為趙新,副總指揮為劉勝、王遠方,海上火力支援由鄧飛負責;陳青鬆那邊派出一個一千人的工程後勤隊伍;洪濤則派出一個醫療隊隨軍行動(全是女的。)
沈璿穿著一身清代男性棉袍,戴著個小瓜皮帽,正拿著碳水筆在一塊白板上寫著字。趙新的位置和沈璿相距也就二十幾米,從側麵看去,穿著棉袍的沈璿除了臉龐明豔動人,身材曲線竟是什麽都看不出來。
“沒意思!”趙新心中暗道。
正在寫字的沈璿心有所感的扭頭看去,卻見趙新正在低頭用手帕擦著鼻子。她似乎是想到了什麽,隨即臉就是一紅。
“老師,您怎麽了?”一個孩子弱弱的舉手問道。
“沒,沒事。來,這個字念……”沈璿拋開胡思亂想,拿起桌子上的教鞭,指著一個簡化字和旁邊的拚音,開始講解。
說起來,沈璿一開始上課時,看到趙新給她的教材上那些被刪減的不成樣子的“簡化字”時,氣就不打一處來。這還能叫字嗎?
可當趙新隨後又拿出一套《漢語拚音方案》時,沈璿從一開始的迷糊,到最後變得對趙新極為佩服,甚至有了一些崇拜的情緒。
在後世的曆史上,掃盲運動最高潮、效果最顯著的五十年代末,最大功臣其實是“推廣漢語拚音”,而不是後人普遍認為的“漢字簡化”。
(以五十年代的山西萬榮縣為例,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一直在做掃盲工作。但是經過幾年努力,收效甚微。由於農民們隻能利用農閑時進行掃盲,識字的迴生率很高。當采用了《漢語拚音方案》公後,萬榮縣找到了掃盲的好方法。據當時報告記載,一般農民15到20個小時就能掌握漢語拚音,利用漢語拚音識字,100個小時就能識字1500個。進入六十年代,全國掃盲運動即將告一段落,文盲率已從1949年的80%以上,一下子降低到33%左右。)
至於為什麽一定要教孩子們簡化字,趙新的解釋是好記好寫。其實他真正的想法是,繁體字寫起來實在太累了!比如一個“豐”字,繁體寫下來要十八畫,簡體字隻有四畫。就算趙新會寫,可當初他一帶就是十六個班,寫一天下來手腕都抬不起來了。
最初那八百多個孩子,經過趙新、劉錚和張波三人的不懈努力,基本上一半都掌握了五百個簡化字的聽說讀寫;趙新又對這些孩子進行單獨分班,已經開始給他們講授基礎數理化的課程了。他準備在這些孩子掌握兩千五百個漢字後,開始初中課程的培訓。
該找老師了。
趙新的數學還可以,這源於他上大學時學的經濟學;可是物理和化學就不是他的強項了。趙新最牛(臭)的一次,高中化學隻考了26分,物理43分。一氣之下,他就轉文科班去了。
他決定返迴現代一次,讓表弟幫忙辦這件事。還是用老辦法,網上招聘。一千多個孩子,怎麽著也得找(綁)五十個老師過來,哪怕是剛畢業的師範生都行。
“老師,您不舒服嗎?”八歲的徐壽南看到趙新直打噴嚏,不由舉手問道。
“老師,我去找阿妙給你打一針就好了。”萬造的兒子萬海洋不等趙新說話,急忙起身就要往外跑。
“你給我迴來坐下!”萬造這個兒子一天到晚閑不住,帶著一群流民的孩子不是爬樹就是上房。
二十分鍾後,中午下課的鍾聲終於響起。孩子們起立行禮,然後在趙新和沈璿等人先後的“下課”命令後,一哄而散。
“小沈老師,一起吃午飯嗎?”趙新笑眯眯的走近,開口問道。
“不,不了。下午荻姨娘要去診所,我要趕緊迴去。”沈璿一低頭,紅著臉快步走遠了。
上了半天的課,下課逗逗小姑娘,生活不要太美好~~
匆匆吃過午飯,趙新便去了河對岸找趙亮。
趙亮這些天在試著製作硝石,已經失敗了好幾次了。他還沒顧得上吃午飯,正帶著一個年輕人忙碌著。
年輕人叫張方,十九歲,江蘇海州人,曾經是清軍俘虜中的一員。被流放到寧古塔以前,家裏曾開過一個煙火作坊。
前些日子趙新在翻看俘虜的審訊記錄時,發現了他。找來一問會不會做火藥,張方說七八年前曾經跟著父親做過幾次。最重要的是,魯壽山說在寧古塔時就認識張方,說這是個老實人。既然有魯壽山擔保,趙新就把張方從勞改隊裏抽調出來,送到了工坊這裏。
可沒想到的是,張方也是個二把刀。他在家中時也隻是跟著父親一起收集人尿、製作草木灰而已,具體怎麽製作都是他父親獨自操作。
雖然不懂怎麽做火藥,不過趙亮看這年輕人十分老實,做事也細致,也沒讓他迴勞改隊去。
趙亮家在農村,以前聽人說過怎麽收集製作土硝。可是聽說和自己上手完全就是兩碼事。古代民間的煙火匠人製作土硝,一般都是用草木灰、生石灰和收集來的人尿,通過混合發酵來得到白色的土硝結晶體。而有些生活在北方的匠人也會用刮取鹽堿地的土壤的表層,然後混水加熱蒸發,也能得到低純度的黃色土硝。這種土硝用來做煙花爆竹沒問題,可是做黑火藥就差的太遠了。
其實趙新完全可以買到黑火藥或是黃色炸藥,可他覺得總不能一切都靠從另一時空采購來解決,還是得在十八世紀掌握製作方法才行。以後需要火藥的地方太多了,除了作戰之外,開山修路都要大批量的使用;而且科技樹終究是要爬的。
製作火藥的作坊離卷煙作坊有一裏多地,主要原因就是那幾大缸發酵的尿液簡直臭氣熏天!
趙新捏著鼻子走了過來,陰陽怪氣的說道:“好家夥!味兒夠衝的!”
“喲,趙總又來視察了。我說你天天過來看,不嫌煩啊。”趙亮帶著一個工業防毒麵具,說話也是甕聲甕氣的。
“找你有別的事。過兩天我得迴去一趟,你這邊還需要什麽工具?”
“那就多買幾套鏜刀和銑刀,加工槍管和轉輪要用,之前的型號硬度不夠。我一會寫張單子給你。”趙亮這些日子除了帶著張方製作土硝,剩餘時間就是按照趙新給他的圖紙和古董樣槍製作左輪手槍。
考慮到現代子彈暫時無法製作的問題,趙新選擇的是柯爾特1851型海軍型轉輪手槍。這種槍使用的子彈是鉛製的5.2克球形彈丸或7.1克重的圓錐形彈丸,發射藥用的就是黑火藥。除了火帽需要從另一時空單獨購買外,其他的材料在十八世紀都能找到。
雖然每次裝彈時麻煩一點;開火時的火藥氣體泄露,會噴出的高熱氣流可能會灼傷手,可這畢竟是一把能夠連續射擊六次的跨時空武器。1851型的槍口初速為每秒256米,在作戰或是防範野獸時,五十米內具有很好的殺傷效果。
“現在做了幾把?”
“做了三支,試射了幾次,還得改。”
兩人順著小路往工坊那邊走去,張方則遠遠的跟在後麵。
“我聽說俘虜裏有幾個鐵匠?”
“對,有三個,都是隨軍修理火槍和弓箭的。”
“那我下午去勞改隊那邊看看,行的話就調到工坊這邊。”
“這事兒你最好先去找片山,事先看一下他們的審訊記錄。”
兩人邊走邊說,很快就到了卷煙作坊。趙亮帶著張方去吃午飯,趙新則進作坊裏查看進度完成情況。
他叫來卷煙作坊的負責人,問了一下情況,又翻看了趙亮做的記錄。從他們送沈敬丹離開到現在,卷煙已經生產了二十萬支,煙盒也做了幾千個;進度還算可以。
鄧飛和劉勝帶著久藏的那個連去了蝦夷地,看看圖卡那邊有什麽需要幫忙的。至於派出部隊駐紮的事情,趙新覺得還是等第一期訓練全部完成再說。王遠方昨天曾跟趙新提過,這批兩千人的新兵即便是第一期訓練完成,離合格的戰士還差的遠著呢。
趙新如今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和士兵跑步鍛煉,然後上課到中午;吃過午飯再帶著魯壽山巡視北海鎮的各處工地現場,順便處理一些棘手的事。
有時他也會偷偷溜迴另一個時空,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詢問一下身體。而有一個電話號碼,他好幾次都猶豫著刪還是不刪,最後還是作罷。
十天後,劉勝和鄧飛從蝦夷地迴來了。
根據劉勝和久藏的匯報得知,圖卡那邊的進展很不錯。
劄幌部落的首領在收到沙川部的禮物後,已經同意今後“北海商號”的隊伍經過劄幌部落前往北泉州時,會派人跟隨保護。不過,鬆前藩設在劄幌部落的那個稅所還在,聽圖卡說還調集了不少人手。
夕張和石狩的那邊也得到了兩個部落的迴信,對方同意圖卡用糧食和鐵器來交換當地煤礦的開采權;並對本部落成員參與煤礦開采提出了具體的報酬要求。
勝山傳三和村田次郎右衛門派出的第一批勘探隊伍五十人已經乘船抵達沙川。這五十人裏,負責勘探的隻有三個人,其餘的全是他們雇來的浪人武士和工匠。這些人已經在沙川建立貨棧,並用勝山號的清酒和當地阿伊努人置換皮貨和木材。
劉勝最後的意見是打一仗,徹底把鬆前藩的所有人馬轟迴渡島半島,否則以後還不知道要搞出多少麻煩事兒。趙新仔細計算了一下時間,現在離出發去花鳥島送貨還有一個多月,時間差不多夠用了。
於是他就讓劉勝去找王遠方他們製訂一份作戰計劃。這一次如果和鬆前藩開打,那麽必然要在蝦夷地安排駐軍;並且還要在平原一帶修建哨所和兵站,以保衛煤炭的運輸路線。
趙新不知道的是,因為他們炮轟鬆前城,導致鬆前道廣身亡一事已經傳遍了關東和陸奧一帶。
得到消息的幕府在大驚之後,將原本計劃在明年二月進行的“蝦夷勘探計劃”暫時停止。在長崎事件的詳細信息傳迴江戶後,幕府內的一些有心人士已經將鬆前城和長崎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考慮了。
在真實的曆史上,由於鬆前藩心懷鬼胎,一心想獨霸蝦夷地的控製權,所以對幕府勘探隊的行動一直從中作梗。
當時沙俄已經有意南侵。在如此形勢危急之下,鬆前藩在勘探過程中,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勘察進程﹐並以氣候條件不佳為由,慫恿幕府的藩士撤退。
而幕府的勘探隊員對蝦夷地的地理氣候幾乎一無所知﹐在鬆前藩的搗鬼顧問的恐嚇之下﹐不得不結束勘探,最終打消了北上渡海登陸樺太島(即薩哈林島)的計劃,草草撤迴了本土。
三天後,劉勝將作戰計劃扔在了趙新的桌子上。趙新一看封麵上的字“跨越1784北海”,不禁好奇的調侃道:“此為何意?”
“給你這個偽軍迷漲漲見識吧。”劉勝得意的說道。
“這個行動代號是按照我軍的軍事演習代號規則來命名的。我軍演習代號的組成格式是按照‘主題、時間、地點、階段’的先後順序,比如跨越,就意味著這是一場跨戰區,同時檢驗部隊機動能力的行動。至於計劃裏麵,我們是按照a、b、c三個階段分別命名的。”
趙新好奇的問道:“你們咋不起個帶勁的,比如像老美那樣,來個什麽什麽風暴?”
劉勝給了趙新兩個“樟腦丸”,不屑的說道:“我呸!身為一名曾經的解放軍戰士,你讓我用老美的命名規則?那特麽是侮辱我!”
好吧,趙新沒話說了。跨越就跨越吧,仔細品一品也挺好聽的。於是他繼續翻看裏麵的內容。
這份“跨越1784北海”行動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由於北海鎮目前的全部兵力隻有兩千人,所以這次行動將動用兵力為七個連,即兩營六個連,外加一個150人的加強連。
行動的總指揮為趙新,副總指揮為劉勝、王遠方,海上火力支援由鄧飛負責;陳青鬆那邊派出一個一千人的工程後勤隊伍;洪濤則派出一個醫療隊隨軍行動(全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