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生一百個郡王出來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作者:卿歲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聞言,顧晨要拿茶盞的手頓了頓,眼底先是閃過了一絲驚訝,然後又有些好奇地問道。
“有何奇怪?”
這家夥,果然是有幾把刷子在身上的。
姚廣孝沒有先迴答,而是先起身摸了摸顧晨的骨頭,又仔細看了麵相之後才搖著頭道。
“大人的性子,按骨相和麵相看,應該是自小不愛說話的,一遇大事便緊張不已。”
“若隻看骨相和麵相的話,大人的科舉之路,應當就止步於鄉試,可大人如今卻……”
不止逆天改命中了進士,還入朝當上了六品官呢。
你說說,這又怎麽能不奇怪呢?
顧晨對此不置可否,他在現代時,是看過洪武三年的進士名單的,確確實實,沒有顧晨這個人。
想來,在真正的曆史上,原主確實是落榜了。
就是不知道,落榜的原主,有沒有娶到妻子。
嗯,依老丈人的脾氣,應當是不會答應的。
顧晨雖然是個現代人,可他並不如原主十年寒窗苦讀,不說學富五車,兩三車也是有的。
不過,他不僅僅是繼承了原主的記憶和學識,遇到大事時,心態卻又比原主要更穩當一些。
於是,這才歪打正著,科舉中榜、入仕為官。
“大人想必是有奇遇?”
姚廣孝見顧晨麵露難色,似是不想多說此事?
當即便也識趣地不再多問,隻是輕聲地囑咐道。
“因為大人的奇遇,所以大人原本的命數便無用了。”
“大人既已逆天改命,往後如何,都是看大人自己選什麽路走,選的什麽路,便是什麽結局。”
就像朱皇帝殺的那些人,真正冤枉幹淨的可沒幾個。
“貧僧如今的道行,還尚淺,大人可再等個幾年再來尋,或許那時,貧僧能參破些什麽。”
道法無邊無際,他如今不過四十歲,對這種逆天改命的命數,自然有些難評,不好輕易開口。
貧僧?
道行尚淺?
顧晨覺得這兩句話怪怪的,卻沒有表現出來,隻是笑著道。
“我等著高僧解惑,一年兩年三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都等著高僧為我解惑。”
隻要老朱不砍他,他就有的是時間查找真相。
曆史的真相!
姚廣孝臨走時,顧晨遞過香火錢,他也毫不客氣地揣進懷裏。
畢竟,這錢也不是他拿著,迴頭都要上交的。
“多謝大人。”
行至門口,老姚忽然迴頭,看向顧晨笑道。
“明年,大人千金滿月之喜,貧僧定然前往討杯茶喝。”
既然此人麵相如此奇怪,他想參破,自然要多見麵觀察才好。
“歡迎。”
顧晨望著他離開的背影,又在禪房內坐了許久,這才緩緩起身,啟程迴家吃飯去了。
今日陪著他到天界寺的是顧安,他見顧晨麵色有些凝重,似是不高興,便出聲安慰道。
“大人,您和夫人還年輕,總會有小公子的。”
他守在門口,該聽的都聽到了,也沒什麽不該聽的。
所以還以為顧晨是因為想要兒子,這才不高興的。
“我知道。”
顧晨也沒打算和小孩子解釋這麽多,隻不過是加快了步伐。
他得趕在天黑之前到家,否則家裏人該著急了。
因為妻子要生孩子,丈母娘張氏不放心閨女,要一直陪著她出月子。
家裏人多起來,住得便有些擠。
為了防止夫妻倆幹壞事,張氏幹脆搬去了女兒的屋裏住。
顧晨沒法子,隻好在書房搭了張小床住下就是。
熟悉明史和實錄的他,自然知道明日在早朝之上,老朱會在朝堂上,定下宗室的俸祿。
那麽,自己要不要上奏疏,給老朱分析利弊呢?
空白的奏疏擺在書案之上,筆墨紙硯早就備好,可顧晨手裏拿著筆,卻遲遲下不去筆。
他在想一個問題。
老朱是那麽聰明的一個人,難道,他真的不知道封王,給子孫們那麽多俸祿的弊端?
他就算不知道,劉伯溫肯定也上奏說過好幾次了。
這說明什麽?
說明上奏根本無用,還會被老朱厭煩。
老朱明明就什麽都明白,但是卻還要繼續做這事。
為什麽呢?
自然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因為他不放心勳貴手握兵權,因為想要兒子賣命自然要給些好東西。
既然給了這個兒子好東西,作為一個老父親就不能厚此薄彼。
你給了這個,不給那個,兄弟間容易起矛盾。
老朱重視家人親情,怎麽可能讓兒子們相互猜疑呢?
而且老朱本人也做好了,防止藩王們造反的準備。
既如此,還不如不說。
反正現在還隻是在明初而已,弊端還不算大,放到下一代帝王身上,以後在解決也來得及。
思及此,顧晨便放下了筆,懶得去打攪老朱的興致了。
第二日開年朝會,老朱果然宣布了宗室諸王、公主歲供祿米之數。
順道,宣布冊封徐達之長女,為燕王妃。
大概是怕大家掃他的興,把這事宣布完之後,老朱便大發慈悲,讓大家可以忙自己的事了。
不必再如之前那般,在朝中一站就是一上午。
“陛下如此做,想必心裏頭,是已經拿定了主意,不許爾等再因此事囉嗦,去叨擾陛下了。”
“陛下舐犢情深,我等不過是臣子,陛下說什麽,咱們聽著不就成了,可不敢有意見。”
不少自認清高的讀書人相視一笑,打心眼裏瞧不上老朱這般的做派。
果然是泥腿子出身,就那麽怕子孫吃不上飯?
劉伯溫今日也跟啞巴了一般,並沒有因為這事在朝中說話,隻不過是悠悠地歎了口氣。
他何嚐不知,陛下所慮在北邊,還有淮西的勳貴,所以才有此舉,可陛下難道就不想想。
兒子,就一定靠得住嗎?
不,陛下不是沒想過,陛下隻不過是覺得與其讓大明的江山,落到北元和淮西勳貴的手裏。
那麽,還不如落到朱姓子孫手裏。
隻不過如此,倒是苦了百姓,苦了天下之人了。
所幸藩王之患,非一時可以出現,隻是未來君王實行削藩之舉時,怕是就有些難受了。
“劉大人。”
左禦史中丞韓宜可領著禦史們,奇奇對劉伯溫拱手行禮。
“陛下對藩王之厚,是否也太厚了一些。”
“若是藩王能生,到時候生一百個郡王出來,或者郡王,再生一百個鎮國將軍出來的話,豈不是光俸祿一項,就能把大明掏空?”
慶成王:“……”
你喊我?
劉伯溫遇到這麽犀利的問題,心中也覺得很是無奈。
“陛下自有打算,禦史們也不必憂心。”
“聽說過幾日燕王大婚,會有禦廚前往燕王府做飯,還有一隻夠二十人享用的烤全羊吃。”
“近日大家夥可以吃得清淡些,到時候好把肚子騰出來,宴席上,也能多吃些好的。”
“有何奇怪?”
這家夥,果然是有幾把刷子在身上的。
姚廣孝沒有先迴答,而是先起身摸了摸顧晨的骨頭,又仔細看了麵相之後才搖著頭道。
“大人的性子,按骨相和麵相看,應該是自小不愛說話的,一遇大事便緊張不已。”
“若隻看骨相和麵相的話,大人的科舉之路,應當就止步於鄉試,可大人如今卻……”
不止逆天改命中了進士,還入朝當上了六品官呢。
你說說,這又怎麽能不奇怪呢?
顧晨對此不置可否,他在現代時,是看過洪武三年的進士名單的,確確實實,沒有顧晨這個人。
想來,在真正的曆史上,原主確實是落榜了。
就是不知道,落榜的原主,有沒有娶到妻子。
嗯,依老丈人的脾氣,應當是不會答應的。
顧晨雖然是個現代人,可他並不如原主十年寒窗苦讀,不說學富五車,兩三車也是有的。
不過,他不僅僅是繼承了原主的記憶和學識,遇到大事時,心態卻又比原主要更穩當一些。
於是,這才歪打正著,科舉中榜、入仕為官。
“大人想必是有奇遇?”
姚廣孝見顧晨麵露難色,似是不想多說此事?
當即便也識趣地不再多問,隻是輕聲地囑咐道。
“因為大人的奇遇,所以大人原本的命數便無用了。”
“大人既已逆天改命,往後如何,都是看大人自己選什麽路走,選的什麽路,便是什麽結局。”
就像朱皇帝殺的那些人,真正冤枉幹淨的可沒幾個。
“貧僧如今的道行,還尚淺,大人可再等個幾年再來尋,或許那時,貧僧能參破些什麽。”
道法無邊無際,他如今不過四十歲,對這種逆天改命的命數,自然有些難評,不好輕易開口。
貧僧?
道行尚淺?
顧晨覺得這兩句話怪怪的,卻沒有表現出來,隻是笑著道。
“我等著高僧解惑,一年兩年三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都等著高僧為我解惑。”
隻要老朱不砍他,他就有的是時間查找真相。
曆史的真相!
姚廣孝臨走時,顧晨遞過香火錢,他也毫不客氣地揣進懷裏。
畢竟,這錢也不是他拿著,迴頭都要上交的。
“多謝大人。”
行至門口,老姚忽然迴頭,看向顧晨笑道。
“明年,大人千金滿月之喜,貧僧定然前往討杯茶喝。”
既然此人麵相如此奇怪,他想參破,自然要多見麵觀察才好。
“歡迎。”
顧晨望著他離開的背影,又在禪房內坐了許久,這才緩緩起身,啟程迴家吃飯去了。
今日陪著他到天界寺的是顧安,他見顧晨麵色有些凝重,似是不高興,便出聲安慰道。
“大人,您和夫人還年輕,總會有小公子的。”
他守在門口,該聽的都聽到了,也沒什麽不該聽的。
所以還以為顧晨是因為想要兒子,這才不高興的。
“我知道。”
顧晨也沒打算和小孩子解釋這麽多,隻不過是加快了步伐。
他得趕在天黑之前到家,否則家裏人該著急了。
因為妻子要生孩子,丈母娘張氏不放心閨女,要一直陪著她出月子。
家裏人多起來,住得便有些擠。
為了防止夫妻倆幹壞事,張氏幹脆搬去了女兒的屋裏住。
顧晨沒法子,隻好在書房搭了張小床住下就是。
熟悉明史和實錄的他,自然知道明日在早朝之上,老朱會在朝堂上,定下宗室的俸祿。
那麽,自己要不要上奏疏,給老朱分析利弊呢?
空白的奏疏擺在書案之上,筆墨紙硯早就備好,可顧晨手裏拿著筆,卻遲遲下不去筆。
他在想一個問題。
老朱是那麽聰明的一個人,難道,他真的不知道封王,給子孫們那麽多俸祿的弊端?
他就算不知道,劉伯溫肯定也上奏說過好幾次了。
這說明什麽?
說明上奏根本無用,還會被老朱厭煩。
老朱明明就什麽都明白,但是卻還要繼續做這事。
為什麽呢?
自然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因為他不放心勳貴手握兵權,因為想要兒子賣命自然要給些好東西。
既然給了這個兒子好東西,作為一個老父親就不能厚此薄彼。
你給了這個,不給那個,兄弟間容易起矛盾。
老朱重視家人親情,怎麽可能讓兒子們相互猜疑呢?
而且老朱本人也做好了,防止藩王們造反的準備。
既如此,還不如不說。
反正現在還隻是在明初而已,弊端還不算大,放到下一代帝王身上,以後在解決也來得及。
思及此,顧晨便放下了筆,懶得去打攪老朱的興致了。
第二日開年朝會,老朱果然宣布了宗室諸王、公主歲供祿米之數。
順道,宣布冊封徐達之長女,為燕王妃。
大概是怕大家掃他的興,把這事宣布完之後,老朱便大發慈悲,讓大家可以忙自己的事了。
不必再如之前那般,在朝中一站就是一上午。
“陛下如此做,想必心裏頭,是已經拿定了主意,不許爾等再因此事囉嗦,去叨擾陛下了。”
“陛下舐犢情深,我等不過是臣子,陛下說什麽,咱們聽著不就成了,可不敢有意見。”
不少自認清高的讀書人相視一笑,打心眼裏瞧不上老朱這般的做派。
果然是泥腿子出身,就那麽怕子孫吃不上飯?
劉伯溫今日也跟啞巴了一般,並沒有因為這事在朝中說話,隻不過是悠悠地歎了口氣。
他何嚐不知,陛下所慮在北邊,還有淮西的勳貴,所以才有此舉,可陛下難道就不想想。
兒子,就一定靠得住嗎?
不,陛下不是沒想過,陛下隻不過是覺得與其讓大明的江山,落到北元和淮西勳貴的手裏。
那麽,還不如落到朱姓子孫手裏。
隻不過如此,倒是苦了百姓,苦了天下之人了。
所幸藩王之患,非一時可以出現,隻是未來君王實行削藩之舉時,怕是就有些難受了。
“劉大人。”
左禦史中丞韓宜可領著禦史們,奇奇對劉伯溫拱手行禮。
“陛下對藩王之厚,是否也太厚了一些。”
“若是藩王能生,到時候生一百個郡王出來,或者郡王,再生一百個鎮國將軍出來的話,豈不是光俸祿一項,就能把大明掏空?”
慶成王:“……”
你喊我?
劉伯溫遇到這麽犀利的問題,心中也覺得很是無奈。
“陛下自有打算,禦史們也不必憂心。”
“聽說過幾日燕王大婚,會有禦廚前往燕王府做飯,還有一隻夠二十人享用的烤全羊吃。”
“近日大家夥可以吃得清淡些,到時候好把肚子騰出來,宴席上,也能多吃些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