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8 章 放開限製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作者:卿歲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顧衍乖巧地搖搖頭,笑道:“爹爹和老朋友說話兒子怎能偷聽呢?兒子沒聞到酒味就一直在門外守著。”
“爹爹您和高僧說話聲音小,兒子一個字也沒有聽見,爹,您深夜來尋高僧是有什麽事嗎?”
作為從小被培養的翩翩公子,這點兒不偷聽長輩說話的教養還是有的,上次那就是個意外。
“嗯。”
這孩子雖然有些那啥吧,可對他這個爹從來不說謊的,那便姑且相信他確實沒有偷聽吧。
“這些和尚看相啊,賓客麵前都是隻說好不說壞,所以我私底下來問問他,結果他說譯哥兒這孩子同我合。”
“若是能日日陪著你家老子,你老子的壽命都能長十歲,就看你舍不舍得,把孩子交給爹養。”
孩子的反骨肯定是隨了爹,顧衍這小子已經長成了,很多現代的觀念他就隻能輸送給小孫子了。
“還有這樣的好事?”這又能給親爹增加壽命不說,還能不帶孩子,顧衍自然沒有道理拒絕:“明日便叫清霧收拾收拾,將孩子給爹爹送來。”
反正餘清霧忙著跟公主學管家,也沒啥時間帶這小子,交給爹爹管,還能讓爹爹喝酒注意些。
兩全其美啊!
餘清霧聽說孩子要抱走,倒是也沒有什麽護崽的反應,立刻讓人收拾了東西,恨不得立馬給公爹送去。
“公爹這身邊是得有人陪著,你和娃二叔還在孝期倒是還好,可出了孝期總要忙外麵的事。”
“讓孩子陪著公爹逗逗樂,他老人家心裏也能暢快一些。”
見她沒有意見,顧衍笑了笑,拉著她的手坐下。
“我就知道你能理解!”
餘清霧溫柔地笑了笑,反正她也沒什麽時間帶娃。
再說都住在一起,啥時候想娃就去看看就行了。
有什麽不能理解的?
“那個。”
餘清霧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才鼓起勇氣問道。
“官媒上門了,說一年妻喪已到,想給公爹說個續弦,被公主殿下打發了,公爹真不再娶了?”
這萬一要是活到八九十歲,那不就得孤獨二三十年?
太漫長了吧?
“哼,這些人可真夠急的。”這三年都還不到,就有人想當他繼母:“怎麽?說的是誰家的姑娘?”
餘清霧低聲道:“說得是翰林院郭編修的長女,今年剛剛十七歲,聽說生得很是好看。”
“這些翰林清貴平時清高得很,可這攀附高官兒的時候,可沒有絲毫手軟,十七歲的親閨女他也真舍得。”
要真有個十七歲的姑娘嫁進來,給他們這些年紀更大的當後娘,光是想想都覺得尷尬。
“放心吧,我爹不會續弦的。”這麽點兒自信他還是有的,不過顧衍也心疼父親早早沒了伴:“就是真要續弦,也絕對不是這些人的女兒。”
他爹可看不上老夫少妻那套,真要個伴也是他們小姨優先,怎麽可能會選擇禍害小姑娘。
聞言,餘清霧也跟著點頭,她公爹的人品確實沒得說。
這下不用擔心會有個,比自己年紀還小的後婆母了。
顧譯如今尚且還在繈褓,顧晨將孫子的搖籃放在自己旁邊,看了會兒孫子可愛的睡顏便開始修書。
他不相信孩子們會主動反抗朝廷,肯定是後麵形勢所迫的自保行為,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他的著書一本,作為將來真有一日君臣反目成仇時,給孩子們的指南書,免得讓這片土地再次陷入永無止盡的戰爭之中。
與其如此,還不如想辦法限製皇權,既能夠自保的同時,又不會讓國家陷入大麵積戰爭。
將書寫好的時候,顧譯已經從半歲長到了一歲。
顧晨將書放在匣子裏上鎖,抱著孩子將匣子放在床底的暗閣裏,他將鑰匙在孩子麵前晃了晃。
“好孩子,等爺爺要死了,再將這東西送給你。”
隻不過現在還是要,先費心機推動大明的商業才行。
明末的資本萌芽隻在江南、晉南這兩邊盛行,它的前提條件是張居正的:計畝征銀,折辦於官。
換句話也就是從繳納貨物,逐漸變成了繳納貨幣。
如今的大明在自己的努力下,大明寶鈔的保值率不錯,迄今為止民間也還沒有弄出一模一樣的假鈔。
東瀛石見銀山的開發,讓大明國庫堆滿了儲備金。
所以顧晨現在要做的事,便是可以推進用貨幣代替實物繳稅,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貨幣基礎。
雖然他不並喜歡資本,這些人和壓在百姓頭上的地主差別不大,可總不能一下跳到更先進的文明上吧?
很多事都得一步步來!
曆史上的商人大多都是,靠綢建立起來的各種作坊和工廠,顧晨覺得這實在是不夠也太單一。
最後是發展各類新型的產品,並且能夠批量遠銷海外,還不能聚集在一個地方才行。
經過上一波八萬人大屠殺,顧晨這次提出的事再沒人反對,沒有阻力地將事情很快就實行了下去。
然後又慫恿朱標廢了他爹定下的父死子繼的規矩,支持除了商籍以外的各階級們自由擇業的機會。
當然了,該服的兵役還是要服的,不然國家沒有人打仗,掙再多的錢還不得被人搶了麽?
“曆來最怕官商勾結,所以商人包括商人的子女,還是不能夠當官,可要讓大明商業發達起來鼓勵人們為商。”
“臣覺得還是要有適當的勉勵,比如解開商戶的路引數量限製,不再嚴苛限製商人們的出行。”
明朝商人想要做生意得有路引,朱元璋怕人流聚集,滋生事端,所以讓各地的官府限製了路引的數量。
很多官府又不做人,私底下借機收費乃至強問索要,導致商民做生意艱難,商業自然也有所抑製。
可不能說朱元璋有問題,畢竟在朱元璋那個時代,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農業,商民自然是不受重視的。
朱標點了點頭,如今大明民間幾乎沒有人尋釁滋事,放開路引申請的限製,自然是可以的。
“光曦你是端端正正的士大夫,怎麽對發展商業如此執著?”
雖然他每年看著收上來的商稅,也覺得心裏很是爽快,可有時也覺得是不是有些俗氣了?
當然,你要讓他現在停下來不再發展民間商業,他肯定是不答應的,因為這些錢給了他開疆拓土勇氣。
“爹爹您和高僧說話聲音小,兒子一個字也沒有聽見,爹,您深夜來尋高僧是有什麽事嗎?”
作為從小被培養的翩翩公子,這點兒不偷聽長輩說話的教養還是有的,上次那就是個意外。
“嗯。”
這孩子雖然有些那啥吧,可對他這個爹從來不說謊的,那便姑且相信他確實沒有偷聽吧。
“這些和尚看相啊,賓客麵前都是隻說好不說壞,所以我私底下來問問他,結果他說譯哥兒這孩子同我合。”
“若是能日日陪著你家老子,你老子的壽命都能長十歲,就看你舍不舍得,把孩子交給爹養。”
孩子的反骨肯定是隨了爹,顧衍這小子已經長成了,很多現代的觀念他就隻能輸送給小孫子了。
“還有這樣的好事?”這又能給親爹增加壽命不說,還能不帶孩子,顧衍自然沒有道理拒絕:“明日便叫清霧收拾收拾,將孩子給爹爹送來。”
反正餘清霧忙著跟公主學管家,也沒啥時間帶這小子,交給爹爹管,還能讓爹爹喝酒注意些。
兩全其美啊!
餘清霧聽說孩子要抱走,倒是也沒有什麽護崽的反應,立刻讓人收拾了東西,恨不得立馬給公爹送去。
“公爹這身邊是得有人陪著,你和娃二叔還在孝期倒是還好,可出了孝期總要忙外麵的事。”
“讓孩子陪著公爹逗逗樂,他老人家心裏也能暢快一些。”
見她沒有意見,顧衍笑了笑,拉著她的手坐下。
“我就知道你能理解!”
餘清霧溫柔地笑了笑,反正她也沒什麽時間帶娃。
再說都住在一起,啥時候想娃就去看看就行了。
有什麽不能理解的?
“那個。”
餘清霧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才鼓起勇氣問道。
“官媒上門了,說一年妻喪已到,想給公爹說個續弦,被公主殿下打發了,公爹真不再娶了?”
這萬一要是活到八九十歲,那不就得孤獨二三十年?
太漫長了吧?
“哼,這些人可真夠急的。”這三年都還不到,就有人想當他繼母:“怎麽?說的是誰家的姑娘?”
餘清霧低聲道:“說得是翰林院郭編修的長女,今年剛剛十七歲,聽說生得很是好看。”
“這些翰林清貴平時清高得很,可這攀附高官兒的時候,可沒有絲毫手軟,十七歲的親閨女他也真舍得。”
要真有個十七歲的姑娘嫁進來,給他們這些年紀更大的當後娘,光是想想都覺得尷尬。
“放心吧,我爹不會續弦的。”這麽點兒自信他還是有的,不過顧衍也心疼父親早早沒了伴:“就是真要續弦,也絕對不是這些人的女兒。”
他爹可看不上老夫少妻那套,真要個伴也是他們小姨優先,怎麽可能會選擇禍害小姑娘。
聞言,餘清霧也跟著點頭,她公爹的人品確實沒得說。
這下不用擔心會有個,比自己年紀還小的後婆母了。
顧譯如今尚且還在繈褓,顧晨將孫子的搖籃放在自己旁邊,看了會兒孫子可愛的睡顏便開始修書。
他不相信孩子們會主動反抗朝廷,肯定是後麵形勢所迫的自保行為,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他的著書一本,作為將來真有一日君臣反目成仇時,給孩子們的指南書,免得讓這片土地再次陷入永無止盡的戰爭之中。
與其如此,還不如想辦法限製皇權,既能夠自保的同時,又不會讓國家陷入大麵積戰爭。
將書寫好的時候,顧譯已經從半歲長到了一歲。
顧晨將書放在匣子裏上鎖,抱著孩子將匣子放在床底的暗閣裏,他將鑰匙在孩子麵前晃了晃。
“好孩子,等爺爺要死了,再將這東西送給你。”
隻不過現在還是要,先費心機推動大明的商業才行。
明末的資本萌芽隻在江南、晉南這兩邊盛行,它的前提條件是張居正的:計畝征銀,折辦於官。
換句話也就是從繳納貨物,逐漸變成了繳納貨幣。
如今的大明在自己的努力下,大明寶鈔的保值率不錯,迄今為止民間也還沒有弄出一模一樣的假鈔。
東瀛石見銀山的開發,讓大明國庫堆滿了儲備金。
所以顧晨現在要做的事,便是可以推進用貨幣代替實物繳稅,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貨幣基礎。
雖然他不並喜歡資本,這些人和壓在百姓頭上的地主差別不大,可總不能一下跳到更先進的文明上吧?
很多事都得一步步來!
曆史上的商人大多都是,靠綢建立起來的各種作坊和工廠,顧晨覺得這實在是不夠也太單一。
最後是發展各類新型的產品,並且能夠批量遠銷海外,還不能聚集在一個地方才行。
經過上一波八萬人大屠殺,顧晨這次提出的事再沒人反對,沒有阻力地將事情很快就實行了下去。
然後又慫恿朱標廢了他爹定下的父死子繼的規矩,支持除了商籍以外的各階級們自由擇業的機會。
當然了,該服的兵役還是要服的,不然國家沒有人打仗,掙再多的錢還不得被人搶了麽?
“曆來最怕官商勾結,所以商人包括商人的子女,還是不能夠當官,可要讓大明商業發達起來鼓勵人們為商。”
“臣覺得還是要有適當的勉勵,比如解開商戶的路引數量限製,不再嚴苛限製商人們的出行。”
明朝商人想要做生意得有路引,朱元璋怕人流聚集,滋生事端,所以讓各地的官府限製了路引的數量。
很多官府又不做人,私底下借機收費乃至強問索要,導致商民做生意艱難,商業自然也有所抑製。
可不能說朱元璋有問題,畢竟在朱元璋那個時代,最重要的還是要發展農業,商民自然是不受重視的。
朱標點了點頭,如今大明民間幾乎沒有人尋釁滋事,放開路引申請的限製,自然是可以的。
“光曦你是端端正正的士大夫,怎麽對發展商業如此執著?”
雖然他每年看著收上來的商稅,也覺得心裏很是爽快,可有時也覺得是不是有些俗氣了?
當然,你要讓他現在停下來不再發展民間商業,他肯定是不答應的,因為這些錢給了他開疆拓土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