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根倒下了無數蒙軍士兵,血流漫地,腥氣衝天撲鼻而來,被砸傷而未被砸死的士兵痛得滿地打滾,哭爹找娘。而城上無數箭羽直插遠處飛來的士兵身上,一個個中箭翻身落馬,後來未中箭的將一看不禁大駭,又要丟盔卸甲,惶恐萬分地往後撤退。

    蒙軍統帥大發雷霆,急攬僵繩策馬前去,想扶起攻城的長梯,不料,一陣密集的箭矢射來,又伴隨無數的巨石從城牆上滾落,可憐的統帥與伸梯的部分士兵躲閃不及,紛紛中招,被打得落花流水,統帥身中數箭,被身邊急赤趕來的護將慘撫著狼狽地倉惶而逃……

    城牆上又一次響起了勝利戰鼓,咚、咚、咚……,響徹雲霄。而對於敗走的蒙軍來說,這高亢激越震動山穀的鼓聲,仿佛就像一聲聲刺耳的喪鍾,更增添了他們失敗悲涼的沉沉死氣,想當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一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絕沒想到在蠻荒蜀地竟遭遇如此頑強抵抗,完全是史料未及的,在他們搞不懂的情況下,真可謂是陰溝裏翻了船!

    軍事專家徐光榮根據影像資料進行了梳理,證實了該事件的曆史脈絡,這次顯出的影像資料是元代蒙古人攻打四川蜀龍國王城的曆史事件。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欲收複河南失地,遭蒙軍伏擊而失敗。1235年,蒙軍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遊的數千裏戰線上同時對南宋發動進攻,宋蒙戰爭全麵爆發。

    至1241年,蒙軍鐵騎蹂躪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則是三大戰場(另兩個為京湖戰場即今湖北和河南一帶、兩淮戰場即今淮河流域一帶)中遭蒙軍殘破最為嚴重的一個地區。

    這年蒙古窩闊台死去,其內部政爭不斷,對南宋的攻勢減弱,南宋由此獲得喘息之機,對各個戰場的防禦進行調整、充實。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兩淮抗蒙戰爭中戰績卓著的餘玠入蜀主政,以扭轉四川戰局的頹勢,鞏固上流社會。

    餘玠在四川采取了一係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創建了山城防禦體係,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築城結寨,星羅棋布,互為聲援,構成一完整的戰略防禦體係,岷江江畔的蜀龍國王城,就是這一山城防禦體係的核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之一。

    蜀龍國王城坐落在蜀龍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1300米,山下黑水河、岷江、雜穀腦河三水匯流,南、北、西三麵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這裏有山水之險,也有交通之便,經水路及陸上道,可通達四川各地。

    早在縱目蠶蟲時代就已初築蜀龍國王城,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係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

    這一切使蜀龍國王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蜀龍國王城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後,四川邊地之民多避兵亂至此,蜀龍國王城成為兵精食足的堅固堡壘。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滅宋戰爭。蒙哥乃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攻占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

    1257年,蒙哥汗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等率軍進攻兩淮,分散南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親自率領蒙軍主力進攻四川。

    蒙哥以四川作為戰略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部隊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軍4萬兵力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征調來的部隊,蒙軍總數大大超過4萬之數,蒙軍相繼占據劍門苦竹隘、中壩、綿州城、綿竹城、方亭、天彭、灌口等地,迫近蜀龍國王城。

    蒙哥汗遣宋降人晉國寶去蜀龍國王城招降,卻被蜀龍王城的南宋守將王堅所殺,蒙哥怒火中燒,決計發兵征討,蜀龍國王城保衛與爭奪戰由此展開。

    1259年(宋開慶元年)二月二日,蒙哥率諸軍從蜀龍灘渡過岷江,進至蜀龍山紮營,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戰於蜀龍國王城下,七日,蒙軍強力猛攻一字城牆。

    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

    蜀龍國王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上等條石壘成的平均五米多高的城牆,架雲梯也難以攻入城內。

    而且,這座城池修有堅固的地道,當陸路被截斷,城內和城外的聯係可由地下秘密通道作為人員進退、物資運輸的通道,這些秘密通道的入口處多為暗門(當地俗稱蠻子洞),不易讓人發現,局外人更是無從知曉這些秘密機關。

    這些地下秘密坑道的出口,多隱蔽在江岸山岩間,與水路、陸路皆通,既可保障物資供應的源源不斷,又可以退出敵人圍牆之包圍圈,從背後夾擊敵方。

    九日,蒙軍猛攻王城西門,久攻不克,毫無建樹,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蜀龍國王城參戰,一攻就是二十多天,雙方傷亡慘重。

    但宋軍乃守城,防禦工事堅固,固若金湯,勝似鐵鑄,從下往上望去,該城突兀拔地,險不可攀,四麵懸崖峭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又兼以逸待勞,始終處於優勢,而蒙軍乃攻城,兵力布署雖多,但耗損極大,又加之牢師遠征,處於劣勢,始終無法取勝。

    三月到來,蒙軍先後進攻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但均遭到強烈抵抗而致全線失利。

    從四月三日起,大風、雷雨、冰雹等自然災害又持續了二十天,更增添了蒙軍的淒涼悲觀失望情緒。

    大雨停後,蒙軍於四月二十二日重點進攻護國門,二十四日夜,蒙軍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雖殺宋兵甚眾,但蒙軍的攻勢最終還是被宋軍前後夾擊而打退,屍體遍地,傷者不計其數,哀鴻遍野。

    五月,蒙軍又屢攻蜀龍國王城不克,氣急敗壞的蒙哥汗急得團團轉卻無計可施,他心煩意亂,暴燥不安,自他率軍入蜀以來,沿途所經各山城寨堡,無不因南宋守將投降而輕易得手,一路摧枯拉朽,尚未碰上一場真正的硬仗。

    因此至蜀龍國王城後,蒙哥滿以為乘一鼓作氣之雄勢,攻拔其城,萬萬沒想到遭遇的卻是啃硬骨頭似的攻堅戰,絕想不到蜀中蠻荒之地,競有如此堅固的王城和如此頑強的守軍,如今已久屯於堅城之下,攻之不克,棄之亦不願,成騎虎難下之勢,對將帥兵卒之士氣影響極壞。

    盡管蒙軍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備,奈何蜀龍國王城地勢險峻,致使其不能發揮作用,蜀龍國王城守軍在主將王堅及副將張玨的協力指揮下,擊退了蒙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千戶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益州漢兵也來協助攻城,董文蔚激勵將士,挾雲梯,冒飛石,履崎嶇以登,直抵其城與宋軍苦戰,但因所部傷亡慘重,被迫退軍,其侄董士元請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銳卒登城,與宋軍力戰良久,終因後援不繼,亦被迫撤還。

    蜀龍國王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裏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

    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裏之言為膽怯、迂腐,因此,蒙哥汗未采納術速忽裏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一拚到底。

    然而,麵對蜀龍國王城,素以機動靈活、兇猛驃悍著稱的蒙古騎兵卻不能施己之長技,時間在一天天滑過,蜀龍國王城還是久攻不下,到是損兵折將日多。

    六月,蒙古驍將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威虎寨,王堅率兵拒戰,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

    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蜀龍國王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幾乎為城中射出的飛石擊中,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於蜀龍山中的一座破廟中。

    蒙哥聞知死訊,扼腕歎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蜀龍國王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采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蜀龍國王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蜀龍國王城下,盡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蜀龍國王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鬥誌昂揚。

    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蜀龍國王城,氣得蒙哥汗差點就要狗急跳牆,要親自披掛上陣拚個你死我活。

    不過,城外蒙軍的境況確實很糟了,蒙軍久屯於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就連蒙哥汗於六月負的傷口,也受到感染並患上了痢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異聞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奇夢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奇夢蝶並收藏蜀山異聞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