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的女性穿一種鞋跟是用檀木雕琢而成的、裏麵藏著香檀雕的雛花並放進香末、厚約三四寸的高跟底繡鞋呀?”有專家好奇地問道。

    “是呀,是呀,你是怎麽知道的?”

    “我當然知道啦,那時候的女性都很崇尚這種繡鞋,還在鞋跟底下開有小孔,每走一步足底下就會漏出一朵雛花狀的香末,一路便異香撲鼻。女人們飄若驚鴻地在市井間盈盈經過,引得路上行人都注視著繡裙上的文字,從而驚豔女人們詩意盎然的風流韻致。”專家美滋滋地解釋完畢。

    他們歎了口氣繼續說道:“可是,到了明朝後期,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勢危如累卵,外有北方皇太極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族大軍虎視眈眈,邊患不斷,內有天災頻頻,盜匪蜂起,肆虐大半個中國,因為張獻忠的肆虐,使物力豐饒的天府之國,變為百裏人煙俱滅、莽林叢生、狼奔豕突之地。”

    張獻忠的軍隊每陷一方,擄去婦女充當營妓,在攻城的時候,若遇到對方激烈抵抗,張獻忠就讓所擄掠的婦女赤身露體衝向敵陣辱罵,充當人體盾牌。

    在戰爭空隙期間,有姿色的婦女全都被割下首級,將屍首倒埋進土中,女人的下體朝上,說是利用女人汙穢陰氣去壓製敵方的炮火,真是荒謬至極,待張獻忠後期兵敗潰退、糧草匱乏時,更是殺婦女醃漬後充軍糧。

    頻頻的戰亂,使百姓棄田舍家而逃亡,在戰禍最烈的十來年間,稼穡不生顆粒無收,造成饑人相食,因此,川人死於饑饉、瘟疫又倍於刀兵,四川三百萬以上人口,僅剩八萬人左右,人們四處逃竄,才跑到這原始山區躲避求生。羿人族女子,從那時起再也不敢大張旗鼓地愛美了,人人為保命而不得以醜化自已的形象,又開始在臉上紋畫了。

    “聽你們這一說,我們都跟著落淚了,往事不堪迴首啊,那都是民不聊生的黑暗歲月,現在好了,黑暗過去了,迎來了光明盛世,那你們後來怎麽樣?一直就居住於此,從來沒想過遷移出大山去?”

    “嗨,我們祖祖輩輩躲進這閉塞的山裏,生存條件極差,雖說沒有易子而食,但饑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境況,還是迫使一些老年人走向極端,他們為給年青人省下食糧、減輕負擔,往往采取自殺結束生命。”

    “自殺?結束生命?好死不如癩活著,為什麽要選擇自殺呢?”

    “不自殺又能怎麽樣?我們這兒人窮土地貧瘠,莊稼產量低,狩獵也不濟,經常是吃了上頓找下頓,為了給小的、少的、年輕的省份口糧,老人們隻好選擇死亡!”

    “如何自殺的?吃藥還是上吊,或跳懸崖?”

    “都不是!不知你們來時看到半山坡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石洞沒有?那兒就是自殺的現場!”

    “什麽?山坡上石崖邊開鑿的小洞就是用來自殺的?”

    “是呀,我們自殺的方式不但獨特而且殘忍至極,老人們在山坡上石崖邊開鑿洞口寬、高各僅90厘米的石屋居於其中,下麵是正方形,上麵是弧形,根本不可能坐直。

    人在洞中,隻能像蝦米一樣躬著身,後腦勺還是卡在洞頂石頭上的,在洞底部內側,有一個奇怪的等邊三角形石孔,石孔每邊寬約37厘米,孔深約20厘米,邊緣鋒利,剛好容得下一個成人的頭顱,這個石孔是供窯中的老人自殺用的。

    我們把門槽設置在裏裏,而把門栓設置在洞在外,這樣被反鎖在洞內的饑寒交迫的老人,看著洞外一望到底的絕壁,絕壁下是無限淼淼的深淵,而遠處對岸的小村中,溫暖的炊煙正嫋嫋升起……

    此地,彼時、此情、此景,一種絕望的寒意不由自主地由心底升出,絕望到受不了時便仰身躺下,將頭伸進這個石孔中,而他的脖子上方,石棱懸如刀劍,猶如曆史那雙詭異之眼,閃爍在這個石孔邊緣的鋒利石棱上,這時,萬般無賴、身心絕望的他朝上一頂,鋒利的石棱便能幫老人結束生命。”

    聽完他們的話,戰士和專家們終於明白那些石洞的來曆,一個個不勝唏噓,全身不寒而栗,這個連自殺裝置都幫老人設計好了的棄老洞設計者,要麽是一位徹底無情的嗜血殺手,要麽是一位完全絕望的溫情孝子,自殺孔的設計,究竟是對生命極度的冷漠,還是對親情最後的眷顧?是對無奈命運的屈服,還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

    大家感到一陣悲涼,同樣的人,他卻生活在那樣的環境,曆史真是不堪迴首。當時的川人血流漂杵、屍骨蔽野的悲慘境況,使得以前物力豐饒的天府之國,一下子變為百裏人煙俱滅、莽林叢生、狼奔豕突之人間地獄,在戰禍最烈的十來年間,稼穡不生,顆粒無收,造成人人相食,這對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造成曆史的大倒退。看樣子,是時候讓政府出麵動遷他們走出大山生活了。

    專家在與他們的交談中,還得知他們是有窮氏後羿的後人,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亂紛爭,迫使這些世居山東們有窮氏民族,為躲避戰火不斷地遷移,大部分沿長江往上遊遷徙至重慶、四川、黔北等地定居,此時恰逢蜀國開明時期,古蜀國國王鱉靈在邛崍東蒙山“登高祭天”,有窮氏便在邛崍一帶繁衍生息,他們還供奉這象征後羿射日的紅弓白箭,對當時開明的蜀王鱉靈的稱唿“布努頭”。在該區域度過了生活穩定,事業發展、人丁興旺的相當長一段時期。

    專家們點頭認可道:“邛崍市的天台山,古名就叫東蒙山,現已納入四川省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的範圍,似與‘哥摩’有關。天台山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難道古‘邛’族是上古時代的後羿的後裔?邛族的‘邛’與有窮氏的‘窮’相通?”

    羿人族老者答道:“我們祖輩在邛崍市臨邛鎮南河岸邊的十方堂邛窯居住過,明朝張獻忠剿四川的時候,我們才逃往如今這深山洞穴裏來的,算起來,也有幾百年曆史了。”

    考古學家柳青蕪這才聯想起來想到,當年在十方堂邛窯遺址出土的邛瓷文物中,紋飾多為草葉、花卉、雲氣、斑點、鳥蟲和幾何紋,不少紋飾與今天洞中羿民後裔的蠟染圖案有著多麽驚人的相似嗬,難怪剛進洞時,看到涼衣杆上衣服圖案總覺麵熟,好像在什麽地方見識過,謎底原來就在這裏。

    東周春秋時期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開明氏蜀國滅昔阝、平周二國,蜀王杜尚封其弟為漢中侯置藩屬苴國(國都位於今昭化區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宣布苴國成立。

    苴國對內積極發展生產,對外示好當時強盛的巴國,時常與巴國聯合抗蜀,而漸成為西南地區的一個與當時開明氏蜀國、巴國齊名的強國,領土也有所擴張,轄管範圍大致今四川綿陽的梓潼縣、廣元的劍閣縣、青川縣、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旺蒼縣、蒼溪縣、甘肅隴南的康縣、陝西漢中的寧強縣、略陽縣。苴國君主雖被蜀王封為漢中侯,但始終沒能真正坐領漢中,漢中褒地曾先後為巴、楚、秦三國占領。

    戰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前316年),蜀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於秦,蜀王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幹涉苴政,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收了二國的禮物後,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今彭州)被捉。

    《本蜀論》記載惠文王用計滅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路),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食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蜀)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秦惠王任蜀太子為蜀侯,張若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國滅亡。苴國共存在56年。

    羿人族繼續講道:“在秦、漢時期,我們們祖先已遷往黔地並建成且蘭小國,‘旺陣’在黃平縣西之老黃平且蘭……”

    戰士李劍秋、閻新宇聽不懂,問“旺陣”是什麽意思?

    動物專家章含煙就代為解釋道:“旺陣,漢譯就是‘皇城’、‘皇帝的家’或‘皇帝居住的平壩、地方’之意,且蘭古國故都就在貴州凱裏西北部的黃平舊州古鎮,且蘭,就是遍地居住的是革家蘭氏居民的意思,所謂‘且蘭國’,實為‘藍家居住的國家’之意,而藍姓又是革家的大姓,長期為革家的首領。”

    羿人族老者講道,“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原因,我們民族又一次大遷徙離開巴蜀,往南遷徙(僅我們少部分的人仍留在巴、蜀)。”

    考古專家柳青蕪感慨地補充道:“大遷徙的羿人抵達了黔北、黔中一帶,後部分再往黔東一帶遷徙,經福泉、麻江等,最後到達今日的凱裏、黃平、施秉、鎮遠等地。

    你們大概不知道吧?鹹豐年間,由於戰亂原因,又有部分羿人西遷,至現在的安順、黔西南等地,他們的寨名仍沿用‘棒商’(漢語音譯成‘堡上’),今天的關嶺、鎮寧、貞豐等地的亻革家人,經考察多係鹹豐5年由黃平縣遷徙去的,今關嶺縣普利鄉丫口田村的廖姓亻革家人係鹹豐5年(1855年)由黃平縣楓香寨的‘棒商’遷徙去的,先遷至貞豐。

    亻革語中的‘棒’為‘湖’、‘塘’之意,‘商’為‘商朝’(亻革語中,朝代名稱隨漢語的音和義),‘棒商’即為‘商朝的湖’,實際是指巢湖,商時巢湖一帶均為商朝轄地,最初集中生活於今天的安徽霍邱縣西南部、巢湖西部羿之故國……‘窮’地及與此毗鄰的今天湖北黃岡市東北部大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動物專家章含煙進一步補充道:“亻革家最初集中生活於羿之故國……‘窮’地,還有射日傳說、射日服飾、‘哈衝節’射太陽鳥、神龕位置供奉弓箭等與羿有關的亻革家傳說與習俗相互印證,說明了亻革家人在曆史生活地域上也與後羿及其部族密切相關,亻革家在巴、蜀一帶生活,還有史誌記載及重慶、四川一帶現仍有少量亻革家人居住為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蜀山異聞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奇夢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奇夢蝶並收藏蜀山異聞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