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子已逝,天下必然大亂。
當墨雲天迴到並州,第一件事就是找來諸葛亮與徐庶二人,想看看二人對今後發展有什麽樣的看法。二人見了墨雲天,聞聽長安發生的事情。
徐庶欣喜地說道:“天子離世,諸侯必亂。此千載難逢之機遇,主公如今占幽、並二州當可以此為資,自立為王。征討天下。”
墨雲天笑了笑,然後搖頭說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我之思。如今幽、並二州雖基本清平,但白波軍、黑山軍這些黃巾餘孽仍在擾我邊界。冀州的袁紹、長安的董卓、西涼的馬騰、韓遂無一不想取我而代之。若是稱王過早,怕是諸軍聯合攻我二州,那時即便匈奴、烏恆等族鼎力相助,恐怕我等也難保自身周全。”
徐庶想了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他轉頭看向諸葛亮,他心裏可明白,若論天下大局之策,自己卻是不如諸葛孔明。
諸葛亮見徐庶望著自己,心中了然,他笑著說道:“不知主公欲圖天下,亦是欲居此地而安生?”
墨雲天笑著說道:“孔明早知我的心意,今日又何必如此一問。我若要居安於幽、並二州,又怎會孤身一人去長安了結了天子?”
“什麽?”徐庶站起身來,吃驚地看著墨雲天,好一會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失態,忙手扶胸口又坐了下來。
諸葛亮絲毫未感到奇怪,他早知道墨雲天不會無緣無故一個人跑到長安去的。如今想來主公應該心中應該早有定論了。想到這裏,他搖了搖羽扇,苦笑著對墨雲天說道:“主公所行之事,亮不予說其他話。但既然主公如此行事,怕是心中早有定論,又何必難為亮與元直?”
墨雲天搖了搖頭說道:“我的心中就是想讓董卓與呂布二人殺了天子,使天下無人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此則天下一眾諸侯當可放心施為。而我幽、並二州亦可借此機會修生養息,尋求合適的機會,逐鹿中原。”
諸葛亮聞言向墨雲天深施一躬說道:“主公所言,與亮心中所想大同小異。”
“哦?不知孔明如何想法?”
諸葛亮笑著說道:“主公此時於幽、並二州,雖比不得中原廣闊,但亦頗為富庶。主公所為所行皆得民心,且兵強將勇。此天時地利人和,主公占其二。唯獨少一天時而。”
墨雲天笑著問道:“卻不知何為天時?莫不是天子逝去亦不可為天時?”
諸葛亮笑著張開嘴,話還沒說出口,徐庶卻插言道:“待他人來襲亦或是他人與我二州合擊袁紹之時,便是天時。不知孔明可是如此想法?”
諸葛亮張了張嘴,又閉上,然後點了點頭。
墨雲天看了看諸葛亮,又看了看徐庶,心中盡是疑惑,非要別人打我,或者是別人找我幫著打袁紹才算是天時,這根本就沒道理呀。可轉頭一想,如果隻是徐庶一人這麽想,他也會保留一些懷疑的態度,但如今連諸葛亮也點頭稱是,他可就真不明白了。他無奈地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見墨雲天看過來,便笑著說道:“主公怕是不太明白。容亮慢慢道來。主公自雁門郡起兵,雖小有運氣得了並州刺史之位,但天下刺史不過數人,手握兵權者不過寥寥幾人,而主公便是其中一人。主公虎牢關前大敗呂布,搶其兵器、戰馬,使一眾諸侯知主公之能,自此不再小窺於主公。而後主公以微弱之兵數戰匈奴大軍而勝,且收服匈奴部族,此戰役天下皆知,一眾諸侯多有驚歎;再然後主公引三萬兵馬,不費一兵一卒滅公孫瓚數萬精兵,此一戰,使天下諸侯震驚、恐懼。試問如今占據幽、並二州,擁兵近百萬,糧草豐裕,天下諸侯如何不忌諱主公?若主公貿然攻打一家諸侯,怕是會迎來數家諸侯的圍攻。因此,主公需要等,也隻能等,等天下諸侯廝殺忘我之時,又有何人能讓一眾諸侯和而攻我幽、並二州?”
墨雲天細細地品味諸葛亮的話,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從來到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為‘建功立業’而努力,一心想要揚名天下,可到了如今,天下人盡知我墨雲天‘仁慈殺神’之名。百姓雖多來相投,但有名的將軍、謀士到現在除了賈詡在沒有一人來投。難道名氣大了也不是好事麽?還是賈詡做的太過,嚇到了一眾能人?墨雲天現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幽、並二州已安定,以後如何行事也有了打算。但墨雲天手下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除了趙雲、典韋、張遼、張頜這些大將外,連個能帶兵的小將都沒有;而謀士更是少的可憐。隻有諸葛亮、賈詡、徐庶三人,處理州事、軍事等事務皆要這幾個人來做,各郡、縣的官員多是兵勇出身,這可不是長遠之計。人才呀,人才。我現在就缺人才。墨雲天苦惱地抓著頭。
諸葛亮在一旁可坐不住了,他苦笑著說道:“主公,莫不是我方才那些話有什麽不對之處?主公為何如此……?”
墨雲天搖了搖頭,說道:“我不是為此事,此事已有定論。我是苦於郡縣之地,無人可用。”
“主公昔日的招賢館,卻是荒廢了許久。如今幽、並二州景象繁榮,若是重整招賢館,想來來投主公之人,定不在少數吧?”墨雲天聞言,眼中一亮,“聽孔明之言,我卻想到一些東西。不隻是招賢館要重新啟用。我們還可以自己培養人才。”
徐庶聽了笑著說道:“主公說言大善,若是在兵城建一學府,請得數位天下名士來此,不出一年,聞名而來的有才之人必是不少,主公之憂可解矣。”
墨雲天搖頭晃腦的說:“非也,非也。我所求得是天下百姓有衣穿,有肉吃,有酒喝。些許名士如何做得來?不過是些虛名之人而已。我要的是居一縣能令一縣安,居一郡能令一郡榮的執事人才。非是名聲顯赫附庸風雅之輩。”
當墨雲天迴到並州,第一件事就是找來諸葛亮與徐庶二人,想看看二人對今後發展有什麽樣的看法。二人見了墨雲天,聞聽長安發生的事情。
徐庶欣喜地說道:“天子離世,諸侯必亂。此千載難逢之機遇,主公如今占幽、並二州當可以此為資,自立為王。征討天下。”
墨雲天笑了笑,然後搖頭說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此我之思。如今幽、並二州雖基本清平,但白波軍、黑山軍這些黃巾餘孽仍在擾我邊界。冀州的袁紹、長安的董卓、西涼的馬騰、韓遂無一不想取我而代之。若是稱王過早,怕是諸軍聯合攻我二州,那時即便匈奴、烏恆等族鼎力相助,恐怕我等也難保自身周全。”
徐庶想了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他轉頭看向諸葛亮,他心裏可明白,若論天下大局之策,自己卻是不如諸葛孔明。
諸葛亮見徐庶望著自己,心中了然,他笑著說道:“不知主公欲圖天下,亦是欲居此地而安生?”
墨雲天笑著說道:“孔明早知我的心意,今日又何必如此一問。我若要居安於幽、並二州,又怎會孤身一人去長安了結了天子?”
“什麽?”徐庶站起身來,吃驚地看著墨雲天,好一會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失態,忙手扶胸口又坐了下來。
諸葛亮絲毫未感到奇怪,他早知道墨雲天不會無緣無故一個人跑到長安去的。如今想來主公應該心中應該早有定論了。想到這裏,他搖了搖羽扇,苦笑著對墨雲天說道:“主公所行之事,亮不予說其他話。但既然主公如此行事,怕是心中早有定論,又何必難為亮與元直?”
墨雲天搖了搖頭說道:“我的心中就是想讓董卓與呂布二人殺了天子,使天下無人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此則天下一眾諸侯當可放心施為。而我幽、並二州亦可借此機會修生養息,尋求合適的機會,逐鹿中原。”
諸葛亮聞言向墨雲天深施一躬說道:“主公所言,與亮心中所想大同小異。”
“哦?不知孔明如何想法?”
諸葛亮笑著說道:“主公此時於幽、並二州,雖比不得中原廣闊,但亦頗為富庶。主公所為所行皆得民心,且兵強將勇。此天時地利人和,主公占其二。唯獨少一天時而。”
墨雲天笑著問道:“卻不知何為天時?莫不是天子逝去亦不可為天時?”
諸葛亮笑著張開嘴,話還沒說出口,徐庶卻插言道:“待他人來襲亦或是他人與我二州合擊袁紹之時,便是天時。不知孔明可是如此想法?”
諸葛亮張了張嘴,又閉上,然後點了點頭。
墨雲天看了看諸葛亮,又看了看徐庶,心中盡是疑惑,非要別人打我,或者是別人找我幫著打袁紹才算是天時,這根本就沒道理呀。可轉頭一想,如果隻是徐庶一人這麽想,他也會保留一些懷疑的態度,但如今連諸葛亮也點頭稱是,他可就真不明白了。他無奈地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見墨雲天看過來,便笑著說道:“主公怕是不太明白。容亮慢慢道來。主公自雁門郡起兵,雖小有運氣得了並州刺史之位,但天下刺史不過數人,手握兵權者不過寥寥幾人,而主公便是其中一人。主公虎牢關前大敗呂布,搶其兵器、戰馬,使一眾諸侯知主公之能,自此不再小窺於主公。而後主公以微弱之兵數戰匈奴大軍而勝,且收服匈奴部族,此戰役天下皆知,一眾諸侯多有驚歎;再然後主公引三萬兵馬,不費一兵一卒滅公孫瓚數萬精兵,此一戰,使天下諸侯震驚、恐懼。試問如今占據幽、並二州,擁兵近百萬,糧草豐裕,天下諸侯如何不忌諱主公?若主公貿然攻打一家諸侯,怕是會迎來數家諸侯的圍攻。因此,主公需要等,也隻能等,等天下諸侯廝殺忘我之時,又有何人能讓一眾諸侯和而攻我幽、並二州?”
墨雲天細細地品味諸葛亮的話,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從來到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為‘建功立業’而努力,一心想要揚名天下,可到了如今,天下人盡知我墨雲天‘仁慈殺神’之名。百姓雖多來相投,但有名的將軍、謀士到現在除了賈詡在沒有一人來投。難道名氣大了也不是好事麽?還是賈詡做的太過,嚇到了一眾能人?墨雲天現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幽、並二州已安定,以後如何行事也有了打算。但墨雲天手下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除了趙雲、典韋、張遼、張頜這些大將外,連個能帶兵的小將都沒有;而謀士更是少的可憐。隻有諸葛亮、賈詡、徐庶三人,處理州事、軍事等事務皆要這幾個人來做,各郡、縣的官員多是兵勇出身,這可不是長遠之計。人才呀,人才。我現在就缺人才。墨雲天苦惱地抓著頭。
諸葛亮在一旁可坐不住了,他苦笑著說道:“主公,莫不是我方才那些話有什麽不對之處?主公為何如此……?”
墨雲天搖了搖頭,說道:“我不是為此事,此事已有定論。我是苦於郡縣之地,無人可用。”
“主公昔日的招賢館,卻是荒廢了許久。如今幽、並二州景象繁榮,若是重整招賢館,想來來投主公之人,定不在少數吧?”墨雲天聞言,眼中一亮,“聽孔明之言,我卻想到一些東西。不隻是招賢館要重新啟用。我們還可以自己培養人才。”
徐庶聽了笑著說道:“主公說言大善,若是在兵城建一學府,請得數位天下名士來此,不出一年,聞名而來的有才之人必是不少,主公之憂可解矣。”
墨雲天搖頭晃腦的說:“非也,非也。我所求得是天下百姓有衣穿,有肉吃,有酒喝。些許名士如何做得來?不過是些虛名之人而已。我要的是居一縣能令一縣安,居一郡能令一郡榮的執事人才。非是名聲顯赫附庸風雅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