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軍,駐地。
數千羅鳩部的底層人,已聚集在駐地之外。
駐地之內,趙秋正翹著二郎腿,抿著苦茶。
這苦茶生長在高山之上,采摘不易。
茶水入口,極苦,苦後,迴味又變甘甜。
一苦一甜,苦甜交織,宛如人生。
這會兒,一名將領匆匆忙忙入內,半跪,以恭謹的語氣說道:“啟稟國師,數千部落民眾,聚於駐地之外,請國師主持公道!”
趙秋緩緩起身,淡淡說道:“三年的閑日子,終於到頭了!以後的二十年,都要在匆匆忙忙中度過了!”
那將領並不答話,依舊半跪垂首。
趙秋不疾不徐說道:“你出去告訴他們,我國師軍必會替他們主持公道!”
正派的人,在殘酷陰暗的鬥爭之中,在陰謀和陽謀之前,隻會陷於被動。
自古以來,諸天萬界,一個合格的掌權者,可以不必正派,但一定要公道。
公道卻可以團結人,還能處理好一眾下屬之間的關係。
這達克巴本來不是正派的人,因為涉及他的兒子,處理的過程中,也失去了公道。
趙秋苦等三年,便是為了等今時今日的這個機會。
當然,他在其間卻用了些手段,那三名箭手……
部落中的數百人殞命,涉及數百戶人,在部落之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
這年四月十五,天氣晴朗,萬裏無雲。
趙秋親領八百國師軍,在數千羅鳩部底層人的支持下,攻破部落首領達克巴的府邸。
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揮兵攻破了十三長老的駐地。
隨後,趙秋將羅鳩部首領達克巴以及各長老的土地和財產,拿出了其中大部分,分給了各底層人。
如此一來,羅鳩部更加擁護趙秋和國師軍。
這一年,趙秋將羅鳩部劃分為二個縣,先私自任命了縣令、縣丞、縣尉等官員,待一切事定後,再向大理國朝廷呈上了奏折。
奏折中寫明“事出從權,惟有便宜行事……”
這便是先斬後奏了,朝廷之中,議論紛紛。
終究,這數十部落的一應事務,原屬各個部落自決。段延慶看過奏折,沉默無語,並未深究。
…
春去秋來,轉眼又過去了三年。
設置二縣後,所收賦稅,趙秋卻予以截留,以此供養國師軍。
朝廷責問,趙秋便上了奏折,一會兒推說天災,一會兒推說稍後便上交賦稅,一會兒推說“蠻夷”難治……
這三年來,他積極擴充國師軍,如今他手下的國師軍,已有三千餘人。
這三千餘人,經由原來的國師軍老兵帶領,每日操練,漸漸有了戰鬥力。
…
收服羅鳩的第四年春,趙秋領了二千兵士,向鄰近的納垢部進兵,其速迅猛快捷。
納垢部的兵士不多,少經戰陣,一觸即潰。
三日後,納垢部便被吞並。
國師軍並不修整,以戰養戰,花去一月的時間,猛攻夜苴部、磨彌殿部和落溫部,一番苦戰,再下三部。
四場大戰下來,國師軍頗有傷亡。
這四場征戰,趙秋所打之旗號,卻是這四部不尊“皇命”。
實則,他吞並納垢、夜苴、磨彌殿和落溫四部,事前並未向大理國朝廷呈報,可是其間卻打了朝廷的旗號。
隻是,各部落自理,部落的民眾從來隻知道首領和長老,不知道大理國的皇帝。自古皆是如此,又何來“不尊皇命”一說。
所以,其餘三十二部,皆以為朝廷要“削藩”,皆以為趙秋奉了皇命,要將三十七部,統一收迴朝廷集權。
但朝廷又絲毫不知,待得到消息後,便猜出了趙秋要反。
段延慶大怒,命朱丹臣領兵三萬,討伐趙秋的國師軍。
但是大理國兵馬和國師軍之間,還隔著其餘三十二部。
但是,這三十二部,擔心大理國兵馬與趙秋串通一氣,到時候裏外夾擊,還真可能擊破三十二部。
即便段延慶連發數道聖旨,向各部落言明,朝廷無意改變現狀,各部落依舊由首領管理,但各個部落並不相信。
這三十二部的兵馬,漸漸集結,並推強宗部首領哈卡為兵馬大元帥。
哈卡分兵二股,其中一股四萬人布置在部落邊界,防止朝廷兵馬進入。
即便朝廷無意“削藩”,可是,一旦朝廷的兵馬進入各個部落,到時候,請神容易送神難。
另外一股三萬人的兵馬,向趙秋所部進發。
趙秋以羅鳩部為基,吞並納垢、夜苴、磨彌殿和落溫部。吞並這四部之後,趙秋將這四部首領、長老的土地、財物等,分給了各底層人。
同時,但凡有不服,立刻揮兵彈壓。
他以鐵血手段和懷柔的策略,將五部整合,集合了一萬兵士。
…
十日後,在磨彌殿部,兩方大軍終於相遇。
趙秋的一萬兵士,雖人少,但士氣高亢。
反觀哈卡所率領的三萬兵士,由三十二部集結而成,良莠不齊。
哈卡雖名為大元帥,可是陣中還有各個部落的首領和長老,一有命令,極難實施。
趙秋堅壁清野,占據堅城死守。各部聯軍攻了三日,但缺乏攻城的利器,死傷雖多,卻毫無辦法。
聯軍的士氣,因此受挫,其中很多兵士,都起了逃竄之心。
如此聯合,本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旦受挫,便有傾覆之險。
這也是趙秋據城死守,一直不出的原因所在。
這夜,趙秋親自領兵偷襲,借助東風,先以火攻,大破三十二部聯軍。
三十二部的三萬兵士,人心渙散,一觸即潰,四散逃逸,死傷不計其數。
趙秋趁勢進攻,五戰五捷,又攻占了七部。
如此,趙秋的手中,便握有了七部。
隨後,趙秋並未再次進攻。
此番戰鬥後,他占據部落過多,可兵力有限,所占據的部落,還須時間一一“消化”。
終於,各部殘餘的兵士,與朝廷朱丹臣所領的討逆軍,終於聯合到了一起。
這會兒,趙秋的兵力還未整合完畢,當即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之中,趙秋依然稱臣,他說自己受了皇命,意欲整合各部,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並未事事上報。
他說自己已經停止攻擊各部,所占據的十二部,在時局稍稍穩定後,將一並交還朝廷。那時,他自己再到羊苴咩城,負荊請罪。
段延慶收到奏折後,頗為猶豫,一陣頭疼。
當然,他為帝已經數年,權謀高深,自是不相信趙秋的這些“鬼話”。
但是,如果兩軍交戰,雖然他的勝麵多一些,但勝敗天定,終究還是未知之數,即便勝了,國力也必然大損。
終於,在一眾大臣的反對之下,段延慶下旨,封趙秋為“靖邊侯”,管轄所占據的十二部。
數千羅鳩部的底層人,已聚集在駐地之外。
駐地之內,趙秋正翹著二郎腿,抿著苦茶。
這苦茶生長在高山之上,采摘不易。
茶水入口,極苦,苦後,迴味又變甘甜。
一苦一甜,苦甜交織,宛如人生。
這會兒,一名將領匆匆忙忙入內,半跪,以恭謹的語氣說道:“啟稟國師,數千部落民眾,聚於駐地之外,請國師主持公道!”
趙秋緩緩起身,淡淡說道:“三年的閑日子,終於到頭了!以後的二十年,都要在匆匆忙忙中度過了!”
那將領並不答話,依舊半跪垂首。
趙秋不疾不徐說道:“你出去告訴他們,我國師軍必會替他們主持公道!”
正派的人,在殘酷陰暗的鬥爭之中,在陰謀和陽謀之前,隻會陷於被動。
自古以來,諸天萬界,一個合格的掌權者,可以不必正派,但一定要公道。
公道卻可以團結人,還能處理好一眾下屬之間的關係。
這達克巴本來不是正派的人,因為涉及他的兒子,處理的過程中,也失去了公道。
趙秋苦等三年,便是為了等今時今日的這個機會。
當然,他在其間卻用了些手段,那三名箭手……
部落中的數百人殞命,涉及數百戶人,在部落之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
這年四月十五,天氣晴朗,萬裏無雲。
趙秋親領八百國師軍,在數千羅鳩部底層人的支持下,攻破部落首領達克巴的府邸。
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揮兵攻破了十三長老的駐地。
隨後,趙秋將羅鳩部首領達克巴以及各長老的土地和財產,拿出了其中大部分,分給了各底層人。
如此一來,羅鳩部更加擁護趙秋和國師軍。
這一年,趙秋將羅鳩部劃分為二個縣,先私自任命了縣令、縣丞、縣尉等官員,待一切事定後,再向大理國朝廷呈上了奏折。
奏折中寫明“事出從權,惟有便宜行事……”
這便是先斬後奏了,朝廷之中,議論紛紛。
終究,這數十部落的一應事務,原屬各個部落自決。段延慶看過奏折,沉默無語,並未深究。
…
春去秋來,轉眼又過去了三年。
設置二縣後,所收賦稅,趙秋卻予以截留,以此供養國師軍。
朝廷責問,趙秋便上了奏折,一會兒推說天災,一會兒推說稍後便上交賦稅,一會兒推說“蠻夷”難治……
這三年來,他積極擴充國師軍,如今他手下的國師軍,已有三千餘人。
這三千餘人,經由原來的國師軍老兵帶領,每日操練,漸漸有了戰鬥力。
…
收服羅鳩的第四年春,趙秋領了二千兵士,向鄰近的納垢部進兵,其速迅猛快捷。
納垢部的兵士不多,少經戰陣,一觸即潰。
三日後,納垢部便被吞並。
國師軍並不修整,以戰養戰,花去一月的時間,猛攻夜苴部、磨彌殿部和落溫部,一番苦戰,再下三部。
四場大戰下來,國師軍頗有傷亡。
這四場征戰,趙秋所打之旗號,卻是這四部不尊“皇命”。
實則,他吞並納垢、夜苴、磨彌殿和落溫四部,事前並未向大理國朝廷呈報,可是其間卻打了朝廷的旗號。
隻是,各部落自理,部落的民眾從來隻知道首領和長老,不知道大理國的皇帝。自古皆是如此,又何來“不尊皇命”一說。
所以,其餘三十二部,皆以為朝廷要“削藩”,皆以為趙秋奉了皇命,要將三十七部,統一收迴朝廷集權。
但朝廷又絲毫不知,待得到消息後,便猜出了趙秋要反。
段延慶大怒,命朱丹臣領兵三萬,討伐趙秋的國師軍。
但是大理國兵馬和國師軍之間,還隔著其餘三十二部。
但是,這三十二部,擔心大理國兵馬與趙秋串通一氣,到時候裏外夾擊,還真可能擊破三十二部。
即便段延慶連發數道聖旨,向各部落言明,朝廷無意改變現狀,各部落依舊由首領管理,但各個部落並不相信。
這三十二部的兵馬,漸漸集結,並推強宗部首領哈卡為兵馬大元帥。
哈卡分兵二股,其中一股四萬人布置在部落邊界,防止朝廷兵馬進入。
即便朝廷無意“削藩”,可是,一旦朝廷的兵馬進入各個部落,到時候,請神容易送神難。
另外一股三萬人的兵馬,向趙秋所部進發。
趙秋以羅鳩部為基,吞並納垢、夜苴、磨彌殿和落溫部。吞並這四部之後,趙秋將這四部首領、長老的土地、財物等,分給了各底層人。
同時,但凡有不服,立刻揮兵彈壓。
他以鐵血手段和懷柔的策略,將五部整合,集合了一萬兵士。
…
十日後,在磨彌殿部,兩方大軍終於相遇。
趙秋的一萬兵士,雖人少,但士氣高亢。
反觀哈卡所率領的三萬兵士,由三十二部集結而成,良莠不齊。
哈卡雖名為大元帥,可是陣中還有各個部落的首領和長老,一有命令,極難實施。
趙秋堅壁清野,占據堅城死守。各部聯軍攻了三日,但缺乏攻城的利器,死傷雖多,卻毫無辦法。
聯軍的士氣,因此受挫,其中很多兵士,都起了逃竄之心。
如此聯合,本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旦受挫,便有傾覆之險。
這也是趙秋據城死守,一直不出的原因所在。
這夜,趙秋親自領兵偷襲,借助東風,先以火攻,大破三十二部聯軍。
三十二部的三萬兵士,人心渙散,一觸即潰,四散逃逸,死傷不計其數。
趙秋趁勢進攻,五戰五捷,又攻占了七部。
如此,趙秋的手中,便握有了七部。
隨後,趙秋並未再次進攻。
此番戰鬥後,他占據部落過多,可兵力有限,所占據的部落,還須時間一一“消化”。
終於,各部殘餘的兵士,與朝廷朱丹臣所領的討逆軍,終於聯合到了一起。
這會兒,趙秋的兵力還未整合完畢,當即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之中,趙秋依然稱臣,他說自己受了皇命,意欲整合各部,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並未事事上報。
他說自己已經停止攻擊各部,所占據的十二部,在時局稍稍穩定後,將一並交還朝廷。那時,他自己再到羊苴咩城,負荊請罪。
段延慶收到奏折後,頗為猶豫,一陣頭疼。
當然,他為帝已經數年,權謀高深,自是不相信趙秋的這些“鬼話”。
但是,如果兩軍交戰,雖然他的勝麵多一些,但勝敗天定,終究還是未知之數,即便勝了,國力也必然大損。
終於,在一眾大臣的反對之下,段延慶下旨,封趙秋為“靖邊侯”,管轄所占據的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