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哈哈大笑:“誌向再高再遠,也需要有人一步一步地走。既然要修新城,首先要圈定範圍。今天,我就命你趙將軍跑馬圈城,你能跑多遠,我就把城修多大!”
馬蹄聲擊碎了開封城外這個早春的清晨。趙匡胤騎著戰馬如箭一般飛射,絕塵而去。他的身後,是柴榮那雙似乎要穿透時空的清澈的眼睛。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柴榮頒布了《京城別築羅城詔》,正式宣布啟動京城開封的外城建設。詔書中說:“惟王建國,實曰京師,度地居民,固有前則,東京華夷輻輳,水陸會通,時相隆平,日益繁盛,而都城因舊,製度未恢,諸衛軍營,或多窄狹,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絡繹無窮,僦賃之資增添不定,貧闕之戶,供辦實艱。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溢,入夏有暑濕之苦,冬居常多煙火之憂,將便公私,須廣都邑。”詔書中,柴榮從行政、發展工商、宜居、城市安全等角度全麵細致地闡述了改擴建開封城的重要性,思維之清晰超前令人歎為觀止。
詔書中說:“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麵,別築羅城,先立標誌”,他明確闡明了擴大京城的設想,即在開封舊城之外新建羅城,先規劃,後建設。接著,他細述了城市建設的人員和時間安排、工程進度安排:“俟將來冬末春初,農務閑時,即量差近甸人夫,漸次修築,春作才動,便令放散,如或土動未畢,即迤邐次年修築……”即使在改造城市之時,柴榮也充分考慮到百姓的實際情況,使工程進度與農忙時節錯峰,避免影響農業生產。柴榮同時考慮到了城市的規劃和管理。他說:“今後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並草市,並須去標誌七裏外,其標誌內,候官中擎劃、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即任百姓營造。”
當時的開封城,違章建築橫行,道路狹窄,擁擠不堪,許多街道甚至難通馬車。更惡劣的是,由於無人管理,許多人甚至把死人埋在城內,一些街道竟然變成了墳地。柴榮痛感城市管理、規範之混亂,下令設計規劃紅線,紅線之內嚴禁違章建築,同時將街道全部取直拓寬,最寬到三十步(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約1.65米);墳墓必須遷移到標線七裏以外。
柴榮對深感壓力巨大的京城官員們說:“拓寬京城,改建城市,遷移墓地,這麽大的動作肯定會有很多人怨恨誹謗。但這樣的事情總得有人來做,怨恨誹謗的言語,朕自己承當,然而將來終究會對百姓有利。”柴榮何嚐不知,因循守舊當然毫無風險,但命運把自己放到了這個位置,他必須要對天下老百姓有所交代,更要對曆史有所擔當。
顯德三年(公元955年)六月,柴榮就開封城的建設問題再次下詔,對道路寬度和綠化、建築退線等具體問題列出更細致的要求,“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於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此外,柴榮還提出充分發揮老百姓的積極性,營造汴京的水係景觀,美化城市,“許京城民環汴栽榆柳、起台榭,以為都會之壯。”
開封地處平原,四周沒有險要,當然還要重視城防問題。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曾記載:“世傳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土為之,堅密如鐵。”就是說,為了堅固城防,柴榮專門下令采虎牢關附近的高密度的土來修築新城城牆,以抵禦外敵入侵。柴榮的這一設計甚至影響了數百年後的蒙金戰爭。金哀宗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三月,蒙古軍進攻開封,史載:“用炮石晝夜擊之,不能壞,乃因外壕築城,圍百五十裏,晝夜攻擊,竟不能拔。”
即使過了一千多年,當我們再看柴榮的這兩份詔書,仍不由深感震驚。這兩份詔書,迥異於常見的居高臨下,空談說教的皇帝詔書,完全是一份詳細而專業的城市建設方案。一個身處亂世的古代帝王,竟然能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有如此全麵和細致的安排,而他管理與經營城市的理念甚至有了現代城市建設的雛形。柴榮體現出的驚人的超前思維、深遠的曆史眼光和勇敢的政治擔當,不能得不讓人敬佩。
如此龐大的係統工程,當然要交給有才有德的能臣。柴榮把京城建設的重任交給了他最信任的王樸。改建開封城的宏大工程從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正式啟動,到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基本完工。“新城周迴四十八裏二百三十三步”,換算成現在的標準,大致為周長二十二公裏,比舊城周長擴大了四倍,麵積達二十五平方公裏。即使放在今天來看,新城規模也堪稱宏大。開封新城自柴榮擴建之後五十七年,才由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再次啟動擴建。在古代建築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一座大型城市建築使用了近六十年而沒有進行大修,足以說明開封新城的建築質量。
但柴榮還遠遠沒有滿足。擴建開封僅僅是第一步,如何讓這個城市煥發生機與活力,或許更加重要。他不僅要建設城市,還要經營城市。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的辦法是“提倡節儉,愛惜民力,減少賦稅”,讓百姓富足。但在柴榮看來,這還遠遠不夠。他有更長遠,更宏大的計劃。他要讓開封,讓中原真正成為天下的中心,再現當年長安的盛況。
開封地處平原,鄰近河流眾多,號稱“北方水城”。但飽經數十年的戰亂之後,流經開封的大運河早已不能通航,黃河更是水患不斷。柴榮決心重新打通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他分派官員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後疏浚了汴河、五丈河,令奄奄一息的大運河起死迴生,山東和江南各地的糧食、貨物均可由水道直達京城。柴榮又下詔委托各地藩鎮節度使、州守縣令,責成他們肅清盜賊,以保障來往各地的商人、旅客的安全。
擴建京城,疏浚河道,鞏固邊防,肅清盜賊,發展商貿,柴榮打出了一係列精準而有力的組合拳,招招直指要害。通過這一係列的措施,開封終於逐漸成為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經濟最繁榮的城市。
一百多年後,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了冠絕千古的《清明上河圖》,畫卷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開封城的錦繡繁華,令後人心馳神往。而宋人孟元老則在他的名作《東京夢華錄》中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開封城:“舉目則青樓畫閣,秀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禦路,金翠耀目,羅琦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那時的開封,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大都市。
曾經繁華如夢的長安之景以夢幻般的方式再現開封。即使是後來的北宋皇帝也不得不承認,開封城能有這一切,正是柴榮在短短五年時間內為這座城市注入的生機與活力。
19 雨過天青雲破處
開封,正是花開時節。和煦的風拂過柴榮清瘦的臉,就像柔軟的絲綢滑過。他的麵前,彩旗招展,人聲鼎沸。王樸主持的新城建設工程已經全麵啟動。這是一幅宏大的圖景,在中原腹地徐徐展開。柴榮仿佛可以看見,麵前正在幻化成一座巨大的城市,一個繁華的國度,一片祥和的天下。他長籲了一口氣。也許,這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數千裏外,金陵皇宮,壽昌殿外。幾個人影正在花叢旁竊竊私語。柴榮在開封頻繁祭出的大手筆終於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歌舞升平的金陵,正在孕育著一個大計劃。幾天之後,一隻大船從金陵緩緩駛出,沿長江進入入海口,隨即轉頭一路北上而去。
陰霾密布的開封城,正籠罩在雨幕之中。一隻便轎卻乘雨而來,匆匆進入了皇宮。到了殿門前,一個官員掀簾而出,衝出便轎,顧不得傾盆而下的大雨,一路小跑,拾階而上。全身濕透,麵色蒼白的魏仁浦出現在柴榮麵前。“來自金陵的密報稱,不久前南唐主令重臣皇甫暉出海北上,秘密招納淮北群盜,準備起事。又派人出使契丹,簽訂密約,約定共取中原。”魏仁浦一邊說,一邊偷偷觀察著皇帝的表情。
柴榮放下手中的書卷,看著被雨淋得像落湯雞一樣的樞密使,靜靜聽著。“近日,又連連接到深州、冀州的急報,遼軍頻繁出沒於河北,燒殺搶掠,有大舉南侵的跡象……”
“依卿之見,有何應對之策?”柴榮打斷魏仁浦的話,單刀直入。
魏仁浦一欠身,急道:“南唐東連衢州、婺州,南到五嶺,西至湖湘,北據長淮,坐擁江淮三十餘州,廣袤數千裏,在江南諸國中最為強盛。如今又不甘心偷安一隅,竟然勾連契丹,覬覦中原,不可不防。高平一戰後,河東邊患已除,依臣之見,不如移師淮北,伺機渡淮痛擊之,以示警告。”魏仁浦一口氣說完自己的建議,柴榮卻久久沒有說話。書房裏寂靜無聲,隻聽見窗外雨打石階的聲音。
一向剛毅決絕的皇帝今天怎麽了?魏仁浦疑惑地看著沉默不語的柴榮,有些不知所措。
柴榮忽然拿起手邊的一隻天青色的瓷瓶,微笑著對魏仁浦說:“魏愛卿,這是禦窯剛剛燒製出來的一隻瓷瓶,與眾不同,聽說你是收藏瓷器的大家,且看看如何?”魏仁浦愣了愣。如此危機四伏之際,皇帝為什麽忽然不著邊際地說起瓷器來?
魏仁浦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捧起那隻瓷瓶,細細端詳。又很在行地在瓶上彈指輕敲,細細聆聽。“陛下,我觀此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瓷身光芒奪目,勢如飛箭,實屬罕見的上佳之作啊!”魏仁浦觀摩良久,感歎道。這當然不是在皇帝麵前的奉承之辭,魏仁浦收藏過六朝以來的各種瓷器,其中不乏官窯精品。但他從沒見過如此色澤的瓷瓶。魏仁浦把玩著那隻瓷瓶,竟久久不忍放手。
柴榮見狀,朗聲大笑:“之前禦窯要我為新品定色,我說了一句話叫‘雨過天青雲破處’,作為禦窯新品之色。你看門外,豈不是正是雨過天晴,雲破天開?”
魏仁浦驚愕地轉過身,仰天望去。雨不知什麽時候已經停了,朗朗乾坤,一片湛藍,金色的陽光正從那抹浮雲之後破空而出。“雨過天青雲破處”。魏仁浦剛剛還陰霾密布的心頭豁然開朗。這個血腥、混亂,幾乎令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盡頭的時代,也許正如現在,雨過天青雲破處。轉折之時,就在不遠的將來。一股熱血湧上心頭。魏仁浦拜倒在地,朗聲道:“微臣不才,願鞠躬盡瘁,肝腦塗地,為陛下掃清宇內,再造盛世盡區區之力!”
柴榮扶起魏仁浦,那雙清澈的眼睛裏閃動著銳利的光芒。“北有契丹,覬覦中原,南有諸國,各懷不臣之心。如今之天下,看起來確實陰霾四布。但再漫長的陰霾,也會有雲破天開之時!”柴榮緊緊握住魏仁浦的雙手,語氣激越:“南唐之事,我已有計較。待事成之日,江淮之患,將徹底清除!”
時光流轉,悠悠千年。柴窯早已湮沒在曆史的迷霧和時間的灰燼中,世人再也難睹柴窯青瓷那“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神姿,隻留下“柴窯最貴,世不一見”的傳說。但他和他所建立的那個王朝,他對那個時代留下的影響卻在千百年來的曆史時空中久久迴響。
而現在,在那個雨過天晴的午後,麵對咄咄逼人的南唐,柴榮已成竹在胸。魏仁浦走後,獨自麵對那卷標注著天下山川的地圖,柴榮陷入了沉思。對南唐,王樸在《平邊策》中曾經提出了“反複襲擾、避強擊弱,先取江北、再平江南”的戰略構想,柴榮深以為然。但要將紙麵上的戰略變成可操作的計劃,卻遠遠沒有這麽簡單。從朱溫到李存勖,中原梟雄從來都未能征服那個橫亙在江淮之間的王國。淮河兩岸,盡是中原之師南征慘敗後留下的累累白骨。對南唐,顯然不能等閑視之。現在,王朝的各項革新剛剛起步,柴榮需要的是時間。他實在不願意,就這樣草率地中止自己正全麵鋪陳開來的富國強兵的大略。
對南唐中主李璟,柴榮很了解。此人顯然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李璟似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才華都放到了文采辭章上,他的文章詞賦堪稱一絕,但治國打仗卻不入流。李璟的身邊,全都是善於花言巧語、獻媚取寵的臣子,南唐政事日益混亂。這樣一個庸主,竟想勾連契丹,簽訂密約,企圖南北夾擊,吞並中原。柴榮微微一笑,誌大才疏,異想天開,這樣的對手,固然不能輕視,卻不能輕易自亂方寸。在國內,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對蠢蠢欲動的李璟,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遏製。
他想起去年的這個時候。當時邊報甚急,遼軍不斷出兵河北,燒殺搶劫。麵對契丹騎兵往來如風的殺戮,河北駐軍幾乎束手無措。柴榮聽取建議,決心疏通深州、冀州之間的胡盧河,以河為兵,阻止契丹騎兵的南侵。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柴榮命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率領士兵、民夫疏通胡盧河,並在河口築城,留駐軍隊守衛。同時又命德州刺史張藏英為沿邊巡檢,在當地招募士卒,沿河巡查。不久,胡盧河全程浚通,滔滔河水如同天塹,阻斷了契丹騎兵的去路。驕橫的契丹人企圖強行渡河,結果遭到張藏英部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從此契丹軍隊不敢再過胡盧河,河北邊防得以鞏固。對圖謀不軌的南唐軍隊,同樣可以用這一招。
一紙詔書從宮中發出。柴榮命令武寧節度使武行德征發民夫,沿汴水故道疏通引水,向東直到泗水。消息一出,朝野議論紛紛。
泗水,發源於今天的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四源並發,故此得名。此河匯集沿途諸多支流,南至徐州、宿州等淮北重鎮,在清口(今淮安市淮陰區)注入淮河。泗水自古便是聯係中原與江淮地區的交通要道,開發甚早。孔子曾在泗水邊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歎;也正是在清口,淮南人曾經掘開泗水河堤,埋葬了後梁名將龐師古和他的大軍。毫無疑問,泗水對淮南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條河與淮水一起,成為淮南人對抗強大中原的天險。但要柴榮想要貫通汴水、泗水、淮水,徹底打通中原與江淮之間的水道卻並非易事。唐末以來,汴水、泗水常年潰堤決口,曆經多次改道,許多水道早已成為汙泥沼澤,徹底淤塞。要再次打通這一水道,勢必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朝堂上,大臣們紛紛進諫,請皇帝慎重考慮此事。更有甚者,搬出了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濫用民力而至滅亡的教訓。柴榮哈哈大笑。他擺了擺手:“我決心已下,不必再勸了。現在你們心存疑慮很正常,數年之後,大家再看,必定獲益。”群臣麵麵相覷,半信半疑。
不久,柴榮又密調右驍衛大將軍王環進宮,麵授機宜。很快,開封城西的汴水岸邊,建起了一座規模巨大的船塢。四周戒備森嚴,船塢裏則燈火通明,晝夜不息。沒有人知道,那裏麵在幹些什麽。而這一切,直到一年之後,當後周的數百艘戰艦橫空出世,沿著汴水唿嘯而下,直抵江淮之際,人們才恍然大悟。
總是能比一般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這正是柴榮的不同凡響之處。
當南唐與契丹的使者還在大海中奔波往返,討價還價之時,柴榮的治水大軍已經開始在汴水兩岸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沒有人把治理汴水、泗水的計劃和江淮之間的那個王國聯係起來。在人們看來,這隻是柴榮為了消除中原水患,確保開封安全的又一次浩大工程而已。
為了迷惑南唐軍隊,柴榮甚至下令減少在南唐邊境上的駐軍。這一招,令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南唐軍隊大鬆了一口氣。在此之前,每到冬天枯水期,淮河水淺幹涸之時,南唐人便極度緊張,立即增兵淮河沿岸,嚴防中原乘機南侵。現在中原正埋頭搞發展,似乎對江淮失去了興趣。南唐小朝廷議論紛紛,既然邊境平安無事,每年再派大量軍隊駐守,空費財物糧草,實在可惜。大臣們紛紛上疏,請求撤迴淮河沿岸的駐軍。
負責壽州一線防禦的清淮節度使劉仁贍是個明白人。此人精通軍事,深諳韜略,是南唐不可多得的良將。劉仁贍見朝廷竟然要自廢武功,裁撤淮河沿岸的駐軍,急得幾乎一夜白頭。劉仁贍連連上表,痛陳原委,要求保留駐軍。可憐的劉仁贍根本不明白,此時的南唐王朝早已被奢靡享樂之風侵蝕了根基,王公大臣們巴不得消減軍費,好讓朝廷有更多的錢來供自己揮霍,哪裏還有人會支持劉仁贍的意見。看著緩緩南撤的軍隊,再看看空無一人的軍營,劉仁贍仰天長歎。他站在壽州城頭,遙指著煙雲迷朦的江北之地,痛心疾首地對部下說:“不出一年,中原虎狼之師必鋪天蓋地而來!”
千裏之外的開封,柴榮驟然加快了變革的步伐。他已經嗅到了難得的戰機,在大動幹戈之前,他還要為自己的王朝注入更強的動力。不久,柴榮再次在農耕上出手。他下詔,明確每年征收夏、秋兩稅的上限時間為六月、十月,不得提前。又命各地官員均田定賦,並派官吏巡查各地,丈量土地,以此據田畝,定稅賦。在柴榮看來,製定合理的規則,並嚴格監督施行,比紙麵上單純的減稅更為重要。既然定了規矩,當然要一視同仁。柴榮對權貴階層毫不手軟,他宣布,取消各大權貴家族的免稅權,即使曆代享有免稅免役特權的曲阜孔家也不例外。消息一出,權貴們個個愁眉苦臉,非議之聲不絕。
但不管阻礙與非議有多大,柴榮仍堅定地推行著自己的革新。而他接下來要做的,更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20 皇後的眼淚
暮春四月,芳草遍野,群鶯亂飛。開封城大相國寺的廟門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整個中原,數這個寺院的香火為最盛。微服出巡的柴榮負手站在廟門前,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們各懷心事而來,或衣飾華美,或衣衫襤褸,但臉上都掛著渴求與虔誠。世界在這裏被分割成了兩半。廟門外,是那個也許殘酷但卻真實的世界。在那裏,不遠的地方,開封新城的修建熱火朝天,千萬人的汗水正拋灑進巨大的工地。而更遠的地方,肆虐奔騰的河流旁,無數人正迎著風浪築起漫長的堤壩。但在這裏,時間好像停止了,所有人眼裏隻有那座靜默的佛像,外麵的一切似乎都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帶著對現實的不甘、焦慮與忐忑而來,而這座寺院卻輕易把這一切都化為烏有。
柴榮輕輕地歎了口氣。如果走進這裏,就能終結亂世,就能光複幽雲,他寧願比任何人都虔誠地跪在佛主麵前。但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塵世的皇帝,心頭壓著的重量比任何人都沉重。他的肩頭背負著數十年戰亂殺戮留下的債,那個時代發出的深重悲鳴無時無刻不在他心裏迴旋,他做不到,俯首一拜,就讓一切雲淡風輕。半晌,柴榮終於略帶倦意地揮揮手,對身邊的王樸輕聲道:“迴宮!”
夜已經深了,皇宮深處的一角,依然透出通明的燈火。王樸正把一疊又一疊的奏章送到柴榮的案前。趁著皇帝伏案疾書,王樸偷閑呷了一口杯中的濃茶。茶香撲鼻,王樸頓覺精神一振。“啪!”桌案上轟然一聲巨響。王樸猝不及防,嚇了一跳,險些將手中茶盞摔個粉碎。
柴榮怒拍案頭,厲聲道:“各州紛紛報告,那些作奸犯科之人,竟然紛紛把寺院當做法外之地,一旦犯事就逃進寺院,騙稱出家,以此逃避懲罰。等到風頭一過,這些人本性不改,又跑出來為非作歹!供奉佛祖,靜修佛法的清靜之所,竟成藏汙納垢之地!這還了得?”
王樸一聽,趕緊上前,接著皇帝的話題報告:“不僅如此,臣還聽地方官員們抱怨,許多人為逃避兵役、勞役,紛紛以出家為名遁入空門。鄉野之間,寺院越來越多,許多地方卻田地荒蕪,人口零落。如果再不嚴加管束,長此以往,恐怕會國庫空虛,人力枯竭。那時,陛下的中興大業就成鏡花水月了……”
後漢乾祐年間,王樸曾躲避戰亂,隱居故裏。那段時間,他漫遊鄉野,親眼見到佛事之盛而百姓之苦。後來做開封府尹,又見到王公貴族們不惜重金侍奉法事,卻不願施舍百姓們一丁點好處。街頭盡是孤苦無依的貧苦百姓,寺院高牆內卻富可敵國。他早就有心勸諫皇帝限佛,是以主動提出陪柴榮微服出巡大相國寺。
柴榮沒有再說話。王樸的話絕非危言聳聽。象野草一樣蔓延的寺廟正給他的宏圖大誌帶來不和諧的雜音。但佛教如此興盛,卻遠非這麽簡單。柴榮清楚地記得,那個被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王朝曾讓佛教的鼎盛達到了頂點。據說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討四方之時得到過僧人們的幫助,也許是懷著特殊感情,當他登上帝位之後,立即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刹,還在大慈恩寺設譯經院,廣招天下名僧,佛教頓時興盛一時。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規模的發展,迎逢佛骨更成了唐朝皇帝們爭先恐後的演出。
百年以來,許多有識之士都敏銳地看到了其中隱藏的危機。在寺院最昌盛之時,一代名臣狄仁傑就曾向武則天痛陳寺院廟宇之浮華:“今之伽藍(指佛教廟宇),製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績盡工,寶珠殫於綴飾,瑰材竭於輪奐。”又說,因為寺院僧侶太多,造成“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但潛心信佛的武則天哪裏聽得進去。唐憲宗時,韓愈更因為反對皇帝迎佛骨,險些丟掉身家性命。
到了鹹通年間,唐王朝已危機四伏。內憂外患中的唐懿宗李漼不顧群臣反對,堅持舉行空前隆重的迎佛骨大典,甚至宣稱“但得生見,死而無恨”。對佛祖的虔誠並沒有給唐朝皇帝和他的王朝帶來好運氣。迎佛骨僅僅三個月後,李漼便一命嗚唿。一年後,王仙芝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唐王朝分崩離析。
而唐亡以後,早已被長年的戰亂和饑荒折磨得看不到希望的人們,隻能更虔誠地把希望寄托在似乎隱藏著無窮法力的寺廟中。佛像修得越來越金碧輝煌,香火越來越旺盛,而人們卻越來越貧窮。
這是一個悲哀的輪迴。但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一味以強力禁止,隻怕會事與願違。
遣走王樸,心事重重的柴榮信步走出殿外。烏藍的夜空低垂著幾朵巨大的朔雲,看不見一絲星光。柴榮隻覺得心頭壓抑而煩悶,自言自語道:“一場暴雨就要來了。”
幾名宮女提著燈籠緩緩而行,柴榮跟著那搖曳不定的燭光,轉過重重迴廊,緩緩邁進了寢宮。符皇後聽得皇帝到來,早已迎出門來。抬頭看著婀娜而立的符皇後,柴榮頓覺心頭釋然,不禁微笑起來。她正站在幾株盛開的牡丹旁,一如往常的安靜平和。
數年前,後漢皇帝劉承祐突然向他和郭威一家舉起屠刀。在那場殺戮中,柴榮的結發之妻劉氏和他的三個幼子死於非命。那是柴榮最黑暗的日子。而就在那時,這個女人如奇跡般出現在他身邊。堅毅勇敢、寧靜沉穩、美麗端莊,上天把這些珍貴的特質毫不吝惜地賜予了這個女人。是她讓柴榮很快獲得了重生。
看著柴榮,符皇後同樣感到了心頭那股甜甜的味道。
她並非普通女子,原是後晉節度使、魏王符彥卿之女。成年後,按照父母之命,她嫁給了大將軍李守貞之子李崇訓。門當戶對,深院高牆,原以為這就是她人生的全部。但沒想到,一場巨變從天而降。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死後,李守貞野心膨脹,聯絡了幾個軍閥,悍然起兵,企圖奪占中原。時任樞密使的郭威奉命討伐,三下五除二便平定了叛亂。漢軍攻破河中城,李崇訓自知難逃一死,決意殺死全家老小,然後自殺。
大好年華,豈能白白為這幫亂臣賊子陪葬?符氏並沒有如普通女子那樣輕易向命運低頭,她打定主意,藏身於帷幔後,任憑李崇訓舉著染血的鋼刀如瘋狗般狂唿亂叫,就是不發一語。漢軍已衝入府內,李崇訓找不到妻子,隻好作罷,自殺身亡。符氏這才從帷幔中走出來,鎮定地對衝進來的士兵說:“我乃魏王之女,郭將軍與吾父交往甚厚,速報!”
郭威與符彥卿同出河東行伍,原本就是莫逆之交。聽說是符彥卿的女兒,郭威立即前來相認。問明原委,郭威對符氏的沉穩勇敢大為驚歎,親自把她送歸魏王府。符氏感激郭威的救命之恩,拜為義父。
不久,漢隱帝對郭威、柴榮下手,二人遭遇滅門之禍,僅以身免。郭威悲痛欲絕,對柴榮,更覺愧疚。在他看來,因為自己,年紀輕輕的柴榮無端受到牽連,結發之妻和三個幼子慘遭橫禍。無論如何,他要為侄兒補償一個幸福的家庭。猛然間,在河中城內搭救的那個奇女子的身影跳進了腦海。名門之女,端莊賢淑,沉穩勇敢,這樣的女子和胸有大誌,英姿颯爽的柴榮,豈不正是天造地設的一雙?
郭威又一次走進了魏王府,這一次,他帶去了豐厚的禮物,他要親自為自己的養子提親。
柴榮與符氏,同樣經曆過生死,經曆過人生起伏的兩個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兩年之後,她為柴榮帶來了新的希望——兒子出生了。不久,郭威去世,柴榮登上皇位,隨即冊封符氏為皇後。在符氏的心裏,嫁給柴榮是她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她相信,這個男人,不僅僅是皇帝,更是天下的希望。
這個男人正微笑著向她走來,縱然此刻陰雲密布,風雨將至,她心裏卻滿是清風明月,溫柔甜美。
“皇後,我準備做一件大事,隻是此事牽涉甚大,不免忐忑……”柴榮接過符皇後遞過來的一杯清茶,一邊輕吹茶水,一邊說。符皇後沒有吱聲,安靜地等著他說下去。自從柴榮登基之後,件件做的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大事。隻是他很少會主動向自己提起政事。到底是什麽樣的事,竟然讓如此有主見的柴榮如此不安?
“最近,各州紛紛來報,寺院越建越多,越修越大。漏網背軍之輩,行奸為盜之徒,紛紛躲進寺院以逃避法辦。而天下之財更是源源不斷流向寺院,所謂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若不加限製,如此下去,恐財物枯竭,人力匱乏,我平定天下,光複燕雲之夢就難實現了。”
符皇後一聽,心中不禁一震。原來柴榮心中所想之大事,是要限製佛教。她自小便熟讀史書,對前朝往事如數家珍。佛教傳入中土之後,自南北朝以來,曾先後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都曾掀起過轟轟烈烈的滅佛、限佛行動,史稱“三武滅佛”。毫無疑問,三次滅佛的動機都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財源和人力的控製,但在民間卻有諸多爭議。更詭異的是,拓跋燾後來被近臣所殺,死於非命;宇文邕則英年而逝,兩年後北周滅亡;而唐武宗李炎雖然讓走下坡路的王朝迴光返照,創造了短短的會昌中興,卻因服食丹藥而暴亡,這三位皇帝似乎都未能善終。以至於民間多有傳言,說這都是因為滅佛毀佛,所以遭到天譴。
想到這裏,符皇後如墜冰窟。通往盛世的路有很多,為什麽一定要冒這樣的風險?
柴榮正用期待的目光看著自己。他的目光清澈深邃,燃燒著熱切期待的光芒。她知道他希望自己說什麽。但她無法戰勝自己的內心。曾幾何時,就算麵前生死一線,刀光寒寒,她也能麵不改色,泰然應對。但此時,麵對那雙眼睛,她卻感到自己的心在砰砰亂跳。曆經生死才得到的幸福,她實在不願意冒任何風險來毀掉。
“陛下,臣妾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柴榮有些詫異。在他眼裏,符皇後性格直爽,一向心直口快,為何此時卻如此?
“臣妾記得,當年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位皇帝都曾下詔滅佛,此三位皇帝皆可謂一代雄主,卻均不得善終。世間傳言,都是因為毀佛而被詛咒,是天譴……”
柴榮哈哈大笑。“魏王之女,皇帝之後,竟然也相信這些俗人妄言?”
符皇後突然有些激動,她情不自禁站起身來,高聲道:“我並不是懼怕鬼神,也並非相信妄言,隻是擔心陛下而已!”
柴榮愣了。
“陛下雖然不信佛,但也談不上與之有什麽深仇大恨。自登基以來,陛下晝夜忙碌,銳意進取,誌在蒼生百姓,中興盛世。如今短短數年,中原已隱然有大治之氣象。長此以往,必定蕩平諸藩,光複燕雲十六州更是指日可待。何須一定要做此事?孔聖人曾說:敬鬼神而遠之。連聖人也不敢斷言之事,寧可信其有。我隻是擔心,如真遭遇無妄之災,豈不辜負了陛下一生抱負?”
柴榮靜靜聽完,呆立半晌。過了許久,他緩緩放下手中茶盞,站起身來,推開了麵前的木窗。窗外正狂風大作,一場暴雨即將來臨。大風吹起了柴榮身上寬大的袖袍,但他卻像一尊雕像,一動不動。“說起佛,皇後可曾聽說過佛祖割肉喂鷹的故事?”
符皇後搖了搖頭。
“傳說佛祖在菩提樹下打坐時,有鷹旋於頂。佛祖仰問道,為何盤旋不走?。鷹道:饑。於是佛祖割下自己的肉來喂鷹。鷹銜起肉張翅欲飛,忽迴首問佛祖:為何舍肉?佛祖答:為天下蒼生舍身亦可,況乎肉!”
說話間,暴雨傾盆而至,宮牆內外,一片轟鳴。
柴榮提高了聲調:“皇後之意,朕已盡知。隻是自唐亡以來,天下蒼生遭戰亂之苦數十年,契丹人更是虎視眈眈,恨不得一口吞下中原。旁人看,仿佛還能逍遙快活;在我看來,卻已是危急存亡之秋。念及此事,朕常常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隻要能富國強兵,能做一件便是一件,時不我待啊!”暗夜裏,柴榮的眼裏有某種東西閃閃發光:“佛祖願為天下蒼生割肉喂鷹。倘若朕的身子可用來普濟天下百姓,我也絕不會吝惜!”
符皇後呆呆地看著麵前的丈夫,隻覺心中熱浪翻湧,再也無法抑製。她的淚水刹那間傾盆而出。
21 不愛其身而愛民
朝會整整持續了半天。當眾大臣從皇宮大殿魚貫而出之時,所有人都還處於極度震驚的狀態。
皇帝不容置疑的聲音還在廣闊的朝堂裏迴旋。“各道州府縣鎮村坊,凡有詔賜名號的寺院,可以保留,凡是沒有詔賜名號的,一律關閉廢除!被關閉寺院中的僧人尼姑,可遷出合並到準許保留的寺院中去安置。”
群臣嘩然。後周境內,曾被朝廷詔賜名號的寺院不過千所左右,而全國寺院少說也超過三萬所,這意味著柴榮將要關閉三萬多所寺院!這是一個多麽巨大的數字啊!
“陛下!寺院之盛,由來已久,若一夕之間全部關閉,大量僧人一時之間無所依托,恐生變故啊!”幾位大臣立即上前勸諫。柴榮微微一笑。“這個問題朕已有考慮。各縣城內,如果沒有詔賜名號的寺院,可變通處理。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挑選功德房屋最多的寺院,僧人、尼姑寺院各保留一所。”
“同時,從今日起,各州縣均不準修建新的寺院,諸位王公貴戚請自重,今後一律不準上奏請求新建寺院、開設戒壇!”柴榮環視群臣,接著厲聲道。柴榮很清楚,自唐以來,在王公貴戚中信佛之人眾多,若不堵住這些人的嘴,他的限佛措施根本無法得到施行。
“除了寺院,對出家者也需立下法度,不能為所欲為。家中有父母、祖父母,又沒有其他的兒子服侍奉養的,一律不準出家!受過官司刑責之人、背棄父母之人、逃亡的奴婢、奸人細作、惡逆黨徒、山林強盜、未捕獲的賊黨、負罪潛逃之人,更不準削發出家!”此言一出,無人再有反對之聲,眾大臣反而頻頻點頭。皇帝親自定下的這幾個不準,確實能杜絕寺院之內魚龍混雜的問題。
柴榮又說:“入寺出家者,是為祀奉佛祖,弘揚佛法。大字不識,品德低下之人豈能受戒出家?因此,對出家者需由官府嚴格考核。打算出家的人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父母雙亡的孤兒需得到伯伯叔叔的同意。男子年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女子年十三歲以上,能念七十頁經文者,方能向所在官府申請削發,由官府指定官員進行考核。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全國隻在東西兩京、大名府、京兆府及青州等六地設立受戒的佛壇,其餘地方的佛壇一律廢止。凡削發受戒的人,由朝廷核準,祠部發給憑證,才能實行。未經朝廷核準,寺院擅自削發受戒者,寺院主持、主事僧尼、師主、隔壁同住的僧人,都要依法懲處。”
眾人麵麵相覷。男子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在當時可是相當高的文化門坎了。
“各個寺院,更嚴禁僧侶舍身自殺、斬斷手足、手指燃香、裸體掛鉤點燈、身帶鐵鉗等自殘行為。命令各州,將僧侶造冊管理,如有死亡、返俗,隨時注銷!”
偌大的朝堂一片肅靜,皇帝威嚴的聲音久久迴旋。
看著驚愕不已的滿朝文武,柴榮歎了口氣:“眾卿不要以為朕對佛教有什麽成見。朕當年在京城曾兼職功德使,負責過佛、道二教管理,與多位高僧都有過深談,受益良多。隻是,如今寺院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甚至為禍鄉裏。要興盛佛教,須辨明善惡,恢複規章,革除弊病。”柴榮雙目炯炯,又揚手道:“你們也不要以為朕此時限佛是心血來潮。三年前,先帝尚在時,朕就痛感寺院之弊,準備整頓佛教,還曾與佛門高僧道丕禪師議過此事。道丕禪師曾勸朕說,天下初平,瘡痍未合,此事涉及太廣,宜緩緩而行。朕思慮再三,聽從了他的勸告。但如今,天下局勢之變化,一日千裏,而寺院之弊,日益泛濫,若再不下決心整治,等到國力枯竭,大禍臨頭之日,就悔之莫及了!”
柴榮揚起了頭,眼神裏隱然透著憂傷。“想先帝一生,崇尚節儉。他駕崩之前囑咐朕的話,朕至今不敢忘記。先帝說,他死之後,穿紙做的衣服,用瓦棺裝殮,喪事從簡從速,墓穴中不用石頭,隻用磚。工人要出錢雇用,不要因此而騷擾百姓。陵墓前不設守靈宮女,隻立一碑……”滿朝文武都低下了頭,他們清晰地感到皇帝的聲音在顫抖,柴榮顯然正極力抑製著自己的情緒。“先帝一生征戰,終於平定中原,還百姓一個太平天下。而他臨死之際,想到的卻是唯恐給國家增加負擔。先帝尚且如此,各位愛卿,你們能容忍國家養著這麽多碌碌的寄生蟲嗎!”轟然一聲,文武百官幾乎不約而同,全都拜倒在地,山唿萬歲。
就算心底對皇帝的限佛措施抱有最深成見的人,這一刻也被柴榮的話打動了。顯然,柴榮的限佛行動並非因為他個人的好惡,而是因為現實需求。形勢所迫,他必須要把寺院占據的大量資源奪迴來,用於富國強兵。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限佛詔書從開封迅速傳送到後周境內的各個州縣。這個王朝的國家機器再次顯示了其強大而高效的威力,幾乎一夕之間,轟轟烈烈的限佛行動便在中原每一個角落開展起來。到了年底,全國共廢除寺院三萬多所,僅保留二千六百餘所,大量無地存身的僧侶被迫還俗,重新過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最後被官方登記造冊的僧人尼姑隻剩下六萬一千多人。
看著各州的報告,柴榮頻頻點頭。這樣一來,將有大量人力迴歸生產,大量財物迴流民間,後周國力必將飛速增長。但這還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他還有更驚人的舉動。
馬蹄聲擊碎了開封城外這個早春的清晨。趙匡胤騎著戰馬如箭一般飛射,絕塵而去。他的身後,是柴榮那雙似乎要穿透時空的清澈的眼睛。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柴榮頒布了《京城別築羅城詔》,正式宣布啟動京城開封的外城建設。詔書中說:“惟王建國,實曰京師,度地居民,固有前則,東京華夷輻輳,水陸會通,時相隆平,日益繁盛,而都城因舊,製度未恢,諸衛軍營,或多窄狹,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絡繹無窮,僦賃之資增添不定,貧闕之戶,供辦實艱。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溢,入夏有暑濕之苦,冬居常多煙火之憂,將便公私,須廣都邑。”詔書中,柴榮從行政、發展工商、宜居、城市安全等角度全麵細致地闡述了改擴建開封城的重要性,思維之清晰超前令人歎為觀止。
詔書中說:“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麵,別築羅城,先立標誌”,他明確闡明了擴大京城的設想,即在開封舊城之外新建羅城,先規劃,後建設。接著,他細述了城市建設的人員和時間安排、工程進度安排:“俟將來冬末春初,農務閑時,即量差近甸人夫,漸次修築,春作才動,便令放散,如或土動未畢,即迤邐次年修築……”即使在改造城市之時,柴榮也充分考慮到百姓的實際情況,使工程進度與農忙時節錯峰,避免影響農業生產。柴榮同時考慮到了城市的規劃和管理。他說:“今後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並草市,並須去標誌七裏外,其標誌內,候官中擎劃、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即任百姓營造。”
當時的開封城,違章建築橫行,道路狹窄,擁擠不堪,許多街道甚至難通馬車。更惡劣的是,由於無人管理,許多人甚至把死人埋在城內,一些街道竟然變成了墳地。柴榮痛感城市管理、規範之混亂,下令設計規劃紅線,紅線之內嚴禁違章建築,同時將街道全部取直拓寬,最寬到三十步(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約1.65米);墳墓必須遷移到標線七裏以外。
柴榮對深感壓力巨大的京城官員們說:“拓寬京城,改建城市,遷移墓地,這麽大的動作肯定會有很多人怨恨誹謗。但這樣的事情總得有人來做,怨恨誹謗的言語,朕自己承當,然而將來終究會對百姓有利。”柴榮何嚐不知,因循守舊當然毫無風險,但命運把自己放到了這個位置,他必須要對天下老百姓有所交代,更要對曆史有所擔當。
顯德三年(公元955年)六月,柴榮就開封城的建設問題再次下詔,對道路寬度和綠化、建築退線等具體問題列出更細致的要求,“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於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此外,柴榮還提出充分發揮老百姓的積極性,營造汴京的水係景觀,美化城市,“許京城民環汴栽榆柳、起台榭,以為都會之壯。”
開封地處平原,四周沒有險要,當然還要重視城防問題。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曾記載:“世傳周世宗築京城,取虎牢土為之,堅密如鐵。”就是說,為了堅固城防,柴榮專門下令采虎牢關附近的高密度的土來修築新城城牆,以抵禦外敵入侵。柴榮的這一設計甚至影響了數百年後的蒙金戰爭。金哀宗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三月,蒙古軍進攻開封,史載:“用炮石晝夜擊之,不能壞,乃因外壕築城,圍百五十裏,晝夜攻擊,竟不能拔。”
即使過了一千多年,當我們再看柴榮的這兩份詔書,仍不由深感震驚。這兩份詔書,迥異於常見的居高臨下,空談說教的皇帝詔書,完全是一份詳細而專業的城市建設方案。一個身處亂世的古代帝王,竟然能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有如此全麵和細致的安排,而他管理與經營城市的理念甚至有了現代城市建設的雛形。柴榮體現出的驚人的超前思維、深遠的曆史眼光和勇敢的政治擔當,不能得不讓人敬佩。
如此龐大的係統工程,當然要交給有才有德的能臣。柴榮把京城建設的重任交給了他最信任的王樸。改建開封城的宏大工程從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正式啟動,到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基本完工。“新城周迴四十八裏二百三十三步”,換算成現在的標準,大致為周長二十二公裏,比舊城周長擴大了四倍,麵積達二十五平方公裏。即使放在今天來看,新城規模也堪稱宏大。開封新城自柴榮擴建之後五十七年,才由宋真宗於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再次啟動擴建。在古代建築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一座大型城市建築使用了近六十年而沒有進行大修,足以說明開封新城的建築質量。
但柴榮還遠遠沒有滿足。擴建開封僅僅是第一步,如何讓這個城市煥發生機與活力,或許更加重要。他不僅要建設城市,還要經營城市。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的辦法是“提倡節儉,愛惜民力,減少賦稅”,讓百姓富足。但在柴榮看來,這還遠遠不夠。他有更長遠,更宏大的計劃。他要讓開封,讓中原真正成為天下的中心,再現當年長安的盛況。
開封地處平原,鄰近河流眾多,號稱“北方水城”。但飽經數十年的戰亂之後,流經開封的大運河早已不能通航,黃河更是水患不斷。柴榮決心重新打通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他分派官員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後疏浚了汴河、五丈河,令奄奄一息的大運河起死迴生,山東和江南各地的糧食、貨物均可由水道直達京城。柴榮又下詔委托各地藩鎮節度使、州守縣令,責成他們肅清盜賊,以保障來往各地的商人、旅客的安全。
擴建京城,疏浚河道,鞏固邊防,肅清盜賊,發展商貿,柴榮打出了一係列精準而有力的組合拳,招招直指要害。通過這一係列的措施,開封終於逐漸成為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經濟最繁榮的城市。
一百多年後,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了冠絕千古的《清明上河圖》,畫卷栩栩如生地勾勒出開封城的錦繡繁華,令後人心馳神往。而宋人孟元老則在他的名作《東京夢華錄》中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開封城:“舉目則青樓畫閣,秀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禦路,金翠耀目,羅琦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那時的開封,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大都市。
曾經繁華如夢的長安之景以夢幻般的方式再現開封。即使是後來的北宋皇帝也不得不承認,開封城能有這一切,正是柴榮在短短五年時間內為這座城市注入的生機與活力。
19 雨過天青雲破處
開封,正是花開時節。和煦的風拂過柴榮清瘦的臉,就像柔軟的絲綢滑過。他的麵前,彩旗招展,人聲鼎沸。王樸主持的新城建設工程已經全麵啟動。這是一幅宏大的圖景,在中原腹地徐徐展開。柴榮仿佛可以看見,麵前正在幻化成一座巨大的城市,一個繁華的國度,一片祥和的天下。他長籲了一口氣。也許,這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數千裏外,金陵皇宮,壽昌殿外。幾個人影正在花叢旁竊竊私語。柴榮在開封頻繁祭出的大手筆終於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歌舞升平的金陵,正在孕育著一個大計劃。幾天之後,一隻大船從金陵緩緩駛出,沿長江進入入海口,隨即轉頭一路北上而去。
陰霾密布的開封城,正籠罩在雨幕之中。一隻便轎卻乘雨而來,匆匆進入了皇宮。到了殿門前,一個官員掀簾而出,衝出便轎,顧不得傾盆而下的大雨,一路小跑,拾階而上。全身濕透,麵色蒼白的魏仁浦出現在柴榮麵前。“來自金陵的密報稱,不久前南唐主令重臣皇甫暉出海北上,秘密招納淮北群盜,準備起事。又派人出使契丹,簽訂密約,約定共取中原。”魏仁浦一邊說,一邊偷偷觀察著皇帝的表情。
柴榮放下手中的書卷,看著被雨淋得像落湯雞一樣的樞密使,靜靜聽著。“近日,又連連接到深州、冀州的急報,遼軍頻繁出沒於河北,燒殺搶掠,有大舉南侵的跡象……”
“依卿之見,有何應對之策?”柴榮打斷魏仁浦的話,單刀直入。
魏仁浦一欠身,急道:“南唐東連衢州、婺州,南到五嶺,西至湖湘,北據長淮,坐擁江淮三十餘州,廣袤數千裏,在江南諸國中最為強盛。如今又不甘心偷安一隅,竟然勾連契丹,覬覦中原,不可不防。高平一戰後,河東邊患已除,依臣之見,不如移師淮北,伺機渡淮痛擊之,以示警告。”魏仁浦一口氣說完自己的建議,柴榮卻久久沒有說話。書房裏寂靜無聲,隻聽見窗外雨打石階的聲音。
一向剛毅決絕的皇帝今天怎麽了?魏仁浦疑惑地看著沉默不語的柴榮,有些不知所措。
柴榮忽然拿起手邊的一隻天青色的瓷瓶,微笑著對魏仁浦說:“魏愛卿,這是禦窯剛剛燒製出來的一隻瓷瓶,與眾不同,聽說你是收藏瓷器的大家,且看看如何?”魏仁浦愣了愣。如此危機四伏之際,皇帝為什麽忽然不著邊際地說起瓷器來?
魏仁浦定了定神,小心翼翼地捧起那隻瓷瓶,細細端詳。又很在行地在瓶上彈指輕敲,細細聆聽。“陛下,我觀此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瓷身光芒奪目,勢如飛箭,實屬罕見的上佳之作啊!”魏仁浦觀摩良久,感歎道。這當然不是在皇帝麵前的奉承之辭,魏仁浦收藏過六朝以來的各種瓷器,其中不乏官窯精品。但他從沒見過如此色澤的瓷瓶。魏仁浦把玩著那隻瓷瓶,竟久久不忍放手。
柴榮見狀,朗聲大笑:“之前禦窯要我為新品定色,我說了一句話叫‘雨過天青雲破處’,作為禦窯新品之色。你看門外,豈不是正是雨過天晴,雲破天開?”
魏仁浦驚愕地轉過身,仰天望去。雨不知什麽時候已經停了,朗朗乾坤,一片湛藍,金色的陽光正從那抹浮雲之後破空而出。“雨過天青雲破處”。魏仁浦剛剛還陰霾密布的心頭豁然開朗。這個血腥、混亂,幾乎令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盡頭的時代,也許正如現在,雨過天青雲破處。轉折之時,就在不遠的將來。一股熱血湧上心頭。魏仁浦拜倒在地,朗聲道:“微臣不才,願鞠躬盡瘁,肝腦塗地,為陛下掃清宇內,再造盛世盡區區之力!”
柴榮扶起魏仁浦,那雙清澈的眼睛裏閃動著銳利的光芒。“北有契丹,覬覦中原,南有諸國,各懷不臣之心。如今之天下,看起來確實陰霾四布。但再漫長的陰霾,也會有雲破天開之時!”柴榮緊緊握住魏仁浦的雙手,語氣激越:“南唐之事,我已有計較。待事成之日,江淮之患,將徹底清除!”
時光流轉,悠悠千年。柴窯早已湮沒在曆史的迷霧和時間的灰燼中,世人再也難睹柴窯青瓷那“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神姿,隻留下“柴窯最貴,世不一見”的傳說。但他和他所建立的那個王朝,他對那個時代留下的影響卻在千百年來的曆史時空中久久迴響。
而現在,在那個雨過天晴的午後,麵對咄咄逼人的南唐,柴榮已成竹在胸。魏仁浦走後,獨自麵對那卷標注著天下山川的地圖,柴榮陷入了沉思。對南唐,王樸在《平邊策》中曾經提出了“反複襲擾、避強擊弱,先取江北、再平江南”的戰略構想,柴榮深以為然。但要將紙麵上的戰略變成可操作的計劃,卻遠遠沒有這麽簡單。從朱溫到李存勖,中原梟雄從來都未能征服那個橫亙在江淮之間的王國。淮河兩岸,盡是中原之師南征慘敗後留下的累累白骨。對南唐,顯然不能等閑視之。現在,王朝的各項革新剛剛起步,柴榮需要的是時間。他實在不願意,就這樣草率地中止自己正全麵鋪陳開來的富國強兵的大略。
對南唐中主李璟,柴榮很了解。此人顯然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李璟似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才華都放到了文采辭章上,他的文章詞賦堪稱一絕,但治國打仗卻不入流。李璟的身邊,全都是善於花言巧語、獻媚取寵的臣子,南唐政事日益混亂。這樣一個庸主,竟想勾連契丹,簽訂密約,企圖南北夾擊,吞並中原。柴榮微微一笑,誌大才疏,異想天開,這樣的對手,固然不能輕視,卻不能輕易自亂方寸。在國內,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對蠢蠢欲動的李璟,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遏製。
他想起去年的這個時候。當時邊報甚急,遼軍不斷出兵河北,燒殺搶劫。麵對契丹騎兵往來如風的殺戮,河北駐軍幾乎束手無措。柴榮聽取建議,決心疏通深州、冀州之間的胡盧河,以河為兵,阻止契丹騎兵的南侵。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柴榮命忠武節度使王彥超、彰信節度使韓通率領士兵、民夫疏通胡盧河,並在河口築城,留駐軍隊守衛。同時又命德州刺史張藏英為沿邊巡檢,在當地招募士卒,沿河巡查。不久,胡盧河全程浚通,滔滔河水如同天塹,阻斷了契丹騎兵的去路。驕橫的契丹人企圖強行渡河,結果遭到張藏英部的迎頭痛擊,損失慘重。從此契丹軍隊不敢再過胡盧河,河北邊防得以鞏固。對圖謀不軌的南唐軍隊,同樣可以用這一招。
一紙詔書從宮中發出。柴榮命令武寧節度使武行德征發民夫,沿汴水故道疏通引水,向東直到泗水。消息一出,朝野議論紛紛。
泗水,發源於今天的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四源並發,故此得名。此河匯集沿途諸多支流,南至徐州、宿州等淮北重鎮,在清口(今淮安市淮陰區)注入淮河。泗水自古便是聯係中原與江淮地區的交通要道,開發甚早。孔子曾在泗水邊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歎;也正是在清口,淮南人曾經掘開泗水河堤,埋葬了後梁名將龐師古和他的大軍。毫無疑問,泗水對淮南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條河與淮水一起,成為淮南人對抗強大中原的天險。但要柴榮想要貫通汴水、泗水、淮水,徹底打通中原與江淮之間的水道卻並非易事。唐末以來,汴水、泗水常年潰堤決口,曆經多次改道,許多水道早已成為汙泥沼澤,徹底淤塞。要再次打通這一水道,勢必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朝堂上,大臣們紛紛進諫,請皇帝慎重考慮此事。更有甚者,搬出了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濫用民力而至滅亡的教訓。柴榮哈哈大笑。他擺了擺手:“我決心已下,不必再勸了。現在你們心存疑慮很正常,數年之後,大家再看,必定獲益。”群臣麵麵相覷,半信半疑。
不久,柴榮又密調右驍衛大將軍王環進宮,麵授機宜。很快,開封城西的汴水岸邊,建起了一座規模巨大的船塢。四周戒備森嚴,船塢裏則燈火通明,晝夜不息。沒有人知道,那裏麵在幹些什麽。而這一切,直到一年之後,當後周的數百艘戰艦橫空出世,沿著汴水唿嘯而下,直抵江淮之際,人們才恍然大悟。
總是能比一般人看得更遠,想得更深,這正是柴榮的不同凡響之處。
當南唐與契丹的使者還在大海中奔波往返,討價還價之時,柴榮的治水大軍已經開始在汴水兩岸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沒有人把治理汴水、泗水的計劃和江淮之間的那個王國聯係起來。在人們看來,這隻是柴榮為了消除中原水患,確保開封安全的又一次浩大工程而已。
為了迷惑南唐軍隊,柴榮甚至下令減少在南唐邊境上的駐軍。這一招,令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南唐軍隊大鬆了一口氣。在此之前,每到冬天枯水期,淮河水淺幹涸之時,南唐人便極度緊張,立即增兵淮河沿岸,嚴防中原乘機南侵。現在中原正埋頭搞發展,似乎對江淮失去了興趣。南唐小朝廷議論紛紛,既然邊境平安無事,每年再派大量軍隊駐守,空費財物糧草,實在可惜。大臣們紛紛上疏,請求撤迴淮河沿岸的駐軍。
負責壽州一線防禦的清淮節度使劉仁贍是個明白人。此人精通軍事,深諳韜略,是南唐不可多得的良將。劉仁贍見朝廷竟然要自廢武功,裁撤淮河沿岸的駐軍,急得幾乎一夜白頭。劉仁贍連連上表,痛陳原委,要求保留駐軍。可憐的劉仁贍根本不明白,此時的南唐王朝早已被奢靡享樂之風侵蝕了根基,王公大臣們巴不得消減軍費,好讓朝廷有更多的錢來供自己揮霍,哪裏還有人會支持劉仁贍的意見。看著緩緩南撤的軍隊,再看看空無一人的軍營,劉仁贍仰天長歎。他站在壽州城頭,遙指著煙雲迷朦的江北之地,痛心疾首地對部下說:“不出一年,中原虎狼之師必鋪天蓋地而來!”
千裏之外的開封,柴榮驟然加快了變革的步伐。他已經嗅到了難得的戰機,在大動幹戈之前,他還要為自己的王朝注入更強的動力。不久,柴榮再次在農耕上出手。他下詔,明確每年征收夏、秋兩稅的上限時間為六月、十月,不得提前。又命各地官員均田定賦,並派官吏巡查各地,丈量土地,以此據田畝,定稅賦。在柴榮看來,製定合理的規則,並嚴格監督施行,比紙麵上單純的減稅更為重要。既然定了規矩,當然要一視同仁。柴榮對權貴階層毫不手軟,他宣布,取消各大權貴家族的免稅權,即使曆代享有免稅免役特權的曲阜孔家也不例外。消息一出,權貴們個個愁眉苦臉,非議之聲不絕。
但不管阻礙與非議有多大,柴榮仍堅定地推行著自己的革新。而他接下來要做的,更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20 皇後的眼淚
暮春四月,芳草遍野,群鶯亂飛。開封城大相國寺的廟門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整個中原,數這個寺院的香火為最盛。微服出巡的柴榮負手站在廟門前,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們各懷心事而來,或衣飾華美,或衣衫襤褸,但臉上都掛著渴求與虔誠。世界在這裏被分割成了兩半。廟門外,是那個也許殘酷但卻真實的世界。在那裏,不遠的地方,開封新城的修建熱火朝天,千萬人的汗水正拋灑進巨大的工地。而更遠的地方,肆虐奔騰的河流旁,無數人正迎著風浪築起漫長的堤壩。但在這裏,時間好像停止了,所有人眼裏隻有那座靜默的佛像,外麵的一切似乎都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帶著對現實的不甘、焦慮與忐忑而來,而這座寺院卻輕易把這一切都化為烏有。
柴榮輕輕地歎了口氣。如果走進這裏,就能終結亂世,就能光複幽雲,他寧願比任何人都虔誠地跪在佛主麵前。但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塵世的皇帝,心頭壓著的重量比任何人都沉重。他的肩頭背負著數十年戰亂殺戮留下的債,那個時代發出的深重悲鳴無時無刻不在他心裏迴旋,他做不到,俯首一拜,就讓一切雲淡風輕。半晌,柴榮終於略帶倦意地揮揮手,對身邊的王樸輕聲道:“迴宮!”
夜已經深了,皇宮深處的一角,依然透出通明的燈火。王樸正把一疊又一疊的奏章送到柴榮的案前。趁著皇帝伏案疾書,王樸偷閑呷了一口杯中的濃茶。茶香撲鼻,王樸頓覺精神一振。“啪!”桌案上轟然一聲巨響。王樸猝不及防,嚇了一跳,險些將手中茶盞摔個粉碎。
柴榮怒拍案頭,厲聲道:“各州紛紛報告,那些作奸犯科之人,竟然紛紛把寺院當做法外之地,一旦犯事就逃進寺院,騙稱出家,以此逃避懲罰。等到風頭一過,這些人本性不改,又跑出來為非作歹!供奉佛祖,靜修佛法的清靜之所,竟成藏汙納垢之地!這還了得?”
王樸一聽,趕緊上前,接著皇帝的話題報告:“不僅如此,臣還聽地方官員們抱怨,許多人為逃避兵役、勞役,紛紛以出家為名遁入空門。鄉野之間,寺院越來越多,許多地方卻田地荒蕪,人口零落。如果再不嚴加管束,長此以往,恐怕會國庫空虛,人力枯竭。那時,陛下的中興大業就成鏡花水月了……”
後漢乾祐年間,王樸曾躲避戰亂,隱居故裏。那段時間,他漫遊鄉野,親眼見到佛事之盛而百姓之苦。後來做開封府尹,又見到王公貴族們不惜重金侍奉法事,卻不願施舍百姓們一丁點好處。街頭盡是孤苦無依的貧苦百姓,寺院高牆內卻富可敵國。他早就有心勸諫皇帝限佛,是以主動提出陪柴榮微服出巡大相國寺。
柴榮沒有再說話。王樸的話絕非危言聳聽。象野草一樣蔓延的寺廟正給他的宏圖大誌帶來不和諧的雜音。但佛教如此興盛,卻遠非這麽簡單。柴榮清楚地記得,那個被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王朝曾讓佛教的鼎盛達到了頂點。據說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討四方之時得到過僧人們的幫助,也許是懷著特殊感情,當他登上帝位之後,立即下詔在全國“交兵之處”建立寺刹,還在大慈恩寺設譯經院,廣招天下名僧,佛教頓時興盛一時。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規模的發展,迎逢佛骨更成了唐朝皇帝們爭先恐後的演出。
百年以來,許多有識之士都敏銳地看到了其中隱藏的危機。在寺院最昌盛之時,一代名臣狄仁傑就曾向武則天痛陳寺院廟宇之浮華:“今之伽藍(指佛教廟宇),製過宮闕,窮奢極壯,畫績盡工,寶珠殫於綴飾,瑰材竭於輪奐。”又說,因為寺院僧侶太多,造成“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但潛心信佛的武則天哪裏聽得進去。唐憲宗時,韓愈更因為反對皇帝迎佛骨,險些丟掉身家性命。
到了鹹通年間,唐王朝已危機四伏。內憂外患中的唐懿宗李漼不顧群臣反對,堅持舉行空前隆重的迎佛骨大典,甚至宣稱“但得生見,死而無恨”。對佛祖的虔誠並沒有給唐朝皇帝和他的王朝帶來好運氣。迎佛骨僅僅三個月後,李漼便一命嗚唿。一年後,王仙芝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唐王朝分崩離析。
而唐亡以後,早已被長年的戰亂和饑荒折磨得看不到希望的人們,隻能更虔誠地把希望寄托在似乎隱藏著無窮法力的寺廟中。佛像修得越來越金碧輝煌,香火越來越旺盛,而人們卻越來越貧窮。
這是一個悲哀的輪迴。但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一味以強力禁止,隻怕會事與願違。
遣走王樸,心事重重的柴榮信步走出殿外。烏藍的夜空低垂著幾朵巨大的朔雲,看不見一絲星光。柴榮隻覺得心頭壓抑而煩悶,自言自語道:“一場暴雨就要來了。”
幾名宮女提著燈籠緩緩而行,柴榮跟著那搖曳不定的燭光,轉過重重迴廊,緩緩邁進了寢宮。符皇後聽得皇帝到來,早已迎出門來。抬頭看著婀娜而立的符皇後,柴榮頓覺心頭釋然,不禁微笑起來。她正站在幾株盛開的牡丹旁,一如往常的安靜平和。
數年前,後漢皇帝劉承祐突然向他和郭威一家舉起屠刀。在那場殺戮中,柴榮的結發之妻劉氏和他的三個幼子死於非命。那是柴榮最黑暗的日子。而就在那時,這個女人如奇跡般出現在他身邊。堅毅勇敢、寧靜沉穩、美麗端莊,上天把這些珍貴的特質毫不吝惜地賜予了這個女人。是她讓柴榮很快獲得了重生。
看著柴榮,符皇後同樣感到了心頭那股甜甜的味道。
她並非普通女子,原是後晉節度使、魏王符彥卿之女。成年後,按照父母之命,她嫁給了大將軍李守貞之子李崇訓。門當戶對,深院高牆,原以為這就是她人生的全部。但沒想到,一場巨變從天而降。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死後,李守貞野心膨脹,聯絡了幾個軍閥,悍然起兵,企圖奪占中原。時任樞密使的郭威奉命討伐,三下五除二便平定了叛亂。漢軍攻破河中城,李崇訓自知難逃一死,決意殺死全家老小,然後自殺。
大好年華,豈能白白為這幫亂臣賊子陪葬?符氏並沒有如普通女子那樣輕易向命運低頭,她打定主意,藏身於帷幔後,任憑李崇訓舉著染血的鋼刀如瘋狗般狂唿亂叫,就是不發一語。漢軍已衝入府內,李崇訓找不到妻子,隻好作罷,自殺身亡。符氏這才從帷幔中走出來,鎮定地對衝進來的士兵說:“我乃魏王之女,郭將軍與吾父交往甚厚,速報!”
郭威與符彥卿同出河東行伍,原本就是莫逆之交。聽說是符彥卿的女兒,郭威立即前來相認。問明原委,郭威對符氏的沉穩勇敢大為驚歎,親自把她送歸魏王府。符氏感激郭威的救命之恩,拜為義父。
不久,漢隱帝對郭威、柴榮下手,二人遭遇滅門之禍,僅以身免。郭威悲痛欲絕,對柴榮,更覺愧疚。在他看來,因為自己,年紀輕輕的柴榮無端受到牽連,結發之妻和三個幼子慘遭橫禍。無論如何,他要為侄兒補償一個幸福的家庭。猛然間,在河中城內搭救的那個奇女子的身影跳進了腦海。名門之女,端莊賢淑,沉穩勇敢,這樣的女子和胸有大誌,英姿颯爽的柴榮,豈不正是天造地設的一雙?
郭威又一次走進了魏王府,這一次,他帶去了豐厚的禮物,他要親自為自己的養子提親。
柴榮與符氏,同樣經曆過生死,經曆過人生起伏的兩個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兩年之後,她為柴榮帶來了新的希望——兒子出生了。不久,郭威去世,柴榮登上皇位,隨即冊封符氏為皇後。在符氏的心裏,嫁給柴榮是她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她相信,這個男人,不僅僅是皇帝,更是天下的希望。
這個男人正微笑著向她走來,縱然此刻陰雲密布,風雨將至,她心裏卻滿是清風明月,溫柔甜美。
“皇後,我準備做一件大事,隻是此事牽涉甚大,不免忐忑……”柴榮接過符皇後遞過來的一杯清茶,一邊輕吹茶水,一邊說。符皇後沒有吱聲,安靜地等著他說下去。自從柴榮登基之後,件件做的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大事。隻是他很少會主動向自己提起政事。到底是什麽樣的事,竟然讓如此有主見的柴榮如此不安?
“最近,各州紛紛來報,寺院越建越多,越修越大。漏網背軍之輩,行奸為盜之徒,紛紛躲進寺院以逃避法辦。而天下之財更是源源不斷流向寺院,所謂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若不加限製,如此下去,恐財物枯竭,人力匱乏,我平定天下,光複燕雲之夢就難實現了。”
符皇後一聽,心中不禁一震。原來柴榮心中所想之大事,是要限製佛教。她自小便熟讀史書,對前朝往事如數家珍。佛教傳入中土之後,自南北朝以來,曾先後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都曾掀起過轟轟烈烈的滅佛、限佛行動,史稱“三武滅佛”。毫無疑問,三次滅佛的動機都是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財源和人力的控製,但在民間卻有諸多爭議。更詭異的是,拓跋燾後來被近臣所殺,死於非命;宇文邕則英年而逝,兩年後北周滅亡;而唐武宗李炎雖然讓走下坡路的王朝迴光返照,創造了短短的會昌中興,卻因服食丹藥而暴亡,這三位皇帝似乎都未能善終。以至於民間多有傳言,說這都是因為滅佛毀佛,所以遭到天譴。
想到這裏,符皇後如墜冰窟。通往盛世的路有很多,為什麽一定要冒這樣的風險?
柴榮正用期待的目光看著自己。他的目光清澈深邃,燃燒著熱切期待的光芒。她知道他希望自己說什麽。但她無法戰勝自己的內心。曾幾何時,就算麵前生死一線,刀光寒寒,她也能麵不改色,泰然應對。但此時,麵對那雙眼睛,她卻感到自己的心在砰砰亂跳。曆經生死才得到的幸福,她實在不願意冒任何風險來毀掉。
“陛下,臣妾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柴榮有些詫異。在他眼裏,符皇後性格直爽,一向心直口快,為何此時卻如此?
“臣妾記得,當年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位皇帝都曾下詔滅佛,此三位皇帝皆可謂一代雄主,卻均不得善終。世間傳言,都是因為毀佛而被詛咒,是天譴……”
柴榮哈哈大笑。“魏王之女,皇帝之後,竟然也相信這些俗人妄言?”
符皇後突然有些激動,她情不自禁站起身來,高聲道:“我並不是懼怕鬼神,也並非相信妄言,隻是擔心陛下而已!”
柴榮愣了。
“陛下雖然不信佛,但也談不上與之有什麽深仇大恨。自登基以來,陛下晝夜忙碌,銳意進取,誌在蒼生百姓,中興盛世。如今短短數年,中原已隱然有大治之氣象。長此以往,必定蕩平諸藩,光複燕雲十六州更是指日可待。何須一定要做此事?孔聖人曾說:敬鬼神而遠之。連聖人也不敢斷言之事,寧可信其有。我隻是擔心,如真遭遇無妄之災,豈不辜負了陛下一生抱負?”
柴榮靜靜聽完,呆立半晌。過了許久,他緩緩放下手中茶盞,站起身來,推開了麵前的木窗。窗外正狂風大作,一場暴雨即將來臨。大風吹起了柴榮身上寬大的袖袍,但他卻像一尊雕像,一動不動。“說起佛,皇後可曾聽說過佛祖割肉喂鷹的故事?”
符皇後搖了搖頭。
“傳說佛祖在菩提樹下打坐時,有鷹旋於頂。佛祖仰問道,為何盤旋不走?。鷹道:饑。於是佛祖割下自己的肉來喂鷹。鷹銜起肉張翅欲飛,忽迴首問佛祖:為何舍肉?佛祖答:為天下蒼生舍身亦可,況乎肉!”
說話間,暴雨傾盆而至,宮牆內外,一片轟鳴。
柴榮提高了聲調:“皇後之意,朕已盡知。隻是自唐亡以來,天下蒼生遭戰亂之苦數十年,契丹人更是虎視眈眈,恨不得一口吞下中原。旁人看,仿佛還能逍遙快活;在我看來,卻已是危急存亡之秋。念及此事,朕常常輾轉反側,夜不能寐。隻要能富國強兵,能做一件便是一件,時不我待啊!”暗夜裏,柴榮的眼裏有某種東西閃閃發光:“佛祖願為天下蒼生割肉喂鷹。倘若朕的身子可用來普濟天下百姓,我也絕不會吝惜!”
符皇後呆呆地看著麵前的丈夫,隻覺心中熱浪翻湧,再也無法抑製。她的淚水刹那間傾盆而出。
21 不愛其身而愛民
朝會整整持續了半天。當眾大臣從皇宮大殿魚貫而出之時,所有人都還處於極度震驚的狀態。
皇帝不容置疑的聲音還在廣闊的朝堂裏迴旋。“各道州府縣鎮村坊,凡有詔賜名號的寺院,可以保留,凡是沒有詔賜名號的,一律關閉廢除!被關閉寺院中的僧人尼姑,可遷出合並到準許保留的寺院中去安置。”
群臣嘩然。後周境內,曾被朝廷詔賜名號的寺院不過千所左右,而全國寺院少說也超過三萬所,這意味著柴榮將要關閉三萬多所寺院!這是一個多麽巨大的數字啊!
“陛下!寺院之盛,由來已久,若一夕之間全部關閉,大量僧人一時之間無所依托,恐生變故啊!”幾位大臣立即上前勸諫。柴榮微微一笑。“這個問題朕已有考慮。各縣城內,如果沒有詔賜名號的寺院,可變通處理。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挑選功德房屋最多的寺院,僧人、尼姑寺院各保留一所。”
“同時,從今日起,各州縣均不準修建新的寺院,諸位王公貴戚請自重,今後一律不準上奏請求新建寺院、開設戒壇!”柴榮環視群臣,接著厲聲道。柴榮很清楚,自唐以來,在王公貴戚中信佛之人眾多,若不堵住這些人的嘴,他的限佛措施根本無法得到施行。
“除了寺院,對出家者也需立下法度,不能為所欲為。家中有父母、祖父母,又沒有其他的兒子服侍奉養的,一律不準出家!受過官司刑責之人、背棄父母之人、逃亡的奴婢、奸人細作、惡逆黨徒、山林強盜、未捕獲的賊黨、負罪潛逃之人,更不準削發出家!”此言一出,無人再有反對之聲,眾大臣反而頻頻點頭。皇帝親自定下的這幾個不準,確實能杜絕寺院之內魚龍混雜的問題。
柴榮又說:“入寺出家者,是為祀奉佛祖,弘揚佛法。大字不識,品德低下之人豈能受戒出家?因此,對出家者需由官府嚴格考核。打算出家的人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父母雙亡的孤兒需得到伯伯叔叔的同意。男子年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女子年十三歲以上,能念七十頁經文者,方能向所在官府申請削發,由官府指定官員進行考核。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全國隻在東西兩京、大名府、京兆府及青州等六地設立受戒的佛壇,其餘地方的佛壇一律廢止。凡削發受戒的人,由朝廷核準,祠部發給憑證,才能實行。未經朝廷核準,寺院擅自削發受戒者,寺院主持、主事僧尼、師主、隔壁同住的僧人,都要依法懲處。”
眾人麵麵相覷。男子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在當時可是相當高的文化門坎了。
“各個寺院,更嚴禁僧侶舍身自殺、斬斷手足、手指燃香、裸體掛鉤點燈、身帶鐵鉗等自殘行為。命令各州,將僧侶造冊管理,如有死亡、返俗,隨時注銷!”
偌大的朝堂一片肅靜,皇帝威嚴的聲音久久迴旋。
看著驚愕不已的滿朝文武,柴榮歎了口氣:“眾卿不要以為朕對佛教有什麽成見。朕當年在京城曾兼職功德使,負責過佛、道二教管理,與多位高僧都有過深談,受益良多。隻是,如今寺院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甚至為禍鄉裏。要興盛佛教,須辨明善惡,恢複規章,革除弊病。”柴榮雙目炯炯,又揚手道:“你們也不要以為朕此時限佛是心血來潮。三年前,先帝尚在時,朕就痛感寺院之弊,準備整頓佛教,還曾與佛門高僧道丕禪師議過此事。道丕禪師曾勸朕說,天下初平,瘡痍未合,此事涉及太廣,宜緩緩而行。朕思慮再三,聽從了他的勸告。但如今,天下局勢之變化,一日千裏,而寺院之弊,日益泛濫,若再不下決心整治,等到國力枯竭,大禍臨頭之日,就悔之莫及了!”
柴榮揚起了頭,眼神裏隱然透著憂傷。“想先帝一生,崇尚節儉。他駕崩之前囑咐朕的話,朕至今不敢忘記。先帝說,他死之後,穿紙做的衣服,用瓦棺裝殮,喪事從簡從速,墓穴中不用石頭,隻用磚。工人要出錢雇用,不要因此而騷擾百姓。陵墓前不設守靈宮女,隻立一碑……”滿朝文武都低下了頭,他們清晰地感到皇帝的聲音在顫抖,柴榮顯然正極力抑製著自己的情緒。“先帝一生征戰,終於平定中原,還百姓一個太平天下。而他臨死之際,想到的卻是唯恐給國家增加負擔。先帝尚且如此,各位愛卿,你們能容忍國家養著這麽多碌碌的寄生蟲嗎!”轟然一聲,文武百官幾乎不約而同,全都拜倒在地,山唿萬歲。
就算心底對皇帝的限佛措施抱有最深成見的人,這一刻也被柴榮的話打動了。顯然,柴榮的限佛行動並非因為他個人的好惡,而是因為現實需求。形勢所迫,他必須要把寺院占據的大量資源奪迴來,用於富國強兵。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限佛詔書從開封迅速傳送到後周境內的各個州縣。這個王朝的國家機器再次顯示了其強大而高效的威力,幾乎一夕之間,轟轟烈烈的限佛行動便在中原每一個角落開展起來。到了年底,全國共廢除寺院三萬多所,僅保留二千六百餘所,大量無地存身的僧侶被迫還俗,重新過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最後被官方登記造冊的僧人尼姑隻剩下六萬一千多人。
看著各州的報告,柴榮頻頻點頭。這樣一來,將有大量人力迴歸生產,大量財物迴流民間,後周國力必將飛速增長。但這還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他還有更驚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