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


    在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的集會上,阿難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即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


    由於阿難記憶力最強,佛四十五年所說的經典,他全能記得;但在結集經藏時,阿難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其中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難所說出來的經典,一般人都不會佩服的。世尊入滅前曾對阿難表示,須於卷首加上此語。於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方能息眾疑,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大智度論》卷二所載佛入滅時答阿難之問:“佛入滅時,阿難問一切經首置何字?佛言:“如是我聞”等言。”


    阿羅漢果是佛教語。小乘謂斷一切嗜欲和煩惱並出三界生死者,稱為得到阿羅漢果。


    阿羅漢有四個階級:初果、二果、三果與四果。初果阿羅漢又叫須陀洹果,是羅漢的初步。證得初果的羅漢,生死還未了,故叫見道位。


    …………


    如是我聞,笑盡英雄。


    如是我聞,笑盡天下。


    如是我聞,笑盡蒼生。


    如是我聞,笑盡逍遙。


    如是我聞,笑盡哈哈!一笑而過。微微一笑,笑不是真的笑,是一種心境,一種境界。


    傅兄說讓自己的心靈由平地走向高原。


    高原上空氣較為稀薄。未必可以久居,但是視野遼闊,或許可以“望盡天涯路”,對於人生全貌及價值層次可以作整體的瞭解與評估。


    平地沒有什麼不好,隻是太擁擠了些。眼光不易高遠,心靈難免閉塞。我們不必在高原定居,但是偶爾體會一下“走向高原”的心路歷程,也是人生一件有趣的事。


    傅兄是教哲學的老師,他的信念是“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


    小蘇是古時的雅典人,他像一隻牛蠅,雅典像一匹千裏神駒,現在的千裏神駒越來越發胖。隻想躺著吃躺著睡,牛蠅叮了這匹千裏神駒,希望把牠叮醒!不要再貪吃貪睡了。


    千裏神駒被叮的醒來後,生氣的把牛蠅打死,然後繼續睡夢去。


    曾經中國也被比喻為一頭睡獅,拿破崙說不要吵醒牠。後來獅子醒悟了,開始以獅王之心崛起,雄壯威武、傲霸四方,在森林稱雄。


    現在獅子開始貪吃起,美食書開始很受歡迎。就連網友寫的超級敗家的書,這兒都廣告頻繁。還好獅子還沒發胖。因為才開始貪吃。


    我曾貪吃喝玩樂,那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在貪吃喝玩樂了,即使有旁人在勸告。完全沒有用。於是等我終於敗了,我也就明白了,長遠的來觀察,人無遠慮,遲早會失敗的。


    傅兄勸誡我,別衰弱了。當我已經喪失創造自己的生命能力時。安圖於境界已然到達某一限度時,即使個人臻至最高境界時,無法、也不再往前進步時,甚至於我開始向下接受比較落後的物質思考、思維、思想時,及至最後已然無法再積極地將自身的內在潛能發揮出來的。


    有人說所謂的小說就是寫出來之後,提供妳無窮的想像空間,總稱為小說。


    維基上說:“小說是文學的一種樣式,一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


    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


    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的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裡所說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談、小的道理,與現時所說的小說相差甚遠。


    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


    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一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中國。東漢班固《藝文誌》:“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即謂春秋戰國時代,小說指街頭巷尾的民間雜談,並無現在小說的意義。(雖然在當時,如《燕丹子》等文,已可視為現代意義的小說了)


    《莊子》嚐雲:“飾小說以幹縣令。”這裡的“小說”指的是一些無關大道的言辭,也就是所謂的叢殘小語,當時是跟“大道”對著提的。一直到漢以前皆為如此。


    魏晉南北朝,中國開始出現筆記小說,誌人類者如南朝宋劉義慶主編之《世說新語》、誌怪類者如幹寶《搜神記》、張華《博物誌》等,這些書司法民間神話傳說影響,內容已具小說之雛形。


    隋唐兩代,中國開始出現一類叫“傳奇”的文體,已算是具完整情結、深刻主題及敘事技巧的文言短篇小說、大致分為愛情(如:元稹《鶯鶯傳》)、劍俠(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和神怪三類,多收於宋李昉《太平廣記》中。


    除此之外,唐代還出現了變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結合、有說有唱的文學,以鋪陳故事為主。最早是佛教為了宣傳教義,出現了專門說故事的講俗僧所說的故事(如:《目蓮救母》、《阿難陀出家》),後有人依其韻白結合的方式來寫作歷史故事(如:《明妃傳》、《列國傳》)。影響明清長篇小說。其內時時夾雜一些詩詞歌賦或駢文,也算是變文的轉用。


    宋代因為引進一年二熟的占城稻(綠色革命)和開始使用風箱(火力革新),使宋代經濟快速成長,富有的下層階級民眾增多。有了閒錢,到茶館喝茶及聽說書自然流行起來,一說小說起於宋仁宗。其說書人所做的話本,內容多以口語白話文寫作,以便講解。而這些說書人的話本的故事內容很多被後世章迴小說的作者拿來做參考。


    中國白話小說之代表為章迴小說,在元代開始有具體的形式,到了明清成為小說主流,元代者有《水滸傳》,明代者有吳承恩《西遊記》、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其內容文體為文言文章迴小說)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等,晚期由於清朝受到列強入侵、以及內部腐敗等因素,小說逐漸出現諷刺時政的內容,而此類小說被稱為“譴責小說”。如李伯元《官場現形記》、曾樸《孽海花》、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遊記》等書,皆為滿清晚期之諷刺小說之代表,以上四書,合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雖然明清小說文體以章迴小說為主,明清時代依舊有非章迴小說的小說作品出現,如清代蒲鬆齡所著之《聊齋誌異》以文言寫成,內容體製近似於唐代傳奇。


    民國以後,東西小說創作逐漸合流,魯迅《狂人日記》為中國近代第一部白話小說,而時至今日。中國小說創作仍不輟,隻是關於“創作自由方麵的問題”,“仍舊有著不少問題”。”


    乃至於隨著科技演變越來越快速之下,及至網文時代的出現。也就是現在妳我,我們所看到的情況。


    …………


    小讀者在今天下午說道:“今天的文突然覺得沒營養了?是不是因為總是扯我,而你的觀點我又不同意的緣故?大概是這樣吧!我的觀點你也幾乎沒有讚成過。是因為我太年輕還是你上了年紀?好吧,這叫意見不合。


    看你的文章不是看進度,不是看男主女主的廝磨愛恨,不是期待能快點寫快點完結。畢竟上述這些我看任何一本書都是沒差的。而你的文章是需要讓人感悟的吧!


    感悟或荒唐或精彩或喜怒哀樂豐滿的人生。好在,看到最後的最後,倒是有句話算是點睛之筆,讓我覺得今天的文章還是蠻好看,餘華: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後我們離開這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最初來到世界的任性是不帶有任何感情的觀摩,嬰兒的我們沒有記憶,沒有迴憶,就算死了也是白白的走來人生的一遭,但是為什麽越長大就越舍不得?到了將死之時,幾乎所有人都是不得不走,不想走。大概是因為人生的閱曆吧!有了牽掛,有了迴憶,有了愛恨,有了糾纏,有了一切在世間舍不得的。


    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義吧!有多麽不想離開世界,就有多少活著的價值。看那些想要自殺的人,是對世界失望透頂,是對人生的不向往吧!還是積極的活著吧!畢竟下輩子的開始便沒有了今生的記憶,越不願離去越好。


    嗯,至於其他的文段,我就不要亂感想了,畢竟我不認同你啊!哈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