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眼前的時間都破解不了,何來?星辰一個點,如滋菇的曇花一現,磅礡壯闊的未來城,每一城都極具特色,有的如夢似幻的超越你的想像,有的桃花源真實的一片城市,不應該叫城市,應叫美麗的家園。


    一身鈦金裝的未來城主,挺拔的靜立在雲中城觀景台上,其身旁兩袖清風笑禪宗的天馬城主,無言的俯瞰天地萬物,萬物情景一一掠過雙眼,生滅輪轉在演化,其不遠處的旁邊,一華服中分兩世界一璀璨一明暗的衣飾圖,有著婉約夕陽般的臉色,清澈如淨泉的眼眸絲毫不帶感*彩,正是時間城主。


    雲中城的觀景台上,天馬城主跨出觀景台,淩空而逝。未來城主和時間城主同時間看著意會而去的他,一種協調存在脈動的韻致,一種孤高無依的範風,一種仰天不愧的奇世者,一種有生命在問活著汲汲不為什麼,思想的終點在那?琴聲飄飄的傳來,遠揚而暢天與地的音譜流瀉在未來城的天空中。


    時間城主美目晃動了一剎,隨音飄起,踏譜而步舞,詭絕瑰魅的幻姿,景色在隨著步伐在換化,隨後不久,時間城主隱隱約約的成了一琴,時間之琴;雪山琴、渡世琴、浩翰琴、寂寞琴、花月琴、星羅琴、魔詩琴…,隨音變化。


    未來城主凝觀著時間城主的琴中跡,有所觸覺的一嘆而浮上雲天中,伸出手塑造出一座音樂時間城,在雲城的另一遠邊的對麵,簡名為音城。


    注:《知音》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故事。了解自己的人;知己,知心朋友。俞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誌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誌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誌。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宋、邵雍〈其三〉何者謂知音,知音隻在心。肝脾無效驗,鐘鼓漫搜尋。既若能開物,何須更鼓琴。來儀非為鳳,隻是感人深。


    阿銘:何者謂知音,知音隻在心。眾人思道業,道業惟於性。


    敦煌飛天:文心雕龍【知音篇】的內容大意:本篇主要是在論述文學批評的困難程度,因為人們都有主觀想法,以及喜好問題,難以呈現公允的評斷!尤其是「文人相輕」的心理,也會讓文學評論產生偏頗,而失去客觀的論述。


    所以他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意思是說正確的評論太難了!公允的評論實在是難以知料,而評論家也不易遇見,千年能出一兩位吧!


    於是他提出「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像,務先博觀。」的觀點,意思是說們隻有習練過大量樂曲後才能懂得音樂,看過眾多寶劍後才能懂得劍器;所以全麵評價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須先廣泛地觀察;這就是知音篇的大意。


    《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專著,內容涵蓋了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批評論,它為中國文學的本源,找到了靈泉活水;為中國文學的體裁,提示了分類的原則;為中國文學的創作,擬定了寫作的規範;為中國文學批評提供了客觀的標準;也為中國文學理論,建立了完整的體係。


    而在知音篇中,我們很容易理解,作者是一位擅於觀察,而且秉持客觀角度看待事物的人,不宜憑藉個人喜好評斷事物,尤其是文學批評這件事。


    另外,從「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則更彰顯了作者為人堅持自我鍛鍊的功夫非常重要。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我們才能理解到甚麼才是專業素養,而不至於人雲亦雲,喪失理性的客觀準度。這就是劉勰為文著述的理想,也是他個人精闢見解之所在!


    劉勰認為為文著述,皆有個人風格所在。而評論者則必須站在專業角度,以客觀心態評析好壞得失。至於讀者則必須了解文學作品十分復雜,內容與形式交織復加,通曉者大多各有偏愛,人沒有樣樣全麵的。正所謂「夫篇章雜遝,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的意思。


    因此,作品或作者與讀者(或評論者)之間,是一種相知的關係,而作者則是想尋覓知音,卻備感困難!沒有了這種關係,便很難達成所謂「知音」的條件,換言之,不持私見才能產生「共鳴效應」這是是讀者與作者或作品之間的重要橋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