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為一名哲學家,與法語說的近乎完美的國王建立了友誼。但是這兩位朋友沒有能夠長時間地互相包容對方,前者擁有高超的智力與犀利的性格,後者喜怒無常,習慣於別人的唯命是從。


    分歧的擴大不可避免,並且在1753年,伏爾泰與另一位國王賞識的科學家莫佩爾蒂發生爭執,伏爾泰寫文章諷刺莫佩爾蒂的荒謬論文。但後者得到國王的支持。這一事件導致了他與國王關係的破裂,並促使他離開普魯士。他在居留柏林時期最重要的出版著作是《路易十四的世紀》。


    離開普魯士後,伏爾泰在法國和瑞士邊境上一個叫凡爾納的地方置購房產定居下來。此後他全心投入到火熱的啟蒙運動中。


    一方麵他用化名寫作和印發了大量小冊子,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和新教的宗教迫害*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麵他熱情支持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特別是百科全書派的鬥爭,積極為他們撰寫條目,《哲學辭典》就是他為《百科全書》所寫的哲學條目的匯編。


    同時,除了繼續創作戲劇作品外,他還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羅斯》、《議會史》等曆史著作和《老實人》、《天真漢》等哲理小說。伏爾泰的不倦鬥爭,推動了啟蒙運動的蓬勃發展,他本人也被人們尊稱為「凡爾納教長」。


    在1778年2月10日,當84歲高齡的伏爾泰迴到闊別29年的巴黎時,他受到了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時是伏爾泰人生發展的最輝煌的頂點。不久,他便病倒了,於同年與世長辭。


    臨終前。伏爾泰對自己的後事做了囑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裏,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說,上帝讓他上天堂,他就從教堂這邊上天堂;上帝讓他下地獄,他可以從棺材的另一頭悄悄溜走。


    伏爾泰的靈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擺放在先賢祠中。並親切地稱唿他是「精神王子」。伏爾泰是啟蒙的鬥士,一生為思想和言論自由而戰,靠自己的筆過一種獨立的生活。


    伏爾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個時代。─維克多雨果


    伏爾泰反對君主製度,提倡自然神論,批判天主教會。主張言論自由。他曾被認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扞衛你說話的權利。」人們認為這代表了他對於言論自由的主張。


    但是事實上,伏爾泰並沒有說過這句話,這句話來自英國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於1906年出版的傳記《伏爾泰的朋友們》,人們錯誤地把這句話歸功於伏爾泰。


    伏爾泰欣賞中國孔子,因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來影響別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


    崇拜中國儒家思想,並將中國的政治體製視為最完美的政治體製。因為中國的文官製度能讓下層階級人民得以晉升為統治階層。


    他視孔子為真正的哲學家,他曾說「那個聖人是孔夫子,他自視清高,是人類的立法者,絕不會欺騙人類。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對於天主教,伏爾泰把天主教教宗比作「兩足禽獸」。傳教士是「文明惡棍」,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


    他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還有一些人從遠處痛駡他。」


    伏爾泰共創作五十到六十部劇本,包括一些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俄狄浦斯王》(1718)《薩伊》(za?re)(1732)eriphile(1732)《蘇格拉底》《穆罕默德》《梅羅珀》《中國孤兒》


    根據詩人richardarmour的說法,伏爾泰與腓特烈二世能夠建立友誼是因為“兩人皆讚賞對方的聰明。”


    傳教士馬若瑟將《趙氏孤兒》翻譯成法文,被收錄於由杜赫德神父編寫,於1735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全誌》(descriptiondchine)中。


    伏爾泰根據馬若瑟的譯文所改寫的《中國孤兒》,與紀君祥的原版相比,在形式、情節、人物、時代背景上都大相徑庭。可說是一個全新的故事。


    魔俠反抗者之一浮壺空間─杜威


    約翰、杜威(1859─1952)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裏。1879年畢業於佛蒙特大學,1884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884..曾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1889年在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哲學。


    189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哲學係、心理學係和教育係主任,1902..年還兼任該校教育學院院長。


    1904..。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兼任教授教職。還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合會、美國哲學協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主席。


    1896年他創立一所實驗中學作為他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並任該校校長。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


    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杜威曾經到世界許多地方演講,宣揚他的想法,他曾經到過中國、印度訪問,因此他的思想也影響著美國以外的地區。


    杜威最重要的兩個教育思想:連續性以及實踐中學習(或譯從做中學)


    教育的連續性是指,一個人如果念完一個教育階段,或是他念完了數學第一冊,卻不想再繼續念下去,這代表教育是失敗的。


    沒有連續性,成功的教育是一直延續下去的,就是現在所謂的終身教育。做中學是經驗主義、行為主義、進步論的產物。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明確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曆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這種「無目的論」的確使人不敢輕易接受。


    必須記緊的是他在這兒說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會不能分割的,對他而言,特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他反映的可說是一種美國精神──個體的發展本身已是最終的目的。


    他說:「教育的自身並沒有什麽目的。隻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如果我們把他的話理解為教育是漫無目的的,顯然是一種誤解,他「隻是要人不因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和當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淪為「別的目的的附屬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這樣詮釋:「一個人放槍,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槍對著放的鵠的。但這個對象不過是一個記號,(使我們對)所欲進行的活動有所專注。」


    放槍的最終目的並非鵠的本身,而是這記號使瞄準這動作變得具體和有意義,同樣,教育曆程的本身已具發展個體稟賦的圓滿的意義,教育的目標隻是作為導向和指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