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俠守護者之一魔俠─葉慈


    葉慈(1865─1939),亦譯葉芝、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神秘主義者。葉慈是愛爾蘭凱爾特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的創建者之一。


    葉慈早年的創作仍然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於這種風格。


    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在現代主義詩人伊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慈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葉慈不僅僅是艾比劇院的決策者之一,也曾擔任愛爾蘭國會參議員一職。他十分重視自己的這些社會職務,是愛爾蘭參議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奮者。


    葉慈曾於1923年獲得諾貝爾學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1934年,他和拉迪亞德吉卜林共同獲得歌德堡詩歌獎。


    葉慈出生於距離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蒙。他的父親約翰巴特勒葉慈是亞麻商人傑維斯葉慈的後裔。這位商人卒於1712年,他的孫子班傑明娶了基爾岱爾郡的望族之女瑪麗巴特勒。


    約翰葉慈結婚的時候正在學習法律,但是很快他便輟學,轉而學習畫肖像畫。約翰的母親(即威廉巴特勒葉慈的祖母)蘇珊瑪麗波雷克斯芬來自斯萊果郡上一個盎格魯─愛爾蘭裔家族。


    葉慈出生後不久,便遷至位於斯萊果的大家族中,他人也一直認為是斯萊果郡孕育了自己真正的童年歲月。


    巴特勒─葉慈家族是一個非常具有藝術氣息的家族。葉慈的哥哥傑克後來成為一位知名的畫家,而他的兩個姐妹伊莉莎白和蘇珊則均參加過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


    為了葉慈父親的繪畫事業。葉慈的家庭後遷至倫敦。起初,葉慈和他的兄弟姐妹接受的是家庭教育。


    葉慈的母親由於非常思念故地斯萊果,經常給孩子們講家鄉的故事和民間傳說。


    1877年,威廉葉慈進入葛多芬小學,並在那裡學習了四年。不過威廉似乎並不喜歡在葛多芬的這段經歷,而且成績也並不突出。由於經濟上的困難,葉慈全家於1880年底遷迴了都柏林。起初住在市中心,其後搬到位於郊外的皓斯。


    在皓斯的時光是葉慈重要的發展階段。皓斯周圍是丘陵和樹林,相傳有精靈出沒。葉慈家雇了一個女僕。是一個漁人的妻子,她熟知各類鄉野傳奇,娓娓道來的神秘冒險全都收錄在後來出版的《凱爾特曙光》裡。


    1881年,葉慈在都柏林的伊雷斯摩斯史密斯中學繼續他的學業。他父親的畫室就在這所學校附近,於是葉慈經常在那裡消磨時光。並結識了很多都柏林城的藝術家和作家。


    在這段時間裡,葉慈大量閱讀莎士比亞等英國作家的作品,並和那些比他年長許多的學家、藝術家們討論。他於1883年12月從這所中學畢業,其後他便開始了詩歌的創作。


    1885年,葉慈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作,以及一篇題為《賽繆爾費格森爵士的詩》的散。


    從1884年到1886年,他就讀於位於基爾岱爾大街的大都會藝術學校。也就是如今愛爾蘭國家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前身。


    在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之前,葉慈便已經嚐試將詩歌和宗教觀念、情感結合起來。後來,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時候曾說過:我認為如果是一種強大且悲天憫人的精神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宿命,那麼我們便可以通過那些融合了人的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慾望的詞句來更好的理解這種宿命。


    葉慈早年的詩作通常從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取材。其語言風格則受到拉斐爾前派散的影響。這一時期,雪萊的詩對葉慈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後來的一篇關於雪萊的章中葉慈寫道:我重讀了《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在世界上的所有偉大著作之中,它在我心裡的地位比我預想得還要高得多。


    葉慈早期還受到彼時愛爾蘭著名的芬尼亞組織領袖約翰奧裏亞雷的影響。詩人晚年曾說,奧裏亞雷是他所見最風流倜儻的老人。從奧裏亞雷的談話以及他借我或送我的愛爾蘭書籍中,成就了我一生的誌業。在奧裏亞雷的介紹下。葉慈認識了道格拉斯海德和約翰泰勒。前者於1893年成立蓋爾語聯盟,致力於保存並增加愛爾蘭語言的使用。


    葉慈的第一首重要詩作是《雕塑的島嶼》,是一首模仿埃德蒙斯賓塞詩作的夢幻般的作品。這首詩發表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其後沒有再版。


    葉慈第一部公開出版的作品是一小冊子《摩沙達:戲劇化的詩》。這篇章也同樣在《都柏林大學評論》上發表過,而且隻是由他的父親出資印刷了100冊。


    此後,他完成了敘事長詩《烏辛之浪跡》,並在1889年出版了詩集《烏辛之浪跡及其他詩作》。這是即使在葉慈風格成熟之後也仍未否定過的第一部作品,取材於愛爾蘭古代勇士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為完成這首詩,詩人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其風格清晰的體現出費格森和拉斐爾前派對詩人的影響。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葉慈以後詩作的主題風格:追求冥思的生活抑或追求行動的生活。


    這詩集的前八首抒情詩和歌謠的主題,是源自葉慈少年時代對印度人及阿爾卡迪亞世外桃源的想像——神祇與女神、王子與公主、殿堂、孔雀與神秘的蓮花等等。詩歌中流露出明顯的浪漫主義和拉斐爾前派的痕跡。


    在《烏辛之浪跡》之後,葉慈再未創作過長詩。他的其他早期作品多半是以愛情或神秘事物為主題的抒情詩。隨著葉慈的作品讀者群的不斷擴大,他結識了當時愛爾蘭和英國的很多著名學家,包括蕭伯納和王爾德。


    葉慈的家庭於1887年重新搬迴倫敦。1890年,葉慈和歐那斯特萊斯共同創建了詩人會社。這是一個由一群誌同道合的詩人們組成的學團體,成員們定期集會並於1892年和1894年分別出版過自己的詩選。


    葉慈的早期作品還包括詩集《詩集》、《神秘的玫瑰》和《葦間風》。事實上,詩人會社的學成就並不高,葉慈幾乎是唯一取得了顯著成就的詩人。


    1889年,葉慈結識了昴德岡昂小姐。她是一位熱衷於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女性。岡昂小姐非常仰慕葉慈早年詩作《雕塑的島嶼》,並且主動和葉慈結識。


    葉慈深深的迷戀上了這位小姐,而這個女人也極大的影響了葉慈以後的創作和生活。經過兩年的密切交往後,葉慈向岡昂小姐求婚,卻遭到拒絕。其後,他又共計向她求婚三次,分別是在1889年、1900年和1901年,均遭到了拒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