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浙江邊上的時候,水波兇險,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裏,從江麵狹窄的地方渡過,最後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在那裏刻石立碑。
碑文除了頌揚秦朝的功德外,還有整頓吳越之地風俗的用意。據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載,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反擊吳國,鼓勵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養成吳越地區百姓不重貞節的風氣,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
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
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閑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
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之中,被澤無疆。
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之後從會稽山折迴,途經吳地,聲勢浩大。避居當地的項梁、項籍(即項羽)叔侄也看到,項籍更稱「吾可取而代之」。
盡管項梁擔心項籍禍從口出,惹來族誅之禍,立即叫項籍噤聲,但自此項梁對項籍開始另眼相看。
橫渡長江後,秦始皇沿海岸北上到達琅琊台。這是秦始皇第三次到達琅琊台。並在當地召見方士徐巿,距離他初會徐巿的時間,已經有九年的時光。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描述,徐巿當時仍未渡海向東求取仙藥,故推斷與秦始皇會麵後。徐巿隨即東渡大海。
由於徐巿在尋找仙丹的過程中花費大量錢財,害怕麵對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故托辭稱蓬萊仙藥雖可能取得,卻總被大鮫魚阻擋,因此無法抵達仙人島,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裝備連弩對付鮫魚。
不久秦始皇在晚上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請某博士解夢,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魚蛟龍作斥侯,一般人是不會夢見海神的,不過秦始皇在祭祀方麵對神靈恭敬周到,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才會迎來。
因此秦始皇應允徐巿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殺鮫魚。從琅琊向北直到榮成山(今山東省榮成市),都不曾遇見鮫魚,直到到達之罘(今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的時候,才射殺了一頭大魚,接著又沿海向西進發。不過徐巿已經失去蹤影,秦始皇盼望得到的「長生不老藥」,也始終沒有到手。
沿著山東半島沿岸繞行,秦始皇在抵逹黃河下遊的平原津(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時,突發重病倒下。群臣知道秦始皇忌諱「死」一字,因此不敢將死字掛在嘴邊,但秦始皇的病情仍沒有好轉。
秦始皇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故命人寫了一封蓋上禦印的信,給當時正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監視蒙恬部隊的長子扶蘇,命扶蘇迴鹹陽參與喪事,但是這封遺書卻存放在中車府令兼掌印璽事務趙高的辦公處,沒有送達扶蘇手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逝世,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點與逝世地點,僅相距一百多公裏。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秋七月,行至沙丘平台,秦始皇駕崩,終年五十歲。
《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一段的記述:出遊,「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去世,「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秦曆是以夏曆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此年七月丙子朔,無丙寅日。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變,乃秘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獨胡亥、趙高及宦者五六人知。詐為丞相李斯受始皇遺詔於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賜死。是為沙丘之變。此年七月丙子朔,無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八月丙寅(前210年9月10日)從直道至鹹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天下始知秦始皇駕崩。
秋七月秦始皇駕崩秘不發喪,獨胡亥、李斯、趙高及宦者五六人知,到八月丙寅(9月10日)至鹹陽發喪,天下始知秦始皇駕崩,世人隻知(八月)丙寅日為發喪日,卻不知秦始皇死之具體日期。由於秦末戰火,秦代史料多亡佚,司馬遷多方尋訪,得知秦始皇死於秋七月丙寅。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子朔,無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司馬遷不做考證,將其寫入《史記》,是《史記》一大敗筆。
秦始皇本作書命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監軍的太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但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偽造了遺詔立胡亥為皇帝,是為秦二世,並賜死太子扶蘇。秦二世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大規模農民造反。前207年十月,秦始皇駕崩後三年,秦王子嬰向楚將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南海尉任囂病重,臨終前把時任龍川令的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人趙佗召來,向趙佗指南海郡雖位處偏僻,遠離中原,但占地數千裏,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可以憑此成為一州之主,並提到自己有切斷通往中原道路的打算,以抵抗中原流寇的侵犯。
由於信任趙佗的能力,除了趙佗外,任囂並沒有將他的打算告訴他人,其後更將任命文書交給趙佗,讓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職務。
任囂不久病亡,繼任為南海尉的趙佗向嶺南的橫浦關(今廣東省南雄市北)、陽山關(今廣東省陽山縣北)、湟溪關(今廣東省英德縣境內連江入北江處)等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此時桂林和象兩郡的越人也趁機紛紛獨立,古蜀王族後裔蜀泮在象郡擊敗其它駱越族的部落首領,以螺城(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內)為都城建立了甌駱國,自稱「安陽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250sy)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碑文除了頌揚秦朝的功德外,還有整頓吳越之地風俗的用意。據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載,春秋時越王勾踐為反擊吳國,鼓勵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養成吳越地區百姓不重貞節的風氣,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
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
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閑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
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之中,被澤無疆。
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之後從會稽山折迴,途經吳地,聲勢浩大。避居當地的項梁、項籍(即項羽)叔侄也看到,項籍更稱「吾可取而代之」。
盡管項梁擔心項籍禍從口出,惹來族誅之禍,立即叫項籍噤聲,但自此項梁對項籍開始另眼相看。
橫渡長江後,秦始皇沿海岸北上到達琅琊台。這是秦始皇第三次到達琅琊台。並在當地召見方士徐巿,距離他初會徐巿的時間,已經有九年的時光。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描述,徐巿當時仍未渡海向東求取仙藥,故推斷與秦始皇會麵後。徐巿隨即東渡大海。
由於徐巿在尋找仙丹的過程中花費大量錢財,害怕麵對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故托辭稱蓬萊仙藥雖可能取得,卻總被大鮫魚阻擋,因此無法抵達仙人島,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裝備連弩對付鮫魚。
不久秦始皇在晚上夢見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請某博士解夢,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魚蛟龍作斥侯,一般人是不會夢見海神的,不過秦始皇在祭祀方麵對神靈恭敬周到,卻出現這種惡神,應當除掉它,然後真正的善神才會迎來。
因此秦始皇應允徐巿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殺鮫魚。從琅琊向北直到榮成山(今山東省榮成市),都不曾遇見鮫魚,直到到達之罘(今山東省煙台市芝罘區)的時候,才射殺了一頭大魚,接著又沿海向西進發。不過徐巿已經失去蹤影,秦始皇盼望得到的「長生不老藥」,也始終沒有到手。
沿著山東半島沿岸繞行,秦始皇在抵逹黃河下遊的平原津(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時,突發重病倒下。群臣知道秦始皇忌諱「死」一字,因此不敢將死字掛在嘴邊,但秦始皇的病情仍沒有好轉。
秦始皇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故命人寫了一封蓋上禦印的信,給當時正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監視蒙恬部隊的長子扶蘇,命扶蘇迴鹹陽參與喪事,但是這封遺書卻存放在中車府令兼掌印璽事務趙高的辦公處,沒有送達扶蘇手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逝世,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點與逝世地點,僅相距一百多公裏。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秋七月,行至沙丘平台,秦始皇駕崩,終年五十歲。
《史記秦始皇本紀》這一段的記述:出遊,「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去世,「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秦曆是以夏曆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此年七月丙子朔,無丙寅日。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變,乃秘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車中可其奏事,獨胡亥、趙高及宦者五六人知。詐為丞相李斯受始皇遺詔於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賜死。是為沙丘之變。此年七月丙子朔,無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八月丙寅(前210年9月10日)從直道至鹹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天下始知秦始皇駕崩。
秋七月秦始皇駕崩秘不發喪,獨胡亥、李斯、趙高及宦者五六人知,到八月丙寅(9月10日)至鹹陽發喪,天下始知秦始皇駕崩,世人隻知(八月)丙寅日為發喪日,卻不知秦始皇死之具體日期。由於秦末戰火,秦代史料多亡佚,司馬遷多方尋訪,得知秦始皇死於秋七月丙寅。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子朔,無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司馬遷不做考證,將其寫入《史記》,是《史記》一大敗筆。
秦始皇本作書命在上郡(今陝西榆林附近)監軍的太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但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偽造了遺詔立胡亥為皇帝,是為秦二世,並賜死太子扶蘇。秦二世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大規模農民造反。前207年十月,秦始皇駕崩後三年,秦王子嬰向楚將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南海尉任囂病重,臨終前把時任龍川令的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人趙佗召來,向趙佗指南海郡雖位處偏僻,遠離中原,但占地數千裏,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可以憑此成為一州之主,並提到自己有切斷通往中原道路的打算,以抵抗中原流寇的侵犯。
由於信任趙佗的能力,除了趙佗外,任囂並沒有將他的打算告訴他人,其後更將任命文書交給趙佗,讓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職務。
任囂不久病亡,繼任為南海尉的趙佗向嶺南的橫浦關(今廣東省南雄市北)、陽山關(今廣東省陽山縣北)、湟溪關(今廣東省英德縣境內連江入北江處)等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此時桂林和象兩郡的越人也趁機紛紛獨立,古蜀王族後裔蜀泮在象郡擊敗其它駱越族的部落首領,以螺城(今越南河內市東英縣內)為都城建立了甌駱國,自稱「安陽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250sy)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