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英語:ies)全稱《論藉助自然選擇(即在生存鬥爭中保存優良族)的方法的物種起源》是達爾論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59年。該書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


    在該書中,達爾首次提出了演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擇的方式實現的。


    在當時,人們普遍都接受創造論,相信上帝創造世界、並一次就創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時上帝也賦予每種生物各自的角sè,而每個物種的設計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種是永恆固定不變的。


    地層中發現的化石是古代地球曾經遭遇大洪水的證據,那些化石就是沒有登上諾亞方舟的動物。


    地球的歷史大約隻有六千年左右,這是經由從亞當和夏娃開始後的人類世代所推算的時間。


    達爾人也相信,隻要時間足夠,無法察覺的細微改變也可以造成巨大的變化。達爾推算白堊紀中期距今約有三億年左右的歷史,持續長時間微小的地震等自然因素使得原來在海中的生物遺跡能在高山上發現。


    在加拉巴哥群島考察時,達爾發現每個島嶼上的陸龜及雀鳥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又有些許的不同。他又發現加拉巴哥群島的生物與南美洲大陸的種類非常相似;於是他開始懷疑島上生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他們之間的差異是由於千百年來適應各個島嶼不同環境的結果。


    每一個物種都是一些細微的變化在無數個世代的過程中產生的結果。


    生物進化在當時並不是新的概念。1809年時,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便提出:當環境改變時,物種會調適發展自己的器官來適應環境,常用的器官會發育變大、不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並且這一代獲取的改變會遺傳給下一代;但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明「用進廢退」和「獲得xing特徵可遺傳」的假。


    後來達爾又從英國人口學者馬爾薩斯所著的《人口論》得到靈感;馬爾薩斯認為:人類糧食的生產永遠無法趕上人口的增加,致使糧食供不應求,進而發生飢荒或戰爭,導致一部分人口死亡。


    達爾以此聯想到生物演化發生的機製:演化是生存競爭中zi you淘汰的結果,食物與空間等資源有限,隻有最適應環境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延續族群。


    「天擇」的概念逐漸在達爾的五年環球考察過程中形成。在1836年迴到英國後,達爾慢慢將他的看法寫成章,然而沒有發表。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達爾遲了很久才發表他的作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引起教會勢力的強烈反彈。1858年,達爾接到在馬來群島調查的博物學者華萊士有關物種形成的章;華萊士對於物種形成的看法與他有很多相似之處,增加了達爾對其學的信心。


    於是兩人在1858年的倫敦林奈學會中,以兩人共同署名的方式。發表有關物種形成的看法。接著達爾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原始》。


    達爾在書中的理論─


    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演化是通過天擇而來。


    物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環境變動而改變。生物的演化是長時間連續xing的緩慢改變,不是突然xing的劇變。


    同一類生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例如哺ru類是由同一個祖先演變而來,由此可引申出人類與猿類有著共同祖先。


    生物族群會隨著繁殖而擴大,並超過其生存空間與食物供應的極限。引起個體間的競爭;不適應環境的個體會被淘汰,適者才能生存,並繁衍後代。


    達爾的演化論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邪。西方社會也對達爾冷嘲熱諷。


    根據天主教當時的教條,人類是上帝依據自己形象所創造的最獨特、最完美的傑作。


    達爾的理論不僅使得上帝創造萬物的法被推翻,人類也被形容為千百年來殘酷的生存競爭所形成的產物,還指出人與其他哺ru動物有著共同祖先。這根就是褻瀆上帝及基督教教義,這在當時保守的社會是相當大的震撼。


    然而達爾的理論在當時也並非完美無缺。當時尚未了解任何遺傳機製,無法解釋個體間的偶然差異是如何產生;直到後來與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相結合,形成現在廣為大眾所接受的現代綜合理論。


    1950年代後人類基因被發現﹐解開了演化論裡麵物種內出現差異之謎和這些特徵如何通過繁殖遺傳後代。研究不同動物dna﹐對比更加確認了共同祖先。


    註:《人口論》,1798年由人口學家馬爾薩斯發表,為政治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人口學原理的基思想是:


    如沒有限製,人口是指數(即:2,4,8,16,32,64,128等)增長。


    而食物供應呈現線xing(即:1,2,3,4,5,6,7等)增長。


    食物為人類生存的最重要之條件。


    隻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災難(戰爭,瘟疫,及各類饑荒),道德限製和罪惡(馬爾薩斯所指包括殺嬰,謀殺,節育和同xing戀)能夠限製人口的過度增長。


    馬爾薩斯注意到許多人誤用他的理論,痛苦地闡明他沒有僅僅預測未來的大災難。他辯解道,「週期xing災難持續存在的原因自人類有史以來就已經存在,目前仍然存在,並且將來會繼續存在,除非我們的大自然的物理結構發生決定xing的變化。」


    因此,馬爾薩斯認為他的《人口論》是對人類過和目前狀況的解釋,以及對我們未來的預測。


    人口論的論點為糧食增加僅會呈等差數列,而人口的增加卻會呈現等比數列。所以他覺得人類必須顧慮食物的缺乏,而減少結婚的預防限製,以及受現實窮困的折磨、對已生人口所加壓迫積極限製。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牧師(1766─1834),一般被稱唿為托馬斯、馬爾薩斯,雖然他喜歡自稱為羅伯特、馬爾薩斯。是英國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他的學術思想悲觀但影響深遠。


    馬爾薩斯《1798年的論》主要觀點:人口數量嚴重受限於生存段。當生存段增加後,人口也相應增加。人口壓力刺激生產增長。生產增長反過來也刺激人口增長。


    從長遠來看,生產增長不能與人口的增長潛力保持同步,人口數量與供養能力之間必將出現巨大裂痕。


    xing、勞動和子女等影響人口和生產力的諸多因素由個人的收支決定所影響。當人口增長超過供養能力時,正麵的抑製因素會發揮作用。這些抑製因素的質將對生物社會係統的其他部分產生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馬行空四部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吟月並收藏天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