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一生可以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
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裏,康德出版了一係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xing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xing批判》、《實踐理xing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係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zi you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製zhèng fu與世界聯邦的構想。
生前最後一代表xing的著作是《人類學》,一般認為其是對其整個學說的概括和總結。
康德晚年已經以一名出sè的哲學家聞名於世。康德終身未婚。
康德哲學涵蓋範圍很廣,從美學、倫理學到形上學。其學說參照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強調實驗加數學,經驗與理xing的結合,批判理xing主義所堅持的不與經驗相結合的舊式形上學,同時批判否定必然真理的經驗主義。
康德在《純粹理xing批判》的第一版序中,闡明了對理xing進行批判的必要xing首先在於確定一般形上學是可能還是不可能,以及規定源流、範圍和界限。
但是康德於第二版序中,反而不是著重於進行理xing批判的條件,而是改變了知識與對象的關係:「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一新概念。導致康德發動了哲學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導言中,康德提出了全書的總綱:純粹理xing的總任務是要解決「先天的綜合判斷」、即具有普遍xing和必然xing而又擴展了知識內容的真正科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問題,並按這總問題細分了以下的四個問題:
數學如何可能?自然科學如何可能?形上學作為自然的傾向如何可能?形上學作為科學如何可能?
全書大致的分為了五部份:「1先驗感xing論,2先驗邏輯論,3先驗分析論,4先驗辯證論,5先驗方法論」
「先驗感xing論」主要是闡明,隻有通過人的感xing知識(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觀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兩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現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覺材料,才能獲得確定的感xing知識。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是數學知識的先天直觀形式。
「先驗邏輯論」的闡明「感xing必須與知xing結合,直觀必須與思維結合,才能產生自然科學的知識」,因而必須有一門不同於形式邏輯的先驗邏輯來探討知xing的結構及其運用於經驗對象時的各種原理。
先驗邏輯立足於知識與對象的關係。即知識的內容,而不是單純的思維形式,這標著辯證邏輯在近代的萌芽。
「先驗分析論」(真理的邏輯)闡明了知xing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學之所以可能的根據和條件。
在概念分析論中,通過對知xing判斷中的邏輯機能的分析。而先驗分析論當中的原理分析論主要闡明了知xing指導判斷力把範疇運用於現象的法規。
「先驗辯證論」(幻相的邏輯)主要闡明了理xing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現象去認識的體,由此產生的作為自然傾向的形上學隻不過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學。
康德在先驗辯證論的導言之中指出,理xing這種推廣能力由於要從有條件者出發通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
「先驗方法論」首先闡明。純粹理xing的經驗使用雖然有正確的使用法規(知xing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論的(思辨的、先驗的)奧用卻沒有法規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方法(從定義出發的獨斷論、從正反兩方爭辯並互相證偽懷疑論方法、還有假設和證明的的方法等四個方麵)加以訓練,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以限製純粹理xing的擴充到可能經驗之外的傾向,從而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的形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
知識論要義與其他,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約翰、洛克、大衛、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xing主義。
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xing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xing。
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xing得到的。
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xing(康德與亞裏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xing稱為「範疇」),而理xing則是天賦的。
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
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麵貌。
而時間和空間在康德看來是兩個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純粹理xing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經驗。
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麵,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隻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
也就是說,我們隻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
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xing的結果,康德讚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xing的表現。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xing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
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實踐理xing批判》的哲學要義倫理學方麵,康德否定意誌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誌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
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xing的道德準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采取該行為的動機。
隻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zi you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製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隻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zi you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其學說用其自己的說法乃是主要迴答四個問題:我能認知什麽?我應該做什麽?我希望什麽?人是什麽?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
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裏,康德出版了一係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xing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xing批判》、《實踐理xing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係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zi you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製zhèng fu與世界聯邦的構想。
生前最後一代表xing的著作是《人類學》,一般認為其是對其整個學說的概括和總結。
康德晚年已經以一名出sè的哲學家聞名於世。康德終身未婚。
康德哲學涵蓋範圍很廣,從美學、倫理學到形上學。其學說參照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強調實驗加數學,經驗與理xing的結合,批判理xing主義所堅持的不與經驗相結合的舊式形上學,同時批判否定必然真理的經驗主義。
康德在《純粹理xing批判》的第一版序中,闡明了對理xing進行批判的必要xing首先在於確定一般形上學是可能還是不可能,以及規定源流、範圍和界限。
但是康德於第二版序中,反而不是著重於進行理xing批判的條件,而是改變了知識與對象的關係:「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一新概念。導致康德發動了哲學界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在導言中,康德提出了全書的總綱:純粹理xing的總任務是要解決「先天的綜合判斷」、即具有普遍xing和必然xing而又擴展了知識內容的真正科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問題,並按這總問題細分了以下的四個問題:
數學如何可能?自然科學如何可能?形上學作為自然的傾向如何可能?形上學作為科學如何可能?
全書大致的分為了五部份:「1先驗感xing論,2先驗邏輯論,3先驗分析論,4先驗辯證論,5先驗方法論」
「先驗感xing論」主要是闡明,隻有通過人的感xing知識(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觀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兩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現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覺材料,才能獲得確定的感xing知識。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是數學知識的先天直觀形式。
「先驗邏輯論」的闡明「感xing必須與知xing結合,直觀必須與思維結合,才能產生自然科學的知識」,因而必須有一門不同於形式邏輯的先驗邏輯來探討知xing的結構及其運用於經驗對象時的各種原理。
先驗邏輯立足於知識與對象的關係。即知識的內容,而不是單純的思維形式,這標著辯證邏輯在近代的萌芽。
「先驗分析論」(真理的邏輯)闡明了知xing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學之所以可能的根據和條件。
在概念分析論中,通過對知xing判斷中的邏輯機能的分析。而先驗分析論當中的原理分析論主要闡明了知xing指導判斷力把範疇運用於現象的法規。
「先驗辯證論」(幻相的邏輯)主要闡明了理xing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現象去認識的體,由此產生的作為自然傾向的形上學隻不過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學。
康德在先驗辯證論的導言之中指出,理xing這種推廣能力由於要從有條件者出發通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
「先驗方法論」首先闡明。純粹理xing的經驗使用雖然有正確的使用法規(知xing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論的(思辨的、先驗的)奧用卻沒有法規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方法(從定義出發的獨斷論、從正反兩方爭辯並互相證偽懷疑論方法、還有假設和證明的的方法等四個方麵)加以訓練,確立一些「消極的」規則。以限製純粹理xing的擴充到可能經驗之外的傾向,從而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的形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
知識論要義與其他,雖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學,他人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
在康德所處的時代。歐洲哲學思想主要有兩種重要理論:由約翰、洛克、大衛、休謨等人發展出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等人的理xing主義。
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與知識來源於人的經驗。而理xing主義者則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於人自身的理xing。
康德則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兩者的觀點。康德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透過感官與理xing得到的。
經驗對知識的產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經驗轉換為知識,就需要理xing(康德與亞裏士多德一樣,將這種理xing稱為「範疇」),而理xing則是天賦的。
人類通過範疇的框架來獲得外界的經驗,沒有範疇就無法感知世界。因此範疇與經驗一樣,是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
但人類的範疇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觀念的因素,他意識到,事物身與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遠無法確知事物的真正麵貌。
而時間和空間在康德看來是兩個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純粹理xing批判》一書中康德指出,沒有人可以想像一個存在於沒有時間與空間的世界中的物體,因此他強調沒有時間與空間,經驗就是不可能的,這兩者先於一切經驗。
此外康德也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在因果律方麵,康德也推翻了休謨的觀點。休謨認為因果律並不存在,人類隻是由於習慣才認為兩個現象之間有關聯。
也就是說,我們隻能感知白球與黑球的運動,但卻無法感知白球導致黑球移動的肇因。
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因果律身,所以休謨認為我們無法證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理xing的結果,康德讚同休謨認為因果律不來自於經驗,但他相信可以證明自然法則,因為自然法則就是人類認知的法則。因果律其實就是人類理xing的表現。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xing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
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實踐理xing批判》的哲學要義倫理學方麵,康德否定意誌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誌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
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xing的道德準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采取該行為的動機。
隻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zi you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製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隻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zi you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其學說用其自己的說法乃是主要迴答四個問題:我能認知什麽?我應該做什麽?我希望什麽?人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