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期望值結果,當然是徹底的殲滅戰。參戰大將朱桓,就力主打成包餃子那樣的殲滅戰。他直接向孫權請求,統領手下一萬人馬,在那條天險山路的北端,去阻斷敵人退路,前後這麽一夾攻,即可全殲敵人。《三國誌》卷五十六《朱桓傳》記載,孫權與陸遜商量:“遜以為不可,故計不施行。”史文說陸遜拒絕采納朱桓的建議,這不符合事實。下麵就會看到,陸遜還是做了全殲敵人的準備的,隻不過思慮更為周密的他,為此特別加上了一道保險而已。


    必須加上保險的玄機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這是因為,陸遜的總兵力隻有六萬,要包十萬敵軍的餃子,力量的對比上先就懸殊。更關鍵的是,那條山路的北端,已經相當接近曹魏控製的地盤。如果曹魏從大本營合肥,出動大軍趕來援救,直線距離不過二百裏左右,而且地勢平坦通暢,最多兩天即可趕到。如果是這樣,朱桓趕去對曹休包餃子的人馬,反而會被對方包餃子了。但是,你的餃子餡兒是十萬人,對方的餃子餡兒才一萬人,誰更容易被包了呢?當然是你朱桓的一萬人嘛。一旦朱桓先被對方包了餃子,全軍的失敗,頓時就在眼前。所以陸遜認為,包敵人的餃子,可以盡量爭取;但是保險,也必須要加上。他加的保險是什麽?下麵就會看到。


    據城堅守打成平手不是選項,全殲敵人包成餃子也僅僅限於嚐試性的爭取,期望值就隻剩下一種:即打成漂亮的擊潰戰。什麽是漂亮的擊潰戰?也就是要盡量多殺傷,多俘虜對方的有生力量;要盡量多繳獲,多摧毀對方的兵器物資。這邊陸遜的頂層設計有了,那邊曹休的十萬大軍也到了。


    話說那曹休,乃曹操的族子,論輩分,比這時的魏明帝曹叡還要高一輩,是曹魏宗族將領中的骨幹,後台一硬,人就很牛。他統領大軍,氣勢洶洶越過邊境線,殺進孫吳地盤。一到無強口,就開始跋涉那條一百七十裏的天險山路。此刻曹休已經得到情報,說是發現孫吳有大部隊渡過長江奔向皖縣,周魴很可能是假投降。但是,曹休並沒有打道迴府,為什麽?他牛啊!仗恃自己兵力雄厚,即便打不過長江,打下北岸的皖縣總歸是小菜一碟,而且也是可以拿迴去炫耀的戰功,於是傳令全軍:繼續推進!


    這一日,大軍好不容易到達山路南端的石亭。眼看前麵二十裏外,就是皖縣城池。曹休傳令在此背靠山勢,安營紮寨,充分休整之後對皖縣發動強攻。在崎嶇山路上艱難跋涉了好幾天的將士,在極度疲勞中匆匆安營紮寨,很快就倒頭進入夢鄉。曹休照例派出部隊到前方探查敵情,結果先頭部隊與敵軍相遇,敗下陣來。曹休一下子提高了警惕,當晚全軍休息之前,特別部署了兩支精銳主力分隊,在左、右兩側的前方預先埋伏,防備對手晚上來偷營。


    在此之前就先行到達皖縣的陸遜,以逸待勞,早已等候多時。在頂層戰略設計的指導下,這位孫吳主帥級名將的季軍,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戰術設計。那麽他究竟會在何時打?在何處打?又用什麽戰術來打呢?


    陸遜的迴答是當晚就打,就在對方紮營的石亭打,絕不給對手以任何充分休整恢複體力的機會。極度疲勞中,敵軍的戰鬥力要減少一半;睡夢中發動突襲,戰鬥力又要再減一半,連打兩個對折,十萬人馬就變成二萬五,數量上的優勢就完全喪失了。那麽具體又怎麽打呢?在此之前,他的大軍本來分為左、右兩部。現今他根據當晚最新情報,立馬重新調整部署,變為三路強攻的陣形:左、右兩翼,各一萬多兵馬,任務是強行攻擊對方打埋伏的兩撥部隊,得手之後,再一同襲擊對方大本營的左右側背。居中的三萬主力軍團,則由自己親自率領,直接從正麵發動強勁衝擊,猛攻對方的大本營。


    當晚半夜,三路大軍憑借對地形地貌的熟悉,迅速接近曹軍的營地。首先發現敵情的曹軍埋伏部隊,立即進行抵抗。但是,孫吳軍隊的左、右兩翼,人數更多,體力更足,準備更充分,攻擊更準確,配合更默契,很快就占據上風。居中的陸遜,則指揮主力軍團,砍開對方大營的外圍防護設施,向曹休所在的中軍大帳,發起一波又一波的猛烈衝鋒。被驚醒的曹休,急忙組織抵抗。但是,萬分疲憊的部隊,突然遭到猛烈打擊,腦袋一片空白。在對方的切割穿插之下,頓時陷入混亂,死的死,傷的傷,跑的跑,根本無法形成整體戰鬥力。曹休的用兵本領,本來就很普通平常,關鍵時刻還怕死。他見勢不妙,隻好奔往背後的山間小路,向後方撤退。群龍無首的將士,聽說曹休已經開溜,紛紛丟棄一切有重量的東西,兵器、糧食、物品、車輛、牲口,等等,跟著主帥往後奔逃。


    陸遜指揮部下跟蹤追擊。與此同時,一支執行特殊任務的快速部隊,已經從東南方向快速進行大迂迴,趕往那條山間道路北端,前去阻斷曹休的退路,這就是陸遜爭取全殲敵人的嚐試了。但是,那邊的合肥方向,果然有曹魏的大股援軍,也在向山路的北端趕來。


    原來,此番與曹休唿應的,還有兩支大軍。其中一支由老將賈逵率領,原定目標是皖縣東北方的濡須口。但是,中途賈逵得到情報,說是對手的快速部隊,正進行大迂迴運動,準備截斷曹休的退路。沙場經驗非常豐富的賈逵,立刻意識到曹休的處境險惡,趕緊改變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向西邊奔去接應曹休。孫吳的那支快速部隊,發現賈逵的大軍趕來,便按照陸遜事先的指示,放棄堵截安全撤退。這就是陸遜早就加上的一道保險。《三國誌》卷十四《蔣濟傳》文縐縐的寫法是:“遇救兵至,是以官軍得不沒。”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要不是賈逵的救兵及時趕到,曹休這條大魚,就真的要被陸遜包成魚肉三鮮餡兒的大餃子了。


    這一仗,陸遜終於打成了漂亮的擊潰戰。斬首俘虜上萬人,奪取的牲口車輛也數以萬計,軍用物資和兵器難以計算。狼狽逃迴的曹休,愧恨交加,急火攻心,背上的大瘡破潰,不久就一命嗚唿。


    石亭之戰,充分證明陸遜不愧是孫吳主帥級名將的季軍。此役也是孫吳在淮南對曹魏多年用兵中,最為輝煌的勝利,成為兩國在淮南軍事態勢的分水嶺。從此,曹魏從攻勢轉為守勢,而孫吳則由被動轉為主動。所以第二年春天,孫權開始放出要當皇帝的輿論;四月間,就坦然把自己升級改版,從稱王變為稱帝了。


    迴顧這一次陸遜軍事天才的完美展現,他的成功,最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動手做事時,能夠符合科學的程序,首先做好頂層的戰略設計,然後再做下層戰術設計,整個過程中,思路和程序極為清晰。二是確定戰役目標的期望值時,能夠根據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的條件,明智選定合理的等級,有取有舍,而不是一味好大喜功。這些成功經驗,都值得我們今天好好借鑒。因為在當下,令人扼腕歎息的事情很多。有的是頂層設計還沒有做好,下麵的大動作已經開始,結果做到中途,才發覺處處都碰到難以解決的麻煩;有的是確定目標時嚴重脫離實際,好高騖遠,結果根本無法實現,淪為空頭支票。究竟問題出在哪裏,對比對比陸遜,或許會找到答案。這正是:


    前人昔日雄風在,何以成功借鑒多。


    要想知道陸遜遭遇了怎樣的悲慘結局,請看下節。


    三 含冤身死


    陸遜一生,對孫權有兩次重大貢獻。第一次是猇亭之戰擊敗劉備,消除西麵的威脅,使孫權得以擺脫曹魏獨立稱王。第二次是六年後石亭之戰擊敗曹休,瓦解北麵的威脅,使孫權得以升級改版,正式稱帝建立皇朝。孫吳臣僚中對孫權有如此特殊貢獻者,還沒有第二人。但是,自從孫權當上皇帝,陸遜就開始厄運臨頭,而且越是忠心耿耿,越是遭受打擊,以至於最後出任丞相才一年,就在孫權的高壓逼迫之下,悲憤萬分離開人世。作為孫吳的元勳,陸遜為何會有如此悲慘的遭遇?他的死亡又對孫吳政局有何重大影響呢?


    黃武元年(222)猇亭之戰後,陸遜得到孫權非同尋常的信任,長期在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鎮守上遊的荊州。孫權對他的信任,從《三國誌》卷五十八《陸遜傳》中的兩段記載就可以充分看出來。


    第一段記載說:“諸葛亮秉政,與權連和。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遜所。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孫吳重新建立聯盟,陸遜成為孫權與蜀漢君臣的聯係紐帶:孫權的決定,要讓陸遜向諸葛亮轉告;而孫權給對方的公文,中途要給陸遜過目,陸遜可以自行修改,然後用孫權給他留下來的大印加封後送出。這樣特殊的信任,在三國時代相當少見。關於當時的機要公文,是用什麽樣的三國版的保密箱來傳送,這在後麵講朱然時將會詳細介紹。


    第二段記載說,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稱帝,對陸遜的信任達到頂峰。當年九月,孫權本人迴到下遊的建業(今江蘇省蘇州市),把太子孫登和諸位皇子、朝廷的政務機構尚書台,都留在武昌,由陸遜在此“輔太子,董督軍國”。所謂“董督”,即主管監督之意。後世的董事會、董事長、張董李董,就由此而來。“董督軍國”,就是主管監督軍務和國務,軍務政務一肩挑。


    陸遜在武昌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比如,皇子孫慮迷戀當時南方流行的鬥鴨,陸遜嚴肅批評,規勸孫慮把精力用在讀書進步上。孫權想派軍隊到夷洲,即後世的台灣,去掠取人口,陸遜進諫說,隻要在江東減輕租稅,休養生息,人口自然就會繁衍起來,足夠國家使用,冒著遠洋風波到夷洲掠取人口,會得不償失。


    君臣關係出現裂痕,是從遼東事件開始的。


    現今遼東半島一帶,當時屬於幽州的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長期由當地大族公孫氏控製。孫權稱帝時,遼東掌權者是公孫淵,擁兵數萬,割據稱雄。為了抵抗西麵的曹魏,公孫淵就想在外部找靠山。《三國誌》卷四十七《吳主傳》記載,孫權嘉禾元年(232)十月,公孫淵派特使到建業,獻上表章,歸順稱臣。高興過了頭的孫權,下詔封公孫淵為燕王,而且要派高級官員帶領一支萬人船隊,到遼東去給公孫淵授爵加冕。對於這一荒唐決定,“舉朝大臣皆諫,以為淵未可信,而寵待太厚”。在向孫權勸諫的大臣中,自然少不了一心為公的首席重臣陸遜。但是孫權頭腦發熱,依然一意孤行。使團到達遼東,公孫淵卻砍下使臣的頭顱,去向曹魏獻功,萬人船隊隻剩下殘兵敗將逃迴江東。這等於是不遠千裏,給公孫淵送了兩顆邀功的腦袋。孫權惱羞成怒,要親率大軍前去報仇。孫吳群臣再次紛紛勸阻,其中,陸遜的地位最高,勸阻也最堅決。《三國誌》卷五十八《陸遜傳》記載他的話說:“今不忍小忿,而發雷霆之怒,此臣之所惑也。”孫權稍微冷靜之後,也順勢下台,沒有出兵。


    遼東事件,給孫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創傷。臉麵是君主的生命,丟了臉麵就等於喪失了尊嚴,喪失尊嚴又會削弱權力,權力削弱位置就坐不穩。孫權決心采取手段,挽迴臉麵和尊嚴。可是他采取的手段卻出人意料,不是積極改正錯誤,收複人心,而是搞特務政治,想方設法監視、壓製臣子。他的邏輯大概是:我犯大錯誤丟了臉麵,難道你們就一貫正確嗎?我隻要挑出你們的錯,就說明我依然比你們正確,比你們英明,臉麵不就撈迴來了嗎?作為孫吳眾臣中威望卓著、實權在握的領袖人物之一,陸遜在這場打擊中自然首當其衝。


    於是,主要針對陸遜的打擊就發生了。這是什麽樣的打擊呢?


    這場打擊叫做“中書校事”。“中書”即“中書典校郎”的簡稱,是孫權特別設置的一種官員。至於“校事”,即審查監督軍政事務。孫權從宮廷侍從人員中,選了呂壹、秦博兩人,擔任上述職務。他們官位不高,實權卻極大,大到有權檢查朝廷任何軍政機構的公務文書,有權監視舉報任何一位大臣。說白了,就是孫權放出來的兩個特務。


    其實,設置校事官監視群臣的發明權屬於曹操,史稱“昔武皇帝大業草創,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這見於《三國誌》卷十四《程昱傳》。曹操素來以權術駕馭臣下,他設校事不足為奇。孫權以往一直對傑出大臣十分尊重和信任,如今卻邯鄲學步仿效曹操,這樣的變臉表演就未免令人驚訝了。


    呂壹和秦博開始校事後,孫吳的大臣馬上就領教到了他們的厲害。《三國誌》卷五十二《顧雍傳》中形容是:“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他們舉報罪過糾察奸邪,細微小事也要上報;再加上想方設法上綱上線,把無罪定為有罪,小罪定為大罪,詆毀攻擊大臣,排斥陷害無辜。


    哪些大臣是重點攻擊對象?《三國誌》卷五十二《步騭傳》列出三位:“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丞相顧雍,與陸遜一樣出自江東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的名門望族。他為人謙和,辦事謹慎。太常卿潘濬,字承明,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省常德市東北)人氏,是荊州的名流,協助陸遜鎮守武昌。這兩位都是文臣,實際上是陪襯,真正的重點是威信最高而權力最重的陸遜。


    呂壹囂張跋扈,西麵查武昌,東麵查建業,把大臣經辦的公務文件查了個底兒朝天。而孫權也根據他莫須有的檢查報告,連續向陸遜、顧雍等朝廷大臣責備追問。弄得陸遜和潘濬,一談到彼此的遭遇就忍不住涕淚橫流。經過這一番大折騰,孫權覺得把朝廷風頭人物的臉麵和尊嚴統統掃了下去,自己重新站在權威製高點上,也就挽迴了臉麵和尊嚴。目的既然達到,就以假公濟私的罪名,將呂壹處死,中書校事製度就此停止。


    中書校事製度停止了,陸遜在政治上遭受的打擊卻沒有停止。事實上,中書校事隻是一場更大打擊的前奏。


    原來,君臣之間已經存在的老矛盾,再加上孫權家庭爭端引發的新矛盾,兩者緊緊糾結在一起,又釀成了另一場重大政治事件,使陸遜遭到更為沉重和嚴酷的政治打擊。


    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史書稱為“二宮構爭”。具體而言,就是分別居住在各自宮廷中的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為了取得繼承人位置而引發的政壇鬥爭。鬥爭為何會發生呢?玄機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


    儒家經典《禮記》的《大學篇》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套修齊治平的理論,儒家一直提倡。然而即便是文治武功相當輝煌的英主,在齊家方麵,特別是在挑選繼承人上,成功者也很少。秦始皇能一統天下,卻不能防止少子胡亥算計大哥扶蘇。漢武帝雄材大略,卻把自己的太子劉據,逼得逃亡民間上吊自殺。為何他們不能和睦一個小家?根本原因是本人在修身上很差勁,好色。好色則多妻,多妻就多子,兒子多,繼承人隻能有一個,當然爭得頭破血流。如果君主本人再不講原則和規矩,偏聽偏信,那就更熱鬧了。


    就三國而論,確立繼承人最為平靜順利的是劉備。他的妃嬪和兒子原本就不多,又有諸葛亮兼任太子師傅,所以正氣伸張。曹操在曹丕、曹植兩兄弟中猶豫不決,但總算沒有鬧出大亂子,屬於次一等。唯有孫權,妃嬪子嗣既多,本人又不講原則,結果奪位鬥爭從宮廷蔓延到大臣,搞得政局動蕩難以收拾,屬於最糟糕者。而孫權也因此從中青年的英明君主,變成了老年的昏聵皇帝。


    陸遜很幸運,趕上了孫權前半生的英明,得以充分施展軍事天才;他又很不幸,趕上了孫權後半生的昏聵。赤烏七年(244)正月,他被任命為丞相,結果才當了一年,就在“二宮構爭”之中,以悲劇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這場悲劇是怎樣發生的呢?


    孫權共有七子:長子登、次子慮、三子和、四子覇、五子奮、六子休、少子亮。七個兒子大多不同母,關係已經生分。加之孫權稱王稱帝以後,直到他臨死的前一年,首尾三十載,竟然沒有從健在的配偶中正式立過一位皇後。妃嬪之間沒有嫡庶之分,兒子之間也就沒有尊卑之別,這就更加助長了他們奪位的野心。


    赤烏四年(241)五月,皇太子孫登病死。此時,次子孫慮早死,孫權封三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覇為魯王。孫和成為太子後,孫權卻不立其生母王氏為皇後,而且對孫和與孫覇的待遇完全相同,毫無區別,《三國誌》卷五十九《孫霸傳》記載是“和為太子。霸為魯王,寵愛崇特,與和無殊”。這樣一來,孫覇就起了奪取太子位置之心,這時還有一個人來幫忙,就是孫權的大女兒孫魯班。孫魯班為步夫人所生,工於算計。她見孫和之母王夫人受寵,對自己生身母親步夫人不利,就與孫霸聯合起來,對付孫和母子。


    不久孫權重病,指示太子孫和到神廟中去求神賜福。孫和去了神廟,又順便到附近妃子張氏的叔父張休家,探望一番。迴轉皇宮,孫和就受到孫權的怒罵。原來,他一出宮,孫魯班就派人跟蹤,並且趕在前頭向孫權打小報告,說是弟弟為父親求神賜福不上心,隻顧同張家商量自己的私事,又說王夫人這段時間對父親生病不僅不憂慮,反而很高興。孫權聽了大怒,心想你們母子倆都巴不得我早死啊!所以才大罵孫和,又痛責王夫人一番。王夫人又氣又怕,隨即自殺身亡。


    王夫人一死,孫和便孤單了,孫覇乘機發動攻勢,兩兄弟的矛盾迅速激化。孫權並不明確表示自己的傾向性,隻是命令兩人在各自的宮中好生讀書,彼此不準往來。孫權的處置辦法,不僅沒有消除兩兄弟的矛盾,反而造成了矛盾範圍的擴大。外麵的朝廷大臣,很快分成對立的兩派。據《三國誌》卷五十九《孫和傳》裴鬆之注引殷基《通語》記載,當時的情景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支持太子孫和的領軍人物,就是仍然留守武昌的丞相陸遜。陸遜為何支持孫和呢?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出自公心堅持原則。孫和年齡居長,並無大過,按照繼承人選的規矩,本來就符合條件。加之既然已經正式立為太子,就不宜隨便廢黜,形同兒戲。其次也與其切身利益有關。原來,孫和嫡妃張氏的妹妹,就是陸遜兒子陸抗的妻子。兩姐妹的爺爺,是孫吳的元老張昭。太子派中另外兩名骨幹人物,是太常卿顧譚、驃騎將軍朱據。顧譚是已故丞相顧雍之孫,也是陸遜的外甥,所以跟隨舅父擁護太子。朱據的夫人,是孫權的小女兒孫魯育。孫魯育比較正派,看不慣姐姐孫魯班對三弟孫和使壞,就同丈夫一起聲援孫和。


    擁護魯王孫覇的為首者,是驃騎將軍步騭。步騭與大公主孫魯班的母親步夫人同宗,他看到孫權對功高望重的陸遜心存不滿,孫權又有改立孫覇為太子之意,覺得擁護孫覇有利可圖。大司馬全琮,正是大公主孫魯班的丈夫。在步騭和全琮的帶領下,形成了與太子派勉強相當的魯王派。


    以上兩派當中,最後遭到孫權殘酷打擊的,反而是在道義上占據上風的太子派。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惡果,與太子派骨幹人物的一個共同特點直接相關。這是什麽樣的共同特點呢?“三國探客”告訴你。


    這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多多少少都和“中書校事”那次政治事件有關。丞相陸遜,是當時實際上的頭號重點監視對象。驃騎將軍朱據,也是當時的監視對象之一。太常卿顧譚,則是另一重點監視對象顧雍的嫡孫。


    這一特點非常微妙,必然要引起孫權的高度警覺:你們這些人現今拉幫結派聚在一起,分明是舊恨未消有所圖謀;現今雖然打著擁護太子的旗號,實際上是企圖在今後把他當成傀儡來支配,你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一旦孫權把問題上綱上線到君臣權力之爭的高度,再和過去的政治恩怨糾結起來,事情就很嚴重了。六十四歲老年人的疑忌心理,更如火上澆油。他決定把繼承人的選擇暫且放在一旁,先把太子派中的危險人物收拾了再說。


    此時此刻的孫權,敢於向陸遜等人施行嚴厲打擊,是因為力量的對比變化,對他很有利。中書校事時,幾乎所有的臣僚都對校事不滿,陸遜和顧雍又分掌將相大權,孫權不得不做出讓步。而今,朝臣分為對立的兩派,他再實施打擊至少能得到一半人的支持。再說顧雍已死,陸遜又從掌控兵權的元帥,變成了失去兵權憑借的文職丞相。於是,赤烏八年(245)二月,即陸遜出任丞相十四個月後,孫權開始動手整人了。


    既然是故意整人,當然不會按正規的法律程序走,交給執法部門,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審判問罪。史書記載他整人的招數是:“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據這段出自《三國誌》卷五十八《陸遜傳》的檔案,當時孫權不斷從皇宮派出特使,用種種莫須有的問題,嚴厲責備追問陸遜,一直逼得老年體衰的陸遜,身體無法承受極度的憤怒冤屈,因而喪命死亡為止。人死之後,特使很可能還清理了陸遜的家產,繼續挖掘犯罪證據,但是並沒有發現超過正常範圍的多餘財產。


    擁護太子的人物中,顧譚與其弟顧承,一齊被撤職流放到嶺南,作了他鄉之鬼。孫權的二姑爺朱據,在發配到遠方的途中被孫權賜死。此外,被砍頭的還有張純、吾粲;被酷刑拷問的有陸胤;被流放的還有張休、姚信。他們不是陸遜的部下,就是其親屬好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魯王派的骨幹人物,全都得到提升,瓜分了原來屬於陸遜的職位和權力:步騭升任陸遜留下的丞相一職,呂岱升任陸遜原來擔任的上大將軍,全琮升任右大司馬。至此,孫權的偏向和意圖徹底暴露無遺。


    “二宮構爭”和陸遜之死,筆者將其總結為孫吳曆史上的“五三一事件”:定性是五個“最”字,起因是三個因素,後果是一個轉折。


    五個“最”字的定性是:堪稱孫吳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大、結束方式最殘酷、示範作用最惡劣、影響後果最嚴重的政治事件。


    產生的根本起因,是以下三種因素的糾結和疊加:第一是孫權在修身上的墮落,從昔日的英明、大度和從善如流,變成昏聵、猜疑和偏聽偏信;第二是孫權在齊家上的失敗,不能教育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團結一心,反而縱容他們隻顧私利,骨肉相殘;第三是孫權在治國上的惡化,從過去的“親賢臣,遠小人”,完全退化成“親小人,遠賢臣”。


    這一事件的嚴重後果,是孫吳曆史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此前興旺發達的上升態勢,到此戛然而止;從此政局急轉直下,朝廷之上,君殺臣,臣廢君,大臣互殺,血腥惡鬥連續不斷,直至滅亡。


    對比陸遜與諸葛亮,兩位大體同時擔任本國丞相,彼此又還有交情,然而人生結局卻有天淵之別:陸遜橫遭猜疑,含冤而死;孔明卻深受信任,托孤輔國。但是,如果從文化的角度看,他們的人生結局,又都同樣展現出悲劇性的審美境界。陸遜鞠躬盡瘁反遭迫害,是完美事物遭遇毀損的悲劇;孔明壯誌未酬遺恨千古,是完美事物發生缺陷的悲劇。悲劇,最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所以至今講述他們的曆史故事,我們依然會深受觸動,從而浮想聯翩。正是因為深深的觸動,所以三十年前筆者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就把陸遜家族為首的江東世家大族作為研究的對象。這正是:


    忠心保國身冤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關於陸遜就講到這裏。下麵要講孫吳主帥型名將的第四名朱然。


    主帥型名將第四名——朱然


    他是陪同孫權讀書學習的發小;他曾經協助呂蒙擒殺關羽,此後又接替呂蒙鎮守荊州的江陵,長達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馬堅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強將六個月的高壓圍攻……


    一 名震敵國


    本節講的這位名將,他改了姓過繼給舅舅當兒子,也是陪同孫權讀書學習的發小;他曾經協助呂蒙擒殺關羽,此後又接替呂蒙鎮守荊州的江陵,長達三十年;他以五千兵馬堅守江陵城池,抵抗曹魏十倍以上精兵強將六個月的高壓圍攻,巍然屹立堅不可摧,逼得對方黯然撤軍,從此威名震動曹魏。他,就是名列孫吳主帥型名將第四位的朱然。那麽朱然是如何從孫權的陪讀發小,成長為孫吳的主帥型名將?他又怎樣在江陵保衛戰中,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用兵傳奇呢?


    朱然字義封,丹陽郡故鄣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氏。原本姓施,十三歲時卻改了姓。為什麽呢?原來他媽媽姓朱,有個弟弟名叫朱治。這朱治可不是一般人物,當初他是孫權父親孫堅的得力助手,孫堅死後又幫助孫權的大哥孫策,打迴江東開創基業。孫策早死,朱治又全力輔佐孫權,完全稱得上是孫吳的開國元老。可惜他沒有兒孫命,人到中年還沒有兒子,隻好把姐姐的兒子施然,過繼給自己當兒子。於是,施然就改了姓,變成了朱然。


    朱然當時虛歲十三,與孫權同歲,就被安排陪同孫權讀書。當時少年兒童發蒙讀書,比較正規的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四五歲時,開始識字,課本大都采用李斯《倉頡篇》、史遊《急就篇》等字書。第二階段在六七歲時,開始讀內容淺顯的儒家經典,主要是《論語》和《孝經》。到了第三階段八九歲,再學習儒家的大部頭經典,包括《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周禮》《左傳》《國語》等。這對發小當時讀的什麽書?據孫權自己說,是《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而這正是第三階段的主要課本。


    幾年之後,兩個小小少年長大成人,外貌各有特色。據《三國誌》卷四十七《吳主傳》裴鬆之注引《江表傳》描繪,孫權是“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嘴巴大大臉頰方,眼睛炯炯有神光。而《三國誌》卷五十六《朱然傳》中描繪的朱然,則是“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身高不到七尺,但是“氣候分明”。這裏的“氣候”,與季節氣候完全沒關係,而是指人的精氣神非常飽滿外露。七尺是多高?即現今一百六十八厘米。當時的一尺,以往學者大多認為相當於二十三厘米。其實準確地說,應當是二十四厘米。這個數據是誰給的?就是朱然本人給我們提供的,其中的故事,下一節就會講到。


    建安五年(200),十九歲的孫權繼承大哥孫策,成為江東基業的新主宰。他的長年陪讀夥伴朱然,自然也順利進入仕途,當官了。那麽朱然的表現如何呢?


    他最早在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西北)當縣長。當時,不到一萬戶居民的縣,長官叫縣長;超過一萬戶,叫縣令。朱然很快顯示出行政才能,從而升任郡太守。經過嚴格考察之後,孫權又給他兩千人的軍隊,要他去平定山越,以便測試他的軍事才能如何。


    原來,孫權上台之初,內政上麵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山越的反抗日益激烈。兩漢以來,在現今浙江、江西和安徽三省交界的萬山叢中,居住著大量的山民,史籍統統稱之為“山越”。孫策攻占江東建立統治,曾經遇到山越的激烈反抗。孫策一死,山越的活動更加頻繁。由於山越人數眾多,活動地域廣大,所在地區又迫近孫吳當時的政治中心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因此孫權派出多支軍隊,前往山區平定山越的反抗,而朱然便是其中之一。朱然也沒辜負發小君主的期望,一到分配給他的丹陽郡(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市)西部,不過一個月左右,就把當地的山越反抗一一平定。孫權見他在用兵打仗方麵很有天賦,就任命他為偏將軍,正式進入軍界。


    建安二十四年(219),朱然隨從主帥呂蒙,偷襲關羽進攻荊州。在占領關羽後方大本營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之後,關羽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前線撤退迴麥城(在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南),準備向西翻越荊山逃迴益州。朱然奉命與潘璋跟蹤追擊,當年十二月在章鄉(在今湖北省當陽市東北)擒殺關羽。戰役結束後孫權論功行賞,朱然被提升為昭武將軍,封為西安鄉侯。按照當時的封爵製度,獎賞有功將領的侯爵,分為縣、鄉、亭三等。第一次封侯者,一般是封第三等的亭侯。朱然第一次封侯,就越級封了第二等的鄉侯,即西安鄉侯,可見在孫權眼中,朱然的功勞確實不小。


    不僅孫權,還有另外一個人也非常欣賞朱然,他就是主帥呂蒙。擒殺關羽攻占荊州之後,過度的思慮和勞累,使呂蒙本已多病的身體受到嚴重的損害,很快就在江陵病倒了。趕到江陵的孫權,親自安排百般醫治,依然無力迴天。《三國誌》卷五十四《呂蒙傳》記載,呂蒙病危之時,孫權慎重問他,誰來接替鎮守江陵的重任。呂蒙對此早有考慮,迴答是兩句話:“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以朱然的膽量操守而論,接替我的職務綽綽有餘,所以我認為可以任用他。借用現今歌曲《傳奇》的句式來說,隻因為呂蒙在臨終前多說了這兩句話,從此朱然就與江陵城池有了不解之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朱然從眾將官中脫穎而出,出任江陵守軍的指揮長官,孫權還特別授予他一根象征誅殺威權的“節”,使他有權誅殺違反軍令的普通將士。兩年多後,這位朱長官,又協助主帥陸遜,迎戰前來為關羽複仇的劉備大軍。他統帥五千人馬,先是攻破了劉備的前鋒部隊,接著又去阻斷對方的後路,實施前後夾擊,打得劉備狼狽而逃。又立新功的朱長官,高升為征北將軍、永安縣侯。


    但是,以上這些戰功,都隻能算是朱然在江陵舞台上的暖場戲碼,小表演而已。真正的叫座大戲,還要數他即將演出的江陵保衛戰。那麽這場江陵保衛戰是怎麽打起來的?朱然要抵抗的是什麽樣的對手呢?


    這場大戰的起因,是孫權對曹丕的一場大忽悠。


    自從赤壁之戰使得三分局麵開始出現之後,三方的關係中,曹、劉兩家始終是勢不兩立的死敵,唯獨孫權周旋於其餘兩方之間,時而聯劉抗曹,時而親曹擊劉,把縱橫捭闔的手段表演得淋漓盡致。為了集中力量消滅荊州的關羽,孫權可以主動向曹操稱臣納貢。為了對付東下複仇的劉備,孫權又向繼承父親權位的曹丕大灌迷魂湯。不僅送上吹捧曹丕的表章,還獻上大批南方的特產貢品,海貝、明珠、珊瑚、玳瑁、犀角、象牙、孔雀、翠鳥,種種中原罕見之物擺滿曹魏殿堂,把生性喜愛奇珍異寶的曹丕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他決定封孫權為吳王,作為獎賞。不久,曹丕的封拜使團就直奔江南,而孫權也欣然接受獎賞。此後的大半年中,魏、吳兩方的使者,不斷來往於洛陽與建業之間。每次吳使來洛陽,必定帶來一封措辭謙恭的表章和大批珍稀的貢品。但是,唯獨對於曹丕的一項要求,即把王太子孫登送到洛陽去充當人質,孫權想盡一切理由加以拖延,始終沒有照辦。


    孫權黃武元年(222)閏六月,名將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到了深秋九月,忍耐不住的曹丕,派出特使前往江東,非要逼迫孫權交出太子孫登不可。已經渡過難關的孫權,馬上變臉,拒絕特使入境。到了這時,曹丕才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被孫權忽悠和愚弄。他勃然大怒,立即下詔:出動三路大軍進攻孫權。其中有兩路大軍,分別由曹休、曹仁指揮,從東南方向的淮南進攻孫吳;而另外一路,則由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四將,進攻正南方向朱然鎮守的江陵。


    以上三路大軍中,曹丕最看好的,就是進攻朱然的這一路。原因在哪裏?“三國探客”告訴你。


    原因之一,是這一路距離曹魏的核心地區距離最近,發起軍事行動最便利。原因之二,是這一路所通過的地帶,基本上都是平坦的陸地,最適於曹魏的鐵騎兵團快速運動。原因之三,是江陵城池曾經被曹魏占據過,所以對此處的地形地理並不陌生。正因為曹丕看好這一路,所以他才趕往位於這條通路上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進行聲援和督戰。


    這樣一來,朱然麵臨的對手就非同一般地強勁了。原因也有三:一是從兵力上說,朱然手下能夠參戰的隻有五千人馬,而對方的兵力,單單是前部軍團就有三萬之多,是他的六倍。二是對方的皇帝又來聲援和督戰,士氣比往常更高漲。三是對方將領中的張郃和徐晃,與張遼、樂進、於禁齊名,堪稱曹魏的五虎上將。五虎上將來了倆,這是好對付的嗎?


    但是朱然並不害怕。《三國誌》卷五十六《朱然傳》說他“常在戰場,臨急膽定,尤過絕人”。在戰場碰到緊急情況,膽大鎮定的表現遠遠超過常人。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他心中有底。朱然素來對軍隊訓練抓得很緊,在平常沒有軍事行動的時候,也一點不放鬆,《朱然傳》對此有檔案記錄:“雖世無事,每朝夕嚴鼓;兵在營者,鹹行裝就隊。”沒有作戰行動,早晚也要敲起戰鼓,整裝列隊,進行作戰訓練,全體將士一個不落。時刻準備打仗,時刻準備打勝仗,他不是隻掛在嘴上,而是切切實實落實在行動上。既然平常訓練有方,遇到情況當然不慌。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江陵城池的防禦功能很有信心。


    酈道元的《水經注》說,江陵城池是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擴建的,接下來由呂蒙接收了:“舊城,關羽所築,呂蒙襲而據之。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西退。”建安十五年(210),劉備向孫權借得江陵所在的南郡,即所謂的“借荊州”。第二年劉備進入益州,關羽開始單獨鎮守江陵。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擒殺為止,關羽鎮守江陵八個年頭,他擴建城池,就在這段時間。時間不短,城池當然修得堅固。關羽所說的“不可攻”,既是舍不得攻,也是攻不下來的意思。呂蒙接收後很快去世,接下來由朱然鎮守江陵,至今又有三個年頭。以他那種平常就抓緊戰備的作風,自然又會對城池修繕加固一番。


    雖然朱然平常就抓緊軍隊的戰備訓練,他維修加固的江陵城池也非常堅固,但是麵臨強大對手的兇猛進攻,他能經受住考驗嗎?他又會有什麽樣的精彩表演呢?


    話說曹真等四員大將,統領大軍來在江陵城下。一到就沿著城池的外圍,建立屯兵的營壘,然後向城池不斷發起猛攻。那時候是冷兵器時代,所以曹軍的攻城辦法主要是三種。哪三種?從空間高度來說,是上中下三種位置。上麵,是在城牆外邊用木材架設高樓,然後在高樓上向城內發射弓箭,以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中間,是在城牆外邊壘起土山,等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的時候,再派敢死勇士翻過城牆衝進城內。下麵,是在城牆外邊挖掘地道,穿過城牆通向城內,然後再從地道派兵衝進城去,即《三國誌》卷五十六《朱然傳》所說:“起土山,鑿地道,立樓櫓臨城,弓矢雨注。”


    朱然毫無畏懼,指揮部下根據對方的戰術,針鋒相對給予還擊。翻越土山企圖攻進城內的,迎頭砍下城去。挖掘地道企圖穿越的,一露頭就長矛大戟戳翻在地道裏。從樓櫓上發射弓箭的,命令狙擊手憑借城牆的掩護,發射冷箭,搶先將他放倒在樓櫓之上。


    曹魏方麵見攻城行動遲遲未能得手,便將進攻矛頭轉向城外孫吳的援軍。原來,孫權調派的大將孫盛,率領一萬人馬,駐守在江陵城南的百裏洲上,從南麵對江陵進行有力的支援。這百裏洲是當時長江中的一塊大沙洲,非常適合擅長水戰的孫吳軍隊在此建立據點。南邊的有力支援,使得曹魏軍隊對江陵城池的包圍,出現了一塊巨大的缺口。現今曹軍想要先把這支援軍打掉,然後再來圍攻城池甕中捉鱉。


    黃武二年(223)正月間,曹軍的名將張郃,趁著長江水淺,指揮統領手下人馬偷渡長江,在百裏洲的空虛之處登陸,一登陸就突然發起猛攻。那邊的孫盛猝不及防,招架不住,被迫乘船逃走。拿下百裏洲後,曹軍一麵加緊圍攻朱然的城池,一麵用船隻串連起來,在長江的江麵上架設浮橋,以便從岸上直接調派人員和運送物資,到百裏洲上鞏固陣地。這是長江上最早架設浮橋的記載之一。


    那邊的孫權,得知百裏洲失守,緊急調派三員將領,即潘璋、諸葛瑾和楊粲,前去奪迴百裏洲,援救江陵的朱然。但是,三員將領中,潘璋算是有經驗的驍勇將領;而諸葛瑾,即諸葛亮的大哥,溫文爾雅,適合當文臣,用兵打仗不是他的強項;至於楊粲,更算不上是孫吳的名將。三員大將就有兩人不頂用,不是孫權不會用人,而是他沒有挑選人的空間。前麵說了,此番曹丕出動了三路大軍,全麵開花,孫權手下的得力將領,全都早就被派上了用場。如今他手上還能動用的將領,就這三位還算最好的。然而要他們去對付張郃這樣的虎將,那就吃力得很了。所以在重新奪迴百裏洲的戰鬥中,孫吳方麵一直未能得手。


    遲遲不能得到外援,朱然的危險就急劇上升。首先是外部無所顧忌的對手,發起的攻城行動更加猛烈強勁。再有就是內部的軍糧、武器,都得不到任何補充,日益匱乏。特別是糧食庫存不多,開始減少用餐定量之後,出現了普遍的營養缺乏所導致的水腫。對於這種水腫,六十歲以上的讀者應當都不會陌生。朱然以身作則,同甘共苦,鼓舞士氣,等待外援;同時想出一個虎口奪食之策,來解決燃眉之急。他組織起一支突擊隊,乘對手鬆懈之機,猛然殺出城去,連續攻占對方兩座屯兵的營寨,搶奪了一批糧食、兵器,得勝而歸,於是軍心大振。


    世間上的成功,往往取決於能否在極度的艱難困苦之中,再咬牙堅持那麽一小段時間。朱然堅持住了,他的轉機也就來了。此時,三月桃花水春潮即將到來,進攻百裏洲的老將潘璋,便想給百裏洲上的敵軍也來一個甕中捉鱉。他率軍前往上遊,砍伐大量的幹枯蘆葦,捆紮成筏子,準備點燃之後順流而下燒毀浮橋。然後在春潮來臨時,向困在百裏洲上的魏軍發起圍攻。但是就在他準備停當之際,百裏洲上的敵軍卻突然開始撤退了。這是怎麽一迴事兒呢?


    原來,在宛縣督戰的魏文帝曹丕,也是擔心浮橋有失,更害怕春潮上漲之後會使曹軍葬身魚腹,所以緊急下令從百裏洲撤軍。孫吳的水軍趁機發動追擊,江陵城下的曹軍也立腳不住,隨之全軍撤退。於是,這場江陵保衛戰,就以朱然獲得勝利而告終。


    江陵之戰,朱然憑借非同凡響的膽識,常備不懈的戰備,以五千人馬抵抗十倍以上的強敵,曆時六個月巍然屹立,與建安二十年(215)張遼以七千人對抗孫權十萬人的合肥之戰,太和二年(228)郝昭以一千多人對抗諸葛亮數萬人的陳倉之戰,並稱為三國城池保衛戰中以弱勝強的三大經典。《三國誌》卷五十六《朱然傳》記載,因為這一戰,朱然從此“名震於敵國”。而曹軍十四年前守衛江陵就守不住,被周瑜拿下;現今進攻江陵又拿不下,被朱然守住。這江陵簡直成了曹軍的傷心之地了。


    後來,朱然光榮升任左大司馬、右軍師的頂尖級軍職。他繼續在江陵鎮守,到他去世為止,長達三十年之久。在他鎮守期間,曹軍再沒有大規模進攻過江陵。而朱然也成為繼陸遜之後長期鎮守荊州上遊,保障國家西部安定的主帥。綜合他的輝煌戰功和突出貢獻,他完全可以評為周瑜、呂蒙、陸遜之後,孫吳主帥型名將的第四名。如果進行單項比拚,則可以評為孫吳城池保衛戰的第一名將,總冠軍。


    筆者多次研讀《三國誌》卷五十六《朱然傳》,心中的感觸主要有兩點。一是史文說朱然軍中缺糧,所以“兵多腫病”。筆者親身經曆過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大災害,那時糧食匱乏,本人身上也曾出現黃色水腫,用手一按,就是一個凹坑,所以對此印象極為深刻。二是朱然的為人,一點都不輕狂囂張。盡管他是當朝君主的陪讀發小,而且受到高度的信任,但是他並沒有像一些惡劣的官二代、富二代,把尾巴翹到天上去,張口就說自己上麵有人,到處為非作歹,令人反感厭惡。他為人低調謙虛,做事踏踏實實,完全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成績來說話,一步一個腳印,開創自己的遠大前程,就連敵軍也不能不懾服。同樣都是人,怎麽差別就如此之大呢?這正是:


    將軍豈止威名顯,品格清高耀古今。


    要想知道朱然給後世留下了什麽樣的珍貴文化遺產,請看下節。


    二 文物瑰寶


    三國是典型的戰爭時代,所以名將眾多,如同群星閃耀光芒。不過絕大多數名將,都隻給後世留下了非實物性的饋贈,比如記錄在史書當中的種種生平事跡和有趣故事,而沒有留下實物性遺產。但是,孫吳的名將朱然卻與眾不同,不僅在史書當中留下了非實物性的輝煌事跡,還給後世留下了能夠親眼看到和直接觸摸的珍貴實物遺產。那麽朱然給後世留下了哪些珍貴的實物遺產?從這些遺產當中,我們能夠看到三國曆史什麽樣的真正風貌?又能領略到三國文化什麽樣的動人風韻呢?


    筆者講三國,一貫注重以專業的眼光,努力去探求真相和玄機。而實地考察三國遺跡,深入研究三國文物,正是我探求真相和玄機的兩個基本點。那麽朱然的珍貴實物遺產是什麽呢?“三國探客”告訴你。


    朱然留給後世的珍貴實物遺產,主要有兩筆:一筆留在長江上遊的北岸邊,他長期鎮守的江陵;另一筆則留在長江下遊的南岸邊,他長眠的墓地之中。先來看他留在江陵的珍貴實物遺產。


    江陵,在今湖北省荊州市的荊州區。到了這裏,一座古城就進入眼簾。雄偉的城門城樓,高大堅固的城牆,在護城河環繞之下巍然屹立,被譽為“鐵打的荊州城”,是我國現存不多的古城中,保存相當完好的一座,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了這座古城,荊州也就進入了首批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但是,這座古城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就是在地麵雄偉城垣的下麵,還隱藏著更加古老的城垣。原來,這座古城已經有上千年連續不斷的修建曆史,現今地麵上看到的,隻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城垣而已,時間還不到四百年。就好比一棵千年參天大樹,顯露在地麵以上的繁茂枝葉,隻是後來長出的部分,而支持它生命的悠久根基,卻還深深藏在地下一般。這棵大樹地下的悠久根基,目前從考古發現上可以追尋到三國。據《考古學報》2001年第4期《荊州南垣東端發掘報告》記載,上世紀90年代,古城南邊城牆的東端發生坍塌。在配合維修的考古發掘中,從地麵三米以下,赫然發現了三國時期夯土城牆的遺跡。遺跡的現場情況是:“頂部寬度仍達十餘米,可見三國城牆之高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名將:一個曆史學家的排行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北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北辰並收藏三國名將:一個曆史學家的排行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