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轉過身,默默地注視著腳下黑壓壓的文武百官,不知道在想些什麽。良久,他才從宦官手中拿過詔書,聲音洪亮地讀了起來。


    讀詔畢,王莽停了一下,又高聲對群臣說:“昔周公代成王攝政,最終使成王歸位。如今我為天命所迫,不能按自己的心意行事,此時心中的滋味,一言難盡!”說著,王莽語調已轉悲涼,無數往事湧上心頭,一時悲情難抑,熱淚突然奪眶而出。


    群臣立刻匍匐在地,“萬歲”的唿聲如山唿海嘯,瞬間席卷了整個皇宮,又彌漫到整個京城。長安城內外,一派喜氣洋洋,百姓自發地穿上新衣,燃起煙花爆竹,大事慶祝。他們感到特別高興,因為王莽的登基,每個人都有一份功勞。


    曆史上空前絕後的“民選皇帝”誕生了。


    十五


    所有的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那就是迴到上古時候。


    據說那個時候,天特別藍,水特別清,人民在堯、舜等人的領導下,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那個時候,天下沒有黑暗,沒有不公,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天下為公,實行井田製,有福大家享,有難大家當。人們的道德水平都很高,人人遵守秩序,“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人人都拾金不昧,而且男人和女人走路都不走同一條路,專門有“男路”和“女路”。


    中國的政治家特別強調秩序。在他們眼裏,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靜態的,條理分明的。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皇治世,五帝定倫,長幼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上天早就規定好的,並且在《周禮》等上古傳下來的經典中闡明,天子的使命就是使一切迴到原來的規定上去,克己複禮。


    使這個混亂的世界恢複到有秩序的上古時代,是過去每一位政治家的最高夢想,也是所有老百姓的最高夢想。


    十六


    王莽之所以含辛茹苦,殫精竭慮,拚命奮鬥,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犧牲了做人的快樂,就是為了這一天,能夠踐履至尊,手握權柄,來改變萬惡的現狀,來實現“複古”這一輝煌的夢想,實現把《周禮》變成現實這一人間奇跡。


    王莽沒有必要去考慮古代經典的正確性。這就像日月之明,是不需要證明的先天真理。因此,他也沒有一秒鍾懷疑自己徹底按古代經典去用人行政,會不會取得成功。


    皇帝和“攝皇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滋味。現在,他分明感覺到自己已經站在天地之間,身上充滿了神性,肩上沉甸甸地承擔了上天親手壓上的擔子。這擔子,點燃了他體內的巨大能量。俯視天下,他心中湧起一股慈愛。他要對得起這些赤子一般可愛的子民。


    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這個原來的工作狂現在變成了工作機器,每天工作長達二十個小時,經常連續幾天不休息。激情就像熊熊燃燒的大火,吞沒了王莽。他召來博學的大臣儒生,日夜探討上古的製度,他們像一群考據學家,在語焉不詳的經書中艱苦地跋涉。


    再難,他們也要走下去。因為,這是天下人福祉的關鍵所在。


    經過周密的思考,一項項措施出台了。


    第一項,恢複了上古的井田製,均分天下土地。


    貧富不均已經發展到了極端,嚴重地威脅著社會的穩定,隻有改革土地所有製,才能長治久安。


    上古時代,之所以人人富足,是因為土地均等。因此,王莽規定,人均土地一百畝,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還是普通百姓,都要立刻無條件交出土地,分給貧民,土地不許買賣抵押。


    第二項,是禁止奴隸買賣。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的生命是天地間最尊貴的。買賣人口是“悖天心,逆人倫”的罪惡行徑,必須立刻停止。原有的奴隸,一律恢複自由民的身份。一道令下,三百六十萬奴隸獲得了解放。


    第三項,是由政府壟斷經營鹽、酒、冶鐵和鑄錢,防止富商操縱市場,勒索百姓。


    王莽下令建立國家銀行,貧苦百姓可以申請國家貸款,年息為百分之十,這樣就杜絕了高利貸對百姓的盤剝。


    第四項,從皇帝到百官,都實行浮動工資製。


    如果天下豐收,皇帝就享用全額生活費;如果出現天災,或者治理不當,就按比例扣減生活費。百官的工資也根據百姓的生活水平浮動。百姓豐衣足食,工資就高;百姓餓肚子,官員也要跟著挨餓。


    王莽厲行懲貪。他下詔清查所有官吏的家產,發現貪汙者,沒收所有財產的五分之四,用來補充國家財政經費。他建立舉報製度,舉報查實,立予重獎。


    王莽又改革了全國的官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他按照《周禮》的規定,設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按照《禹貢》的規定,把天下分為九州,恢複上古地名;按古書的記載,把太守改名叫大尹,都尉改名叫太尉,縣令改名叫縣宰,禦史改名叫執法,長安改名叫常安,未央宮改名叫壽成室。


    王莽在長安城中心建了一個王路門,在門下坐了四個人,叫諫大夫,麵向四個方向,聽取四方百姓對政府的意見。這是按照《周禮》而設的。


    蠻夷之國,名字也必須低賤,這樣才符合上古禮製。他把匈奴單於改名為降奴服於,把高句麗改為下句麗。


    王莽興致勃勃地和儒士們討論著官員、地名和人名,引經據典,頭頭是道。這種討論,使他的思緒迴到了學生時代,給他帶來了純粹的快樂,他就像一個兒童,興致勃勃地建著沙上之塔。


    十七


    然而,均分土地、解放奴隸和改個名字、建座宮殿有著太大的不同。當根本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所有的道德教化都失去了功效。讓有地者交出土地,無異於癡人說夢。人們寧可交出性命,也不會交出幾代人用血汗換來的土地和財產。


    人們無法與王莽的思想高度比肩。他們期望王莽做皇帝,原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想到王莽卻要讓大家向他看齊,消滅私心,一心為公。王莽那仁愛、威嚴的形象立刻變得可怖起來。


    擁護王莽的主要力量立刻都站到了反麵。


    王莽雖然是大家推舉的,推舉上去後,就成了大家的上帝,性命掌握在他的手裏。王莽可能缺乏其他品質,可是從不缺乏決心。他認準的事,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他揮起鞭子,誰不執行,就把誰抓起來,不管他是皇親國戚還是名公巨卿。


    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百姓涕泣於市道。坐買賣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犯罪的人越來越多。“吏民抵罪者浸眾。”罪不至於死者被罰為官奴,不長時間內,二十多萬人從上層社會成員淪為官府奴隸。全國各條道路上,都絡繹不絕地走著一隊隊的罪犯,監獄幾乎滿員。其情形,竟和秦朝末年有些相似了。


    可是剩下的人,還是拒絕交出土地,奴隸買賣,還是屢禁不絕。


    十八


    王莽已經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了。他從形式主義中獲得了巨大的快感,他用名稱和製度建設著一個並不存在的宇宙。他體驗著創世的光榮。


    無限的權力足以把任何明智的人變成瘋子。現在,王莽已經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任何限製,多年來積蓄在胸中的種種夢想,洶湧而出。他把帝國變成一個巨大的試驗場,來試驗他的種種天才構想。


    他認為自己是天才的經濟學家,他設計了一套幣製改革方案。


    葛承雍在《王莽新傳》描述,在王莽的貨幣體係中,有大錢,有壯錢,還有幼錢、幺錢、小錢。他給錢幣組織了一個家庭,排了輩分。除了錢,還有布,布的家族關係更複雜,有幺布、幼布、厚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大布。按照上古的製度,烏龜殼、貝殼也都成了貨幣。此外,還有貨布、貨泉、契刀、錯刀、寶貨。


    一個大布值十個小布,一個小布值兩個大錢,一個大錢值五十個小錢。一個烏龜殼值十個貝殼,一個貝殼值半個大布。一個錯刀值十個契刀,一個契刀值十個大錢。一個貨布值兩個半貨泉……如果去請一位現在的經濟學家,讓他算算一個貨泉值多少幼布,保管他算上一個上午也算不出來。


    老百姓沒有上古時那麽聰明,自然更是算不出來,私下裏還是用漢朝的五銖錢交易,被抓住了,就要被流放,罪名是“擾亂幣值罪”。


    十九


    天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是漢朝皇帝在台上胡作非為,他們還可以原諒,畢竟漢朝的天下是人家劉邦提著腦袋打下來的。而王莽憑什麽這麽胡鬧,他忘了他是大夥兒推選上去的嗎?


    於是,在各地豪強大戶的鼓動下,人民揭竿而起。大新王朝一下子岌岌可危了。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山東呂母起義,很快發展成為數萬人。


    同年,河南南陽王匡、王鳳發動綠林軍起義。王莽數次派兵圍剿,效果不大。


    漢宗室貴族劉玄、劉演、劉秀等紛紛投身起義軍中。


    天鳳五年(公元18年),山東人樊崇發動了赤眉軍起義。


    豪強大戶在漢朝社會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從漢初到王莽時代,劉漢宗室人口已經繁衍到十萬之眾。他們累代豪族,在地方上的勢力根深蒂固,占有的土地和控製的人口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許多豪族都廣蓄賓客,擁有龐大的私家武裝。得罪他們,實在是不明智的事,即使你擁有再多道義上的優勢。有人統計過,新漢之際,起兵反對王莽的義軍首領中,普通百姓占百分之二十九,而豪強大姓占百分之七十一。可見,新漢之爭,主要是社會上層因利益調整而導致的內部鬥爭。


    王莽並不在意。他順利即位,充分說明了上天對他的信任。上天既然選擇了他,他又這樣兢兢業業、克己複禮,上天沒有理由對他不滿。不過,各地的起義軍畢竟幹擾了他的思路,讓他不得不分出精力來應付一下。


    王莽自有王莽的做法。很長時間以來,他和各地的“奇人異士”保持著密切的聯係,他熱衷於和他們探討上天的心思。一個據說能通神的儒學大師被他請來,大師望天禱告半天,說,如果造一個“威鬥”,就可以克住反叛勢力。


    王莽命人以五色藥石與銅合金,鑄造了一個長二尺五寸,狀如北鬥一樣的威鬥,從此,這個威鬥與王莽形影不離。每次出行,都有一個司命背負威鬥在他車駕的前麵行走。在宮中,也必須時刻有一個司命秉威鬥站立在他的身邊。這個威鬥的把隨著時辰變化不斷旋轉方向,王莽的座位也就時時隨著轉動。


    很顯然,過度的腦力勞動,過分的自我克製,毫無限製的權力,以及老年人格改變,讓王莽的大腦有點不清醒了。威鬥並沒有發揮作用,起義的烈火越燒越旺。經師們又想出了一個新辦法——頒布新曆法。王莽命令太史令推算出三萬六千年的曆法,決定每六年改元一次,據說這樣就可以使“群盜消解”。


    二十


    當然,王莽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指揮軍隊上麵。可是這好像不是他的長項,他所信任的那些熟讀兵書戰策、據說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大將似乎也不比那些草莽之徒高明。到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經過幾年的東征西討,王莽的領土日漸萎縮,全國五分之四的土地都已落入叛軍手中。這個時候,王莽才真正著急起來,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成天地看各地報上來的軍報。


    新莽地皇四年,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征討昆陽。王邑集結四十萬重兵從洛陽出發,旌旗蔽天、輜重蓋地,據說還帶了一大群虎豹、大象、犀牛等猛獸,以期獲奇兵之效。然而這支大軍在昆陽城下受到劉秀的三千敢死隊襲擊後,居然兵敗如山倒,各不相顧,人馬互踏,死者枕藉。四十萬最精銳的新朝官兵,被一舉消滅,王莽失去了基本的軍事力量。


    恐慌像蛇一樣悄悄地爬上了王莽的心頭。他弄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麽,上天要這樣懲罰他。難道他的所作所為,還不夠模範嗎?雖然做了皇帝,可是他不好女色,不好享受,每天克勤克儉、兢兢業業,把所有的精力都獻給了這個帝國,從古至今,做皇帝做到他這個程度,應該是無可挑剔了吧,可上天為什麽要這樣對他?


    王莽感到非常委屈。八月二十,他率領群臣來到長安南郊,舉行祭天大典。在典禮上,王莽悲從中來,痛哭流涕。他邊哭邊敘述他做皇帝的始末,質問上天,他做錯了什麽?《漢書·王莽傳》記載,在高高的祭壇上,王莽仰首蒼天,悲涼地哭喊:“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滅眾賊?即令臣莽非是,願下雷霆誅臣莽!”喊罷,六十八歲的老翁王莽捶胸頓足,號啕大哭。


    灰蒙蒙的天空看上去那樣高遠寧靜,一絲絲微風不斷地從祭壇上掠過。


    王莽派出的軍隊越來越多地倒戈,到後來幹脆一出京城,就舉起了白旗。


    被天意弄得摸不著頭腦的王莽終於開始向現實妥協。他匆匆下令,暫緩均分土地,開禁奴隸買賣。對於私鑄錢幣和“擾亂幣值”的,也不再處死流放,改為沒入官府為奴和罰做苦工一年。


    然而這一切已經太晚了。


    十月初一,起義軍進城。十月初二,攻陷長安。十月初三早晨,長安城內到處燃起大火,烈焰熏天,長煙遍地。王莽的衛隊在宮門毫無希望地做著最後的搏鬥。


    王莽戴上了純金的平天冠,穿上了即位時那件華麗的龍袍,站在未央宮前的廣場上,腳上的鞋卻不知道到哪兒去了。司命手捧威鬥,不斷地報著時刻,王莽隨著威鬥的轉動,按時改變自己站立的方向。


    皇宮內突然起火了,後宮許多宮殿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勢迅速向未央宮撲來。還有一百多名忠誠的官員死死守護在王莽的身邊。離他最近的,是前賣餅漢子,現崇新公王盛。這些年來,王盛的模樣發生了很大變化,他胖了、白了,一舉一動,有了貴族氣派。隻是,此時此刻,麵對劈啪作響的火蛇,他的眼裏又流露出那天早上在自己家門口遇見官員時的惶恐。在烈焰和喊殺聲中,群臣勸王莽立刻離開這裏,王莽目光迷離,厭惡地望著這些慌亂的大臣,歇斯底裏地大喊道:“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


    喊聲剛落,未央宮院門轟然崩塌,煙塵四起,起義軍如潮水一擁而入。王莽周圍的人一個個死去,一個軍官殺到了王莽身邊,舉劍向王莽的胸膛刺來。這時,已經身負重傷的王盛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撲到王莽身上。


    王盛的一撲使王莽的生命延長了半分鍾。半分鍾之後,王莽的頭被切了下來,花白的胡須染滿了鮮血。如狼似虎的起義軍歡唿著撲上來,一會兒工夫,王莽的屍體被砍成了碎塊。


    二十一


    王莽的頭顱被懸掛在城樓上,幾個時辰之後,就被人們取了下來。人們把這個頭顱當成了球,每個人都爭著上前踢上一腳,不久就踢得稀爛。有人把王莽的舌頭從口中剜出來,剁碎後分著吃了。似乎隻有這樣的舉動,才能解除人們內心的痛恨。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人是有史以來最壞的人,就是他,試圖剝奪他們的土地,並把他們關進監獄。


    他們還告訴孩子,最大的罪惡是篡逆,而這個人就是最醜惡的篡逆者。他們搜腸刮肚,在公開場合,尋找出最惡毒的詞語來咒罵這個人。似乎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忘記,當初正是他們把這個人送上了皇位。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從篡逆的罪惡感中解脫出來。


    後記


    我每天打開e-mail信箱的時候,裏麵幾乎都有讀者的來信。他們多半是表示對我的鼓勵,也有人希望和我探討一些曆史問題,還有的主動給我寄來各種資料,認為我也許用得上。當然,他們都是普通讀者,其中的大部分人在讀我的作品前,很少甚至沒有讀過曆史類書籍,沒想到曆史這麽有意思。


    這些讀者的存在,對我絕非是可有可無的。事實上,在我下筆寫每個字的時候,頭腦中都縈繞著他們的影子。忝列“非專業曆史寫作者”序列中,我十分看重讀者群中的這些普通讀者。


    毫無疑問,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裏包括曆史。因為曆史是如此好玩,又如此有用。


    然而,在大眾曆史熱出現前,真正的曆史,對中國普通讀者來說是不存在的。對古人來說,曆史由兩類構成:一類是“二十四史”之類的帝王家譜,另一類是由忠奸鬥爭構成的評書演義。進入現代,曆史的內容豐富了一些,不過仍然與真正的曆史不搭界。對我們來說,曆史通常被認為是以下三種東西:一種是幫助人分辨正確和錯誤,以建立某種人生觀、世界觀的工具;一種是曆史學家們艱深晦澀的專著;還有一種是影視劇中與真實曆史幾乎沒有任何關係的戲說。


    因此,大眾曆史熱的興起,對中國社會來說,是一件毋庸置疑的好事。這使得幾千年來,普通讀者首次讀到某些真實的曆史。換句話說,大眾首次得到了曆史寫作者的尊重。


    大眾曆史熱的興起,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寫史者大多是我這樣的非曆史專業寫作者。曆史學術的表述形式越來越專業化和技術化,史學家們的工作成果很難為大眾所分享,這為非曆史專業寫作者提供了機會。這些寫史者的興趣結構和普通讀者相近;與曆史學家們的見怪不怪、毫無感覺比起來,他們有更大的熱情、興趣和濃厚的好奇心,見了什麽都要“大唿小叫”、嘖嘖稱奇。所以他們很容易就打破冰冷史料、艱深論文與普通讀者之間的障礙,把曆史這個本來就極其有意思的科目講得好玩、精彩、有滋有味,就像我在一本書的後記中所說的,使“曆史比小說更有趣”。


    不過,在把曆史講得好玩之外,我還有更大的“野心”。我認為,大部分讀者不僅需要“史實”,更需要“史識”,或者說“反思”。這種“史識”不是指史書中那些可以供我們“經世濟用”的“權謀”、“方略”、“管理之道”,而是更深一層的東西。永遠不要低估讀者的需求品位,特別是不要低估這種需求的意義。曆史是記憶,更是反思,一個不會反思、沒有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隻有與當下結合起來,曆史才真正有意義,因為通過了解祖先,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迴望來時路,我們可以更準確地定位此時的坐標。這不僅僅是“食肉者謀”的事,因為隻管低頭拉車,不用抬頭看路的幸福時代已經過去,每個人都有責任思考範圍更廣闊的事情。


    書香門第【春風拂檻露華濃】整理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坐天下:張宏傑解讀中國帝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宏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宏傑並收藏坐天下:張宏傑解讀中國帝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