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兩更萬叁仟字,謝月票。
就在卜己感慨時,此刻的漢軍中軍帥帳裏,皇甫嵩問周澈:“你既已知敵情,可有破敵之計?”
周澈說道:“這幾天,澈與荀攸、黃蓋、桓玄、王慧等人有過商議,我等以為,東郡黃巾雖然賊兵不多,戰力亦不及汝南、潁川兩郡之賊,但是卻依然不能輕視。”
“噢?此話怎說?我願聞其詳。”
“東郡的賊情和潁川、汝南比起來有不同之處。”
“什麽不同之處?”
“潁川賊波才、何曼最初是聚兵一處,後雖分兵兩地,但其間有大河相隔,往來救援不便。汝南賊彭脫、龔都等則是聚精兵於一城,雖在西華城外的征羌等縣也有布防,然而當時將軍尚未與朱將軍分兵,我軍兵多將廣,足能分而克之。但是眼下,將軍已與朱將軍分兵,我部現隻有兩萬餘人,似已不可再過度分兵,而白馬、濮陽兩城相距不過三十裏,中間亦無山川之阻,一馬平川,彼此馳援迅捷,是以,澈等以為攻略東郡一戰不可急躁。急則有失。”
漢軍在潁川、汝南和東郡的敵人雖然一樣,都是黃巾軍,但是敵情不一樣。潁川波才、何曼是先聚兵一處,後分兵兩縣,中有河水相隔,援救不便,可以從容地分別攻之。汝南黃巾則是占據了汝南大多數的縣城,把精兵聚於一地,於其餘縣城分別放若幹兵馬,當時漢軍兵多,故此皇甫嵩分別兩路,親帶一路圍西華,迫使西華黃巾不敢出城,再由朱儁、周澈等分略其餘各縣,先去了他們的羽翼,再擊他們的主力。
東郡的敵情與潁川、汝南分別有相似處,又有不同處。先說與汝南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與汝南相似的地方是:卜己也攻陷了東郡全境,並在各個縣裏都放了些人馬,並也集合了全部的主力精兵欲與漢軍對戰,而與汝南不同的地方是:他沒有把精兵全部放在一城,而是分置在了濮陽、白馬、韋鄉三地。再說與潁川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在潁川相似的是:卜己把主力也是分別置放在了不同的地方,這與波才、何曼後期的分兵兩縣頗是相同,但不同的是:波才、何曼當時兩軍之間有河流阻隔,而白馬、濮陽兩縣則相距不遠,且道路暢通,來往救援方便。
簡而言之的說,東郡黃巾的這種迎戰部署,給漢軍帶來的最大麻煩就是:皇甫嵩和朱儁已經分兵,沒辦法再效仿汝南一戰的成功經驗,即分兵兩路,先以一路圍住濮陽,待另一路剪除掉白馬後,再與卜己決戰。濮陽有兵兩萬,白馬有兵六千,按周澈的觀察來說,兩城又都算是堅城,皇甫嵩部加上周澈部也隻有兩萬餘人,這個兵力獨擊一路尚可,分兵萬難。分的兵少了,不足以克白馬,分的兵多了,可能圍不住濮陽。可若不分兵,因為濮陽和白馬間相距不遠,道路暢通,又不能像在潁川一樣,從容分別擊之,若擊濮陽,白馬援之,若擊白馬,濮陽援之,這就像是兩個人搏鬥一樣,正全神貫注地對付對方,身後又來一個敵人,前後有敵,難以支撐。
皇甫嵩頷首,說道:“君言之甚是。這東郡之賊確實不可輕視。”沉吟了片刻,笑對周澈說道,“君乃智勇之士,公達等也都是汝潁英傑,想來卿等必是已有對敵之策了?請說來聽聽。”
周澈說道:“澈等確實小有所得,商討出了一條拙計。”
“請說。”
“澈等以為,麵對這樣的情況,要想破敵,也許隻有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圍城打援。”
“圍城打援?”
“是。觀卜己之兵馬布置,一路在濮陽,一路在白馬,早前還有一路在韋鄉,分明打的主意就是想以三地形成鼎足之勢,彼此支援,互相響應。那麽,我軍不妨就順勢而為之,就按照他的這個部署來打東郡:圍住濮陽,誘白馬來救,於半路設伏兵,先滅韓力,再取濮陽。”
皇甫嵩點頭說道:“是條好計,是條好計。”
帳外夜深,兵卒們搭起了帳篷,分成兩班,一班休息,一班繼續築營和警戒。喧鬧的聲音傳入帳中,隨著喧鬧來的還有夜風,吹動帳中燭火,映紅諸將臉孔。傅燮蹙眉深思,深思多時,說道:“周度遼此計固是好計,但隻怕濮陽卜己會也想到這一層啊。若是我圍濮陽而白馬不救,奈何?”
北軍五校的一個校尉接口說道:“白馬若不救,我軍就真打濮陽,把它擊破不就行了?濮陽隻要能被打下,白馬隻有區區六千賊兵,到那個時候還不聞風而降?”
“話雖如此說,我軍帶的糧秣隻夠一月之用。如周度遼所言,濮陽、白馬都是堅城,城防頗是森嚴,若是像打西華一樣,大半個月不克,可就麻煩了啊。”
“那傅司馬你有何妙計?”
傅燮沒有什麽妙計,搖了搖頭,說道:“形勢如此,我亦無計。”頓了頓,又對皇甫嵩說道,“將軍,周度遼此計可謂良策,隻是為了防止賊渠帥卜己也想到這一層,以下吏之愚見,不如將圍濮陽以誘白馬之援改為圍白馬以誘濮陽之援。”
堂下的一個軍候奇道:“為何?圍濮陽和圍白馬難道不一樣麽?”另一個軍候說道:“不然,不然,還是以圍濮陽為上。賊渠帥卜己在濮陽,若圍濮陽,韓力必救,若圍白馬,卜己可不一定去救韓立啊。”帳中諸人大多點頭稱是,讚同先圍濮陽。
傅燮說道:“白馬兵少,若卜己不救,我軍能夠較快地將之攻下,若卜己救之,則我軍也可半路設伏。此一舉兩得。”
又有人表示反對,說道:“濮陽兵多,卜己若救白馬,派出的援軍必也多,援軍一多,咱們設伏的兵也就要多,而設伏的兵一多,說不定就圍不住白馬了。還是以圍濮陽為上策。白馬兵少,韓力能派出多少人去援濮陽?至多三千人。我以五千人設伏就足夠了,不耽誤圍濮陽。”
眾人意見不一,七嘴八舌,有的支持周澈的意見,圍濮陽,也有的支持傅燮的意見,圍白馬,但說來說去,卻都是在圍濮陽或圍白馬上打轉,皇甫嵩聽了多時,咳嗽一聲,諸人同時停下話頭,直身扭臉,轉目看去。帳中複歸安靜。
皇甫嵩撫須笑道:“諸君可知圍魏救趙的故事?”
帳中諸人皆是一愣,大家正在討論是該先圍濮陽,還是該先圍白馬,皇甫嵩卻怎麽突然扯到圍魏救趙上去了?周澈、傅燮等都是飽讀之士,少承家學,自知圍魏救趙之典故,帳中的諸將大多也知道,但也有讀書少,不知道的,因問道:“什麽圍魏救趙?”
皇甫嵩說道:“昔魏將龐涓擊趙,圍邯鄲,齊將田忌救之,軍師孫臏建言與其趨邯鄲,不如擊魏都大梁,魏中其計,龐涓迴兵,而齊兵於半道擊之,此即圍魏救趙之計。……,諸君,孫臏的這條計策也可以說是圍城打援的一個典範,隻不過他的這個‘圍大梁’是假圍。”
諸人齊聲說道:“不錯。”
“由此可見,圍城打援卻也不見得非要圍住敵人的一座城後才能實施啊。”
眾人迷惘不解,雖然聽明白了皇甫嵩話裏的意思,卻不知他到底想說些什麽,當下有人問道:“將軍此話何意?”
皇甫嵩微微一笑,把自家的想法細細道出。
諸人聞言,皆大喜,更有因皇甫嵩此計太妙而按捺不住拍案叫絕,以致喜不自勝到抓耳撓腮者,一個個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叫絕過後,皆拜服席上,齊聲說道:“將軍妙策!”
周澈由衷讚道:“孫子雲:‘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將軍,你之此策便是真正的‘因敵製勝’,可謂神明。”
皇甫嵩的計策其實說來並不高深玄妙,他隻是打破了帳中諸人的思維常規,帳中諸人討論來、討論去,思路都局限在圍“哪座城”上,是圍濮陽還是圍白馬?而皇甫嵩卻跳出了這個圈子,他哪座城也不圍,他派一支別部虛張聲勢、大張旗鼓地裝作去擊白馬,而自帶主力留在韋鄉。
傅燮不是說:卜己也許會看出漢兵是想要圍城打援麽?
那麽,皇甫嵩帶著主力留在韋鄉不動,就是擺明了告訴卜己:我就是在等著你派援兵出來,我就是要圍城打援,你卜己如果救白馬,我就帶主力擊之,如果你不卜己不救,我就順勢打下白馬,救或者不救全由你卜己選擇。這看起來是把選擇權交了出去,但實際上卻是由漢軍掌握住了戰場的主動權。可以預料,當皇甫嵩按此策行之的時候,苦惱的就該是卜己了。
皇甫嵩麾下將校眾多,這些將校有的是來自各地州郡的才俊,有的是在朝中有大後台,是宦官或重臣之子弟。為將者,“公”是將德之一,皇甫嵩作為主將,不能太偏向他喜歡的將校,當有戰功可立的時候,也要分一些給其它的人,所以這次去擊白馬的任務他沒有再交給周澈或者傅燮,而是交給了北軍五校的一個校尉,並從軍中抽調了一批將校,合兵五千人,而他自帶餘下的軍校兵卒留在韋鄉。這天晚上,商議定下了分兵後的種種細節,次日一早,那個北軍五校的校尉便就統兵出營,大張旗鼓,號稱萬人,前去白馬。
韋鄉本就是白馬下轄的一個鄉,距離白馬隻有一二十裏地,就算在路上走的不快,大半天也就到了。傍晚時,消息傳到了濮陽。
卜己馬上召集黃巾諸將,憂心忡忡地說道:“漢兵分兵兩道,一路萬人去擊白馬,現已至白馬城外,皇甫嵩自帶一路萬餘人留在韋鄉。諸君,果然如咱們昨晚所議,皇甫嵩這分明就是想調咱們的援軍出城,圍城打援啊!”他蹙眉憂心,觀望諸將,詢問道,“諸君可有破解之策?”
堂上的黃巾渠帥、小帥們麵麵相覷,無人說話,一時堂上陷入沉默。
不怪他們沒人說話,實在是隻能怪皇甫嵩的此策出乎了他們的意料。昨晚軍議時,黃巾軍的渠帥和小帥們如漢兵的將校們一樣,也都是把眼光局限在了濮陽和白馬兩城,認為如果皇甫嵩要圍城打援,不是先圍濮陽就是先圍白馬,卻萬沒料到皇甫嵩竟然分兵兩路,一路去擊白馬,一路卻留在韋鄉不動。如果他不分兵兩路,統大軍而圍一城,無論是圍濮陽、還是圍白馬都還好一點,可他現在自帶主力留在韋鄉?
皇甫嵩善戰多謀,威名赫赫,有他盤踞在韋鄉,虎視眈眈,誰敢帶兵出城去援白馬?
半晌,才有一人說道:“這,這……皇甫嵩此賊真是驕狂,他部兵馬不多,隻有兩萬餘人,卻還敢分兵,他自帶萬餘人留在韋鄉,……,這,這。”
又一人說道:“不是驕狂,而是陰毒。他若是不分兵,來圍我濮陽也好,去圍困白馬也罷,我軍都可周密布置,從容援之,他就算在半路上設下伏兵,隻要咱們小心點,總能避開過去,而如今他卻帶萬餘人留在韋鄉,如虎坐踞,將要噬人,我若去援白馬,他必出鄉擊之,可我若不援白馬,外有強敵而無援軍,白馬守軍的士氣肯定低落,這白馬城恐怕就守不住了!而白馬一下,他再合兵來擊我濮陽,沒有了白馬為我外援唿應,我濮陽怕也難以久持啊。”
堂上諸人唉聲歎氣,雖都看出了皇甫嵩的用意,知道他留在韋鄉目的與其說是準備截擊濮陽的援軍,不如說更多的是一種示威,是在恐嚇,但是卻苦無良策。
便在此時,一人奮然起身,奮聲說道:“漢兵兩萬餘,我與白馬合兵亦有兩萬餘,敵我兵力相當,且我有堅城為守,有郡東北諸縣為倚,區區一個皇甫嵩何懼之有?諸君視他如虎狼,在我看來,他不過是一條為漢家守門的犬罷了!”
眾人轉目看去,見這人身長八尺,虎背狼腰,此時慷慨而言,意態甚豪,卻正是在昨晚軍議時首先提出漢兵可能會“圍城打援”的那個小帥。此人名叫李複,字旦之,東郡頓丘人。
李複不是太平道的信徒,是東郡的一個遊俠,他年少時學過“京氏學”,“京氏學”是前漢大儒京房開創的一門《易》的學說,京房是頓丘人,其學在頓丘頗是流行,隻可惜《易》太難,他又是個猛鷙通脫的性子,本性亦不適合學此,求學三載,學無成,有習兵法,三年,小有成,複習騎射擊劍,三年,大有成,遂依照本性,改而誌節任俠,因其略知兵法又善騎射,很快就在頓丘闖出了一個不小的名頭,卜己起兵後他便加入,乃是東郡黃巾裏的一員勇將。
卜己見是他慷慨發奮,大喜,按住案幾,傾身說道:“旦之口出豪言,必是已有破敵之計了?”
李複乜視堂上諸將,不屑一顧,隨即轉臉迎麵卜己,按劍挺胸,傲立席間,慨然說道:“皇甫嵩不辨時事,安定犬狗,傅燮空有儀容,北地枯骨,周澈好名吊譽,汝南小人,如彼輩者,不足一提!豈是吾輩東郡英雄之敵?堂上諸君平時皆大言炎炎,而今聞皇甫嵩留韋鄉,卻都如鼠遇貓,惶恐汗流,實令人發笑!今卜帥麾數萬之眾,坐擁一郡之地,何必懼怕彼等呢?我有一計,若能按之行使,足能滅此殘賊!”
卜己大喜之極,急問道:“是何計也?”
李複說道:“皇甫嵩遣傅燮、周澈去擊白馬,自帶兵留守韋鄉,以威脅我軍,使我不敢出城去援白馬。彼之此計觀之甚毒,破之易矣!咱們也可以如他一樣,兵分兩路,一路兵多,而故意裝出兵少之樣,急急去援白馬;一路兵少,而故意大張旗鼓,做出兵多之樣,徐徐前去韋鄉。”
卜己說道:“一路兵多,做出兵少之樣,急援白馬;一路兵少,做出兵多之樣,徐去韋鄉?”
李複點頭說道:“然也。”他對自己想出的這個計策甚是自得,驕傲地環顧帳中,按劍說道,“兵法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皇甫嵩兵分兩路,一擊白馬,一留韋鄉,用的就是虛實之計,咱們也用‘虛實之計’迴敬他!咱們分兩路出城,一急援白馬,一徐去韋鄉,他見此狀,必不敢攔擊我援白馬之部!”
堂上諸人細細思之,覺得李複說的有理。設身處地,換了他們是皇甫嵩,在有一路“人多兵眾、大張旗鼓”的敵人氣勢洶洶、迎麵襲來時,恐怕也是不敢輕易離營,貿然去攔擊援白馬之黃巾兵的。皇甫嵩留在韋鄉,是在牽製濮陽城裏的黃巾軍,但若是按李複此計,皇甫嵩又反被“徐去韋鄉”的這支黃巾兵給牽製住了。眾人盡皆大喜,有人拍案稱讚:“真妙計也!”
卜己說道:“卿之此計固妙,可若是皇甫嵩不顧我‘徐去韋鄉’之部,或是被他看破我去援白馬的才是主力,又該怎麽辦呢?”
李複說道:“就算被皇甫嵩看破也無所謂,他若是悍然出營,攔擊我援白馬之部,則我徐去韋鄉之部就可從後擊之。我城中之主力也可趁機急出城,直搗其中軍。如此,前有我援白馬之部,後有徐去韋鄉之部,中有我城中主力,三處發力,皇甫嵩便是知兵善戰,當其時也,定也是無計可施。”
一人問道:“白馬城外有傅燮、周澈所統之萬人……”不等他說完,李複就打斷了他,說道:“不錯,可白馬城內也有韓力的六千兵!當我三路合擊皇甫嵩之時,傅燮、周澈若敢輕動,則韓力便可帶部從城中出來,亦從後擊傅燮、周澈。”
堂上眾人有幾個閉上眼,假想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將會是怎樣一個局麵:韓力、周澈和傅燮、援白馬之黃巾軍、皇甫嵩、去韋鄉之黃巾軍以及濮陽的東郡黃巾主力,六支敵我的兵馬將會形成有一個亂戰。最西邊是韓立的六千兵,其次是周澈、傅燮的萬人,接著是援白馬之黃巾兵,然後是皇甫嵩的萬人,再接著是去韋鄉之黃巾兵,濮陽的東郡黃巾主力則在皇甫嵩部的側翼,對著其中軍。這一番亂戰若是展開,很明顯,占上風的將是東郡黃巾。
卜己做出了決定,說道:“好!卿此計真可謂萬無一失。”霍然起身,顧視諸將,“便按旦之此計行之!”
……
韋鄉,皇甫嵩接到軍報:濮陽城中出來了兩支兵馬,遠遠望之,一路旗幟如林,約有五六千人,徐徐往韋鄉而來,一路旗幟較少,行軍的規模也較小,可能有兩三千人,急往白馬而去。
聽完軍報,皇甫嵩啞然失笑,笑對帳中諸將說道:“小兒伎倆。”
帳中諸人裏一個軍候蹙眉憂心,說道:“東郡賊分兵兩路,明顯是針對將軍此前之分兵而來。他城中總共隻有兩萬人馬,不可能分出八千人出來,這兩路人馬之中必有一路是虛張聲勢。”
另一人接口說道:“不錯。他若是真敢派八千人出來,那麽濮陽城中的防備必就空虛了,一旦出城之賊被我軍擊潰,濮陽城唾手可得,卜己必不敢冒這樣的危險。以下吏愚見,他派出城的這兩路人馬雖然號稱八千,實際上至多五千人就不少了。不過話說迴來,五千人雖然不多,可若分不清他這兩路那一路是虛、那一路是實,對我軍而言也是個麻煩啊!”
又一人接口說道:“不錯。萬一他來我韋鄉的這一路是‘實’,那麽我部如果貿然離營,去截擊援白馬之賊,豈不是就要進退失據了麽?”
好幾個人問皇甫嵩:“賊之此計甚毒,將軍緣何說是‘小兒伎倆’?”
“兵法之道,在精、在專,不在故弄玄虛。”
帳中一人說道:“孫子雲:‘兵者詭道也’,將軍為何反說兵法之道在精、在專?”
皇甫嵩笑道:“誠然,孫子說過‘兵者詭道也’,可這個詭道卻不是故弄玄虛啊!何為詭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是詭道。今觀東郡黃巾賊,他們既不是‘能而示之不能’,也不是‘用而示之不用’,更不是‘利而誘之’、‘實而備之’,正如方才諸君所言,他城中隻有兩萬守軍,此次派出城的最多五千人,而卻竟又分兵兩路,這不是自己削弱自己麽?他若是合兵一路,我還覺得有點麻煩,分兵兩路?他們這是在自取其亡也。”顧盼帳中,笑對諸將說道,“兵法的‘詭道’是一迴事,實力又是一迴事。實力不夠還要用‘計’,這不是詭道,這是學兵法未成,隻學到了皮毛。”
聽了皇甫嵩所言,帳中諸人恍然,一人問道:“將軍所言之‘精’、‘專’,指的便是實力麽?”
“不錯,觀古之戰事,固有分兵以取勝者,然更多的還是依靠優勢的兵力來擊敗敵人。楚漢相爭,高祖皇帝敗於彭城是因為項羽奇襲之計,而最終垓下一戰,項羽自刎烏江,為何?當其時也,楚兵十萬,漢兵六十萬,堂堂之陣,項羽力不能敵。七國之亂,條侯與大將軍率三十六將軍進討,遣奇兵斷吳楚之糧道固為奇計,然最終之獲勝依靠的卻還是精兵追擊。行兵打仗,正奇兩道,正為根本,奇不過是輔助罷了。故此,東郡賊分兵兩路出城,自以為得計,於我看來,卻這是小兒伎倆罷了。”
皇甫嵩說著話,柱劍立起,麵容一整,環顧眾人,說道:“軍令!”
諸人紛紛起身,行禮應道:“請將軍令。”
就在卜己感慨時,此刻的漢軍中軍帥帳裏,皇甫嵩問周澈:“你既已知敵情,可有破敵之計?”
周澈說道:“這幾天,澈與荀攸、黃蓋、桓玄、王慧等人有過商議,我等以為,東郡黃巾雖然賊兵不多,戰力亦不及汝南、潁川兩郡之賊,但是卻依然不能輕視。”
“噢?此話怎說?我願聞其詳。”
“東郡的賊情和潁川、汝南比起來有不同之處。”
“什麽不同之處?”
“潁川賊波才、何曼最初是聚兵一處,後雖分兵兩地,但其間有大河相隔,往來救援不便。汝南賊彭脫、龔都等則是聚精兵於一城,雖在西華城外的征羌等縣也有布防,然而當時將軍尚未與朱將軍分兵,我軍兵多將廣,足能分而克之。但是眼下,將軍已與朱將軍分兵,我部現隻有兩萬餘人,似已不可再過度分兵,而白馬、濮陽兩城相距不過三十裏,中間亦無山川之阻,一馬平川,彼此馳援迅捷,是以,澈等以為攻略東郡一戰不可急躁。急則有失。”
漢軍在潁川、汝南和東郡的敵人雖然一樣,都是黃巾軍,但是敵情不一樣。潁川波才、何曼是先聚兵一處,後分兵兩縣,中有河水相隔,援救不便,可以從容地分別攻之。汝南黃巾則是占據了汝南大多數的縣城,把精兵聚於一地,於其餘縣城分別放若幹兵馬,當時漢軍兵多,故此皇甫嵩分別兩路,親帶一路圍西華,迫使西華黃巾不敢出城,再由朱儁、周澈等分略其餘各縣,先去了他們的羽翼,再擊他們的主力。
東郡的敵情與潁川、汝南分別有相似處,又有不同處。先說與汝南的相似和不同之處。與汝南相似的地方是:卜己也攻陷了東郡全境,並在各個縣裏都放了些人馬,並也集合了全部的主力精兵欲與漢軍對戰,而與汝南不同的地方是:他沒有把精兵全部放在一城,而是分置在了濮陽、白馬、韋鄉三地。再說與潁川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在潁川相似的是:卜己把主力也是分別置放在了不同的地方,這與波才、何曼後期的分兵兩縣頗是相同,但不同的是:波才、何曼當時兩軍之間有河流阻隔,而白馬、濮陽兩縣則相距不遠,且道路暢通,來往救援方便。
簡而言之的說,東郡黃巾的這種迎戰部署,給漢軍帶來的最大麻煩就是:皇甫嵩和朱儁已經分兵,沒辦法再效仿汝南一戰的成功經驗,即分兵兩路,先以一路圍住濮陽,待另一路剪除掉白馬後,再與卜己決戰。濮陽有兵兩萬,白馬有兵六千,按周澈的觀察來說,兩城又都算是堅城,皇甫嵩部加上周澈部也隻有兩萬餘人,這個兵力獨擊一路尚可,分兵萬難。分的兵少了,不足以克白馬,分的兵多了,可能圍不住濮陽。可若不分兵,因為濮陽和白馬間相距不遠,道路暢通,又不能像在潁川一樣,從容分別擊之,若擊濮陽,白馬援之,若擊白馬,濮陽援之,這就像是兩個人搏鬥一樣,正全神貫注地對付對方,身後又來一個敵人,前後有敵,難以支撐。
皇甫嵩頷首,說道:“君言之甚是。這東郡之賊確實不可輕視。”沉吟了片刻,笑對周澈說道,“君乃智勇之士,公達等也都是汝潁英傑,想來卿等必是已有對敵之策了?請說來聽聽。”
周澈說道:“澈等確實小有所得,商討出了一條拙計。”
“請說。”
“澈等以為,麵對這樣的情況,要想破敵,也許隻有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圍城打援。”
“圍城打援?”
“是。觀卜己之兵馬布置,一路在濮陽,一路在白馬,早前還有一路在韋鄉,分明打的主意就是想以三地形成鼎足之勢,彼此支援,互相響應。那麽,我軍不妨就順勢而為之,就按照他的這個部署來打東郡:圍住濮陽,誘白馬來救,於半路設伏兵,先滅韓力,再取濮陽。”
皇甫嵩點頭說道:“是條好計,是條好計。”
帳外夜深,兵卒們搭起了帳篷,分成兩班,一班休息,一班繼續築營和警戒。喧鬧的聲音傳入帳中,隨著喧鬧來的還有夜風,吹動帳中燭火,映紅諸將臉孔。傅燮蹙眉深思,深思多時,說道:“周度遼此計固是好計,但隻怕濮陽卜己會也想到這一層啊。若是我圍濮陽而白馬不救,奈何?”
北軍五校的一個校尉接口說道:“白馬若不救,我軍就真打濮陽,把它擊破不就行了?濮陽隻要能被打下,白馬隻有區區六千賊兵,到那個時候還不聞風而降?”
“話雖如此說,我軍帶的糧秣隻夠一月之用。如周度遼所言,濮陽、白馬都是堅城,城防頗是森嚴,若是像打西華一樣,大半個月不克,可就麻煩了啊。”
“那傅司馬你有何妙計?”
傅燮沒有什麽妙計,搖了搖頭,說道:“形勢如此,我亦無計。”頓了頓,又對皇甫嵩說道,“將軍,周度遼此計可謂良策,隻是為了防止賊渠帥卜己也想到這一層,以下吏之愚見,不如將圍濮陽以誘白馬之援改為圍白馬以誘濮陽之援。”
堂下的一個軍候奇道:“為何?圍濮陽和圍白馬難道不一樣麽?”另一個軍候說道:“不然,不然,還是以圍濮陽為上。賊渠帥卜己在濮陽,若圍濮陽,韓力必救,若圍白馬,卜己可不一定去救韓立啊。”帳中諸人大多點頭稱是,讚同先圍濮陽。
傅燮說道:“白馬兵少,若卜己不救,我軍能夠較快地將之攻下,若卜己救之,則我軍也可半路設伏。此一舉兩得。”
又有人表示反對,說道:“濮陽兵多,卜己若救白馬,派出的援軍必也多,援軍一多,咱們設伏的兵也就要多,而設伏的兵一多,說不定就圍不住白馬了。還是以圍濮陽為上策。白馬兵少,韓力能派出多少人去援濮陽?至多三千人。我以五千人設伏就足夠了,不耽誤圍濮陽。”
眾人意見不一,七嘴八舌,有的支持周澈的意見,圍濮陽,也有的支持傅燮的意見,圍白馬,但說來說去,卻都是在圍濮陽或圍白馬上打轉,皇甫嵩聽了多時,咳嗽一聲,諸人同時停下話頭,直身扭臉,轉目看去。帳中複歸安靜。
皇甫嵩撫須笑道:“諸君可知圍魏救趙的故事?”
帳中諸人皆是一愣,大家正在討論是該先圍濮陽,還是該先圍白馬,皇甫嵩卻怎麽突然扯到圍魏救趙上去了?周澈、傅燮等都是飽讀之士,少承家學,自知圍魏救趙之典故,帳中的諸將大多也知道,但也有讀書少,不知道的,因問道:“什麽圍魏救趙?”
皇甫嵩說道:“昔魏將龐涓擊趙,圍邯鄲,齊將田忌救之,軍師孫臏建言與其趨邯鄲,不如擊魏都大梁,魏中其計,龐涓迴兵,而齊兵於半道擊之,此即圍魏救趙之計。……,諸君,孫臏的這條計策也可以說是圍城打援的一個典範,隻不過他的這個‘圍大梁’是假圍。”
諸人齊聲說道:“不錯。”
“由此可見,圍城打援卻也不見得非要圍住敵人的一座城後才能實施啊。”
眾人迷惘不解,雖然聽明白了皇甫嵩話裏的意思,卻不知他到底想說些什麽,當下有人問道:“將軍此話何意?”
皇甫嵩微微一笑,把自家的想法細細道出。
諸人聞言,皆大喜,更有因皇甫嵩此計太妙而按捺不住拍案叫絕,以致喜不自勝到抓耳撓腮者,一個個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叫絕過後,皆拜服席上,齊聲說道:“將軍妙策!”
周澈由衷讚道:“孫子雲:‘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將軍,你之此策便是真正的‘因敵製勝’,可謂神明。”
皇甫嵩的計策其實說來並不高深玄妙,他隻是打破了帳中諸人的思維常規,帳中諸人討論來、討論去,思路都局限在圍“哪座城”上,是圍濮陽還是圍白馬?而皇甫嵩卻跳出了這個圈子,他哪座城也不圍,他派一支別部虛張聲勢、大張旗鼓地裝作去擊白馬,而自帶主力留在韋鄉。
傅燮不是說:卜己也許會看出漢兵是想要圍城打援麽?
那麽,皇甫嵩帶著主力留在韋鄉不動,就是擺明了告訴卜己:我就是在等著你派援兵出來,我就是要圍城打援,你卜己如果救白馬,我就帶主力擊之,如果你不卜己不救,我就順勢打下白馬,救或者不救全由你卜己選擇。這看起來是把選擇權交了出去,但實際上卻是由漢軍掌握住了戰場的主動權。可以預料,當皇甫嵩按此策行之的時候,苦惱的就該是卜己了。
皇甫嵩麾下將校眾多,這些將校有的是來自各地州郡的才俊,有的是在朝中有大後台,是宦官或重臣之子弟。為將者,“公”是將德之一,皇甫嵩作為主將,不能太偏向他喜歡的將校,當有戰功可立的時候,也要分一些給其它的人,所以這次去擊白馬的任務他沒有再交給周澈或者傅燮,而是交給了北軍五校的一個校尉,並從軍中抽調了一批將校,合兵五千人,而他自帶餘下的軍校兵卒留在韋鄉。這天晚上,商議定下了分兵後的種種細節,次日一早,那個北軍五校的校尉便就統兵出營,大張旗鼓,號稱萬人,前去白馬。
韋鄉本就是白馬下轄的一個鄉,距離白馬隻有一二十裏地,就算在路上走的不快,大半天也就到了。傍晚時,消息傳到了濮陽。
卜己馬上召集黃巾諸將,憂心忡忡地說道:“漢兵分兵兩道,一路萬人去擊白馬,現已至白馬城外,皇甫嵩自帶一路萬餘人留在韋鄉。諸君,果然如咱們昨晚所議,皇甫嵩這分明就是想調咱們的援軍出城,圍城打援啊!”他蹙眉憂心,觀望諸將,詢問道,“諸君可有破解之策?”
堂上的黃巾渠帥、小帥們麵麵相覷,無人說話,一時堂上陷入沉默。
不怪他們沒人說話,實在是隻能怪皇甫嵩的此策出乎了他們的意料。昨晚軍議時,黃巾軍的渠帥和小帥們如漢兵的將校們一樣,也都是把眼光局限在了濮陽和白馬兩城,認為如果皇甫嵩要圍城打援,不是先圍濮陽就是先圍白馬,卻萬沒料到皇甫嵩竟然分兵兩路,一路去擊白馬,一路卻留在韋鄉不動。如果他不分兵兩路,統大軍而圍一城,無論是圍濮陽、還是圍白馬都還好一點,可他現在自帶主力留在韋鄉?
皇甫嵩善戰多謀,威名赫赫,有他盤踞在韋鄉,虎視眈眈,誰敢帶兵出城去援白馬?
半晌,才有一人說道:“這,這……皇甫嵩此賊真是驕狂,他部兵馬不多,隻有兩萬餘人,卻還敢分兵,他自帶萬餘人留在韋鄉,……,這,這。”
又一人說道:“不是驕狂,而是陰毒。他若是不分兵,來圍我濮陽也好,去圍困白馬也罷,我軍都可周密布置,從容援之,他就算在半路上設下伏兵,隻要咱們小心點,總能避開過去,而如今他卻帶萬餘人留在韋鄉,如虎坐踞,將要噬人,我若去援白馬,他必出鄉擊之,可我若不援白馬,外有強敵而無援軍,白馬守軍的士氣肯定低落,這白馬城恐怕就守不住了!而白馬一下,他再合兵來擊我濮陽,沒有了白馬為我外援唿應,我濮陽怕也難以久持啊。”
堂上諸人唉聲歎氣,雖都看出了皇甫嵩的用意,知道他留在韋鄉目的與其說是準備截擊濮陽的援軍,不如說更多的是一種示威,是在恐嚇,但是卻苦無良策。
便在此時,一人奮然起身,奮聲說道:“漢兵兩萬餘,我與白馬合兵亦有兩萬餘,敵我兵力相當,且我有堅城為守,有郡東北諸縣為倚,區區一個皇甫嵩何懼之有?諸君視他如虎狼,在我看來,他不過是一條為漢家守門的犬罷了!”
眾人轉目看去,見這人身長八尺,虎背狼腰,此時慷慨而言,意態甚豪,卻正是在昨晚軍議時首先提出漢兵可能會“圍城打援”的那個小帥。此人名叫李複,字旦之,東郡頓丘人。
李複不是太平道的信徒,是東郡的一個遊俠,他年少時學過“京氏學”,“京氏學”是前漢大儒京房開創的一門《易》的學說,京房是頓丘人,其學在頓丘頗是流行,隻可惜《易》太難,他又是個猛鷙通脫的性子,本性亦不適合學此,求學三載,學無成,有習兵法,三年,小有成,複習騎射擊劍,三年,大有成,遂依照本性,改而誌節任俠,因其略知兵法又善騎射,很快就在頓丘闖出了一個不小的名頭,卜己起兵後他便加入,乃是東郡黃巾裏的一員勇將。
卜己見是他慷慨發奮,大喜,按住案幾,傾身說道:“旦之口出豪言,必是已有破敵之計了?”
李複乜視堂上諸將,不屑一顧,隨即轉臉迎麵卜己,按劍挺胸,傲立席間,慨然說道:“皇甫嵩不辨時事,安定犬狗,傅燮空有儀容,北地枯骨,周澈好名吊譽,汝南小人,如彼輩者,不足一提!豈是吾輩東郡英雄之敵?堂上諸君平時皆大言炎炎,而今聞皇甫嵩留韋鄉,卻都如鼠遇貓,惶恐汗流,實令人發笑!今卜帥麾數萬之眾,坐擁一郡之地,何必懼怕彼等呢?我有一計,若能按之行使,足能滅此殘賊!”
卜己大喜之極,急問道:“是何計也?”
李複說道:“皇甫嵩遣傅燮、周澈去擊白馬,自帶兵留守韋鄉,以威脅我軍,使我不敢出城去援白馬。彼之此計觀之甚毒,破之易矣!咱們也可以如他一樣,兵分兩路,一路兵多,而故意裝出兵少之樣,急急去援白馬;一路兵少,而故意大張旗鼓,做出兵多之樣,徐徐前去韋鄉。”
卜己說道:“一路兵多,做出兵少之樣,急援白馬;一路兵少,做出兵多之樣,徐去韋鄉?”
李複點頭說道:“然也。”他對自己想出的這個計策甚是自得,驕傲地環顧帳中,按劍說道,“兵法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皇甫嵩兵分兩路,一擊白馬,一留韋鄉,用的就是虛實之計,咱們也用‘虛實之計’迴敬他!咱們分兩路出城,一急援白馬,一徐去韋鄉,他見此狀,必不敢攔擊我援白馬之部!”
堂上諸人細細思之,覺得李複說的有理。設身處地,換了他們是皇甫嵩,在有一路“人多兵眾、大張旗鼓”的敵人氣勢洶洶、迎麵襲來時,恐怕也是不敢輕易離營,貿然去攔擊援白馬之黃巾兵的。皇甫嵩留在韋鄉,是在牽製濮陽城裏的黃巾軍,但若是按李複此計,皇甫嵩又反被“徐去韋鄉”的這支黃巾兵給牽製住了。眾人盡皆大喜,有人拍案稱讚:“真妙計也!”
卜己說道:“卿之此計固妙,可若是皇甫嵩不顧我‘徐去韋鄉’之部,或是被他看破我去援白馬的才是主力,又該怎麽辦呢?”
李複說道:“就算被皇甫嵩看破也無所謂,他若是悍然出營,攔擊我援白馬之部,則我徐去韋鄉之部就可從後擊之。我城中之主力也可趁機急出城,直搗其中軍。如此,前有我援白馬之部,後有徐去韋鄉之部,中有我城中主力,三處發力,皇甫嵩便是知兵善戰,當其時也,定也是無計可施。”
一人問道:“白馬城外有傅燮、周澈所統之萬人……”不等他說完,李複就打斷了他,說道:“不錯,可白馬城內也有韓力的六千兵!當我三路合擊皇甫嵩之時,傅燮、周澈若敢輕動,則韓力便可帶部從城中出來,亦從後擊傅燮、周澈。”
堂上眾人有幾個閉上眼,假想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將會是怎樣一個局麵:韓力、周澈和傅燮、援白馬之黃巾軍、皇甫嵩、去韋鄉之黃巾軍以及濮陽的東郡黃巾主力,六支敵我的兵馬將會形成有一個亂戰。最西邊是韓立的六千兵,其次是周澈、傅燮的萬人,接著是援白馬之黃巾兵,然後是皇甫嵩的萬人,再接著是去韋鄉之黃巾兵,濮陽的東郡黃巾主力則在皇甫嵩部的側翼,對著其中軍。這一番亂戰若是展開,很明顯,占上風的將是東郡黃巾。
卜己做出了決定,說道:“好!卿此計真可謂萬無一失。”霍然起身,顧視諸將,“便按旦之此計行之!”
……
韋鄉,皇甫嵩接到軍報:濮陽城中出來了兩支兵馬,遠遠望之,一路旗幟如林,約有五六千人,徐徐往韋鄉而來,一路旗幟較少,行軍的規模也較小,可能有兩三千人,急往白馬而去。
聽完軍報,皇甫嵩啞然失笑,笑對帳中諸將說道:“小兒伎倆。”
帳中諸人裏一個軍候蹙眉憂心,說道:“東郡賊分兵兩路,明顯是針對將軍此前之分兵而來。他城中總共隻有兩萬人馬,不可能分出八千人出來,這兩路人馬之中必有一路是虛張聲勢。”
另一人接口說道:“不錯。他若是真敢派八千人出來,那麽濮陽城中的防備必就空虛了,一旦出城之賊被我軍擊潰,濮陽城唾手可得,卜己必不敢冒這樣的危險。以下吏愚見,他派出城的這兩路人馬雖然號稱八千,實際上至多五千人就不少了。不過話說迴來,五千人雖然不多,可若分不清他這兩路那一路是虛、那一路是實,對我軍而言也是個麻煩啊!”
又一人接口說道:“不錯。萬一他來我韋鄉的這一路是‘實’,那麽我部如果貿然離營,去截擊援白馬之賊,豈不是就要進退失據了麽?”
好幾個人問皇甫嵩:“賊之此計甚毒,將軍緣何說是‘小兒伎倆’?”
“兵法之道,在精、在專,不在故弄玄虛。”
帳中一人說道:“孫子雲:‘兵者詭道也’,將軍為何反說兵法之道在精、在專?”
皇甫嵩笑道:“誠然,孫子說過‘兵者詭道也’,可這個詭道卻不是故弄玄虛啊!何為詭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是詭道。今觀東郡黃巾賊,他們既不是‘能而示之不能’,也不是‘用而示之不用’,更不是‘利而誘之’、‘實而備之’,正如方才諸君所言,他城中隻有兩萬守軍,此次派出城的最多五千人,而卻竟又分兵兩路,這不是自己削弱自己麽?他若是合兵一路,我還覺得有點麻煩,分兵兩路?他們這是在自取其亡也。”顧盼帳中,笑對諸將說道,“兵法的‘詭道’是一迴事,實力又是一迴事。實力不夠還要用‘計’,這不是詭道,這是學兵法未成,隻學到了皮毛。”
聽了皇甫嵩所言,帳中諸人恍然,一人問道:“將軍所言之‘精’、‘專’,指的便是實力麽?”
“不錯,觀古之戰事,固有分兵以取勝者,然更多的還是依靠優勢的兵力來擊敗敵人。楚漢相爭,高祖皇帝敗於彭城是因為項羽奇襲之計,而最終垓下一戰,項羽自刎烏江,為何?當其時也,楚兵十萬,漢兵六十萬,堂堂之陣,項羽力不能敵。七國之亂,條侯與大將軍率三十六將軍進討,遣奇兵斷吳楚之糧道固為奇計,然最終之獲勝依靠的卻還是精兵追擊。行兵打仗,正奇兩道,正為根本,奇不過是輔助罷了。故此,東郡賊分兵兩路出城,自以為得計,於我看來,卻這是小兒伎倆罷了。”
皇甫嵩說著話,柱劍立起,麵容一整,環顧眾人,說道:“軍令!”
諸人紛紛起身,行禮應道:“請將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