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大謀士,咱們一般是說“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這個順序顯然是以曹操的心理親善度來排列的,沒什麽邏輯上的意義。
在《三國誌》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是為什麽呢?
陳壽在郭嘉那搓人的結語中給出了答案:“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馬的,他們都是當世奇才,盡管他們品德舉止的風評不太好,與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軍事謀劃這方麵,跟荀攸還是一個水平的。
熟讀三國的人應該知道,荀彧和賈詡,不僅智略過人,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事上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而荀攸比之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麵都得到過曹操最高的評價,因此在這段結語中,陳壽將荀攸作為標杆,讓程昱郭嘉等人與之比較,得出結論。綜上所述,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麵,至少是在風評方麵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評價,是前三者與後兩者的第一道分水嶺,下麵來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
荀彧,關鍵詞: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裏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致的智囊。
《三國誌》荀彧傳記---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盡早遷到外地。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了解和推斷。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麵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麵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麵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裏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能的全麵和細致,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荀攸,關鍵詞: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這貨就是個傳奇。荀攸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竟發現了一個深藏不露的殺人在逃犯!
年輕的時候,這小子更加有膽識。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這個家夥的想法是在是尼瑪太超前,太勁爆了!!!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畢竟是年少輕狂,這孩子後來讓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開開心心,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後,《三國誌》上有一句話,我看的觸目驚心。
“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這孩子見失去了當齊桓晉文的機會,便要跑到一個絕對保險的地方,隨時準備割據自立。然而他最終成為別人的謀主,而不是自立門戶,也是由於這種激進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道路阻隔無法到達蜀郡,荀攸也終將被真正的領袖收服。不過,或許正是年輕時的這些變故,將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個德才並重、近乎完人的優秀人才。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
1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2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3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4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5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6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廣闊,樂觀陽光,經權達變,算無遺策的荀攸,才能獲得這樣的評價。
荀攸與荀彧是從叔侄關係,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長5歲。但是叔侄倆很明顯倆人的政治觀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稱之為實務派的,和華歆、王朗一樣。
在曹營眾謀臣中,荀攸和荀彧、鍾繇三潁川同鄉不僅同時出道,又相互舉薦,實為名副其實的曹魏開國三大肱股。其中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全盡蕭何之能,並多有戰略性建議;鍾繇任司隸校尉亦長達十餘年,督關中古二都,確保曹操身後平安,後又為大理、相國;荀攸則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期間除了參與軍事謀議,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其功和能雖不及荀彧,但絕對是要高於鍾繇、程郭,有曹操評價二荀言:“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於是有了荀令君、荀軍師一說,荀攸也為尚書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時人的一段佳話。
由中軍師荀攸、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和右軍師毛玠組成的軍師團體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務,於是在魏國建立後此軍師團體順利過渡為魏尚書台,荀、涼、毛分任尚書台最重要的尚書令、尚書仆射、吏部尚書三職,組成魏初的政府機構總理內閣,鎮撫新都。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彧和荀攸重逢在曹操帳下,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大將顏良和文醜。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軍師,後出任尚書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於曹操伐吳路上。荀攸一生畫奇策十二,惟鍾繇知道,但是鍾繇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後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間追封諡號敬侯。
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鍾繇”。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軍師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動下領導群臣上表勸進曹操尊魏公、加九錫。而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死,死因估計與此事有關。同年七月,魏國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的官職,荀攸受封首任尚書令。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孫權的路上,時年五十八歲。荀彧則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諡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與郭嘉相比,荀攸與曹操其實更有默契,白馬之戰的時候,他們一個眼神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然後付諸實行,將輜重丟棄給追兵,任其撿拾,待其陣型大亂,一鼓反擊,竟斬殺了大將文醜。須知曹操號稱“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能與他達成默契的荀攸,也一定是位傳奇英才。在荀攸的戰術建議之下,曹操在呂布、劉表、袁紹等人的戰鬥中屢屢獲勝。《三國誌》稱,荀攸前後策劃了奇策十二條,隻有好朋友鍾繇都知道,後來鍾繇在編纂這些奇策的時候去世了,於是世間也就難以流傳荀攸的奇策。然而也許正是如此,更令這位戰術大師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賈詡,關鍵詞:經權達變,長於應對。
賈詡的關鍵詞與荀攸的特點雷同,事實上他的綜合評價確實不如荀攸。畢竟這個家夥幾度易主,而且一句話就能攪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幾度易主的過程中,賈詡所展現出的“經權達變”的修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國誌》裏所說:“權以濟事”,也就是應對事故、應對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張繡,這些位土匪大爺哪個是省油的燈?然而隻要賈詡一說話,他們保證都聽話。賈詡善於細致入微的體察說話對象的身份、處境、性格,采取適當說服或者應對方式,讓對方乖乖的順著自己的話做。他不僅是“見什麽人說什麽話”,而且是“說什麽人聽什麽”,這不能不說是賈詡能夠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質,用最實際管用的說辭說服對方,而絕不會拘於自己的城規。也正是這種明察秋毫、務實應變的思維方式,賈詡在戰術上還曾經讓曹操小小的嚐到敗果、讓馬超和韓遂這兩個稀裏糊塗的家夥一敗塗地。
賈詡長於應對,能夠根據既有的情況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所以賈詡處事永遠是被動的、低調但聰明的。這也是為什麽他後期在魏國越混越好的原因,這種低調隱忍,為他的風評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於賈詡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他很難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賈詡看問題往往有根有據,然而事務的發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親力親為來引導,而不是因勢利導而應對,所以雖然賈詡在戰略展望方麵的言論往往沒有說服力,他一般隻是說應該怎麽準備打,而說不出來到底如何打。盡管赤壁大戰、曹丕南征兩次失敗,都從側麵說明曹氏父子沒有聽他賈文和是錯誤的,但也並不能說明賈詡在戰略策劃上有多高明。其實說到底,在這點上與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結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資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機會了解曹操的敵人。但是對江東就不一樣了,賈詡並不了解江東的情況,所以人家也沒辦法提出具體的戰略。說白了,對江東的攻略,換做二荀,不一定照樣不行,但難度也會空前加大。如此看來,賈詡就足以與二荀比肩了。
程昱,關鍵詞:勇略過人,剛戾傲慢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語錄,發現他建議的口氣都相當激烈、相當傲慢、相當自大,即便是對曹操也是這樣。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氣度。你即便是歲數大,對於上司也多少收斂點吧?不過程昱就是這樣,一片赤膽忠心,別的不管,想說什麽就說什麽。這種人也是藝高人膽大,沒什麽幹不出來的。
早年在家鄉城池,一次遇到縣丞唿應黃巾作亂,一城百姓都向東跑到了山上。縣丞領著賊人們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裏停了下來。程昱偵查到這種情況,就建議城中的大姓率領百姓殺迴去,因為賊人顯然沒有攻城的能力,隻不過是劫掠財務罷了。百姓們沒見識,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東邊冒充黃巾賊來了,愣是把百姓們嚇迴了城中。縣丞發現沒了退路,便領著賊兵來攻城,程昱求縣令組織守城,果然賊人攻城不克,於是要走。此時程昱率領吏民開城追擊,竟將賊人們打得一敗塗地。其人膽勇可見一斑。
後來,袁曹對峙,袁紹帶領十萬人馬即將南渡,而當時程昱鎮守南方的城池,士兵隻有700。曹操想給程昱增兵2000,程昱卻說袁紹必然以自己兵少,不會來攻,如果增兵,袁紹就不得不攻城,那時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後來袁紹果然沒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對賈詡說:“這貨太猛,猛於賁、育。”孟賁、夏育,貌似是戰國時期兩名勇士,曹仁曾被稱讚“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而程昱的膽氣,也足以與這兩名猛士相比了。
程昱由於性子太直,雖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緣很差,甚至有人曾誣告他謀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當初這個倔強的家夥不息背負前後矛盾的名聲投奔曹操,看來也算沒看錯人。
郭嘉,關鍵詞: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謀士中人氣最高的家夥。我想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一個標題:“郭嘉遺計定遼東”,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抱負,還有英年早逝的悲涼命運。當然還有一些基佬文。很多人是因為憐愛才喜歡的郭嘉,正如喜歡斷臂的維納斯一樣。實際上郭嘉的確帶兵參加了最後一次出征,但並沒有遺計定遼東的橋段,而在演義中他是唯一一個跟諸葛亮一樣,可以預見死後事情發展的人。
郭嘉在戰略戰術方麵的見識,與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裏之外預料孫策的命運。這一點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亂想。其實這個東西並沒那麽複雜,郭嘉的那段話相當嚴謹,每一句話都是有用的,要達成結果必須符合之前的所有條件。而如前所說,如果能像荀彧那樣對很多方麵的情況都能體察到,就不難做出這樣的預言。這個我跟孫策在群裏討論過,這裏不想再費口舌了。實際上孫策尚未進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殺,郭嘉的預言還是太謹慎了呢。不過,郭嘉敢於做出如此大膽的預言,這與性格中不拘小節的藝術細胞是有關係的。
郭嘉的言論大都與荀彧相仿,論述非常完備,然而他和荀彧的區別是,荀彧說話喜用長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嚴密謹慎的分析,將局勢一點一點的給曹操分析出來,最終讓曹操自己決斷。即便是表達自己的態度,也往往是反問句,所說能加強語氣吧,但總不那麽痛快。但郭嘉說話並非如此,他常用短句,說話的節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對仗,富有音韻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暢,環環相扣,邏輯性更強,結論語氣往往非常肯定,讓人非常痛快。總而言之,郭嘉進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論述,邏輯順暢,結論明白,語言藝術也更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斷,比賈詡多了一份積極,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像荀攸那麽完美。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個詩人。這樣的君主碰上銳意勃發、華實兼備的郭嘉,怎能不擦出火花?而能將理性陳述與演講藝術相結合的郭嘉,也的確稱得上鬼才。即便因為這種個性,而被陳群詬病舉止行為,然而正是因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在《三國誌》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是為什麽呢?
陳壽在郭嘉那搓人的結語中給出了答案:“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馬的,他們都是當世奇才,盡管他們品德舉止的風評不太好,與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軍事謀劃這方麵,跟荀攸還是一個水平的。
熟讀三國的人應該知道,荀彧和賈詡,不僅智略過人,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事上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而荀攸比之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麵都得到過曹操最高的評價,因此在這段結語中,陳壽將荀攸作為標杆,讓程昱郭嘉等人與之比較,得出結論。綜上所述,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麵,至少是在風評方麵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評價,是前三者與後兩者的第一道分水嶺,下麵來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
荀彧,關鍵詞: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裏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致的智囊。
《三國誌》荀彧傳記---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盡早遷到外地。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了解和推斷。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麵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麵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麵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裏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能的全麵和細致,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荀攸,關鍵詞: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這貨就是個傳奇。荀攸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竟發現了一個深藏不露的殺人在逃犯!
年輕的時候,這小子更加有膽識。董卓燒毀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這個家夥的想法是在是尼瑪太超前,太勁爆了!!!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畢竟是年少輕狂,這孩子後來讓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開開心心,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後,《三國誌》上有一句話,我看的觸目驚心。
“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這孩子見失去了當齊桓晉文的機會,便要跑到一個絕對保險的地方,隨時準備割據自立。然而他最終成為別人的謀主,而不是自立門戶,也是由於這種激進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道路阻隔無法到達蜀郡,荀攸也終將被真正的領袖收服。不過,或許正是年輕時的這些變故,將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個德才並重、近乎完人的優秀人才。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
1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2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3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4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5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6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廣闊,樂觀陽光,經權達變,算無遺策的荀攸,才能獲得這樣的評價。
荀攸與荀彧是從叔侄關係,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但荀攸比荀彧年長5歲。但是叔侄倆很明顯倆人的政治觀念不同。荀彧是保皇派的,荀攸姑且稱之為實務派的,和華歆、王朗一樣。
在曹營眾謀臣中,荀攸和荀彧、鍾繇三潁川同鄉不僅同時出道,又相互舉薦,實為名副其實的曹魏開國三大肱股。其中荀彧為漢尚書令鎮守許都達十七年,打理國家後勤事宜,全盡蕭何之能,並多有戰略性建議;鍾繇任司隸校尉亦長達十餘年,督關中古二都,確保曹操身後平安,後又為大理、相國;荀攸則在前線為軍師(包括中軍師)供職十八年,期間除了參與軍事謀議,還負責軍中典選舉、刑獄及監軍的任務,其功和能雖不及荀彧,但絕對是要高於鍾繇、程郭,有曹操評價二荀言:“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於是有了荀令君、荀軍師一說,荀攸也為尚書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二荀令君便成了時人的一段佳話。
由中軍師荀攸、前軍師鍾繇、左軍師涼茂和右軍師毛玠組成的軍師團體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務,於是在魏國建立後此軍師團體順利過渡為魏尚書台,荀、涼、毛分任尚書台最重要的尚書令、尚書仆射、吏部尚書三職,組成魏初的政府機構總理內閣,鎮撫新都。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彧和荀攸重逢在曹操帳下,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大將顏良和文醜。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軍師,後出任尚書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於曹操伐吳路上。荀攸一生畫奇策十二,惟鍾繇知道,但是鍾繇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後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間追封諡號敬侯。
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鍾繇”。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軍師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動下領導群臣上表勸進曹操尊魏公、加九錫。而荀彧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荀彧死,死因估計與此事有關。同年七月,魏國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的官職,荀攸受封首任尚書令。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書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孫權的路上,時年五十八歲。荀彧則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諡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與郭嘉相比,荀攸與曹操其實更有默契,白馬之戰的時候,他們一個眼神就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然後付諸實行,將輜重丟棄給追兵,任其撿拾,待其陣型大亂,一鼓反擊,竟斬殺了大將文醜。須知曹操號稱“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能與他達成默契的荀攸,也一定是位傳奇英才。在荀攸的戰術建議之下,曹操在呂布、劉表、袁紹等人的戰鬥中屢屢獲勝。《三國誌》稱,荀攸前後策劃了奇策十二條,隻有好朋友鍾繇都知道,後來鍾繇在編纂這些奇策的時候去世了,於是世間也就難以流傳荀攸的奇策。然而也許正是如此,更令這位戰術大師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賈詡,關鍵詞:經權達變,長於應對。
賈詡的關鍵詞與荀攸的特點雷同,事實上他的綜合評價確實不如荀攸。畢竟這個家夥幾度易主,而且一句話就能攪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幾度易主的過程中,賈詡所展現出的“經權達變”的修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國誌》裏所說:“權以濟事”,也就是應對事故、應對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張繡,這些位土匪大爺哪個是省油的燈?然而隻要賈詡一說話,他們保證都聽話。賈詡善於細致入微的體察說話對象的身份、處境、性格,采取適當說服或者應對方式,讓對方乖乖的順著自己的話做。他不僅是“見什麽人說什麽話”,而且是“說什麽人聽什麽”,這不能不說是賈詡能夠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質,用最實際管用的說辭說服對方,而絕不會拘於自己的城規。也正是這種明察秋毫、務實應變的思維方式,賈詡在戰術上還曾經讓曹操小小的嚐到敗果、讓馬超和韓遂這兩個稀裏糊塗的家夥一敗塗地。
賈詡長於應對,能夠根據既有的情況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所以賈詡處事永遠是被動的、低調但聰明的。這也是為什麽他後期在魏國越混越好的原因,這種低調隱忍,為他的風評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於賈詡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他很難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賈詡看問題往往有根有據,然而事務的發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親力親為來引導,而不是因勢利導而應對,所以雖然賈詡在戰略展望方麵的言論往往沒有說服力,他一般隻是說應該怎麽準備打,而說不出來到底如何打。盡管赤壁大戰、曹丕南征兩次失敗,都從側麵說明曹氏父子沒有聽他賈文和是錯誤的,但也並不能說明賈詡在戰略策劃上有多高明。其實說到底,在這點上與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結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資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機會了解曹操的敵人。但是對江東就不一樣了,賈詡並不了解江東的情況,所以人家也沒辦法提出具體的戰略。說白了,對江東的攻略,換做二荀,不一定照樣不行,但難度也會空前加大。如此看來,賈詡就足以與二荀比肩了。
程昱,關鍵詞:勇略過人,剛戾傲慢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語錄,發現他建議的口氣都相當激烈、相當傲慢、相當自大,即便是對曹操也是這樣。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氣度。你即便是歲數大,對於上司也多少收斂點吧?不過程昱就是這樣,一片赤膽忠心,別的不管,想說什麽就說什麽。這種人也是藝高人膽大,沒什麽幹不出來的。
早年在家鄉城池,一次遇到縣丞唿應黃巾作亂,一城百姓都向東跑到了山上。縣丞領著賊人們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裏停了下來。程昱偵查到這種情況,就建議城中的大姓率領百姓殺迴去,因為賊人顯然沒有攻城的能力,隻不過是劫掠財務罷了。百姓們沒見識,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東邊冒充黃巾賊來了,愣是把百姓們嚇迴了城中。縣丞發現沒了退路,便領著賊兵來攻城,程昱求縣令組織守城,果然賊人攻城不克,於是要走。此時程昱率領吏民開城追擊,竟將賊人們打得一敗塗地。其人膽勇可見一斑。
後來,袁曹對峙,袁紹帶領十萬人馬即將南渡,而當時程昱鎮守南方的城池,士兵隻有700。曹操想給程昱增兵2000,程昱卻說袁紹必然以自己兵少,不會來攻,如果增兵,袁紹就不得不攻城,那時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後來袁紹果然沒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對賈詡說:“這貨太猛,猛於賁、育。”孟賁、夏育,貌似是戰國時期兩名勇士,曹仁曾被稱讚“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而程昱的膽氣,也足以與這兩名猛士相比了。
程昱由於性子太直,雖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緣很差,甚至有人曾誣告他謀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當初這個倔強的家夥不息背負前後矛盾的名聲投奔曹操,看來也算沒看錯人。
郭嘉,關鍵詞: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謀士中人氣最高的家夥。我想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一個標題:“郭嘉遺計定遼東”,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抱負,還有英年早逝的悲涼命運。當然還有一些基佬文。很多人是因為憐愛才喜歡的郭嘉,正如喜歡斷臂的維納斯一樣。實際上郭嘉的確帶兵參加了最後一次出征,但並沒有遺計定遼東的橋段,而在演義中他是唯一一個跟諸葛亮一樣,可以預見死後事情發展的人。
郭嘉在戰略戰術方麵的見識,與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裏之外預料孫策的命運。這一點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亂想。其實這個東西並沒那麽複雜,郭嘉的那段話相當嚴謹,每一句話都是有用的,要達成結果必須符合之前的所有條件。而如前所說,如果能像荀彧那樣對很多方麵的情況都能體察到,就不難做出這樣的預言。這個我跟孫策在群裏討論過,這裏不想再費口舌了。實際上孫策尚未進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殺,郭嘉的預言還是太謹慎了呢。不過,郭嘉敢於做出如此大膽的預言,這與性格中不拘小節的藝術細胞是有關係的。
郭嘉的言論大都與荀彧相仿,論述非常完備,然而他和荀彧的區別是,荀彧說話喜用長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嚴密謹慎的分析,將局勢一點一點的給曹操分析出來,最終讓曹操自己決斷。即便是表達自己的態度,也往往是反問句,所說能加強語氣吧,但總不那麽痛快。但郭嘉說話並非如此,他常用短句,說話的節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對仗,富有音韻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暢,環環相扣,邏輯性更強,結論語氣往往非常肯定,讓人非常痛快。總而言之,郭嘉進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論述,邏輯順暢,結論明白,語言藝術也更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斷,比賈詡多了一份積極,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像荀攸那麽完美。
我們知道,曹操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也是個詩人。這樣的君主碰上銳意勃發、華實兼備的郭嘉,怎能不擦出火花?而能將理性陳述與演講藝術相結合的郭嘉,也的確稱得上鬼才。即便因為這種個性,而被陳群詬病舉止行為,然而正是因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