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倉在一旁搖搖頭,插嘴道:“他家中沒別的什麽人了。幾年前就分了家,他的阿母跟著他的兄長住,現如今他家隻有他與他妻了。……,吵架,鬧別扭?他是個孝順孩子,定然不會和他阿母吵架,他兄長也不會和他吵架。如果真是這個原因,也隻有與他妻有關了。”
若果真如此,清官難斷家務事,亭舍諸人誰也幫不上忙。
周澈剛想說什麽,那邊門外傳來腳步。他迴頭去看,見卻是薑俏迴來了,還另有兩個年輕人跟在左右。薑俏空著手,年輕人拿著衣袍鞋襪等物,並提了一籃雞蛋,一些吃食。
兩個年輕人對周澈行禮,說道:“老丈在亭舍,俺們不能朝夕侍奉,勞煩澈君多多照顧。”
周澈還禮不迭。他不知這兩個年輕人的姓名,但看著眼熟,似也是那夜曾包圍過亭舍的,說道:“是從前莊裏的麽?走這麽遠,辛苦了。且坐下喝點溫湯,潤潤喉嚨吧。”溫湯就是開水。煮熱的水稱之為“湯”。
兩個年輕人說道:“不敢叨擾。薑君走前交代俺等,為不給澈君惹麻煩,尋常時候,要俺們最好別來亭舍,今日要非孝順老丈,俺們絕對不敢來的。”
隨後將手中的東西提到薑父屋內,隻聽見兩個年輕人恭敬地向薑父跪拜行禮,自責道:“是俺們沒有想到,讓老丈受苦了,以後有何需要盡管與俺們說。大薑君不在,正該由俺們盡心侍奉。”
“聽小薑君說起,說為防冬月寇賊,亭部打算召人備寇?”兩個年輕人拜見薑父後出來對周澈道。
“正是。”
“不知還缺人手否?”
“兩位何意?”
“若缺人手,俺們可以招唿幾個兄弟,來為亭部助助人場。”
他們是前莊裏的,和周澈不是一個亭,怎麽能來?他委婉地說出了這層顧慮。兩個年輕人對視一笑,說道:“俺們亭與橫路亭地壤相連,本就該相望守護。隻要倉君、澈君不反對,俺們自然有辦法來。”
周澈“備寇”是為打造班底,既然他們這麽說了,自無不允之理。兩個年輕人再又向薑父跪拜,告辭離去。
等他們走了,周澈瞧那一堆的衣物、鞋襪,以及雞蛋、吃食,問薑俏:“俊傑。家中被封查了,這些東西怎麽拿到的?”
薑俏答道:“不是從家裏拿的。我去尋了兄長的幾個朋友,他們湊出來的。”
周澈立時對他刮目相看。都說“環境決定思維”,人亦如此,順風順水中成長起來的人在某些方麵,比如靈活變通、為人處事上遠遠不如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薑俏本隻是埋首經書的書呆子,經曆過這番挫折後,經曆過前天坪北裏的遭遇後,明顯有了轉變,學會了“狐假虎威”,知道了運用他兄長的影響力。
薑俏似乎感覺到了周澈驚訝,麵上帶紅,改變話題,問道:“邢君是不是碰上什麽事兒了?我早前出去時就見他在前院舉石,怎麽現在還在那兒舉?”
周澈善解人意,不再追問,順著他的話題說道:“也許是和誰鬧別扭了。問他,他也不說。”
正說話間,慶鋒、韋強迴來了。
諸人重新齊聚亭舍,針對“備寇”之事做了仔細的討論。周倉、裴元紹提議,在裏民集合前,最好先去一趟文家打個招唿,把他們今年應出的米糧征收過來。周澈從善如流,當即答應了,卻沒想到,這一遭去,見識了一迴甚麽叫坐井觀天。
從任職亭部到現在開始“秋冬備寇”周澈還是頭一次登文家的門。
這文家是南陽郡文家的庶族,這一支脈先祖因為躲避前漢末年戰亂才來到此地。文家的莊園矗立在一片膏腴田地之中,占地頗廣,不下百畝。
周澈和周倉、裴元紹下了官道,轉上田間的路。路沒官道寬,但也不窄,能容下兩輛輜車並行。
路的兩邊種植有樹,多為榆、桑。漸入深秋,黃葉飄落,混入泥土裏,馬蹄踩上去,軟綿綿的。透過樹與樹之間的縫隙,可見兩邊田野,麥苗綠油油的,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土路、黃葉、綠田,涼風拂麵,四野悄然,給人一種雖清冷但卻溫馨的感覺。
文家的莊園分為兩個部分。左側是田園,右側是庭院。庭院和周鼎家的一樣,也是三進式的,但麵積遠比周鼎家大的。
田間的土路不是正對著莊園的,而是在莊園的偏南一點,然後北拐,連接到正門的位置。因按習俗,莊園的門多是向南開的。
門外有幾個褐衣漢子袖手站立,看見周澈和周倉、裴元紹騎馬過來,其中一個迎接上來。
周澈在這段官道上來往很多次了,每次經過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遠望一下文家莊園。如今來到近前,看得更加清楚。
莊園南麵有兩個門,一個是正門,硬山式的門樓,鐵灰色的瓦當。
裴元紹與迎上來的那褐衣漢子說話:“這位是亭長倉君,那位是亭父澈君,有事要見你們家長。”
正門的邊兒上還有個小門,周倉乃本亭亭長,職位雖不高,但是“現管官兒”,肯定不能走這個門了,看門的那漢子行了個禮,拘謹地說道:“亭君請隨俺來。”
周澈在坪南裏見過此人,問道:“你是坪南裏人麽?”
裴元紹代為介紹,說道:“他是文公的族人。”
周澈了然。這文家的亭部戶籍記錄的籍貫在坪南裏,他們家在坪南裏也有宅院,不過大多數的時候並不在裏中居住,而是和族人一起住在莊中。這人既然是文家的族人,那顯然籍貫也是在坪南裏了。
話說迴來,既為文家族人,為何穿著寒酸,並充任看門的賤役呢?
田莊本大多都是聚族而居的,除了奴婢、徒附、賓客外,在莊園中居住的人更多的是“族人”。但正如嫡、庶有別,又正如周澈和他的族人的關係,名為同宗同族,實有遠近親疏之分。和莊園主人近一點的,地位就高一點;遠一點的,地位就低一點。
很多貧困的“族人”,說起來是同族,事實上的地位與仆從、徒附差不多,租種“家長”的土地,每年通常都要上交一半的收成作為地租。農閑時,還要為“家長”修繕房屋、整治溝渠,乃至充當護院。眼前這個文家的族人,顯然是關係比較遠,地位比較低的。
周澈下了馬,跟著這人步入門中。
大門的兩側有迴廊,進去第一進院子,左側是馬廄、車房,右側是依牆而建的土屋。裴元紹幫那人將三匹馬牽入馬廄,周澈趁這空當兒,打量右邊的土屋。
土屋很簡陋。秋天涼了,有的用黃土、木頭等物把窗戶堵住,可以想象,等到晚上的時候,一點光源都沒有,屋內必漆黑如墨。這些土屋應是給奴婢、徒附、賓客們住的。
右邊的牆角,就在土屋群的邊兒上,立了一座望樓。周澈在路上的時候就能看到,高過門樓,這是用來警戒盜賊的。
將馬放好,走入第二進。
二門兩邊是相對的兩座三層角樓,其第二層分別與二門的門樓相通。角樓,也是用來瞭望、備盜的,在它們的四壁上都有長方形的瞭望窗。既可遠望,也可從中射箭、開弩。可以看得出來,這位文家的主人非常惜命,若有盜賊來犯,就算正門擋不住,還有二門可以抵擋。
第二進院子裏廬舍相連,最中間是棟四層樓房,高有三四丈,樣式結構和周鼎家的差不多,每一層的外邊亦皆有涼台。這棟樓房,是本亭中最為高大的建築。
和周鼎家不同的是,周鼎家樓閣的外邊是一個亭園,種有竹子、花卉,而文家的樓閣邊兒上種的則是大桑樹,十幾棵,要是在夏天,必十分陰涼。不過,周澈能夠猜到,文家主人之所以種植這些桑樹,絕不會是為了夏天好乘涼,而應該是和桑樹的“經濟價值”有關。桑葉可以養蠶,桑椹也可以吃,——青黃不接時,窮人多就是靠此物與榆錢果腹苟活的。
以文家的富足,卻還在院中、包括來的路上盡數種植此兩類樹木,周澈心道:“這位文公真是個精打細算的人。”
樓前有個大堂,是文家家長會客的地方。
帶路的那人把他們領入堂中,說道:“請諸君稍候,俺這就去尋家長來。”出門時,碰見了個婢女,這人吩咐說道,“來了貴客,快上湯水。”
堂內四麵開的都有窗戶,很敞亮。粗大的柱子頂起屋宇,挨著牆壁相對放了兩列青銅燈架。地上橫向鋪排了四五個坐塌,每個坐塌的側邊都有一個矮腳的漆案。坐塌的前邊是正位,邊兒上放了一個支架,其上架了一柄長劍。劍在鞘中,不知鋒芒如何,但劍柄裝飾得珠光寶氣。
裴元紹說道:“文家的稚子好擊劍,這柄劍是他專門托人從洛陽買來的,據說是出自歐冶昌之手,價值萬錢。”“歐冶昌”是當時一個製劍的名家。
若果真如此,清官難斷家務事,亭舍諸人誰也幫不上忙。
周澈剛想說什麽,那邊門外傳來腳步。他迴頭去看,見卻是薑俏迴來了,還另有兩個年輕人跟在左右。薑俏空著手,年輕人拿著衣袍鞋襪等物,並提了一籃雞蛋,一些吃食。
兩個年輕人對周澈行禮,說道:“老丈在亭舍,俺們不能朝夕侍奉,勞煩澈君多多照顧。”
周澈還禮不迭。他不知這兩個年輕人的姓名,但看著眼熟,似也是那夜曾包圍過亭舍的,說道:“是從前莊裏的麽?走這麽遠,辛苦了。且坐下喝點溫湯,潤潤喉嚨吧。”溫湯就是開水。煮熱的水稱之為“湯”。
兩個年輕人說道:“不敢叨擾。薑君走前交代俺等,為不給澈君惹麻煩,尋常時候,要俺們最好別來亭舍,今日要非孝順老丈,俺們絕對不敢來的。”
隨後將手中的東西提到薑父屋內,隻聽見兩個年輕人恭敬地向薑父跪拜行禮,自責道:“是俺們沒有想到,讓老丈受苦了,以後有何需要盡管與俺們說。大薑君不在,正該由俺們盡心侍奉。”
“聽小薑君說起,說為防冬月寇賊,亭部打算召人備寇?”兩個年輕人拜見薑父後出來對周澈道。
“正是。”
“不知還缺人手否?”
“兩位何意?”
“若缺人手,俺們可以招唿幾個兄弟,來為亭部助助人場。”
他們是前莊裏的,和周澈不是一個亭,怎麽能來?他委婉地說出了這層顧慮。兩個年輕人對視一笑,說道:“俺們亭與橫路亭地壤相連,本就該相望守護。隻要倉君、澈君不反對,俺們自然有辦法來。”
周澈“備寇”是為打造班底,既然他們這麽說了,自無不允之理。兩個年輕人再又向薑父跪拜,告辭離去。
等他們走了,周澈瞧那一堆的衣物、鞋襪,以及雞蛋、吃食,問薑俏:“俊傑。家中被封查了,這些東西怎麽拿到的?”
薑俏答道:“不是從家裏拿的。我去尋了兄長的幾個朋友,他們湊出來的。”
周澈立時對他刮目相看。都說“環境決定思維”,人亦如此,順風順水中成長起來的人在某些方麵,比如靈活變通、為人處事上遠遠不如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薑俏本隻是埋首經書的書呆子,經曆過這番挫折後,經曆過前天坪北裏的遭遇後,明顯有了轉變,學會了“狐假虎威”,知道了運用他兄長的影響力。
薑俏似乎感覺到了周澈驚訝,麵上帶紅,改變話題,問道:“邢君是不是碰上什麽事兒了?我早前出去時就見他在前院舉石,怎麽現在還在那兒舉?”
周澈善解人意,不再追問,順著他的話題說道:“也許是和誰鬧別扭了。問他,他也不說。”
正說話間,慶鋒、韋強迴來了。
諸人重新齊聚亭舍,針對“備寇”之事做了仔細的討論。周倉、裴元紹提議,在裏民集合前,最好先去一趟文家打個招唿,把他們今年應出的米糧征收過來。周澈從善如流,當即答應了,卻沒想到,這一遭去,見識了一迴甚麽叫坐井觀天。
從任職亭部到現在開始“秋冬備寇”周澈還是頭一次登文家的門。
這文家是南陽郡文家的庶族,這一支脈先祖因為躲避前漢末年戰亂才來到此地。文家的莊園矗立在一片膏腴田地之中,占地頗廣,不下百畝。
周澈和周倉、裴元紹下了官道,轉上田間的路。路沒官道寬,但也不窄,能容下兩輛輜車並行。
路的兩邊種植有樹,多為榆、桑。漸入深秋,黃葉飄落,混入泥土裏,馬蹄踩上去,軟綿綿的。透過樹與樹之間的縫隙,可見兩邊田野,麥苗綠油油的,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土路、黃葉、綠田,涼風拂麵,四野悄然,給人一種雖清冷但卻溫馨的感覺。
文家的莊園分為兩個部分。左側是田園,右側是庭院。庭院和周鼎家的一樣,也是三進式的,但麵積遠比周鼎家大的。
田間的土路不是正對著莊園的,而是在莊園的偏南一點,然後北拐,連接到正門的位置。因按習俗,莊園的門多是向南開的。
門外有幾個褐衣漢子袖手站立,看見周澈和周倉、裴元紹騎馬過來,其中一個迎接上來。
周澈在這段官道上來往很多次了,每次經過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遠望一下文家莊園。如今來到近前,看得更加清楚。
莊園南麵有兩個門,一個是正門,硬山式的門樓,鐵灰色的瓦當。
裴元紹與迎上來的那褐衣漢子說話:“這位是亭長倉君,那位是亭父澈君,有事要見你們家長。”
正門的邊兒上還有個小門,周倉乃本亭亭長,職位雖不高,但是“現管官兒”,肯定不能走這個門了,看門的那漢子行了個禮,拘謹地說道:“亭君請隨俺來。”
周澈在坪南裏見過此人,問道:“你是坪南裏人麽?”
裴元紹代為介紹,說道:“他是文公的族人。”
周澈了然。這文家的亭部戶籍記錄的籍貫在坪南裏,他們家在坪南裏也有宅院,不過大多數的時候並不在裏中居住,而是和族人一起住在莊中。這人既然是文家的族人,那顯然籍貫也是在坪南裏了。
話說迴來,既為文家族人,為何穿著寒酸,並充任看門的賤役呢?
田莊本大多都是聚族而居的,除了奴婢、徒附、賓客外,在莊園中居住的人更多的是“族人”。但正如嫡、庶有別,又正如周澈和他的族人的關係,名為同宗同族,實有遠近親疏之分。和莊園主人近一點的,地位就高一點;遠一點的,地位就低一點。
很多貧困的“族人”,說起來是同族,事實上的地位與仆從、徒附差不多,租種“家長”的土地,每年通常都要上交一半的收成作為地租。農閑時,還要為“家長”修繕房屋、整治溝渠,乃至充當護院。眼前這個文家的族人,顯然是關係比較遠,地位比較低的。
周澈下了馬,跟著這人步入門中。
大門的兩側有迴廊,進去第一進院子,左側是馬廄、車房,右側是依牆而建的土屋。裴元紹幫那人將三匹馬牽入馬廄,周澈趁這空當兒,打量右邊的土屋。
土屋很簡陋。秋天涼了,有的用黃土、木頭等物把窗戶堵住,可以想象,等到晚上的時候,一點光源都沒有,屋內必漆黑如墨。這些土屋應是給奴婢、徒附、賓客們住的。
右邊的牆角,就在土屋群的邊兒上,立了一座望樓。周澈在路上的時候就能看到,高過門樓,這是用來警戒盜賊的。
將馬放好,走入第二進。
二門兩邊是相對的兩座三層角樓,其第二層分別與二門的門樓相通。角樓,也是用來瞭望、備盜的,在它們的四壁上都有長方形的瞭望窗。既可遠望,也可從中射箭、開弩。可以看得出來,這位文家的主人非常惜命,若有盜賊來犯,就算正門擋不住,還有二門可以抵擋。
第二進院子裏廬舍相連,最中間是棟四層樓房,高有三四丈,樣式結構和周鼎家的差不多,每一層的外邊亦皆有涼台。這棟樓房,是本亭中最為高大的建築。
和周鼎家不同的是,周鼎家樓閣的外邊是一個亭園,種有竹子、花卉,而文家的樓閣邊兒上種的則是大桑樹,十幾棵,要是在夏天,必十分陰涼。不過,周澈能夠猜到,文家主人之所以種植這些桑樹,絕不會是為了夏天好乘涼,而應該是和桑樹的“經濟價值”有關。桑葉可以養蠶,桑椹也可以吃,——青黃不接時,窮人多就是靠此物與榆錢果腹苟活的。
以文家的富足,卻還在院中、包括來的路上盡數種植此兩類樹木,周澈心道:“這位文公真是個精打細算的人。”
樓前有個大堂,是文家家長會客的地方。
帶路的那人把他們領入堂中,說道:“請諸君稍候,俺這就去尋家長來。”出門時,碰見了個婢女,這人吩咐說道,“來了貴客,快上湯水。”
堂內四麵開的都有窗戶,很敞亮。粗大的柱子頂起屋宇,挨著牆壁相對放了兩列青銅燈架。地上橫向鋪排了四五個坐塌,每個坐塌的側邊都有一個矮腳的漆案。坐塌的前邊是正位,邊兒上放了一個支架,其上架了一柄長劍。劍在鞘中,不知鋒芒如何,但劍柄裝飾得珠光寶氣。
裴元紹說道:“文家的稚子好擊劍,這柄劍是他專門托人從洛陽買來的,據說是出自歐冶昌之手,價值萬錢。”“歐冶昌”是當時一個製劍的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