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春風吹拂,萬物複蘇,明媚的陽光灑滿山野田間,小樹長出了油亮的嫩葉,蟬鳴樹上,鳥唱林間。村子後麵的山坡上,小草發出了嫩芽,整個山坡都綠了。高山上,櫻桃花、棠梨花、杜鵑花、山茶花、紫藤花、白藤花……漫山遍野,紅的、白的、紫的、藍的……相互輝映。藍天白雲,綠草山花,樹上鳴蟬、林間飛鳥,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壩子中間,彎彎的河水碧波蕩漾,男人們在忙著犁田耙田,女人們在忙著拔秧栽秧,長長的吆牛聲,悠悠的山歌聲,此起彼伏。整個裏崴壩子都從冬天的沉睡中醒了過來,人們為了來年的豐收而忙碌起來了。我們將牛群撒放在山坡上,它們都被滿地的嫩草牢牢吸引住了,很少鑽樹林和到處亂跑,整個牛群一目了然。隻有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放心地玩耍或幹我們喜歡幹的事情。
我們放牛的地方,有核桃箐、瀾板箐、解板箐等好幾條小溪從山澗流向猛統大河。人們都說“易漲易落山溪水”,夏天下大雨的時候,山洪暴發,溪裏的水翻滾咆哮,牛也會被衝走。到了冬春季節,箐溝裏基本上是斷流的,隻有一個一個的水塘子,塘子裏的石板上長滿青苔,石板下麵的縫隙裏,鑽滿了小紅尾巴魚、麻石魚。石洞裏還有又肥又大的石蹦(抱手),當你用手抓它的時候,雄性石蹦會用它那粗壯的兩隻手緊緊抱住你的手指不放,沒抓過它的人,常常被嚇一大跳。我們總是想辦法把塘子裏的水弄幹,搬開石頭捉小魚、逮石蹦,弄幹一塘,一般都能抓到一公斤多小魚和石蹦。抓到小魚和石蹦,就把它們放到現砍下來的竹筒裏,加上山泉水煮熟,並放些大家從家裏帶來的花椒辣子、油鹽酸菜,與帶來的冷飯一起吃,味道真是鮮美極了。隻要吃上一次,就會讓你終生難忘。整個春天下來,幾乎所有箐溝裏的水塘子,都要被我們拿魚抓石蹦弄幹一遍。
春天裏百花盛開,是我們又放牛又採花的美好時節,我們採花,不為觀賞,不為品香,而是為了吃。我們用來吃的野花,主要有紫藤花、白藤花、野貓花、老百花、棠梨花等。多數花都是吃新鮮的,採迴來放到開水裏汆一下,再放到冷水裏漂一漂,就可以炒吃或煮吃。但有的花也可以曬幹了放著以後慢慢吃,如紫藤花、白藤花、老百花和野貓花,曬幹以後煮蠶豆米、豌豆米及幹板菜還更好吃。紫藤花和白藤花都是像葡萄一樣一串串吊在藤子上的,開起來不但數量多,而且很好採,不用多大一會功夫,就可以摘1背籮。我們常常是一次採上兩背籮,放在牛背上馱迴家,加工曬幹後保存好,供一年四季享用。
春天是知了(蟬)從地下鑽出來鳴叫繁殖的季節,白天它們在樹上叫個不停,聲音震耳欲聾。晚上則成群結隊地飛到河邊喝水,在河邊沙灘上一直爬到天亮以後,才飛迴到深山裏的大樹上去。我們常常在白天放牛的時候就約好,晚上去河邊撿知了,到了晚上九點左右,我們每人提個大竹筒,點著鬆明火把來到河邊沙灘上。喝飽了水的知了,密密麻麻地趴在沙地上一動不動,像是死的一樣。銀白透亮的翅膀十分顯眼,你一碰著它就嘎嘎嘎地叫。一般情況下,我們沿著河邊沙灘撿上個把小時,每人的竹筒差不多也就滿了。迴到家裏,燒壺開水倒進竹筒裏一燙,去掉翅膀和腳,晾幹後就可以用油炸了吃,又脆又香,味道鮮美,是一道上好的下酒菜。在我們家裏,每當吃油炸知了的時候,母親常常是把知了夾在筷子上,半天不放進嘴裏,兩眼定定地看著它,自言自語的說:“汪汪汪,我在山中吃的是苦樹漿,下河來喝一口水,讓我見閻王。”說得我心裏酸酸的,甚至有種負罪感。母親顯然不讚成我們捉知了來吃。
夏天,鶯飛草長,生機盎然,田裏的稻子分蘖發蓬,把一塊塊水田鋪蓋得平平整整,嚴密無縫,整個裏崴壩子成了一塊綠茸茸的大地毯。地裏的苞穀天天向上,夜間能聽到它們劈劈啪啪的拔節聲。山坡上,小草已經沒膝,由一片嫩黃變成了一片油綠。樹葉開始長老,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座座高山,青翠蔥蘢。一天之中,暴雨數場,彩虹幾度。螞蟥遍地,蚊蠅成群,毒蛇攔路,熱氣襲人。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放牛最辛苦最危險的時候。
盛夏的天氣,一會兒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一會兒烈日高照、陽光灼人。為避免日曬雨淋,母親用從她和父親穿爛了的舊蓑衣上拆下來的棕片給我縫了領小蓑衣,用筍殼給我做了頂小鬥笠。雖然我們都披著蓑衣,戴著鬥笠,但由於風雨太大,身上的衣服,還是免不了每天都得濕幾次、幹幾次。路邊的草叢上,有無數的旱螞蟥晃動著腦袋時刻等著你,隻要你的肢體一碰到它,它便馬上吸附在你身上咬吸你的血,不到吃得脹鼓鼓的時候不鬆口。有的螞蟥小得肉眼很難看清,它吃飽掉了你都不知道。有一種花蒼蠅,身體有三四隻普通蒼蠅那麽大,主要是叮咬牛的,人要是偶爾被它咬一口,身上是火辣辣的疼。竹林裏,花蚊子成群,大白天它也會緊緊圍繞在你身邊叮咬你。更讓人討厭的是有一種小蚊蠓,黑黑的,無論它飛著或是趴在你身上,不仔細看是看不到它的。它會成天圍繞在你身邊,有時甚至會飛到你眼裏,迷得你直淌眼淚,睜不開眼睛。被它叮咬過的地方,一嘴一個包,又癢又疼,難耐無比。立夏過後,所有的蛇都出洞了,我們放牛,一天到晚滿山跑,每天都會遇上好幾次毒蛇擋道。有時被牛群無意惹惱的草蜂,蜇得你邊在地上打滾邊嗷嗷叫,從頭到腳一身都是包。
夏天泥土中飽含雨水,鬆軟濕滑,水牛很容易失足墜崖和掉到溝裏。伯父家那頭牛,有一次就因為踩塌了,從兩丈高的箐溝邊梭進了一道窄窄的箐溝裏,卡在溝裏動彈不得,我嚇得哭著跑迴家告訴父母,後來是父親、伯父和叔叔他們在箐溝邊挖了一條路把牛救出來的。如果牛是從高高的山崖上踩塌滾下的話,那就必死無疑了。因此夏天放牛,我們還得時時刻刻盯住它們,不讓它們走到懸崖絕壁上和有危險的地方去。
夏天是各種野生菌子生長的時節,很多野生菌,一年長幾潑,生長期有幾個月,從夏天到秋天都會生長。但有的野生菌,生長期不到1個月,比如雞樅,隻在火把節前後半個月內生長。房前屋後、莊稼地裏、山坡上、林子下、樹幹之上、灌木叢中,都會有野生菌長出來。俗話說,窮人要吃甜湯隻有山出菌,夏天的菌子,的確是老天爺賞賜窮人的山珍。春天放牛采野花,夏天放牛采菌子。采菌子,是我們整個夏天邊放牛邊要幹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每天都要揹著背籮上山,晚上揹迴一籮菌子,除了少量鮮食之外,多數都把它曬幹烤幹,留著以後慢慢吃。夏天也是各種竹筍出土的時節,不管甜筍苦筍,都可以采迴來吃。甜筍采來就可以直接炒吃、煮吃,苦筍則要經過加工,去掉苦味或醃酸了才能吃。我們村子的四周和田邊地頭、箐溝山窪裏,到處都長著一大蓬一大蓬的竹子,隻要雨水一落地,竹蓬根的地麵上就會有許多竹筍爭先恐後地冒出來。竹筍長得非常快,從冒出地麵到長老,也就是個把禮拜時間。鮮吃的竹筍,冒出地麵四五寸就要挖采,這時的筍子比較鮮嫩。如果用來醃酸筍或加工筍幹,則可讓它冒出地麵一尺再采挖,讓它盡量長得肥大一些。所有竹筍中,龍竹筍最大,無論甜筍苦筍,較大的均可達到三四公斤。竹筍出土後如若不被采掉,個把月就能長到六七米高,一蓬蓬的竹筍,就像是一簇簇直指藍天的火箭導彈。
夏天莊稼地裏的苞穀逐漸成熟,我們上山放牛都不用帶晌午了,可以掰地理的青苞穀燒了吃。今天掰你家地裏的,明天掰我家地裏的,大片大片的苞穀地,放牛小娃吃一點,誰家都沒意見。新鮮的含漿玉米,現掰現燒吃,又香又甜。
秋天,秋風漸起,天氣漸涼,稻穀熟了,整個裏崴壩子一片金黃。大人們都在喜氣洋洋地忙著編曬穀子的篾笆,修打穀子的灌槽,磨割穀子的鐮刀,補挑穀子的篾籮,準備收穀打米。秋天,果木枝頭,果實累累,無論是人們的勞作成果,還是大自然的無私賞賜,都到收獲的時候了。秋天,草籽成熟了,吃了草籽的牛群,每頭都膘肥體壯,為冬春勞作養足了氣力。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大人忙收田地裏的莊稼,我們忙收山上的野果。我們一邊放牛,一邊采摘山桃果、楊桃果、泡木果、羊奶果、羊屎果、斑鳩屎果、橄欖果、雞嗉子果、無花果等等成熟的鮮果,揹迴家來吃不完的還可以拿到街上去賣。再就是一邊放牛一邊采集椎栗、毛栗、榛子、苦楝子、山核桃等野生幹果,揹迴來或曬幹放著慢慢吃,或拿到街上去賣。我放牛的那些年,正好是家裏分到了田地,自己種自己吃的那幾年。風調雨順,糧食年年豐收,交完公糧以後,樓上還堆滿了稻穀玉米、蠶豆豌豆、黃豆小麥、綠豆花生,糧食一年到頭吃不完,年年都要賣些餘糧。豬圈裏總是關著四五頭大大小小的豬,兩頭大的是當年要宰殺的肥豬,其餘小的是預備下年的年豬。妹妹已經五六歲,她的任務就是專門放豬和打豬草。家裏養了多少雞說不清楚,房前的莊稼地裏,屋後的竹林裏,到處都跑著雞。草屋頂上、竹蓬根裏,經常能撿到一窩一窩的雞蛋。有時候,你根本搞不清母雞從什麽地方領出一窩小雞來。秋天是收獲的時節,也是我們全家老少最興奮、最激動、最愉悅、最幸福的時刻。
秋天是大忙的季節,在農村,大人繁忙,小孩也得忙。我們一邊放牛,一邊到深山老林中砍藤篾,並去掉篾芯,取下篾皮,將篾皮拿迴來給大人編製和修補穀籮。因為藤篾比竹篾柔韌耐磨,穀籮的四角和耳子都要用藤篾來編,這樣才結實耐用。當嫩綿竹長成“一炷香”,即絕大部分筍殼都已脫落,隻有竹尖上的一小段還在被筍殼包裹著的時候,大人要我們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拉竹麻和破紮篾。我們一邊放牛,一邊鑽到竹蓬裏,選擇筒子長、無傷痕,一炷香的嫩綿竹,把它砍下來放三五天,等它蔫了以後,就可以用來拉竹麻和破紮篾了。竹麻可以用來搓繩子、打草鞋,竹麻草鞋既柔軟又耐穿,一雙可以穿三四個月。紮篾可以用來捆紮東西,最常用的就是用來捆楂把。楂把是用來熏燒田裏的土垡,以增加稻田肥力的一捆捆樹枝樹葉和山草。每年冬季,人們都要把山上的樹枝樹葉和山草砍割下來,用紮篾將他們捆成一個個七八十公分粗、兩米來長的楂把曬在山上。開春過後,把一個個曬幹了的楂把埋在田裏的幹土垡下麵,然後點火一燒,楂把變成了很好的肥料,當年就一定豐收。一家人每年都得砍一二十棵竹子來拉竹麻和破紮篾,一邊放牛一邊幹,我們得幹一個月左右。秋天又是農村砍柴火的季節,每家每戶都必須在秋冬季節備足一年燒的柴火。煮豬食、熬鹽水、生火做飯,火塘一年到頭不熄,每家每年要燒10立方米左右的柴。因此我們還得邊放牛邊砍柴,砍下的濕柴先堆碼在山上,等曬幹了以後再往家裏挑。莊稼收完後,大人們又要忙著犁田耙田,把田裏割了稻子後剩下的穀茬犁翻耙平,放水泡上,將穀茬漚成肥料。俗話說九月犁田好比臘肉湯泡飯,十月犁田好比開水泡飯,十一月犁田好比冷水泡飯——泡死不爛。大家要搶在十月以前把稻田犁耙完,就得起早摸黑的幹。這種時候,我們得把牛趕到田邊地頭去放,以方便大人隨時換使。好在這時莊稼都已收完,在田地裏放牛已無大礙。犁穀茬的時候,正是梅雨季節,成天細雨霏霏,涼風颼颼,凍得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們隻好找個背風避雨的地方燒火烤。有一次,我因為隻顧烤火,忘了看牛,父親要換牛使的時候,牛鑽到苞穀地深處一時找不到了。他氣得火冒三丈,用力扭住我的耳朵說:“我叫你把牛看好你為什麽不聽話?” 我的耳朵被揪得火辣辣的疼。我記得在我一生中,父親自己親自動手教訓我,就隻有這麽一次。
冬天,雖然當陽處的野草已經枯萎,但背陰處的箐溝邊和樹林下,仍然是草葉青青,嫩草也還不斷生長出來。雖然少數樹木的葉子落光了,但絕大多數樹木都隻落了些腳葉,山頭仍然是青翠的。壩子中,水汪汪的稻田,倒映著碧藍的天空。每天早晨,從田裏升騰而起的水汽籠罩了整個壩子,不到十點鍾以後不會散去。整個壩子都寂靜了許多,但這種寂靜預示著春天的熱火朝天即將到來。
冬天田地裏的活計不太多,最重要的活計是撬幹田。撬幹田就是每年秋後,家家都要把一部分田裏的水放幹,讓它幹到犁翻後的土垡不會散而又還能犁得動的時候,就將它犁翻過來。等到春天土垡幹透了,再把楂把埋到下麵放火燒,這田就不用再施肥了。家裏所有的田,隔三五年就要被輪流放幹一次。撬幹田是最累牛的活,得頻繁地換牛使,因此撬幹田的日子,我幹脆把牛放到大河邊的蘆葦叢裏,讓父親隨時可以更換著使。父親撬幹田時,我要麽跟在父親身後,在犁溝和土垡中找泥鰍黃鱔,要麽拿個撮箕、揹個背籮,到水田裏撈浮萍做豬食。大人不使牛的時候,我們就把牛趕上山,放到箐溝樹林裏,然後砍箐溝裏的野芭蕉揹迴家做豬食。采豬食,是我們一年到頭邊放牛邊得幹的一項活計,春天拔地裏的小孬豆,夏天割山上的洋旱菜,秋天撈水葫蘆,冬天砍野芭蕉,年年如此。
在農村,秋冬季節家家戶戶都必須砍夠一年四季燒的柴火,並把它全部跳迴到家裏來。秋天的時候,各家各戶都要在山上砍倒幾棵大樹,並把它截成段,破成4尺左右長的柴塊,架起來放在山上曬著。到冬天,柴塊曬幹了,再集中力量往家裏挑。每天不等天亮,母親就煮好一鍋放了紅糖的米酒,我們被從夢中叫醒,每人喝上一大碗米酒,趁著渾身發熱的時候,就踩著草皮地上的清霜上山了。柴山離家也就是一公裏左右,每天早上我們都得從山上挑兩三挑柴迴來。先前是父親母過親挑,我和妹妹做扛,後來是我和父親母親挑,妹妹扛。吃過午飯,父母下地幹活,我上山放牛,妹妹就去放豬。在村子裏各家各戶都上山挑柴的這段時間裏,從村子到山上的路上,每天早上都像螞蟻搬家一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村裏的人們都把自家的耕牛視為有功的家庭成員,活著的時候處處嗬護它、細心喂養它,用它來耕田犁地。死了以後,也不準別人吃它的肉,也要將它好好埋葬。伯父家那頭牛,已經養了二十多年,給伯父家耕田犁地十七八年,實際上讓我放它以前就已經拉不動梨了,但伯父伯母仍一直精心地喂養著它。在我放它的第二年,有一天突然跌倒在一條深深的土溝裏起不來了,伯父伯母知道以後便馬上跑去看它,看見它躺在深溝裏掙紮著,怎麽也爬不起來的樣子,伯父伯母都傷心的落淚了。伯母拔了些青草放在它嘴邊,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它身上。過了兩天,這頭拉斷了無數耕索的老牛,口含青草淚淋淋的離開了人世間,伯父伯母給它身上蓋了床被子,用黃土深深地把它掩埋了。以後我的牛群裏少了一頭經常把我馱在它背上的老牛,我心裏也如喪考妣似的難過了很久很久。
我是象山、大村和孔家村放牛的小孩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以我的個子,根本爬不到牛背上去。我每次騎牛的時候,都是就著高一點的土坎爬上牛背去的。從五歲半到九歲這三年多時間裏,我可以說是騎在牛背上一天天長大的。在三年半的放牛生涯中,我天天滿山奔跑,摸爬滾打,風裏來,雨裏去,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一身汗水,一身黃泥。放牛是我人生的開端,也是我勞動的第一課。小小的年紀,艱苦的勞動,培育了我頑強的生命力和生活能力,培養了我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對我一生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
我們放牛的地方,有核桃箐、瀾板箐、解板箐等好幾條小溪從山澗流向猛統大河。人們都說“易漲易落山溪水”,夏天下大雨的時候,山洪暴發,溪裏的水翻滾咆哮,牛也會被衝走。到了冬春季節,箐溝裏基本上是斷流的,隻有一個一個的水塘子,塘子裏的石板上長滿青苔,石板下麵的縫隙裏,鑽滿了小紅尾巴魚、麻石魚。石洞裏還有又肥又大的石蹦(抱手),當你用手抓它的時候,雄性石蹦會用它那粗壯的兩隻手緊緊抱住你的手指不放,沒抓過它的人,常常被嚇一大跳。我們總是想辦法把塘子裏的水弄幹,搬開石頭捉小魚、逮石蹦,弄幹一塘,一般都能抓到一公斤多小魚和石蹦。抓到小魚和石蹦,就把它們放到現砍下來的竹筒裏,加上山泉水煮熟,並放些大家從家裏帶來的花椒辣子、油鹽酸菜,與帶來的冷飯一起吃,味道真是鮮美極了。隻要吃上一次,就會讓你終生難忘。整個春天下來,幾乎所有箐溝裏的水塘子,都要被我們拿魚抓石蹦弄幹一遍。
春天裏百花盛開,是我們又放牛又採花的美好時節,我們採花,不為觀賞,不為品香,而是為了吃。我們用來吃的野花,主要有紫藤花、白藤花、野貓花、老百花、棠梨花等。多數花都是吃新鮮的,採迴來放到開水裏汆一下,再放到冷水裏漂一漂,就可以炒吃或煮吃。但有的花也可以曬幹了放著以後慢慢吃,如紫藤花、白藤花、老百花和野貓花,曬幹以後煮蠶豆米、豌豆米及幹板菜還更好吃。紫藤花和白藤花都是像葡萄一樣一串串吊在藤子上的,開起來不但數量多,而且很好採,不用多大一會功夫,就可以摘1背籮。我們常常是一次採上兩背籮,放在牛背上馱迴家,加工曬幹後保存好,供一年四季享用。
春天是知了(蟬)從地下鑽出來鳴叫繁殖的季節,白天它們在樹上叫個不停,聲音震耳欲聾。晚上則成群結隊地飛到河邊喝水,在河邊沙灘上一直爬到天亮以後,才飛迴到深山裏的大樹上去。我們常常在白天放牛的時候就約好,晚上去河邊撿知了,到了晚上九點左右,我們每人提個大竹筒,點著鬆明火把來到河邊沙灘上。喝飽了水的知了,密密麻麻地趴在沙地上一動不動,像是死的一樣。銀白透亮的翅膀十分顯眼,你一碰著它就嘎嘎嘎地叫。一般情況下,我們沿著河邊沙灘撿上個把小時,每人的竹筒差不多也就滿了。迴到家裏,燒壺開水倒進竹筒裏一燙,去掉翅膀和腳,晾幹後就可以用油炸了吃,又脆又香,味道鮮美,是一道上好的下酒菜。在我們家裏,每當吃油炸知了的時候,母親常常是把知了夾在筷子上,半天不放進嘴裏,兩眼定定地看著它,自言自語的說:“汪汪汪,我在山中吃的是苦樹漿,下河來喝一口水,讓我見閻王。”說得我心裏酸酸的,甚至有種負罪感。母親顯然不讚成我們捉知了來吃。
夏天,鶯飛草長,生機盎然,田裏的稻子分蘖發蓬,把一塊塊水田鋪蓋得平平整整,嚴密無縫,整個裏崴壩子成了一塊綠茸茸的大地毯。地裏的苞穀天天向上,夜間能聽到它們劈劈啪啪的拔節聲。山坡上,小草已經沒膝,由一片嫩黃變成了一片油綠。樹葉開始長老,青青的果實掛滿枝頭,座座高山,青翠蔥蘢。一天之中,暴雨數場,彩虹幾度。螞蟥遍地,蚊蠅成群,毒蛇攔路,熱氣襲人。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放牛最辛苦最危險的時候。
盛夏的天氣,一會兒電閃雷鳴、大雨傾盆,一會兒烈日高照、陽光灼人。為避免日曬雨淋,母親用從她和父親穿爛了的舊蓑衣上拆下來的棕片給我縫了領小蓑衣,用筍殼給我做了頂小鬥笠。雖然我們都披著蓑衣,戴著鬥笠,但由於風雨太大,身上的衣服,還是免不了每天都得濕幾次、幹幾次。路邊的草叢上,有無數的旱螞蟥晃動著腦袋時刻等著你,隻要你的肢體一碰到它,它便馬上吸附在你身上咬吸你的血,不到吃得脹鼓鼓的時候不鬆口。有的螞蟥小得肉眼很難看清,它吃飽掉了你都不知道。有一種花蒼蠅,身體有三四隻普通蒼蠅那麽大,主要是叮咬牛的,人要是偶爾被它咬一口,身上是火辣辣的疼。竹林裏,花蚊子成群,大白天它也會緊緊圍繞在你身邊叮咬你。更讓人討厭的是有一種小蚊蠓,黑黑的,無論它飛著或是趴在你身上,不仔細看是看不到它的。它會成天圍繞在你身邊,有時甚至會飛到你眼裏,迷得你直淌眼淚,睜不開眼睛。被它叮咬過的地方,一嘴一個包,又癢又疼,難耐無比。立夏過後,所有的蛇都出洞了,我們放牛,一天到晚滿山跑,每天都會遇上好幾次毒蛇擋道。有時被牛群無意惹惱的草蜂,蜇得你邊在地上打滾邊嗷嗷叫,從頭到腳一身都是包。
夏天泥土中飽含雨水,鬆軟濕滑,水牛很容易失足墜崖和掉到溝裏。伯父家那頭牛,有一次就因為踩塌了,從兩丈高的箐溝邊梭進了一道窄窄的箐溝裏,卡在溝裏動彈不得,我嚇得哭著跑迴家告訴父母,後來是父親、伯父和叔叔他們在箐溝邊挖了一條路把牛救出來的。如果牛是從高高的山崖上踩塌滾下的話,那就必死無疑了。因此夏天放牛,我們還得時時刻刻盯住它們,不讓它們走到懸崖絕壁上和有危險的地方去。
夏天是各種野生菌子生長的時節,很多野生菌,一年長幾潑,生長期有幾個月,從夏天到秋天都會生長。但有的野生菌,生長期不到1個月,比如雞樅,隻在火把節前後半個月內生長。房前屋後、莊稼地裏、山坡上、林子下、樹幹之上、灌木叢中,都會有野生菌長出來。俗話說,窮人要吃甜湯隻有山出菌,夏天的菌子,的確是老天爺賞賜窮人的山珍。春天放牛采野花,夏天放牛采菌子。采菌子,是我們整個夏天邊放牛邊要幹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每天都要揹著背籮上山,晚上揹迴一籮菌子,除了少量鮮食之外,多數都把它曬幹烤幹,留著以後慢慢吃。夏天也是各種竹筍出土的時節,不管甜筍苦筍,都可以采迴來吃。甜筍采來就可以直接炒吃、煮吃,苦筍則要經過加工,去掉苦味或醃酸了才能吃。我們村子的四周和田邊地頭、箐溝山窪裏,到處都長著一大蓬一大蓬的竹子,隻要雨水一落地,竹蓬根的地麵上就會有許多竹筍爭先恐後地冒出來。竹筍長得非常快,從冒出地麵到長老,也就是個把禮拜時間。鮮吃的竹筍,冒出地麵四五寸就要挖采,這時的筍子比較鮮嫩。如果用來醃酸筍或加工筍幹,則可讓它冒出地麵一尺再采挖,讓它盡量長得肥大一些。所有竹筍中,龍竹筍最大,無論甜筍苦筍,較大的均可達到三四公斤。竹筍出土後如若不被采掉,個把月就能長到六七米高,一蓬蓬的竹筍,就像是一簇簇直指藍天的火箭導彈。
夏天莊稼地裏的苞穀逐漸成熟,我們上山放牛都不用帶晌午了,可以掰地理的青苞穀燒了吃。今天掰你家地裏的,明天掰我家地裏的,大片大片的苞穀地,放牛小娃吃一點,誰家都沒意見。新鮮的含漿玉米,現掰現燒吃,又香又甜。
秋天,秋風漸起,天氣漸涼,稻穀熟了,整個裏崴壩子一片金黃。大人們都在喜氣洋洋地忙著編曬穀子的篾笆,修打穀子的灌槽,磨割穀子的鐮刀,補挑穀子的篾籮,準備收穀打米。秋天,果木枝頭,果實累累,無論是人們的勞作成果,還是大自然的無私賞賜,都到收獲的時候了。秋天,草籽成熟了,吃了草籽的牛群,每頭都膘肥體壯,為冬春勞作養足了氣力。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大人忙收田地裏的莊稼,我們忙收山上的野果。我們一邊放牛,一邊采摘山桃果、楊桃果、泡木果、羊奶果、羊屎果、斑鳩屎果、橄欖果、雞嗉子果、無花果等等成熟的鮮果,揹迴家來吃不完的還可以拿到街上去賣。再就是一邊放牛一邊采集椎栗、毛栗、榛子、苦楝子、山核桃等野生幹果,揹迴來或曬幹放著慢慢吃,或拿到街上去賣。我放牛的那些年,正好是家裏分到了田地,自己種自己吃的那幾年。風調雨順,糧食年年豐收,交完公糧以後,樓上還堆滿了稻穀玉米、蠶豆豌豆、黃豆小麥、綠豆花生,糧食一年到頭吃不完,年年都要賣些餘糧。豬圈裏總是關著四五頭大大小小的豬,兩頭大的是當年要宰殺的肥豬,其餘小的是預備下年的年豬。妹妹已經五六歲,她的任務就是專門放豬和打豬草。家裏養了多少雞說不清楚,房前的莊稼地裏,屋後的竹林裏,到處都跑著雞。草屋頂上、竹蓬根裏,經常能撿到一窩一窩的雞蛋。有時候,你根本搞不清母雞從什麽地方領出一窩小雞來。秋天是收獲的時節,也是我們全家老少最興奮、最激動、最愉悅、最幸福的時刻。
秋天是大忙的季節,在農村,大人繁忙,小孩也得忙。我們一邊放牛,一邊到深山老林中砍藤篾,並去掉篾芯,取下篾皮,將篾皮拿迴來給大人編製和修補穀籮。因為藤篾比竹篾柔韌耐磨,穀籮的四角和耳子都要用藤篾來編,這樣才結實耐用。當嫩綿竹長成“一炷香”,即絕大部分筍殼都已脫落,隻有竹尖上的一小段還在被筍殼包裹著的時候,大人要我們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拉竹麻和破紮篾。我們一邊放牛,一邊鑽到竹蓬裏,選擇筒子長、無傷痕,一炷香的嫩綿竹,把它砍下來放三五天,等它蔫了以後,就可以用來拉竹麻和破紮篾了。竹麻可以用來搓繩子、打草鞋,竹麻草鞋既柔軟又耐穿,一雙可以穿三四個月。紮篾可以用來捆紮東西,最常用的就是用來捆楂把。楂把是用來熏燒田裏的土垡,以增加稻田肥力的一捆捆樹枝樹葉和山草。每年冬季,人們都要把山上的樹枝樹葉和山草砍割下來,用紮篾將他們捆成一個個七八十公分粗、兩米來長的楂把曬在山上。開春過後,把一個個曬幹了的楂把埋在田裏的幹土垡下麵,然後點火一燒,楂把變成了很好的肥料,當年就一定豐收。一家人每年都得砍一二十棵竹子來拉竹麻和破紮篾,一邊放牛一邊幹,我們得幹一個月左右。秋天又是農村砍柴火的季節,每家每戶都必須在秋冬季節備足一年燒的柴火。煮豬食、熬鹽水、生火做飯,火塘一年到頭不熄,每家每年要燒10立方米左右的柴。因此我們還得邊放牛邊砍柴,砍下的濕柴先堆碼在山上,等曬幹了以後再往家裏挑。莊稼收完後,大人們又要忙著犁田耙田,把田裏割了稻子後剩下的穀茬犁翻耙平,放水泡上,將穀茬漚成肥料。俗話說九月犁田好比臘肉湯泡飯,十月犁田好比開水泡飯,十一月犁田好比冷水泡飯——泡死不爛。大家要搶在十月以前把稻田犁耙完,就得起早摸黑的幹。這種時候,我們得把牛趕到田邊地頭去放,以方便大人隨時換使。好在這時莊稼都已收完,在田地裏放牛已無大礙。犁穀茬的時候,正是梅雨季節,成天細雨霏霏,涼風颼颼,凍得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們隻好找個背風避雨的地方燒火烤。有一次,我因為隻顧烤火,忘了看牛,父親要換牛使的時候,牛鑽到苞穀地深處一時找不到了。他氣得火冒三丈,用力扭住我的耳朵說:“我叫你把牛看好你為什麽不聽話?” 我的耳朵被揪得火辣辣的疼。我記得在我一生中,父親自己親自動手教訓我,就隻有這麽一次。
冬天,雖然當陽處的野草已經枯萎,但背陰處的箐溝邊和樹林下,仍然是草葉青青,嫩草也還不斷生長出來。雖然少數樹木的葉子落光了,但絕大多數樹木都隻落了些腳葉,山頭仍然是青翠的。壩子中,水汪汪的稻田,倒映著碧藍的天空。每天早晨,從田裏升騰而起的水汽籠罩了整個壩子,不到十點鍾以後不會散去。整個壩子都寂靜了許多,但這種寂靜預示著春天的熱火朝天即將到來。
冬天田地裏的活計不太多,最重要的活計是撬幹田。撬幹田就是每年秋後,家家都要把一部分田裏的水放幹,讓它幹到犁翻後的土垡不會散而又還能犁得動的時候,就將它犁翻過來。等到春天土垡幹透了,再把楂把埋到下麵放火燒,這田就不用再施肥了。家裏所有的田,隔三五年就要被輪流放幹一次。撬幹田是最累牛的活,得頻繁地換牛使,因此撬幹田的日子,我幹脆把牛放到大河邊的蘆葦叢裏,讓父親隨時可以更換著使。父親撬幹田時,我要麽跟在父親身後,在犁溝和土垡中找泥鰍黃鱔,要麽拿個撮箕、揹個背籮,到水田裏撈浮萍做豬食。大人不使牛的時候,我們就把牛趕上山,放到箐溝樹林裏,然後砍箐溝裏的野芭蕉揹迴家做豬食。采豬食,是我們一年到頭邊放牛邊得幹的一項活計,春天拔地裏的小孬豆,夏天割山上的洋旱菜,秋天撈水葫蘆,冬天砍野芭蕉,年年如此。
在農村,秋冬季節家家戶戶都必須砍夠一年四季燒的柴火,並把它全部跳迴到家裏來。秋天的時候,各家各戶都要在山上砍倒幾棵大樹,並把它截成段,破成4尺左右長的柴塊,架起來放在山上曬著。到冬天,柴塊曬幹了,再集中力量往家裏挑。每天不等天亮,母親就煮好一鍋放了紅糖的米酒,我們被從夢中叫醒,每人喝上一大碗米酒,趁著渾身發熱的時候,就踩著草皮地上的清霜上山了。柴山離家也就是一公裏左右,每天早上我們都得從山上挑兩三挑柴迴來。先前是父親母過親挑,我和妹妹做扛,後來是我和父親母親挑,妹妹扛。吃過午飯,父母下地幹活,我上山放牛,妹妹就去放豬。在村子裏各家各戶都上山挑柴的這段時間裏,從村子到山上的路上,每天早上都像螞蟻搬家一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村裏的人們都把自家的耕牛視為有功的家庭成員,活著的時候處處嗬護它、細心喂養它,用它來耕田犁地。死了以後,也不準別人吃它的肉,也要將它好好埋葬。伯父家那頭牛,已經養了二十多年,給伯父家耕田犁地十七八年,實際上讓我放它以前就已經拉不動梨了,但伯父伯母仍一直精心地喂養著它。在我放它的第二年,有一天突然跌倒在一條深深的土溝裏起不來了,伯父伯母知道以後便馬上跑去看它,看見它躺在深溝裏掙紮著,怎麽也爬不起來的樣子,伯父伯母都傷心的落淚了。伯母拔了些青草放在它嘴邊,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它身上。過了兩天,這頭拉斷了無數耕索的老牛,口含青草淚淋淋的離開了人世間,伯父伯母給它身上蓋了床被子,用黃土深深地把它掩埋了。以後我的牛群裏少了一頭經常把我馱在它背上的老牛,我心裏也如喪考妣似的難過了很久很久。
我是象山、大村和孔家村放牛的小孩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以我的個子,根本爬不到牛背上去。我每次騎牛的時候,都是就著高一點的土坎爬上牛背去的。從五歲半到九歲這三年多時間裏,我可以說是騎在牛背上一天天長大的。在三年半的放牛生涯中,我天天滿山奔跑,摸爬滾打,風裏來,雨裏去,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一身汗水,一身黃泥。放牛是我人生的開端,也是我勞動的第一課。小小的年紀,艱苦的勞動,培育了我頑強的生命力和生活能力,培養了我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對我一生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