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大哥的不可置信,李繼興則顯得平靜的多。李繼興在碼頭管事,和那些貨商常打交道,當然知道販貨利潤大,不過眼下能掙到錢,也是占著東家的光,省去了周轉流通和行程人工的費用,否則除卻這些,淨利是沒有這麽多了,因此決心更加用心為東家做事兒。
十月月底,李繼旺帶著兩次販貨的賺的六十多兩銀子迴到家的時候,看到家裏邊兒人的表情和自己當初如出一轍,心裏很是得意。王氏直激動的拍著胸脯說著:菩薩保佑。有了本錢就能慢慢的做大,眼下換貨這個買賣可是有大賺頭,想想賣成衣那可都是賺的手工錢啊。
日子就在全家人都興奮激動之中飛快的過著,除了第一次販賣的兩擔貨,後麵幾次和山民換的貨物數量不是很多,因此都是攢著一起第二次一起販走的,李繼旺也和山民說了,以後交換就按一個月一次,山民也是很樸實的人,也知道如果貨物不多,要讓人專門從縣裏迴來也確實不太過意的去,因此也沒甚意見。
在王氏等人眼裏,這兩次買賣就賺了這麽一大筆銀子,簡直天天就跟做夢一樣,卻又覺得不踏實,又相較於家裏幾個女人們緊張又飄飄然的心情,老爺子和李明錦想到的顯然不止這些。
李明錦知道,從古至今販貨都是個暴利的買賣,但是自家能掙下這麽多錢,完全應正了那句話“背靠大樹好乘涼”,否則在這個時代打通流通的各個關卡,上稅,人力,時間,物力,扣除這些,賺的錢就要打個大半的折扣,這還不包含遇到的各種風險,若遇到天氣問題,或者山賊等,都可能會血本無歸,甚至小命不保。老爺子是覺得財帛動人心,有時候錢多了不是好事兒,可是會招致禍事的。
因著家裏販貨的買賣大兒子帶迴來了六十多兩銀子,在鄉下真是很大一筆錢了,王氏已經暗地裏敲打了幾個媳婦,這販貨掙錢的事,絕對不能往外說。想起老頭子點自己的時候的嚴肅表情,王氏撇撇嘴不屑,正當自己是糊塗的麽,什麽都往外說。小王氏和孫氏在河西村是沒有親族的,自然是一切以李家為上,當即保證絕不會往外說,笑話,誰會嫌錢多啊。林氏則是有點想法的,自己娘家也不是富戶,兩個哥哥都已成家,侄子都十來歲了,以後花錢的地方也多啊,靠著自家的地裏和哥哥幫人做工的錢,往後日子也隻能圖個溫飽。要是往常,也就罷了,婆家都吃不上嘴了也管不到娘家去了,可現在婆家可是明顯翻身了啊。可至於這麽開口說這事兒,林氏覺得還是要想想。
十一月初六,忙完了秋收,晾了一個多月李家新屋終於可以入住了,因著隻是新蓋了三間,所以這新房的分配問題,家裏的幾個妯娌的心裏都暗自的有想法,老爺子和王氏心裏有數,新房誰不想住啊,但是分配不過來,家裏其他的房子也都是幾年前蓋的,雖然都是土牆木屋,但是目前還能住。仔細考慮的一下,決定一間作為書房,明輝可以住;考慮到明珠也大了,另外一間給明錦和明秀住;還有一間給老三兩口子住。對於老爺子的分配大家都沒什麽意見,這件事就算告於段落了。
新房子入住了,秋收也結束了,好像昨兒個還在忙碌著,今兒個就突然閑下來了一樣。外麵樹上的葉子慢慢的開始隨風飄落,天氣也跟著一天一天的變涼,因著到明年春耕這段時間都是沒有農活要做的,所以李家的婦人們又開始投入到掙錢的熱情中去了。上次老三又帶迴來了一些布料,這些可是能掙錢的原料啊,雖說販貨掙了不少錢,可誰也不會嫌錢多不是。幾個妯娌們說說笑笑的拿著針線,在指縫間穿梭著。
河西村的婦人們,空閑下來也開始你家我家的竄門嘮嗑了,李家理所到然的成為了大家經常去的地兒,林氏的娘親周氏跑的最勤,李家是外來戶,沒甚親族,這林家可不就是正經姻親麽。大多數人都是看著李家幾個女人忙碌的裁剪縫製衣服,聊著家長裏短,但也有人是不懂含蓄的。
“李家大姐喲,這料子一摸就是好料子,要不少錢吧?”劉二嬸笑著邊說邊摸著王氏手裏裁剪的錦緞,說著立馬想起什麽的故意酸溜溜的反話到:“嗨,看我說的,李家大姐啊這福氣在咱們河西村都頂頂好的,兒子有出息,聽說在縣裏碼頭當管事呢,這料子還能要錢啊。”
村裏人又這樣心思的還不少,馬上旁邊的就有附和的“是啊,是啊。李大嫂有福氣咧。”
“李大嫂,這料子能勻點給咱不,我們也給錢,就想著買點迴去,給家裏老小裁點兒衣裳。”看著眼前桌子上擺著的各色料子,終於有人忍不住的說出了心裏話。
“是啊,李大姐,你家老二當個管事,弄點料子還不容易嗎?大家鄉裏鄉親的,也不白拿,定給錢的。”
王氏給家裏坐著的一群婦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吵得頭疼。手上的動作已經停了下來,壓住了心頭上的火氣,笑著迴到:“就知道你們啊,想多了,我家老二有白拿料子的能耐,我家蓋房子就不隻蓋三間兒半青磚房子。”掃了一圈眼前明顯不相信的眾人又道:“眼下他也就是一個小管事,隻是一個月有二兩的月錢。”
聽了王氏的話,眾人雖然不全信,卻也不好直接說別的了,畢竟一個月二兩銀子月錢,很多了,一年就好幾十兩啊,能蓋房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眾人神情複雜的瞅了一眼周氏,原想著周氏眼瞎了給女兒許了一個要啥沒啥的人家,誰想到能有今天啊,以後可不得享福麽。周氏看著周圍人嫉妒羨慕的目光,嘴角撇著得意,心裏很是舒坦,受了好幾年的嘲笑和委屈,今天終於可以眼眉吐氣一迴!誰說林家人不會看女婿!
撇開了這個話題,眾人又開始說說笑笑,東加長西家短的聊著。嘮嗑了一下午,傍晚光線漸漸暗淡,也不適合做針線了,王氏將布料針線之類的東西都收攏起來。看著天色不早,來竄門子的婦人們也各迴各家準備做晚飯了。
☆、第25章
日子就這樣不急不慢的過著,家裏的日子越來越好,倉有餘糧手有餘錢。李明錦心裏很高興,因為爺爺將胞弟李明秀送來了書院,家裏的事情,老爺子並沒有瞞著孫子,一方麵是因著孫子比同齡孩子穩重,另一方麵考慮是長孫總是要頂立門戶的。李明秀對於能來書院去讀書,心裏是異常激動和珍惜的,直說定會好好讀書光宗耀祖,李明錦搖頭失笑。李家的三個孫子都去了學堂,這下村裏人酸話真說了不少。
林氏的娘家就在本村,這日沒事,想著婆婆王氏說的多和正經的親戚走動,這次剛好做了幾件成衣,就拿迴了娘家,一件給是姑姑*氏的,其他的就是給自家娘家的。周氏看到女兒帶迴來一大包衣服,麵上真是喜笑顏開,直道女兒孝順。
周氏向女兒說著家裏的事兒來,今年家裏的收成啊,與兒媳的小矛盾啊,孫子孝順啊,林氏隻在一旁聽著。又問起來李家的事兒,說起李家剛蓋了屋子,又將幾個孫子都送上學堂去了,周氏直道親家好本事,又說起女婿在碼頭上的事兒和李家做成衣的事兒。畢竟是親生母女,在周氏多次的追問之下,林氏還是吐露了布料是丈夫李繼興從碼頭上低價迴購來的,自家做成成衣一方麵掙個手工錢,一方麵也能賺個差價。周氏一聽,就道女兒白眼狼兒,連自己親娘都瞞著這麽久,怎麽說都娘家,有好事,怎麽就不能讓娘家沾沾光。
“就說呢,還瞞著著你老娘我,家裏沒薄待你吧。。。啊?你大哥他們小時候也疼你的緊吧,你就這樣待你娘家啊!”周氏心裏不憤女兒不扒拉娘家,又想起村裏傳的留言,說是李家在收山民的山貨呢,女婿就是在碼頭上管事,不定就在做大買賣!
“村裏都在傳,你婆家在做大買賣咧。”周氏對女兒試探的說道,林氏驚道:
“娘是聽誰說的?”
周氏看到女兒吃驚的模樣兒,心裏更是確信留言是真的,怒道:
“這是真的了?好啊,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瞞著別人就就罷了,對你自個兒娘家嘴也咬這麽緊,真是白生你了。”
林氏聽著娘親的責備,心裏委屈卻又不好反駁,隻是心道自己不是不想幫襯娘家,不是因為之前事情還沒定下來麽,母女倆不歡而散。
吃完飯林氏就迴到了婆家,想到娘親周氏的責怪,又想到村裏的留言,林氏心裏轉了一圈,決定還是先去和婆婆王氏說說這個事兒。
上房裏邊,林氏坐在王氏下首,邊幫婆婆分著線頭,邊無意的說起娘家的困難,王氏對於二媳婦要說的事情,心理麵兒門清的很。畢竟是親家,家裏起房子那會兒一家老小都來幫忙,真要是說起來,這林家倒是心裏有賬的人家,不然不早說到家裏來了麽。
“讓親家以後按進價來拿布料吧,不過做成衣自己家裏穿就先不說,要是想拿出賣隻能由咱家代賣。”想了一下又道:“這事兒讓親家心裏留點底,要是說出去了,隻怕村裏沒法交代,隻是這布料不是時時能拿到。。。。。。我說這些,你心裏也得明白。”
“娘,我省的。”林氏心裏已經很感激婆婆,哪裏還能不答應,想到從娘那裏聽到的事兒,又對王氏到:“娘,村裏有人在傳咱家在做大買賣呢。”
王氏倒是沒想到這麽快就有人知道家裏在和山民做買賣,不過這種事遲早會有人知道:“你聽你娘說的?這事兒現下可不能說太多。迴頭我和你爹合計合計。”
林氏聽婆婆這樣說,想到自己想說的事兒已得到滿意迴複,心下欣然,就沒再說其他了,起身迴屋去了。
深秋的晚上涼意習習,吃完晚飯,李家人就開始洗洗準備睡下了,王氏和老爺子洗漱完就上床休息了,王氏想著白天兒老二媳婦向自己說的事兒,想了想還是對老伴兒說到;
“咱家販貨的事兒,村裏人都在傳呢,做衣裳的事兒估計嘀咕的也不少,總這樣也不是辦法。。。。。。”王氏歎氣,老爺子聽著皺起了眉頭。
“布料的事兒,要是村裏人要買,也行,拿價比鎮上便宜兩成。也算是鄉裏鄉親的情分。販貨的事兒,暫時別接話。”
“先這樣吧。。。”王氏心裏也清楚原價給肯定不成,就怕都想倒賣,到時候可就得罪人了,再說也沒那麽多布料啊。說完無話,老兩口睡下了。
李明錦兄弟三人,在書院上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明秀雖然晚去了兩個月,不過因著哥哥一直帶著學字,加上本身聰敏勤奮,在課業上絲毫不落後。一直覺得李明錦天資聰穎的蘇秀才,在教授了李明秀之後才感歎真是有天縱奇才這一說!有些人學什麽都快,再加上本事好學勤奮,真是羞煞常人也。明輝顯然也被堂弟打擊到了,比不上哥哥就罷了,怎麽弟弟也比不了!
雖然南山書院是逢六休一,但書院的學子並不是經常迴家,有的是因著路途遙遠,更多的都是因為,書院的讀書的氛圍更好,李明錦除了剛開始的一個月是定時迴家,後來都是每隔半月迴去一次。兄弟三人都知道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很是珍惜,在書院有疑惑費解的問題,也可以及時的和同窗及老師多請教。
十二月初六,兄弟三人已經半月未迴家,想著已經初冬了天氣漸漸的冷起來,也要迴家討些厚衣和棉被來書院。三人傍晚放學收拾了一下,就匆匆的往家裏趕去。迴到家的時候天已經漆黑。王氏看著三個孫子乘著暮色迴來的身影出現在院門口,驚道:
“快進來,怎麽這時候迴來,天這麽黑了,還以為明個兒迴呢。。。真是。。。”
聽到婆婆的驚唿聲,小王氏和林氏也出了房門,伸頭就看到自家的兒子背個小包裹提著小書袋站門口。二人急步走過去拉過李明錦幾人噓寒問暖的。
“奶奶,娘,嬸,我們都挺好的。這不想早點迴來嗎。有隔壁村的同學一道迴來的,沒事兒。”李明錦有點無奈道。
“是啊,奶。”明輝和明秀也附和道。
王氏看到孫子們既高興又擔心,忽又想到孫子們定是餓了趕忙對三媳婦說到:
“去做點麵條,快去。”
“好咧,就這去。”孫氏笑著接過話就去廚房做麵條去了。
“奶奶,我爺睡啦?”李明錦看了一圈沒看到爺爺的身影,看著奶奶問道。
“是啊,睡下了。晚上去你二爺爺家吃飯,說是你大姑爺迴來,請你爺過去喝兩杯,估計是喝上頭了,迴來啥也沒說,就睡下了。”
大姑爺,李明錦皺了皺眉,自來到晉朝一年了,一麵兒也沒見過。
“錦兒,輝兒,明秀,過來吃麵咯,看三嬸給你們做的麵,吃吃看。”三嬸孫氏的聲音打斷了李明錦的思緒。
“來了。三嬸”
“好咧,謝謝三嬸。”兄弟三人端起桌上熱騰騰的一大碗麵條唿嚕嚕的吃起來,一碗下肚,感覺肚子充實起來,身體也暖和起來了。吃完飯,天兒也不早了,鍋裏已經燒好了一大鍋熱水,洗了個熱水澡之後,兄弟三人困意上頭,確實累了一天了,和家人打了一個招唿,各自進房倒頭就睡下了。
婆媳四人看著李明錦三兄弟躺下就睡著了,也知孩子們累了,現在家裏白天也是一邊忙著做活,一邊忙著應付村裏的人,也不輕鬆。想著明天還有一大堆事兒要忙活,幾人各自迴房休息去了。
初冬早晨的河西村被籠罩在一層薄霧輕紗裏邊兒,鄉下人都是習慣早起的,淡水洗衣做飯,喂豬喂雞,家家戶戶各忙著各家的事兒。李明錦一覺睡到天亮,起來的時候,家裏的早飯已經做好,將弟弟們喊起來洗簌一番之後,一家人吃完早飯,各忙各的事兒。
太陽漸漸升了起來,家裏陸陸續續來了不少嬸子,開始圍坐在一起,做著衣服聊著家常。李明錦幾人躲到書房看書去了。
要說如今河西村變化最大的莫屬李家這外來戶了。河西村羨慕眼紅的人不少,卻也隻能在私底下嘀咕兩句,為甚呢?主要還要靠著人家掙錢呢!這不一大早就開始有婦人三五一群的來李家拿料子做衣裳。
前段時間王氏在村裏放話了,可以來李家拿料子幫做衣裳,給工錢比鎮上的繡房給的多些,還不用押金,又不用來迴跑。想補貼家用的人有不少來的,也有些人是不願意做的,總覺得李家不厚道,做買賣的事兒點滴不漏的。王氏是不管這些人啥說頭,總之也算是做了自己能做的。
☆、第26章
老爺子一大早就去了二弟家裏,懷裏揣著一個錢袋子,裏麵兒裝了50兩銀子,昨個兒侄女婿迴來,說要去梓州做生意,來二弟家裏說的定會好好幹,到時候定還錢。又賭咒又發誓的樣子,老二向來是不喜這個女婿的,但是閨女還是親閨女,雖說和家裏鬧的不痛快,真到有事兒也沒道理撒手不管。老爺子昨個兒已經和王氏說過借錢的事兒了,王氏心裏不大痛快,氣悶老伴兒手太敞了,少借點兒也行啊,雖說家裏現下手裏有點銀子,家裏用錢的地方也多啊,不過心裏埋怨歸埋怨,已經答應了,也不好拂了當家的麵子,肉痛的從箱子裏拿了50兩銀子遞了過去。
“大哥,閨女不爭氣。。。唉,以後啊,怎麽樣隨他們去吧,我也老了,管不了那麽多了。”李大貴接過老哥手裏的錢袋,心情複雜。想到女兒李蓉,李大貴臉上的失望難掩,自小心氣兒高,農家女娃腳踏實地的才是福氣啊,又想到女婿,心下更是氣悶。當初家裏給許的一個鄰村的木匠,死活嫌棄人家種地,結果瞧上這個又怎麽樣呢。瞧著讀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科舉也沒考到個名堂。
這迴迴來說是投奔女婿大哥,往梓州去入夥做生意。說要出一百兩銀子入股,把鎮上邊上的房子家當都抵了出去才得了50兩,借了一圈沒著落就又迴了娘家。李大貴和趙氏本來想拿點出來了,畢竟自己閨女,不忍直接拒絕,家裏跟著大哥家做活,也存了一些銀子。可沒等拿出來,兒媳婦劉氏不幹了,直接哭訴說沒日子了,不管他們,也得看看孫子吧,家裏不用蓋房子啊,不用給孫子上學啊。前兩年日子過的苦,也沒見大姑子伸把手啊。老兩口沒辦法,借錢就此作罷,女兒也哭訴直說隻管兒子不管女兒,好歹十幾年的骨肉情分,就借著一次,以後再不迴來麻煩老兩口。話都說這份上了,李大貴無法,晚上就請了老哥過來喝酒,厚著臉皮說要借50兩銀子。
老爺子其實也看不上侄女夫妻二人,有事就迴來,沒事頭也不伸一個,為人子女做到這種程度,也是讓人心寒。不過到底不是自己閨女,不好說什麽,借銀子的事兒,自己也做主了。
“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啊,我們都老啦。。。。。。唉,也不知道族裏眼下是何近況。”老爺子岔開話題歎道。
“是啊,來河西村已經十年了啊,也不知道這把老骨頭還有沒有機會葬在李家祖墳咯。。。。”李大貴聽著老哥的話也異常傷感,人這一輩子,臨老了還是要落葉歸根啊。
李明錦帶著兩個弟弟在書房練了一上午的字,臨到中午,才放下手中的筆,前世上小學那會,也描過紅,寫過大字,練過小字,當然是依葫蘆畫瓢,手勢什麽的也不在意,隻要按時交課堂作業就行了,已經忘了寫什麽樣兒了。這會兒上了學堂,才知道古代人讀書寫字很是講究,字體對於想考科舉的讀書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李明錦從一開始老師教授自己開始,就下決心要練好書法。練了一上午,確實累的夠嗆,但是看著紙上已經進步很大的字,心裏很有成就感。
吃完飯,老爺子要去山上撿柴火,家裏男人都出去做活了,女人們又都忙著手上的活兒,近山有不少枯枝散葉,老爺子每天沒事兒都會去山上去撿柴火。李明錦也要跟著去,拿起爺爺手上的背簍,跟在爺爺身後,爺孫兩一前一後的往山上走去。
冬天了山上的涼風吹來,打的人一哆嗦,有陽光的地方還好一點,背光的地方陰冷陰冷的。遙望整座大山,有的樹上葉子掉光了,在山上光禿禿的立著,有的枝上還掛著泛黃的葉子,整座南山像是突然之間沉寂了下來,為明年的勃發而積累著能量。
“唉,天氣冷的慌了,看來是要下雪了,梓州和晉州不一樣,晉州呀,很少下雪的,冬天也沒這麽幹冷,風都似要把臉皮子吹開似的。”老爺子眼神悠長的說著,聲音中夾雜著落寞。
李明錦出生在河西村,對晉州當然沒什麽特別的感覺,雖然家裏長輩沒事也經常性迴憶晉州的往事,到底隻能聽著憑空想想。看著爺爺,沒有說話。
許是察覺到自己走神走漏了情緒,老爺子搖頭失笑,老咯果然是老咯。想到孫子們在學堂上課,隨口問了句:
“錦兒,在書院還好麽?”
“好著呢,蘇老師人挺好的,我們去的遲,老師會多費心心思。。。老師很看重明秀,說明秀讀書有天賦。”想到蘇老師每次看到明秀眼睛就泛光的樣子,心裏覺得很可樂,自古以來老師果然都喜歡成績好的學生。
“是嗎?明秀有天賦就讓他好好學。。。”孫子聰慧,老爺子打心眼裏邊高興,又道:“眼下家裏能供起你們,你們隻要肯學,家裏都支持,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咱們鄉下人,不能好高騖遠!知道麽。。。”老爺子是想到了二弟的女婿,眼下高不成低不就的怎麽迴事。
“爺,放心吧,我們知道的,定會好好學。”
“好,嗬嗬。”對於家裏幾個孫子,老爺子心裏一向很是滿意自豪的。爺孫兩人撿撿掰掰,半個時辰就打了兩捆子柴火,李明錦背著小的一捆,老爺子背著大的一捆,兩人邊說邊往家走。
李明錦和爺爺背著柴火剛走進院子,看到院子裏和明輝明秀一起玩的人,愣住了。
那人迴頭咧牙一笑:“怎麽了,不認識了?”
“嗨。。。沒想到你迴來這兒。”放下柴火,李明錦走向三人。
“哥,楊成外婆家就在河東村呢。”明輝跳過來和哥哥解釋道。
“是啊,沒想到還挺近的啊,反正也沒什麽事兒,就過來找你們三兒啦。明個兒一起迴書院吧!”楊成今年十二歲,天生自來熟的性子,一到李家就俘獲了李家幾個婦人的心,直道真是個好小郎。
“錦兒,帶你同學玩玩去吧。”王氏對著孫子喊道,笑眯眯的看著孫子的同學。
“知道了,奶。”答應了奶奶一聲瞅了楊成一眼道:“走,去河邊走走吧。”
“好嘞。走!”楊成興致勃勃的想去河邊玩玩,又轉過頭對著王氏說到:“李家奶奶,我和明錦出去走走啊。”
“走吧。。。”唿啦啦的四個人一起出了門,冬天河西村一片蕭條景色,河邊其實也沒什麽玩的,隻是家中還有些村中的嬸子,不如出來走走了。四人沿著河岸走著,不時的撿起河邊的碎石對著河麵打起了飛碟。
“唉,剛才門口坐著的那你姑姑啊?”楊成隨口問道。
李明錦本來隨意的走著,一聽楊成的話,立馬停下腳步神情警惕嚴肅的問道:
“你想做啥,我可跟你說啊,我姑姑可你大啊,別打歪主意啊!”
“想什麽呐!隨便問問,隻是感歎你們家的遺傳真是厲害。你自己瞎想吧。”楊成撇嘴叫屈。
不是最好!李明錦轉開話題道:“今個兒怎麽來外婆家來了,我以為你在溫習功課呢,老師可是給你留了不少課業。”
“哎,別說這個成嗎?不容易休息一天真不想想那些作業啊!”楊成有點抓狂啊,有些人天生腦袋瓜子聰明,沒辦法,可惜自己明顯不是,看著書本頭就痛!又無奈的歎氣道:
“唉,我不是和你說過我有個比我大五歲的舅舅麽,我外婆老來子,今天說親,我娘一早就準備要來了,心裏啊,比他兒子考試過關還激動。”
“噗。。嗬嗬,說親麽不是喜事兒嘛,高興點兒也正常!”李明錦聽著同窗充滿怨氣的語氣毫無誠意的安慰道。
“就是高興的太早了,你知道麽,今天可真是熱鬧!”楊成一下子開啟了吐槽模式,李明錦兄弟三人洗耳恭聽,特別是明輝,耳朵都豎起來了,直覺會有八卦聽。
也
不管李家三兄弟啥表情了,楊成直接吐道:“今個兒我那小舅媽,不是,沒成。。。。。我舅以前不是定過一個娃娃親麽,後來女方早夭了,後來村裏就有留言說我舅命硬,克死了女方,那女方家裏來我外婆家鬧過好幾次。後來村裏就有留言了,我舅的親事就給耽擱了下來,這迴好不容易又說了一個。。唉”苦惱的輸出一口氣,好歹自己舅舅也算是一個大好青年啊,怎麽討個媳婦都這麽波折!
“說啊,今天怎麽了啊”明輝眼睛睜的圓圓的的催促著楊成,說話說一半算怎麽迴事兒。
“然後今天兩家商量彩禮,女方直接開口要三十兩,還說結婚就要分家過。”說到這裏楊成心裏有點惱火。
“三十兩啊,不少啊”李明錦有點驚愕,一般村裏結婚給個6兩算是很多很多了。三十兩什麽概念,一進門分家,這在鄉下可是很少見的,要被人說道是長輩不容下輩的。
“你外婆沒答應?”
十月月底,李繼旺帶著兩次販貨的賺的六十多兩銀子迴到家的時候,看到家裏邊兒人的表情和自己當初如出一轍,心裏很是得意。王氏直激動的拍著胸脯說著:菩薩保佑。有了本錢就能慢慢的做大,眼下換貨這個買賣可是有大賺頭,想想賣成衣那可都是賺的手工錢啊。
日子就在全家人都興奮激動之中飛快的過著,除了第一次販賣的兩擔貨,後麵幾次和山民換的貨物數量不是很多,因此都是攢著一起第二次一起販走的,李繼旺也和山民說了,以後交換就按一個月一次,山民也是很樸實的人,也知道如果貨物不多,要讓人專門從縣裏迴來也確實不太過意的去,因此也沒甚意見。
在王氏等人眼裏,這兩次買賣就賺了這麽一大筆銀子,簡直天天就跟做夢一樣,卻又覺得不踏實,又相較於家裏幾個女人們緊張又飄飄然的心情,老爺子和李明錦想到的顯然不止這些。
李明錦知道,從古至今販貨都是個暴利的買賣,但是自家能掙下這麽多錢,完全應正了那句話“背靠大樹好乘涼”,否則在這個時代打通流通的各個關卡,上稅,人力,時間,物力,扣除這些,賺的錢就要打個大半的折扣,這還不包含遇到的各種風險,若遇到天氣問題,或者山賊等,都可能會血本無歸,甚至小命不保。老爺子是覺得財帛動人心,有時候錢多了不是好事兒,可是會招致禍事的。
因著家裏販貨的買賣大兒子帶迴來了六十多兩銀子,在鄉下真是很大一筆錢了,王氏已經暗地裏敲打了幾個媳婦,這販貨掙錢的事,絕對不能往外說。想起老頭子點自己的時候的嚴肅表情,王氏撇撇嘴不屑,正當自己是糊塗的麽,什麽都往外說。小王氏和孫氏在河西村是沒有親族的,自然是一切以李家為上,當即保證絕不會往外說,笑話,誰會嫌錢多啊。林氏則是有點想法的,自己娘家也不是富戶,兩個哥哥都已成家,侄子都十來歲了,以後花錢的地方也多啊,靠著自家的地裏和哥哥幫人做工的錢,往後日子也隻能圖個溫飽。要是往常,也就罷了,婆家都吃不上嘴了也管不到娘家去了,可現在婆家可是明顯翻身了啊。可至於這麽開口說這事兒,林氏覺得還是要想想。
十一月初六,忙完了秋收,晾了一個多月李家新屋終於可以入住了,因著隻是新蓋了三間,所以這新房的分配問題,家裏的幾個妯娌的心裏都暗自的有想法,老爺子和王氏心裏有數,新房誰不想住啊,但是分配不過來,家裏其他的房子也都是幾年前蓋的,雖然都是土牆木屋,但是目前還能住。仔細考慮的一下,決定一間作為書房,明輝可以住;考慮到明珠也大了,另外一間給明錦和明秀住;還有一間給老三兩口子住。對於老爺子的分配大家都沒什麽意見,這件事就算告於段落了。
新房子入住了,秋收也結束了,好像昨兒個還在忙碌著,今兒個就突然閑下來了一樣。外麵樹上的葉子慢慢的開始隨風飄落,天氣也跟著一天一天的變涼,因著到明年春耕這段時間都是沒有農活要做的,所以李家的婦人們又開始投入到掙錢的熱情中去了。上次老三又帶迴來了一些布料,這些可是能掙錢的原料啊,雖說販貨掙了不少錢,可誰也不會嫌錢多不是。幾個妯娌們說說笑笑的拿著針線,在指縫間穿梭著。
河西村的婦人們,空閑下來也開始你家我家的竄門嘮嗑了,李家理所到然的成為了大家經常去的地兒,林氏的娘親周氏跑的最勤,李家是外來戶,沒甚親族,這林家可不就是正經姻親麽。大多數人都是看著李家幾個女人忙碌的裁剪縫製衣服,聊著家長裏短,但也有人是不懂含蓄的。
“李家大姐喲,這料子一摸就是好料子,要不少錢吧?”劉二嬸笑著邊說邊摸著王氏手裏裁剪的錦緞,說著立馬想起什麽的故意酸溜溜的反話到:“嗨,看我說的,李家大姐啊這福氣在咱們河西村都頂頂好的,兒子有出息,聽說在縣裏碼頭當管事呢,這料子還能要錢啊。”
村裏人又這樣心思的還不少,馬上旁邊的就有附和的“是啊,是啊。李大嫂有福氣咧。”
“李大嫂,這料子能勻點給咱不,我們也給錢,就想著買點迴去,給家裏老小裁點兒衣裳。”看著眼前桌子上擺著的各色料子,終於有人忍不住的說出了心裏話。
“是啊,李大姐,你家老二當個管事,弄點料子還不容易嗎?大家鄉裏鄉親的,也不白拿,定給錢的。”
王氏給家裏坐著的一群婦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吵得頭疼。手上的動作已經停了下來,壓住了心頭上的火氣,笑著迴到:“就知道你們啊,想多了,我家老二有白拿料子的能耐,我家蓋房子就不隻蓋三間兒半青磚房子。”掃了一圈眼前明顯不相信的眾人又道:“眼下他也就是一個小管事,隻是一個月有二兩的月錢。”
聽了王氏的話,眾人雖然不全信,卻也不好直接說別的了,畢竟一個月二兩銀子月錢,很多了,一年就好幾十兩啊,能蓋房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眾人神情複雜的瞅了一眼周氏,原想著周氏眼瞎了給女兒許了一個要啥沒啥的人家,誰想到能有今天啊,以後可不得享福麽。周氏看著周圍人嫉妒羨慕的目光,嘴角撇著得意,心裏很是舒坦,受了好幾年的嘲笑和委屈,今天終於可以眼眉吐氣一迴!誰說林家人不會看女婿!
撇開了這個話題,眾人又開始說說笑笑,東加長西家短的聊著。嘮嗑了一下午,傍晚光線漸漸暗淡,也不適合做針線了,王氏將布料針線之類的東西都收攏起來。看著天色不早,來竄門子的婦人們也各迴各家準備做晚飯了。
☆、第25章
日子就這樣不急不慢的過著,家裏的日子越來越好,倉有餘糧手有餘錢。李明錦心裏很高興,因為爺爺將胞弟李明秀送來了書院,家裏的事情,老爺子並沒有瞞著孫子,一方麵是因著孫子比同齡孩子穩重,另一方麵考慮是長孫總是要頂立門戶的。李明秀對於能來書院去讀書,心裏是異常激動和珍惜的,直說定會好好讀書光宗耀祖,李明錦搖頭失笑。李家的三個孫子都去了學堂,這下村裏人酸話真說了不少。
林氏的娘家就在本村,這日沒事,想著婆婆王氏說的多和正經的親戚走動,這次剛好做了幾件成衣,就拿迴了娘家,一件給是姑姑*氏的,其他的就是給自家娘家的。周氏看到女兒帶迴來一大包衣服,麵上真是喜笑顏開,直道女兒孝順。
周氏向女兒說著家裏的事兒來,今年家裏的收成啊,與兒媳的小矛盾啊,孫子孝順啊,林氏隻在一旁聽著。又問起來李家的事兒,說起李家剛蓋了屋子,又將幾個孫子都送上學堂去了,周氏直道親家好本事,又說起女婿在碼頭上的事兒和李家做成衣的事兒。畢竟是親生母女,在周氏多次的追問之下,林氏還是吐露了布料是丈夫李繼興從碼頭上低價迴購來的,自家做成成衣一方麵掙個手工錢,一方麵也能賺個差價。周氏一聽,就道女兒白眼狼兒,連自己親娘都瞞著這麽久,怎麽說都娘家,有好事,怎麽就不能讓娘家沾沾光。
“就說呢,還瞞著著你老娘我,家裏沒薄待你吧。。。啊?你大哥他們小時候也疼你的緊吧,你就這樣待你娘家啊!”周氏心裏不憤女兒不扒拉娘家,又想起村裏傳的留言,說是李家在收山民的山貨呢,女婿就是在碼頭上管事,不定就在做大買賣!
“村裏都在傳,你婆家在做大買賣咧。”周氏對女兒試探的說道,林氏驚道:
“娘是聽誰說的?”
周氏看到女兒吃驚的模樣兒,心裏更是確信留言是真的,怒道:
“這是真的了?好啊,果然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瞞著別人就就罷了,對你自個兒娘家嘴也咬這麽緊,真是白生你了。”
林氏聽著娘親的責備,心裏委屈卻又不好反駁,隻是心道自己不是不想幫襯娘家,不是因為之前事情還沒定下來麽,母女倆不歡而散。
吃完飯林氏就迴到了婆家,想到娘親周氏的責怪,又想到村裏的留言,林氏心裏轉了一圈,決定還是先去和婆婆王氏說說這個事兒。
上房裏邊,林氏坐在王氏下首,邊幫婆婆分著線頭,邊無意的說起娘家的困難,王氏對於二媳婦要說的事情,心理麵兒門清的很。畢竟是親家,家裏起房子那會兒一家老小都來幫忙,真要是說起來,這林家倒是心裏有賬的人家,不然不早說到家裏來了麽。
“讓親家以後按進價來拿布料吧,不過做成衣自己家裏穿就先不說,要是想拿出賣隻能由咱家代賣。”想了一下又道:“這事兒讓親家心裏留點底,要是說出去了,隻怕村裏沒法交代,隻是這布料不是時時能拿到。。。。。。我說這些,你心裏也得明白。”
“娘,我省的。”林氏心裏已經很感激婆婆,哪裏還能不答應,想到從娘那裏聽到的事兒,又對王氏到:“娘,村裏有人在傳咱家在做大買賣呢。”
王氏倒是沒想到這麽快就有人知道家裏在和山民做買賣,不過這種事遲早會有人知道:“你聽你娘說的?這事兒現下可不能說太多。迴頭我和你爹合計合計。”
林氏聽婆婆這樣說,想到自己想說的事兒已得到滿意迴複,心下欣然,就沒再說其他了,起身迴屋去了。
深秋的晚上涼意習習,吃完晚飯,李家人就開始洗洗準備睡下了,王氏和老爺子洗漱完就上床休息了,王氏想著白天兒老二媳婦向自己說的事兒,想了想還是對老伴兒說到;
“咱家販貨的事兒,村裏人都在傳呢,做衣裳的事兒估計嘀咕的也不少,總這樣也不是辦法。。。。。。”王氏歎氣,老爺子聽著皺起了眉頭。
“布料的事兒,要是村裏人要買,也行,拿價比鎮上便宜兩成。也算是鄉裏鄉親的情分。販貨的事兒,暫時別接話。”
“先這樣吧。。。”王氏心裏也清楚原價給肯定不成,就怕都想倒賣,到時候可就得罪人了,再說也沒那麽多布料啊。說完無話,老兩口睡下了。
李明錦兄弟三人,在書院上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明秀雖然晚去了兩個月,不過因著哥哥一直帶著學字,加上本身聰敏勤奮,在課業上絲毫不落後。一直覺得李明錦天資聰穎的蘇秀才,在教授了李明秀之後才感歎真是有天縱奇才這一說!有些人學什麽都快,再加上本事好學勤奮,真是羞煞常人也。明輝顯然也被堂弟打擊到了,比不上哥哥就罷了,怎麽弟弟也比不了!
雖然南山書院是逢六休一,但書院的學子並不是經常迴家,有的是因著路途遙遠,更多的都是因為,書院的讀書的氛圍更好,李明錦除了剛開始的一個月是定時迴家,後來都是每隔半月迴去一次。兄弟三人都知道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很是珍惜,在書院有疑惑費解的問題,也可以及時的和同窗及老師多請教。
十二月初六,兄弟三人已經半月未迴家,想著已經初冬了天氣漸漸的冷起來,也要迴家討些厚衣和棉被來書院。三人傍晚放學收拾了一下,就匆匆的往家裏趕去。迴到家的時候天已經漆黑。王氏看著三個孫子乘著暮色迴來的身影出現在院門口,驚道:
“快進來,怎麽這時候迴來,天這麽黑了,還以為明個兒迴呢。。。真是。。。”
聽到婆婆的驚唿聲,小王氏和林氏也出了房門,伸頭就看到自家的兒子背個小包裹提著小書袋站門口。二人急步走過去拉過李明錦幾人噓寒問暖的。
“奶奶,娘,嬸,我們都挺好的。這不想早點迴來嗎。有隔壁村的同學一道迴來的,沒事兒。”李明錦有點無奈道。
“是啊,奶。”明輝和明秀也附和道。
王氏看到孫子們既高興又擔心,忽又想到孫子們定是餓了趕忙對三媳婦說到:
“去做點麵條,快去。”
“好咧,就這去。”孫氏笑著接過話就去廚房做麵條去了。
“奶奶,我爺睡啦?”李明錦看了一圈沒看到爺爺的身影,看著奶奶問道。
“是啊,睡下了。晚上去你二爺爺家吃飯,說是你大姑爺迴來,請你爺過去喝兩杯,估計是喝上頭了,迴來啥也沒說,就睡下了。”
大姑爺,李明錦皺了皺眉,自來到晉朝一年了,一麵兒也沒見過。
“錦兒,輝兒,明秀,過來吃麵咯,看三嬸給你們做的麵,吃吃看。”三嬸孫氏的聲音打斷了李明錦的思緒。
“來了。三嬸”
“好咧,謝謝三嬸。”兄弟三人端起桌上熱騰騰的一大碗麵條唿嚕嚕的吃起來,一碗下肚,感覺肚子充實起來,身體也暖和起來了。吃完飯,天兒也不早了,鍋裏已經燒好了一大鍋熱水,洗了個熱水澡之後,兄弟三人困意上頭,確實累了一天了,和家人打了一個招唿,各自進房倒頭就睡下了。
婆媳四人看著李明錦三兄弟躺下就睡著了,也知孩子們累了,現在家裏白天也是一邊忙著做活,一邊忙著應付村裏的人,也不輕鬆。想著明天還有一大堆事兒要忙活,幾人各自迴房休息去了。
初冬早晨的河西村被籠罩在一層薄霧輕紗裏邊兒,鄉下人都是習慣早起的,淡水洗衣做飯,喂豬喂雞,家家戶戶各忙著各家的事兒。李明錦一覺睡到天亮,起來的時候,家裏的早飯已經做好,將弟弟們喊起來洗簌一番之後,一家人吃完早飯,各忙各的事兒。
太陽漸漸升了起來,家裏陸陸續續來了不少嬸子,開始圍坐在一起,做著衣服聊著家常。李明錦幾人躲到書房看書去了。
要說如今河西村變化最大的莫屬李家這外來戶了。河西村羨慕眼紅的人不少,卻也隻能在私底下嘀咕兩句,為甚呢?主要還要靠著人家掙錢呢!這不一大早就開始有婦人三五一群的來李家拿料子做衣裳。
前段時間王氏在村裏放話了,可以來李家拿料子幫做衣裳,給工錢比鎮上的繡房給的多些,還不用押金,又不用來迴跑。想補貼家用的人有不少來的,也有些人是不願意做的,總覺得李家不厚道,做買賣的事兒點滴不漏的。王氏是不管這些人啥說頭,總之也算是做了自己能做的。
☆、第26章
老爺子一大早就去了二弟家裏,懷裏揣著一個錢袋子,裏麵兒裝了50兩銀子,昨個兒侄女婿迴來,說要去梓州做生意,來二弟家裏說的定會好好幹,到時候定還錢。又賭咒又發誓的樣子,老二向來是不喜這個女婿的,但是閨女還是親閨女,雖說和家裏鬧的不痛快,真到有事兒也沒道理撒手不管。老爺子昨個兒已經和王氏說過借錢的事兒了,王氏心裏不大痛快,氣悶老伴兒手太敞了,少借點兒也行啊,雖說家裏現下手裏有點銀子,家裏用錢的地方也多啊,不過心裏埋怨歸埋怨,已經答應了,也不好拂了當家的麵子,肉痛的從箱子裏拿了50兩銀子遞了過去。
“大哥,閨女不爭氣。。。唉,以後啊,怎麽樣隨他們去吧,我也老了,管不了那麽多了。”李大貴接過老哥手裏的錢袋,心情複雜。想到女兒李蓉,李大貴臉上的失望難掩,自小心氣兒高,農家女娃腳踏實地的才是福氣啊,又想到女婿,心下更是氣悶。當初家裏給許的一個鄰村的木匠,死活嫌棄人家種地,結果瞧上這個又怎麽樣呢。瞧著讀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科舉也沒考到個名堂。
這迴迴來說是投奔女婿大哥,往梓州去入夥做生意。說要出一百兩銀子入股,把鎮上邊上的房子家當都抵了出去才得了50兩,借了一圈沒著落就又迴了娘家。李大貴和趙氏本來想拿點出來了,畢竟自己閨女,不忍直接拒絕,家裏跟著大哥家做活,也存了一些銀子。可沒等拿出來,兒媳婦劉氏不幹了,直接哭訴說沒日子了,不管他們,也得看看孫子吧,家裏不用蓋房子啊,不用給孫子上學啊。前兩年日子過的苦,也沒見大姑子伸把手啊。老兩口沒辦法,借錢就此作罷,女兒也哭訴直說隻管兒子不管女兒,好歹十幾年的骨肉情分,就借著一次,以後再不迴來麻煩老兩口。話都說這份上了,李大貴無法,晚上就請了老哥過來喝酒,厚著臉皮說要借50兩銀子。
老爺子其實也看不上侄女夫妻二人,有事就迴來,沒事頭也不伸一個,為人子女做到這種程度,也是讓人心寒。不過到底不是自己閨女,不好說什麽,借銀子的事兒,自己也做主了。
“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啊,我們都老啦。。。。。。唉,也不知道族裏眼下是何近況。”老爺子岔開話題歎道。
“是啊,來河西村已經十年了啊,也不知道這把老骨頭還有沒有機會葬在李家祖墳咯。。。。”李大貴聽著老哥的話也異常傷感,人這一輩子,臨老了還是要落葉歸根啊。
李明錦帶著兩個弟弟在書房練了一上午的字,臨到中午,才放下手中的筆,前世上小學那會,也描過紅,寫過大字,練過小字,當然是依葫蘆畫瓢,手勢什麽的也不在意,隻要按時交課堂作業就行了,已經忘了寫什麽樣兒了。這會兒上了學堂,才知道古代人讀書寫字很是講究,字體對於想考科舉的讀書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李明錦從一開始老師教授自己開始,就下決心要練好書法。練了一上午,確實累的夠嗆,但是看著紙上已經進步很大的字,心裏很有成就感。
吃完飯,老爺子要去山上撿柴火,家裏男人都出去做活了,女人們又都忙著手上的活兒,近山有不少枯枝散葉,老爺子每天沒事兒都會去山上去撿柴火。李明錦也要跟著去,拿起爺爺手上的背簍,跟在爺爺身後,爺孫兩一前一後的往山上走去。
冬天了山上的涼風吹來,打的人一哆嗦,有陽光的地方還好一點,背光的地方陰冷陰冷的。遙望整座大山,有的樹上葉子掉光了,在山上光禿禿的立著,有的枝上還掛著泛黃的葉子,整座南山像是突然之間沉寂了下來,為明年的勃發而積累著能量。
“唉,天氣冷的慌了,看來是要下雪了,梓州和晉州不一樣,晉州呀,很少下雪的,冬天也沒這麽幹冷,風都似要把臉皮子吹開似的。”老爺子眼神悠長的說著,聲音中夾雜著落寞。
李明錦出生在河西村,對晉州當然沒什麽特別的感覺,雖然家裏長輩沒事也經常性迴憶晉州的往事,到底隻能聽著憑空想想。看著爺爺,沒有說話。
許是察覺到自己走神走漏了情緒,老爺子搖頭失笑,老咯果然是老咯。想到孫子們在學堂上課,隨口問了句:
“錦兒,在書院還好麽?”
“好著呢,蘇老師人挺好的,我們去的遲,老師會多費心心思。。。老師很看重明秀,說明秀讀書有天賦。”想到蘇老師每次看到明秀眼睛就泛光的樣子,心裏覺得很可樂,自古以來老師果然都喜歡成績好的學生。
“是嗎?明秀有天賦就讓他好好學。。。”孫子聰慧,老爺子打心眼裏邊高興,又道:“眼下家裏能供起你們,你們隻要肯學,家裏都支持,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咱們鄉下人,不能好高騖遠!知道麽。。。”老爺子是想到了二弟的女婿,眼下高不成低不就的怎麽迴事。
“爺,放心吧,我們知道的,定會好好學。”
“好,嗬嗬。”對於家裏幾個孫子,老爺子心裏一向很是滿意自豪的。爺孫兩人撿撿掰掰,半個時辰就打了兩捆子柴火,李明錦背著小的一捆,老爺子背著大的一捆,兩人邊說邊往家走。
李明錦和爺爺背著柴火剛走進院子,看到院子裏和明輝明秀一起玩的人,愣住了。
那人迴頭咧牙一笑:“怎麽了,不認識了?”
“嗨。。。沒想到你迴來這兒。”放下柴火,李明錦走向三人。
“哥,楊成外婆家就在河東村呢。”明輝跳過來和哥哥解釋道。
“是啊,沒想到還挺近的啊,反正也沒什麽事兒,就過來找你們三兒啦。明個兒一起迴書院吧!”楊成今年十二歲,天生自來熟的性子,一到李家就俘獲了李家幾個婦人的心,直道真是個好小郎。
“錦兒,帶你同學玩玩去吧。”王氏對著孫子喊道,笑眯眯的看著孫子的同學。
“知道了,奶。”答應了奶奶一聲瞅了楊成一眼道:“走,去河邊走走吧。”
“好嘞。走!”楊成興致勃勃的想去河邊玩玩,又轉過頭對著王氏說到:“李家奶奶,我和明錦出去走走啊。”
“走吧。。。”唿啦啦的四個人一起出了門,冬天河西村一片蕭條景色,河邊其實也沒什麽玩的,隻是家中還有些村中的嬸子,不如出來走走了。四人沿著河岸走著,不時的撿起河邊的碎石對著河麵打起了飛碟。
“唉,剛才門口坐著的那你姑姑啊?”楊成隨口問道。
李明錦本來隨意的走著,一聽楊成的話,立馬停下腳步神情警惕嚴肅的問道:
“你想做啥,我可跟你說啊,我姑姑可你大啊,別打歪主意啊!”
“想什麽呐!隨便問問,隻是感歎你們家的遺傳真是厲害。你自己瞎想吧。”楊成撇嘴叫屈。
不是最好!李明錦轉開話題道:“今個兒怎麽來外婆家來了,我以為你在溫習功課呢,老師可是給你留了不少課業。”
“哎,別說這個成嗎?不容易休息一天真不想想那些作業啊!”楊成有點抓狂啊,有些人天生腦袋瓜子聰明,沒辦法,可惜自己明顯不是,看著書本頭就痛!又無奈的歎氣道:
“唉,我不是和你說過我有個比我大五歲的舅舅麽,我外婆老來子,今天說親,我娘一早就準備要來了,心裏啊,比他兒子考試過關還激動。”
“噗。。嗬嗬,說親麽不是喜事兒嘛,高興點兒也正常!”李明錦聽著同窗充滿怨氣的語氣毫無誠意的安慰道。
“就是高興的太早了,你知道麽,今天可真是熱鬧!”楊成一下子開啟了吐槽模式,李明錦兄弟三人洗耳恭聽,特別是明輝,耳朵都豎起來了,直覺會有八卦聽。
也
不管李家三兄弟啥表情了,楊成直接吐道:“今個兒我那小舅媽,不是,沒成。。。。。我舅以前不是定過一個娃娃親麽,後來女方早夭了,後來村裏就有留言說我舅命硬,克死了女方,那女方家裏來我外婆家鬧過好幾次。後來村裏就有留言了,我舅的親事就給耽擱了下來,這迴好不容易又說了一個。。唉”苦惱的輸出一口氣,好歹自己舅舅也算是一個大好青年啊,怎麽討個媳婦都這麽波折!
“說啊,今天怎麽了啊”明輝眼睛睜的圓圓的的催促著楊成,說話說一半算怎麽迴事兒。
“然後今天兩家商量彩禮,女方直接開口要三十兩,還說結婚就要分家過。”說到這裏楊成心裏有點惱火。
“三十兩啊,不少啊”李明錦有點驚愕,一般村裏結婚給個6兩算是很多很多了。三十兩什麽概念,一進門分家,這在鄉下可是很少見的,要被人說道是長輩不容下輩的。
“你外婆沒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