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節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 作者:羅青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逢喜事精神爽, 李乙和周桃姑一個得娶嬌娘,一個終身有靠,以後不再是孤家寡人,陡然間都像年輕了好幾歲。不過夫妻倆相處起來還有些尷尬別扭, 尤其是李乙,從早到晚都紅著一張臉,特別是當著李子恆和李綺節麵前時, 更是手足無措,一句話顛三倒四,一副好像犯了大錯、做賊心虛的模樣。
周桃姑倒是比李乙灑脫得多,該吃吃,該睡睡, 和李子恆、李綺節說話時態度大方、滿麵帶笑, 一點都不忸怩, 在她心裏, 隻要自家過得好,外人的看法根本不重要。她每日依舊天沒亮起床熬煮糖水,繼續張羅熟水攤子的生意。她帶著兩個女兒嫁進李家,心中始終覺得底氣不足,李家願意為周大丫和周二丫置辦嫁妝, 她感激之餘, 又覺得心有不安,想趁著身子還硬朗,多攢些銀錢, 就算賺不了幾個錢,至少能幫著貼補家用。
葫蘆巷家家戶戶都是和李、周相處多年的鄰居街坊,人都不壞,但都愛饒舌碎嘴,李、周兩家一個娶 ,一個嫁 ,雖然不至於鬧得沸沸揚揚,但在巷子裏也是一樁大新聞。李乙在兒女跟前放不開,麵對街坊們的打趣和探問,更是支支吾吾,不知該怎麽應對。周桃姑性子潑辣,也對旁人的閑言碎語煩不勝煩。
李綺節怕鬧出是非來,和李大伯商量過後,決定搬出葫蘆巷。一來,家裏添了人口,已經住不下了,周大丫和周二丫年級不小,總不能讓她倆和李綺節擠一間房。二來,李乙和周桃姑也需要重新換一個環境,夫妻倆才好安心培養感情。
宅院可以慢慢找,但葫蘆巷是一天都住不得了。決定搬家後,李家人立刻打點行李包袱,夥計們趕著牛車驢馬,把家具和堆成小山包的行李全部運送迴李家村。
李綺節帶著周大丫、周二丫迴李宅,李乙則和周桃姑暫時搬去鎮上賃的一間院子住。這是李綺節堅持的,夫妻蜜月嘛,最好不要有外人在一旁打擾。李乙臉皮薄,想讓他徹底放下架子,和周桃姑認真相處,必須先把不相幹的人全打發走才行。雖是單純求個老來伴的半路夫妻,感情問題也不能馬虎。
搬家的那天,周桃姑讓周大丫和周二丫改了名姓,因為不好和李綺節、李昭節論排行,她做主讓周大丫叫李大姐,周二丫叫李二姐。
李綺節不得不慶幸李大伯有個附庸風雅的臭毛病,不然她和昭節、九冬現在的名字很可能也是大姐、二姐之流。
李大姐和李二姐初到李宅時,都很拘謹,把身為拖油瓶的謹慎卑微貫徹得一絲不苟。每天早早起床,梳洗過後,乖乖坐在廊下等李綺節起床,然後一起到周氏跟前陪著說笑,吃過飯,再陪李昭節和李九冬蕩秋千,玩翻花繩,或是和丫頭們一起做針線,夜裏遲遲不睡,直到李綺節房裏的油燈熄了,姐妹倆才抖開鋪被困覺。
李二姐曾經很不客氣地奚落過李子恆和李綺節,生怕兄妹倆還記得從前的口角紛爭,心裏惴惴不安。不論李大姐怎麽寬慰她,她還是戰戰兢兢,白天不敢高聲說話,夜裏輾轉反側睡不安穩,李大姐一天比一天胖,她卻愈顯清瘦。
球場終於步入正軌,有了王府在後頭做靠山,那些曾被花慶福斥為“異想天開”的計劃可以放開手腳去實施,酒坊的新酒供不應求,必須擴大蛇草的種植麵積,武昌府的球隊和瑤江縣的球隊舉行比賽的當天,縣令和本地富紳都會出席……所有的事情堆在案頭,等著李綺節一樣樣去批複,她忙得腳不沾地,哪有閑情去開解李二姐——何況她不是沒對李二姐釋放過善意,問題是李二姐不信呐!
可丟下不管又不行,眼看李二姐一天天消瘦下去,等李乙和周桃姑從鎮上搬迴來的時候,看到二女兒如此憔悴,說不得還以為李二姐在李宅受什麽大委屈了。
寶珠見李綺節頭疼,自告奮勇:“三娘把二姐交給我吧,保管不出十天,她就胖起來了!”
她做事麻利,頭天夜裏在李綺節跟前攬下差事,第二天一大早就到李二姐房裏送早飯。
早飯是讓進寶坐船去鎮上買迴來的。滾燙的豆腐腦,澆了紅豆鹵子,細棉白糖,吃一口甜絲絲的。剛出爐的胡麻餅,裹的是黑油豆豉餡,抹上酥油,貼在爐子裏烤熟,撒上一層芝麻,酥脆焦香。雪白金黃的金乳酥、金銀卷,軟綿綿鬆趴趴,吃一口就像是在咬雲朵似的。
寶珠不知道李二姐的消瘦出於恐懼和憂慮,但她仍然自信能夠解決李綺節的難題,因為她的手段粗暴直接:二姐不是瘦了嗎,那就多喂她吃點好東西唄,早也吃,玩也吃,困覺前再喝一碗甜米酒,把二姐當成坐月子的小媳婦一樣供著,肯定能養得白白胖胖的。
家裏的丫頭見寶珠撇下三小姐,整天圍著大姐和二姐轉,都覺得有趣,跟在一旁湊熱鬧。
李大伯不管家裏的內務,周氏樂得看李綺節和大姐、二姐親近,可是有一人心裏卻不大舒服。
李昭節和李九冬是家裏最小的小娘子,一直是眾人寵愛的對象,李大姐和李二姐搬來李宅之後,眾人的注意力難免會被新來的兩位小姐吸引,周氏為了安撫兩個繼侄女,特意把身邊的寶釵撥過去服侍她們。
一個寶珠,是李綺節身邊最得用的大丫頭,一個寶釵,是周氏最倚重的人。李昭節不懂得周氏和李綺節的用心,隻看到兩個大丫頭和家裏的小丫頭全都圍著李大姐和李二姐打轉,心裏頓時直泛酸泡,氣唿唿道:“丫頭們偏心,大姐、二姐來了之後,都不來找我玩了。”
曹氏有些哭笑不得,不願多說二房的閑話,安慰李昭節道:“大姐和二姐以後就是咱們家的人,丫頭們沒見過她們,心裏好奇麽。”
正說著話,丫頭提著兩隻油紙包進來:“大郎迴屋來了,這是店裏的醬香鹵鴨,大郎給四娘和五娘帶的。”
曹氏聽丫頭說鹵鴨是帶迴來的,而不是買,那應該是從李家自家店鋪裏拿的。不過她分明記得李家沒有賣鹵鴨的鋪子……
多半是三小姐的開的。
大官人和周氏一心守著原有的家業攢錢,二房的二老爺專心賣酒,唯有三小姐心思活絡,這些年不知賣過多少稀奇東西。曹氏是大戶人家出來的,曾暗中勸周氏多關心一下外邊鋪子上的生意,可惜周氏謹守本分,不願分心管外頭的事。一家子都是沒有野心抱負,累得三小姐隻能和外人合作。
曹氏讓丫頭把醬香鹵鴨送去灶房,讓切一盤送進來。
曹氏估算得不錯,賣鹵鴨的食肆還真是李綺節開的,不過鋪子裏的夥計和掌櫃不是李家的人。葫蘆巷後麵臨著街市,那邊有一條巷道,開了十多家食肆,都是專賣臘鴨鹵味的。除了鴨肉、鴨信、鴨肝,一並連鴨腸、鴨心、鴨骨也賣。鹵好的鴨子色澤深紅,香味濃鬱,皮薄酥脆,鹹中帶甜。李家酒坊的雪泡酒賣得最好,縣裏的人在他家打了酒,都會拐到鹵味店去買幾樣下酒菜。有些人嫌麻煩,買酒的時候,常常讓酒坊的夥計幫忙跑腿,一來二去的,夥計們私下裏總嘀咕,李綺節偶爾聽見,幹脆盤了家臨近酒坊的鋪子,專賣各種鹵味。客人們這頭買了酒,那邊鹵味也包好了,方便了顧客,肥了她的腰包,一舉兩得。
丫頭轉眼從灶房迴來,手裏端著一盤切得紙片薄厚的鹵鴨片,瓷盤邊沿盛幾隻蘸碟。李昭節和李九冬坐在窗下丟沙包玩,看到鹵鴨片,頓時眼睛一亮。
李昭節拍手喜滋滋道:“鹵鴨最宜佐酒,倒一盅辣酒來吃!”
李家釀酒,自家人也愛吃酒。
李九冬搖頭,“不要吃酒!我要吃酸湯。”
丫頭苦著臉對李昭節道:“四娘,上迴你說隻喝一盅,結果吃了滿滿一壺,醉得直嚷胡話,第二天連學也沒去上,想是都忘了?”
李昭節撇撇嘴,改口道:“桂花酒也使得,酸酸甜甜的,吃一鬥我都吃不醉。”
曹氏見李昭節聽勸,臉上含笑,這才讓丫頭去倒桂花酒和李九冬要的酸湯來。
丫頭托著黑漆小茶盤,送來一壺桂花酒,道:“外頭間壁張家小姐著人來家裏,問四娘在不在家。”
李昭節一塊鴨肉噙在齒間,“咦”了一聲,急急忙忙把鴨肉吞下肚,道:“就說我閑著呢,這就去找張姐姐學畫畫。”
說著又邀李九冬,“妹妹一塊去,你還記得張姐姐不?高高的,瘦瘦的,比三姐姐生得還周正靈醒。”
曹氏聽到這話,眉頭微皺。
李九冬從小和李昭節形影不離,姐妹倆從沒分開過,但兩人年歲越大,性格差異也越明顯,李昭節愛熱鬧,李九冬愛清淨,姐姐愛玩,妹妹喜歡待在房裏看書繡花,不再像以前一樣密不可分。李昭節前幾次就是單獨出去的。
李九冬看一眼盤子裏的鴨肉,不怎麽想出門,李昭節又開口催促了幾句,她才戀戀不舍地放下筷子。
到了張家,進了屋子,丫頭端來一盤子點心,跟螺獅一般,底下渾圓,上頭尖尖,一樣雪白,一樣膩紅,精致玲瓏,一盤攏共隻有十二枚。
張桂花笑向二人道:“家裏才雇了個南邊來的廚娘,她造的好湯水,還會揀滴酥鮑螺。酥油不經放,一會兒就化了,隻有冬日裏才能揀,虧得她手腳快,才揀得一盒,這玩意兒得即做即吃,你們嚐嚐。”
滴酥鮑螺就是酥油鮑螺,也不算很難揀,但原料不易得,要將牛羊奶不停攪拌,使奶油和奶、水分離,舀出奶油,在涼水中揉捏,挑出柔潤成型的酥油——這才是預備好了最初的原料,再加蔗糖、蜂蜜攪拌,待凝固後,扭旋成一枚枚或扁或圓、形似螺紋的小點心。滴酥鮑螺在南方較為常見,富貴人家總有一兩個會揀鮑螺的丫頭。蘇州府的帶骨鮑螺尤為盛名,文人特意為其撰文,稱帶骨鮑螺是天下至味。
北方以奶油製成酥山,京城多冰窖,夏季時宴席上必有一道酥山。南方則愛精致小巧,多帶骨鮑螺、酥油鮑螺。瑤江縣不南不北,常吃的是鮑螺。
花娘子會揀鮑螺,李家其實也有丫頭會揀,不過沒有花娘子揀的好,也及不上張家的這麽精致,而且周氏節儉,隻有張大少奶奶登門時,才會讓人揀上一兩盒。
李昭節近來隨張桂花學畫,彼此熟稔,也不客氣,先撚了一枚吃,滴酥鮑螺入口即融,香甜滿口,不由讚道:“好吃!”
李昭節不愛甜口,噙了一枚,化在齒間,心裏還在想著那盤沒吃完的鹵鴨。
李昭節推了她一把,道:“你見過張姐姐的畫沒有?待會兒讓你開開眼界。”
張桂花矜持一笑,慢慢悠悠吃了幾枚滴酥鮑螺,方故作疑惑模樣,道:“你們家來客了?”
李昭節點點頭,“張姐姐聽說了?我二叔娶了個新嬸子,新嬸子又帶來兩個新姐姐。”
張桂花臉上笑容不變:“噢?她們多大年紀?”
“和我三姐姐差不多大吧。”李昭節繼續吃鮑螺。
“她們為人怎麽樣?”
李昭節見張桂花似乎對李大姐和李二姐很感興趣,低頭想了想,“張姐姐是不是想邀她們來做客?我看不必,她們倆不識字呢!每天隻會說些針線活兒和市井粗話,我都懶得理會她們,何況張姐姐你呢。”
張桂花聽說李大姐和李二姐都不識字,心口一鬆。
李子恆迴家,不止帶迴幾隻鹵鴨子,還背了一簍舊衣裳——平時不小心蹭破磨壞的。
李綺節看著李子恆一件件往外掏衣裳,笑道:“球場那邊不是有會縫補的老師傅?”
李子恆笑眯眯道:“還是寶珠的手藝好。”
寶珠頓時喜笑顏開,一把摟走所有衣裳:“那當然,外邊那些人,哪及得上自家人用心。”
丫頭送來午飯,主食是綠豆稀飯,兩樣涼拌蒸菜,並一籠雜色煎花饅頭和千層蒸餅。饅頭是梅菜素餡的,千層蒸餅裏揉了桂花蜜、花生仁,撒了一層紅綠玫瑰絲。
李綺節喝了廚房送來的稀飯,吃了幾個拌了油炸的雜色煎花饅頭,千層蒸餅她卻不肯吃,豆腐腦、桂花酒釀湯圓、米酒糟她都能吃上兩三碗,但蒸餅、糖糕、豆沙卷卻是一兩塊就飽了。
她忙裏忙外,沒時間講究飯食,吃得比往日簡單些。
李子恆正好腸胃不適,也想吃稀飯,丫頭過來傳話,讓他去隔壁院子陪李大伯和周氏一塊吃飯。
買了間壁的院子後,大房和二房分開住,李大伯和周氏仍然住原先的房子,李子恆兄妹倆搬到這邊新院子住,李大姐和李二姐也住在這邊。
李子恆陪李大伯吃完飯,仍舊迴到這邊院子來。李綺節正領著丫頭們在樹底下摘桃子。
早春時節,還沒到吃筍的時候,桃花悄悄吐蕊,枝頭滿簇,燦若雲錦,粉黛紅顏,風情千萬。等到暑熱天氣,落英早已化為春泥,桃樹被曬得蔫蔫的,細長尖葉子挑在細枝上,枝頭掛了累累的青白果子,壓得樹幹彎了腰,抬手便能夠到。初秋時分,桃子才漸漸染上幾絲胭脂色。本地的桃子,成熟後也隻有小娘子的半個拳頭大小,果肉薄脆,酸得倒牙,沒人愛吃。
李綺節偏偏就愛吃酸桃,越脆越硬,她越喜歡。
丫頭摘了幾個快成熟的桃子,放在籃子裏,桃肉已經綻開些許,稍微用力一捏,中間的桃核便鬆動脫落。
李子恆從枝頭摘下一個紅得最爛熟的,咬一口,臉上立即皺成一團,“太酸了,難為你怎麽吃得下去!”
☆、第96章 九十六
李綺節笑了笑, 不等丫頭送桃子來,先走過去,從竹籃裏揀起一個吃,剛拿到手裏, 唉喲了一聲,連忙放下:桃子外麵有一層白色絨毛,隻需浸在水裏輕輕一搓便幹淨了。這層絨毛很礙事, 桃子如果不事先洗過就直接吃,手上、嘴上沾了絨毛,會發紅發癢的。
小丫頭是慣幹粗活的,自然不怕,李子恆銅皮鐵骨, 更不會怕, 李綺節卻是身嬌肉貴, 才碰了那層絨毛, 便覺手指癢得厲害,連忙用手去抓,結果越抓越癢,一並連脖子、頭發都癢起來了。
寶珠哭笑不得,連忙命人去抬熱水來, 把李綺節按在浸了曬幹的金銀花瓣和淩霄花瓣的熱湯裏, 好好搓洗一頓。又替她拆了發髻,洗了個頭。
沐浴過後,她抹了一層薄薄的香脂, 換了一身水紅紗衣、杏黃紗褲,散著長發,懷裏摟著一枚湘竹枕,伏在窗前的美人榻上。
寶珠搬了張繡墩,坐在美人榻旁,撚起李綺節肩上的一束長發,把毛刷在兌了桂花油的熱水裏蘸了一下,從發根到發尾,輕輕搽在每一根發絲上。
李綺節才剛泡了熱湯,正自昏昏欲睡,嫌寶珠弄得忒慢,“快些搽好抿起來罷,這會子困著了,夜裏就不想睡了。”
寶珠答應一聲,加快速度。
李子恆有事要和李綺節說,坐在外邊院子裏,一邊看丫頭們摘桃子,一邊等果子吃。
丫頭送來一盤六月雪,拌上嫣紅的西瓜瓤,再淋一層厚厚的醬色桂花蜜,盛在纏枝蓮花紋的碟子裏。
李子恆最愛甜食,登時露出一臉笑容。正好看到李綺節散著一頭半幹的長發出來,揮揮手,讓丫頭先放一碟在她跟前。
“剛才沒酸倒牙吧?吃點甜的。”
李綺節悄悄打了個哈欠,聞到碟子裏散發出來的香甜味道,來了點精神,拿匙便吃,心裏還惦記著樹上的桃子:“桃子洗幹淨了沒?”
寶珠一邊給李綺節的頭發抹桂花油,一邊勸道:“快些忘了桃子罷,上一迴吃了幾個桃子,把牙齒都吃酸了,一天三餐都隻能喝粥吃豆腐,三娘忘了?”
李綺節有些悻悻然,吃完一碟子六月雪,晃晃腦袋:“這六月雪不像是咱們家做的。”
李子恆隨口接道:“托人在外頭買的,也不曉得是哪一家。”
李綺節道,“鎮上齊娘子家的六月雪做得最好。”
寶珠插嘴道:“她家間壁的油炸果和炸麻花炸得好吃。”
正說些吃食點心,丫頭提進來一簍子新鮮的覆盆子和山果子,“前頭來客了。”
滿滿一簍子鮮紅、橘黃的覆盆子,跟一粒粒珊瑚珠攢成的珠串似的,鮮亮可愛,山果子的顏色更深,紫紅、紫黑,個頭也更大。
“喲,這玩意兒哪兒來的?”李子恆連忙朝丫頭招手,“給四娘、五娘和大姐、二姐送了沒?”
丫頭道:“送了,人人都有。”
李子恆點點頭,向李綺節道:“真是奇了,院子裏的桃子都熟爛了,外頭還有覆盆子?”
這時節白日天氣雖然依舊有些燥熱,但早晚卻漸漸有些幽涼,丫頭們早就換上夾襖。
寶珠朝李綺節擠擠眼睛,“莫不是孫家送來的?孫少爺總能鼓搗到稀罕東西。”
李綺節不知道寶珠怎麽如此篤定,愣了一下,才想起上次孫家確實送過覆盆子和桑葚之類的夏果子來。
算算離定好的婚期隻有幾個月了,李乙已經明確過孫天佑,年底之前,不許他再登門,他當時答應得好好的,又尋借口上門來了?
丫頭卻搖了搖頭,笑答道:“外頭早沒覆盆子了,聽說這一簍是五娘子在山坳裏摘得的。”
周桃姑倒是比李乙灑脫得多,該吃吃,該睡睡, 和李子恆、李綺節說話時態度大方、滿麵帶笑, 一點都不忸怩, 在她心裏, 隻要自家過得好,外人的看法根本不重要。她每日依舊天沒亮起床熬煮糖水,繼續張羅熟水攤子的生意。她帶著兩個女兒嫁進李家,心中始終覺得底氣不足,李家願意為周大丫和周二丫置辦嫁妝, 她感激之餘, 又覺得心有不安,想趁著身子還硬朗,多攢些銀錢, 就算賺不了幾個錢,至少能幫著貼補家用。
葫蘆巷家家戶戶都是和李、周相處多年的鄰居街坊,人都不壞,但都愛饒舌碎嘴,李、周兩家一個娶 ,一個嫁 ,雖然不至於鬧得沸沸揚揚,但在巷子裏也是一樁大新聞。李乙在兒女跟前放不開,麵對街坊們的打趣和探問,更是支支吾吾,不知該怎麽應對。周桃姑性子潑辣,也對旁人的閑言碎語煩不勝煩。
李綺節怕鬧出是非來,和李大伯商量過後,決定搬出葫蘆巷。一來,家裏添了人口,已經住不下了,周大丫和周二丫年級不小,總不能讓她倆和李綺節擠一間房。二來,李乙和周桃姑也需要重新換一個環境,夫妻倆才好安心培養感情。
宅院可以慢慢找,但葫蘆巷是一天都住不得了。決定搬家後,李家人立刻打點行李包袱,夥計們趕著牛車驢馬,把家具和堆成小山包的行李全部運送迴李家村。
李綺節帶著周大丫、周二丫迴李宅,李乙則和周桃姑暫時搬去鎮上賃的一間院子住。這是李綺節堅持的,夫妻蜜月嘛,最好不要有外人在一旁打擾。李乙臉皮薄,想讓他徹底放下架子,和周桃姑認真相處,必須先把不相幹的人全打發走才行。雖是單純求個老來伴的半路夫妻,感情問題也不能馬虎。
搬家的那天,周桃姑讓周大丫和周二丫改了名姓,因為不好和李綺節、李昭節論排行,她做主讓周大丫叫李大姐,周二丫叫李二姐。
李綺節不得不慶幸李大伯有個附庸風雅的臭毛病,不然她和昭節、九冬現在的名字很可能也是大姐、二姐之流。
李大姐和李二姐初到李宅時,都很拘謹,把身為拖油瓶的謹慎卑微貫徹得一絲不苟。每天早早起床,梳洗過後,乖乖坐在廊下等李綺節起床,然後一起到周氏跟前陪著說笑,吃過飯,再陪李昭節和李九冬蕩秋千,玩翻花繩,或是和丫頭們一起做針線,夜裏遲遲不睡,直到李綺節房裏的油燈熄了,姐妹倆才抖開鋪被困覺。
李二姐曾經很不客氣地奚落過李子恆和李綺節,生怕兄妹倆還記得從前的口角紛爭,心裏惴惴不安。不論李大姐怎麽寬慰她,她還是戰戰兢兢,白天不敢高聲說話,夜裏輾轉反側睡不安穩,李大姐一天比一天胖,她卻愈顯清瘦。
球場終於步入正軌,有了王府在後頭做靠山,那些曾被花慶福斥為“異想天開”的計劃可以放開手腳去實施,酒坊的新酒供不應求,必須擴大蛇草的種植麵積,武昌府的球隊和瑤江縣的球隊舉行比賽的當天,縣令和本地富紳都會出席……所有的事情堆在案頭,等著李綺節一樣樣去批複,她忙得腳不沾地,哪有閑情去開解李二姐——何況她不是沒對李二姐釋放過善意,問題是李二姐不信呐!
可丟下不管又不行,眼看李二姐一天天消瘦下去,等李乙和周桃姑從鎮上搬迴來的時候,看到二女兒如此憔悴,說不得還以為李二姐在李宅受什麽大委屈了。
寶珠見李綺節頭疼,自告奮勇:“三娘把二姐交給我吧,保管不出十天,她就胖起來了!”
她做事麻利,頭天夜裏在李綺節跟前攬下差事,第二天一大早就到李二姐房裏送早飯。
早飯是讓進寶坐船去鎮上買迴來的。滾燙的豆腐腦,澆了紅豆鹵子,細棉白糖,吃一口甜絲絲的。剛出爐的胡麻餅,裹的是黑油豆豉餡,抹上酥油,貼在爐子裏烤熟,撒上一層芝麻,酥脆焦香。雪白金黃的金乳酥、金銀卷,軟綿綿鬆趴趴,吃一口就像是在咬雲朵似的。
寶珠不知道李二姐的消瘦出於恐懼和憂慮,但她仍然自信能夠解決李綺節的難題,因為她的手段粗暴直接:二姐不是瘦了嗎,那就多喂她吃點好東西唄,早也吃,玩也吃,困覺前再喝一碗甜米酒,把二姐當成坐月子的小媳婦一樣供著,肯定能養得白白胖胖的。
家裏的丫頭見寶珠撇下三小姐,整天圍著大姐和二姐轉,都覺得有趣,跟在一旁湊熱鬧。
李大伯不管家裏的內務,周氏樂得看李綺節和大姐、二姐親近,可是有一人心裏卻不大舒服。
李昭節和李九冬是家裏最小的小娘子,一直是眾人寵愛的對象,李大姐和李二姐搬來李宅之後,眾人的注意力難免會被新來的兩位小姐吸引,周氏為了安撫兩個繼侄女,特意把身邊的寶釵撥過去服侍她們。
一個寶珠,是李綺節身邊最得用的大丫頭,一個寶釵,是周氏最倚重的人。李昭節不懂得周氏和李綺節的用心,隻看到兩個大丫頭和家裏的小丫頭全都圍著李大姐和李二姐打轉,心裏頓時直泛酸泡,氣唿唿道:“丫頭們偏心,大姐、二姐來了之後,都不來找我玩了。”
曹氏有些哭笑不得,不願多說二房的閑話,安慰李昭節道:“大姐和二姐以後就是咱們家的人,丫頭們沒見過她們,心裏好奇麽。”
正說著話,丫頭提著兩隻油紙包進來:“大郎迴屋來了,這是店裏的醬香鹵鴨,大郎給四娘和五娘帶的。”
曹氏聽丫頭說鹵鴨是帶迴來的,而不是買,那應該是從李家自家店鋪裏拿的。不過她分明記得李家沒有賣鹵鴨的鋪子……
多半是三小姐的開的。
大官人和周氏一心守著原有的家業攢錢,二房的二老爺專心賣酒,唯有三小姐心思活絡,這些年不知賣過多少稀奇東西。曹氏是大戶人家出來的,曾暗中勸周氏多關心一下外邊鋪子上的生意,可惜周氏謹守本分,不願分心管外頭的事。一家子都是沒有野心抱負,累得三小姐隻能和外人合作。
曹氏讓丫頭把醬香鹵鴨送去灶房,讓切一盤送進來。
曹氏估算得不錯,賣鹵鴨的食肆還真是李綺節開的,不過鋪子裏的夥計和掌櫃不是李家的人。葫蘆巷後麵臨著街市,那邊有一條巷道,開了十多家食肆,都是專賣臘鴨鹵味的。除了鴨肉、鴨信、鴨肝,一並連鴨腸、鴨心、鴨骨也賣。鹵好的鴨子色澤深紅,香味濃鬱,皮薄酥脆,鹹中帶甜。李家酒坊的雪泡酒賣得最好,縣裏的人在他家打了酒,都會拐到鹵味店去買幾樣下酒菜。有些人嫌麻煩,買酒的時候,常常讓酒坊的夥計幫忙跑腿,一來二去的,夥計們私下裏總嘀咕,李綺節偶爾聽見,幹脆盤了家臨近酒坊的鋪子,專賣各種鹵味。客人們這頭買了酒,那邊鹵味也包好了,方便了顧客,肥了她的腰包,一舉兩得。
丫頭轉眼從灶房迴來,手裏端著一盤切得紙片薄厚的鹵鴨片,瓷盤邊沿盛幾隻蘸碟。李昭節和李九冬坐在窗下丟沙包玩,看到鹵鴨片,頓時眼睛一亮。
李昭節拍手喜滋滋道:“鹵鴨最宜佐酒,倒一盅辣酒來吃!”
李家釀酒,自家人也愛吃酒。
李九冬搖頭,“不要吃酒!我要吃酸湯。”
丫頭苦著臉對李昭節道:“四娘,上迴你說隻喝一盅,結果吃了滿滿一壺,醉得直嚷胡話,第二天連學也沒去上,想是都忘了?”
李昭節撇撇嘴,改口道:“桂花酒也使得,酸酸甜甜的,吃一鬥我都吃不醉。”
曹氏見李昭節聽勸,臉上含笑,這才讓丫頭去倒桂花酒和李九冬要的酸湯來。
丫頭托著黑漆小茶盤,送來一壺桂花酒,道:“外頭間壁張家小姐著人來家裏,問四娘在不在家。”
李昭節一塊鴨肉噙在齒間,“咦”了一聲,急急忙忙把鴨肉吞下肚,道:“就說我閑著呢,這就去找張姐姐學畫畫。”
說著又邀李九冬,“妹妹一塊去,你還記得張姐姐不?高高的,瘦瘦的,比三姐姐生得還周正靈醒。”
曹氏聽到這話,眉頭微皺。
李九冬從小和李昭節形影不離,姐妹倆從沒分開過,但兩人年歲越大,性格差異也越明顯,李昭節愛熱鬧,李九冬愛清淨,姐姐愛玩,妹妹喜歡待在房裏看書繡花,不再像以前一樣密不可分。李昭節前幾次就是單獨出去的。
李九冬看一眼盤子裏的鴨肉,不怎麽想出門,李昭節又開口催促了幾句,她才戀戀不舍地放下筷子。
到了張家,進了屋子,丫頭端來一盤子點心,跟螺獅一般,底下渾圓,上頭尖尖,一樣雪白,一樣膩紅,精致玲瓏,一盤攏共隻有十二枚。
張桂花笑向二人道:“家裏才雇了個南邊來的廚娘,她造的好湯水,還會揀滴酥鮑螺。酥油不經放,一會兒就化了,隻有冬日裏才能揀,虧得她手腳快,才揀得一盒,這玩意兒得即做即吃,你們嚐嚐。”
滴酥鮑螺就是酥油鮑螺,也不算很難揀,但原料不易得,要將牛羊奶不停攪拌,使奶油和奶、水分離,舀出奶油,在涼水中揉捏,挑出柔潤成型的酥油——這才是預備好了最初的原料,再加蔗糖、蜂蜜攪拌,待凝固後,扭旋成一枚枚或扁或圓、形似螺紋的小點心。滴酥鮑螺在南方較為常見,富貴人家總有一兩個會揀鮑螺的丫頭。蘇州府的帶骨鮑螺尤為盛名,文人特意為其撰文,稱帶骨鮑螺是天下至味。
北方以奶油製成酥山,京城多冰窖,夏季時宴席上必有一道酥山。南方則愛精致小巧,多帶骨鮑螺、酥油鮑螺。瑤江縣不南不北,常吃的是鮑螺。
花娘子會揀鮑螺,李家其實也有丫頭會揀,不過沒有花娘子揀的好,也及不上張家的這麽精致,而且周氏節儉,隻有張大少奶奶登門時,才會讓人揀上一兩盒。
李昭節近來隨張桂花學畫,彼此熟稔,也不客氣,先撚了一枚吃,滴酥鮑螺入口即融,香甜滿口,不由讚道:“好吃!”
李昭節不愛甜口,噙了一枚,化在齒間,心裏還在想著那盤沒吃完的鹵鴨。
李昭節推了她一把,道:“你見過張姐姐的畫沒有?待會兒讓你開開眼界。”
張桂花矜持一笑,慢慢悠悠吃了幾枚滴酥鮑螺,方故作疑惑模樣,道:“你們家來客了?”
李昭節點點頭,“張姐姐聽說了?我二叔娶了個新嬸子,新嬸子又帶來兩個新姐姐。”
張桂花臉上笑容不變:“噢?她們多大年紀?”
“和我三姐姐差不多大吧。”李昭節繼續吃鮑螺。
“她們為人怎麽樣?”
李昭節見張桂花似乎對李大姐和李二姐很感興趣,低頭想了想,“張姐姐是不是想邀她們來做客?我看不必,她們倆不識字呢!每天隻會說些針線活兒和市井粗話,我都懶得理會她們,何況張姐姐你呢。”
張桂花聽說李大姐和李二姐都不識字,心口一鬆。
李子恆迴家,不止帶迴幾隻鹵鴨子,還背了一簍舊衣裳——平時不小心蹭破磨壞的。
李綺節看著李子恆一件件往外掏衣裳,笑道:“球場那邊不是有會縫補的老師傅?”
李子恆笑眯眯道:“還是寶珠的手藝好。”
寶珠頓時喜笑顏開,一把摟走所有衣裳:“那當然,外邊那些人,哪及得上自家人用心。”
丫頭送來午飯,主食是綠豆稀飯,兩樣涼拌蒸菜,並一籠雜色煎花饅頭和千層蒸餅。饅頭是梅菜素餡的,千層蒸餅裏揉了桂花蜜、花生仁,撒了一層紅綠玫瑰絲。
李綺節喝了廚房送來的稀飯,吃了幾個拌了油炸的雜色煎花饅頭,千層蒸餅她卻不肯吃,豆腐腦、桂花酒釀湯圓、米酒糟她都能吃上兩三碗,但蒸餅、糖糕、豆沙卷卻是一兩塊就飽了。
她忙裏忙外,沒時間講究飯食,吃得比往日簡單些。
李子恆正好腸胃不適,也想吃稀飯,丫頭過來傳話,讓他去隔壁院子陪李大伯和周氏一塊吃飯。
買了間壁的院子後,大房和二房分開住,李大伯和周氏仍然住原先的房子,李子恆兄妹倆搬到這邊新院子住,李大姐和李二姐也住在這邊。
李子恆陪李大伯吃完飯,仍舊迴到這邊院子來。李綺節正領著丫頭們在樹底下摘桃子。
早春時節,還沒到吃筍的時候,桃花悄悄吐蕊,枝頭滿簇,燦若雲錦,粉黛紅顏,風情千萬。等到暑熱天氣,落英早已化為春泥,桃樹被曬得蔫蔫的,細長尖葉子挑在細枝上,枝頭掛了累累的青白果子,壓得樹幹彎了腰,抬手便能夠到。初秋時分,桃子才漸漸染上幾絲胭脂色。本地的桃子,成熟後也隻有小娘子的半個拳頭大小,果肉薄脆,酸得倒牙,沒人愛吃。
李綺節偏偏就愛吃酸桃,越脆越硬,她越喜歡。
丫頭摘了幾個快成熟的桃子,放在籃子裏,桃肉已經綻開些許,稍微用力一捏,中間的桃核便鬆動脫落。
李子恆從枝頭摘下一個紅得最爛熟的,咬一口,臉上立即皺成一團,“太酸了,難為你怎麽吃得下去!”
☆、第96章 九十六
李綺節笑了笑, 不等丫頭送桃子來,先走過去,從竹籃裏揀起一個吃,剛拿到手裏, 唉喲了一聲,連忙放下:桃子外麵有一層白色絨毛,隻需浸在水裏輕輕一搓便幹淨了。這層絨毛很礙事, 桃子如果不事先洗過就直接吃,手上、嘴上沾了絨毛,會發紅發癢的。
小丫頭是慣幹粗活的,自然不怕,李子恆銅皮鐵骨, 更不會怕, 李綺節卻是身嬌肉貴, 才碰了那層絨毛, 便覺手指癢得厲害,連忙用手去抓,結果越抓越癢,一並連脖子、頭發都癢起來了。
寶珠哭笑不得,連忙命人去抬熱水來, 把李綺節按在浸了曬幹的金銀花瓣和淩霄花瓣的熱湯裏, 好好搓洗一頓。又替她拆了發髻,洗了個頭。
沐浴過後,她抹了一層薄薄的香脂, 換了一身水紅紗衣、杏黃紗褲,散著長發,懷裏摟著一枚湘竹枕,伏在窗前的美人榻上。
寶珠搬了張繡墩,坐在美人榻旁,撚起李綺節肩上的一束長發,把毛刷在兌了桂花油的熱水裏蘸了一下,從發根到發尾,輕輕搽在每一根發絲上。
李綺節才剛泡了熱湯,正自昏昏欲睡,嫌寶珠弄得忒慢,“快些搽好抿起來罷,這會子困著了,夜裏就不想睡了。”
寶珠答應一聲,加快速度。
李子恆有事要和李綺節說,坐在外邊院子裏,一邊看丫頭們摘桃子,一邊等果子吃。
丫頭送來一盤六月雪,拌上嫣紅的西瓜瓤,再淋一層厚厚的醬色桂花蜜,盛在纏枝蓮花紋的碟子裏。
李子恆最愛甜食,登時露出一臉笑容。正好看到李綺節散著一頭半幹的長發出來,揮揮手,讓丫頭先放一碟在她跟前。
“剛才沒酸倒牙吧?吃點甜的。”
李綺節悄悄打了個哈欠,聞到碟子裏散發出來的香甜味道,來了點精神,拿匙便吃,心裏還惦記著樹上的桃子:“桃子洗幹淨了沒?”
寶珠一邊給李綺節的頭發抹桂花油,一邊勸道:“快些忘了桃子罷,上一迴吃了幾個桃子,把牙齒都吃酸了,一天三餐都隻能喝粥吃豆腐,三娘忘了?”
李綺節有些悻悻然,吃完一碟子六月雪,晃晃腦袋:“這六月雪不像是咱們家做的。”
李子恆隨口接道:“托人在外頭買的,也不曉得是哪一家。”
李綺節道,“鎮上齊娘子家的六月雪做得最好。”
寶珠插嘴道:“她家間壁的油炸果和炸麻花炸得好吃。”
正說些吃食點心,丫頭提進來一簍子新鮮的覆盆子和山果子,“前頭來客了。”
滿滿一簍子鮮紅、橘黃的覆盆子,跟一粒粒珊瑚珠攢成的珠串似的,鮮亮可愛,山果子的顏色更深,紫紅、紫黑,個頭也更大。
“喲,這玩意兒哪兒來的?”李子恆連忙朝丫頭招手,“給四娘、五娘和大姐、二姐送了沒?”
丫頭道:“送了,人人都有。”
李子恆點點頭,向李綺節道:“真是奇了,院子裏的桃子都熟爛了,外頭還有覆盆子?”
這時節白日天氣雖然依舊有些燥熱,但早晚卻漸漸有些幽涼,丫頭們早就換上夾襖。
寶珠朝李綺節擠擠眼睛,“莫不是孫家送來的?孫少爺總能鼓搗到稀罕東西。”
李綺節不知道寶珠怎麽如此篤定,愣了一下,才想起上次孫家確實送過覆盆子和桑葚之類的夏果子來。
算算離定好的婚期隻有幾個月了,李乙已經明確過孫天佑,年底之前,不許他再登門,他當時答應得好好的,又尋借口上門來了?
丫頭卻搖了搖頭,笑答道:“外頭早沒覆盆子了,聽說這一簍是五娘子在山坳裏摘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