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鵲沒煮雞蛋茶,隻送了兩碗煮開的白水到房裏。


    董婆子吃了一碗滾白水,不敢抱怨,站在地下,滿臉堆笑,道:“太太萬福,我們太太叫給三小姐送來幾匹尺頭,都是鬆江府出的細布,顏色好,花樣新鮮,正合適年輕小娘子裁衣裳。尺頭是南邊來的,昨天剛運到武昌府,縣裏想買都沒處買,因縣太爺夫人知道我們家太太想給府上置辦節禮,才特特給我們家留了幾匹。“


    周氏皮笑肉不笑:“叫高大姐費心了。“


    董婆子麵色不變:“三小姐在房裏呢?老婆子好久沒見著三小姐了,怪想她的。“


    周氏淡淡道:“可是不巧,三娘前晚起夜時有些著涼,吃了藥才歇下。“


    說著,喚寶鵲進房,“三娘呢?“


    寶鵲道:“迴太太,三小姐還沒醒呢,寶珠在房裏守著。“


    董婆子和老董叔互望一眼,連忙賠笑道:“三小姐養身子要緊,老婆子身上醃臢,就不去打攪三小姐休息了。“


    這兩人倒也識趣,沒堅持去看李綺節,任憑周氏的臉色有多難看,臉上的笑容始終沒變,一口一個太太,把周氏奉承得都有些鬆動了。


    待楊家老仆告辭離去,李大伯背著雙手,走到正房來,道:“楊家人怎麽說?“


    周氏歎口氣,“來的隻是兩個下人,看來楊家想把事情混過去。“


    李大伯立刻吹胡子瞪眼睛:“他們家五郎做出這種事,想隨隨便便混過去?當我們李家沒人了嗎!?“


    周氏趕緊給李大伯順氣:“官人莫要上火,到底是親家,事情還沒鬧出來,他們楊家顧忌名聲,咱們李家總得給他們留幾分情麵,先看看他們怎麽處置那個小妖精再說,如果他們楊家真的敢做出什麽對不起三娘的事,我們也不是好欺負的!“


    李大伯一甩袖子,氣唿唿坐在堂前的一張雕花靠背玫瑰椅上,“二弟還沒迴來?“


    周氏為李大伯斟了一碗釋躁平矜的武夷茶:“沒呢,我讓招財去路口等著了。“


    李大伯捧著海水紋蓋碗,小心翼翼試著茶水的溫度,“二弟是什麽意思?“


    周氏四顧一望,見門外沒人,輕聲道:“其實二叔去李家,不全是為大郎,也是為三娘找個話事人的意思。鄉裏的裏甲老人全是楊家的親戚,事情鬧到鄉裏,咱們家討不了好,二叔想求李家人幫咱們家說句公道話。“


    躲在窗外偷聽的李綺節恍然大悟,難怪李乙和李子恆已經找了五娘子做媒人,還要去李家走一趟,原來不是去請人向孟家提親,而是為了她。


    她就說中秋夜戲的事情有古怪,原來是楊家出了什麽醜事,要勞動話事人來主持公道。既然事情關係到她,那麽那個有古怪的人肯定是楊天保無疑了。


    孟雲暉和楊天保差不多年紀,縣裏能夠考取功名的少年學子數來數去就那麽幾個,兩人是同窗,孟雲暉特意問起過她中秋夜戲的事,他應該也是知情人。


    聽周氏和李大伯的對話,不止孟雲暉,李家和楊家的人都知道楊天保做了什麽,單單隻瞞著她一個。


    李綺節冷哼一聲,繡鞋輕輕踢在木梯子的橫木上,楊天保看著老老實實的,原來蔫壞!這才多大呢,就開始作妖了!


    寶珠怕李綺節摔到地上,一直守在梯子下麵。看她踩在木梯子上跺腳,梯子隨著她的動作晃了幾晃,隨時都可能栽下地,頓時急得臉色煞白,小聲道:“三娘別動,仔細跌下來!“


    她就知道,三娘剛剛偷偷去後院搬梯子的時候,她應該想辦法阻止三娘,而不是站在梯子底下幫她望風!


    李綺節趴在木梯子上,居高臨下,朝寶珠一揮手,悄聲道:“沒事兒!你別管我,看著外麵,要是曹氏和劉婆子來了,記得提醒我!“


    寶珠點點頭,緊緊扶著木梯子,心裏怨苦不已:大官人和大太太說得這麽嚴重,楊五郎肯定做了對不起三娘的事,要是三娘氣壞了,真從木梯子上掉下來摔壞了,可怎麽辦?


    李綺節不知道寶珠心裏已經計劃好待會兒怎麽趴在地上好接住她,湊到窗邊,聽李大伯繼續道:“哪裏就至於勞動裏甲老人了?“


    周氏扭著手絹道:“反正這事不能隨便敷衍,楊家不給個說法,我是不會讓三娘嫁過去的。“


    裏甲老人不是單指一個人。明朝立國之初,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人口大普查,根據人口製定黃冊,然後以戶為單位,一百一十戶為一裏,設裏長十人,每年更換,餘下一百戶分為十甲,同樣選出甲長,根據納糧的多少來輪換。


    黃冊是明朝老百姓唯一合法有效的戶籍文件,上麵清晰地登載老百姓的身份、年齡、居所、職業和所有家庭財產。記得詳細的,連你家養幾頭豬、幾隻雞鴨都會寫上去。


    古人一生,不論是居家過日子,還是入學、科考、婚喪、外出、財產、徭役、訴訟等等諸多重大事項,都離不開黃冊。


    基本上說,黃冊的作用,就是現代的戶口本和身份證的綜合版。現代人去火車站買車票必須出示身份證。在明朝,外出超出方圓幾百裏,同樣需要遞交黃冊才能獲得官府發放的憑證。


    沒有黃冊,要麽是逃戶,要麽是流民,別以為到了古代隨便找個旮旯地就能過日子,古代的黑戶也不是那麽好當的!


    而在黃冊的基礎之上製定的裏甲製度,則是貫穿整個大明朝的基層管理行政製度。


    裏長和甲長管理本甲本裏的事務,除了殺人之類的重罪,一般的民事糾紛都由公選的裏甲老人們裁定,大到財產糾紛、打架鬥毆,小到雞毛蒜皮的誰家牛偷吃了誰家的稻田,裏甲老人們都管。


    “訴不出裏“,“凡民間戶婚田土鬥毆相爭,一切小事,不許輒便告官,務要經由本管裏甲老人理斷。若不經由者,先將告人杖斷六十,仍發迴裏甲老人理斷“——在一定程度上,裏甲擁有非常廣泛的法律裁定權利。


    裏甲老人就是鄉裏的管理者,納糧多少是推選裏長和甲長的首要標準,能當上裏長和甲長的,基本都是大族子弟。


    所以古人追求人丁興旺,能生多少個就生多少個,養不養得活不要緊,人多了,才有可能占據話事人的身份,不會在鄉裏受欺負。


    李家所在村莊雖然叫李家村,但多是雜居的外姓人,本地的裏長是楊家人。而那些德高望重、公選出來的老人,也大多是楊家近親。


    按著瑤江縣的規矩,李綺節和楊天保婚事有了糾紛,要麽由裏甲老人來裁斷,要麽兩家公選出一戶讀書人當話事人,讀書人有功名,說話和縣太爺一樣有分量。


    裏甲老人全和楊家人一個鼻孔出氣,李乙當然不會去找他們主持公道。而本地的讀書人,又大多是楊縣令的同窗或是舊友,更不可靠。


    所以李乙才會想到李家的嫡支那一派,他們家是望族,讀書人多,有功名的子弟應該不少。


    李大伯沉默片刻,把茶碗往桌上一放,“話事人是那麽好請的?那個李家和咱們連遠親都算不上,未必肯搭理咱們。“


    周氏瞪了李大伯一眼,“官人又說喪氣話了,一筆寫不出兩個李字,咱們每年往李家送的那一大車東西都是白送的?“


    李大伯不服氣:“就算那個李家肯幫咱們說話,楊天保在外頭和花娘勾搭,在他們那種大戶人家看來,不過是尋常罷了,說不定他們還會反過來勸咱們家息事寧人呢!“


    寶珠聽到楊天保和花娘勾搭,又是驚訝又是氣憤,忍不住高聲啐了一口:“王八崽子!”


    周氏在房裏聽到聲音,立即道:“誰在外麵?“


    李綺節吐吐舌頭,幾步竄下木梯子,再把木梯子往肩上一扛,拔腿就跑。古代的醫療水平一言難盡,她怕自己抵抗力太差,每天堅持鍛煉身體,腿腳穩健得很,搬著木梯子照樣跑得飛快。


    可憐寶珠還愣愣的站在窗下,眼睜睜看著李綺節跟兔子似的,扛著一截木梯子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正想跟上,周氏掀開青花布簾,神色冷厲:“大驚小怪做什麽?“


    ☆、第18章 胭脂街


    寶珠嚇得打了個嗝,拍拍胸脯,小心翼翼道:“才剛張家人上門來,他家仆人去山上的廟裏送香油錢,迴來的路上碰見二爺和大郎,二爺托他帶句口信,說昨夜落雨,山溪暴漲,把過江的竹橋淹了,二爺他們要在山裏多耽擱一宿,請太太和三小姐寬心。“


    周氏眉頭一皺,“曉得了,三娘呢?“


    寶珠搖搖頭,故意道:“我才從外麵進來,沒看見三小姐。“


    周氏四下裏掃了一眼,沒看到李綺節的身影,鬆了口氣:“你去灶房幫劉婆子呲魚,魚泡洗幹淨留著。剛剛你聽見的話,一個字都不許對三娘講!“


    寶珠連忙點頭不迭:“太太放心,我曉得輕重。“


    周氏淡淡嗯了一聲,放下軟簾,關上房門。


    寶珠悄悄抹了把汗,一徑出了正院,找到躲在隔壁院牆下的李綺節,抱怨道:“三娘好狠的心,把我一個人丟在裏頭!“


    李綺節笑了笑,拿著一柄棕櫚葉製成的蒲扇,給寶珠扇風:“寶珠姐姐,委屈你了,我那糖果匣子裏有半匣子梅菜肉餡的金華酥餅,全給你當點心,請你消消氣。“


    寶珠哼了一聲,搶過蒲扇,把青綠色的棕葉搖得劈裏啪啦響,“小姐聽見太太的話了?您千萬別在太太麵前露出形跡,不然我又得挨罵!“


    李綺節眼珠一轉,“這事家裏人都曉得,就我一個人蒙在鼓裏,與其看他們遮遮掩掩的,還不如索性鬧開了好。“


    寶珠當即變色:“三娘!“


    李綺節拍拍寶珠的手,安撫她道:“家裏人來人往的,連那個不相幹的孟四哥都在向我套話,嬸嬸怎麽會知道一定是你漏的口風呢?“


    寶珠一想,好像是這個道理,到底不放心,還是叮囑一句:“這種事你出麵摻和不好看,還是讓太太拿主意吧。“


    李綺節淡淡一笑,沒說話。


    這天,李乙和李子恆果然沒有歸家。


    夜裏李大伯和周氏帶著李綺節、李昭節和李九冬在正房吃晚飯。家裏人口少,中秋團圓飯的大菜還沒吃完,頓頓都是熱的剩菜,排骨藕湯熱了又熱,藕塊都快熬成粉了。


    快撤席時,周氏像是忽然想起來一事,笑著向李大伯道:“楊家送來的魚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正合適打魚糕。“


    李大伯端著一盅滾茶,嘟著嘴唇,胡子尖微微翹起,正徐徐吹去繚繞在茶碗上的熱氣:“啊?喔,全聽夫人安排。“


    李綺節臉上不動聲色,接過寶珠遞到肘邊的一盞泡橘茶,送到周氏跟前:“嬸嬸吃茶。“


    周氏看李綺節似乎真的對楊天保的事不知情,心中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接過茶碗,淺抿一口。


    吃過茶點,一家人圍著圓桌說了會兒閑話。


    夜色漸深,李昭節和李九冬不知不覺打起瞌睡,小腦袋瓜子一點一點,差點跌到圓桌子底下去。周氏不由笑道:“瞧她倆瞌睡直滴的,帶她們迴房困覺去吧。“


    曹氏和劉婆子上前,抱起兩姐妹,送二人迴房,眾人各自迴房歇下。


    白天落了幾點雨絲,有些陰沉,夜裏的月色倒是極好,又清又亮。桂花樹的葉片鍍了層銀邊,在靜夜中散發出淡淡的幽光,不必點燈籠,就能看清迴房的路。


    洗漱過後,李綺節披著一件沉香色棉綢對襟薄夾襖,坐在架子床欄邊上,等寶珠把湯婆子罩在被子裏,連忙把冰涼的腳丫子伸進去,舒服地直歎氣,懶懶道:“把我那套直身衣裳收拾出來,明早我要穿的。“


    寶珠收走麵盆架上的銅盆,把李綺節脫下的外衣搭在雕刻喜鵲紅梅屏風上,手上的動作一頓:“三娘要出門?“


    直身是男裝,李綺節隻有去鎮上才會著男裝打扮。


    李綺節粲然一笑,燈火撲朔迷離,搖曳的燭光下她的笑容也有點古怪:“明天我要去胭脂街走一趟!“


    寶珠驚唿一聲,踉蹌了兩下,險些沒站穩,“哐當“一聲巨響,銅盆摔在地上,殘水濺了一地。


    胭脂街是本地有名的一條街巷,長街一麵接岸,一麵臨河。沿河的那麵修建了數座雅致的竹樓,樓下寬敞,可供烏篷船出入。樓上桌椅床凳,軟榻香案,一應具有,是住人的地方——住的人有些特別,無一例外全是花娘。


    鎮上沿河的地方臨著渡口,渡口往來船隻極多,船工水手和力夫都是靠力氣吃飯的,身邊沒有婦人操持家業,錢鈔來得快,花得也快。鎮上漸漸興起一種專門靠伺候往來船工吃飯的生意行當——花娘。


    花娘們晝伏夜出,鎮上的居民聞雞起舞,忙忙碌碌,她們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漫漫長日,她們無所事事,攥一大把鹽炒香瓜子,散著頭發,趿拉著繡鞋,斜倚在窗前,一邊嗑瓜子,一邊看奔流不息的江水,聽船工們噴薄著力量的口號聲,時不時呸呸幾聲,把沾著潤濕口水的瓜子皮吐進大江裏。


    到了夜裏,老百姓們酣然入睡,花娘們開始迎來送往。她們梳起高髻,穿上鮮亮衣裳,在臉上抹一層厚厚的鉛粉胭脂,一張張粉臉塗得豔紅雪白,敞開衣襟,露出半截雪白酥胸,打開樓上的軒窗,和漂流在江上的水手船工們調笑。


    隻需花上幾十個銅板,客人便能將烏篷船駛入花娘樓前,仆役自會係上小船,搭好舢板,將客人迎入樓中,好酒好菜伺候。


    李綺節下午已經暗暗從曹氏那裏打聽到,楊天保就是和胭脂街的其中一個花娘私奔的。


    曹氏是大戶人家出來的,她不僅擅於替小娘子們纏小腳,還會一手好針線活,然而察言觀色、探聽消息才是她的拿手絕活。她來李家不過短短幾個月的工夫,李家附近幾十戶人家的底細,已經被她摸得一清二楚!周氏在李家村生活了這麽多年,知道的都沒她多。


    這門功夫沒有功法心訣,全靠天分和見識,修煉起來不容易,要價也格外高。為了撬開曹氏的嘴巴,李綺節足足花了三百個大錢哩!


    據曹氏說,胭脂街中有一個顧幹娘,家中養了十幾個年輕嬌嫩的小花娘,不僅個個生得嬌豔嫵媚,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加之她家特意費鈔從南邊揚州府請來一位廚子,做得一桌好酒飯,是胭脂街中一絕。一年到頭,不管溽暑寒冬,慕名光顧她們家竹樓的客人都絡繹不絕。


    楊天保的一位同窗早就仰慕顧幹娘的幹女兒們,極力攛掇楊天保陪他去胭脂街見識見識,楊天保推卻不過,隻得去了。


    誰知一來二往,他那位同窗過足了癮,並沒有流連風月,楊天保倒是一次又一次故地重遊,比同窗去得還勤。


    ☆、第19章 私奔


    楊天保年紀輕,耳根子軟,家中富裕,出手闊綽,身上有功名,樣貌又生得端正,花娘們每日裏和那些粗莽漢子打交道,見著他,就跟見著寶貝似的,怎麽可能容得他脫身?


    其中一個姓黃的花娘,因為嗓子好,會唱幾首小曲,樓裏的人給她起了個諢名,叫小黃鸝。


    小黃鸝很有幾番心計,趁著楊天保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甜言蜜語,裝怪賣俏,漸漸哄得楊天保對她死心塌地,一心一意想替她贖身,把她接到家中養活。


    瑤江縣不過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十裏八鄉的人家都連著親。楊家是本地望族,高大姐和楊老爺膝下隻有楊天保一個兒子。楊天保也爭氣,已經過了童子試的前麵幾場考核,隻等院試了。高大姐幾乎逢人就說楊天保像他的叔叔楊舉人,以後肯定也是戴官帽的大老爺,縣裏人誰不知道他是縣太爺的侄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青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青梅並收藏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