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明朝小官人(我家的表哥數不清) 作者:羅青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潭州府本地規矩,但凡逢年過節,或是有客上門,或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家家戶戶都要稱兩刀肉,買幾隻粉藕,好熬一大吊子的筒骨藕湯吃。
李大伯月前帶著夥計去城外鄉下收桂花,一去七八日。周氏估摸著自家官人這幾日便要迴屋,一早讓劉婆子去渡口那些撐船販賣自家田地菜蔬的農戶手中購了幾枝湯藕。
這會子藕湯已經熬煮了兩三個時辰。
李綺節才一掀開熏得黑漆漆的鍋蓋,沸騰的熱氣中便有一股極其馥鬱的藕香、摻著濃烈的肉香味道,撲麵而來。
李綺節吸了吸鼻子,複又蓋上蓋子。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劈裏啪啦,燒得一片紅豔豔,烘得她臉頰直發燙。
她今天出過門,身上穿得有些厚實,再被這炭火一熏,熱得脊背有些發癢。連忙退後幾步,掏出手帕抹了抹額頭,隨手從灶間的穀糠堆裏摸出幾個紅苕,拿鐵鉗一一夾了放進灶邊,埋在溫熱的灶灰裏。
淨過手,再迴到灶間,寶鵲已經晾曬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馬紮上,往裏頭添柴火。
周氏炸了一碗麵糊鯽魚仔,又炒了一碗扁豆,一碗白米蝦,一碗豆角,一碗嫩蓮子,接著便燒半鍋開水,將舂好的稻米倒進去煮。
李綺節連忙道:“嬸子,待會兒米湯別倒了,我好泡鍋巴飯吃。”
“煮了藕湯,還吃什麽鍋巴飯?還是多喝幾碗肉湯好。”周氏揭開鍋蓋,用勺子攪動沉在鍋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鍋:“米湯我都留著,要給間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飽,現今都是煮米湯給他吃。”
李綺節往日裏最不喜歡朱家人,聞言便不高興道:“作甚拿咱家的米湯送人,她自家的米湯呢?”
劉婆子拿著一把磨得雪亮的蒲刀,蹲在地上,一邊斬雞塊,一邊笑著插話:“三娘以為人人都像咱們家,頓頓都能吃白米飯?連鎮上的財主老爺都不敢天天吃米飯呐!也是官人和太太勤謹,又會過日子,也舍得與一家吃喝,家裏才吃得這般好。鄉下人家,一年到頭,大半都是吃的豆飯、苕飯加米糠。老阿姑扣扣索索,隻曉得存私房錢,他家大郎整日苕吃哈脹,啥都不幹,還跟著一幫浮浪子弟賭錢吃酒,把好好的田地、果林丟下不管。朱家娘子跟著老阿姑過活,一家幾個小娘子,每日都隻吃兩頓飯,餐餐都是寡水麵條,要不就是蒸豆糠饃饃吃,把幾個好好的女伢仔瘦的咧!隻剩下一把骨頭!如今好容易生了個小孫孫,老阿姑也不曉得心疼,照樣不肯給朱家娘子燉些湯水補養,還整日作怪,嫌棄朱家娘子沒奶水。”
老阿姑是間壁朱大郎的老娘,因著輩分高的緣故,鄰裏都要尊稱她一聲“姑”。這老婆子長得精幹細瘦,為人最是重男輕女,又小氣吝嗇,整日守著家裏的私房,不給兒媳、孫女一個銅板。
朱家娘子前後生了三個小娘子,不曉得招了老阿姑多少白眼。
今年春天朱家娘子終於生下一個小郎君,老阿姑便整日抱著小郎君不放手。然而她再心疼孫子,終究還是抵不過私房要緊。寧可厚著臉皮一家一家去求人家蒸飯剩的米湯,迴家煮些米湯甜水與小孫孫喝,也舍不得費鈔買些雞鴨米糧,與產後虛弱的朱家娘子調養身子。
李綺節不喜歡老阿姑,身為女子,卻將自家孫女視為貓狗一般,任意輕賤責罵,也配得起鄉裏人人尊她一聲“姑”?
李綺節也不喜歡朱家娘子,身為人母,懦弱無為,眼見自家骨肉受苦,卻無動於衷。她飽受婆婆老阿姑和丈夫朱大郎的欺侮,確實可憐。但她不思反抗,反而養出一副欺軟怕硬的刻薄性子,將自己的悲苦盡數發泄在三個女兒和周圍無辜鄰裏身上。
李綺節住在李宅時,常常聽到朱家娘子打罵幾個女兒的聲音。大冬天裏,燒得通紅的鐵鉗,直接往女兒身上抽,也不怕燙壞女兒的皮肉。
而朱家三個小娘子,因為天天挨打,缺衣少食,個個都養得強盜賊子一般,潑辣精明,厲害得很。
但凡鄉裏誰家小兒無意間衝撞朱家,朱家娘子就帶著幾個小娘子,如市井潑婦一般,滾地撒潑,嚎喪不止。
旁人見她們母女四個命苦,多半都憐惜有加,也不忍苛責。反而縱容得朱家老小愈加無法無天。
李綺節和朱家大娘子勢同水火。
那是今年年初時候的事了。
當時還是正月裏,朱大娘從李宅門口經過,看到李綺節坐在門前吃柿子餅,馬上牽著妹妹朱二娘和朱三娘,上前討要。
李綺節吃得正歡呢,忽然間冒出幾個小娘子一齊來找她要吃的,態度還十分蠻橫,她當然不想給。
那朱家大娘當即變了臉色,滾在李家門前好一陣摔打哀嚎,說李綺節仗著家裏有錢欺負她們姐妹,把間壁十幾戶人家全都招來看熱鬧。
而朱家娘子就坐在她家院子裏繡鞋墊,女兒在外胡鬧,扯著嗓子哭叫大半天,她分明聽見,也不曉得出來說一句。
朱家幾個小娘子滾在李宅門前淒厲哭號,賴著不肯走。
周圍的鄰居、路人都露出不忍,還有相熟的鄉鄰勸李綺節發發善心,將柿子餅送給朱家幾個小娘子。
李綺節偏偏不肯,她想施舍的話,誰也攔不住。但二話不說上來就要別家白給,別家不肯,就摔在地上打滾,這般無賴,她可瞧不上!
她兩世為人,沒學會什麽涵養隱忍,脾氣反而養得更加驕縱。
她能魂歸附體,來到大明朝,自然是有一番機緣在。可這份機緣,是老天饋贈,讓她好生珍惜時光、充實度日的,絕不是叫她來大明朝受委屈的!
李綺節就坐在自家門前門檻上,一邊吃柿子餅,一邊看朱家幾個小娘子在泥地上滾來滾去,任由旁人說些什麽,她一句也沒聽進心裏去。
等吃完一枚金黃柿子餅,李綺節站起身,拍拍衣裳,轉身關上自家院門——要哭的盡管哭,要罵的盡管罵,要可憐的也請盡管可憐,反正和她沒什麽幹係。
自此,李綺節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成了仇家。
如今聽劉婆子這一番感慨,分明是對朱家娘子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十分憐惜。
李綺節聽了半天,心中厭煩,不耐道:“她家幾個小娘子若是好聲好氣,誰個不歡喜?整天賴著別人家不放,我哪裏看得上!她家大娘那天可是指著我的鼻子罵我是歹毒心腸,日後隻配給人做後娘的。咱家米湯,作甚還要送給朱家?”
周氏聽了這話,立刻擱下鍋鏟,麵露不喜,蹙眉道:“朱家大娘真這樣罵你了?”
李綺節冷聲道:“我騙嬸子作甚?嬸子要是不信,可以去問問昭節和九冬。那天她們兩個在外邊踢毽子,朱二娘和朱三娘走過來,想哄她倆的毽子。那毽子可是我親手紮的,用了有三枚銅板呢!我自然不肯叫朱二娘她們白白搶去,那朱大娘就跑來把我一通罵,間壁好幾家大人都聽見她罵我了。”
周氏哼了一聲,不滿道:“小小年紀,怎麽好這樣咒別人,若是一般小兒口角也就罷了,竟然敢咒我家三娘給人做後娘!還說我家三娘狠毒,這要是叫高家大姐聽見,又得跑來說一頓酸話!”
周氏是李綺節的嬸娘,李乙發妻早逝,楊、李兩家內眷來往,都靠她周旋應酬。高大姐對李綺節是什麽態度,她自然瞧得分明。
劉婆子想起周氏的忌諱,訕訕道:“哎,朱大娘脾氣是急躁了些,連她娘朱家娘子的話都不管用嘞!”
周氏想了想,安撫李綺節道:“三娘,你也別氣,到底是鄰裏人家。朱大娘嘴裏難聽,丟的還不是她自家臉麵?這米湯既是已經答應老阿姑了,也不好反悔,不過日後她若是再來求,嬸娘定是不會答應她的。哼,敢罵我周銀釵的侄女!”
☆、第9章 牙刷
到了中秋這日,村裏更加熱鬧,天還沒亮,便能聽到院牆外一陣嘰嘰喳喳的人聲笑語。
李宅事事齊備,祭月要用的瓜果月餅已經陳設好,砂鍋吊子裏咕嘟咕嘟熬了滿滿一吊子豬骨蓮藕湯,隻等李乙父子迴家團圓。
李綺節起了個大早,穿了一件八成新的出爐銀對襟寧綢小夾襖,一件雨過天青毛青布內衫兒,鴨綠色秋羅素裙,挽著黑油油的發辮,站在院子裏的黑皮棗樹下漱口。
刷牙的牙粉是從瑤江縣的牙粉行買的,三百文錢一小匣子,足夠用上幾個月。
牙粉從唐宋時就有了,用中藥配方製成,原料有楊柳粉、田七、百草香、蒲公英、青鹽,不僅能清潔口腔、美白牙齒,還能唇齒留香,比後世的牙膏也不差什麽。
李綺節聽縣裏人家說,市井百姓們用的牙粉物美價廉,而富貴人家用的牙粉更加講究:把沉香、檀香、龍腦香、藿香、麝香等等十幾種名貴香料搗成粉末,用蘇合香油和熟蜜調成糊糊,再蘸取使用——有些像是凝狀的牙膏。
李家間壁孟娘子聽說富人家的小姐太太每天用這種頂級牙粉刷牙,不僅牙齒潔白,而且口齒伶俐,吐氣如蘭,一張口就香噴噴的,也想給孟春芳買一些使。讓小丫頭去花相公家的貨棧打聽了一下牙粉的價錢,嚇得咋舌,立刻打消了念頭。
那樣的牙粉,一兩就得耗費幾千錢才能做成,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隻有大戶人家能夠隨意取用。
李綺節已經習慣用市井常見的牙粉刷牙漱口,至於牙刷,卻是她自己鼓搗出來的,大明朝僅此一家,貨真價實的限量款。
牙刷並不是什麽稀罕物,不過這個時代沒有牙刷之說,老百姓們都管牙刷叫刷牙子。刷牙子是用骨、角、竹之類的材料,鑽出毛孔,鑲植馬尾製成,貨棧裏到處都也有賣的,八文錢一柄。
馬尾刷牙子雖然比楊柳枝好用,但是又粗又硬,李綺節用不習慣,怕時日久了會傷害牙齦和牙齒,硬逼著大哥李子恆給她做了一個鬃毛牙刷。
有人說發明豬毛牙刷的第一人是明孝宗朱祐樘——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從始至終隻娶過一個女人的癡情皇帝。如今是永樂年間,等朱棣翹辮子,再到孝宗即位,怎麽說也得幾十年,李綺節可等不了那麽久。
梳洗畢,她接過寶珠遞到跟前的青花紋雙耳小瓷罐,,在臉上撲了一層輕滑細潤的玉簪粉,正攬鏡自照,寶珠在一旁道:“三娘也該學著裝扮起來了,間壁的孟娘子開春前就請了一個梳頭娘子教孟小姐畫眉。上個月我看到官人讓進寶在花相公家訂下幾兩眉石,三娘迴去應該就能見著了。“
李綺節放下雕花小鏡子,吐吐舌頭。潭州府閨中女子們每天用的護膚品一樣比一樣精致,基本上不僅能抹在臉上,也能吃進肚子裏,又香又甜,純天然無公害。可是這個時代的化妝品就不一樣了,大多數都有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慢性中毒,她惜命,不想英年早逝啊!
據說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喜歡用鉛白/粉敷麵,當時的貴族婦女紛紛效仿,以致於不少美人為之喪命。
李綺節不想步英國貴婦的後塵,美貌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梳洗過,李綺節照例先去嬸嬸周氏房裏問安。
到正房時周氏還在梳洗,丫頭捧著水盆牙箸進去,裏頭窸窸窣窣一陣輕言細語的聲響。不多時丫頭寶鵲走了出來,見了李綺節,臉上微微帶了一絲笑:“太太才剛起來,三娘怎麽起得這樣早?”
“我那院子和朱家離得近,她們家昨晚一直在鬧騰,我五更時就醒了,睡不著,幹脆早點起來。“李綺節一壁說著話,一壁從小丫頭手裏接過幾枝含苞待放的玉蘭花,進了正屋。
周氏正坐在鏡台前梳妝,梳頭娘子一邊拿著桃木梳子替她梳理那一頭濃黑豐厚的墨發,一邊說些笑話趣事討好奉承。
周氏靜靜聽著,偶爾問些瑤江縣其他富貴人家的太太夫人,梳頭娘子一一應答,答不上的,劉婆子在一邊補充。
周氏平時很節儉,明明家中有幾十畝良田,蠻可以坐享清福、衣食無憂,她卻舍不得花用,連丫頭婆子都不肯多買一個,寧願忙時請短工來家裏幫忙。因為今天是正日子,要接待各家親戚,才請了梳頭娘子來家裏梳頭發。
她今天打扮也比往常富麗很多,穿著一件白布衫兒,群青色滾邊鬆花襖子,外麵罩一件蟹殼青繡平安富貴紋素綾褂子,下麵係一襲銀泥灰百褶裙子。
梳頭娘子給她挽了個緊繃繃的扁髻,散下來的碎發拿絞股銀釵牢牢固住,前頭戴了一枚薄銀點翠鑲米珠頂簪,翠玉蓮花頭簪子底下綴著一串水滴珍珠,襯著周氏耳垂上兩枚珠圓玉潤的珍珠玉環,莊重得很。
李綺節走到銅鏡前,笑道:“嬸嬸今天真好看。“
順手把手上一朵還帶著露珠的玉蘭花苞簪在周氏的發鬢旁。
紅衣簪黃花,黃衣簪紫花,紫衣簪白花。周氏穿一身青襖黃裳,李綺節選的是一朵微微帶著一線紅暈的淺色玉蘭花。
梳頭娘子陪笑道:“小姐選的好,這朵花正襯太太的好相貌!太太臉龐端正,是有福相之人,小姐……“
大概是想誇李綺節幾句,好哄周氏高興,目光落在李綺節鴨綠羅裙底下露出的一雙繡鞋上,臉上一僵,神色間頓時多了一絲不屑。
周氏臉色一沉。
劉婆子連忙道:“麻煩董娘子了,才剛聽你說還要去給李家大房的九姑太太梳頭?他們家規矩大,別誤了時辰,我送你出去。“
寶鵲手腳更快,已經七手八腳收拾好梳頭娘子的紅木雕花梳妝盒,一老一少,三言兩語間把梳頭娘子攙出正房。
周氏哼了一聲,把一枚壽字紋挖耳簪子扔在鏡台前,“這董娘子,果然是個拎不清的,以後再不要請她來家裏了!“
小丫頭連連應聲,點頭如搗蒜。
李綺節眨眨眼睛,她沒有想到,連一個走街串巷,專門以替別人梳頭為生的梳頭娘子,也能理直氣壯地鄙視自己,隻因為她沒有纏腳。
她對著董娘子搖搖擺擺的背影做了個鬼臉:不纏腳又咋地,大腳丫子跑起來又快又穩,打架的時候,一腳就能把您給踹翻嘍!
等周氏梳妝畢,劉婆子已經領著幾個幫工的婆娘把酒飯菜蔬預備好了,正席都是提前做好的,等李乙和李子恆父子迴家後就能開席。
周氏領著李綺節四處查看一遍,迴到正房,吩咐劉婆子取出各家的禮單,讓李綺節一個字一個字念給她聽,然後一一迴禮,禮單就讓李綺節寫。
李綺節和哥哥李子恆都在村裏的學堂念過幾年書。先生是李家的一位童生,刻薄嚴苛,性情偏執,頭發都花白了,寫字時手腕直打顫,還整天之乎者也,一心想著考取功名,對學生們的功課漠不關心。
李子恆學了幾年,除了搖頭晃腦裝深沉,啥都沒學會。李綺節倒是學得分外認真,在這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頭,她必須趁著年紀小多學些知識,免得將來長大處處受掣肘。
幾年下來,李綺節能讀會寫,成為李家這一輩唯一一個讀書人。
李大伯因為羨慕別人家的子弟出息的緣故,有時候會下意識把侄女李綺節當成男兒教養,閑暇時常常費鈔尋摸一些稀奇古怪的古籍善本,給她解悶。
正好方便李綺節光明正大地運用上輩子積累下來的學識。
李大伯鼓勵李綺節讀書,隔三差五還帶著女扮男裝的她外出遊曆,周氏很有些看不慣。不過周氏雖然脾氣急,但向來奉行以丈夫為天,所以沒有開口說過什麽。
而且周氏漸漸發現,家中的侄女能能寫會算,確實便宜。每逢需要謄寫賬目的時節,把李綺節叫到跟前,聽她念念有聲,嘩啦唿啦劃下一串串符號,把算盤打得劈啪作響,往往別人要算上一天的賬目,她不要半個時辰就能全部算完,還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錯誤都沒有。
周氏決定等李昭節和李九冬長大幾歲,也送她們去村塾上學,隻要閨女們能學會認得幾個字,束脩就不算白交。
這不,要看禮單的時候,她直接讓李綺節幫著念,念完再讓她謄抄一份,不必勞人去外邊央求那些架子老大的讀書人,多麽省事!
李綺節念完禮單,原樣謄抄一份,然後構思了一下措辭,按著瑤江縣的規矩,寫下一份恭祝的賀詞。
李家隻有兩兄弟,來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過節沒有什麽講究,一大擔子魚肉瓜果送到對方家門就成。賀詞和禮單是寫給李家嫡支大宅的。
李家在本地是個大族,光是嫡支一脈,據說就有幾百人,是本地的一戶望族。李大伯和李乙兄弟跟嫡支的關係十分疏遠,基本上已經沒有血緣關係,但每年還是堅持往李家嫡支送禮。
李大伯和李乙兄弟父母早逝,兄弟倆能夠保住田產,掙得一份不菲家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姓李,和李家嫡支是遠親,所以才能磕磕絆絆走到今天。
哪怕李家嫡支從來沒出手幫過李大伯和李乙,甚至根本記不清兄弟倆姓誰名誰,他們還是得對嫡支親族恭恭敬敬,不能有絲毫怠慢。
李大伯月前帶著夥計去城外鄉下收桂花,一去七八日。周氏估摸著自家官人這幾日便要迴屋,一早讓劉婆子去渡口那些撐船販賣自家田地菜蔬的農戶手中購了幾枝湯藕。
這會子藕湯已經熬煮了兩三個時辰。
李綺節才一掀開熏得黑漆漆的鍋蓋,沸騰的熱氣中便有一股極其馥鬱的藕香、摻著濃烈的肉香味道,撲麵而來。
李綺節吸了吸鼻子,複又蓋上蓋子。
吊子底下的四方灶中,炭火劈裏啪啦,燒得一片紅豔豔,烘得她臉頰直發燙。
她今天出過門,身上穿得有些厚實,再被這炭火一熏,熱得脊背有些發癢。連忙退後幾步,掏出手帕抹了抹額頭,隨手從灶間的穀糠堆裏摸出幾個紅苕,拿鐵鉗一一夾了放進灶邊,埋在溫熱的灶灰裏。
淨過手,再迴到灶間,寶鵲已經晾曬完衣裳,正坐在灶膛前的小馬紮上,往裏頭添柴火。
周氏炸了一碗麵糊鯽魚仔,又炒了一碗扁豆,一碗白米蝦,一碗豆角,一碗嫩蓮子,接著便燒半鍋開水,將舂好的稻米倒進去煮。
李綺節連忙道:“嬸子,待會兒米湯別倒了,我好泡鍋巴飯吃。”
“煮了藕湯,還吃什麽鍋巴飯?還是多喝幾碗肉湯好。”周氏揭開鍋蓋,用勺子攪動沉在鍋底的大米,怕底下粘鍋:“米湯我都留著,要給間壁朱家娘子送去,他家小郎君奶水吃不飽,現今都是煮米湯給他吃。”
李綺節往日裏最不喜歡朱家人,聞言便不高興道:“作甚拿咱家的米湯送人,她自家的米湯呢?”
劉婆子拿著一把磨得雪亮的蒲刀,蹲在地上,一邊斬雞塊,一邊笑著插話:“三娘以為人人都像咱們家,頓頓都能吃白米飯?連鎮上的財主老爺都不敢天天吃米飯呐!也是官人和太太勤謹,又會過日子,也舍得與一家吃喝,家裏才吃得這般好。鄉下人家,一年到頭,大半都是吃的豆飯、苕飯加米糠。老阿姑扣扣索索,隻曉得存私房錢,他家大郎整日苕吃哈脹,啥都不幹,還跟著一幫浮浪子弟賭錢吃酒,把好好的田地、果林丟下不管。朱家娘子跟著老阿姑過活,一家幾個小娘子,每日都隻吃兩頓飯,餐餐都是寡水麵條,要不就是蒸豆糠饃饃吃,把幾個好好的女伢仔瘦的咧!隻剩下一把骨頭!如今好容易生了個小孫孫,老阿姑也不曉得心疼,照樣不肯給朱家娘子燉些湯水補養,還整日作怪,嫌棄朱家娘子沒奶水。”
老阿姑是間壁朱大郎的老娘,因著輩分高的緣故,鄰裏都要尊稱她一聲“姑”。這老婆子長得精幹細瘦,為人最是重男輕女,又小氣吝嗇,整日守著家裏的私房,不給兒媳、孫女一個銅板。
朱家娘子前後生了三個小娘子,不曉得招了老阿姑多少白眼。
今年春天朱家娘子終於生下一個小郎君,老阿姑便整日抱著小郎君不放手。然而她再心疼孫子,終究還是抵不過私房要緊。寧可厚著臉皮一家一家去求人家蒸飯剩的米湯,迴家煮些米湯甜水與小孫孫喝,也舍不得費鈔買些雞鴨米糧,與產後虛弱的朱家娘子調養身子。
李綺節不喜歡老阿姑,身為女子,卻將自家孫女視為貓狗一般,任意輕賤責罵,也配得起鄉裏人人尊她一聲“姑”?
李綺節也不喜歡朱家娘子,身為人母,懦弱無為,眼見自家骨肉受苦,卻無動於衷。她飽受婆婆老阿姑和丈夫朱大郎的欺侮,確實可憐。但她不思反抗,反而養出一副欺軟怕硬的刻薄性子,將自己的悲苦盡數發泄在三個女兒和周圍無辜鄰裏身上。
李綺節住在李宅時,常常聽到朱家娘子打罵幾個女兒的聲音。大冬天裏,燒得通紅的鐵鉗,直接往女兒身上抽,也不怕燙壞女兒的皮肉。
而朱家三個小娘子,因為天天挨打,缺衣少食,個個都養得強盜賊子一般,潑辣精明,厲害得很。
但凡鄉裏誰家小兒無意間衝撞朱家,朱家娘子就帶著幾個小娘子,如市井潑婦一般,滾地撒潑,嚎喪不止。
旁人見她們母女四個命苦,多半都憐惜有加,也不忍苛責。反而縱容得朱家老小愈加無法無天。
李綺節和朱家大娘子勢同水火。
那是今年年初時候的事了。
當時還是正月裏,朱大娘從李宅門口經過,看到李綺節坐在門前吃柿子餅,馬上牽著妹妹朱二娘和朱三娘,上前討要。
李綺節吃得正歡呢,忽然間冒出幾個小娘子一齊來找她要吃的,態度還十分蠻橫,她當然不想給。
那朱家大娘當即變了臉色,滾在李家門前好一陣摔打哀嚎,說李綺節仗著家裏有錢欺負她們姐妹,把間壁十幾戶人家全都招來看熱鬧。
而朱家娘子就坐在她家院子裏繡鞋墊,女兒在外胡鬧,扯著嗓子哭叫大半天,她分明聽見,也不曉得出來說一句。
朱家幾個小娘子滾在李宅門前淒厲哭號,賴著不肯走。
周圍的鄰居、路人都露出不忍,還有相熟的鄉鄰勸李綺節發發善心,將柿子餅送給朱家幾個小娘子。
李綺節偏偏不肯,她想施舍的話,誰也攔不住。但二話不說上來就要別家白給,別家不肯,就摔在地上打滾,這般無賴,她可瞧不上!
她兩世為人,沒學會什麽涵養隱忍,脾氣反而養得更加驕縱。
她能魂歸附體,來到大明朝,自然是有一番機緣在。可這份機緣,是老天饋贈,讓她好生珍惜時光、充實度日的,絕不是叫她來大明朝受委屈的!
李綺節就坐在自家門前門檻上,一邊吃柿子餅,一邊看朱家幾個小娘子在泥地上滾來滾去,任由旁人說些什麽,她一句也沒聽進心裏去。
等吃完一枚金黃柿子餅,李綺節站起身,拍拍衣裳,轉身關上自家院門——要哭的盡管哭,要罵的盡管罵,要可憐的也請盡管可憐,反正和她沒什麽幹係。
自此,李綺節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成了仇家。
如今聽劉婆子這一番感慨,分明是對朱家娘子和朱大娘、朱二娘、朱三娘十分憐惜。
李綺節聽了半天,心中厭煩,不耐道:“她家幾個小娘子若是好聲好氣,誰個不歡喜?整天賴著別人家不放,我哪裏看得上!她家大娘那天可是指著我的鼻子罵我是歹毒心腸,日後隻配給人做後娘的。咱家米湯,作甚還要送給朱家?”
周氏聽了這話,立刻擱下鍋鏟,麵露不喜,蹙眉道:“朱家大娘真這樣罵你了?”
李綺節冷聲道:“我騙嬸子作甚?嬸子要是不信,可以去問問昭節和九冬。那天她們兩個在外邊踢毽子,朱二娘和朱三娘走過來,想哄她倆的毽子。那毽子可是我親手紮的,用了有三枚銅板呢!我自然不肯叫朱二娘她們白白搶去,那朱大娘就跑來把我一通罵,間壁好幾家大人都聽見她罵我了。”
周氏哼了一聲,不滿道:“小小年紀,怎麽好這樣咒別人,若是一般小兒口角也就罷了,竟然敢咒我家三娘給人做後娘!還說我家三娘狠毒,這要是叫高家大姐聽見,又得跑來說一頓酸話!”
周氏是李綺節的嬸娘,李乙發妻早逝,楊、李兩家內眷來往,都靠她周旋應酬。高大姐對李綺節是什麽態度,她自然瞧得分明。
劉婆子想起周氏的忌諱,訕訕道:“哎,朱大娘脾氣是急躁了些,連她娘朱家娘子的話都不管用嘞!”
周氏想了想,安撫李綺節道:“三娘,你也別氣,到底是鄰裏人家。朱大娘嘴裏難聽,丟的還不是她自家臉麵?這米湯既是已經答應老阿姑了,也不好反悔,不過日後她若是再來求,嬸娘定是不會答應她的。哼,敢罵我周銀釵的侄女!”
☆、第9章 牙刷
到了中秋這日,村裏更加熱鬧,天還沒亮,便能聽到院牆外一陣嘰嘰喳喳的人聲笑語。
李宅事事齊備,祭月要用的瓜果月餅已經陳設好,砂鍋吊子裏咕嘟咕嘟熬了滿滿一吊子豬骨蓮藕湯,隻等李乙父子迴家團圓。
李綺節起了個大早,穿了一件八成新的出爐銀對襟寧綢小夾襖,一件雨過天青毛青布內衫兒,鴨綠色秋羅素裙,挽著黑油油的發辮,站在院子裏的黑皮棗樹下漱口。
刷牙的牙粉是從瑤江縣的牙粉行買的,三百文錢一小匣子,足夠用上幾個月。
牙粉從唐宋時就有了,用中藥配方製成,原料有楊柳粉、田七、百草香、蒲公英、青鹽,不僅能清潔口腔、美白牙齒,還能唇齒留香,比後世的牙膏也不差什麽。
李綺節聽縣裏人家說,市井百姓們用的牙粉物美價廉,而富貴人家用的牙粉更加講究:把沉香、檀香、龍腦香、藿香、麝香等等十幾種名貴香料搗成粉末,用蘇合香油和熟蜜調成糊糊,再蘸取使用——有些像是凝狀的牙膏。
李家間壁孟娘子聽說富人家的小姐太太每天用這種頂級牙粉刷牙,不僅牙齒潔白,而且口齒伶俐,吐氣如蘭,一張口就香噴噴的,也想給孟春芳買一些使。讓小丫頭去花相公家的貨棧打聽了一下牙粉的價錢,嚇得咋舌,立刻打消了念頭。
那樣的牙粉,一兩就得耗費幾千錢才能做成,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隻有大戶人家能夠隨意取用。
李綺節已經習慣用市井常見的牙粉刷牙漱口,至於牙刷,卻是她自己鼓搗出來的,大明朝僅此一家,貨真價實的限量款。
牙刷並不是什麽稀罕物,不過這個時代沒有牙刷之說,老百姓們都管牙刷叫刷牙子。刷牙子是用骨、角、竹之類的材料,鑽出毛孔,鑲植馬尾製成,貨棧裏到處都也有賣的,八文錢一柄。
馬尾刷牙子雖然比楊柳枝好用,但是又粗又硬,李綺節用不習慣,怕時日久了會傷害牙齦和牙齒,硬逼著大哥李子恆給她做了一個鬃毛牙刷。
有人說發明豬毛牙刷的第一人是明孝宗朱祐樘——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從始至終隻娶過一個女人的癡情皇帝。如今是永樂年間,等朱棣翹辮子,再到孝宗即位,怎麽說也得幾十年,李綺節可等不了那麽久。
梳洗畢,她接過寶珠遞到跟前的青花紋雙耳小瓷罐,,在臉上撲了一層輕滑細潤的玉簪粉,正攬鏡自照,寶珠在一旁道:“三娘也該學著裝扮起來了,間壁的孟娘子開春前就請了一個梳頭娘子教孟小姐畫眉。上個月我看到官人讓進寶在花相公家訂下幾兩眉石,三娘迴去應該就能見著了。“
李綺節放下雕花小鏡子,吐吐舌頭。潭州府閨中女子們每天用的護膚品一樣比一樣精致,基本上不僅能抹在臉上,也能吃進肚子裏,又香又甜,純天然無公害。可是這個時代的化妝品就不一樣了,大多數都有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慢性中毒,她惜命,不想英年早逝啊!
據說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喜歡用鉛白/粉敷麵,當時的貴族婦女紛紛效仿,以致於不少美人為之喪命。
李綺節不想步英國貴婦的後塵,美貌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梳洗過,李綺節照例先去嬸嬸周氏房裏問安。
到正房時周氏還在梳洗,丫頭捧著水盆牙箸進去,裏頭窸窸窣窣一陣輕言細語的聲響。不多時丫頭寶鵲走了出來,見了李綺節,臉上微微帶了一絲笑:“太太才剛起來,三娘怎麽起得這樣早?”
“我那院子和朱家離得近,她們家昨晚一直在鬧騰,我五更時就醒了,睡不著,幹脆早點起來。“李綺節一壁說著話,一壁從小丫頭手裏接過幾枝含苞待放的玉蘭花,進了正屋。
周氏正坐在鏡台前梳妝,梳頭娘子一邊拿著桃木梳子替她梳理那一頭濃黑豐厚的墨發,一邊說些笑話趣事討好奉承。
周氏靜靜聽著,偶爾問些瑤江縣其他富貴人家的太太夫人,梳頭娘子一一應答,答不上的,劉婆子在一邊補充。
周氏平時很節儉,明明家中有幾十畝良田,蠻可以坐享清福、衣食無憂,她卻舍不得花用,連丫頭婆子都不肯多買一個,寧願忙時請短工來家裏幫忙。因為今天是正日子,要接待各家親戚,才請了梳頭娘子來家裏梳頭發。
她今天打扮也比往常富麗很多,穿著一件白布衫兒,群青色滾邊鬆花襖子,外麵罩一件蟹殼青繡平安富貴紋素綾褂子,下麵係一襲銀泥灰百褶裙子。
梳頭娘子給她挽了個緊繃繃的扁髻,散下來的碎發拿絞股銀釵牢牢固住,前頭戴了一枚薄銀點翠鑲米珠頂簪,翠玉蓮花頭簪子底下綴著一串水滴珍珠,襯著周氏耳垂上兩枚珠圓玉潤的珍珠玉環,莊重得很。
李綺節走到銅鏡前,笑道:“嬸嬸今天真好看。“
順手把手上一朵還帶著露珠的玉蘭花苞簪在周氏的發鬢旁。
紅衣簪黃花,黃衣簪紫花,紫衣簪白花。周氏穿一身青襖黃裳,李綺節選的是一朵微微帶著一線紅暈的淺色玉蘭花。
梳頭娘子陪笑道:“小姐選的好,這朵花正襯太太的好相貌!太太臉龐端正,是有福相之人,小姐……“
大概是想誇李綺節幾句,好哄周氏高興,目光落在李綺節鴨綠羅裙底下露出的一雙繡鞋上,臉上一僵,神色間頓時多了一絲不屑。
周氏臉色一沉。
劉婆子連忙道:“麻煩董娘子了,才剛聽你說還要去給李家大房的九姑太太梳頭?他們家規矩大,別誤了時辰,我送你出去。“
寶鵲手腳更快,已經七手八腳收拾好梳頭娘子的紅木雕花梳妝盒,一老一少,三言兩語間把梳頭娘子攙出正房。
周氏哼了一聲,把一枚壽字紋挖耳簪子扔在鏡台前,“這董娘子,果然是個拎不清的,以後再不要請她來家裏了!“
小丫頭連連應聲,點頭如搗蒜。
李綺節眨眨眼睛,她沒有想到,連一個走街串巷,專門以替別人梳頭為生的梳頭娘子,也能理直氣壯地鄙視自己,隻因為她沒有纏腳。
她對著董娘子搖搖擺擺的背影做了個鬼臉:不纏腳又咋地,大腳丫子跑起來又快又穩,打架的時候,一腳就能把您給踹翻嘍!
等周氏梳妝畢,劉婆子已經領著幾個幫工的婆娘把酒飯菜蔬預備好了,正席都是提前做好的,等李乙和李子恆父子迴家後就能開席。
周氏領著李綺節四處查看一遍,迴到正房,吩咐劉婆子取出各家的禮單,讓李綺節一個字一個字念給她聽,然後一一迴禮,禮單就讓李綺節寫。
李綺節和哥哥李子恆都在村裏的學堂念過幾年書。先生是李家的一位童生,刻薄嚴苛,性情偏執,頭發都花白了,寫字時手腕直打顫,還整天之乎者也,一心想著考取功名,對學生們的功課漠不關心。
李子恆學了幾年,除了搖頭晃腦裝深沉,啥都沒學會。李綺節倒是學得分外認真,在這個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頭,她必須趁著年紀小多學些知識,免得將來長大處處受掣肘。
幾年下來,李綺節能讀會寫,成為李家這一輩唯一一個讀書人。
李大伯因為羨慕別人家的子弟出息的緣故,有時候會下意識把侄女李綺節當成男兒教養,閑暇時常常費鈔尋摸一些稀奇古怪的古籍善本,給她解悶。
正好方便李綺節光明正大地運用上輩子積累下來的學識。
李大伯鼓勵李綺節讀書,隔三差五還帶著女扮男裝的她外出遊曆,周氏很有些看不慣。不過周氏雖然脾氣急,但向來奉行以丈夫為天,所以沒有開口說過什麽。
而且周氏漸漸發現,家中的侄女能能寫會算,確實便宜。每逢需要謄寫賬目的時節,把李綺節叫到跟前,聽她念念有聲,嘩啦唿啦劃下一串串符號,把算盤打得劈啪作響,往往別人要算上一天的賬目,她不要半個時辰就能全部算完,還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錯誤都沒有。
周氏決定等李昭節和李九冬長大幾歲,也送她們去村塾上學,隻要閨女們能學會認得幾個字,束脩就不算白交。
這不,要看禮單的時候,她直接讓李綺節幫著念,念完再讓她謄抄一份,不必勞人去外邊央求那些架子老大的讀書人,多麽省事!
李綺節念完禮單,原樣謄抄一份,然後構思了一下措辭,按著瑤江縣的規矩,寫下一份恭祝的賀詞。
李家隻有兩兄弟,來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過節沒有什麽講究,一大擔子魚肉瓜果送到對方家門就成。賀詞和禮單是寫給李家嫡支大宅的。
李家在本地是個大族,光是嫡支一脈,據說就有幾百人,是本地的一戶望族。李大伯和李乙兄弟跟嫡支的關係十分疏遠,基本上已經沒有血緣關係,但每年還是堅持往李家嫡支送禮。
李大伯和李乙兄弟父母早逝,兄弟倆能夠保住田產,掙得一份不菲家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姓李,和李家嫡支是遠親,所以才能磕磕絆絆走到今天。
哪怕李家嫡支從來沒出手幫過李大伯和李乙,甚至根本記不清兄弟倆姓誰名誰,他們還是得對嫡支親族恭恭敬敬,不能有絲毫怠慢。